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禅入門法
關燈
小
中
大
前章所說靜坐時的種種調治法則,乃為參禅的預備功夫;本章方是學禅入門的主要法則。
此項法則,系根據近代諸大宗師之開示,以及作者學禅之經驗,于本無法則之中,撰成法則,以供初心學禅者,作個敲門磚子,或僅作個參考資料,當亦不為無益。
茲将此入門法則分述于下: 甲,舉起話頭 禅宗修持的第一方便,名字叫做“看話頭”,意思就是叫我們看着那未講那句話的頭(不是看已講那句話的尾),到底是什麼?這是現代虛雲和尚的說法,其意話頭是一念未生以前的境界,看話頭即是回光照性,當然有其大功德。
不過,一般的解釋,話便是一句無意味的話,頭是語助詞,是名“話頭”。
看者照顧義,即照顧此一無義味的話,截斷衆流也。
看話頭即是參禅的下手方便,古來祖師,為了這一句話頭,立出許多公案,接待後人。
大緻說來,有一千七百餘則,案案皆可供人參究,随人提撕,依着個人的根機,拈将出來,均能震聾發聩。
古人舉公案,多略舉其名,以免行者為憶誦公案全文而雜念紛然,如“達摩祖師西來大意”、“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趙州的“狗子無佛性”等公案,不知清醒了多少人的眼目;更有“柏樹子”、“麻三斤”、“幹屎橛”、“雲門餅”、“趙州茶”、“臨濟喝”、“德山棒”、“天龍指”、“夾山境”、“禾山打鼓”、“護國懡”、“初一到十五”、“晝夜一百八”、“佛性是什麼”、“原來是個賊”、“大海一滴”、“草深一丈”、“丹霞劈佛”、“南泉斬貓”、“驢事未去,馬事又來”、“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以至近代一般宗門下所用的“念佛的是誰”……都是禅宗接待後人的公案(話頭),從古至今,不知有多少古德禅和,從這些話頭上得到入聖超凡和成佛作祖去了。
但初機行人若不知公案中問答語,又感上下無關鎖,将緻話頭旋提旋失,不能照顧,縱不如此,亦難發起疑情,故話頭須簡短而本身具有疑問者,庶便參究。
恁般說來,今日初學參禅者,究依何種話頭下手最易入門呢?蓋自永明壽禅師提倡禅淨雙修,叫人參“念佛是誰”以來,後世學者,均依為圭臬,良以末法衆生,慧心渺小,妄想特重,叫他參旁的話頭,他不但不在話頭上找入處,而且專在話尾上亂打妄想,反使功夫不得門徑,比如叫他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他不向“本來”處用功,反想父母如何生我之事,又如叫他參“狗子無佛性”,他不向如何無佛性之“無”字處着眼,反而想到黑狗、白狗、大狗、小狗、洋狗、華狗,妄想了一大群的狗,反把“話頭”本身抛到九霄雲外去了,哪裡還談得上什麼參究的功夫?所以近代善知識,叫人參“念佛是誰”,正有妙義在内,縱使你不向那“是誰”處用功,想想所念的佛,也是好的。
何況“誰”之一字本身即是問話,叫你且疑且參,話頭不失,疑情随起。
因此“念佛是誰”這則公案,便成了近代宗門下所公用話頭了。
話頭之詞意,雖各有不同,然其共同之點,皆以無義味之話,使人咀嚼不已,因之發起疑情,又凡是話頭皆有其實在之落着,“話頭若無落着,即是不根之談”(龍池傳禅師語),亦話頭之共同點也。
初學參禅者有時散亂或昏沉,立即忘失所參話頭。
話頭打失時,如系由于散亂,應即屏息妄念,收集散亂心,重行提起本參話頭參去。
如系由于昏沉,應即睜目提神,重舉話頭惺惺寂寂地參究。
究竟如何參究?語其根本,則不外回光返照,如仰山寂大師上堂雲:“汝等諸人各自回光返照,莫記吾言。
汝無始劫來,背明投暗,妄想根深,卒難頓拔,所以假設方便,奪汝粗識。
”語其要領,則以囫囵參究,不涉知解言诠為要,如笑岩寶大師雲:“渾囵參審,勿就意識思惟穿鑿。
”又曰:“越不會,越有力。
”由此可知參話頭就是參禅;囫囵參究就是不在話頭上起分别知見,而隻一心照顧,勿忘勿失。
