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故今菩提樹隐于石壁,出一丈餘。
菩提樹東,有精舍,高百六七十尺。
下基面廣二十餘步,壘以青磚,塗以石灰。
層龛皆有金像,四壁镂作奇制,或連珠形,或天仙像。
上置金銅阿摩落迦果亦謂寶瓶,又稱寶壺。
。
東面接為重閣,檐宇特起三層,榱柱棟梁,戶扉寮牖,金銀雕镂以飾之,珠玉廁錯以填之。
奧室邃宇,洞戶三重。
外門左右各有龛室,左則觀自在菩薩像,右則慈氏菩薩像。
白銀鑄成,高十餘尺。
精舍故地,無憂王先建小精舍,後有婆羅門更廣建焉。
初,有婆羅門不信佛法,事大自在天。
傳聞天神在雪山中,遂與其弟往求願焉。
天曰:“凡諸願求,有福方果。
非汝所祈,非我能遂。
”婆羅門曰:“修何福可以遂心?”天曰:“欲植善種,求勝福田。
菩提樹者,證佛果處也。
宜時速反,往菩提樹,建大精舍,穿大水池,興諸供養,所願當遂。
”婆羅門受天命,發大信心,相率而返。
兄建精舍,弟鑿水池。
于是廣修供養,勤求心願。
後皆果遂,為王大臣。
凡得祿賞,皆入檀舍。
精舍既成,招募工人,欲圖如來初成佛像。
曠以歲月,無人應召。
久之,有婆羅門來告衆曰:“我善圖寫如來妙相。
”衆曰:“今将造像,夫何所須?”曰:“香泥耳。
宜置精舍之中,并一燈照。
我入已,堅閉其戶,六月後乃可開門。
” 時諸僧衆,皆如其命。
尚餘四日,未滿六月,衆鹹駭異,開以觀之,見精舍内佛像俨然,結加趺坐。
右足居上,左手斂,右手垂,東面而坐,肅然如在。
座高四尺二寸,廣丈二尺五寸。
像高丈一尺五寸,兩膝相去八尺八寸,兩肩六尺二寸。
相好具足,慈顔若真,唯右乳上圖瑩未周。
既不見人,方驗神鑒。
衆鹹悲歎,殷勤請知。
有一沙門,宿心淳質,乃感夢見往婆羅門而告曰:“我是慈氏菩薩,恐工人之思不測聖容,故我躬來圖寫佛像。
垂右手者,昔如來之将證佛果,天魔來娆,地神告至。
其一先出,助佛降魔。
如來告曰:‘汝勿憂怖。
吾以忍力,降彼必矣。
’魔王曰:‘誰為明證?’如來乃垂手指地言:‘此有證。
’是時第二地神踴出作證。
故今像手仿昔下垂。
”衆知靈鑒,莫不悲感。
于是乳上未周,填廁衆寶,珠纓寶冠,奇珍交飾。
設賞迦王伐菩提樹已,欲毀此像。
既睹慈顔,心不安忍,回駕将返,命宰臣曰:“宜除此佛像,置大自在天形。
”宰臣受旨,懼而歎曰:“毀佛像則曆劫招殃,違王命乃喪身滅族。
進退若此,何所宜行?”乃召信心,以為役使,遂于像前,橫壘磚壁。
心慚冥暗,又置明燈,磚壁之前,畫自在天。
功成報命。
王聞心懼,舉身生疱,肌膚攫裂,居未久之,便喪沒矣。
宰臣馳返,毀除障壁。
時經多日,燈猶不滅。
像今尚在,神工不虧。
既處奧室,燈炬相繼。
欲睹慈顔,莫由審察,必于晨朝,持大明鏡,引光内照,乃睹靈相。
夫有見者,自增悲感。
如來以印度吠舍佉月後半八日成等正覺,當此三月八日也。
上座部則吠舍佉月後半十五日成等正覺,當此三月十五日也。
是時如來年三十矣,或曰年三十五矣。
菩提樹北有佛經行之處。
如來成正覺已,不起于座,七日寂定。
其起也,至菩提樹北,七日經行。
東西往來,行十餘步,異華随迹,十有八文。
後人于此壘磚為基,高餘三尺。
聞諸先志曰:此聖迹基表人命之修短也。
先發誠願,後乃度量。
随壽修短,數有增減。
經行基北道右,盤石上大精舍中有佛像,舉目上望。
昔者如來于此七日觀菩提樹,目不暫舍。
為報樹恩,故此瞻望。
菩提樹西不遠,大精舍中有鍮石佛像。
飾以奇珍,東面而立。
前有青石,奇文異采,是昔如來初成正覺,梵王起七寶堂,帝釋建七寶座,佛于其上七日思維。
放異光明,照菩提樹。
去聖悠遠,寶變為石。
菩提樹南不遠,有窣堵波,高百餘尺,無憂王之所建也。
菩薩既濯尼連河,将趣菩提樹,竊自思念:“何以為座?”尋自發明,當須淨草。
天帝釋化其身為刈草人,荷而逐路。
菩薩謂曰:“所荷之草,頗能惠耶?”化人聞命,恭以草奉。
菩薩受已,執而前進。
受草東北不遠,有窣堵波,是菩薩将證佛果,青雀群鹿呈祥之處。
印度休征,斯為嘉應。
故淨居天随順世間,群從飛繞,效靈顯聖。
菩提樹東,大路左右,各一窣堵波,是魔王娆菩薩處也。
菩薩将證佛果,魔王勸受輪王。
策說不行,殷憂而返,魔王之女請往誘焉。
菩薩威神,衰變冶容,扶羸策杖,相攜而退。
菩提樹西北精舍中有迦葉波佛像。
既稱靈聖,時燭光明。
聞諸先記曰:若人至誠,旋繞七周,在所生處,得宿命智①。
迦葉波佛精舍西北二磚室,各有地神之像。
