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摩揭陀國(上)
原典
摩揭陀國①,周五千餘裡。
城少居人,邑多編戶。
地沃壤,滋稼穑。
有異稻種,其粒粗大,香味殊越,光色特甚,彼俗謂之“供大人米”。
土地墊濕,邑居高原。
孟夏之後,仲秋之前,平居流水,可以泛舟。
風俗淳質,氣序溫暑。
崇重志學,遵敬佛法。
伽藍五十餘所,僧徒萬有餘人,并多宗習大乘法教。
天祠數十,異道實多。
殑伽河南,有故城,周七十餘裡,荒蕪雖久,基址尚在。
昔者人壽無量歲時,号拘蘇摩補羅城唐言“香花宮城”。
王宮多花,故以名焉。
逮乎人壽數千歲,更名波吒厘子城舊曰“巴連弗邑”,訛也。
。
初,有婆羅門,高才博學,門人數千,傳以受業。
諸學徒相從遊觀,有一書生,俳佪怅望。
同俦謂曰:“夫何憂乎?”曰:“盛色方剛,羁遊履影。
歲月已積,藝業無成。
顧此為言,憂心彌劇。
”于是學徒戲言之曰:“今将為子求娉婚親。
”乃假立二人為男父母,二人為女父母,遂坐波吒厘樹,謂女婿樹也。
采時果,酌清流。
陳婚姻之緒,請好合之期。
時假女父攀花枝以授書生曰:“斯嘉偶也,幸無辭焉。
”書生之心,欣然自得。
日暮言歸,懷戀而止。
學徒曰:“前言戲耳,幸可同歸。
林中猛獸,恐相殘害。
” 書生遂留,往來樹側。
景夕之後,異光燭野。
管弦清雅,帷帳陳列。
俄見老翁,策杖來慰。
複有一妪,攜引少女。
并賓從盈路,袨服奏樂。
翁乃指少女曰:“此君之弱室也。
”酣歌樂宴,經七日焉。
學徒疑為獸害,往而求之,乃見獨坐樹陰,若對上客。
告與同歸,辭不從命。
後自入城,拜谒親故。
說其始末,聞者驚駭。
與諸友人,同往林中。
鹹見花樹是一大第,僮仆役使,驅馳往來。
而彼老翁,從容接對。
陳馔奏樂,賓主禮備。
諸友還城,具告遠近。
暮歲之後,生一子男。
謂其妻曰:“吾今欲歸,未忍離阻。
适複留止,栖寄飄露。
”其妻既聞,具以白父。
翁謂書生曰:“人生行樂,讵必故鄉?今将築室,宜無異志。
”于是役使之徒,功成不日。
香花舊城,遷都此邑。
由彼子故,神為築城。
自爾之後,因名波吒厘子城焉。
王故宮北,有石柱,高數十尺,是無憂王作地獄處。
釋迦如來涅槃之後第一百年,有阿輸迦唐言“無憂”。
舊曰“阿育”,訛也。
王者,頻毗婆羅唐言“影堅”。
舊曰“頻婆娑羅”,訛也。
王之曾孫也,自王舍城遷都波吒厘,築外郭周于故城。
年代浸遠,唯餘故基。
伽藍、天祠及窣堵波,餘址數百,存者二三。
唯故宮北臨殑伽河小城中,有千餘家。
初,無憂王嗣位之後,舉措苛暴,乃立地獄,作害生靈。
周垣峻峙,隅樓特起。
猛焰洪爐,铦鋒利刃,備諸苦具,拟像幽塗。
招募兇人,立為獄主。
初以國中犯法罪人,無挍輕重,總入塗炭。
後以行經獄次,擒以誅戮。
至者皆死,遂滅口焉。
時有沙門,初入法衆,巡裡乞食,遇至獄門。
獄吏兇人,擒欲殘害。
沙門惶怖,請得禮忏。
俄見一人,縛來入獄,斬截手足,磔裂形骸,俯仰之間,支體糜散。
沙門見已,深增悲悼,成無常觀,證無學果。
獄卒曰:“可以死矣。
”沙門既證聖果,心夷生死。
雖入镬湯,若在清池,有大蓮花而為之座。
獄主驚駭,馳使白王。
王遂躬觀,深贊靈祐。
獄主曰:“大王當死。
”王曰:“何?”對曰:“王先垂命,令監刑獄。
凡至獄垣,皆從殺害,不雲王入而獨免死。
”王曰:“法已一定,理無再變。
我先垂令,豈除汝身?汝久濫生,我之咎也。
”即命獄卒,投之洪爐。
獄主既死,王乃得出。
于是頹牆堙塹,廢獄寬刑。
地獄南不遠,有窣堵波,基址傾陷,唯餘覆缽之勢。
寶為廁飾,石作欄檻。
即八萬四千之一也,無憂王以人功建于宮焉。
中有如來舍利一升,靈鑒間起,神光時燭。
無憂王廢獄之後,遇近護大阿羅漢。
方便善誘,随機導化。
王謂羅漢曰:“幸以宿福,位據人尊。
慨茲障累,不遭佛化。
今者如來遺身舍利,欲重修建諸窣堵波。
”羅漢曰:“大王以福德力,役使百靈,以弘誓心,匡護三寶。
是所願也,今其時矣。
” 因為廣說獻土之因,如來懸記興建之功。
無憂王聞以慶悅,召集鬼神而令之曰:“法王導利,含靈有慶。
我資宿善,尊極人中。
如來遺身,重修供養。
今爾鬼神,戮力同心。
境極贍部,戶滿拘胝,以佛舍利,起窣堵波。
心發于我,功成于汝。
勝福之利,非欲獨有。
宜各營構,待後告命。
” 鬼神受旨,在所興功。
功既成已,鹹來請命。
無憂王既開八國所建諸窣堵波,分其舍利,付鬼神已,謂羅漢曰:“我心所欲,諸處同時藏下舍利。
心雖此冀,事未從欲。
