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得舍利。
如來寂滅,人天悲感。
七寶為棺,千纏身。
設香華,建幡蓋。
末羅之衆奉輿發引,前後導從,北渡金河。
盛滿香油,積多香木,縱火以焚。
二不燒,一極襯身,一最覆外。
為諸衆生分散舍利,唯有發爪俨然無損。
焚身側有窣堵波,如來為大迦葉波現雙足處。
如來金棺已下,香木已積,火燒不然。
衆鹹驚駭,阿泥陀言:“待迦葉波耳。
”時大迦葉波與五百弟子自山林來,至拘屍城,問阿難曰:“世尊之身,可得見耶?”阿難曰:“千纏絡,重棺周斂,香木已積,即事焚燒。
”是時佛于棺内為出雙足,輪相之上見有異色。
問阿難曰:“何以有此?”曰:“佛初涅槃,人天悲恸,衆淚迸染,緻斯異色。
”迦葉波作禮,旋繞興贊。
香木自然,大火熾盛。
故如來寂滅,三從棺出:初出臂,問阿難治路;次起坐,為母說法;後現雙足,示大迦葉波。
現足側有窣堵波,無憂王所建也,是八王分舍利處。
前建石柱,刻記其事。
佛入涅槃後,涅疊般那已,諸八國王,備四兵至。
遣直性婆羅門謂拘屍力士曰:“天人導師,此國寂滅,故自遠來,請分舍利。
”力士曰:“如來降尊,即斯下土。
滅世間明導,喪衆生慈父。
如來舍利,自當供養。
徒疲道路,終無得獲。
” 時諸大王遜辭以來,既不相允,重謂之曰:“禮請不從,兵威非遠。
”直性婆羅門揚言曰:“念哉,大悲世尊忍修福善,彌曆曠劫,想所具聞。
今欲相淩,此非宜也。
今舍利在此,當均八分,各得供養,何至興兵?”諸力士依其言,即時均量,欲作八分。
帝釋謂諸王曰:“天當有分,勿恃力競。
”阿那婆答多龍王、文鄰龍王、醫那缽呾羅龍王複作是議:“無遺我曹。
若以力者,衆非敵矣。
”直性婆羅門曰:“勿喧诤也,宜共分之。
”即作三分:一諸天,二龍衆,三留人間,八國重分。
天龍人王,莫不悲感。
分舍利窣堵波西南行二百餘裡,至大邑聚。
有婆羅門,豪右巨富,确乎不雜,學究五明,敬崇三寶。
接其居側,建立僧坊,窮諸資用,備盡珍飾。
或有衆僧,往來中路,殷勤請留,罄心供養。
或止一宿,乃至七日。
其後設賞迦王毀壞佛法,衆僧絕侶。
歲月驟淹,而婆羅門每懷懇恻。
經行之次,見一沙門,厖眉皓發,杖錫而來。
婆羅門馳往迎逆,問所從至,請入僧坊,備諸供養。
旦以淳乳煮粥進焉。
沙門受已,才一哜齒,便即置缽,沉吟長息。
婆羅門侍食,跪而問曰:“大德慧利随緣,幸見臨顧,為夕不安耶,為粥不味乎?”沙門愍然告曰:“吾悲衆生,福祐漸薄。
斯言且置,食已方說。
” 沙門食訖,攝衣即路。
婆羅門曰:“向許有說,今何無言?”沙門告曰:“吾非忘也,談不容易,事或緻疑。
必欲得聞,今當略說。
吾向所歎,非薄汝粥,自數百年,不嘗此味。
昔如來在世,我時預從,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俯清流而滌器,或以澡漱,或以盥沐。
嗟乎今之淳乳,不及古之淡水。
此乃人天福滅使之然也。
”婆羅門曰:“然則大德乃親見佛耶?”沙門曰:“然。
汝豈不聞佛子羅怙羅者,我身是也。
為護正法,未入寂滅。
”說是語已,忽然不見。
婆羅門遂以所宿之房,塗香灑掃,像設儀肅,其敬如在。
複大林中行五百餘裡,至婆羅痆女黠反斯國舊曰“波羅奈國”,訛也。
中印度境。
。
注釋 ①拘屍那揭羅國:釋迦牟尼佛最後入涅槃的地方,在古代屬于五印度的中印度。
“拘屍那揭羅”一名的梵文原文是Ku?īnagara。
故城一般認為在今印度北方邦境内的戈勒克布爾縣(Gorakhpurdist.)東約五十六公裡處的伽西亞村。
