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是要站起來的模樣,這是太子在襁褓中進入過的神廟。
淨飯王自臘伐尼國迎接太子回來,途中經過這座神廟,淨飯王說:“這座神廟很靈驗,釋迦族的孩子求他保佑,都有效應,應該送太子進去緻敬。
”這時保姆抱着太子進入神廟,石頭的天神像站起來迎接太子。
太子出來,天神像又坐了下來。
城南門外,路的左邊,有一座塔,是太子與釋迦族人比武藝,射鐵鼓的地方。
從這裡往東南三十餘裡,有一座小塔,塔旁邊有泉,泉水澄清如鏡,這是太子與釋迦族人在這裡牽引強弓,比賽本領的地方。
箭射出去以後,穿破鐵鼓,到這裡沒入地中,于是從這裡流出清泉。
老百姓相傳,便稱它為箭泉。
人要有病,喝了泉水,用泉水洗澡,大多能痊愈。
遠方的人,則把泥土帶回去,不管痛在什麼地方,把泥土塗在額上,神靈保佑,大多能痊愈。
臘伐尼林及釋迦牟尼誕生的傳說 箭泉東北行八九十裡,到臘伐尼林,有釋迦族的浴池。
池水澄清如鏡,周圍雜花彌漫。
從此向北二十四五步,有無憂花樹,今已枯萎,是菩薩誕生的地方。
菩薩誕生的日子在吠舍佉月後半月的第八日,相當于中國的三月八日。
上座部則認為是在吠舍佉月後半月的第十五日,相當于中國的三月十五日。
從此再往東,有一座塔,無憂王所建,是二龍浴太子的地方。
菩薩生下來以後,不用人扶,便向四個方向各走七步,自己說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從今以後,不再轉生。
”随着他足踏的地方,出現大蓮花。
又有兩條龍從地中跳出,停在空中,各自吐水,一冷一熱,為太子沐浴。
浴太子塔的東邊,有兩處清泉。
旁邊建有兩座塔,是二龍從地中跳出的地方。
菩薩生下來後,家屬和宗親莫不趕來,求水為菩薩洗浴。
在摩耶夫人的面前,有兩處泉水湧出,一冷一熱,便取以洗浴。
泉水的南邊,有一座塔,是天帝釋捧接菩薩的地方。
菩薩初出生時,天帝釋以妙天衣跪接菩薩。
再旁邊有四座塔,是四大天王抱持菩薩的地方。
菩薩從右脅生下來後,四大天王以金色棉布衣捧接菩薩,放置在金桌上,并到他母親的面前說:“夫人生下了這位有福的孩子,真是令人高興。
天神們都喜悅,何況世人呢!” 四大天王捧接太子塔旁邊不遠,有一根大石柱,上有馬的像,是無憂王所建的。
後來石柱為惡龍霹雷所擊,攔腰折斷,倒在地上。
旁邊有小河,東南流,當地的老百姓稱為油河。
這是摩耶夫人生育後,天神變化出這池,光潤澄淨,讓夫人取水沐浴,除去風虛。
現在池中的油已經變成水,但水流仍然滑膩。
從此往東,在曠野荒林中行二百餘裡,到藍摩國(在中印度境内)。
拘屍那揭羅國 原典 拘屍那揭羅國①,城郭頹毀,邑裡蕭條。
故城磚基周十餘裡,居人稀曠,闾巷荒蕪。
城内東北隅,有窣堵波,無憂王所建,準陀舊曰“純陀”,訛也。
之故宅也。
宅中有井,将營獻供,方乃鑿焉。
歲月雖淹,水猶清美。
城西北三四裡,渡阿恃多伐底河唐言“無勝”,此世共稱耳。
舊雲“阿利羅跋提河”,訛也。
典言謂之“屍賴拏伐底河”,譯曰“有金河”。
。
西岸不遠,至娑羅林。
其樹類槲,而皮青白,葉甚光潤。
四樹特高,如來寂滅之所也。
其大磚精舍,中作如來涅槃之像,北首而卧。
傍有窣堵波,無憂王所建。
基雖傾陷,尚高二百餘尺。
前建石柱,以記如來寂滅之事。
雖有文記,不書日月。
聞諸先記曰:佛以生年八十,吠舍佉月後半十五日入般涅槃,當此三月十五日也。
說一切有部則佛以迦剌底迦月後半八日入般涅槃,當此九月八日也。
自佛涅槃,諸部異議,或雲千二百餘年,或雲千三百餘年,或雲千五百餘年,或雲已過九百,未滿千年。
