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宮的北邊,有一間石頭造的大屋子,外表看去像一座高山,裡邊有幾丈寬,這是無憂王為出家的弟弟使用神鬼的力量建造的。
當初,無憂王有一個同母所生的弟弟,名叫摩醯因陀羅(大唐的語言翻作“大帝”)。
他出生于貴族,超越自己的身份,穿起國王的衣服,生活奢侈,性情兇暴,百姓們心裡都恨他。
輔國老臣們向無憂王提意見說:“大王那位放肆的弟弟作威作福,也太過分了。
政治公平,國家就安定;人民擁護,國王的地位就穩固。
這是祖先的明訓,由來已久。
但願大王維護國法,把他交付執法。
”無憂王含着眼淚對弟弟說:“我繼承祖先的事業,愛護衆生,何況你是同胞兄弟,我怎能忘記對你照顧和愛護?我以前對你缺少教育和引導,讓你觸犯了刑法。
而我現在是上畏懼祖先在天之靈,下迫于衆人的議論啊。
”摩醯因陀羅向國王磕頭請罪,說:“我不能約束自己的行為,觸犯了國法。
但希望你能賜我第二次生命,再寬延七天。
” 于是無憂王把摩醯因陀羅禁閉在一間幽暗的屋子裡,嚴加守衛。
供給他最好的飲食,并不虧待他。
看守人則喊道:“一天已經過去,還剩六天。
”這樣直到過了第六天,摩醯因陀羅不但深感憂傷和恐懼,而且發憤修煉身心,終于獲得羅漢果。
他升入天空,顯示神通,随即脫離塵世,置身于遙遠的山谷之中。
無憂王聞訊之後,親自去跟他說:“以前我依照國法,要讓你受嚴厲的刑罰。
哪裡料到你會得道高升,獲得聖果。
你既然已經沒有世俗的牽挂,就可以回國了。
”弟弟說:“從前我被欲望的羅網所束縛,醉心于聲色享受。
如今我已逃出如同危城一般的塵世,心中喜歡山谷。
我希望脫離人間,長久地住在山林中。
”無憂王說:“想要使心境清淨,難道非住在深山不可嗎?我可以依照你的意願,為你建造住所。
” 于是無憂王召集鬼神,命令他們說:“我将在後天準備好許多好吃的東西,你們都來參加我的宴會,各自帶一塊大石頭,作為座位。
”鬼神們接受命令,到了日期,都趕來了。
宴會結束後,無憂王告訴鬼神們說:“石座淩亂,應該由你們自己堆聚起來。
我想就利用你們的力量,不用另外花費力氣,把石頭壘成一間屋子。
”鬼神們依照命令,不到一天工夫,就把石屋建成。
無憂王親自前往迎請摩醯因陀羅,讓他住進這一所石頭屋子。
無憂王諸營造遺迹 舊宮的北邊,地獄的南邊,有一個大石槽,是無憂王利用鬼神的力量制成的器具,向僧人們施食時,用來盛飯。
舊宮的西南面,有一座小石山。
山谷中間,有數十間石屋,是無憂王為近護等阿羅漢役使鬼神所建造的。
旁邊原來有一座高台,現在隻剩有基石。
還有一個水池,水波漣漪,清明如鏡,鄰國和遠方的人們都稱它為聖水。
若是喝了這水或者在水池裡洗澡,罪過就會消除。
山的西南邊,有五座塔,高高的基座已經下陷,但剩下的那一部分依然很高。
遠遠望去,重重疊疊像是一座山,每面各有數百步寬。
後人在基座上又重新修起小塔。
印度有記載說:從前無憂王建成八萬四千塔以後,還剩五升舍利,因此另外又建造了五座塔。
塔的形制,比其他各處奇特,不時出現靈異,以表示如來的五分法身。
那些缺乏信仰的人私下議論,說這是從前難陀王建造的五座倉庫,用來儲藏七寶。
此後有一個國王并不太信仰佛教,聽到前人那些似是而非的話,貪婪的欲望膨脹,就帶領軍隊,親自前往發掘。
忽然地震山倒,天昏地暗,塔中雷聲大作。
士兵們撲倒在地,動彈不得,大象和馬被吓得狂跑。
從此以後,再沒有人敢打它們的主意。
也有人說:關于此事雖然議論紛紛,但并不可靠。
根據古代的記載,可以相信這是事實。
雞園僧伽藍 舊城的東南,有屈(居勿反)吒阿濫摩(大唐的語言翻作“雞園”)僧伽藍,是無憂王所建造的。
無憂王初信佛法的時候,恭敬營建,修善行,積功德,召集一千名僧人,包括凡僧和聖僧兩部分,用四種物品供養,各種用具都很周全。
這座伽藍早已倒塌,但基址還在。
阿摩落伽塔 伽藍的旁邊,有一座大塔,名叫阿摩落伽。
阿摩落伽是印度的一種藥用果子的名稱。
無憂王患病将要去世的時候,知道自己的生命無法挽救了,想要施舍珍寶,為來世修福。
然而有權勢的大臣執政,不照無憂王的意思辦。
後來無憂王利用吃藥的機會,留下一個阿摩落伽果,玩得半爛,握着果子,長長歎息,問大臣們說:“如今誰是贍部洲的主人?”大臣們回答:“隻有大王您是。
”無憂王說:“不是這樣,我如今不是國主。
隻有這半個果子,我還做得了它的主。
可歎世間的富貴,比風中的燈燭更難保住。