因為佛在此入涅槃,這裡遂成為佛教的聖地。
古代中國到印度求法的僧人,沒有不到這裡來瞻仰的。
②火界定:又稱火界三昧、火光三昧、火生三昧,乃由己身發出火焰之禅定。
譯文 拘屍那揭羅國,城郭頹毀,邑裡蕭條。
舊城的磚基方圓十餘裡,居民稀少,街巷荒蕪。
準陀舊居 城内東北角,有一座塔,無憂王所建,原是準陀(舊譯“純陀”,是錯誤的)的舊居。
舊居内有井,是準陀為了供養佛而開鑿的。
雖然歲月已經過去很久,但水仍清美。
娑羅林及釋迦牟尼涅槃處 城西北三四裡,渡過阿恃多伐底河(大唐的語言翻作“無勝”,這是一般的稱呼。
過去稱作“阿利羅跋提河”,是錯誤的。
典語稱作“屍賴拏伐底河”,意譯“有金河”)。
西岸不遠,到娑羅林。
娑羅樹看着類似槲樹,但樹皮青白,樹葉很光潤。
其中有四棵樹特高,是如來涅槃的地方。
有磚砌的大精舍,其中有如來涅槃像,頭向北而卧。
旁邊有一座塔,是無憂王所建的。
塔基雖已傾陷,仍然高二百餘尺。
塔前建有石柱,記載如來涅槃的事。
雖有文字記載,但沒有記日月。
據過去的記載說:佛在八十歲時,在吠舍佉月後半月的第十五日入涅槃,相當于中國的三月十五日。
說一切有部則認為佛在迦剌底迦月後半月的第八日入涅槃,相當于中國的九月八日。
自從佛涅槃後,各部派說法不一,或者說已經一千二百餘年,或者說已經一千三百餘年,或者說已經一千五百餘年,或者說已經過了九百年,未滿一千年。
雉王本生故事 精舍的旁邊不遠,有一座塔,是如來修菩薩行時,做群雉王救火的地方。
從前,這裡有一大片茂密的樹林,鳥獸在此巢居穴處。
忽然狂風四起,林中大火沖天。
這時有一隻雉鳥,心懷悲憫,飛到河裡,把羽毛澆濕,又飛回樹林上空,奮力把水灑下來。
這時天帝釋俯身告訴雉鳥說:“你為什麼這麼愚蠢,枉費羽翼之勞?大火燃起,焚燒林野,豈是你小小的身軀所能撲滅的?”雉鳥問:“這是誰在說話呀?”答道:“我是天帝釋。
”雉鳥說:“天帝釋有大福力,沒有辦不到的事,救災拯難,易如反掌。
現在不但不來相救,反而責備我徒勞無功,你的責任哪裡去了?現在火勢正旺,不要再多說了!”雉鳥又奮力飛向河邊。
天帝便用雙手捧起水,遍灑樹林。
頓時火滅煙消,衆生的生命賴以保全。
所以現在稱這座塔為救火塔。
救生鹿本生故事 雉鳥救火處的旁邊不遠,有一座塔,是如來修菩薩行時,做一隻鹿救生的地方。
很早很早以前,這裡有一片大樹林。
野火燃燒,飛禽走獸走投無路,四處亂竄。
前有急流,後有烈火,野獸們掉在河裡,丢掉了性命。
這一隻鹿心懷恻隐,身據急流,皮穿骨斷,奮力拯救掉在河裡的野獸。
跛兔最後來到,鹿忍着疲乏和痛苦,将兔渡過河去。
最後筋疲力盡,掉進水中而死。
天神們将屍骨收起來,建起一座塔。
善賢證果處 鹿救生塔的西邊不遠,有一座塔,是蘇跋陀羅(大唐的語言翻作“善賢”。
舊譯“須跋陀羅”,是錯誤的)入寂滅的地方。
善賢原來是婆羅門師,年齡一百二十歲,年長而多智。
他聽說佛将要入寂滅,便來到雙樹間,問阿難說:“佛世尊将要入寂滅,我還有一些疑難,想向他請教。
”阿難說:“佛将要涅槃,請不要打擾他吧。
”善賢說:“我聽說佛在世上這樣的時候,很不容易遇到,正法也難于聽到。
現在我有很難解決的疑問,恐怕以後無法向人請教了。
”善賢進去,先問佛說:“有各種派别的人,自稱為師,各有不同的主張,訓導一般大衆,喬答摩(舊譯“瞿昙”,是錯誤的)能都知道嗎?”佛說:“我都做過很深的研究。
” 佛于是對善賢一一解說。
善賢聽罷,完全理解,心悅誠服,請求進入法門,受具足戒。
如來告訴他說:“你能行嗎?外道異學中想修習梵行的人,要試驗四年。
觀看他們的行為,考察他的性情,如果威儀寂靜,言語誠實,才可以在我法門中修
