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關燈
你就去吧,一定能把他們打敗。

    ” 提婆菩薩早就有很高的名望,波吒厘子城的外道聽說這事,立刻召集起來,趕緊報告國王說:“大王以前親自觀看過我們的辯論,規定沙門不得敲擊揵稚。

    請大王傳令各城的門官,不得讓外國的僧人進城。

    以免他們互相支援,輕易地改變先前的規定。

    ”國王答應了外道們的要求,嚴加監督。

    提婆到達以後,進不了城。

    提婆聽說了那個禁令,就更換衣服,疊好僧衣,把它藏在草束中,然後撩起衣裳,頂着草束,快步闖過城門。

    進城以後,提婆扔掉草束,披上僧衣,來到這所伽藍,想在那裡居留休息。

    他沒有認識的人,誰也不留他住宿,隻好睡在揵稚台上。

    第二天一早,提婆用力敲擊揵稚。

    僧人們聞聲前來察看,原來就是昨天那個外來的比丘。

    各個僧伽藍也跟着響應,敲響了揵稚。

     國王聽到聲音,派人查問,不知道是誰領的頭。

    使臣來到這所伽藍,大家就推出提婆。

    提婆說:“揵稚這東西,就是用來敲擊,以便召集僧人。

    有而不用,挂着它有什麼意思?”國王的使臣回答說:“從前僧人們辯論失敗,國王下令不準敲擊揵稚,至今已經有十二年。

    ”提婆說:“有這麼回事嗎?那我今天就重新把法鼓敲響。

    ”使臣報告國王說:“有一個外國沙門,想要洗刷從前的恥辱。

    ”國王就召集學者,并且規定說:“在辯論中失敗了的,将以死謝罪。

    ”于是外道學者們争相出場,大談不同的義理,發揮自己的口才。

    提婆菩薩登上論座,聽他們先說,然後針對不同的論點,一一将他們駁倒。

    不到十二天工夫,提婆就把所有的外道統統擊敗。

    國王和大臣們莫不歡喜,因此建造了這座塔,以表彰提婆高尚的德行。

     馬鳴的故事 建擊揵稚塔的北面,有一處遺址,是從前鬼辯婆羅門居住的地方。

    當初,這座城裡有一個婆羅門,在荒野中蓋了草屋,住在那裡,不與世人交往。

    他祭祀鬼神,以求功德,與鬼怪們相來往,高談闊論,言辭高雅,互相應答。

    若是有人對他提出問題,他就放下幕簾,隔簾回答。

    在他以前的有學問人中,沒有一個能夠超過他。

    官吏和百姓對他肅然起敬,把他當作聖人。

    有一位名叫阿濕縛窭沙(大唐的語言翻作“馬鳴”)的菩薩,遍知萬物,通曉佛法,常常對人說:“這個婆羅門,學問既不是從老師那兒學來的,他的本領也沒個來曆。

    他隐居在荒野中,卻獨獨有很高的名望。

    要不是與鬼神在一起,妖怪附在他身上,怎麼可能這樣呢?凡是辯論時依靠鬼神來指點的人,都不能面對着人說話,話說過一遍,就不能再說第二遍。

    我現在到他那裡去,看看他的舉動。

    ” 馬鳴便來到婆羅門的住所,對他說:“我仰慕您的美德,已經有很多日子。

    希望您撩起簾子,讓我能夠跟您談一談平素的想法。

    ”然而那婆羅門卻态度傲慢,隔着簾子對話,始終不跟馬鳴面談。

    馬鳴心裡明白其中必有鬼怪,所以神情也很自負,說完話,退出來,對人們說:“我已經了解他了,肯定能夠把他打敗。

    ”馬鳴立即向國王報告,希望國王批準,與那位在家人進行辯論。

    國王聽了,非常驚訝地說:“這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呀!要不是已經獲得三明,具備六種神通,怎麼能與那位婆羅門辯論呢?”國王命令準備車駕,親臨現場,以便仔細看看他們的辯論。

