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未有以明。
于是太子思維至理,為伏苦行外道,節麻米以支身。
彼二人者,見而言曰:“太子所行,非真實法。
夫道也者,樂以證之。
今乃勤苦,非吾徒也。
”舍而遠遁,思維果證。
太子六年苦行,未證菩提,欲驗苦行非真,受乳糜而證果。
斯三人者,聞而歎曰:“功垂成矣,今其退矣。
六年苦行,一旦捐功!”于是相從,求訪二人。
既相見已,匡坐高論,更相議曰:“昔見太子一切義成,出王宮,就荒谷,去珍服,披鹿皮,精勤勵志,貞節苦心,求深妙法,期無上果。
今乃受牧女乳糜,敗道虧志。
吾知之矣,無能為也。
”彼二人曰:“君何見之晚欤!此猖蹶人耳。
夫處乎深宮,安乎尊勝,不能靜志,遠迹山林。
棄轉輪王位,為鄙賤人行,何可念哉,言增忉怛耳!” 菩薩浴尼連河,坐菩提樹,成等正覺,号天人師,寂然宴默,惟察應度,曰:“彼郁頭藍子者,證非想定②,堪受妙法。
”空中諸天,尋聲報曰:“郁頭藍子命終已來,經今七日。
”如來歎惜:“如何不遇,垂聞妙法,遽從變化。
”重更觀察,營求世界:“有阿藍迦藍,得無所有處定③,可授至理。
”諸天又曰:“終已五日。
”如來再歎,愍其薄祐。
又更谛觀,誰應受教,唯施鹿林中有五人者,可先誘導。
如來爾時起菩提樹,趣鹿野園。
威儀寂靜,神光晃曜,毫含玉彩,身真金色,安詳前進,導彼五人。
斯五人遙見如來,互相謂曰:“一切義成,彼來者是。
歲月遽淹,聖果不證,心期已退,故尋吾徒。
宜各默然,勿起迎禮。
”如來漸近,威神動物。
五人忘制,拜迎問訊,侍從如儀。
如來漸誘,示之妙理。
雨安居畢,方獲果證。
施鹿林東行二三裡,至窣堵波,傍有涸池,周八十餘步,一名“救命”,又謂“烈士”。
聞諸先志曰:數百年前,有一隐士,于此池側,結廬屏迹。
博習伎術,究極神理,能使瓦礫為寶,人畜易形,但未能馭風雲,陪仙駕。
閱圖考古,更求仙術。
其方曰:“夫神仙者,長生之術也。
将欲求學,先定其志。
築建壇場,周一丈餘。
命一烈士,信勇昭著,執長刀,立壇隅,屏息絕言,自昏達旦。
求仙者中壇而坐,手按長刀,口誦神咒,收視反聽,遲明登仙。
所執铦刀,變為寶劍。
淩虛履空,王諸仙侶,執劍指麾,所欲皆從。
無衰無老,不病不死。
” 是人既得仙方,行訪烈士。
營求曠歲,未諧心願。
後于城中遇見一人,悲号逐路。
隐士睹其相,心甚慶悅,即而慰問:“何至怨傷?”曰:“我以貧窭,傭力自濟。
其主見知,特深信用,期滿五歲,當酬重賞。
于是忍勤苦,忘艱辛。
五年将周,一旦違失,既蒙笞辱,又無所得。
以此為心,悲悼誰恤?”隐士命與同遊,來至草廬,以術力故,化具肴馔。
已而令入池浴,服以新衣。
又以五百金錢遺之曰:“盡當來求,幸無外也。
”自時厥後,數加重賂,潛行陰德,感激其心。
烈士屢求效命,以報知己。
隐士曰:“我求烈士,彌曆歲時,幸而會遇,奇貌應圖。
非有他故,願一夕不聲耳。
”烈士曰:“死尚不辭,豈徒屏息?” 于是設壇場,受仙法,依方行事,坐持日曛。
曛暮之後,各司其務。
隐士誦神咒,烈士按铦刀。
殆将曉矣,忽發聲叫。
是時空中火下,煙焰雲蒸。
隐士疾引此人,入池避難。
已而問曰:“誡子無聲,何以驚叫?”烈士曰:“受命後至夜分,惛然苦夢,變異更起。
見昔事主,躬來慰謝。
感荷厚恩,忍不報語。
彼人震怒,遂見殺害。
受中陰身,顧屍歎惜。
猶願曆世不言,以報厚德。