昔者如來将成正覺,一報魔至,一為佛證。
後人念功,圖形旌德。
菩提樹垣西不遠,有窣堵波,謂郁金香。
高四十餘尺,漕矩吒國商主之所建也。
昔漕矩吒國有大商主,宗事天神,祠求福利,輕蔑佛法,不信因果。
其後将諸商侶,貿遷有無。
泛舟南海,遭風失路。
波濤飄浪,時經三歲。
資糧罄竭,糊口不充。
同舟之人,朝不謀夕。
勠力同志,念所事天。
心慮已勞,冥功不濟。
俄見大山,崇崖峻嶺。
兩日聯晖,重明照朗。
時諸商侶更相慰曰:“我曹有福,遇此大山,宜于中止,得自安樂。
”商主曰:“非山也,乃摩竭魚耳。
崇崖峻嶺,須鬣也。
兩日聯晖,眼光也。
”言聲未靜,舟帆飄湊。
于是商主告諸侶曰:“我聞觀自在菩薩于諸危厄,能施安樂。
宜各至誠,稱其名字。
”遂即同聲,歸命稱念。
崇山既隐,兩日亦沒。
俄見沙門威儀庠序,杖錫淩虛,而來拯溺。
不逾時而至本國矣。
因即信心貞固,求福不回。
建窣堵波,式修供養,以郁金香泥而周塗上下。
既發信心,率其同志,躬禮聖迹,觀菩提樹。
未暇言歸,已淹晦朔。
商侶同遊,更相謂曰:“山川悠間,鄉國遼遠。
昔所建立窣堵波者,我曹在此,誰其灑掃?”言訖旋繞,至此忽見窣堵波。
駭其由緻,即前瞻察,乃本國所建窣堵波也。
故今印度因以郁金為名。
菩提樹垣東南隅尼拘律樹側窣堵波,傍有精舍,中作佛坐像。
昔如來初證佛果,大梵天王于此勸請轉妙法輪。
菩提樹垣内,四隅皆有大窣堵波。
在昔如來受吉祥草已,趣菩提樹,先曆四隅,大地震動。
至金剛座,方得安靜。
樹垣之内,聖迹鱗次,差難遍舉。
菩提樹垣外西南窣堵波,奉乳糜二牧女故宅。
其側窣堵波,牧女于此煮糜。
次此窣堵波,如來受糜處也。
菩提樹垣南門外有大池,周七百餘步。
清瀾澄鏡,龍魚潛宅,婆羅門兄弟承大自在天命之所鑿也。
次南一池,在昔如來初成正覺,方欲浣濯,天帝釋為佛化成池。
西有大石,佛浣衣已,方欲曝曬,天帝釋自大雪山持來也。
其側窣堵波,如來于此納故衣。
次南林中窣堵波,如來受貧老母施故衣處。
帝釋化池東林中,有目支鄰陀龍王池,其水清黑,其味甘美。
西岸有小精舍,中作佛像。
昔如來初成正覺,于此宴坐七日入定。
時此龍王警衛如來,即以其身繞佛七匝,化出多頭,俯垂為蓋,故池東岸有其室焉。
目支鄰陀龍池東林中精舍,有佛羸瘦之像。
其側有經行之所,長七十餘步,南北各有卑缽羅樹。
故今土俗,諸有嬰疾,香油塗像,多蒙除差。
是菩薩修苦行處。
如來為伏外道,又受魔請,于是苦行六年。
日食一麻一麥,形容憔悴,膚體羸瘠,經行往來,攀樹後起。
菩薩苦行卑缽羅樹側,有窣堵波,是阿若憍陳如等五人住處。
初,太子之舍家也,彷徨山澤,栖息林泉,時淨飯王乃命五人随瞻侍焉。
太子既修苦行,憍陳如等亦即勤求。
憍陳如等住處東南,有窣堵波,菩薩入尼連禅那河沐浴之處。
河側不遠,菩薩于此受食乳糜。
其側窣堵波,二長者獻蜜處。
佛在樹下結加趺坐,寂然宴默,受解脫樂,過七日後,方從定起。
時二商主行次林外,而彼林神告商主曰:“釋種太子今在此中,初證佛果,心凝寂定,四十九日未有所食。
随有奉上,獲大善利。
”時二商主各持行資蜜奉上,世尊納受。
長者獻側有窣堵波,四天奉缽處。
商主既獻蜜,世尊思以何器受之。
時四天從四方來,各持金缽而以奉上。
世尊默然而不納受,以為出家不宜此器。
四天王舍金缽,奉銀缽,乃至頗胝、琉璃、馬腦、車渠、真珠等缽。
世尊如是皆不為受。
四天王各還宮,奉持石缽,绀青映徹,重以進獻。
世尊斷彼此故而總受之,次第重疊,按為一缽。
故其外則有四隆焉。
四天王獻缽側不遠,有窣堵波,如來為母說法處也。
如來既成正覺,稱天人師。
其母摩耶自天宮降于此處,世尊随機,示教利喜。
其側涸池岸,有窣堵波,在昔如來現諸神變化有緣處。
現神變側有窣堵波,如來度優樓頻螺迦葉波三兄弟及千門人處。
如來方垂善道,随應降伏,時優樓頻螺迦葉波五百門人請受佛教。
迦葉波曰:“吾亦與爾俱返迷途。
”于是相從來至佛所。
如來告曰:“棄鹿皮衣,舍祭火具。
”時諸梵志恭承聖教,以其服用投尼連河。
捺地迦葉波見諸祭器随流漂泛,與其門人候兄動靜。
既見改轍,亦随染衣。
伽耶迦葉波二百門人聞其兄之舍法也,亦至佛所,願修梵行。
度迦葉波兄弟西北窣堵波,是如來伏迦葉波所事火龍處。
如來将化其人,克伏所宗,乃止梵志火龍室。
夜分已後,龍吐煙焰。
佛既入定,亦起火光。
其室洞然,猛焰炎熾。
諸梵志師恐火害佛,莫不奔赴,悲号愍惜。
優樓頻螺迦葉波謂其徒曰:“以今觀之,未必火也。
當是沙門伏火龍耳。