清世宗雍正帝
此項法則,系根據近代諸大宗師之開示,以及作者學禅之經驗,于本無法則之中,撰成法則,以供初心學禅者,作個敲門磚子,或僅作個參考資料,當亦不為無益。
茲将此入門法則分述于下: 甲,舉起話頭 禅宗修持的第一方便,名字叫做“看話頭”,意思就是叫我們看着那未講那句話的頭(不是看已講那句話的尾),到底是什麼?這是現代虛雲和尚的說法,其意話頭是一念未生以前的境界,看話頭即是回光照性,當然有其大功德。
不過,一般的解釋,話便是一句無意味的話,頭是語助詞,是名“話頭”。
看者照顧義,即照顧此一無義味的話,截斷衆流也。
看話頭即是參禅的下手方便,古來祖師,為了這一句話頭,立出許多公案,接待後人。
大緻說來,有一千七百餘則,案案皆可供人參究,随人提撕,依着個人的根機,拈将出來,均能震聾發聩。
古人舉公案,多略舉其名,以免行者為憶誦公案全文而雜念紛然,如“達摩祖師西來大意”、“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趙州的“狗子無佛性”等公案,不知清醒了多少人的眼目;更有“柏樹子”、“麻三斤”、“幹屎橛”、“雲門餅”、“趙州茶”、“臨濟喝”、“德山棒”、“天龍指”、“夾山境”、“禾山打鼓”、“護國懡”、“初一到十五”、“晝夜一百八”、“佛性是什麼”、“原來是個賊”、“大海一滴”、“草深一丈”、“丹霞劈佛”、“南泉斬貓”、“驢事未去,馬事又來”、“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以至近代一般宗門下所用的“念佛的是誰”……都是禅宗接待後人的公案(話頭),從古至今,不知有多少古德禅和,從這些話頭上得到入聖超凡和成佛作祖去了。
但初機行人若不知公案中問答語,又感上下無關鎖,将緻話頭旋提旋失,不能照顧,縱不如此,亦難發起疑情,故話頭須簡短而本身具有疑問者,庶便參究。
恁般說來,今日初學參禅者,究依何種話頭下手最易入門呢?蓋自永明壽禅師提倡禅淨雙修,叫人參“念佛是誰”以來,後世學者,均依為圭臬,良以末法衆生,慧心渺小,妄想特重,叫他參旁的話頭,他不但不在話頭上找入處,而且專在話尾上亂打妄想,反使功夫不得門徑,比如叫他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他不向“本來”處用功,反想父母如何生我之事,又如叫他參“狗子無佛性”,他不向如何無佛性之“無”字處着眼,反而想到黑狗、白狗、大狗、小狗、洋狗、華狗,妄想了一大群的狗,反把“話頭”本身抛到九霄雲外去了,哪裡還談得上什麼參究的功夫?所以近代善知識,叫人參“念佛是誰”,正有妙義在内,縱使你不向那“是誰”處用功,想想所念的佛,也是好的。
何況“誰”之一字本身即是問話,叫你且疑且參,話頭不失,疑情随起。
因此“念佛是誰”這則公案,便成了近代宗門下所公用話頭了。
話頭之詞意,雖各有不同,然其共同之點,皆以無義味之話,使人咀嚼不已,因之發起疑情,又凡是話頭皆有其實在之落着,“話頭若無落着,即是不根之談”(龍池傳禅師語),亦話頭之共同點也。
初學參禅者有時散亂或昏沉,立即忘失所參話頭。
話頭打失時,如系由于散亂,應即屏息妄念,收集散亂心,重行提起本參話頭參去。
如系由于昏沉,應即睜目提神,重舉話頭惺惺寂寂地參究。
究竟如何參究?語其根本,則不外回光返照,如仰山寂大師上堂雲:“汝等諸人各自回光返照,莫記吾言。
汝無始劫來,背明投暗,妄想根深,卒難頓拔,所以假設方便,奪汝粗識。
”語其要領,則以囫囵參究,不涉知解言诠為要,如笑岩寶大師雲:“渾囵參審,勿就意識思惟穿鑿。
”又曰:“越不會,越有力。
”由此可知參話頭就是參禅;囫囵參究就是不在話頭上起分别知見,而隻一心照顧,勿忘勿失。
清世宗雍正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