精舍側不遠,有窣堵波,是如來修菩薩行時,為群雉王,救火之處。
昔于此地,有大茂林,毛群羽族巢居穴處。
驚風四起,猛焰颷急。
時有一雉,有懷傷愍,鼓濯清流,飛空奮灑。
時天帝釋俯而告曰:“汝何守愚,虛勞羽翮?大火方起,焚燎林野,豈汝微軀所能撲滅?”雉曰:“說者為誰?”曰:“我天帝釋耳。
”雉曰:“今天帝釋有大福力,無欲不遂,救災拯難,若指諸掌。
反诘無功,其咎安在?猛火方熾,無得多言!”尋複奮飛,往趣流水。
天帝遂以掬水,泛灑其林。
火滅煙消,生類全命。
故今謂之救火窣堵波也。
雉救火側不遠,有窣堵波,是如來修菩薩行時,為鹿救生之處。
乃往古昔,此有大林。
火炎中野,飛走窮窘。
前有駛流之厄,後困猛火之難,莫不沉溺,喪棄身命。
其鹿恻隐,身據橫流,穿皮斷骨,自強拯溺。
蹇兔後至,忍疲苦而濟之。
筋力既竭,溺水而死。
諸天收骸,起窣堵波。
鹿拯溺西不遠,有窣堵波,是蘇跋陀羅唐言“善賢”。
舊曰“須跋陀羅”,訛也。
入寂滅之處。
善賢者,本梵志師也,年百二十,耆舊多智。
聞佛寂滅,至雙樹間,問阿難曰:“佛世尊将寂滅,我懷疑滞,願欲請問。
”阿難曰:“佛将涅槃,幸無擾也。
”曰:“吾聞佛世難遇,正法難聞。
我有深疑,恐無所請。
”善賢遂入,先問佛言:“有諸别衆,自稱為師,各有異法,垂訓導俗,喬答摩舊曰“瞿昙”,訛略也。
能盡知耶?”佛言:“吾悉深究。
” 乃為演說。
善賢聞已,心淨信解,求入法中,受具足戒。
如來告曰:“汝豈能耶?外道異學修梵行者,當試四歲。
觀其行,察其性,威儀寂靜,辭語誠實,則可于我法中淨修梵行。
在人行耳,斯何難哉?”善賢曰:“世尊悲愍,含濟無私。
四歲試學,三業方順。
”佛言:“我先已說,在人行耳。
” 于是善賢出家,即受具戒。
勤勵修習,身心勇猛。
已而于法無疑,自身作證。
夜分未久,果證羅漢。
諸漏已盡,梵行已立,不忍見佛入大涅槃,即于衆中入火界定②,現神通事,而先寂滅。
是為如來最後弟子,乃先滅度。
即昔後渡蹇兔是也。
善賢寂滅側有窣堵波,是執金剛躄地之處。
大悲世尊,随機利見,化功已畢,入寂滅樂,于雙樹間北首而卧。
執金剛神密迹力士見佛滅度,悲恸唱言:“如來舍我入大涅槃,無歸依,無覆護!”毒箭深入,愁火熾盛,舍金剛杵,悶絕躄地。
久而又起,悲哀戀慕,互相謂曰:“生死大海,誰作舟楫?無明長夜,誰為燈炬?” 金剛躄地側有窣堵波,是如來寂滅已,七日供養之處。
如來之将寂滅也,光明普照,人天畢會。
莫不悲感,更相謂曰:“大覺世尊今将寂滅,衆生福盡,世間無依!”如來右脅卧師子床,告諸大衆:“勿謂如來畢竟寂滅,法身常住,離諸變易。
當棄懈怠,早求解脫。
”諸苾刍等歔欷悲恸。
時阿泥盧骨反 陀舊曰“阿那律”,訛也。
告諸苾刍:“止止,勿悲,諸天譏怪。
”時末羅衆供養已訖,欲舉金棺,詣涅疊般那所。
時阿泥陀告言:“且止,諸天欲留七日供養。
”于是天衆持妙天華,遊虛空,贊聖德,各竭誠心,共興供養。
停棺側有窣堵波,是摩诃摩耶夫人哭佛之處。
如來寂滅,棺斂已畢,時阿泥陀上升天宮,告摩耶夫人曰:“大聖法王今已寂滅。
”摩耶聞已,悲哽悶絕,與諸天衆,至雙樹間。
見僧伽胝、缽及錫杖,拊之号恸,絕而複聲曰:“人天福盡,世間眼滅。
今此諸物,空無有主!”如來聖力,金棺自開,放光明。
合掌坐,慰問慈母:“遠來下降,諸行法爾,願勿深悲!”阿難銜哀而請佛曰:“後世問我,将何以對?”曰:“佛已涅槃,慈母摩耶自天宮降,至雙樹間。
如來為諸不孝衆生,從金棺起,合掌說法。
” 城北渡河三百餘步,有窣堵波,是如來焚身之處。