我本來是天下土地的主人,聲名顯赫,超過一切,臨終時卻一無所有,還要受強臣的欺侮。
天下不再屬于我,隻剩下這半個果子。
”他命令侍臣,說道:“你拿着這半個果子,到雞園伽藍去,把它施舍給僧人們。
你這樣說:從前整個贍部洲的主人,如今是半個阿摩落伽果的大王,向大德僧人們緻敬,請接受我最後的布施。
一切屬于我的東西,現在都已喪失,隻有這半個果子,我還多少做得了主。
可憐我貧窮,隻希望這樣能積德增福。
” 僧人中的上座這樣說:“無憂大王過去就願意弘濟衆生,如今身患瘧疾。
奸臣篡權,過去積聚的财寶已經不屬于他自己,隻能用半個果子做布施。
我們依照大王的意思,把它施舍給所有的僧人。
”上座立即召來典事,讓他把這半個果子煮在湯裡,收起果核,建造了一座塔。
既然蒙受了國王的大恩,就以此來紀念他的遺言。
原典 阿摩落伽窣堵波西北故伽藍中,有窣堵波,謂“建揵稚聲”。
初,此城内伽藍百數,僧徒肅穆,學業清高。
外道學人,銷聲緘口。
其後僧徒相次徂落,而諸後進莫繼前修。
外道師資,傅訓成藝。
于是命俦召侶,千計萬數,來集僧坊,揚言唱曰:“夫擊揵稚,招集學人!”群愚同止,謬有扣擊。
遂白王,請挍優劣。
外道諸師,高才達學。
僧徒雖衆,辭論膚淺。
外道曰:“我論勝。
自今已後,諸僧伽藍不得擊揵稚以集衆也!”王允其請。
依先論制,僧徒受恥,忍诟而退。
十二年間,不擊揵稚。
時南印度那伽阏剌樹那菩薩唐言“龍猛”。
舊譯曰“龍樹”,非也。
,幼傳雅譽,長擅高名,舍離欲愛,出家修學,深究妙理,位登初地。
有大弟子提婆者,智慧明敏,機神警悟。
白其師曰:“波吒厘城諸學人等,辭屈外道,不擊揵稚,日月驟移,十二年矣。
敢欲摧邪見山,然正法炬。
”龍猛曰:“波吒厘城外道博學,爾非其俦。
吾今行矣。
”提婆曰:“欲摧腐草,讵必傾山?敢承指誨,黜諸異學。
大師立外道義,而我随文破析,詳其優劣,然後圖行。
”龍猛乃扶立外義,提婆随破其理。
七日之後,龍猛失宗。
已而歎曰:“謬辭易失,邪義難扶。
爾其行矣,摧彼必矣。
” 提婆菩薩夙擅高名,波吒厘城外道之聞也,即相召集,馳白王曰:“大王昔纡聽覽,制諸沙門不擊揵稚。
願垂告命,令諸門候,鄰境異僧,勿使入城。
恐相黨援,輕改先制。
”王允其言,嚴加伺候。
提婆既至,不得入城。
聞其制令,便易衣服,疊僧伽胝,置草束中,褰裳疾驅,負戴而入。
既至城中,棄草披衣,至此伽藍,欲求止息。
知人既寡,莫有相舍,遂宿揵稚台上。
于晨朝時,便大振擊。
衆聞伺察,乃客遊比丘。
諸僧伽藍,傳聲響應。
王聞究問,莫得其先。
至此伽藍,鹹推提婆。
提婆曰:“夫揵稚者,擊以集衆。
有而不用,懸之何為?”王人報曰:“先時僧衆論議堕負,制之不擊,已十二年。
”提婆曰:“有是乎?吾于今日,重聲法鼓。
”使報王曰:“有異沙門,欲雪前恥。
”王乃召集學人,而定制曰:“論失本宗,殺身以謝。
”于是外道競陳旗鼓,喧談異義,各曜辭鋒。
提婆菩薩既升論座,聽其先說,随義析破。
曾不浃辰,摧諸異道。
國王大臣莫不慶悅,建此靈基,以旌至德。
建擊揵稚窣堵波北,有故基,昔鬼辯婆羅門所居處也。
初,此城中有婆羅門,葺宇荒薮,不交世路。
祠鬼求福,魍魉相依,高論劇談,雅辭響應。
人或激難,垂帷以對。
舊學高才,無出其右。
士庶翕然,仰之猶聖。
有阿濕縛窭沙#$#唐言“馬鳴”##菩薩者,智周萬物,道播三乘,每謂人曰:“此婆羅門學不師受,藝無稽古。
屏居幽寂,獨擅高名。
将非神鬼相依,妖魅所附,何能若是者乎?夫辯資鬼授,言不對人,辭說一聞,莫能再述。
吾今往彼,觀其舉措。
” 遂即其廬而謂之曰:“仰欽盛德,為日已久。
幸願褰帷,敢申宿志。
”而婆羅門居然簡傲,垂帷以對,終不面談。
馬鳴心知鬼魅,情甚自負,辭畢而退,謂諸人曰:“吾已知矣,摧彼必矣。
”尋往白王,唯願垂許,與彼居士,較論劇談。
王聞駭曰:“斯何人哉!若不證三明①,具六通②,何能與彼論乎?”命駕躬臨,詳鑒辯論。
是時馬鳴論三藏微言,述五明大義,妙辯縱橫,高論清遠。
而婆羅門既述辭已,馬鳴重曰:“失吾旨矣,宜重述之。
”時婆羅門默然杜口。
馬鳴叱曰:“何不釋難?所事鬼魅,宜速授辭!”疾褰其帷,視占其怪。
婆羅門惶遽而曰:“止!止!”馬鳴退而言曰:“此子今晨,聲問失墜。
虛名非久,斯之謂也。
”王曰:“非夫盛德,誰鑒左道?知人之哲,絕後光前。
國有常典,宜旌茂實。
” 城西南隅二百餘裡,有伽藍餘迹。
其傍有窣堵波,神光時燭,靈瑞間發。
近遠衆庶,莫不祈請。