遂見托生南印度大婆羅門家,乃至受胎、出胎,備經苦厄。
荷恩荷德,嘗不出聲。
洎乎受業、冠婚、喪親、生子,每念前恩,忍而不語。
宗親戚屬,鹹見怪異。
年過六十有五,我妻謂曰:‘汝可言矣。
若不語者,當殺汝子!’我時惟念,已隔生世,自顧衰老,唯此稚子。
因止其妻,令無殺害,遂發此聲耳。
” 隐士曰:“我之過也,此魔娆耳。
”烈士感恩,悲事不成,憤恚而死。
免火災難,故曰“救命”。
感恩而死,又謂“烈士池”。
烈士池西,有三獸窣堵波,是如來修菩薩行時燒身之處。
劫初時于此林野,有狐、兔、猿,異類相悅。
時天帝釋欲驗修菩薩行者,降靈應化,為一老夫,謂三獸曰:“二三子善安隐乎?無驚懼耶?”曰:“涉豐草,遊茂林,異類同歡,既安且樂。
”老夫曰:“聞二三子情厚意密,忘其老弊,故此遠尋。
今正饑乏,何以饋食?”曰:“幸少留此,我躬馳訪。
”于是同心虛己,分路營求。
狐沿水濱,銜一鮮鯉。
猿于林樹,采異華果。
俱來至止,同進老夫。
唯兔空還,遊躍左右。
老夫謂曰:“以吾觀之,爾曹未和。
猿狐同志,各能役心。
唯兔空返,獨無相饋。
以此言之,誠可知也。
” 兔聞譏議,謂狐猿曰:“多聚樵蘇,方有所作。
”狐猿競馳,銜草曳木。
既已蘊崇,猛焰将熾。
兔曰:“仁者,我身卑劣,所求難遂。
敢以微躬,充此一餐。
”辭畢入火,尋即緻死。
是時老夫複帝釋身,除燼收骸,傷歎良久,謂狐猿曰:“一何至此,吾感其心。
不泯其迹,寄之月輪,傳乎後世。
”故彼鹹言,月中之兔,自斯而有。
後人于此建窣堵波。
從此順殑伽河流,東行三百餘裡,至戰主國中印度境。
注釋 ①婆羅痆斯國:梵文名是。
即今印度北方邦的瓦拉納西(Vārānasi),又稱貝拿勒斯(Benares)。
婆羅
于是太子思維至理,為伏苦行外道,節麻米以支身。
彼二人者,見而言曰:“太子所行,非真實法。
夫道也者,樂以證之。
今乃勤苦,非吾徒也。
”舍而遠遁,思維果證。
太子六年苦行,未證菩提,欲驗苦行非真,受乳糜而證果。
斯三人者,聞而歎曰:“功垂成矣,今其退矣。
六年苦行,一旦捐功!”于是相從,求訪二人。
既相見已,匡坐高論,更相議曰:“昔見太子一切義成,出王宮,就荒谷,去珍服,披鹿皮,精勤勵志,貞節苦心,求深妙法,期無上果。
今乃受牧女乳糜,敗道虧志。
吾知之矣,無能為也。
”彼二人曰:“君何見之晚欤!此猖蹶人耳。
夫處乎深宮,安乎尊勝,不能靜志,遠迹山林。
棄轉輪王位,為鄙賤人行,何可念哉,言增忉怛耳!” 菩薩浴尼連河,坐菩提樹,成等正覺,号天人師,寂然宴默,惟察應度,曰:“彼郁頭藍子者,證非想定②,堪受妙法。
”空中諸天,尋聲報曰:“郁頭藍子命終已來,經今七日。
”如來歎惜:“如何不遇,垂聞妙法,遽從變化。
”重更觀察,營求世界:“有阿藍迦藍,得無所有處定③,可授至理。
”諸天又曰:“終已五日。
”如來再歎,愍其薄祐。
又更谛觀,誰應受教,唯施鹿林中有五人者,可先誘導。
如來爾時起菩提樹,趣鹿野園。
威儀寂靜,神光晃曜,毫含玉彩,身真金色,安詳前進,導彼五人。
斯五人遙見如來,互相謂曰:“一切義成,彼來者是。
歲月遽淹,聖果不證,心期已退,故尋吾徒。
宜各默然,勿起迎禮。
”如來漸近,威神動物。
五人忘制,拜迎問訊,侍從如儀。
如來漸誘,示之妙理。
雨安居畢,方獲果證。
施鹿林東行二三裡,至窣堵波,傍有涸池,周八十餘步,一名“救命”,又謂“烈士”。
聞諸先志曰:數百年前,有一隐士,于此池側,結廬屏迹。