    這時候,馬鳴講說佛教三藏中精微要妙之言,闡述五明的重要義理,妙辯縱橫,高論清遠。

    等到那婆羅門講完後,馬鳴又說:“您誤解我的意思了,請重新再講一遍。

    ”當時婆羅門默不作聲,啞口無言。

    馬鳴責備說:“您為什麼不做解釋?您敬奉的那位鬼怪,趕快把詞兒教給您呀!”同時飛快地撩起他的簾子,去看那個鬼怪。

    婆羅門驚慌地說:“停住!停住!”馬鳴退出來後說道:“這個人今天早晨聲譽掃地。

    所謂虛名不長,就是這個樣子。

    ”國王說:“要不是有您這樣具有盛德的人,誰能識破邪道?您認識人的本領,空前絕後。

    國家早有制度,應該表彰您的業績。

    ” 鞮羅擇迦伽藍及附近佛遺迹 城的西南方二百多裡處,有一所伽藍的遺址。

    伽藍旁邊有一座塔,時常有神光照亮,不時有靈瑞出現。

    遠近的老百姓,無不到這裡祈求福佑。

    這是過去四佛坐處及經行遺迹所在地。

     從舊伽藍往西南行一百餘裡,到鞮羅擇迦伽藍。

    伽藍有四個院落,三層閣樓,樓台高聳,門有數重,是頻毗娑羅王的末代子孫所建造的。

    伽藍招聘來高明的學者,廣泛地延請品德優秀的人才。

    外國的學者,遠方的俊傑,同行們争先恐後,接踵而來。

    僧人有上千人,都學習大乘。

    中門正對着大路,有三座精舍。

    精舍頂上安置輪相,輪相四周,懸挂着鈴铎。

    精舍下邊,築起層層台基,周圍是窗戶和欄檻。

    門窗、棟梁、牆和台階上,金和銅的裝飾物隐然浮現,其間十分美麗。

    中間那座精舍中的佛立像高三丈,左邊精舍中是多羅菩薩像,右邊精舍中是觀自在菩薩像。

    這三尊像,都用黃銅鑄成,威神肅然,似乎能看到冥冥中很遠的事情。

    精舍中各有舍利一升,不時放出靈光,有時還有神奇的祥瑞。

     鞮羅擇迦伽藍西南九十餘裡,到一座大山。

    山上岩石幽深,雲霧彌漫,是神靈仙人所居住的地方。

    山洞裡有毒蛇和暴龍,森林中有猛獸和鸷鳥。

    山頂上有一塊大磐石,上面建造有一座塔。

    塔高十餘尺,是佛入定的地方。

    從前,如來施展神通降臨此地,坐在這磐石上,入滅盡定,曆時一宿。

    天神們都來供養如來,奏起天上的音樂,像下雨一樣撒下天上的花。

    如來出定後,得天神們感念,用寶石和金銀建造起這座塔。

    時間過去太久,寶石變成了石頭。

    從古至今,沒有一個人到過這裡。

    遙望高山,隻看見野獸。

    長蛇猛獸,成群結隊地繞着塔,右旋緻敬。

    天神、大仙、精靈、聖人排着隊前來禮贊。

     大山的東岡上有一座塔,是從前如來站着觀看摩揭陀國時腳踩過的地方。

     德慧伽藍及其故事 大山西北三十餘裡的一處山坡上,有一座伽藍,背靠山嶺,基礎高大,懸崖上樓閣峙立。

    僧人有五十餘人,都學習大乘法教,是瞿那末底(大唐的語言翻作“德慧”)菩薩降伏外道的地方。

     當初,這座山裡有一個名叫摩沓婆的外道,根據數論派的學說而修行。