”如來乃以火龍盛置缽中,清旦持示外道門人。
其側窣堵波,五百獨覺同入涅槃處也。
目支鄰陀龍池南窣堵波,迦葉波救如來溺水處也。
迦葉兄弟時推神通,遠近仰德,黎庶歸心。
世尊方導迷徒,大權攝化。
興布密雲,降澍暴雨,周佛所居,令獨無水。
迦葉是時見此雲雨,謂門人曰:“沙門住處将不漂溺?”泛舟來救,乃見世尊履水如地,蹈河中流,水分沙現。
迦葉見已,心伏而退。
菩提樹垣東門外二三裡,有盲龍室。
此龍者,殃累宿積,報受生盲。
如來自前正覺山欲趣菩提樹,途次室側。
龍眼忽明,乃見菩薩将趣佛樹,謂菩薩曰:“仁今不久當成正覺。
我眼盲冥,于茲已久。
有佛興世,我眼辄明。
賢劫之中過去三佛出興世時,已得明視。
仁今至此,我眼忽開。
以故知之當成佛矣。
” 菩提樹垣東門側,有窣堵波,魔王怖菩薩之處。
初,魔王知菩薩将成正覺也,誘亂不遂,憂惶無賴。
集諸神衆,齊整魔軍,治兵振旅,将脅菩薩。
于是風雨飄注,雷電晦冥。
縱火飛煙,揚沙激石。
備矛楯之具,極弦矢之用。
菩薩于是入大慈定,凡厥兵杖,變為蓮華。
魔軍怖駭,奔馳退散。
其側不遠有二窣堵波,帝釋梵王之所建也。
菩提樹北門外摩诃菩提僧伽藍,其先僧伽羅國王之所建也。
庭宇六院,觀閣三層,周堵垣牆高三四丈。
極工人之妙,窮丹青之飾。
至于佛像,鑄以金銀。
凡厥莊嚴,廁以珍寶。
諸窣堵波高廣妙飾,中有如來舍利。
其骨舍利,大如手指節,光潤鮮白,皎徹中外。
其肉舍利,如大真珠,色帶紅缥。
每歲至如來大神變月滿之日,出示衆人即印度十二月三十日,當此正月十五日也。
。
此時也,或放光,或雨花。
僧徒減千人,學習大乘上座部法。
律儀清肅,戒行貞明。
昔者南海僧伽羅國,其王淳信佛法,發自天然。
有族弟出家,想佛聖迹,遠遊印度。
寓諸伽藍,鹹輕邊鄙。
于是返迹本國,王躬遠迎。
沙門悲哽,似若不能言。
王曰:“将何所負,若此殷憂?”沙門曰:“憑恃國威,遊方問道。
羁旅異域,載罹寒暑。
動遭淩辱,語見譏诮。
負斯憂恥,讵得歡心?”曰:“若是者何謂也?”曰:“誠願大王福田為意,于諸印度建立伽藍。
既旌聖迹,又擅高名,福資先王,恩及後嗣。
”曰:“斯事甚美,聞之何晚?” 于是以國中寶,獻印度王。
王既納貢,義存懷遠,謂使臣曰:“我今将何持報來命?”使臣曰:“僧伽羅王稽首印度大吉祥王,威德遠振,惠澤遐被。
下土沙門,欽風慕化,敢遊上國,展敬聖迹。
寓諸伽藍,莫之見館。
艱辛已極,蒙恥而歸。
竊圖遠謀,贻範來葉。
于諸印度,建此伽藍,使客遊乞士,息肩有所。
兩國交歡,行人無替。
”王曰:“如來潛化,遺風斯在。
聖迹之所,任取一焉。
” 使者奉辭報命,群臣拜賀。
遂乃集諸沙門,評議建立。
沙門曰:“菩提樹者,去來諸佛鹹此證聖。
”考之異議,無出此謀。
于是舍國珍寶,建此伽藍,以其國僧而修供養。
乃刻銅為記曰:“夫周給無私,諸佛至教。
慧濟有緣,先聖明訓。
今我小子,丕承王業。
式建伽藍,用旌聖迹,福資祖考,惠被黎元。
唯我國僧,而得自在。
及有國人,亦同僧例。
傳之後嗣,永永無窮。
”故此伽藍多執師子國僧也。
菩提樹南十餘裡,聖迹相鄰,難以備舉。
每歲比丘解安居,四方法俗百千萬衆,七日七夜,持香花,鼓音樂,遍遊林中,禮拜供養。
印度僧徒依佛聖教,皆以室羅伐拏月前半一日入兩②安居,當此五月十六日。
以濕縛庾阇月後半十五日解兩安居,當此八月十五日。
印度月名,依星而建,古今不易,諸部無差。
良以方言未融,傳譯有謬,分時計月,緻斯乖異。
故以四月十六日入安居,七月十五日解安居也。
注釋 ①宿命智:明白了知我及衆生一生乃至百千萬億生之相狀的智慧。
②“兩”,宋、元本作“雨”。
譯文 伽耶城與伽耶山 戒賢寺院西南行四五十裡,渡過尼連禅河,便到伽耶城。
城險要而堅固,居民很少。
隻有一千餘戶婆羅門,都是大仙人的後裔,國王不以他們為臣民,大家都很尊敬他們。
城北三十餘裡的地方有一處清泉,印度相傳稱之為聖水。
人隻要喝了這泉水或者在這泉水裡洗澡,罪惡的污垢就會消除。
城西南五六裡,到伽耶山,溪谷幽深,峰崖危險,印度的老百姓稱之為靈山。
自古以來,君王們一旦征服天下,繼承王位,教化達到遠方,恩德超過前代,無不登上這山頂,築壇祭天,宣告成功。
山頂上有一座石塔,高一百餘尺,是無憂王所建造的。
山上潛藏着靈異的力量,時常放出神光。
從前如來在這裡演說《寶雲》等經典。
伽耶山的東南有一座塔,是迦葉波出生的地方。
它的南邊有兩座塔,是伽耶迦葉波和捺地迦葉波(舊稱“那提迦葉”,是錯誤的。
