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禅入門法
關燈
小
中
大
自号圓明居士,選輯禅宗祖師語錄,名曰《禦選語錄》。
其卷十六序雲:“達摩西來,不立文字,直接人心,以此慧燈,續佛慧命。
到者裡,唯證乃知非可測,見聞知覺,一點難容,才辨聰明,絲毫無涉;但将一句無義味話,似銀山鐵壁看去,一時不了閱一歲,一歲不了閱一紀,拼卻今生來生,與之抵對,久之,久之,一時參破,萬有皆空,并此無義味話,亦了不可得,(如)樹頭果熟,因風堕地,五花八裂,?地(?讀若“啊”,失物複得驚喜之聲)一聲,自然無着落處而有着落在。
”其示人對參話頭應不起知見、不作解釋,已說之甚明。
黃龍祖師語草堂清禅師雲:“子見貓捕鼠乎?目睛不瞬,四足踞地,諸根順向,首尾一直,拟無不中。
子誠能如是,心無異緣,六根自靜,默然而究,萬無一失也。
”此舉喻說明用功看話頭之法更為真切明了。
清初玉琳國師雲:“參定一句話頭,便是斬知見稠林之利刃,渡生死苦海之慈航,解雜毒入心之聖藥,指萬古迷津之導師。
”其意是說參定一句話頭,便能具足萬般功德,蓋以一切知見,對此向上一着,無非雜毒,唯此一句無義味話頭,獨不落任何知見,便抵消一切妄念,便直趣發明大事,故參話頭即是渡苦海、出迷津之究竟方便。
永明壽雲:“此圓頓教門,唯一無分别法耳,無有際畔,不涉一多;以即邊而中,故無法可比;以即妄而真,故無法可待。
”(《宗鏡錄》卷三十一) 乙,提起疑情 “疑”之一字,在教中所說,乃六種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邪見)之一的惡心所法。
修道的人,萬不可使它存在,因為它的反面,是個“信”字,佛教一般修持的法門,就貴重在此一“信”字上,如念佛法門的“信願行”三種資糧,三十七道品的“信進念定慧”五種根力,《華嚴經》的“信為道源功德母”,《金剛經》的“斷疑生信”等等,都是以“信”為入佛道之要務。
獨禅宗一法則不然,它的整個功用,便建築在這個“疑”字上,因為“有疑便是禅,無疑不名參”。
所以古德雲:“有此一段疑情,保證成佛有分。
”由此可見“疑”之一字,在禅宗的功用上,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價值。
所以然者,教中所說根本煩惱之疑,是由不信而生;參禅所說之疑情,乃由信而起。
二者名字略同,而來源迥異。
所信者何?首信“是心作佛,見性成佛”。
《宗鏡錄》卷十九雲:“十方諸佛中,無有一佛不信此心成佛;二十八祖内,無有一祖不見此性成祖。
”如是信者即可遠離《法華經》偈“少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之疑煩惱。
次信“由文字而機用,由機用而話頭,一變再變,逗會适時。
此本置之一處,無事不辦法門。
此門一開,萬古莫易,盡未來際,當遵行之”(錢伊庵《宗範》卷一)。
更信“一念回光正智開,須臾成佛法如是”(永明壽《定慧歌》)。
這個“法如是”之法,即系看話頭之一法。
對此一法必須信得真,才能行得切,信得真,才能看得上話頭;行得切,才能發起疑情。
所疑者何?就是“大事不明,如喪考妣”之意。
所謂大事者,就是作佛成佛;也就是對已信的那個作佛的心,成佛的性,究竟是什麼樣兒,一定要明白,要親見,即所謂“明心見性”是也。
學人對此明心見性的大事,以真切心,殷重常恒心參究下去,自然可得真疑現前,終于打破黑漆桶子,大明親見。
明白地說,參禅者意志集中在信能送我成佛的一句話頭上,一日未到家,便一日不放松它,這便叫提起疑情。
換言之,疑情很類似“定”,将心定在話題上,不動不搖,勿忘勿失,即為參禅功夫得手。
由定可以發慧,由疑情可以開悟,疑情與定原是大緻相同。
所以不名定而名為疑情者,不曰發慧而曰開悟者,以疑情與定相較,它更有活潑潑地參究的作用在,所謂“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也。
但如何謂之“疑情”?怎樣叫做“起疑情”?這裡可舉一喻,比如今天會見了一位客人,面孔好像很熟悉