    他精通内學和外道,能把關于空和有的道理講得很透徹,名聲超過前輩,德行為當代人所敬重。

    國王尊敬他,把他視作國寶。

    百官和人民敬仰他,都稱他為家師。

    鄰國的學人羨慕他的高名,敬仰他的美德。

    他在同輩中是先進,确實學問廣博。

    國王封給他兩座城,做他的食邑。

     當時,南印度有一位德慧菩薩,從小很聰明,很早就以精專深妙而聞名,學通三藏,理窮四谛,聽說摩沓婆談論的學問非常深奧高妙,便下決心要挫敗他。

    德慧派了一個門人送信給摩沓婆,說:“謹向摩沓婆緻敬問好。

    你最好忘掉疲勞,把學過的東西溫習精熟,三年之後,我将要來摧毀你的高名。

    ” 這樣,第二年和第三年,德慧都派人送去了信。

    到了準備出發的時候,德慧又寫了信,說:“年限已滿,你的學業怎樣了?你要知道,我現在就要來了。

    ”摩沓婆心裡非常恐慌,他命令所有的門人和城中的民戶,從今以後,不得收留沙門和異道。

    各家各戶,都一一宣告,不得違犯。

     這時候,德慧菩薩拿着錫杖,來到了摩沓婆的食邑。

    城中的人都遵守規定,誰也不收留他住下。

    婆羅門們還罵他:“光秃秃的腦袋,稀奇古怪的衣裳,什麼怪人哪?趕快走開,别在這裡待着。

    ”德慧菩薩為了打敗外道,希望在他們的城裡過夜,因此懷着慈悲的心腸,客客氣氣地對他們說:“你們相信世俗的真理,修習淨行;我相信佛教的真理,修習淨行。

    同是修習淨行,你們為什麼要趕我走呢?”婆羅門不跟他說話,隻是要趕他走。

     德慧被趕出城後,進了一座大森林。

    林中有猛獸,經常成群地出來吃人。

    有一位信仰佛教的人,因為怕德慧被野獸傷害,就打着火把,拿着棍棒,對菩薩說:“南印度有位名叫德慧的菩薩,從遠處帶信來,要到這裡來辯論。

    這個城的主人因為害怕自己聲譽掃地,下了嚴格的命令,不準收留沙門。

    我怕您受野獸傷害,所以前來幫助您。

    您隻要離開這裡,就沒有事,不必有其他的顧慮。

    ”德慧說:“我願意告訴您,我就是德慧。

    ”信佛人聽說以後,更加恭敬,對德慧說:“真要是這樣的話,那就請趕快走吧。

    ”他們走出茂密的森林,停在一處空曠的沼澤地旁。

    信佛人點上火,拿着弓,巡行在周圍。

    黑夜過去,他對德慧說:“您可以走了。

    我擔心人家知道以後,會來謀害您。

    ”德慧感激地說:“我決不敢忘記您的恩德。

    ” 于是德慧來到王宮,對守門人說:“現在有一位沙門,從遠方來,希望大王準許,與摩沓婆進行辯論。

    ”國王聽了,驚訝地說:“這是個狂妄之人吧。

    ”國王命令使臣,到摩沓婆那裡,宣布國王的旨意,說:“有一個外國沙門前來要求辯論。

    現在已經打掃好論場,宣告給了遠近的人。

    大家盼望着您的到來,希望您光臨。

    ” 摩沓婆問國王的使臣說:“莫不就是南印度的德慧論師?”使臣回答說:“是的。

