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功三大病

關燈
,都要受它的影響。

    比如昏沉到達頭頂,頭即低垂;昏沉到達眼根,眼即合閉;昏沉到達心地,心即朦胧睡去,此皆累見不謬者也。

     古人因它妨礙功夫進步的作用太大,用盡種種方法來調治它,降伏它,務要使其除滅,如西天目山的高峰妙禅師,為降伏睡魔的擾亂,發奮跑到千丈高峻的懸崖上,打坐參禅,心想:“假若再要昏沉,即便堕下懸崖,碎骨粉身。

    ”果然在初坐時,畏死心切,沒有昏沉侵入。

    但是時間一久,睡魔又複光臨,結果跌下了深坑。

    此時自知此身已矣,無複生望!不意将及山腰,覺有人托着身體,未及下墜,遂問曰:“救我者何人?”答曰:“護法韋馱。

    ”高峰聞而喜曰:“世間像我用功精進者,尚有幾人?”韋馱聞而斥之曰:“世間像汝用功者,多似牛毛,何足為奇,汝這慢心比丘,吾将五百世不護汝法!”高峰聽了大生慚愧,自責功夫用到此處,尚不能克制昏沉,何可生大我慢?如是重複發奮,再坐原處,以冀挽回功夫于萬一,豈料不久,又被睡魔侵擾,二次跌下懸崖,自料此次必死無疑,孰意又被韋馱救起,高峰驚曰:“菩薩既已有言,何複救我?”答曰:“因汝發一念忏悔心,已超越五百世我慢罪,又見汝為睡魔所困,故再救汝,汝當精進用功,睡魔将自退卻。

    ”後來高峰勵志用功,一日聞道枕子落地聲,忽然打破疑團,?地一聲,跳出昏沉羅網,從此大了大當,而為禅宗一代祖師。

    吾人見了這則公案,便知參禅的人,對于降伏昏沉一事,實非容易,務須如高峰妙祖,痛下一番苦功,方有你轉身處。

     丙,妄想阻礙 “妄想”這東西,正是我們做功夫的大障礙,它不但阻礙功夫的進展,而且還要障蔽吾人的智慧,因為有了妄想,吾人就不要想再用功夫。

    關于此意,我在前回“調心法則”一節,言之已詳。

    但前面所言者,是說初心學禅者,必要調治對境所起的散亂妄想心,令不生起想念分别,方可提起話頭來參究用功之義。

    此節所言之妄想,是指用功的人,已經知道有功夫可用、有疑情可起的這個階段,而發現種種妄念,阻礙功夫不能前進的那些粗細妄想(法塵影事與無始習氣)。

     說到妄想的粗細,自是用功較久者的自知境界,非一般初學者所能知其究竟。

    普通雖說“初參怕妄想,老參怕昏沉”。

    其實此說,并不究竟,因為初參所怕之妄想,是指粗浮妄想而言,所有微細妄想,正為老參所忌,而為初參者所不知耳。

    據作者所知,大緻功夫用到親切綿密時,粗浮妄想,固不會生起,即微細妄想也會知道它的來去境象。

    作者從前居禅堂時,曾親見微細妄想之形象,并求證于諸善知識,均認為不錯。

    茲将當時所見的境界,舉個比喻來說明,供諸學禅者做個參考。

    比喻此間有一池水,由池底鼓動一股氣體,上升到水面,即成為水泡;若是一池澄清的水,池底的氣體,将要鼓動時,或正在鼓動上升時,我們都看得清楚明白。

    這是一個很明顯的比喻,比喻我們正在用功夫的時候,常從本識海水中,鼓動煩惱種子生起種種雜念妄想,若是功夫得力,心水澄清時,隻要有個妄想的影子,将要在心中發動,我們都能夠明顯知道。

    但須注意,這時隻知道有個妄想的影子将要生起,而實未曾生起;至于它是屬于哪一類的妄想影子,因未發現出來,故不得而知,這便是微細妄想的來去境界。

    又考微細妄想之現象,生滅不住,念念遷流,非有觀照智慧的功夫,不易覺察得到。

    作者曾在禅堂内,一日早起時,從廣單(大床)上,走下子單(坐凳)來,約兩三秒鐘,已覺到有數十個妄想之多。

    當時并能從前至後,一個一個地分得出是些什麼妄想。

    從那時起,我即證明佛經所說的“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滅”的道理。

     茲為便利初心學禅者,明白妄想的現象起見,特假《楞嚴經》上的“客塵”、“主空”二義,來說明我們心中的粗細妄想,以及真心常住之理,使我們下手用功時,有個着落。

    經雲: “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居。

    若實主人,自無攸往。

    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又如新霁,清陽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澄寂名空,動搖名塵……” 此中“客塵”二字,是喻粗細的二種妄想,因客之來去,行相顯著,故喻粗的妄想;塵之動搖,行相隐微,故喻細的妄想。

    而“主空”二字,則是譬喻吾人的本來面目,常住真心。

    所以吾人在做功時,應該要薦取主空,擯除客塵,當下即可得個撥雲見天、返妄歸真的分曉;即使初心用功者,不客塵主空處讨個分曉,亦當識此粗細生滅的妄想,不要随妄想的生滅而生滅。

    如能識得那個不随妄想生滅而生滅者,當下即是常住真心的邊緣,縱使不能做到不随妄想生滅的“不随”功夫,也得認清妄想之所以為妄想者,以其為虛妄不實之想念也,既無實體可言,何有思念之處可得。

    故吾人用功夫時,對于所有妄想,均不要理會,隻須功夫落堂,自能除滅煩惱,空諸妄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