所有的迦葉,如果沒有“波”字,那是省略了)拜火的地方。
前正覺山 伽耶迦葉波拜火的地方往東,渡過大河,到缽羅笈菩提山(大唐的語言翻作“前正覺山”。
如來将證正覺,先登此山,所以稱為前正覺山)。
如來辛勤修行六年,未成正覺。
後來他放棄苦行,接受了牧女奉獻的奶粥。
他從東北方向走來,望見此山,覺得非常幽靜,打算證得正覺,從東北的山崗,登上山頂。
這時大地震動,山也搖晃。
山神們害怕,對菩薩說:“這座山不是成正覺的好地方。
要是停在這裡,入金剛定,地就會被震陷,山也會傾倒。
” 菩薩從西南,下到半山間,背靠山岩,面對山澗,有一個大石窟。
菩薩就停在這兒,結跏趺坐。
這時大地又發生震動,山又搖晃。
淨居天在空中喊道:“這裡不是如來成正覺的地方。
從這裡往西南十四五裡,離修苦行的地方不遠,有一棵畢缽羅樹,樹下有金剛座,過去和未來諸佛都在這個座上而成正覺。
請菩薩到那裡去。
”菩薩剛立起身,石窟中的龍對菩薩說:“這個石窟清淨而佳勝,可以證得聖果。
希望您發慈悲,不要離開。
”菩薩既已知道這裡不是證得聖果的地方,但為了滿足龍的要求,便留下身影而去(過去這身影任何人都能見到。
到現在,隻是有時能見到了)。
天神們在前面引路,菩薩前往菩提樹。
到了無憂王做國王的時候,在菩薩上山下山經過的地方,都樹立标志,建造起塔。
塔的大小雖然不同,但是神靈感應卻一樣,有時候花從空中像雨一般落下,有時候光明照耀幽暗的山谷。
每年結束雨安居的日子裡,各地的僧人和俗人都上山去朝拜供養,經過一天一夜才回去。
金剛座和菩提樹 前正覺山西南行十四五裡,到菩提樹。
樹四周的圍牆用磚壘成,高峻險固。
東西長,南北窄,方圓五百餘步。
奇樹名花,綠蔭相接。
遍地細沙異草,一片綠色。
正門朝東開,對着尼連禅河。
南門與大花池相連,西邊地形險固,北門與大伽藍相通。
圍牆内聖迹相鄰,或者是塔,或者是精舍,都是贍部洲各國的君王、大臣和豪族依照佛的遺教而建造的。
菩提樹圍牆内正中,有金剛座。
從前賢劫剛剛開始的時候,它與大地同時出現,位于三千大千世界中心,下至金輪,上至地面。
由金剛構成,方圓一百餘步。
由于賢劫千佛都坐在這裡入金剛定,因此稱為金剛座。
由于這是證得聖道的地方,因此也叫作道場。
大地震動,獨獨這裡不會搖動。
所以如來将要證得正覺的時候,走遍周圍四角,地都震動。
後來來到這裡,這裡安然不動。
自從進入末劫以來,佛法日趨衰微,金剛座也因沙土覆蓋而看不見了。
如來涅槃之後,各國君王根據傳聞,知道了佛所說的金剛座的大小,就用兩尊朝東而坐的觀自在菩薩像,分别标明金剛座的南界和北界。
聽老人們說:“一旦這兩尊菩薩像被沙土埋沒,佛法就會消滅。
”如今南邊那尊菩薩像已經被沒過胸部了。
金剛座上的菩提樹,就是畢缽羅樹。
從前佛在世的時候,樹高數百尺,雖然經過多次砍伐,還有四五丈高。
因為佛坐在它下面獲得等正覺,因此稱為菩提樹。
莖幹黃白,枝葉青翠,冬夏不凋,光鮮不變。
每到如來涅槃的日子,樹葉全部凋落,不一會兒又恢複如故。
這一天,各國的君王,各地的僧人和俗人,成千上萬,不用召集就聚集到這裡,用香水香乳澆洗菩提樹。
在這裡吹奏音樂,擺列香花,點燃燈炬,夜以繼日,競相供養。
如來寂滅之後,無憂王剛做國王的時候,信奉邪道,破壞佛的遺迹,帶領士兵,親自來砍伐菩提樹。
樹的根莖枝葉,被砍得粉碎,堆放在西邊幾十步遠的地方。
無憂王命令拜火的婆羅門,把樹燒掉,祭祀天神。
煙火還沒有滅,灰堆裡忽然長出兩棵新樹,大火之中,茂盛的樹葉青翠明亮,因此人們稱它們為灰菩提樹。
無憂王見到這神奇的現象,後悔自己錯了,用香乳灌溉剩下的樹根。
到天亮時候,樹還長成原來的模樣。
無憂王見到這樣奇異的事,更加深感慶幸,親自供養,高興得忘記了回去。
無憂王的王妃素來信奉外道,暗中派人,在夜裡重新把樹砍掉。
無憂王早上前來禮拜的時候,隻看見砍剩的樹樁,心裡非常難過。
他虔誠祈禱,用香乳灌溉,不到一天工夫,樹又長了出來。
無憂王心中産生深深的敬意,他用石頭壘起一座圍牆。
牆高十餘尺,如今還在。
近代的設賞迦王信奉外道,诋毀佛法,破壞僧伽藍,砍伐菩提樹,一直掘到泉水處,仍然掘不盡樹根。
于是他放火焚燒,再用甘蔗汁澆灌,想把它燒焦漚爛,連樹芽也要消滅掉。
幾個月後,摩揭陀國的補剌拏伐摩王(大唐的語言翻作“滿胄”),是無憂王的末代子孫,聽說了這事,感歎地說:“智慧的太陽已經隐沒,隻剩下了佛樹。
如今連它也遭到摧殘,衆生還能看見什麼呢?”滿胄王撲倒在地,傷心的模樣能感動萬物。