    ”摩沓婆聽了,心裡很不高興。

    然而事情已經難以推辭,隻好來到論場。

    這時候國王、大臣、士人、平民和豪族,全都集合到論場,打算聽一聽精彩的辯論。

    德慧先提出論題,加以論證,直到太陽落山。

    摩沓婆借口年老,腦子不行,不能馬上回答,請求回家靜心思索,然後再來答複對方提出的問題。

    每次德慧提出一個新的論點,他都說要回去想一想,到了第二天早上升座以後,竟然說不出什麼不同的見解。

    到第六天,摩沓婆吐血而死。

    臨死的時候,他給妻子留下遺言說:“你才能高強,千萬别忘記我所受的恥辱。

    ” 摩沓婆死後,他的妻子秘不發喪,反而穿起鮮麗的衣裳,來到辯論大會上。

    大家都喧鬧起來,互相說道:“摩沓婆認為他才高,把與德慧辯論當作恥辱,所以派他的妻子前來,誰優誰劣,這已經很明白了。

    ”德慧菩薩對摩沓婆的妻子說:“能夠制伏你的那個人,我已經把他制伏了。

    ”摩沓婆的妻子知道難以取勝,便退了下來。

    國王問德慧:“您的話中有什麼秘密,她聽了便默不作聲?”德慧說:“可憐啊!摩沓婆死了,所以他的妻子才來跟我辯論。

    ”國王說:“您怎麼知道他死了?請您指教。

    ”德慧說:“他的妻子來的時候,臉上帶着失去親人的神色,話裡充滿悲哀怨恨的聲調。

    所以我知道,摩沓婆死了。

    ‘能夠制伏你的那個人’,指的就是她的丈夫。

    ” 國王派了使臣前去察看,事情果然與德慧說的一樣。

    國王抱歉地說:“佛法玄妙,高明的人一個接一個。

    無為而守道,衆生得到佛法的教化。

    我要依據國家過去的規矩,獎勵有德之士。

    ”德慧說:“我雖然愚昧,但是學習佛道,注重操行,知止知足,主張平等地看待萬物。

    當我準備弘濟他人的時候,我先去除掉那些人的傲慢之心,用合适的方法來化度衆生,現在正是這樣做的時候。

    我隻希望大王讓摩沓婆的邑戶的子孫,世世代代充當僧伽藍的人,這樣可以給後世留下一個教訓,使美事永遠流傳下去。

    那個保護過我的信佛的人,讓他一生享福,吃和用都同于僧人,以勉勵人們虔誠信佛,并獎勵有大德的人。

    ”于是建造了這所伽藍,表彰德慧出色的功績。

     當初,摩沓婆辯論失敗之後,有十幾個婆羅門逃難到鄰國,把受恥辱的事情告訴了那裡的外道。

    外道們招募了有才華的學者,回來洗刷先前的恥辱。

    國王既珍愛和敬重德慧,便親自去請他,說:“如今那些外道不自量力,他們結成黨,連成群,竟敢把論鼓敲響。

    我希望大師去挫敗那些外道。

    ”德慧說:“那就請把要辯論的人召集起來。

    ”于是外道學人們高興地互相安慰說:“我們今天一定能勝。

    ”外道們宣講了他們的主張。

    德慧菩薩說:“這些外道曾經逃難流亡,照國王先前的規定,他們如今都是賤人,我現在怎麼能與他們面對面地進行辯論呢?”德慧有一個為他背負座床的仆人,常聽到一些德慧的議論,也比較熟悉德慧所講的精微的理論,正站在一旁,聽着各位的辯論。