是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迹之所。
故伽藍西南行百餘裡,至鞮羅擇迦伽藍。
庭宇四院,觀閣三層,崇台累仞,重門洞啟,頻毗娑羅王末孫之所建也。
旌召高才,廣延俊德。
異域學人,遠方髦彥,同類相趨,肩随戾止。
僧徒千數,并學大乘。
中門當塗,有三精舍。
上置輪相,鈴铎虛懸。
下建層基,軒檻周列。
戶牖棟梁,堧垣階陛,金銅隐起,廁間莊嚴。
中精舍佛立像高三丈,左多羅菩薩像,右觀自在菩薩像。
凡斯三像,鍮石鑄成,威神肅然,冥鑒遠矣。
精舍中各有舍利一升,靈光或照,奇瑞間起。
鞮羅擇迦伽藍西南九十餘裡,至大山。
雲石幽蔚,靈仙攸舍。
毒蛇暴龍,窟穴其薮;猛獸鸷鳥,栖伏其林。
山頂有大盤石,上建窣堵波。
其高十餘尺,是佛入定處也。
昔者如來降神止此,坐斯磐石,入滅盡定③,時經宿焉。
諸天靈聖,供養如來,鼓天樂,雨天花。
如來出定,諸天感慕,以寶金銀起窣堵波。
去聖逾邈,寶變為石。
自古迄今,人未有至。
遙望高山,乃見異類。
長蛇猛獸,群從右旋。
天仙靈聖,肩随贊禮。
山東岡有窣堵波,在昔如來伫觀摩揭陀國所履之處也。
山西北三十餘裡山阿,有伽藍,負嶺崇基,疏崖峙閣。
僧徒五十餘人,并習大乘法教,瞿那末底唐言“德慧”菩薩伏外道之處。
初,此山中有外道摩沓婆者,祖僧佉之法而習道焉。
學窮内外,言極空有,名高前列,德重當時。
君王珍敬,謂之國寶。
臣庶宗仰,鹹曰家師。
鄰國學人,承風仰德。
俦之先進,誠博達也。
食邑二城,環居封建。
時南印度德慧菩薩,幼而敏達,早擅精微,學通三藏,理窮四谛,聞摩沓婆論極幽微,有懷挫銳。
命一門人,裁書謂曰:“敬問摩沓婆善安樂也。
宜忘勞弊,精習舊學,三年之後,摧汝嘉聲。
” 如是第二第三年中,每發使報。
及将發迹,重裁書曰:“年期已極,學業何如?吾今至矣,汝宜知之。
”摩沓婆甚懷惶懼,誡諸門人及以邑戶,自今之後,不得居止沙門異道。
遞相宣告,勿有犯違。
時德慧菩薩杖錫而來,至摩沓婆邑。
邑人守約,莫有相舍。
諸婆羅門更詈之曰:“斷發殊服,何異人乎?宜時速去,勿此止也。
”德慧菩薩欲摧異道,冀宿其邑,因以慈心,卑辭謝曰:“爾曹世谛之淨行,我又勝義谛之淨行。
淨行既同,何為見拒?”婆羅門因不與言,但事驅逐。
逐出邑外,入大林中。
林中猛獸,群行為暴。
有淨信者,恐為獸害,乃束蘊持仗,謂菩薩曰:“南印度有德慧菩薩者,遠傳聲問,欲來論議。
故此邑主懼墜嘉聲,重垂嚴制,勿止沙門。
恐為物害,故來相援。
行矣自安,勿有他慮。
”德慧曰:“良告淨信,德慧者,我是也。
”淨信聞已,更深恭敬,謂德慧曰:“誠如所告,宜可速行。
”即出深林,止息空澤。
淨信縱火持弓,周旋左右。
夜分已盡,謂德慧曰:“可以行矣。
恐人知聞,來相圖害。
”德慧謝曰:“不敢忘德。
” 于是遂行至王宮,謂門者曰:“今有沙門,自遠而至,願王垂許,與摩沓婆論。
”王聞驚曰:“此妄人耳。
”即命使臣往摩沓婆所,宣王旨曰:“有異沙門,來求談論。
今已瑩灑論場,宣告遠近。
伫望來儀,願垂降趾。
” 摩沓婆問王使曰:“豈非南印度德慧論師乎?”曰:“然。
”摩沓婆聞,心甚不悅。
事難辭免,遂至論場。
國王、大臣、士庶、豪族,鹹皆集會,欲聽高談。
德慧先立宗義,洎乎景落。
摩沓婆辭以年衰,智惛捷對,請歸靜思,方酬來難。
每事言歸,及旦升座,竟無異論。
至第六日,歐血而死。
其将終也,顧命妻曰:“爾有高才,無忘所恥。
” 摩沓婆死,匿不發喪,更服鮮绮,來至論會。
衆鹹喧嘩,更相謂曰:“摩沓婆自負才高,恥對德慧,故遣婦來,優劣明矣。
”德慧菩薩謂其妻曰:“能制汝者,我已制之。
”摩沓婆妻知難而退。
王曰:“何言之密,彼便默然?”德慧曰:“惜哉!摩沓婆死矣,其妻欲來與我論耳。
”王曰:“何以知之?願垂指告。
”德慧曰:“其妻之來也,面有死喪之色,言含哀怨之聲。
以故知之,摩沓婆死矣。
‘能制汝者’,謂其夫也。
” 王命使往觀,果如所議。
王乃謝曰:“佛法玄妙,英賢繼軌。
無為守道,含識沾化。
依先國典,褒德有常。
”德慧曰:“苟以愚昧,體道居貞,存止足,論濟物。
将弘汲引,先摧傲慢,方便攝化,今其時矣。
唯願大王以摩沓婆邑戶,子孫千代,常充僧伽藍人,則垂誡來葉,流美無窮。
唯彼淨信見匡護者,福延于世,食用同僧,以勸清信,以褒厚德。
”于是建此伽藍,式旌勝迹。
初,摩沓婆論敗之後,十數淨行,逃難鄰國,告諸外道恥辱之事。
招募英俊,來雪前恥。
王既珍敬德慧,躬往請曰:“今諸外道不自量力,結黨連群,敢聲論鼓。
