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禅靜坐法

關燈
文。

     吾人之呼吸,原有“風、喘、氣、息”四種粗細差别之相,而今獨言調息法者,以“風喘氣”三種,為粗浮不調之相,在此三種粗相中,均不能攝心用功,故皆略之;唯息相微細,堪可稱為調和者,依之可以靜心澄慮,漸次導入禅定功夫。

    茲将“風、喘、氣、息”四種差别之相,說明于下:何謂“風”相?謂于行香後初坐時,隻覺鼻中呼吸如風,并有聲響之相。

    古人說“守風則散”,當非用心之時,故為不調和之相。

    何謂“喘”相?謂鼻中呼吸之聲響,漸次使其停息平靜,唯出入之氣,猶覺停滞不通,并有喘息之相。

    古人說“守喘則結”,亦非用心之處,故亦為不調和之相。

    何謂“氣”相?謂雖覺鼻中之聲響止息,亦不停滞,唯覺鼻中出入之息,獨粗而非細,不能使心安靜。

    古人說“守氣則勞”,亦非用心之境,故仍為不調和之相。

    何謂“息”相?謂鼻息至此,既無聲響結滞,又不粗重虛浮,單覺出入之息,細密綿綿,若有若無,神情安适,不覺漸趨定境。

    古人說“守息則定”,正是用心修禅之時,故為調和之相也。

    根據以上四相之說明,當知初學禅者,必須将呼吸慢慢平靜下去,要平靜到自己不知道有出入息時,方是調息之準則。

     此處須特别注意,修禅的調息法,與止觀的數息觀不同,數息觀是心中數記出入氣息多寡之數,其法是從一數到十,再回頭來重數,由一至十、由一至十的重複數法,或從一至十,再返轉來倒數,由十退至一,像這樣數法,名數息觀。

    我國漢、晉、南北朝曾盛行數息觀。

    依梵語即名為“安般禅”,殆即印度禅定之一種也。

    又修止觀時,常用數息觀,而修禅調息法,乃專為調和氣息,令心安定之方法,不涉觀想。

    古人說:“息若調和,則諸患不生,其心易定。

    ”是為初學禅時之調息法也。

    扼要言之,禅宗調息大緻與安般禅為共法。

    (天台小止觀立有數息觀法,可供此節參考。

    ) 丙,調心 參禅便是做心地功夫。

    夫心有多種,究從何心下手,必須詳加說明,方可找到個入處。

    佛法談心,略分為五,茲特說明于下: (一)肉團心,此心即吾人身中“地水火風”四大和合所成的一團肉體,形同倒挂蓮花,即生理學上所稱之“心髒”是也。

    此心髒原屬無情物質,如同草木之類,并非是心,衆生不知,妄認為心,是乃大錯!《楞嚴》斥為“衆生颠倒,認物為己”,即是指此也。

     (二)緣慮心,此心即吾人能緣六塵前境而起念慮之心也(即第六識)。

    此心之功能,除反映前塵境象外,餘無作用,所謂“塵有則現,塵無則亡,離塵無體,純屬妄想,而非真心”。

    可惜衆生均認以為心,此亦是錯。

    《圓覺》斥為“衆生妄認六塵緣影,以為心相”,即指此心也。

     (三)思量心,此心即吾人心中念念思想量度之心也(即第七識)。

    此心之作用,即在忖量計度不實之法,堅固執之以為實有;如執五蘊身心為實我,凡是一切看不穿、放不下的事,都是此心在那裡作祟。

     (四)積聚心,此心即吾人心中能集聚根身(人生)、器界(宇宙)、種子(功能——原素),而生起現行諸法(現象界)之心也(即第八識)。

    此心為宇宙人生之大本,體兼真妄二種原素,《起信論》“真如(真)無明(妄)和合而成之阿賴耶識”,即是此心也。

     (五)堅實心,此心即吾人法爾本具、堅固真實、不生不滅之心也。

    以其不為一切妄染之法所轉,故此心亦名自性清淨;以其本來具足一切功德法義,故此心亦名如來藏體;所有真如、佛性、法身、理體、菩提、涅槃、實相、般若等名,皆指此本具之真心,實名異而體同也。

    圭峰宗密雲:“一切衆生皆有空寐真心,無始本來,性自清淨,明明不昧,了了常知,盡未來際,常住不滅,名為佛性,亦名如來藏,亦名心地。

    達摩所傳,是此心也。

    ”(《宗鏡錄》卷三十四) 依據以上五種心相之研究,第一肉團不是心;第二、第三及第四之一分無明,禅宗通名之為妄想心;第四之一分真如,及第五堅實心,禅宗通名之為“真心”。

    本節所謂調心者,即調制此中所有的妄想心,不令生起虛妄作用是也,所以禅宗用功夫時要“離心(八識)意(七識)識(六識)參”,即是此理。

     吾人自從無始以至今生,均生活在此妄想心中,今要制止它,不令生起,當非容易之事,故吾人在做功夫時,先要依法調伏此心,無問好事壞事,善心惡心,都不可思量,要依六祖所說“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那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的功夫去做;亦無論過去未來的事,均不得想念,須知《金剛經》上“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的道理,就是教訓我們做禅功的标指。

    我們能在三心了不可得時,悟到個入處,試問還有什麼想念存在?總之,初學禅人,在妄想起時,不去随它;境界現時,亦莫理它,所謂“離慮息念,萬緣放下,制心一處,道可辦矣”。

    禅宗調心法則,大略如是。

    古人尚有“入心”“住心”“出心”三種調治法則,言之綦詳,然此乃修止觀時所用的方法,非參禅的方便,故禅宗不取此說。

    禅宗隻說身體坐正,氣息和平,心中不要妄想,即可舉起話頭,專心細細地來參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