    德慧拍拍他的座床,說:“負座人,你可以去跟他們辯論。

    ”衆人大吃一驚,奇怪他怎麼會做這樣的吩咐。

    這時那個背負座床的仆人便立即發問,深刻的道理像泉水一般湧出,清晰的辯詞如同應對的回聲。

    三個回合之後,外道的主張被駁倒。

    德慧再次挫敗了外道的鋒芒,折斷了他們的翅膀。

    自從這次辯論失敗,他們一直充當伽藍的邑戶。

     戒賢伽藍及其故事 德慧伽藍西南二十餘裡外是一座孤山,山上有一所伽藍,是屍羅跋陀羅(大唐的語言翻作“戒賢”)論師辯論得勝,舍棄所得到的封邑而建造的。

    一座高高的山峰聳立,就像一座安置佛舍利的塔。

     戒賢論師是三摩呾吒國的王族,婆羅門種姓。

    戒賢少年時勤奮好學,品德高尚,周遊印度各地,求訪高明的老師。

    他到了此國的那爛陀寺,遇見護法菩薩。

    戒賢聽聞佛法,得到覺悟,就請求出家,探求根本的道理,尋找獲得解脫的道路。

    他既窮究了深刻的義理,又透徹地了解了精微的學說,在當時很有名,在外國也有很高的聲望。

     南印度有一位外道,探索隐晦深奧的問題,精通玄奧精妙的事理。

    外道聽說護法的名望很高,心中生出嫉妒。

    他不顧山川阻隔,前來擊鼓,要求辯論,說道:“我是南印度的人。

    聽說大王國内有一個大論師,我雖然愚笨,但願意與他仔細辯論一番。

    ”國王說:“是有一個,就如你所說一樣。

    ”國王便命令使臣去請護法,說:“南印度有一位外道,不遠千裡,前來要求辯論。

    希望您光臨,前往辯論的會場。

    ” 護法聽到以後,穿好衣服,準備出發。

    他的門人戒賢,在晚輩當中出類拔萃,上前請求護法說:“您為什麼走得這樣急呢?”護法說:“自從智慧的太陽把光輝藏起來以後,傳法的燈寂靜無聲地照着。

    外道像螞蟻一樣聚集在一起,各種異道的學說像蜂一樣亂飛。

    所以我現在要去駁倒他們的理論。

    ”戒賢說:“我聽過您的一些議論,我敢于去駁倒外道。

    ”護法知道他的才能,因而答應了他的請求。

    這時候戒賢年紀剛剛三十,大家都輕視他,認為他年輕,恐怕他一個人難以勝任。

    護法知道大家不服氣,就解釋說:“人應該看有沒有高明的本領,不應該講年紀大小。

    從現在的情況看,戒賢一定能夠打敗對方。

    ” 到了集會辯論的那一天,遠近的人都趕來,老少全都到齊。

    外道闡述了一番大的道理,盡量把道理講得透徹。

    戒賢依循正理,考察其實質,講得極為深刻。

    外道理屈詞窮,蒙受恥辱而退出論場。

    國王為了酬謝戒賢的成績,把這座城封給他做食邑。

    戒賢論師推辭說:“出家之人,東西夠用就行,清淨自守,要這食邑有什麼用處?”國王說:“法王已經離開人間,濟度衆生的智慧之船已經沉淪,如果不進行表彰,無以激勵後學。

    為了弘揚佛法,我懇求您收下來。

    ”戒賢論師推辭不了,接受了這個食邑。

    他随後就建造伽藍,極盡規矩,用來自邑戶的收入,作為供養。

     原典 戒賢伽藍西南行四五十裡,渡尼連禅河,至伽耶城。

    甚險固,少居人。

    唯婆羅門有千餘家,大仙人祚胤也,王所不臣,衆鹹宗敬。

    城北三十餘裡有清泉,印度相傳謂之聖水。

    凡有飲濯,罪垢消除。

     城西南五六裡,至伽耶山,溪谷杳冥,峰岩危險,印度國俗稱曰靈山。

    自昔君王馭宇承統,化洽遠人,德隆前代,莫不登封而告成功。

    山頂上有石窣堵波,高百餘尺,無憂王之所建也。

    靈鑒潛被,神光時燭。

    昔如來于此演說《寶雲》等經。

     伽耶山東南有窣堵波,迦葉波本生邑也。

    其南有二窣堵波,則伽耶迦葉波、捺地迦葉波舊曰“那提迦葉”,訛也。

    洎諸迦葉例無“波”字,略也。

    事火之處。

     伽耶迦葉波事火東渡大河,至缽羅笈菩提山唐言“前正覺山”。

    如來将證正覺,先登此山,故雲前正覺也。

    。

    如來勤求六歲,未成正覺。

    後舍苦行,示受乳糜。