”羅漢曰:“王命神鬼,至所期日,日有隐蔽,其狀如手。
此時也,宜下舍利。
”王承此旨,宣告鬼神。
逮乎期日,無憂王觀候光景。
日正中時,羅漢以神通力,申手蔽日。
營建之所,鹹皆瞻仰。
同于此時,功績鹹畢。
窣堵波側不遠精舍中,有大石,如來所履,變迹猶存。
其長尺有八寸,廣餘六寸矣。
兩迹俱有輪相,十指皆帶花文,魚形映起,光明時照。
昔者如來将取寂滅,北趣拘屍那城。
南顧摩揭陀國,蹈此石上,告阿難曰:“吾今最後留此足迹,将入寂滅,顧摩揭陀也。
百歲之後,有無憂王,命世君臨,建都此地。
匡護三寶,役使百神。
”及無憂王之嗣位也,遷都築邑,掩周迹石。
既近宮城,恒親供養。
後諸國王,競欲舉歸。
石雖不大,衆莫能轉。
近者設賞迦王毀壞佛法,遂即石所,欲滅聖迹。
鑿已還平,文彩如故。
于是捐棄殑伽河流,尋複本處。
其側窣堵波,即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迹之所。
佛迹精舍側不遠,有大石柱,高三十餘尺。
書記殘缺,其大略曰:“無憂王信根貞固,三以贍部洲施佛、法、僧,三以諸珍寶重自酬贖。
”其辭雲雲,大略斯在。
故宮北,有大石室,外若崇山,内廣數丈,是無憂王為出家弟役使神鬼之所建也。
初,無憂王有同母弟,名摩醯因陀羅唐言“大帝”。
生自貴族,服僣王制,奢侈縱暴,衆庶懷怨。
國輔老臣進谏王曰:“驕弟作威,亦已太甚。
夫政平則國治,人和則主安。
古之則訓,由來久矣。
願存國典,收付執法。
”無憂王泣謂弟曰:“吾承基緒,覆焘生靈,況爾同胞,豈忘惠愛?不先匡導,已陷刑法。
上懼先靈,下迫衆議。
”摩醯因陀羅稽首謝曰:“不自謹行,敢幹國憲。
願賜再生,更寬七日。
” 于是置諸幽室,嚴加守衛。
珍羞上馔,進奉無虧。
守者唱曰:“已過一日,餘有六日。
”至第六日已,既深憂懼,更勵身心,便獲果證。
升虛空,示神迹,尋出塵俗,遠栖岩谷。
無憂王躬往謂曰:“昔拘國制,欲緻嚴刑。
豈意清升,取證聖果。
既無滞累,可以還國。
”弟曰:“昔羁愛網,心馳聲色。
今出危城,志悅山谷。
願棄人間,長從丘壑。
”王曰:“欲靜心慮,豈必幽岩?吾從爾志,當為崇樹。
” 遂召命鬼神而告之曰:“吾于後日,廣備珍羞,爾曹相率來集我會,各持大石,自為床座。
”諸神受命,至期畢萃。
衆會既已,王告神曰:“石座從橫,宜自積聚。
因功不勞,壘為虛室。
”諸神受命,不日而成。
無憂王躬往迎請,止此山廬。
故宮北,地獄南,有大石槽,是無憂王匠役神功,作為此器,飯僧之時以儲食也。
故宮西南,有小石山。
周岩谷間,數十石室,無憂王為近護等諸阿羅漢役使鬼神之所建立。
傍有故台,餘基積石。
池沼漣漪,清瀾澄鑒,鄰國遠人謂之聖水。
若有飲濯,罪垢消滅。
山西南,有五窣堵波,崇基已陷,餘址尚高。
遠而望之,郁若山阜,面各數百步。
後人于上重更修建小窣堵波。
印度記曰:昔無憂王建八萬四千窣堵波已,尚餘五升舍利,故别崇建五窣堵波。
制奇諸處,靈異間起,以表如來五分法身②。
薄信之徒竊相評議,雲是昔者難陀王建此五藏,以儲七寶。
其後有王不甚淳信,聞先疑議,肆其貪求,興動軍師,躬臨發掘。
地震山傾,雲昏日翳,窣堵波中大聲雷震。
士卒僵仆,象馬驚奔。
自茲已降,無敢觊觎。
或曰:衆議雖多,未為确論。
循古所記,信得其實。
故城東南,有屈居勿反吒阿濫摩唐言“雞園”僧伽藍,無憂王之所建焉。
無憂王初信佛法也,式遵崇建,修殖善種,召集千僧,凡聖兩衆,四事供養,什物周給。
頹毀已久,基址尚在。
伽藍側,有大窣堵波,名阿摩落伽。
阿摩落伽者,印度藥果之名也。
無憂王構疾彌留,知命不濟,欲舍珍寶,崇樹福田。
權臣執政,誡勿從欲。
其後因食,留阿摩落果,玩之半爛,握果長息,問諸臣曰:“贍部洲主今是何人?”諸臣對曰:“唯獨大王。
”王曰:“不然,我今非主。
唯此半果,而得自在。
嗟乎世間富貴,危甚風燭。
位據區宇,名高稱謂,臨終匮乏,見逼強臣。
天下非己,半果斯在。
”乃命侍臣,而告之曰:“持此半果,詣彼雞園,施諸衆僧。
作如是說:昔一贍部洲主,今半阿摩落王,稽首大德僧前,願受最後之施。
凡諸所有,皆已喪失,唯斯半果,得少自在。
哀愍貧乏,增長福種。
” 僧中上座作如是言:“無憂大王宿期弘濟,瘧疾在躬。
奸臣擅命,積寶非己,半果為施。
承王來命,普施衆僧。
”即召典事,羹中總煮,收其果核,起窣堵波。
既荷厚恩,遂旌顧命。
注釋 ①摩揭陀國:梵文的原文是Magadha。
《大唐西域記》中,摩揭陀國是叙述的重點,篇幅包括卷八和卷九整整兩卷。