唯願大師摧諸異道。
”德慧曰:“宜集論者。
”于是外道學人欣然相慰:“我曹今日,勝其必矣。
”時諸外道闡揚義理。
德慧菩薩曰:“今諸外道逃難遠遊,如王先制,皆是賤人,我今如何與彼對論?”德慧有負座豎,素聞餘論,頗閑微旨,待立于側,聽諸高談。
德慧拊其座而言曰:“床,汝可論。
”衆鹹驚駭,異其所命。
時負座豎便即發難,深義泉湧,清辯響應。
三複之後,外道失宗。
重挫其銳,再折其翮。
自伏論已來,立為伽藍邑戶。
德慧伽藍西南二十餘裡至孤山,有伽藍,屍羅跋陀羅唐言“戒賢”論師論義得勝,舍邑建焉。
竦一危峰,如窣堵波置佛舍利。
論師三摩呾吒國之王族,婆羅門之種也。
少好學,有風操,遊諸印度,詢求明哲。
至此國那爛陀僧伽藍,遇護法菩薩。
聞法信悟,請服染衣,谘以究竟之緻,問以解脫之路。
既窮至理,亦究微言,名擅當時,聲高異域。
南印度有外道,探赜索隐,窮幽洞微。
聞護法高名,起我慢深嫉。
不阻山川,擊鼓求論,曰:“我南印度之人也。
承王國内有大論師,我雖不敏,願與詳議。
”王曰:“有之,誠如議也。
”乃命使臣請護法,曰:“南印度有外道,不遠千裡,來求較論。
唯願降迹,赴集論場。
” 護法聞已,攝衣将往。
門人戒賢者,後進之翹楚也,前進請曰:“何遽行乎?”護法曰:“自慧日潛晖,傳燈寂照。
外道蟻聚,異學蜂飛。
故我今者将摧彼論。
”戒賢曰:“恭聞餘論,敢摧異道。
”護法知其俊也,因而允焉。
是時戒賢年甫三十,衆輕其少,恐難獨任。
護法知衆心之不平,乃解之曰:“有貴高明,無雲齒歲。
以今觀之,破彼必矣。
” 逮乎集論之日,遠近相趨,少長鹹萃。
外道弘闡大猷,盡其幽緻。
戒賢循理責實,深極幽玄。
外道辭窮,蒙恥而退。
王用酬德,封此邑城。
論師辭曰:“染衣之士,事資知足,清淨自守,何以邑為?”王曰:“法王晦迹,智舟淪湑,不有旌别,無勵後學。
為弘正法,願垂哀納。
”論師辭不獲已,受此邑焉。
便建伽藍,窮諸規矩,舍其邑戶,式修供養。
注釋 ①三明:又作三達、三證法。
達于無學位,除盡愚暗,而于三事通達無礙之智明。
即(一)宿命智證明,即明白了知我及衆生一生乃至百千萬億生之相狀之智慧。
(二)生死智證明,即了知衆生死時生時、善色惡色。
或由邪法因緣成就惡行,命終生惡趣之中;或由正法因緣成就善行,命終生善趣中等等生死相狀之智慧。
(三)漏盡智證明,即了知如實證得四谛之理,解脫漏心,滅除一切煩惱等之智慧。
②六通:又作六神通,指六種超人間而自由無礙之力,即(一)神境通,(二)天眼通,(三)天耳通,(四)他心通,(五)宿命通,(六)漏盡通。
③滅盡定:又作滅受想定、滅盡三昧。
即滅盡心、心所而住于無心位之定。
此定為佛及俱解脫之阿羅漢遠離定障所得,即以現法涅槃之勝解力而修入者。
譯文 建揵稚聲塔和提婆的傳說 阿摩落伽塔的西北,一座舊伽藍裡,有一座塔,名為“建揵稚聲”。
當初,這座城裡有上百所伽藍,僧人們嚴肅認真,學業清高。
外道學人,一聲也不吭。
後來僧人們相繼去世,而後輩當中沒有一個人能夠繼承前人的事業。
外道師們卻教出了一批有本領的學生。
于是外道互相呼引,集合起成千上萬的同夥,來到僧坊,高聲喊道:“敲揵稚吧,把你們的學人都召集起來!”那一群傻瓜全都到了,荒唐地把揵稚敲響。
大家報告國王,請求比試高低。
外道師才能高強,學識淵博。
僧人們雖然人數衆多,但是講出的論點都很膚淺。
外道說:“我們的論點勝了。
從今以後,各個僧伽藍不得再敲揵稚來召集大衆。
”國王答應了外道的請求。
依照先前辯論的規矩,僧人們蒙受恥辱,忍耐着走了。
十二年内,再也未敲過揵稚。
那時南印度有一位那伽阏剌樹那菩薩(大唐的語言翻作“龍猛”。
舊譯“龍樹”,是錯誤的),從小就有很好的名聲,成年後聲譽更高,舍棄愛欲,出家修行學法。
他深入鑽研精妙的佛理,達到了初地的階位。
他有一位大弟子,名叫提婆,聰明機警,思維敏捷,理悟力強。
提婆對他老師說:“波吒厘子城的那些學者,辯論輸給了外道,不敲揵稚,轉眼之間,已經十二年了。
我打算去推倒邪見之山,重燃正法之炬。
”龍猛說:“波吒厘子城的外道學問淵博,你不是他們的對手。
如今還是我自己去吧。
”提婆說:“想要鏟除腐爛的草,何必使整座山傾倒?請讓我照您的教誨,去把那些外道的學說打倒。
大師您替外道立論,而我來一一批判分析,弄清楚兩者的優劣,然後再計劃去的事情。
”龍猛就假為外道立論和進行辯護,提婆針對龍猛的立論而進行批判。
七天之後,龍猛的論點被駁倒。