博習伎術,究極神理,能使瓦礫為寶,人畜易形,但未能馭風雲,陪仙駕。
閱圖考古,更求仙術。
其方曰:“夫神仙者,長生之術也。
将欲求學,先定其志。
築建壇場,周一丈餘。
命一烈士,信勇昭著,執長刀,立壇隅,屏息絕言,自昏達旦。
求仙者中壇而坐,手按長刀,口誦神咒,收視反聽,遲明登仙。
所執铦刀,變為寶劍。
淩虛履空,王諸仙侶,執劍指麾,所欲皆從。
無衰無老,不病不死。
” 是人既得仙方,行訪烈士。
營求曠歲,未諧心願。
後于城中遇見一人,悲号逐路。
隐士睹其相,心甚慶悅,即而慰問:“何至怨傷?”曰:“我以貧窭,傭力自濟。
其主見知,特深信用,期滿五歲,當酬重賞。
于是忍勤苦,忘艱辛。
五年将周,一旦違失,既蒙笞辱,又無所得。
以此為心,悲悼誰恤?”隐士命與同遊,來至草廬,以術力故,化具肴馔。
已而令入池浴,服以新衣。
又以五百金錢遺之曰:“盡當來求,幸無外也。
”自時厥後,數加重賂,潛行陰德,感激其心。
烈士屢求效命,以報知己。
隐士曰:“我求烈士,彌曆歲時,幸而會遇,奇貌應圖。
非有他故,願一夕不聲耳。
”烈士曰:“死尚不辭,豈徒屏息?” 于是設壇場,受仙法,依方行事,坐持日曛。
曛暮之後,各司其務。
隐士誦神咒,烈士按铦刀。
殆将曉矣,忽發聲叫。
是時空中火下,煙焰雲蒸。
隐士疾引此人,入池避難。
已而問曰:“誡子無聲,何以驚叫?”烈士曰:“受命後至夜分,惛然苦夢,變異更起。
見昔事主,躬來慰謝。
感荷厚恩,忍不報語。
彼人震怒,遂見殺害。
受中陰身,顧屍歎惜。
猶願曆世不言,以報厚德。
遂見托生南印度大婆羅門家,乃至受胎、出胎,備經苦厄。
荷恩荷德,嘗不出聲。
洎乎受業、冠婚、喪親、生子,每念前恩,忍而不語。
宗親戚屬,鹹見怪異。
年過六十有五,我妻謂曰:‘汝可言矣。
若不語者,當殺汝子!’我時惟念,已隔生世,自顧衰老,唯此稚子。
因止其妻,令無殺害,遂發此聲耳。
” 隐士曰:“我之過也,此魔娆耳。
”烈士感恩,悲事不成,憤恚而死。
免火災難,故曰“救命”。
感恩而死,又謂“烈士池”。
烈士池西,有三獸窣堵波,是如來修菩薩行時燒身之處。
劫初時于此林野,有狐、兔、猿,異類相悅。
時天帝釋欲驗修菩薩行者,降靈應化,為一老夫,謂三獸曰:“二三子善安隐乎?無驚懼耶?”曰:“涉豐草,遊茂林,異類同歡,既安且樂。
”老夫曰:“聞二三子情厚意密,忘其老弊,故此遠尋。
今正饑乏,何以饋食?”曰:“幸少留此,我躬馳訪。
”于是同心虛己,分路營求。
狐沿水濱,銜一鮮鯉。
猿于林樹,采異華果。
俱來至止,同進老夫。
唯兔空還,遊躍左右。
老夫謂曰:“以吾觀之,爾曹未和。
猿狐同志,各能役心。
唯兔空返,獨無相饋。
以此言之,誠可知也。
” 兔聞譏議,謂狐猿曰:“多聚樵蘇,方有所作。
”狐猿競馳,銜草曳木。
既已蘊崇,猛焰将熾。
兔曰:“仁者,我身卑劣,所求難遂。
敢以微躬,充此一餐。
”辭畢入火,尋即緻死。
是時老夫複帝釋身,除燼收骸,傷歎良久,謂狐猿曰:“一何至此,吾感其心。
不泯其迹,寄之月輪,傳乎後世。
”故彼鹹言,月中之兔,自斯而有。
後人于此建窣堵波。
從此順殑伽河流,東行三百餘裡,至戰主國中印度境。
注釋 ①婆羅痆斯國:梵文名是。
即今印度北方邦的瓦拉納西(Vārānasi),又稱貝拿勒斯(Benares)。
婆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