這是因為摩揭陀國曾經是古代印度的政治文化中心,釋迦牟尼佛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這裡度過的。
佛教徒最為崇拜的金剛座菩提樹,就在摩揭陀國。
玄奘留學的那爛陀寺,也在這裡。
據《新唐書》的記載,貞觀十五年,印度戒日王派使節出使中國,也自稱為“摩伽陀(摩揭陀)王”。
唐太宗因此遣使節數次回聘印度,摩揭陀國都是最主要要到的國家。
摩揭陀國在古代屬于中印度,地域約相當于今印度比哈爾邦一帶。
都城波吒厘子城,即今比哈爾邦的巴特那(Patna)。
②五分法身:又作無漏五蘊、無等等五蘊。
乃大小乘之無學位(最高之悟境),即佛及阿羅漢之自體所具備之五種功德。
譯文 摩揭陀國,方圓五千餘裡。
城中居民少,村鎮裡編入冊籍的民戶多。
土地肥沃,有利于農事。
出産有一種奇特的稻米,顆粒粗大,香氣、味道、光澤和顔色都特别好,當地人稱為“供大人米”。
地勢低而潮濕,城市村鎮都坐落在高處。
初夏之後,中秋之前,平地被水淹沒,可以劃船。
風俗樸實,氣候溫和。
重視學術,尊敬佛法。
伽藍五十餘所,僧人有一萬餘人,大多學習大乘法教。
外道神廟有數十所,異道很多。
波吒厘子城及其傳說 恒河南邊,有一座舊城,方圓七十餘裡,雖然早已荒蕪,但基址還在。
從前在人壽命無量歲時,它稱作拘蘇摩補羅城(大唐的語言翻作“香花宮城”)。
王宮中香花很多,因此有這個名字。
到了人壽幾千歲的時代,改名為波吒厘子城(舊稱“巴連弗邑”,是錯誤的)。
當初,有一位婆羅門,高才博學,收了幾千名門人,傳授學業。
學徒們一起外出遊覽時,其中有一位書生,徘徊怅望。
同伴們對他說:“你在愁什麼呢?”書生回答說:“我正當壯年,卻還孤身在外,形單影隻。
求學已經多年,卻學業無成。
一想到這些事,我的心情就越來越沉重。
”于是學徒們跟他開玩笑說:“我們現在就來為你求婚聘親。
”他們假定兩人為男方父母,兩人為女方父母,坐在一棵波吒厘樹下,這就是所謂的女婿樹。
大家摘來鮮果,盛取清水。
有人來求婚,又約定好結婚的日子。
這時,假的女方父親摘來一根帶花的樹枝,送給書生,說道:“這就是你美麗的妻子,請你不要推辭了。
”書生心中,欣然自得。
到了傍晚,該回去了,書生仍然戀戀不舍,不肯回去。
學徒們說:“剛才說的話,不過是鬧着玩,請和我們一起回去吧。
樹林中野獸兇猛,恐怕會傷害你的。
” 但是書生還是留了下來,徘徊在樹的旁邊。
天黑之後,神奇的光把野外照得通亮。
清雅的音樂響起,出現了一排排帳篷。
不一會兒,看見一位老翁,拄着拐杖,前來問候書生。
又有一位老婦人,領來一名少女。
跟着的随從和客人,堵滿路上,都穿着華麗的衣服,奏着音樂。
老翁指着少女,對書生說:“這就是你年輕的妻子。
”大家盡情歡歌,宴飲作樂,一直慶賀了七天。
學徒們疑心書生已經遭受了野獸的傷害,就去找他,看見他獨自地坐在樹蔭下,好像正陪着貴客。
大家請他一起回去,他不同意。
後來,書生自己進城,拜訪親友。
他把事情前後的經過告訴了人,聽到的人無不驚奇。
書生領着朋友,一同到樹林中去。
大家看見花樹原來是一座大戶人家的住宅,仆人們正在那裡來來往往地忙碌。
那位老翁出來,從容不迫地接待大家。
擺上筵席,吹奏音樂,賓主雙方禮節都很周到。
朋友們回到城裡,就把這件事情傳開了。
結婚一年以後,生了一個兒子。
書生對妻子說:“我現在想要回去,卻不忍心離開你們。
要是繼續留在這裡,又像漂流在外,風吹露打的一樣。
”妻子聽了,把這番話報告了父親。
老翁對書生說:“人生行樂,難道非在故鄉不可嗎?我現在就給你們建造住宅,你就不要三心二意了。
”于是他差遣精靈,不到一天工夫,住宅就蓋成了。
原來的香花宮舊城,就遷移到這裡。
那位書生的緣故,神靈們幫着修築了新城。
從此以後,這座城就命名為波吒厘子城。
無憂王地獄 國王的舊宮北邊,有一根石柱,高數十尺,是無憂王建造地獄的地方。
釋迦如來涅槃後的第一百年,有一位名叫阿輸迦(大唐的語言翻作“無憂”。
舊稱“阿育”,是錯誤的)的國王,也就是頻毗婆羅(大唐的語言翻作“影堅”。
舊稱“頻婆娑羅”,是錯誤的)王的曾孫,把國都從王舍城遷到波吒厘子城,重新修了一層外郭,把舊城圍了起來。
年代久遠,現在隻剩下故基。
伽藍、外道神廟以及塔的遺址有數百處,保存下來的隻有二三。
隻是在舊宮北邊靠恒河的小城裡,有一千餘戶人家。
當初無憂王繼位以後,行為苛刻殘暴,設立地獄,荼毒生靈。
地獄四周,修起極高的圍牆,圍牆上還有角樓聳立。