龍猛因此而感歎地說:“謬誤的言辭容易被駁倒,邪義難以站住腳。
當初,無憂王有一個同母所生的弟弟,名叫摩醯因陀羅(大唐的語言翻作“大帝”)。
他出生于貴族,超越自己的身份,穿起國王的衣服,生活奢侈,性情兇暴,百姓們心裡都恨他。
輔國老臣們向無憂王提意見說:“大王那位放肆的弟弟作威作福,也太過分了。
政治公平,國家就安定;人民擁護,國王的地位就穩固。
這是祖先的明訓,由來已久。
但願大王維護國法,把他交付執法。
”無憂王含着眼淚對弟弟說:“我繼承祖先的事業,愛護衆生,何況你是同胞兄弟,我怎能忘記對你照顧和愛護?我以前對你缺少教育和引導,讓你觸犯了刑法。
而我現在是上畏懼祖先在天之靈,下迫于衆人的議論啊。
”摩醯因陀羅向國王磕頭請罪,說:“我不能約束自己的行為,觸犯了國法。
但希望你能賜我第二次生命,再寬延七天。
” 于是無憂王把摩醯因陀羅禁閉在一間幽暗的屋子裡,嚴加守衛。
供給他最好的飲食,并不虧待他。
看守人則喊道:“一天已經過去,還剩六天。
”這樣直到過了第六天,摩醯因陀羅不但深感憂傷和恐懼,而且發憤修煉身心,終于獲得羅漢果。
他升入天空,顯示神通,随即脫離塵世,置身于遙遠的山谷之中。
無憂王聞訊之後,親自去跟他說:“以前我依照國法,要讓你受嚴厲的刑罰。
哪裡料到你會得道高升,獲得聖果。
你既然已經沒有世俗的牽挂,就可以回國了。
”弟弟說:“從前我被欲望的羅網所束縛,醉心于聲色享受。
如今我已逃出如同危城一般的塵世,心中喜歡山谷。
我希望脫離人間,長久地住在山林中。
”無憂王說:“想要使心境清淨,難道非住在深山不可嗎?我可以依照你的意願,為你建造住所。
” 于是無憂王召集鬼神,命令他們說:“我将在後天準備好許多好吃的東西,你們都來參加我的宴會,各自帶一塊大石頭,作為座位。
”鬼神們接受命令,到了日期,都趕來了。
宴會結束後,無憂王告訴鬼神們說:“石座淩亂,應該由你們自己堆聚起來。
我想就利用你們的力量,不用另外花費力氣,把石頭壘成一間屋子。
”鬼神們依照命令,不到一天工夫,就把石屋建成。
無憂王親自前往迎請摩醯因陀羅,讓他住進這一所石頭屋子。
無憂王諸營造遺迹 舊宮的北邊,地獄的南邊,有一個大石槽,是無憂王利用鬼神的力量制成的器具,向僧人們施食時,用來盛飯。
舊宮的西南面,有一座小石山。
山谷中間,有數十間石屋,是無憂王為近護等阿羅漢役使鬼神所建造的。
旁邊原來有一座高台,現在隻剩有基石。
還有一個水池,水波漣漪,清明如鏡,鄰國和遠方的人們都稱它為聖水。
若是喝了這水或者在水池裡洗澡,罪過就會消除。
山的西南邊,有五座塔,高高的基座已經下陷,但剩下的那一部分依然很高。
遠遠望去,重重疊疊像是一座山,每面各有數百步寬。
後人在基座上又重新修起小塔。
印度有記載說:從前無憂王建成八萬四千塔以後,還剩五升舍利,因此另外又建造了五座塔。
塔的形制,比其他各處奇特,不時出現靈異,以表示如來的五分法身。
那些缺乏信仰的人私下議論,說這是從前難陀王建造的五座倉庫,用來儲藏七寶。
此後有一個國王并不太信仰佛教,聽到前人那些似是而非的話,貪婪的欲望膨脹,就帶領軍隊,親自前往發掘。
忽然地震山倒,天昏地暗,塔中雷聲大作。
士兵們撲倒在地,動彈不得,大象和馬被吓得狂跑。
從此以後,再沒有人敢打它們的主意。
也有人說:關于此事雖然議論紛紛,但并不可靠。
根據古代的記載,可以相信這是事實。
雞園僧伽藍 舊城的東南,有屈(居勿反)吒阿濫摩(大唐的語言翻作“雞園”)僧伽藍,是無憂王所建造的。
無憂王初信佛法的時候,恭敬營建,修善行,積功德,召集一千名僧人,包括凡僧和聖僧兩部分,用四種物品供養,各種用具都很周全。
這座伽藍早已倒塌,但基址還在。
阿摩落伽塔 伽藍的旁邊,有一座大塔,名叫阿摩落伽。
阿摩落伽是印度的一種藥用果子的名稱。
無憂王患病将要去世的時候,知道自己的生命無法挽救了,想要施舍珍寶,為來世修福。
然而有權勢的大臣執政,不照無憂王的意思辦。
後來無憂王利用吃藥的機會,留下一個阿摩落伽果,玩得半爛,握着果子,長長歎息,問大臣們說:“如今誰是贍部洲的主人?”大臣們回答:“隻有大王您是。
”無憂王說:“不是這樣,我如今不是國主。
隻有這半個果子,我還做得了它的主。
可歎世間的富貴,比風中的燈燭更難保住。
我本來是天下土地的主人,聲名顯赫,超過一切,臨終時卻一無所有,還要受強臣的欺侮。
天下不再屬于我,隻剩下這半個果子。
”他命令侍臣,說道:“你拿着這半個果子,到雞園伽藍去,把它施舍給僧人們。
