定境之分析
關燈
小
中
大
古人雲:“禅宗做功夫,有的直下承當,有的一聞即悟,并無許多葛藤之情事。
”此說是對上根利智者立言,若是中下之流,則無如此簡單。
以其每于用功的路途上,境界累累,難關重重,如不堅持正念,策勉進修,勢難排除境界,沖破難關。
所以此章所明,有關定中境界的分析,實為今時參禅者的照妖寶鏡。
如其認識不清,見處不明,稍失觀察,即入邪途。
吾輩學人,對此章應特加留意。
甲,自心境界 自心境界,就是參禅功夫做到相當靜寂時,内心中所現的各種境界,因為這種境界不從外入,非由身得,是依功用心中所現,故名為“自心境界”。
有一般不了解自心現境的人,以為“凡是境界必從外來”,這是錯的。
我們應把它改為“凡有境界必是心現”,也便是佛教“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真理。
至于這個心,何以會現出境界來?依佛經所說,如果功夫用到外境不入時,自心中所潛藏的諸法種子(即無始虛妄習氣),便會發生現行出來,這種現行,禅宗便叫做“自心境界”。
最初由于功夫相應,忽覺忘身忘體,不知有物;或功夫用到純熟時,忽而妄念暫歇,身意自在;有時在一刹那間,已經度過很長時間;有時于無意之中,精神忽然得大快樂;有時在一動一靜時,頓覺心境俱空;有時于一見一聞處,忽悟人我雙忘。
所有以上種種現象,均名輕安境界。
這種境界,固是功夫得力的好現象,但刹那即要消逝,不可執為實有。
倘心存留戀,以為此境如何輕安,如何快樂,心心不舍,念念難忘,希求于再坐時重現一次,此是大錯,因前來所現輕安之境,是由于功用得力,妄念間歇,故而暫現,不是吾人用妄想心,希求得到的境界。
所以古人斥之為“預搔待癢”,即是對治此等人。
須知我們的功夫用到什麼程度,便有什麼境界現出,比如行路一樣,行一段便有一段的境物。
如其行人未到家園,切勿貪境戀棧,裹足不前,有礙自己的行程,這是自然之理。
吾人用功,亦複如是,功夫用到何種路途,自有何種境界,何可留念?況此境界,一現即逝,并非實有,更何貪念之有?須知參禅的人,坐幾枝好香,現一點輕安境界,根本算不了一回事,不要尋光逐影,自拉自唱,臨到頭來,一無所得。
此時最關緊要者,仍須在本參話頭上用功,不要被一點輕安境界拖入泥溺,打個透濕,切記切記! 功夫再進,便現出種種殊勝境界,如在禅定中,看見諸佛菩薩的形相,或見着十方諸佛的淨土,或見到寶塔蓮花,以及各種莊嚴勝迹,或見自身坐于寶塔蓮花之上,或聞種種佛法音聲,或自身能現各種神通,或口中能說各種經法。
總之,凡是在禅定中所現的各種境界,無問如何微妙,均非實有,不可執著,執著便遭魔境。
在《楞嚴經》五陰文中,談到這種禅那所現的境界有五十種之多,這裡略舉幾則,以作借鏡,如色陰文雲: 又以此心……内光發明,十方遍作閻浮壇色,一切種類,化為如來,于時忽見毗盧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圍繞,百億國土,及與蓮花,俱時出現。
此名……心光研明,照諸世界,暫得如是,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色陰之四) 又以此心……精光不亂,忽于夜半,在暗室中,見種種物,而暗室物,亦不除滅。
此名……密澄其見,所視洞幽,暫得如是,非為聖證……(色陰之六) 又以此心……四肢忽然同如草木,火燒刀砍,曾無所覺,又則火光不能燒熱,縱割其肉,猶如削木……(色陰之七) 又以此心……淨心功極,忽見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國,具足七寶,光明遍滿,又見恒沙諸佛如來,遍滿空界,樓殿華麗,下見地獄,上觀天宮,得無障礙……(色陰之八) 依據以上四段禅那現境之文觀之,大凡修禅者,對于定中所現之各種境界,似難避免,但總不要忘掉,