大熔爐中燃着熊熊的烈火,刀劍鋒利,準備了各種刑具,布置得像陰間一樣。
無憂王招募兇殘之徒,封為獄主。
開始,他把國中犯法的罪人,不論罪的輕重,統統投入地獄,進行折磨。
後來,連路過地獄的人也要被捉去殺害。
凡是到了那裡的人,無不喪命,以便滅口。
那時有一位沙門,剛出家不久,在街上乞食,偶然走到地獄的門口。
兇暴的獄吏把他抓了進去,想要殺害他。
沙門吓得心驚膽戰,經過請求,答應讓他先做一次禮拜和忏悔。
不一會兒,他看見一個人被綁着送入地獄,砍斷手腳,撕裂身體,頃刻之間,就粉身碎骨。
沙門見後,心中非常難過,由此懂得了一切無常的道理,證得無學果。
獄卒對他說:“你現在該死了。
”沙門既已經證得聖果,把生和死都看得一樣平常。
他雖然被投進一大鍋開水,卻好像身在清池,坐在一朵大蓮花座上。
獄主見後,十分驚恐,派人立即報告無憂王。
無憂王親自前來觀看,大大稱贊神靈保佑。
獄主說:“大王應當死。
”無憂王說:“為什麼?”獄主回答說:“大王先前下過命令,讓我管理監獄。
任何人走至監獄的圍牆,都要殺掉,沒有說國王進來以後就可以不死。
”無憂王說:“法令一經制定,當然不得再變。
我先前下過的命令,難道把你除外?長久以來,你殘害生靈,這都是我的過錯。
”無憂王随即命令獄卒,把獄主投入大熔爐。
獄主既死,無憂王才出了監獄。
于是推倒高牆,填平深溝,廢除地獄,放寬刑罰。
無憂王建舍利塔的故事 地獄南邊不遠,有一座塔,基座已經傾陷,隻剩下覆缽形狀的主體。
塔的四側,裝飾着珍寶,欄檻用石頭做成。
這就是那八萬四千塔之一,是無憂王用人工建于宮中的。
塔中有如來的舍利一升,不時有靈異出現,時常有神光照耀。
無憂王廢除地獄之後,遇見近護大阿羅漢。
近護羅漢循循善誘,依無憂王的根機而做教化。
無憂王對羅漢說:“我有幸憑借前世的功德,現在做了國王。
可歎的是,由于障累,我未能受到佛的親自教化。
現在如來留下有身舍利,我想重新建塔。
”羅漢說:“大王靠福德的力量,役使神靈,以此實現您的誓願,保護三寶。
這也是我的願望,現在正是實現這個願望的時候了。
” 近護羅漢因此為無憂王詳細講述了獻土的因緣以及如來“興建八萬四千塔即獲得功德”的預言。
無憂王聽說以後,非常高興,召集鬼神,發布命令說:“有法王引導,是衆生的幸福。
我憑靠前世的善行,位居人中之王。
如來留下了身舍利,我要重修供養。
今天你們這些鬼神,要同心協力。
你們要在整個贍部洲的境内,在千千萬萬有人家的地方,為佛舍利,建起寶塔。
發心的是我,成功則要靠你們。
由此産生的功德福利,我并不想獨有。
你們應該各自修建一座塔,然後再回來報告。
” 鬼神們接受命令,在各自的地方動工。
塔建成後,又都回來報告。
無憂王打開八國國王所建的那些塔,把舍利分給了衆鬼神,然後對近護羅漢說:“我想要在所有的地方同時把舍利藏進塔内。
雖然這樣希望,事情還不能如願。
”羅漢說:“請大王命令鬼神們,到了約定的日期,太陽會被一個影子遮住,這影子的形狀跟手一樣。
這個時候,就可以同時把舍利裝進塔内。
”無憂王接受這個指示,向鬼神們做了宣告。
到了約定的日期,無憂王觀察空中的情景。
太陽到天空正中的時候,羅漢以神通的力量,伸手把太陽遮住。
所有建塔的地方,都看到了這個景象。
鬼神們同時把舍利藏進塔内,于是大功告成。
如來足迹石 塔側附近的精舍中,有一塊大石頭,如來曾經在上面踩過,足迹猶在。
足迹長一尺八寸,寬六寸多。
兩個足迹上都有千輻輪相,十個腳趾全帶萬字花紋,映出魚形圖案,不時放出光芒。
從前如來将入寂滅,前往北邊的拘屍那城。
如來南望摩揭陀國,站到這塊石頭上,告訴阿難說:“我現在最後留下的足迹,是我将入寂滅,回顧摩揭陀國的地方。
一百年後,有無憂王出世,統治天下,将在此地建都。
他保護三寶,役使百神。
”到了無憂王繼位的時候,将都城遷移到這裡,築起城邑,把這塊有如來足迹的石頭保護起來。
石頭就在王宮附近,無憂王總是親自供養。
後來的各個國王,争着想把這塊石頭擡回去。
石頭雖然不大,卻沒有一個人能轉動它。
不久前設賞迦王毀滅佛法,來到這塊石頭處,想要消滅聖迹。
可是石頭鑿過以後,仍然還和原來一樣,紋路和色彩依然如故。
于是又把它抛進恒河,但它馬上又回到原處。
石頭旁邊的那座塔,是過去四佛坐處和經行的遺迹所在地。
無憂王大石柱 如來足迹精舍旁邊不遠,有一根大石柱,高三十餘尺。
柱上刻的文字已殘缺不全,大意是說:“無憂王信仰的根基堅定,三次把贍部洲施舍給佛、法、僧,三次用自己的各種珍寶重新把它贖回來。
”話很多,大意如此。