你這樣說:從前整個贍部洲的主人,如今是半個阿摩落伽果的大王,向大德僧人們緻敬,請接受我最後的布施。
一切屬于我的東西,現在都已喪失,隻有這半個果子,我還多少做得了主。
可憐我貧窮,隻希望這樣能積德增福。
” 僧人中的上座這樣說:“無憂大王過去就願意弘濟衆生,如今身患瘧疾。
奸臣篡權,過去積聚的财寶已經不屬于他自己,隻能用半個果子做布施。
我們依照大王的意思,把它施舍給所有的僧人。
”上座立即召來典事,讓他把這半個果子煮在湯裡,收起果核,建造了一座塔。
既然蒙受了國王的大恩,就以此來紀念他的遺言。
原典 阿摩落伽窣堵波西北故伽藍中,有窣堵波,謂“建揵稚聲”。
初,此城内伽藍百數,僧徒肅穆,學業清高。
外道學人,銷聲緘口。
其後僧徒相次徂落,而諸後進莫繼前修。
外道師資,傅訓成藝。
于是命俦召侶,千計萬數,來集僧坊,揚言唱曰:“夫擊揵稚,招集學人!”群愚同止,謬有扣擊。
遂白王,請挍優劣。
外道諸師,高才達學。
僧徒雖衆,辭論膚淺。
外道曰:“我論勝。
自今已後,諸僧伽藍不得擊揵稚以集衆也!”王允其請。
依先論制,僧徒受恥,忍诟而退。
十二年間,不擊揵稚。
時南印度那伽阏剌樹那菩薩唐言“龍猛”。
舊譯曰“龍樹”,非也。
,幼傳雅譽,長擅高名,舍離欲愛,出家修學,深究妙理,位登初地。
有大弟子提婆者,智慧明敏,機神警悟。
白其師曰:“波吒厘城諸學人等,辭屈外道,不擊揵稚,日月驟移,十二年矣。
敢欲摧邪見山,然正法炬。
”龍猛曰:“波吒厘城外道博學,爾非其俦。
吾今行矣。
”提婆曰:“欲摧腐草,讵必傾山?敢承指誨,黜諸異學。
大師立外道義,而我随文破析,詳其優劣,然後圖行。
”龍猛乃扶立外義,提婆随破其理。
七日之後,龍猛失宗。
已而歎曰:“謬辭易失,邪義難扶。
爾其行矣,摧彼必矣。
” 提婆菩薩夙擅高名,波吒厘城外道之聞也,即相召集,馳白王曰:“大王昔纡聽覽,制諸沙門不擊揵稚。
願垂告命,令諸門候,鄰境異僧,勿使入城。
恐相黨援,輕改先制。
”王允其言,嚴加伺候。
提婆既至,不得入城。
聞其制令,便易衣服,疊僧伽胝,置草束中,褰裳疾驅,負戴而入。
既至城中,棄草披衣,至此伽藍,欲求止息。
知人既寡,莫有相舍,遂宿揵稚台上。
于晨朝時,便大振擊。
衆聞伺察,乃客遊比丘。
諸僧伽藍,傳聲響應。
王聞究問,莫得其先。
至此伽藍,鹹推提婆。
提婆曰:“夫揵稚者,擊以集衆。
有而不用,懸之何為?”王人報曰:“先時僧衆論議堕負,制之不擊,已十二年。
”提婆曰:“有是乎?吾于今日,重聲法鼓。
”使報王曰:“有異沙門,欲雪前恥。
”王乃召集學人,而定制曰:“論失本宗,殺身以謝。
”于是外道競陳旗鼓,喧談異義,各曜辭鋒。
提婆菩薩既升論座,聽其先說,随義析破。
曾不浃辰,摧諸異道。
國王大臣莫不慶悅,建此靈基,以旌至德。
建擊揵稚窣堵波北,有故基,昔鬼辯婆羅門所居處也。
初,此城中有婆羅門,葺宇荒薮,不交世路。
祠鬼求福,魍魉相依,高論劇談,雅辭響應。
人或激難,垂帷以對。
舊學高才,無出其右。
士庶翕然,仰之猶聖。
有阿濕縛窭沙#$#唐言“馬鳴”##菩薩者,智周萬物,道播三乘,每謂人曰:“此婆羅門學不師受,藝無稽古。
屏居幽寂,獨擅高名。
将非神鬼相依,妖魅所附,何能若是者乎?夫辯資鬼授,言不對人,辭說一聞,莫能再述。
吾今往彼,觀其舉措。
” 遂即其廬而謂之曰:“仰欽盛德,為日已久。
幸願褰帷,敢申宿志。
”而婆羅門居然簡傲,垂帷以對,終不面談。
馬鳴心知鬼魅,情甚自負,辭畢而退,謂諸人曰:“吾已知矣,摧彼必矣。
”尋往白王,唯願垂許,與彼居士,較論劇談。
王聞駭曰:“斯何人哉!若不證三明①,具六通②,何能與彼論乎?”命駕躬臨,詳鑒辯論。
是時馬鳴論三藏微言,述五明大義,妙辯縱橫,高論清遠。
而婆羅門既述辭已,馬鳴重曰:“失吾旨矣,宜重述之。
”時婆羅門默然杜口。
馬鳴叱曰:“何不釋難?所事鬼魅,宜速授辭!”疾褰其帷,視占其怪。
婆羅門惶遽而曰:“止!止!”馬鳴退而言曰:“此子今晨,聲問失墜。
虛名非久,斯之謂也。
”王曰:“非夫盛德,誰鑒左道?知人之哲,絕後光前。
國有常典,宜旌茂實。
” 城西南隅二百餘裡,有伽藍餘迹。
其傍有窣堵波,神光時燭,靈瑞間發。
近遠衆庶,莫不祈請。
是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迹之所。
故伽藍西南行百餘裡,至鞮羅擇迦伽藍。
庭宇四院,觀閣三層,崇台累仞,重門洞啟,頻毗娑羅王末孫之所建也。