”此說是對上根利智者立言,若是中下之流,則無如此簡單。
以其每于用功的路途上,境界累累,難關重重,如不堅持正念,策勉進修,勢難排除境界,沖破難關。
所以此章所明,有關定中境界的分析,實為今時參禅者的照妖寶鏡。
如其認識不清,見處不明,稍失觀察,即入邪途。
吾輩學人,對此章應特加留意。
甲,自心境界 自心境界,就是參禅功夫做到相當靜寂時,内心中所現的各種境界,因為這種境界不從外入,非由身得,是依功用心中所現,故名為“自心境界”。
有一般不了解自心現境的人,以為“凡是境界必從外來”,這是錯的。
我們應把它改為“凡有境界必是心現”,也便是佛教“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真理。
至于這個心,何以會現出境界來?依佛經所說,如果功夫用到外境不入時,自心中所潛藏的諸法種子(即無始虛妄習氣),便會發生現行出來,這種現行,禅宗便叫做“自心境界”。
最初由于功夫相應,忽覺忘身忘體,不知有物;或功夫用到純熟時,忽而妄念暫歇,身意自在;有時在一刹那間,已經度過很長時間;有時于無意之中,精神忽然得大快樂;有時在一動一靜時,頓覺心境俱空;有時于一見一聞處,忽悟人我雙忘。
所有以上種種現象,均名輕安境界。
這種境界,固是功夫得力的好現象,但刹那即要消逝,不可執為實有。
倘心存留戀,以為此境如何輕安,如何快樂,心心不舍,念念難忘,希求于再坐時重現一次,此是大錯,因前來所現輕安之境,是由于功用得力,妄念間歇,故而暫現,不是吾人用妄想心,希求得到的境界。
所以古人斥之為“預搔待癢”,即是對治此等人。
須知我們的功夫用到什麼程度,便有什麼境界現出,比如行路一樣,行一段便有一段的境物。
如其行人未到家園,切勿貪境戀棧,裹足不前,有礙自己的行程,這是自然之理。
吾人用功,亦複如是,功夫用到何種路途,自有何種境界,何可留念?況此境界,一現即逝,并非實有,更何貪念之有?須知參禅的人,坐幾枝好香,現一點輕安境界,根本算不了一回事,不要尋光逐影,自拉自唱,臨到頭來,一無所得。
此時最關緊要者,仍須在本參話頭上用功,不要被一點輕安境界拖入泥溺,打個透濕,切記切記! 功夫再進,便現出種種殊勝境界,如在禅定中,看見諸佛菩薩的形相,或見着十方諸佛的淨土,或見到寶塔蓮花,以及各種莊嚴勝迹,或見自身坐于寶塔蓮花之上,或聞種種佛法音聲,或自身能現各種神通,或口中能說各種經法。
總之,凡是在禅定中所現的各種境界,無問如何微妙,均非實有,不可執著,執著便遭魔境。
在《楞嚴經》五陰文中,談到這種禅那所現的境界有五十種之多,這裡略舉幾則,以作借鏡,如色陰文雲: 又以此心……内光發明,十方遍作閻浮壇色,一切種類,化為如來,于時忽見毗盧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圍繞,百億國土,及與蓮花,俱時出現。
此名……心光研明,照諸世界,暫得如是,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色陰之四) 又以此心……精光不亂,忽于夜半,在暗室中,見種種物,而暗室物,亦不除滅。
此名……密澄其見,所視洞幽,暫得如是,非為聖證……(色陰之六) 又以此心……四肢忽然同如草木,火燒刀砍,曾無所覺,又則火光不能燒熱,縱割其肉,猶如削木……(色陰之七) 又以此心……淨心功極,忽見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國,具足七寶,光明遍滿,又見恒沙諸佛如來,遍滿空界,樓殿華麗,下見地獄,上觀天宮,得無障礙……(色陰之八) 依據以上四段禅那現境之文觀之,大凡修禅者,對于定中所現之各種境界,似難避免,但總不要忘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