摩醯因陀羅的故事 舊
城少居人,邑多編戶。
地沃壤,滋稼穑。
有異稻種,其粒粗大,香味殊越,光色特甚,彼俗謂之“供大人米”。
土地墊濕,邑居高原。
孟夏之後,仲秋之前,平居流水,可以泛舟。
風俗淳質,氣序溫暑。
崇重志學,遵敬佛法。
伽藍五十餘所,僧徒萬有餘人,并多宗習大乘法教。
天祠數十,異道實多。
殑伽河南,有故城,周七十餘裡,荒蕪雖久,基址尚在。
昔者人壽無量歲時,号拘蘇摩補羅城唐言“香花宮城”。
王宮多花,故以名焉。
逮乎人壽數千歲,更名波吒厘子城舊曰“巴連弗邑”,訛也。
。
初,有婆羅門,高才博學,門人數千,傳以受業。
諸學徒相從遊觀,有一書生,俳佪怅望。
同俦謂曰:“夫何憂乎?”曰:“盛色方剛,羁遊履影。
歲月已積,藝業無成。
顧此為言,憂心彌劇。
”于是學徒戲言之曰:“今将為子求娉婚親。
”乃假立二人為男父母,二人為女父母,遂坐波吒厘樹,謂女婿樹也。
采時果,酌清流。
陳婚姻之緒,請好合之期。
時假女父攀花枝以授書生曰:“斯嘉偶也,幸無辭焉。
”書生之心,欣然自得。
日暮言歸,懷戀而止。
學徒曰:“前言戲耳,幸可同歸。
林中猛獸,恐相殘害。
” 書生遂留,往來樹側。
景夕之後,異光燭野。
管弦清雅,帷帳陳列。
俄見老翁,策杖來慰。
複有一妪,攜引少女。
并賓從盈路,袨服奏樂。
翁乃指少女曰:“此君之弱室也。
”酣歌樂宴,經七日焉。
學徒疑為獸害,往而求之,乃見獨坐樹陰,若對上客。
告與同歸,辭不從命。
後自入城,拜谒親故。
說其始末,聞者驚駭。
與諸友人,同往林中。
鹹見花樹是一大第,僮仆役使,驅馳往來。
而彼老翁,從容接對。
陳馔奏樂,賓主禮備。
諸友還城,具告遠近。
暮歲之後,生一子男。
謂其妻曰:“吾今欲歸,未忍離阻。
适複留止,栖寄飄露。
”其妻既聞,具以白父。
翁謂書生曰:“人生行樂,讵必故鄉?今将築室,宜無異志。
”于是役使之徒,功成不日。
香花舊城,遷都此邑。
由彼子故,神為築城。
自爾之後,因名波吒厘子城焉。
王故宮北,有石柱,高數十尺,是無憂王作地獄處。
釋迦如來涅槃之後第一百年,有阿輸迦唐言“無憂”。
舊曰“阿育”,訛也。
王者,頻毗婆羅唐言“影堅”。
舊曰“頻婆娑羅”,訛也。
王之曾孫也,自王舍城遷都波吒厘,築外郭周于故城。
年代浸遠,唯餘故基。
伽藍、天祠及窣堵波,餘址數百,存者二三。
唯故宮北臨殑伽河小城中,有千餘家。
初,無憂王嗣位之後,舉措苛暴,乃立地獄,作害生靈。
周垣峻峙,隅樓特起。
猛焰洪爐,铦鋒利刃,備諸苦具,拟像幽塗。
招募兇人,立為獄主。
初以國中犯法罪人,無挍輕重,總入塗炭。
後以行經獄次,擒以誅戮。
至者皆死,遂滅口焉。
時有沙門,初入法衆,巡裡乞食,遇至獄門。
獄吏兇人,擒欲殘害。
沙門惶怖,請得禮忏。
俄見一人,縛來入獄,斬截手足,磔裂形骸,俯仰之間,支體糜散。
沙門見已,深增悲悼,成無常觀,證無學果。
獄卒曰:“可以死矣。
”沙門既證聖果,心夷生死。
雖入镬湯,若在清池,有大蓮花而為之座。
獄主驚駭,馳使白王。
王遂躬觀,深贊靈祐。
獄主曰:“大王當死。
”王曰:“何?”對曰:“王先垂命,令監刑獄。
凡至獄垣,皆從殺害,不雲王入而獨免死。
”王曰:“法已一定,理無再變。
我先垂令,豈除汝身?汝久濫生,我之咎也。
”即命獄卒,投之洪爐。
獄主既死,王乃得出。
于是頹牆堙塹,廢獄寬刑。
地獄南不遠,有窣堵波,基址傾陷,唯餘覆缽之勢。
寶為廁飾,石作欄檻。
即八萬四千之一也,無憂王以人功建于宮焉。
中有如來舍利一升,靈鑒間起,神光時燭。
無憂王廢獄之後,遇近護大阿羅漢。
方便善誘,随機導化。
王謂羅漢曰:“幸以宿福,位據人尊。
慨茲障累,不遭佛化。
今者如來遺身舍利,欲重修建諸窣堵波。
”羅漢曰:“大王以福德力,役使百靈,以弘誓心,匡護三寶。
是所願也,今其時矣。
” 因為廣說獻土之因,如來懸記興建之功。
無憂王聞以慶悅,召集鬼神而令之曰:“法王導利,含靈有慶。
我資宿善,尊極人中。
如來遺身,重修供養。
今爾鬼神,戮力同心。
境極贍部,戶滿拘胝,以佛舍利,起窣堵波。
心發于我,功成于汝。
勝福之利,非欲獨有。
宜各營構,待後告命。
” 鬼神受旨,在所興功。
功既成已,鹹來請命。
無憂王既開八國所建諸窣堵波,分其舍利,付鬼神已,謂羅漢曰:“我心所欲,諸處同時藏下舍利。
心雖此冀,事未從欲。
”羅漢曰:“王命神鬼,至所期日,日有隐蔽,其狀如手。
此時也,宜下舍利。
”王承此旨,宣告鬼神。
逮乎期日,無憂王觀候光景。