他用幾千頭
菩提樹東,有精舍,高百六七十尺。
下基面廣二十餘步,壘以青磚,塗以石灰。
層龛皆有金像,四壁镂作奇制,或連珠形,或天仙像。
上置金銅阿摩落迦果亦謂寶瓶,又稱寶壺。
。
東面接為重閣,檐宇特起三層,榱柱棟梁,戶扉寮牖,金銀雕镂以飾之,珠玉廁錯以填之。
奧室邃宇,洞戶三重。
外門左右各有龛室,左則觀自在菩薩像,右則慈氏菩薩像。
白銀鑄成,高十餘尺。
精舍故地,無憂王先建小精舍,後有婆羅門更廣建焉。
初,有婆羅門不信佛法,事大自在天。
傳聞天神在雪山中,遂與其弟往求願焉。
天曰:“凡諸願求,有福方果。
非汝所祈,非我能遂。
”婆羅門曰:“修何福可以遂心?”天曰:“欲植善種,求勝福田。
菩提樹者,證佛果處也。
宜時速反,往菩提樹,建大精舍,穿大水池,興諸供養,所願當遂。
”婆羅門受天命,發大信心,相率而返。
兄建精舍,弟鑿水池。
于是廣修供養,勤求心願。
後皆果遂,為王大臣。
凡得祿賞,皆入檀舍。
精舍既成,招募工人,欲圖如來初成佛像。
曠以歲月,無人應召。
久之,有婆羅門來告衆曰:“我善圖寫如來妙相。
”衆曰:“今将造像,夫何所須?”曰:“香泥耳。
宜置精舍之中,并一燈照。
我入已,堅閉其戶,六月後乃可開門。
” 時諸僧衆,皆如其命。
尚餘四日,未滿六月,衆鹹駭異,開以觀之,見精舍内佛像俨然,結加趺坐。
右足居上,左手斂,右手垂,東面而坐,肅然如在。
座高四尺二寸,廣丈二尺五寸。
像高丈一尺五寸,兩膝相去八尺八寸,兩肩六尺二寸。
相好具足,慈顔若真,唯右乳上圖瑩未周。
既不見人,方驗神鑒。
衆鹹悲歎,殷勤請知。
有一沙門,宿心淳質,乃感夢見往婆羅門而告曰:“我是慈氏菩薩,恐工人之思不測聖容,故我躬來圖寫佛像。
垂右手者,昔如來之将證佛果,天魔來娆,地神告至。
其一先出,助佛降魔。
如來告曰:‘汝勿憂怖。
吾以忍力,降彼必矣。
’魔王曰:‘誰為明證?’如來乃垂手指地言:‘此有證。
’是時第二地神踴出作證。
故今像手仿昔下垂。
”衆知靈鑒,莫不悲感。
于是乳上未周,填廁衆寶,珠纓寶冠,奇珍交飾。
設賞迦王伐菩提樹已,欲毀此像。
既睹慈顔,心不安忍,回駕将返,命宰臣曰:“宜除此佛像,置大自在天形。
”宰臣受旨,懼而歎曰:“毀佛像則曆劫招殃,違王命乃喪身滅族。
進退若此,何所宜行?”乃召信心,以為役使,遂于像前,橫壘磚壁。
心慚冥暗,又置明燈,磚壁之前,畫自在天。
功成報命。
王聞心懼,舉身生疱,肌膚攫裂,居未久之,便喪沒矣。
宰臣馳返,毀除障壁。
時經多日,燈猶不滅。
像今尚在,神工不虧。
既處奧室,燈炬相繼。
欲睹慈顔,莫由審察,必于晨朝,持大明鏡,引光内照,乃睹靈相。
夫有見者,自增悲感。
如來以印度吠舍佉月後半八日成等正覺,當此三月八日也。
上座部則吠舍佉月後半十五日成等正覺,當此三月十五日也。
是時如來年三十矣,或曰年三十五矣。
菩提樹北有佛經行之處。
如來成正覺已,不起于座,七日寂定。
其起也,至菩提樹北,七日經行。
東西往來,行十餘步,異華随迹,十有八文。
後人于此壘磚為基,高餘三尺。
聞諸先志曰:此聖迹基表人命之修短也。
先發誠願,後乃度量。
随壽修短,數有增減。
經行基北道右,盤石上大精舍中有佛像,舉目上望。
昔者如來于此七日觀菩提樹,目不暫舍。
為報樹恩,故此瞻望。
菩提樹西不遠,大精舍中有鍮石佛像。
飾以奇珍,東面而立。
前有青石,奇文異采,是昔如來初成正覺,梵王起七寶堂,帝釋建七寶座,佛于其上七日思維。
放異光明,照菩提樹。
去聖悠遠,寶變為石。
菩提樹南不遠,有窣堵波,高百餘尺,無憂王之所建也。
菩薩既濯尼連河,将趣菩提樹,竊自思念:“何以為座?”尋自發明,當須淨草。
天帝釋化其身為刈草人,荷而逐路。
菩薩謂曰:“所荷之草,頗能惠耶?”化人聞命,恭以草奉。
菩薩受已,執而前進。
受草東北不遠,有窣堵波,是菩薩将證佛果,青雀群鹿呈祥之處。
印度休征,斯為嘉應。
故淨居天随順世間,群從飛繞,效靈顯聖。
菩提樹東,大路左右,各一窣堵波,是魔王娆菩薩處也。
菩薩将證佛果,魔王勸受輪王。
策說不行,殷憂而返,魔王之女請往誘焉。
菩薩威神,衰變冶容,扶羸策杖,相攜而退。
菩提樹西北精舍中有迦葉波佛像。
既稱靈聖,時燭光明。
聞諸先記曰:若人至誠,旋繞七周,在所生處,得宿命智①。
迦葉波佛精舍西北二磚室,各有地神之像。
昔者如來将成正覺,一報魔至,一為佛證。
後人念功,圖形旌德。
菩提樹垣西不遠,有窣堵波,謂郁金香。
高四十餘尺,漕矩吒國商主之所建也。
