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境之分析

關燈
每段後面,有“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的六句結文,對于此種境界,便可迎刃而解了。

    也就是說吾輩修禅者,對于這些自心所現的境界,雖都不應把它當作壞的境界,但也不是本來的家珍,故凡發現這種境界,千萬不要睬它,時過境遷,自然雲散天空,不會再有什麼境界可現。

    行人在此如不知覺察,貪着此境,執為實有,而反妄生知見,迷為聖解者,即使不堕魔王眷屬,也要遭到魔王擾亂,真是危險萬分!每見一類不具正信的無聊禅客,自稱現身菩薩,自家吃得酒醉肉飽,到處尋僧訪友,說道論禅,甚或借故考問沙門,漫罵比丘,殆亦魔王所使者欤? 乙,外魔境界 古人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又說:“任你功夫高深,難逃魔王一關。

    ”這些話,好像似說越是有修行的人,越難逃避魔關一樣;其實不然,隻要修禅的人,能明白禅宗的理論,能知道功夫的路途,自不會懼怕魔境來擾。

    考魔境攪擾,不出兩途:一是行人的功夫用到極緻時,魔王見了大生驚怖,生恐你超出了三界,震壞他的魔宮,于是親身前來,破壞你的定力,如世尊在菩提樹下入定時,欲天魔王,先遣魔女獻媚,再用武力威脅,一一均被世尊所降伏的便是。

    二是行人的功夫已有相當成就,魔欲擾亂行人的禅定,如是遣令眷屬,到行人前,伺其動念方便,趁隙入其心腑,破毀行人的禅定功夫,如《楞嚴》五陰中之想陰的第八節文雲: 又善男子……研究化元,貪求神通,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其人誠不覺知魔着,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通善男子處,敷坐說法。

    是人或複手執火光,手撮其光,分于所聽四衆頭上,是諸聽人頂上火光皆長數尺,亦無熱性,都不焚燒;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于空中安坐不動;或入瓶内,或處囊中,越牖透垣,曾無障無礙;唯于刀兵,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着白衣,受比丘禮,诽謗禅律,罵詈徒衆,讦露人事,不避譏嫌,口中常說神通自在。

    或複令人旁見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實,贊歎行淫,不毀粗行,将諸猥媟,以為傳法。

    此名大力精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汝當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堕無間獄。

     我們見了這節經文,便知魔境擾亂行人的力量,實在可怕。

    所以古人又說:“甯可千日不悟,不可一時着魔!”即是叫行人時加警惕之意。

    相傳從前終南山有位老修行,一日坐香時,妄動貪食面飯之念。

    少頃,見一少婦,送一缽面飯至,謂此面煮熟未久,請師父趁熱就食。

    此時老修行,因一枝香坐将一半,不忍下坐就食,令少婦将面送至廚房鍋内,稍待再食,以食時尚早也。

    唯見少婦頗現怒色,恨恨而去。

    待老修行坐完一枝香,入廚房開鍋取面時,隻見一群蚯蚓,爬遍滿鍋,并無所謂面也。

    老修行至此方悟,一念妄動,即是招魔之由,因稍有定力,方未遭造殺害衆生之罪。

    又從前有一僧人,常居深山茅屋,功夫亦有相當成就,一日坐香時,動了一念貪心,忽見三個女人,一老二少,來到茅篷,求教佛法。

    僧人初不疑有他,随緣開示。

    日久,老婦謂僧人曰:“吾欲以二女侍師左右,未知肯收納否?”僧聞言始覺有異,即以嚴辭責之,使去。

    婦既去,僧尾伺其去處,忽而不見,往覓之,亦無宅第,隻見古樹三株,一大二小,餘無他物。

    僧知即是此樹作怪,心思欲以刀砍伐,或以火焚燒,以除後患!正思念間,忽見樹神三人,出而求赦,并說明适來現象,原為破壞師之禅定功夫也。

    所以我們在禅定中,無論發現何種境界,均不可執著(此意前節已言),以著則予魔王以擾亂的機會。

    古人說:“魔因境有,境由心生。

    ”如其功夫用到心念不生時,自無境界之相可得。

    如境界不有時,則一切魔相,自然無從憑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