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禅入門法
關燈
小
中
大
,但總想不出是在何處見過的,如是再三推想,此人到底是在什麼地方見過的呢?這種尋思的狀态,便是疑情的定義。
吾人參究“念佛是誰”,也是作如此的尋思,參究這念佛的是什麼人?這便叫做疑情。
至于起疑情的方法,就是在身坐端正、心氣平和(三調法則見前章)之後,從心念中,念兩聲“阿彌陀佛”(不可出聲),然後再回光返照,看那個能念佛的到底是誰?這便叫做起疑情,也就是看話頭。
如果沒有撈摸,再念幾聲佛,繼續看這念佛的究竟是誰?此處要特别注意,參“念佛是誰”,隻是問号,沒有答案,如問念佛的那個到底是什麼?又如究竟是何人在念佛?切不可說是我念的吧?或是我的心念的吧?須知現前的這個我,乃四大假合,現前這個心,乃妄想生滅;離此二種,畢竟誰是念佛的主人翁呢?如無消息,仍舊要依着念佛是誰的本參話頭,參究下去。
答案是有的,那就是一旦豁然貫通的“悟”,也就是上節所說的話頭有了落着處。
作者初學參禅時,總覺話頭看不上,疑情提不起,常感悲傷。
一日在養息香後,聽到善知識開示雲:“你們初發心的人,總是覺到疑情提不起,功夫用不上,毛病就在不能忘我。
我今天來教授你們起疑情的方法,你們先将兩眼閉上,傾心聽我所說,我說什麼,你們便想什麼,一一依我所說做去,保證你們立刻會用功夫(少停)。
你們首先觀想自己的身體,已經生病死去了!(少停)已将你的屍首,送到火葬場用火焚燒了!(少停)現在所剩餘的一些骨灰,又把它磨成微塵,被大風吹散盡了!(少停)你們現前什麼都沒有了,一物存在,都不可得!正在此‘一物都不可得’的時候,你們與我同聲念一句佛号。
(少停)‘阿彌陀佛’!馬上‘回光返照’,看這‘念佛的是什麼’?(少停)你們的疑情,有着落嗎?如有着落,就得依此參究下去,這便是做功夫的入門處。
”當時聽到這裡,忽然疑情現前,身心雙忘,從此不再悲傷功夫之難用了。
上來所說,是作者初學起疑情的方法,後來也依樣葫蘆,告訴給一般初學的同學,都認為很有效驗;但這種起疑的方法,全是為初學的人說法,若是功夫會用的人,根本就用不着這一套。
隻要在“念佛是誰”四個字的意義中追究就可以了。
若是功夫用得純熟一點,隻要“是誰”二字,疑情照樣提得起,及至功夫有進步時,隻有一個“誰”字,也就夠你終身參究了。
以上甲乙二項乃參禅的必要功夫,但在用功的進程中,切忌太緩與過急二病。
如若太緩,則不入昏沉即堕妄想,使你功夫不能進步;如若過急,則不是心氣痛,就要郁悶,使你功夫不能繼續。
古人說得好,用功等如調琴,須不緊不松,緊則絲弦易斷,松則雅音不發,所以我們用功,要注意到“不緩不急,親切諧和”八個字。
又用功的過程,等如撞鐘一樣,初撞時有聲有響,末後則有餘音,待餘音尾時,再撞一下,不使鐘音斷絕。
比之我們用功,也是如是。
初舉話頭時,必有得力的疑情可用,少選疑情将了時,再提一句話頭起來參究,亦不使其間斷。
所以古人說禅宗功夫,貴在一氣做成,不可中間斷續,必要親親切切、綿綿密密的參究,切不可悠悠漾漾,似有若無。
如若自己哄騙自己,哄到臘月三十日到來,隻落得手忙腳亂,悔之無及! 又須特别注意,做功夫不可在功夫上另生知見,妄着空有兩邊,有礙禅宗的正修。
有等人單看着一念起處,或觀照着當下一念,或保守一句話頭不放(不知參究),或把話頭當着佛号念,這都落于“有”邊,不是禅宗蓦直參去的功夫。
又如單想着不思善、不思惡處,或見着一念未起時,或照着一念已滅處,或觀着一物不将來時,或看着一物不可得的……這都偏于“空”邊,亦不是禅宗參究的功夫。
像這些毫厘之差的知見,和依稀仿佛的功夫,最易籠統。
若非明眼人親加指示,多要被其瞞過。
希末世學禅者,具起擇法眼來,善自鑒之,善自驗之!