日正中時,羅漢以神通力,申手蔽日。
營建之所,鹹皆瞻仰。
同于此時,功績鹹畢。
窣堵波側不遠精舍中,有大石,如來所履,變迹猶存。
其長尺有八寸,廣餘六寸矣。
兩迹俱有輪相,十指皆帶花文,魚形映起,光明時照。
昔者如來将取寂滅,北趣拘屍那城。
南顧摩揭陀國,蹈此石上,告阿難曰:“吾今最後留此足迹,将入寂滅,顧摩揭陀也。
百歲之後,有無憂王,命世君臨,建都此地。
匡護三寶,役使百神。
”及無憂王之嗣位也,遷都築邑,掩周迹石。
既近宮城,恒親供養。
後諸國王,競欲舉歸。
石雖不大,衆莫能轉。
近者設賞迦王毀壞佛法,遂即石所,欲滅聖迹。
鑿已還平,文彩如故。
于是捐棄殑伽河流,尋複本處。
其側窣堵波,即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迹之所。
佛迹精舍側不遠,有大石柱,高三十餘尺。
書記殘缺,其大略曰:“無憂王信根貞固,三以贍部洲施佛、法、僧,三以諸珍寶重自酬贖。
”其辭雲雲,大略斯在。
故宮北,有大石室,外若崇山,内廣數丈,是無憂王為出家弟役使神鬼之所建也。
初,無憂王有同母弟,名摩醯因陀羅唐言“大帝”。
生自貴族,服僣王制,奢侈縱暴,衆庶懷怨。
國輔老臣進谏王曰:“驕弟作威,亦已太甚。
夫政平則國治,人和則主安。
古之則訓,由來久矣。
願存國典,收付執法。
”無憂王泣謂弟曰:“吾承基緒,覆焘生靈,況爾同胞,豈忘惠愛?不先匡導,已陷刑法。
上懼先靈,下迫衆議。
”摩醯因陀羅稽首謝曰:“不自謹行,敢幹國憲。
願賜再生,更寬七日。
” 于是置諸幽室,嚴加守衛。
珍羞上馔,進奉無虧。
守者唱曰:“已過一日,餘有六日。
”至第六日已,既深憂懼,更勵身心,便獲果證。
升虛空,示神迹,尋出塵俗,遠栖岩谷。
無憂王躬往謂曰:“昔拘國制,欲緻嚴刑。
豈意清升,取證聖果。
既無滞累,可以還國。
”弟曰:“昔羁愛網,心馳聲色。
今出危城,志悅山谷。
願棄人間,長從丘壑。
”王曰:“欲靜心慮,豈必幽岩?吾從爾志,當為崇樹。
” 遂召命鬼神而告之曰:“吾于後日,廣備珍羞,爾曹相率來集我會,各持大石,自為床座。
”諸神受命,至期畢萃。
衆會既已,王告神曰:“石座從橫,宜自積聚。
因功不勞,壘為虛室。
”諸神受命,不日而成。
無憂王躬往迎請,止此山廬。
故宮北,地獄南,有大石槽,是無憂王匠役神功,作為此器,飯僧之時以儲食也。
故宮西南,有小石山。
周岩谷間,數十石室,無憂王為近護等諸阿羅漢役使鬼神之所建立。
傍有故台,餘基積石。
池沼漣漪,清瀾澄鑒,鄰國遠人謂之聖水。
若有飲濯,罪垢消滅。
山西南,有五窣堵波,崇基已陷,餘址尚高。
遠而望之,郁若山阜,面各數百步。
後人于上重更修建小窣堵波。
印度記曰:昔無憂王建八萬四千窣堵波已,尚餘五升舍利,故别崇建五窣堵波。
制奇諸處,靈異間起,以表如來五分法身②。
薄信之徒竊相評議,雲是昔者難陀王建此五藏,以儲七寶。
其後有王不甚淳信,聞先疑議,肆其貪求,興動軍師,躬臨發掘。
地震山傾,雲昏日翳,窣堵波中大聲雷震。
士卒僵仆,象馬驚奔。
自茲已降,無敢觊觎。
或曰:衆議雖多,未為确論。
循古所記,信得其實。
故城東南,有屈居勿反吒阿濫摩唐言“雞園”僧伽藍,無憂王之所建焉。
無憂王初信佛法也,式遵崇建,修殖善種,召集千僧,凡聖兩衆,四事供養,什物周給。
頹毀已久,基址尚在。
伽藍側,有大窣堵波,名阿摩落伽。
阿摩落伽者,印度藥果之名也。
無憂王構疾彌留,知命不濟,欲舍珍寶,崇樹福田。
權臣執政,誡勿從欲。
其後因食,留阿摩落果,玩之半爛,握果長息,問諸臣曰:“贍部洲主今是何人?”諸臣對曰:“唯獨大王。
”王曰:“不然,我今非主。
唯此半果,而得自在。
嗟乎世間富貴,危甚風燭。
位據區宇,名高稱謂,臨終匮乏,見逼強臣。
天下非己,半果斯在。
”乃命侍臣,而告之曰:“持此半果,詣彼雞園,施諸衆僧。
作如是說:昔一贍部洲主,今半阿摩落王,稽首大德僧前,願受最後之施。
凡諸所有,皆已喪失,唯斯半果,得少自在。
哀愍貧乏,增長福種。
” 僧中上座作如是言:“無憂大王宿期弘濟,瘧疾在躬。
奸臣擅命,積寶非己,半果為施。
承王來命,普施衆僧。
”即召典事,羹中總煮,收其果核,起窣堵波。
既荷厚恩,遂旌顧命。
注釋 ①摩揭陀國:梵文的原文是Magadha。
《大唐西域記》中,摩揭陀國是叙述的重點,篇幅包括卷八和卷九整整兩卷。
這是因為摩揭陀國曾經是古代印度的政治文化中心,釋迦牟尼佛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這裡度過的。