旌召高才,廣延俊德。
異域學人,遠方髦彥,同類相趨,肩随戾止。
僧徒千數,并學大乘。
中門當塗,有三精舍。
上置輪相,鈴铎虛懸。
下建層基,軒檻周列。
戶牖棟梁,堧垣階陛,金銅隐起,廁間莊嚴。
中精舍佛立像高三丈,左多羅菩薩像,右觀自在菩薩像。
凡斯三像,鍮石鑄成,威神肅然,冥鑒遠矣。
精舍中各有舍利一升,靈光或照,奇瑞間起。
鞮羅擇迦伽藍西南九十餘裡,至大山。
雲石幽蔚,靈仙攸舍。
毒蛇暴龍,窟穴其薮;猛獸鸷鳥,栖伏其林。
山頂有大盤石,上建窣堵波。
其高十餘尺,是佛入定處也。
昔者如來降神止此,坐斯磐石,入滅盡定③,時經宿焉。
諸天靈聖,供養如來,鼓天樂,雨天花。
如來出定,諸天感慕,以寶金銀起窣堵波。
去聖逾邈,寶變為石。
自古迄今,人未有至。
遙望高山,乃見異類。
長蛇猛獸,群從右旋。
天仙靈聖,肩随贊禮。
山東岡有窣堵波,在昔如來伫觀摩揭陀國所履之處也。
山西北三十餘裡山阿,有伽藍,負嶺崇基,疏崖峙閣。
僧徒五十餘人,并習大乘法教,瞿那末底唐言“德慧”菩薩伏外道之處。
初,此山中有外道摩沓婆者,祖僧佉之法而習道焉。
學窮内外,言極空有,名高前列,德重當時。
君王珍敬,謂之國寶。
臣庶宗仰,鹹曰家師。
鄰國學人,承風仰德。
俦之先進,誠博達也。
食邑二城,環居封建。
時南印度德慧菩薩,幼而敏達,早擅精微,學通三藏,理窮四谛,聞摩沓婆論極幽微,有懷挫銳。
命一門人,裁書謂曰:“敬問摩沓婆善安樂也。
宜忘勞弊,精習舊學,三年之後,摧汝嘉聲。
” 如是第二第三年中,每發使報。
及将發迹,重裁書曰:“年期已極,學業何如?吾今至矣,汝宜知之。
”摩沓婆甚懷惶懼,誡諸門人及以邑戶,自今之後,不得居止沙門異道。
遞相宣告,勿有犯違。
時德慧菩薩杖錫而來,至摩沓婆邑。
邑人守約,莫有相舍。
諸婆羅門更詈之曰:“斷發殊服,何異人乎?宜時速去,勿此止也。
”德慧菩薩欲摧異道,冀宿其邑,因以慈心,卑辭謝曰:“爾曹世谛之淨行,我又勝義谛之淨行。
淨行既同,何為見拒?”婆羅門因不與言,但事驅逐。
逐出邑外,入大林中。
林中猛獸,群行為暴。
有淨信者,恐為獸害,乃束蘊持仗,謂菩薩曰:“南印度有德慧菩薩者,遠傳聲問,欲來論議。
故此邑主懼墜嘉聲,重垂嚴制,勿止沙門。
恐為物害,故來相援。
行矣自安,勿有他慮。
”德慧曰:“良告淨信,德慧者,我是也。
”淨信聞已,更深恭敬,謂德慧曰:“誠如所告,宜可速行。
”即出深林,止息空澤。
淨信縱火持弓,周旋左右。
夜分已盡,謂德慧曰:“可以行矣。
恐人知聞,來相圖害。
”德慧謝曰:“不敢忘德。
” 于是遂行至王宮,謂門者曰:“今有沙門,自遠而至,願王垂許,與摩沓婆論。
”王聞驚曰:“此妄人耳。
”即命使臣往摩沓婆所,宣王旨曰:“有異沙門,來求談論。
今已瑩灑論場,宣告遠近。
伫望來儀,願垂降趾。
” 摩沓婆問王使曰:“豈非南印度德慧論師乎?”曰:“然。
”摩沓婆聞,心甚不悅。
事難辭免,遂至論場。
國王、大臣、士庶、豪族,鹹皆集會,欲聽高談。
德慧先立宗義,洎乎景落。
摩沓婆辭以年衰,智惛捷對,請歸靜思,方酬來難。
每事言歸,及旦升座,竟無異論。
至第六日,歐血而死。
其将終也,顧命妻曰:“爾有高才,無忘所恥。
” 摩沓婆死,匿不發喪,更服鮮绮,來至論會。
衆鹹喧嘩,更相謂曰:“摩沓婆自負才高,恥對德慧,故遣婦來,優劣明矣。
”德慧菩薩謂其妻曰:“能制汝者,我已制之。
”摩沓婆妻知難而退。
王曰:“何言之密,彼便默然?”德慧曰:“惜哉!摩沓婆死矣,其妻欲來與我論耳。
”王曰:“何以知之?願垂指告。
”德慧曰:“其妻之來也,面有死喪之色,言含哀怨之聲。
以故知之,摩沓婆死矣。
‘能制汝者’,謂其夫也。
” 王命使往觀,果如所議。
王乃謝曰:“佛法玄妙,英賢繼軌。
無為守道,含識沾化。
依先國典,褒德有常。
”德慧曰:“苟以愚昧,體道居貞,存止足,論濟物。
将弘汲引,先摧傲慢,方便攝化,今其時矣。
唯願大王以摩沓婆邑戶,子孫千代,常充僧伽藍人,則垂誡來葉,流美無窮。
唯彼淨信見匡護者,福延于世,食用同僧,以勸清信,以褒厚德。
”于是建此伽藍,式旌勝迹。
初,摩沓婆論敗之後,十數淨行,逃難鄰國,告諸外道恥辱之事。
招募英俊,來雪前恥。
王既珍敬德慧,躬往請曰:“今諸外道不自量力,結黨連群,敢聲論鼓。
唯願大師摧諸異道。
”德慧曰:“宜集論者。
”于是外道學人欣然相慰:“我曹今日,勝其必矣。
”時諸外道闡揚義理。
