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功三大病
關燈
小
中
大
依據前章所說,參禅的人,隻要有了疑情蓦直參去,自能打破疑團,發明心地,哪有什麼禅病之可言?無奈末世學者,積習太厚,智眼未明,不能抱着一句話頭,直路歸家,在用功的路途上,自不免有許多摸索,因此便感覺到有各種障礙發生,而成為參禅做功夫的大病。
茲擇要加以說明,以資警惕。
甲,塵境牽動 古人用功須常在靜境中參究,功夫才有得力進步處,如其在鬧市動亂中,既不能令心安靜,當然功夫也不能進步。
尤其初心用功夫的人,若無清淨環境,為其助緣,就根本用不上功夫,哪裡還說得上進步呢?所以初用功的人,首先要克制塵境,不要為它所轉,因為五塵欲境,能引牽吾人的五根,念念奔馳于外,幾無刹那停息的時間,哪能使我們安靜修道?所以初心學禅者,應特别留心,自己所居的環境,是否合乎靜坐用功的條件,果能身居深山古刹,或寒岩古洞,自不必說,如其在鬧市場中,也要覓個鬧中靜的地方,方為相宜,否則功夫便無法上路。
古人雖有“十字街頭也好打坐參禅”之說,但那是一般功夫用到動靜一如的老參禅和所說的話,并不是我們初心用功的人所能做得到的境界。
釋尊曾對他的弟子們說:“汝等修道先須選擇阿蘭若居(寂靜處),然後随方化度。
”古德亦說:“先在靜中,把功夫做到純熟了,而後再到動中去淘汰。
”又雲:“我在靜中做功夫,十分做得主,跑到動中去還隻有三分。
”由此可見禅宗用功,對于選擇寂靜環境,乃為首要條件,所以晚近宗門叢林,均建有“禅堂”一所,專供修禅者做起居挂搭之用。
因為修禅的人,身居清淨堂中,既無外境擾亂,而于所做功夫,自也容易進步。
上來所說,乃初心用功時,所忌外境擾動之病,而老參禅和在用功夫時,亦有“為境所擾”之苦,不過老參的禅病境界,形相微細,非一般初學者所能了知。
相傳從前有一則細境能擾功夫的公案,寫在此處,做個參考。
從前牛首山法融禅師在山上石屋内靜坐觀心,一日四祖行腳南方,慕名往見,視石屋之畔,虎狼圍繞,故作怖畏之狀。
牛首禅師曰:“還有這個在?”四祖不語,潛于牛首禅師坐位上,寫一“佛”字,牛首一見,悚然不敢坐下,四祖曰:“你也還有這個在!”二人相談已久,入夜就寝時,四祖納頭便睡,鼾聲如雷,牛首正端坐觀心,深為四祖之鼾聲所擾,心責修道人有失僧态。
次日晨,牛首面斥四祖曰:“既已作祖,何有如此鼾聲?擾人整夜不能入定。
”四祖反斥之曰:“你這惡心比丘,昨夜大開殺戒,殺斷虱子一條腿,整夜呼痛不止,直吵得我一夜不曾入眠!”蓋牛首果于夜坐時,為四祖鼾聲所困,不能安定,遂摸着一隻虱,投擲禅床下,不意折斷它一隻腿,呼喚終夜,以緻被四祖知道了,大斥一頓,真是罪有應得。
依着這則公案看來,可知所有塵境,無問粗細,均為擾亂禅功之大病,因此吾人于用功時,務要抱定話頭,向前參去,日久功深,自能克伏塵境,方可做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之境地。
乙,昏沉纏綿 “昏沉”就是瞌睡,它對吾人做功夫的危害作用,雖不如妄想的力量重大,但它擾亂禅功的進修,纏綿行人的靜境,而為用功者的大敵,卻是毫無疑義。
每每看到一般參禅的人,說起來已在禅堂用功多年,談到功夫見地,自認也相當高深,對于生死大事,也好像很有把握,但是每于止靜坐香時,卻見他瞌睡沉沉,毫無精進之象,有時瞌睡得連香闆都打他不醒。
這便是粗重昏沉,纏擾着行人身心不能自主的現象。
行人至此,必須抖擻精神,或走下禅床,重把話頭提起來,親切參究,方可透得此關。
所以在禅堂坐香時,有巡香師巡查,見有昏沉者,即下香闆,打散昏沉。
如一再打不醒時,即卓香闆一下,叫你下來站立,或跪在佛前,務使将昏沉驅散為止。
還有一種輕微的昏沉,在表面上絕對看不出瞌睡的現象,隻是在坐香時,微低其頭,或微點其頭,甚至連頭也不動,而精神卻在蒙昧之中,如是于不知不覺中,便把一枝香的寶貴光陰,給混過去了,而行者本人,反以為功夫用得頗有成績,殊不知自己正是沉沒在微細昏沉中過生活呢。
古人說:“有等人用功,不能痛将生死大事為念,悠悠漾漾,不覺打在無事家裡。
”又雲:“有等人做功夫,打不起精神,終日在鬼窟裡作活計。
”這即是說的此等人。
所以一般老參禅和,就怕這種輕昏沉的纏綿,因輕昏沉初來時,極不容易被你發覺,既來之後,又要将你整個的思想和精神,都迷矇住不能自由。
所說這種境界,非常重要,必須功夫細密時,方可覺察得到。
作者曾對昏沉起來時,作過細心的研究,大緻粗昏沉要來時,必先有散亂的妄念生起,但有時昏沉與妄想同時生起。
此象粗着,容易發現。
至于微細昏沉要來時,必先于用功的念頭上,浮起一種微細的雜念,或于功夫處,顯現出一團黑影,這都是細昏沉将要起來的象征。