佛教徒最為崇拜的金剛座菩提樹,就在摩揭陀國。
玄奘留學的那爛陀寺,也在這裡。
據《新唐書》的記載,貞觀十五年,印度戒日王派使節出使中國,也自稱為“摩伽陀(摩揭陀)王”。
唐太宗因此遣使節數次回聘印度,摩揭陀國都是最主要要到的國家。
摩揭陀國在古代屬于中印度,地域約相當于今印度比哈爾邦一帶。
都城波吒厘子城,即今比哈爾邦的巴特那(Patna)。
②五分法身:又作無漏五蘊、無等等五蘊。
乃大小乘之無學位(最高之悟境),即佛及阿羅漢之自體所具備之五種功德。
譯文 摩揭陀國,方圓五千餘裡。
城中居民少,村鎮裡編入冊籍的民戶多。
土地肥沃,有利于農事。
出産有一種奇特的稻米,顆粒粗大,香氣、味道、光澤和顔色都特别好,當地人稱為“供大人米”。
地勢低而潮濕,城市村鎮都坐落在高處。
初夏之後,中秋之前,平地被水淹沒,可以劃船。
風俗樸實,氣候溫和。
重視學術,尊敬佛法。
伽藍五十餘所,僧人有一萬餘人,大多學習大乘法教。
外道神廟有數十所,異道很多。
波吒厘子城及其傳說 恒河南邊,有一座舊城,方圓七十餘裡,雖然早已荒蕪,但基址還在。
從前在人壽命無量歲時,它稱作拘蘇摩補羅城(大唐的語言翻作“香花宮城”)。
王宮中香花很多,因此有這個名字。
到了人壽幾千歲的時代,改名為波吒厘子城(舊稱“巴連弗邑”,是錯誤的)。
當初,有一位婆羅門,高才博學,收了幾千名門人,傳授學業。
學徒們一起外出遊覽時,其中有一位書生,徘徊怅望。
同伴們對他說:“你在愁什麼呢?”書生回答說:“我正當壯年,卻還孤身在外,形單影隻。
求學已經多年,卻學業無成。
一想到這些事,我的心情就越來越沉重。
”于是學徒們跟他開玩笑說:“我們現在就來為你求婚聘親。
”他們假定兩人為男方父母,兩人為女方父母,坐在一棵波吒厘樹下,這就是所謂的女婿樹。
大家摘來鮮果,盛取清水。
有人來求婚,又約定好結婚的日子。
這時,假的女方父親摘來一根帶花的樹枝,送給書生,說道:“這就是你美麗的妻子,請你不要推辭了。
”書生心中,欣然自得。
到了傍晚,該回去了,書生仍然戀戀不舍,不肯回去。
學徒們說:“剛才說的話,不過是鬧着玩,請和我們一起回去吧。
樹林中野獸兇猛,恐怕會傷害你的。
” 但是書生還是留了下來,徘徊在樹的旁邊。
天黑之後,神奇的光把野外照得通亮。
清雅的音樂響起,出現了一排排帳篷。
不一會兒,看見一位老翁,拄着拐杖,前來問候書生。
又有一位老婦人,領來一名少女。
跟着的随從和客人,堵滿路上,都穿着華麗的衣服,奏着音樂。
老翁指着少女,對書生說:“這就是你年輕的妻子。
”大家盡情歡歌,宴飲作樂,一直慶賀了七天。
學徒們疑心書生已經遭受了野獸的傷害,就去找他,看見他獨自地坐在樹蔭下,好像正陪着貴客。
大家請他一起回去,他不同意。
後來,書生自己進城,拜訪親友。
他把事情前後的經過告訴了人,聽到的人無不驚奇。
書生領着朋友,一同到樹林中去。
大家看見花樹原來是一座大戶人家的住宅,仆人們正在那裡來來往往地忙碌。
那位老翁出來,從容不迫地接待大家。
擺上筵席,吹奏音樂,賓主雙方禮節都很周到。
朋友們回到城裡,就把這件事情傳開了。
結婚一年以後,生了一個兒子。
書生對妻子說:“我現在想要回去,卻不忍心離開你們。
要是繼續留在這裡,又像漂流在外,風吹露打的一樣。
”妻子聽了,把這番話報告了父親。
老翁對書生說:“人生行樂,難道非在故鄉不可嗎?我現在就給你們建造住宅,你就不要三心二意了。
”于是他差遣精靈,不到一天工夫,住宅就蓋成了。
原來的香花宮舊城,就遷移到這裡。
那位書生的緣故,神靈們幫着修築了新城。
從此以後,這座城就命名為波吒厘子城。
無憂王地獄 國王的舊宮北邊,有一根石柱,高數十尺,是無憂王建造地獄的地方。
釋迦如來涅槃後的第一百年,有一位名叫阿輸迦(大唐的語言翻作“無憂”。
舊稱“阿育”,是錯誤的)的國王,也就是頻毗婆羅(大唐的語言翻作“影堅”。
舊稱“頻婆娑羅”,是錯誤的)王的曾孫,把國都從王舍城遷到波吒厘子城,重新修了一層外郭,把舊城圍了起來。
年代久遠,現在隻剩下故基。
伽藍、外道神廟以及塔的遺址有數百處,保存下來的隻有二三。
隻是在舊宮北邊靠恒河的小城裡,有一千餘戶人家。
當初無憂王繼位以後,行為苛刻殘暴,設立地獄,荼毒生靈。
地獄四周,修起極高的圍牆,圍牆上還有角樓聳立。
大熔爐中燃着熊熊的烈火,刀劍鋒利,準備了各種刑具,布置得像陰間一樣。
無憂王招募兇殘之徒,封為獄主。