德慧菩薩曰:“今諸外道逃難遠遊,如王先制,皆是賤人,我今如何與彼對論?”德慧有負座豎,素聞餘論,頗閑微旨,待立于側,聽諸高談。
德慧拊其座而言曰:“床,汝可論。
”衆鹹驚駭,異其所命。
時負座豎便即發難,深義泉湧,清辯響應。
三複之後,外道失宗。
重挫其銳,再折其翮。
自伏論已來,立為伽藍邑戶。
德慧伽藍西南二十餘裡至孤山,有伽藍,屍羅跋陀羅唐言“戒賢”論師論義得勝,舍邑建焉。
竦一危峰,如窣堵波置佛舍利。
論師三摩呾吒國之王族,婆羅門之種也。
少好學,有風操,遊諸印度,詢求明哲。
至此國那爛陀僧伽藍,遇護法菩薩。
聞法信悟,請服染衣,谘以究竟之緻,問以解脫之路。
既窮至理,亦究微言,名擅當時,聲高異域。
南印度有外道,探赜索隐,窮幽洞微。
聞護法高名,起我慢深嫉。
不阻山川,擊鼓求論,曰:“我南印度之人也。
承王國内有大論師,我雖不敏,願與詳議。
”王曰:“有之,誠如議也。
”乃命使臣請護法,曰:“南印度有外道,不遠千裡,來求較論。
唯願降迹,赴集論場。
” 護法聞已,攝衣将往。
門人戒賢者,後進之翹楚也,前進請曰:“何遽行乎?”護法曰:“自慧日潛晖,傳燈寂照。
外道蟻聚,異學蜂飛。
故我今者将摧彼論。
”戒賢曰:“恭聞餘論,敢摧異道。
”護法知其俊也,因而允焉。
是時戒賢年甫三十,衆輕其少,恐難獨任。
護法知衆心之不平,乃解之曰:“有貴高明,無雲齒歲。
以今觀之,破彼必矣。
” 逮乎集論之日,遠近相趨,少長鹹萃。
外道弘闡大猷,盡其幽緻。
戒賢循理責實,深極幽玄。
外道辭窮,蒙恥而退。
王用酬德,封此邑城。
論師辭曰:“染衣之士,事資知足,清淨自守,何以邑為?”王曰:“法王晦迹,智舟淪湑,不有旌别,無勵後學。
為弘正法,願垂哀納。
”論師辭不獲已,受此邑焉。
便建伽藍,窮諸規矩,舍其邑戶,式修供養。
注釋 ①三明:又作三達、三證法。
達于無學位,除盡愚暗,而于三事通達無礙之智明。
即(一)宿命智證明,即明白了知我及衆生一生乃至百千萬億生之相狀之智慧。
(二)生死智證明,即了知衆生死時生時、善色惡色。
或由邪法因緣成就惡行,命終生惡趣之中;或由正法因緣成就善行,命終生善趣中等等生死相狀之智慧。
(三)漏盡智證明,即了知如實證得四谛之理,解脫漏心,滅除一切煩惱等之智慧。
②六通:又作六神通,指六種超人間而自由無礙之力,即(一)神境通,(二)天眼通,(三)天耳通,(四)他心通,(五)宿命通,(六)漏盡通。
③滅盡定:又作滅受想定、滅盡三昧。
即滅盡心、心所而住于無心位之定。
此定為佛及俱解脫之阿羅漢遠離定障所得,即以現法涅槃之勝解力而修入者。
譯文 建揵稚聲塔和提婆的傳說 阿摩落伽塔的西北,一座舊伽藍裡,有一座塔,名為“建揵稚聲”。
當初,這座城裡有上百所伽藍,僧人們嚴肅認真,學業清高。
外道學人,一聲也不吭。
後來僧人們相繼去世,而後輩當中沒有一個人能夠繼承前人的事業。
外道師們卻教出了一批有本領的學生。
于是外道互相呼引,集合起成千上萬的同夥,來到僧坊,高聲喊道:“敲揵稚吧,把你們的學人都召集起來!”那一群傻瓜全都到了,荒唐地把揵稚敲響。
大家報告國王,請求比試高低。
外道師才能高強,學識淵博。
僧人們雖然人數衆多,但是講出的論點都很膚淺。
外道說:“我們的論點勝了。
從今以後,各個僧伽藍不得再敲揵稚來召集大衆。
”國王答應了外道的請求。
依照先前辯論的規矩,僧人們蒙受恥辱,忍耐着走了。
十二年内,再也未敲過揵稚。
那時南印度有一位那伽阏剌樹那菩薩(大唐的語言翻作“龍猛”。
舊譯“龍樹”,是錯誤的),從小就有很好的名聲,成年後聲譽更高,舍棄愛欲,出家修行學法。
他深入鑽研精妙的佛理,達到了初地的階位。
他有一位大弟子,名叫提婆,聰明機警,思維敏捷,理悟力強。
提婆對他老師說:“波吒厘子城的那些學者,辯論輸給了外道,不敲揵稚,轉眼之間,已經十二年了。
我打算去推倒邪見之山,重燃正法之炬。
”龍猛說:“波吒厘子城的外道學問淵博,你不是他們的對手。
如今還是我自己去吧。
”提婆說:“想要鏟除腐爛的草,何必使整座山傾倒?請讓我照您的教誨,去把那些外道的學說打倒。
大師您替外道立論,而我來一一批判分析,弄清楚兩者的優劣,然後再計劃去的事情。
”龍猛就假為外道立論和進行辯護,提婆針對龍猛的立論而進行批判。
七天之後,龍猛的論點被駁倒。
龍猛因此而感歎地說:“謬誤的言辭容易被駁倒,邪義難以站住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