吾人參究“念佛是誰”,也是作如此的尋思,參究這念佛的是什麼人?這便叫做疑情。
至于起疑情的方法,就是在身坐端正、心氣平和(三調法則見前章)之後,從心念中,念兩聲“阿彌陀佛”(不可出聲),然後再回光返照,看那個能念佛的到底是誰?這便叫做起疑情,也就是看話頭。
如果沒有撈摸,再念幾聲佛,繼續看這念佛的究竟是誰?此處要特别注意,參“念佛是誰”,隻是問号,沒有答案,如問念佛的那個到底是什麼?又如究竟是何人在念佛?切不可說是我念的吧?或是我的心念的吧?須知現前的這個我,乃四大假合,現前這個心,乃妄想生滅;離此二種,畢竟誰是念佛的主人翁呢?如無消息,仍舊要依着念佛是誰的本參話頭,參究下去。
答案是有的,那就是一旦豁然貫通的“悟”,也就是上節所說的話頭有了落着處。
作者初學參禅時,總覺話頭看不上,疑情提不起,常感悲傷。
一日在養息香後,聽到善知識開示雲:“你們初發心的人,總是覺到疑情提不起,功夫用不上,毛病就在不能忘我。
我今天來教授你們起疑情的方法,你們先将兩眼閉上,傾心聽我所說,我說什麼,你們便想什麼,一一依我所說做去,保證你們立刻會用功夫(少停)。
你們首先觀想自己的身體,已經生病死去了!(少停)已将你的屍首,送到火葬場用火焚燒了!(少停)現在所剩餘的一些骨灰,又把它磨成微塵,被大風吹散盡了!(少停)你們現前什麼都沒有了,一物存在,都不可得!正在此‘一物都不可得’的時候,你們與我同聲念一句佛号。
(少停)‘阿彌陀佛’!馬上‘回光返照’,看這‘念佛的是什麼’?(少停)你們的疑情,有着落嗎?如有着落,就得依此參究下去,這便是做功夫的入門處。
”當時聽到這裡,忽然疑情現前,身心雙忘,從此不再悲傷功夫之難用了。
上來所說,是作者初學起疑情的方法,後來也依樣葫蘆,告訴給一般初學的同學,都認為很有效驗;但這種起疑的方法,全是為初學的人說法,若是功夫會用的人,根本就用不着這一套。
隻要在“念佛是誰”四個字的意義中追究就可以了。
若是功夫用得純熟一點,隻要“是誰”二字,疑情照樣提得起,及至功夫有進步時,隻有一個“誰”字,也就夠你終身參究了。
以上甲乙二項乃參禅的必要功夫,但在用功的進程中,切忌太緩與過急二病。
如若太緩,則不入昏沉即堕妄想,使你功夫不能進步;如若過急,則不是心氣痛,就要郁悶,使你功夫不能繼續。
古人說得好,用功等如調琴,須不緊不松,緊則絲弦易斷,松則雅音不發,所以我們用功,要注意到“不緩不急,親切諧和”八個字。
又用功的過程,等如撞鐘一樣,初撞時有聲有響,末後則有餘音,待餘音尾時,再撞一下,不使鐘音斷絕。
比之我們用功,也是如是。
初舉話頭時,必有得力的疑情可用,少選疑情将了時,再提一句話頭起來參究,亦不使其間斷。
所以古人說禅宗功夫,貴在一氣做成,不可中間斷續,必要親親切切、綿綿密密的參究,切不可悠悠漾漾,似有若無。
如若自己哄騙自己,哄到臘月三十日到來,隻落得手忙腳亂,悔之無及! 又須特别注意,做功夫不可在功夫上另生知見,妄着空有兩邊,有礙禅宗的正修。
有等人單看着一念起處,或觀照着當下一念,或保守一句話頭不放(不知參究),或把話頭當着佛号念,這都落于“有”邊,不是禅宗蓦直參去的功夫。
又如單想着不思善、不思惡處,或見着一念未起時,或照着一念已滅處,或觀着一物不将來時,或看着一物不可得的……這都偏于“空”邊,亦不是禅宗參究的功夫。
像這些毫厘之差的知見,和依稀仿佛的功夫,最易籠統。
若非明眼人親加指示,多要被其瞞過。
希末世學禅者,具起擇法眼來,善自鑒之,善自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