地今黃黑,土雜灰炭。
至誠求請,或
淨飯王自臘伐尼國迎接太子回來,途中經過這座神廟,淨飯王說:“這座神廟很靈驗,釋迦族的孩子求他保佑,都有效應,應該送太子進去緻敬。
”這時保姆抱着太子進入神廟,石頭的天神像站起來迎接太子。
太子出來,天神像又坐了下來。
城南門外,路的左邊,有一座塔,是太子與釋迦族人比武藝,射鐵鼓的地方。
從這裡往東南三十餘裡,有一座小塔,塔旁邊有泉,泉水澄清如鏡,這是太子與釋迦族人在這裡牽引強弓,比賽本領的地方。
箭射出去以後,穿破鐵鼓,到這裡沒入地中,于是從這裡流出清泉。
老百姓相傳,便稱它為箭泉。
人要有病,喝了泉水,用泉水洗澡,大多能痊愈。
遠方的人,則把泥土帶回去,不管痛在什麼地方,把泥土塗在額上,神靈保佑,大多能痊愈。
臘伐尼林及釋迦牟尼誕生的傳說 箭泉東北行八九十裡,到臘伐尼林,有釋迦族的浴池。
池水澄清如鏡,周圍雜花彌漫。
從此向北二十四五步,有無憂花樹,今已枯萎,是菩薩誕生的地方。
菩薩誕生的日子在吠舍佉月後半月的第八日,相當于中國的三月八日。
上座部則認為是在吠舍佉月後半月的第十五日,相當于中國的三月十五日。
從此再往東,有一座塔,無憂王所建,是二龍浴太子的地方。
菩薩生下來以後,不用人扶,便向四個方向各走七步,自己說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從今以後,不再轉生。
”随着他足踏的地方,出現大蓮花。
又有兩條龍從地中跳出,停在空中,各自吐水,一冷一熱,為太子沐浴。
浴太子塔的東邊,有兩處清泉。
旁邊建有兩座塔,是二龍從地中跳出的地方。
菩薩生下來後,家屬和宗親莫不趕來,求水為菩薩洗浴。
在摩耶夫人的面前,有兩處泉水湧出,一冷一熱,便取以洗浴。
泉水的南邊,有一座塔,是天帝釋捧接菩薩的地方。
菩薩初出生時,天帝釋以妙天衣跪接菩薩。
再旁邊有四座塔,是四大天王抱持菩薩的地方。
菩薩從右脅生下來後,四大天王以金色棉布衣捧接菩薩,放置在金桌上,并到他母親的面前說:“夫人生下了這位有福的孩子,真是令人高興。
天神們都喜悅,何況世人呢!” 四大天王捧接太子塔旁邊不遠,有一根大石柱,上有馬的像,是無憂王所建的。
後來石柱為惡龍霹雷所擊,攔腰折斷,倒在地上。
旁邊有小河,東南流,當地的老百姓稱為油河。
這是摩耶夫人生育後,天神變化出這池,光潤澄淨,讓夫人取水沐浴,除去風虛。
現在池中的油已經變成水,但水流仍然滑膩。
從此往東,在曠野荒林中行二百餘裡,到藍摩國(在中印度境内)。
拘屍那揭羅國 原典 拘屍那揭羅國①,城郭頹毀,邑裡蕭條。
故城磚基周十餘裡,居人稀曠,闾巷荒蕪。
城内東北隅,有窣堵波,無憂王所建,準陀舊曰“純陀”,訛也。
之故宅也。
宅中有井,将營獻供,方乃鑿焉。
歲月雖淹,水猶清美。
城西北三四裡,渡阿恃多伐底河唐言“無勝”,此世共稱耳。
舊雲“阿利羅跋提河”,訛也。
典言謂之“屍賴拏伐底河”,譯曰“有金河”。
。
西岸不遠,至娑羅林。
其樹類槲,而皮青白,葉甚光潤。
四樹特高,如來寂滅之所也。
其大磚精舍,中作如來涅槃之像,北首而卧。
傍有窣堵波,無憂王所建。
基雖傾陷,尚高二百餘尺。
前建石柱,以記如來寂滅之事。
雖有文記,不書日月。
聞諸先記曰:佛以生年八十,吠舍佉月後半十五日入般涅槃,當此三月十五日也。
說一切有部則佛以迦剌底迦月後半八日入般涅槃,當此九月八日也。
自佛涅槃,諸部異議,或雲千二百餘年,或雲千三百餘年,或雲千五百餘年,或雲已過九百,未滿千年。
精舍側不遠,有窣堵波,是如來修菩薩行時,為群雉王,救火之處。
昔于此地,有大茂林,毛群羽族巢居穴處。