昔漕矩吒國有大商主,宗事天神,祠求福利,輕蔑佛法,不信因果。
其後将諸商侶,貿遷有無。
泛舟南海,遭風失路。
波濤飄浪,時經三歲。
資糧罄竭,糊口不充。
同舟之人,朝不謀夕。
勠力同志,念所事天。
心慮已勞,冥功不濟。
俄見大山,崇崖峻嶺。
兩日聯晖,重明照朗。
時諸商侶更相慰曰:“我曹有福,遇此大山,宜于中止,得自安樂。
”商主曰:“非山也,乃摩竭魚耳。
崇崖峻嶺,須鬣也。
兩日聯晖,眼光也。
”言聲未靜,舟帆飄湊。
于是商主告諸侶曰:“我聞觀自在菩薩于諸危厄,能施安樂。
宜各至誠,稱其名字。
”遂即同聲,歸命稱念。
崇山既隐,兩日亦沒。
俄見沙門威儀庠序,杖錫淩虛,而來拯溺。
不逾時而至本國矣。
因即信心貞固,求福不回。
建窣堵波,式修供養,以郁金香泥而周塗上下。
既發信心,率其同志,躬禮聖迹,觀菩提樹。
未暇言歸,已淹晦朔。
商侶同遊,更相謂曰:“山川悠間,鄉國遼遠。
昔所建立窣堵波者,我曹在此,誰其灑掃?”言訖旋繞,至此忽見窣堵波。
駭其由緻,即前瞻察,乃本國所建窣堵波也。
故今印度因以郁金為名。
菩提樹垣東南隅尼拘律樹側窣堵波,傍有精舍,中作佛坐像。
昔如來初證佛果,大梵天王于此勸請轉妙法輪。
菩提樹垣内,四隅皆有大窣堵波。
在昔如來受吉祥草已,趣菩提樹,先曆四隅,大地震動。
至金剛座,方得安靜。
樹垣之内,聖迹鱗次,差難遍舉。
菩提樹垣外西南窣堵波,奉乳糜二牧女故宅。
其側窣堵波,牧女于此煮糜。
次此窣堵波,如來受糜處也。
菩提樹垣南門外有大池,周七百餘步。
清瀾澄鏡,龍魚潛宅,婆羅門兄弟承大自在天命之所鑿也。
次南一池,在昔如來初成正覺,方欲浣濯,天帝釋為佛化成池。
西有大石,佛浣衣已,方欲曝曬,天帝釋自大雪山持來也。
其側窣堵波,如來于此納故衣。
次南林中窣堵波,如來受貧老母施故衣處。
帝釋化池東林中,有目支鄰陀龍王池,其水清黑,其味甘美。
西岸有小精舍,中作佛像。
昔如來初成正覺,于此宴坐七日入定。
時此龍王警衛如來,即以其身繞佛七匝,化出多頭,俯垂為蓋,故池東岸有其室焉。
目支鄰陀龍池東林中精舍,有佛羸瘦之像。
其側有經行之所,長七十餘步,南北各有卑缽羅樹。
故今土俗,諸有嬰疾,香油塗像,多蒙除差。
是菩薩修苦行處。
如來為伏外道,又受魔請,于是苦行六年。
日食一麻一麥,形容憔悴,膚體羸瘠,經行往來,攀樹後起。
菩薩苦行卑缽羅樹側,有窣堵波,是阿若憍陳如等五人住處。
初,太子之舍家也,彷徨山澤,栖息林泉,時淨飯王乃命五人随瞻侍焉。
太子既修苦行,憍陳如等亦即勤求。
憍陳如等住處東南,有窣堵波,菩薩入尼連禅那河沐浴之處。
河側不遠,菩薩于此受食乳糜。
其側窣堵波,二長者獻蜜處。
佛在樹下結加趺坐,寂然宴默,受解脫樂,過七日後,方從定起。
時二商主行次林外,而彼林神告商主曰:“釋種太子今在此中,初證佛果,心凝寂定,四十九日未有所食。
随有奉上,獲大善利。
”時二商主各持行資蜜奉上,世尊納受。
長者獻側有窣堵波,四天奉缽處。
商主既獻蜜,世尊思以何器受之。
時四天從四方來,各持金缽而以奉上。
世尊默然而不納受,以為出家不宜此器。
四天王舍金缽,奉銀缽,乃至頗胝、琉璃、馬腦、車渠、真珠等缽。
世尊如是皆不為受。
四天王各還宮,奉持石缽,绀青映徹,重以進獻。
世尊斷彼此故而總受之,次第重疊,按為一缽。
故其外則有四隆焉。
四天王獻缽側不遠,有窣堵波,如來為母說法處也。
如來既成正覺,稱天人師。
其母摩耶自天宮降于此處,世尊随機,示教利喜。
其側涸池岸,有窣堵波,在昔如來現諸神變化有緣處。
現神變側有窣堵波,如來度優樓頻螺迦葉波三兄弟及千門人處。
如來方垂善道,随應降伏,時優樓頻螺迦葉波五百門人請受佛教。
迦葉波曰:“吾亦與爾俱返迷途。
”于是相從來至佛所。
如來告曰:“棄鹿皮衣,舍祭火具。
”時諸梵志恭承聖教,以其服用投尼連河。
捺地迦葉波見諸祭器随流漂泛,與其門人候兄動靜。
既見改轍,亦随染衣。
伽耶迦葉波二百門人聞其兄之舍法也,亦至佛所,願修梵行。
度迦葉波兄弟西北窣堵波,是如來伏迦葉波所事火龍處。
如來将化其人,克伏所宗,乃止梵志火龍室。
夜分已後,龍吐煙焰。
佛既入定,亦起火光。
其室洞然,猛焰炎熾。
諸梵志師恐火害佛,莫不奔赴,悲号愍惜。
優樓頻螺迦葉波謂其徒曰:“以今觀之,未必火也。
當是沙門伏火龍耳。
”如來乃以火龍盛置缽中,清旦持示外道門人。
其側窣堵波,五百獨覺同入涅槃處也。
目支鄰陀龍池南窣堵波,迦葉波救如來溺水處也。