有時更感覺到昏沉來時,先是由後腦際經頭頂,而至兩眼,再入心髒之中,所以昏沉經到什麼處所
茲擇要加以說明,以資警惕。
甲,塵境牽動 古人用功須常在靜境中參究,功夫才有得力進步處,如其在鬧市動亂中,既不能令心安靜,當然功夫也不能進步。
尤其初心用功夫的人,若無清淨環境,為其助緣,就根本用不上功夫,哪裡還說得上進步呢?所以初用功的人,首先要克制塵境,不要為它所轉,因為五塵欲境,能引牽吾人的五根,念念奔馳于外,幾無刹那停息的時間,哪能使我們安靜修道?所以初心學禅者,應特别留心,自己所居的環境,是否合乎靜坐用功的條件,果能身居深山古刹,或寒岩古洞,自不必說,如其在鬧市場中,也要覓個鬧中靜的地方,方為相宜,否則功夫便無法上路。
古人雖有“十字街頭也好打坐參禅”之說,但那是一般功夫用到動靜一如的老參禅和所說的話,并不是我們初心用功的人所能做得到的境界。
釋尊曾對他的弟子們說:“汝等修道先須選擇阿蘭若居(寂靜處),然後随方化度。
”古德亦說:“先在靜中,把功夫做到純熟了,而後再到動中去淘汰。
”又雲:“我在靜中做功夫,十分做得主,跑到動中去還隻有三分。
”由此可見禅宗用功,對于選擇寂靜環境,乃為首要條件,所以晚近宗門叢林,均建有“禅堂”一所,專供修禅者做起居挂搭之用。
因為修禅的人,身居清淨堂中,既無外境擾亂,而于所做功夫,自也容易進步。
上來所說,乃初心用功時,所忌外境擾動之病,而老參禅和在用功夫時,亦有“為境所擾”之苦,不過老參的禅病境界,形相微細,非一般初學者所能了知。
相傳從前有一則細境能擾功夫的公案,寫在此處,做個參考。
從前牛首山法融禅師在山上石屋内靜坐觀心,一日四祖行腳南方,慕名往見,視石屋之畔,虎狼圍繞,故作怖畏之狀。
牛首禅師曰:“還有這個在?”四祖不語,潛于牛首禅師坐位上,寫一“佛”字,牛首一見,悚然不敢坐下,四祖曰:“你也還有這個在!”二人相談已久,入夜就寝時,四祖納頭便睡,鼾聲如雷,牛首正端坐觀心,深為四祖之鼾聲所擾,心責修道人有失僧态。
次日晨,牛首面斥四祖曰:“既已作祖,何有如此鼾聲?擾人整夜不能入定。
”四祖反斥之曰:“你這惡心比丘,昨夜大開殺戒,殺斷虱子一條腿,整夜呼痛不止,直吵得我一夜不曾入眠!”蓋牛首果于夜坐時,為四祖鼾聲所困,不能安定,遂摸着一隻虱,投擲禅床下,不意折斷它一隻腿,呼喚終夜,以緻被四祖知道了,大斥一頓,真是罪有應得。
依着這則公案看來,可知所有塵境,無問粗細,均為擾亂禅功之大病,因此吾人于用功時,務要抱定話頭,向前參去,日久功深,自能克伏塵境,方可做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之境地。
乙,昏沉纏綿 “昏沉”就是瞌睡,它對吾人做功夫的危害作用,雖不如妄想的力量重大,但它擾亂禅功的進修,纏綿行人的靜境,而為用功者的大敵,卻是毫無疑義。
每每看到一般參禅的人,說起來已在禅堂用功多年,談到功夫見地,自認也相當高深,對于生死大事,也好像很有把握,但是每于止靜坐香時,卻見他瞌睡沉沉,毫無精進之象,有時瞌睡得連香闆都打他不醒。
這便是粗重昏沉,纏擾着行人身心不能自主的現象。
行人至此,必須抖擻精神,或走下禅床,重把話頭提起來,親切參究,方可透得此關。
所以在禅堂坐香時,有巡香師巡查,見有昏沉者,即下香闆,打散昏沉。
如一再打不醒時,即卓香闆一下,叫你下來站立,或跪在佛前,務使将昏沉驅散為止。
還有一種輕微的昏沉,在表面上絕對看不出瞌睡的現象,隻是在坐香時,微低其頭,或微點其頭,甚至連頭也不動,而精神卻在蒙昧之中,如是于不知不覺中,便把一枝香的寶貴光陰,給混過去了,而行者本人,反以為功夫用得頗有成績,殊不知自己正是沉沒在微細昏沉中過生活呢。
古人說:“有等人用功,不能痛将生死大事為念,悠悠漾漾,不覺打在無事家裡。
”又雲:“有等人做功夫,打不起精神,終日在鬼窟裡作活計。
”這即是說的此等人。
所以一般老參禅和,就怕這種輕昏沉的纏綿,因輕昏沉初來時,極不容易被你發覺,既來之後,又要将你整個的思想和精神,都迷矇住不能自由。
所說這種境界,非常重要,必須功夫細密時,方可覺察得到。
作者曾對昏沉起來時,作過細心的研究,大緻粗昏沉要來時,必先有散亂的妄念生起,但有時昏沉與妄想同時生起。
此象粗着,容易發現。
至于微細昏沉要來時,必先于用功的念頭上,浮起一種微細的雜念,或于功夫處,顯現出一團黑影,這都是細昏沉将要起來的象征。
有時更感覺到昏沉來時,先是由後腦際經頭頂,而至兩眼,再入心髒之中,所以昏沉經到什麼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