如來寂滅,人天悲感。
七寶為棺,千纏身。
設香華,建幡蓋。
末羅之衆奉輿發引,前後導從,北渡金河。
盛滿香油,積多香木,縱火以焚。
二不燒,一極襯身,一最覆外。
為諸衆生分散舍利,唯有發爪俨然無損。
焚身側有窣堵波,如來為大迦葉波現雙足處。
如來金棺已下,香木已積,火燒不然。
衆鹹驚駭,阿泥陀言:“待迦葉波耳。
”時大迦葉波與五百弟子自山林來,至拘屍城,問阿難曰:“世尊之身,可得見耶?”阿難曰:“千纏絡,重棺周斂,香木已積,即事焚燒。
”是時佛于棺内為出雙足,輪相之上見有異色。
問阿難曰:“何以有此?”曰:“佛初涅槃,人天悲恸,衆淚迸染,緻斯異色。
”迦葉波作禮,旋繞興贊。
香木自然,大火熾盛。
故如來寂滅,三從棺出:初出臂,問阿難治路;次起坐,為母說法;後現雙足,示大迦葉波。
現足側有窣堵波,無憂王所建也,是八王分舍利處。
前建石柱,刻記其事。
佛入涅槃後,涅疊般那已,諸八國王,備四兵至。
遣直性婆羅門謂拘屍力士曰:“天人導師,此國寂滅,故自遠來,請分舍利。
”力士曰:“如來降尊,即斯下土。
滅世間明導,喪衆生慈父。
如來舍利,自當供養。
徒疲道路,終無得獲。
” 時諸大王遜辭以來,既不相允,重謂之曰:“禮請不從,兵威非遠。
”直性婆羅門揚言曰:“念哉,大悲世尊忍修福善,彌曆曠劫,想所具聞。
今欲相淩,此非宜也。
今舍利在此,當均八分,各得供養,何至興兵?”諸力士依其言,即時均量,欲作八分。
帝釋謂諸王曰:“天當有分,勿恃力競。
”阿那婆答多龍王、文鄰龍王、醫那缽呾羅龍王複作是議:“無遺我曹。
若以力者,衆非敵矣。
”直性婆羅門曰:“勿喧诤也,宜共分之。
”即作三分:一諸天,二龍衆,三留人間,八國重分。
天龍人王,莫不悲感。
分舍利窣堵波西南行二百餘裡,至大邑聚。
有婆羅門,豪右巨富,确乎不雜,學究五明,敬崇三寶。
接其居側,建立僧坊,窮諸資用,備盡珍飾。
或有衆僧,往來中路,殷勤請留,罄心供養。
或止一宿,乃至七日。
其後設賞迦王毀壞佛法,衆僧絕侶。
歲月驟淹,而婆羅門每懷懇恻。
經行之次,見一沙門,厖眉皓發,杖錫而來。
婆羅門馳往迎逆,問所從至,請入僧坊,備諸供養。
旦以淳乳煮粥進焉。
沙門受已,才一哜齒,便即置缽,沉吟長息。
婆羅門侍食,跪而問曰:“大德慧利随緣,幸見臨顧,為夕不安耶,為粥不味乎?”沙門愍然告曰:“吾悲衆生,福祐漸薄。
斯言且置,食已方說。
” 沙門食訖,攝衣即路。
婆羅門曰:“向許有說,今何無言?”沙門告曰:“吾非忘也,談不容易,事或緻疑。
必欲得聞,今當略說。
吾向所歎,非薄汝粥,自數百年,不嘗此味。
昔如來在世,我時預從,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俯清流而滌器,或以澡漱,或以盥沐。
嗟乎今之淳乳,不及古之淡水。
此乃人天福滅使之然也。
”婆羅門曰:“然則大德乃親見佛耶?”沙門曰:“然。
汝豈不聞佛子羅怙羅者,我身是也。
為護正法,未入寂滅。
”說是語已,忽然不見。
婆羅門遂以所宿之房,塗香灑掃,像設儀肅,其敬如在。
複大林中行五百餘裡,至婆羅痆女黠反斯國舊曰“波羅奈國”,訛也。
中印度境。
。
注釋 ①拘屍那揭羅國:釋迦牟尼佛最後入涅槃的地方,在古代屬于五印度的中印度。
“拘屍那揭羅”一名的梵文原文是Ku?īnagara。
故城一般認為在今印度北方邦境内的戈勒克布爾縣(Gorakhpurdist.)東約五十六公裡處的伽西亞村。
因為佛在此入涅槃,這裡遂成為佛教的聖地。
古代中國到印度求法的僧人,沒有不到這裡來瞻仰的。