迦葉兄弟時推神通,遠近仰德,黎庶歸心。
世尊方導迷徒,大權攝化。
興布密雲,降澍暴雨,周佛所居,令獨無水。
迦葉是時見此雲雨,謂門人曰:“沙門住處将不漂溺?”泛舟來救,乃見世尊履水如地,蹈河中流,水分沙現。
迦葉見已,心伏而退。
菩提樹垣東門外二三裡,有盲龍室。
此龍者,殃累宿積,報受生盲。
如來自前正覺山欲趣菩提樹,途次室側。
龍眼忽明,乃見菩薩将趣佛樹,謂菩薩曰:“仁今不久當成正覺。
我眼盲冥,于茲已久。
有佛興世,我眼辄明。
賢劫之中過去三佛出興世時,已得明視。
仁今至此,我眼忽開。
以故知之當成佛矣。
” 菩提樹垣東門側,有窣堵波,魔王怖菩薩之處。
初,魔王知菩薩将成正覺也,誘亂不遂,憂惶無賴。
集諸神衆,齊整魔軍,治兵振旅,将脅菩薩。
于是風雨飄注,雷電晦冥。
縱火飛煙,揚沙激石。
備矛楯之具,極弦矢之用。
菩薩于是入大慈定,凡厥兵杖,變為蓮華。
魔軍怖駭,奔馳退散。
其側不遠有二窣堵波,帝釋梵王之所建也。
菩提樹北門外摩诃菩提僧伽藍,其先僧伽羅國王之所建也。
庭宇六院,觀閣三層,周堵垣牆高三四丈。
極工人之妙,窮丹青之飾。
至于佛像,鑄以金銀。
凡厥莊嚴,廁以珍寶。
諸窣堵波高廣妙飾,中有如來舍利。
其骨舍利,大如手指節,光潤鮮白,皎徹中外。
其肉舍利,如大真珠,色帶紅缥。
每歲至如來大神變月滿之日,出示衆人即印度十二月三十日,當此正月十五日也。
。
此時也,或放光,或雨花。
僧徒減千人,學習大乘上座部法。
律儀清肅,戒行貞明。
昔者南海僧伽羅國,其王淳信佛法,發自天然。
有族弟出家,想佛聖迹,遠遊印度。
寓諸伽藍,鹹輕邊鄙。
于是返迹本國,王躬遠迎。
沙門悲哽,似若不能言。
王曰:“将何所負,若此殷憂?”沙門曰:“憑恃國威,遊方問道。
羁旅異域,載罹寒暑。
動遭淩辱,語見譏诮。
負斯憂恥,讵得歡心?”曰:“若是者何謂也?”曰:“誠願大王福田為意,于諸印度建立伽藍。
既旌聖迹,又擅高名,福資先王,恩及後嗣。
”曰:“斯事甚美,聞之何晚?” 于是以國中寶,獻印度王。
王既納貢,義存懷遠,謂使臣曰:“我今将何持報來命?”使臣曰:“僧伽羅王稽首印度大吉祥王,威德遠振,惠澤遐被。
下土沙門,欽風慕化,敢遊上國,展敬聖迹。
寓諸伽藍,莫之見館。
艱辛已極,蒙恥而歸。
竊圖遠謀,贻範來葉。
于諸印度,建此伽藍,使客遊乞士,息肩有所。
兩國交歡,行人無替。
”王曰:“如來潛化,遺風斯在。
聖迹之所,任取一焉。
” 使者奉辭報命,群臣拜賀。
遂乃集諸沙門,評議建立。
沙門曰:“菩提樹者,去來諸佛鹹此證聖。
”考之異議,無出此謀。
于是舍國珍寶,建此伽藍,以其國僧而修供養。
乃刻銅為記曰:“夫周給無私,諸佛至教。
慧濟有緣,先聖明訓。
今我小子,丕承王業。
式建伽藍,用旌聖迹,福資祖考,惠被黎元。
唯我國僧,而得自在。
及有國人,亦同僧例。
傳之後嗣,永永無窮。
”故此伽藍多執師子國僧也。
菩提樹南十餘裡,聖迹相鄰,難以備舉。
每歲比丘解安居,四方法俗百千萬衆,七日七夜,持香花,鼓音樂,遍遊林中,禮拜供養。
印度僧徒依佛聖教,皆以室羅伐拏月前半一日入兩②安居,當此五月十六日。
以濕縛庾阇月後半十五日解兩安居,當此八月十五日。
印度月名,依星而建,古今不易,諸部無差。
良以方言未融,傳譯有謬,分時計月,緻斯乖異。
故以四月十六日入安居,七月十五日解安居也。
注釋 ①宿命智:明白了知我及衆生一生乃至百千萬億生之相狀的智慧。
②“兩”,宋、元本作“雨”。
譯文 伽耶城與伽耶山 戒賢寺院西南行四五十裡,渡過尼連禅河,便到伽耶城。
城險要而堅固,居民很少。
隻有一千餘戶婆羅門,都是大仙人的後裔,國王不以他們為臣民,大家都很尊敬他們。
城北三十餘裡的地方有一處清泉,印度相傳稱之為聖水。
人隻要喝了這泉水或者在這泉水裡洗澡,罪惡的污垢就會消除。
城西南五六裡,到伽耶山,溪谷幽深,峰崖危險,印度的老百姓稱之為靈山。
自古以來,君王們一旦征服天下,繼承王位,教化達到遠方,恩德超過前代,無不登上這山頂,築壇祭天,宣告成功。
山頂上有一座石塔,高一百餘尺,是無憂王所建造的。
山上潛藏着靈異的力量,時常放出神光。
從前如來在這裡演說《寶雲》等經典。
伽耶山的東南有一座塔,是迦葉波出生的地方。
它的南邊有兩座塔,是伽耶迦葉波和捺地迦葉波(舊稱“那提迦葉”,是錯誤的。
所有的迦葉,如果沒有“波”字,那是省略了)拜火的地方。
前正覺山 伽耶迦葉波拜火的地方往東,渡過大河,到缽羅笈菩提山(大唐的語言翻作“前正覺山”。
