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奘會見戒日王,以及曲女城大會等事情。

    這些,都是很重要的曆史資料。

     ②戒日:印度曆史上最有名的國王之一。

    他在公元七世紀初,在北印度和中印度有着約略類似于中國春秋時代的齊桓公、晉文公的地位,能夠号令諸侯,征伐不義。

    但是,印度方面有關他的比較可靠的記載并不太多。

    根據玄奘以及其他中國求法僧的記載,我們知道,戒日王積極扶持和保護佛教,建造寺廟。

    他自己又愛好音樂和文學,還寫有很優美的文學作品。

    由于玄奘的到來,中國史書裡記載,後來戒日王派了使節出使中國。

    中國的唐太宗也派遣使節回報。

    中國和印度之間由此建立起友好的關系。

     ③經行:意指在一定的場所中往複回旋之行走。

    通常在食後、疲倦時,或坐禅昏沉瞌睡時,即起而經行,為一種調劑身心之安靜散步。

     譯文 羯若鞠阇國,方圓四千餘裡。

    國家的大都城西臨恒河,長二十餘裡,寬四五裡。

    城壕堅固險峻,城内樓台殿閣相望。

    花木、樹林和池塘,美麗明朗,澄清如鏡。

    外國的許多奇珍異寶,大多聚集在此。

    當地的居民生活歡樂,家室富饒。

    花果種類繁多,莊稼收種适時。

    氣候溫暖調和,風俗淳樸厚道。

    人們容貌俊美端莊,服飾鮮豔華麗。

    專心好學,談論清遠。

    信奉佛教和異教的人各占一半。

    伽藍有一百餘所,僧人一萬餘人,既有學大乘的,又有學小乘的。

    外道神廟二百餘所,有外道數千人。

     曲女城城名的由來 羯若鞠阇國,在世人長壽的時候,它的舊王城名叫拘蘇磨補羅(大唐的語言翻作“花宮”),國王名叫梵授。

    梵授王宿世積德,聰明智慧,文武雙全,威懾贍部,聲震鄰國。

    他有一千個兒子,機智勇敢,意志堅強。

    還有一百個女兒,容貌美麗,儀表端莊。

     當時有一位仙人,居住在恒河河畔。

    仙人坐禅入定,已經有好幾萬年,形狀如同枯木。

    鳥兒們在此栖息,把尼拘律果的果核帶到了仙人肩上。

    暑往寒來,果核在仙人肩上長成合抱的大樹,一片綠蔭。

    又過了許多年,仙人從禅定中起來。

    他想去掉這棵大樹,又怕掀翻了鳥窩。

    當時的人都稱贊仙人的美德,稱他為“大樹仙人”。

    仙人舉目向河邊望去,觀賞茂密的叢林,看見國王的女兒們在那裡追逐遊戲。

    仙人心中愛欲念起,污染心生,便來到花宮城,想要娉娶國王的女兒。

    國王聽說仙人來到,親自迎接,問候仙人道:“大仙栖情于世俗之外,怎能輕易來到我們這裡呢?”仙人說:“我住在那樹林裡,已經有很多年。

    從禅定中出來遊覽,看到大王的女兒們,生出愛慕之心,特地遠道前來求婚。

    ”國王聽他這麼一說,一時不知怎麼辦好,隻得對仙人說:“大仙今天先回住所,請等候一個吉日良辰。

    ” 仙人得到這個回答,便回到樹林。

    國王一個個問身邊的女兒,可是沒有一個肯嫁給仙人。

    國王懼怕仙人的神威,憂心如焚,形容憔悴。

    國王的小女兒,在國王空隙時,細細地問國王:“父王有一千個兒子,萬國仰慕,為什麼還發愁,好像有什麼擔心的事?”國王說:“大樹仙人看上了你們,前來求婚,可是你們卻沒有一個肯嫁給他。

    仙人有威力,能制造禍福。

    倘若不順從他的心意,他必定會發怒。

    那時候國破家亡,宗祀滅絕,辱及祖先。

    我深恐招來此禍,心裡害怕。

    ”小女兒内疚地說:“給父王帶來這麼深的憂慮,是我們這些做兒女的罪過啊。

    我願意把自己微賤的身軀貢獻出來,使社稷得以延續下去。

    ” 國王聽了這話,非常高興,命令駕車,送小女兒出嫁。

    國王到了仙人的住所,向仙人道歉說:“大仙以方外之情,垂顧世間的女子。

    我願意獻上我的小女兒,供您打掃清潔使用。

    ”仙人見了小女兒,很不高興,對國王說:“你輕視我是老頭子,隻配得上這樣一個醜女子。

    ”國王回答說:“我問遍了我那些女兒,都不肯從命,唯有這個小女兒,願意到這兒來聽您使喚。

    ”仙人非常惱怒,便惡狠狠地念起咒語:“讓那九十九個女兒,立刻腰彎背駝,容貌毀傷,一輩子嫁不得人!”國王派人回去查看,果然個個都已變成駝背。

    自此以後,這個王城就改名為曲女城。

     戒日王 羯若鞠阇國當今在位的國王出身吠舍種姓,名叫曷利沙伐彈那(大唐的語言翻作“喜增”)。

    他的家族統治這個國家,已經有兩代三個國王。

    他的父親名叫波羅羯羅伐彈那(大唐的語言翻作“光增”),哥哥叫曷邏阇伐彈那(大唐的語言翻作“王增”)。

    王增以長子的身份繼承了王位,以賢德治理國家。

     當時,東印度的羯羅拏蘇伐剌那(大唐的語言翻作“金耳”)國的設賞迦王(大唐的語言翻作“月”)常常對大臣們說:“鄰國要是有一位賢明的君主,對我們國家可是個禍害。

    ”于是他采用誘騙的手段,把王增請去,在會面時将王增殺害。

    羯若鞠阇國的百姓失去了君主,國家陷于慌亂之中。

    當時有一位叫婆尼(大唐的語言翻作“辯了”)的大臣,職位高,聲望重,對其他大臣說:“國家的大事,今天就必須決定。

    先王的第二個兒子,亡君的弟弟,天性仁慈,孝敬父母,親屬和賢人們都歸心于他。

    我想請他繼承王位,大家覺得怎樣?請各位發表自己的意見。

    ” 大家都敬仰王子喜增,沒有人有不同意見。

    于是所有的大臣執事都去勸說喜增繼承王位:“請王子聽臣等陳述,先王積功建德,才有這個國家。

    傳位給王增後,原希望他能長壽。

    由于沒有好的大臣輔佐,以緻讓他落到仇人之手,遭到殺害。

    這是國家的大恥,也是臣下們的罪過。

    現在外面的議論,還有流行的歌謠,都歸心于英明的王子。

    王子繼承大位,報殺親之仇,雪國家之恥,光複父王之業,還有什麼功德比這更大的呢?請王子不要推辭。

    ” 王子回答說:“繼承王位的重任,從古到今,都是很難擔當的。

    興立君主,更應該慎重。

    我的确缺乏福德,父兄抛棄我而去。

    大家推舉我承襲王位,我能有力量擔當這個重任嗎?大家的議論當然有道理,可我怎能不顧自己能力虛弱。

    現今恒河河邊有一觀自在菩薩像,十分靈驗,我想前去請教他。

    ”王子于是來到菩薩像前,不吃不喝,一心祈禱。

    菩薩感念他的一片誠心,顯出本相,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