②火界定:又稱火界三昧、火光三昧、火生三昧,乃由己身發出火焰之禅定。
譯文 拘屍那揭羅國,城郭頹毀,邑裡蕭條。
舊城的磚基方圓十餘裡,居民稀少,街巷荒蕪。
準陀舊居 城内東北角,有一座塔,無憂王所建,原是準陀(舊譯“純陀”,是錯誤的)的舊居。
舊居内有井,是準陀為了供養佛而開鑿的。
雖然歲月已經過去很久,但水仍清美。
娑羅林及釋迦牟尼涅槃處 城西北三四裡,渡過阿恃多伐底河(大唐的語言翻作“無勝”,這是一般的稱呼。
過去稱作“阿利羅跋提河”,是錯誤的。
典語稱作“屍賴拏伐底河”,意譯“有金河”)。
西岸不遠,到娑羅林。
娑羅樹看着類似槲樹,但樹皮青白,樹葉很光潤。
其中有四棵樹特高,是如來涅槃的地方。
有磚砌的大精舍,其中有如來涅槃像,頭向北而卧。
旁邊有一座塔,是無憂王所建的。
塔基雖已傾陷,仍然高二百餘尺。
塔前建有石柱,記載如來涅槃的事。
雖有文字記載,但沒有記日月。
據過去的記載說:佛在八十歲時,在吠舍佉月後半月的第十五日入涅槃,相當于中國的三月十五日。
說一切有部則認為佛在迦剌底迦月後半月的第八日入涅槃,相當于中國的九月八日。
自從佛涅槃後,各部派說法不一,或者說已經一千二百餘年,或者說已經一千三百餘年,或者說已經一千五百餘年,或者說已經過了九百年,未滿一千年。
雉王本生故事 精舍的旁邊不遠,有一座塔,是如來修菩薩行時,做群雉王救火的地方。
從前,這裡有一大片茂密的樹林,鳥獸在此巢居穴處。
忽然狂風四起,林中大火沖天。
這時有一隻雉鳥,心懷悲憫,飛到河裡,把羽毛澆濕,又飛回樹林上空,奮力把水灑下來。
這時天帝釋俯身告訴雉鳥說:“你為什麼這麼愚蠢,枉費羽翼之勞?大火燃起,焚燒林野,豈是你小小的身軀所能撲滅的?”雉鳥問:“這是誰在說話呀?”答道:“我是天帝釋。
”雉鳥說:“天帝釋有大福力,沒有辦不到的事,救災拯難,易如反掌。
現在不但不來相救,反而責備我徒勞無功,你的責任哪裡去了?現在火勢正旺,不要再多說了!”雉鳥又奮力飛向河邊。
天帝便用雙手捧起水,遍灑樹林。
頓時火滅煙消,衆生的生命賴以保全。
所以現在稱這座塔為救火塔。
救生鹿本生故事 雉鳥救火處的旁邊不遠,有一座塔,是如來修菩薩行時,做一隻鹿救生的地方。
很早很早以前,這裡有一片大樹林。
野火燃燒,飛禽走獸走投無路,四處亂竄。
前有急流,後有烈火,野獸們掉在河裡,丢掉了性命。
這一隻鹿心懷恻隐,身據急流,皮穿骨斷,奮力拯救掉在河裡的野獸。
跛兔最後來到,鹿忍着疲乏和痛苦,将兔渡過河去。
最後筋疲力盡,掉進水中而死。
天神們将屍骨收起來,建起一座塔。
善賢證果處 鹿救生塔的西邊不遠,有一座塔,是蘇跋陀羅(大唐的語言翻作“善賢”。
舊譯“須跋陀羅”,是錯誤的)入寂滅的地方。
善賢原來是婆羅門師,年齡一百二十歲,年長而多智。
他聽說佛将要入寂滅,便來到雙樹間,問阿難說:“佛世尊将要入寂滅,我還有一些疑難,想向他請教。
”阿難說:“佛将要涅槃,請不要打擾他吧。
”善賢說:“我聽說佛在世上這樣的時候,很不容易遇到,正法也難于聽到。
現在我有很難解決的疑問,恐怕以後無法向人請教了。
”善賢進去,先問佛說:“有各種派别的人,自稱為師,各有不同的主張,訓導一般大衆,喬答摩(舊譯“瞿昙”,是錯誤的)能都知道嗎?”佛說:“我都做過很深的研究。
” 佛于是對善賢一一解說。
善賢聽罷,完全理解,心悅誠服,請求進入法門,受具足戒。
如來告訴他說:“你能行嗎?外道異學中想修習梵行的人,要試驗四年。
觀看他們的行為,考察他的性情,如果威儀寂靜,言語誠實,才可以在我法門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