    行自東北,遊目此山,有懷幽寂,欲證正覺,自東北岡,登以至頂。

    地既震動,山又傾搖。

    山神惶懼,告菩薩曰:“此山者非成正覺之福地也。

    若止于此,入金剛定,地當震陷,山亦傾覆。

    ” 菩薩下自西南山半崖中,背岩面澗,有大石室。

    菩薩即之加趺坐焉。

    地又震動,山複傾搖。

    時淨居天空中唱曰:“此非如來成正覺處。

    自此西南十四五裡,去苦行處不遠,有卑缽羅樹,下有金剛座,去來諸佛鹹于此座而成正覺。

    願當就彼。

    ”菩薩方起,室中龍曰:“斯室清勝,可以證聖。

    唯願慈悲,勿有遺棄。

    ”菩薩既知非取證所,為遂龍意,留影而去影在昔日,賢愚鹹睹。

    洎于今時,或有得見。

    。

    諸天前導,往菩提樹。

    逮乎無憂王之興也,菩薩登山上下之迹,皆樹旌表,建窣堵波。

    度量雖殊,靈應莫異,或天花雨空中,或光照幽谷。

    每歲罷安居日,異方法俗,登修供養,信宿乃還。

     前正覺山西南行十四五裡,至菩提樹。

    周垣壘磚,崇峻險固。

    東西長,南北狹,周五百餘步。

    奇樹名花,連陰接影。

    細沙異草,彌漫綠被。

    正門東辟,對尼連禅河。

    南門接大花池,西厄險固,北門通大伽藍。

    堧垣内地,聖迹相鄰,或窣堵波,或複精舍,并贍部洲諸國君王、大臣、豪族,欽承遺教,建以記焉。

     菩提樹垣正中,有金剛座。

    昔賢劫初成,與大地俱起,據三千大千世界中,下極金輪,上侵地際。

    金剛所成,周百餘步。

    賢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剛定,故曰金剛座焉。

    證聖道所,亦曰道場。

    大地震動,獨無傾搖。

    是故如來将證正覺也,曆此四隅,地皆傾動。

    後至此處,安靜不傾。

    自入末劫,正法浸微,沙土彌覆,無複得見。

    佛涅槃後,諸國君王傳聞佛說金剛座量,遂以兩軀觀自在菩薩像,南北标界,東面而坐。

    聞諸耆舊曰:“此菩薩像身沒不見,佛法當盡。

    ”今南隅菩薩沒過胸臆矣。

     金剛座上菩提樹者,即畢缽羅之樹也。

    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

    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

    莖幹黃白,枝葉青翠,冬夏不凋,光鮮無變。

    每至如來涅槃之日,葉皆凋落,頃之複故。

    是日也,諸國君王,異方法俗,數千萬衆,不召而集,香水香乳,以溉以洗。

    于是奏音樂,列香花,燈炬繼日,競修供養。

     如來寂滅之後,無憂王之初嗣位也,信受邪道,毀佛遺迹,興發兵徒,躬臨剪伐。

    根莖枝葉,分寸斬截,次西數十步而積聚焉。

    令事火婆羅門,燒以祠天。

    煙焰未靜,忽生兩樹,猛火之中,茂葉含翠,因而謂之灰菩提樹。

    無憂王睹異悔過,以香乳溉餘根。

    洎乎将旦,樹生如本。

    王見靈怪,重深欣慶,躬修供養,樂以忘歸。

    王妃素信外道,密遣使人,夜分之後,重伐其樹。

    無憂王旦将禮敬,唯見檗株,深增悲慨。

    至誠祈請,香乳溉灌,不日還生。

    王深敬異,壘石周垣。

    其高十餘尺,今猶見在。

     近設賞迦王者信受外道,毀嫉佛法,壞僧伽藍,伐菩提樹,掘至泉水,不盡根柢。

    乃縱火焚燒,以甘蔗汁沃之,欲其燋爛,絕滅遺萌。

    數月後摩揭陀國補剌拏伐摩王唐言“滿胄”,無憂王之末孫也,聞而歎曰:“慧日已隐,唯餘佛樹。

    今複摧殘,生靈何睹?”舉身投地,哀感動物。

    以數千牛,構乳而溉。

    經夜樹生,其高丈餘。

    恐後剪伐,周峙石垣,高二丈四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