開始,他把國中犯法的罪人,不論罪的輕重,統統投入地獄,進行折磨。
後來,連路過地獄的人也要被捉去殺害。
凡是到了那裡的人,無不喪命,以便滅口。
那時有一位沙門,剛出家不久,在街上乞食,偶然走到地獄的門口。
兇暴的獄吏把他抓了進去,想要殺害他。
沙門吓得心驚膽戰,經過請求,答應讓他先做一次禮拜和忏悔。
不一會兒,他看見一個人被綁着送入地獄,砍斷手腳,撕裂身體,頃刻之間,就粉身碎骨。
沙門見後,心中非常難過,由此懂得了一切無常的道理,證得無學果。
獄卒對他說:“你現在該死了。
”沙門既已經證得聖果,把生和死都看得一樣平常。
他雖然被投進一大鍋開水,卻好像身在清池,坐在一朵大蓮花座上。
獄主見後,十分驚恐,派人立即報告無憂王。
無憂王親自前來觀看,大大稱贊神靈保佑。
獄主說:“大王應當死。
”無憂王說:“為什麼?”獄主回答說:“大王先前下過命令,讓我管理監獄。
任何人走至監獄的圍牆,都要殺掉,沒有說國王進來以後就可以不死。
”無憂王說:“法令一經制定,當然不得再變。
我先前下過的命令,難道把你除外?長久以來,你殘害生靈,這都是我的過錯。
”無憂王随即命令獄卒,把獄主投入大熔爐。
獄主既死,無憂王才出了監獄。
于是推倒高牆,填平深溝,廢除地獄,放寬刑罰。
無憂王建舍利塔的故事 地獄南邊不遠,有一座塔,基座已經傾陷,隻剩下覆缽形狀的主體。
塔的四側,裝飾着珍寶,欄檻用石頭做成。
這就是那八萬四千塔之一,是無憂王用人工建于宮中的。
塔中有如來的舍利一升,不時有靈異出現,時常有神光照耀。
無憂王廢除地獄之後,遇見近護大阿羅漢。
近護羅漢循循善誘,依無憂王的根機而做教化。
無憂王對羅漢說:“我有幸憑借前世的功德,現在做了國王。
可歎的是,由于障累,我未能受到佛的親自教化。
現在如來留下有身舍利,我想重新建塔。
”羅漢說:“大王靠福德的力量,役使神靈,以此實現您的誓願,保護三寶。
這也是我的願望,現在正是實現這個願望的時候了。
” 近護羅漢因此為無憂王詳細講述了獻土的因緣以及如來“興建八萬四千塔即獲得功德”的預言。
無憂王聽說以後,非常高興,召集鬼神,發布命令說:“有法王引導,是衆生的幸福。
我憑靠前世的善行,位居人中之王。
如來留下了身舍利,我要重修供養。
今天你們這些鬼神,要同心協力。
你們要在整個贍部洲的境内,在千千萬萬有人家的地方,為佛舍利,建起寶塔。
發心的是我,成功則要靠你們。
由此産生的功德福利,我并不想獨有。
你們應該各自修建一座塔,然後再回來報告。
” 鬼神們接受命令,在各自的地方動工。
塔建成後,又都回來報告。
無憂王打開八國國王所建的那些塔,把舍利分給了衆鬼神,然後對近護羅漢說:“我想要在所有的地方同時把舍利藏進塔内。
雖然這樣希望,事情還不能如願。
”羅漢說:“請大王命令鬼神們,到了約定的日期,太陽會被一個影子遮住,這影子的形狀跟手一樣。
這個時候,就可以同時把舍利裝進塔内。
”無憂王接受這個指示,向鬼神們做了宣告。
到了約定的日期,無憂王觀察空中的情景。
太陽到天空正中的時候,羅漢以神通的力量,伸手把太陽遮住。
所有建塔的地方,都看到了這個景象。
鬼神們同時把舍利藏進塔内,于是大功告成。
如來足迹石 塔側附近的精舍中,有一塊大石頭,如來曾經在上面踩過,足迹猶在。
足迹長一尺八寸,寬六寸多。
兩個足迹上都有千輻輪相,十個腳趾全帶萬字花紋,映出魚形圖案,不時放出光芒。
從前如來将入寂滅,前往北邊的拘屍那城。
如來南望摩揭陀國,站到這塊石頭上,告訴阿難說:“我現在最後留下的足迹,是我将入寂滅,回顧摩揭陀國的地方。
一百年後,有無憂王出世,統治天下,将在此地建都。
他保護三寶,役使百神。
”到了無憂王繼位的時候,将都城遷移到這裡,築起城邑,把這塊有如來足迹的石頭保護起來。
石頭就在王宮附近,無憂王總是親自供養。
後來的各個國王,争着想把這塊石頭擡回去。
石頭雖然不大,卻沒有一個人能轉動它。
不久前設賞迦王毀滅佛法,來到這塊石頭處,想要消滅聖迹。
可是石頭鑿過以後,仍然還和原來一樣,紋路和色彩依然如故。
于是又把它抛進恒河,但它馬上又回到原處。
石頭旁邊的那座塔,是過去四佛坐處和經行的遺迹所在地。
無憂王大石柱 如來足迹精舍旁邊不遠,有一根大石柱,高三十餘尺。
柱上刻的文字已殘缺不全,大意是說:“無憂王信仰的根基堅定,三次把贍部洲施舍給佛、法、僧,三次用自己的各種珍寶重新把它贖回來。
”話很多,大意如此。
摩醯因陀羅的故事 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