其卷十六序雲:“達摩西來,不立文字,直接人心,以此慧燈,續佛慧命。
到者裡,唯證乃知非可測,見聞知覺,一點難容,才辨聰明,絲毫無涉;但将一句無義味話,似銀山鐵壁看去,一時不了閱一歲,一歲不了閱一紀,拼卻今生來生,與之抵對,久之,久之,一時參破,萬有皆空,并此無義味話,亦了不可得,(如)樹頭果熟,因風堕地,五花八裂,?地(?讀若“啊”,失物複得驚喜之聲)一聲,自然無着落處而有着落在。
”其示人對參話頭應不起知見、不作解釋,已說之甚明。
黃龍祖師語草堂清禅師雲:“子見貓捕鼠乎?目睛不瞬,四足踞地,諸根順向,首尾一直,拟無不中。
子誠能如是,心無異緣,六根自靜,默然而究,萬無一失也。
”此舉喻說明用功看話頭之法更為真切明了。
清初玉琳國師雲:“參定一句話頭,便是斬知見稠林之利刃,渡生死苦海之慈航,解雜毒入心之聖藥,指萬古迷津之導師。
”其意是說參定一句話頭,便能具足萬般功德,蓋以一切知見,對此向上一着,無非雜毒,唯此一句無義味話頭,獨不落任何知見,便抵消一切妄念,便直趣發明大事,故參話頭即是渡苦海、出迷津之究竟方便。
永明壽雲:“此圓頓教門,唯一無分别法耳,無有際畔,不涉一多;以即邊而中,故無法可比;以即妄而真,故無法可待。
”(《宗鏡錄》卷三十一) 乙,提起疑情 “疑”之一字,在教中所說,乃六種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邪見)之一的惡心所法。
修道的人,萬不可使它存在,因為它的反面,是個“信”字,佛教一般修持的法門,就貴重在此一“信”字上,如念佛法門的“信願行”三種資糧,三十七道品的“信進念定慧”五種根力,《華嚴經》的“信為道源功德母”,《金剛經》的“斷疑生信”等等,都是以“信”為入佛道之要務。
獨禅宗一法則不然,它的整個功用,便建築在這個“疑”字上,因為“有疑便是禅,無疑不名參”。
所以古德雲:“有此一段疑情,保證成佛有分。
”由此可見“疑”之一字,在禅宗的功用上,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價值。
所以然者,教中所說根本煩惱之疑,是由不信而生;參禅所說之疑情,乃由信而起。
二者名字略同,而來源迥異。
所信者何?首信“是心作佛,見性成佛”。
《宗鏡錄》卷十九雲:“十方諸佛中,無有一佛不信此心成佛;二十八祖内,無有一祖不見此性成祖。
”如是信者即可遠離《法華經》偈“少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之疑煩惱。
次信“由文字而機用,由機用而話頭,一變再變,逗會适時。
此本置之一處,無事不辦法門。
此門一開,萬古莫易,盡未來際,當遵行之”(錢伊庵《宗範》卷一)。
更信“一念回光正智開,須臾成佛法如是”(永明壽《定慧歌》)。
這個“法如是”之法,即系看話頭之一法。
對此一法必須信得真,才能行得切,信得真,才能看得上話頭;行得切,才能發起疑情。
所疑者何?就是“大事不明,如喪考妣”之意。
所謂大事者,就是作佛成佛;也就是對已信的那個作佛的心,成佛的性,究竟是什麼樣兒,一定要明白,要親見,即所謂“明心見性”是也。
學人對此明心見性的大事,以真切心,殷重常恒心參究下去,自然可得真疑現前,終于打破黑漆桶子,大明親見。
明白地說,參禅者意志集中在信能送我成佛的一句話頭上,一日未到家,便一日不放松它,這便叫提起疑情。
換言之,疑情很類似“定”,将心定在話題上,不動不搖,勿忘勿失,即為參禅功夫得手。
由定可以發慧,由疑情可以開悟,疑情與定原是大緻相同。
所以不名定而名為疑情者,不曰發慧而曰開悟者,以疑情與定相較,它更有活潑潑地參究的作用在,所謂“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也。
但如何謂之“疑情”?怎樣叫做“起疑情”?這裡可舉一喻,比如今天會見了一位客人,面孔好像很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