如來将證正覺,先登此山,所以稱為前正覺山)。
如來辛勤修行六年,未成正覺。
後來他放棄苦行,接受了牧女奉獻的奶粥。
他從東北方向走來,望見此山,覺得非常幽靜,打算證得正覺,從東北的山崗,登上山頂。
這時大地震動,山也搖晃。
山神們害怕,對菩薩說:“這座山不是成正覺的好地方。
要是停在這裡,入金剛定,地就會被震陷,山也會傾倒。
” 菩薩從西南,下到半山間,背靠山岩,面對山澗,有一個大石窟。
菩薩就停在這兒,結跏趺坐。
這時大地又發生震動,山又搖晃。
淨居天在空中喊道:“這裡不是如來成正覺的地方。
從這裡往西南十四五裡,離修苦行的地方不遠,有一棵畢缽羅樹,樹下有金剛座,過去和未來諸佛都在這個座上而成正覺。
請菩薩到那裡去。
”菩薩剛立起身,石窟中的龍對菩薩說:“這個石窟清淨而佳勝,可以證得聖果。
希望您發慈悲,不要離開。
”菩薩既已知道這裡不是證得聖果的地方,但為了滿足龍的要求,便留下身影而去(過去這身影任何人都能見到。
到現在,隻是有時能見到了)。
天神們在前面引路,菩薩前往菩提樹。
到了無憂王做國王的時候,在菩薩上山下山經過的地方,都樹立标志,建造起塔。
塔的大小雖然不同,但是神靈感應卻一樣,有時候花從空中像雨一般落下,有時候光明照耀幽暗的山谷。
每年結束雨安居的日子裡,各地的僧人和俗人都上山去朝拜供養,經過一天一夜才回去。
金剛座和菩提樹 前正覺山西南行十四五裡,到菩提樹。
樹四周的圍牆用磚壘成,高峻險固。
東西長,南北窄,方圓五百餘步。
奇樹名花,綠蔭相接。
遍地細沙異草,一片綠色。
正門朝東開,對着尼連禅河。
南門與大花池相連,西邊地形險固,北門與大伽藍相通。
圍牆内聖迹相鄰,或者是塔,或者是精舍,都是贍部洲各國的君王、大臣和豪族依照佛的遺教而建造的。
菩提樹圍牆内正中,有金剛座。
從前賢劫剛剛開始的時候,它與大地同時出現,位于三千大千世界中心,下至金輪,上至地面。
由金剛構成,方圓一百餘步。
由于賢劫千佛都坐在這裡入金剛定,因此稱為金剛座。
由于這是證得聖道的地方,因此也叫作道場。
大地震動,獨獨這裡不會搖動。
所以如來将要證得正覺的時候,走遍周圍四角,地都震動。
後來來到這裡,這裡安然不動。
自從進入末劫以來,佛法日趨衰微,金剛座也因沙土覆蓋而看不見了。
如來涅槃之後,各國君王根據傳聞,知道了佛所說的金剛座的大小,就用兩尊朝東而坐的觀自在菩薩像,分别标明金剛座的南界和北界。
聽老人們說:“一旦這兩尊菩薩像被沙土埋沒,佛法就會消滅。
”如今南邊那尊菩薩像已經被沒過胸部了。
金剛座上的菩提樹,就是畢缽羅樹。
從前佛在世的時候,樹高數百尺,雖然經過多次砍伐,還有四五丈高。
因為佛坐在它下面獲得等正覺,因此稱為菩提樹。
莖幹黃白,枝葉青翠,冬夏不凋,光鮮不變。
每到如來涅槃的日子,樹葉全部凋落,不一會兒又恢複如故。
這一天,各國的君王,各地的僧人和俗人,成千上萬,不用召集就聚集到這裡,用香水香乳澆洗菩提樹。
在這裡吹奏音樂,擺列香花,點燃燈炬,夜以繼日,競相供養。
如來寂滅之後,無憂王剛做國王的時候,信奉邪道,破壞佛的遺迹,帶領士兵,親自來砍伐菩提樹。
樹的根莖枝葉,被砍得粉碎,堆放在西邊幾十步遠的地方。
無憂王命令拜火的婆羅門,把樹燒掉,祭祀天神。
煙火還沒有滅,灰堆裡忽然長出兩棵新樹,大火之中,茂盛的樹葉青翠明亮,因此人們稱它們為灰菩提樹。
無憂王見到這神奇的現象,後悔自己錯了,用香乳灌溉剩下的樹根。
到天亮時候,樹還長成原來的模樣。
無憂王見到這樣奇異的事,更加深感慶幸,親自供養,高興得忘記了回去。
無憂王的王妃素來信奉外道,暗中派人,在夜裡重新把樹砍掉。
無憂王早上前來禮拜的時候,隻看見砍剩的樹樁,心裡非常難過。
他虔誠祈禱,用香乳灌溉,不到一天工夫,樹又長了出來。
無憂王心中産生深深的敬意,他用石頭壘起一座圍牆。
牆高十餘尺,如今還在。
近代的設賞迦王信奉外道,诋毀佛法,破壞僧伽藍,砍伐菩提樹,一直掘到泉水處,仍然掘不盡樹根。
于是他放火焚燒,再用甘蔗汁澆灌,想把它燒焦漚爛,連樹芽也要消滅掉。
幾個月後,摩揭陀國的補剌拏伐摩王(大唐的語言翻作“滿胄”),是無憂王的末代子孫,聽說了這事,感歎地說:“智慧的太陽已經隐沒,隻剩下了佛樹。
如今連它也遭到摧殘,衆生還能看見什麼呢?”滿胄王撲倒在地,傷心的模樣能感動萬物。
他用幾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