驚風四起,猛焰颷急。
時有一雉,有懷傷愍,鼓濯清流,飛空奮灑。
時天帝釋俯而告曰:“汝何守愚,虛勞羽翮?大火方起,焚燎林野,豈汝微軀所能撲滅?”雉曰:“說者為誰?”曰:“我天帝釋耳。
”雉曰:“今天帝釋有大福力,無欲不遂,救災拯難,若指諸掌。
反诘無功,其咎安在?猛火方熾,無得多言!”尋複奮飛,往趣流水。
天帝遂以掬水,泛灑其林。
火滅煙消,生類全命。
故今謂之救火窣堵波也。
雉救火側不遠,有窣堵波,是如來修菩薩行時,為鹿救生之處。
乃往古昔,此有大林。
火炎中野,飛走窮窘。
前有駛流之厄,後困猛火之難,莫不沉溺,喪棄身命。
其鹿恻隐,身據橫流,穿皮斷骨,自強拯溺。
蹇兔後至,忍疲苦而濟之。
筋力既竭,溺水而死。
諸天收骸,起窣堵波。
鹿拯溺西不遠,有窣堵波,是蘇跋陀羅唐言“善賢”。
舊曰“須跋陀羅”,訛也。
入寂滅之處。
善賢者,本梵志師也,年百二十,耆舊多智。
聞佛寂滅,至雙樹間,問阿難曰:“佛世尊将寂滅,我懷疑滞,願欲請問。
”阿難曰:“佛将涅槃,幸無擾也。
”曰:“吾聞佛世難遇,正法難聞。
我有深疑,恐無所請。
”善賢遂入,先問佛言:“有諸别衆,自稱為師,各有異法,垂訓導俗,喬答摩舊曰“瞿昙”,訛略也。
能盡知耶?”佛言:“吾悉深究。
” 乃為演說。
善賢聞已,心淨信解,求入法中,受具足戒。
如來告曰:“汝豈能耶?外道異學修梵行者,當試四歲。
觀其行,察其性,威儀寂靜,辭語誠實,則可于我法中淨修梵行。
在人行耳,斯何難哉?”善賢曰:“世尊悲愍,含濟無私。
四歲試學,三業方順。
”佛言:“我先已說,在人行耳。
” 于是善賢出家,即受具戒。
勤勵修習,身心勇猛。
已而于法無疑,自身作證。
夜分未久,果證羅漢。
諸漏已盡,梵行已立,不忍見佛入大涅槃,即于衆中入火界定②,現神通事,而先寂滅。
是為如來最後弟子,乃先滅度。
即昔後渡蹇兔是也。
善賢寂滅側有窣堵波,是執金剛躄地之處。
大悲世尊,随機利見,化功已畢,入寂滅樂,于雙樹間北首而卧。
執金剛神密迹力士見佛滅度,悲恸唱言:“如來舍我入大涅槃,無歸依,無覆護!”毒箭深入,愁火熾盛,舍金剛杵,悶絕躄地。
久而又起,悲哀戀慕,互相謂曰:“生死大海,誰作舟楫?無明長夜,誰為燈炬?” 金剛躄地側有窣堵波,是如來寂滅已,七日供養之處。
如來之将寂滅也,光明普照,人天畢會。
莫不悲感,更相謂曰:“大覺世尊今将寂滅,衆生福盡,世間無依!”如來右脅卧師子床,告諸大衆:“勿謂如來畢竟寂滅,法身常住,離諸變易。
當棄懈怠,早求解脫。
”諸苾刍等歔欷悲恸。
時阿泥盧骨反 陀舊曰“阿那律”,訛也。
告諸苾刍:“止止,勿悲,諸天譏怪。
”時末羅衆供養已訖,欲舉金棺,詣涅疊般那所。
時阿泥陀告言:“且止,諸天欲留七日供養。
”于是天衆持妙天華,遊虛空,贊聖德,各竭誠心,共興供養。
停棺側有窣堵波,是摩诃摩耶夫人哭佛之處。
如來寂滅,棺斂已畢,時阿泥陀上升天宮,告摩耶夫人曰:“大聖法王今已寂滅。
”摩耶聞已,悲哽悶絕,與諸天衆,至雙樹間。
見僧伽胝、缽及錫杖,拊之号恸,絕而複聲曰:“人天福盡,世間眼滅。
今此諸物,空無有主!”如來聖力,金棺自開,放光明。
合掌坐,慰問慈母:“遠來下降,諸行法爾,願勿深悲!”阿難銜哀而請佛曰:“後世問我,将何以對?”曰:“佛已涅槃,慈母摩耶自天宮降,至雙樹間。
如來為諸不孝衆生,從金棺起,合掌說法。
” 城北渡河三百餘步,有窣堵波,是如來焚身之處。
地今黃黑,土雜灰炭。
至誠求請,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