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主,兵戈亂起,殘害生靈。
秦王天縱含弘,心發慈愍,威風鼓扇,群兇殄滅。
八方靜谧,萬國朝貢。
愛育四生,敬崇三寶,薄賦斂,省刑罰。
而國用有餘,氓俗無宄。
風猷大化,難以備舉。
”戒日王曰:“盛哉!彼土群生,福感聖主!” 時戒日王将還曲女城設法會也,從數十萬衆,在殑伽河南岸。
拘摩羅王從數萬之衆,居北岸。
分河中流,水陸并進。
二王導引,四兵嚴衛。
或泛舟,或乘象,擊鼓鳴螺,拊弦奏管。
經九十日,至曲女城,在殑伽河西大花林中。
是時諸國二十餘王,先奉告命,各與其國髦俊沙門及婆羅門、群官、兵士,來集大會。
王先于河西建大伽藍。
伽藍東起寶台,高百餘尺。
中有金佛像,量等王身。
台南起寶壇,為浴佛像之處。
從此東北十四五裡,别築行宮。
是時仲春月也,從初一日,以珍味馔諸沙門、婆羅門,至二十一日。
自行宮屬伽藍,夾道為閣,窮諸瑩飾。
樂人不移,雅聲遞奏。
王于行宮,出一金像,虛中隐起,高餘三尺,載以大象,張以寶幰。
戒日王為帝釋之服,執寶蓋以左侍。
拘摩羅王作梵王之儀,執白拂而右侍。
各五百象軍,被铠周衛。
佛像前後,各百大象。
樂人以乘,鼓奏音樂。
戒日王以真珠雜寶及金銀諸花,随步四散,供養三寶。
先就寶壇,香水浴像。
王躬負荷,送上西台,以諸珍寶、憍奢耶衣,數十百千,而為供養。
是時唯有沙門二十餘人預從,諸國王為侍衛。
馔食已訖,集諸異學,商榷微言,抑揚至理。
日将曛暮,回駕行宮。
如是日送金像,導從如初,以至散日。
其大台忽然火起,伽藍門樓煙焰方熾。
王曰:“罄舍國珍,奉為先王建此伽藍,式昭勝業。
寡德無祐,有斯災異。
咎征若此,何用生為!”乃焚香禮請,而自誓曰:“幸以宿善,王諸印度。
願我福力,禳滅火災。
若無所感,從此喪命!”尋即奮身,跳履門阃。
若有撲滅,火盡煙消。
諸王睹異,重增祗懼。
已而顔色不動,辭語如故,問諸王曰:“忽此災變,焚燼成功,心之所懷,意将何謂?”諸王俯伏,悲泣對曰:“成功勝迹,冀傳來葉,一旦灰燼,何可為懷?況諸外道,快心相賀。
”王曰:“以此觀之,如來所說誠也。
外道異學,守執常見,唯我大師,無常是誨。
然我檀舍已周,心願諧遂,屬斯變滅,重知如來誠谛之說。
斯為大善,無可深悲。
” 于是從諸王東上大窣堵波,登臨觀覽。
方下階陛,忽有異人,持刃逆王。
王時窘迫,卻行進級,俯執此人,以付群官。
是時群官惶遽,不知進救。
諸王鹹請誅戮此人,戒日王殊無忿色,止令不殺。
王親問曰:“我何負汝,為此暴惡?”對曰:“大王德澤無私,中外荷負。
然我狂愚,不謀大計,受諸外道一言之感,辄為刺客,首圖逆害。
”王曰:“外道何故興此惡心?”對曰:“大王集諸國,傾府庫,供養沙門,熔鑄佛像。
而諸外道自遠召集,不蒙省問。
心誠愧恥,乃令狂愚,敢行兇詐。
” 于是究問外道徒屬,有五百婆羅門,并諸高才,應命召集。
嫉諸沙門蒙王禮重,乃射火箭,焚燒寶台,冀因救火,衆人潰亂,欲以此時殺害大王。
既無緣隙,遂雇此人,趨隘行刺。
是時諸王大臣請誅外道,王乃罰其首惡,餘黨不罪,遷五百婆羅門出印度之境。
于是乃還都也。
城西北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
如來在昔于此七日說諸妙法。
其側則有過去四佛坐及經行③遺迹之所,複有如來發爪小窣堵波。
說法窣堵波南,臨殑伽河,有三伽藍,同垣異門。
佛像嚴麗,僧徒肅穆,役使淨人數千餘戶。
精舍寶函中有佛牙,長餘寸半,殊光異色,朝變夕改。
遠近相趨,士庶鹹集,式修瞻仰,日百千衆。
監守者繁其喧雜,權立重稅,宣告遠近,欲見佛牙,輸大金錢。
然而瞻禮之徒,實繁其侶。
金錢之稅,悅以心競。
每于齋日,出置高座,數百千衆,燒香散華。
華雖盈積,牙函不沒。
伽藍前左右各有精舍,高百餘尺,石基磚室。
其中佛像衆寶莊飾,或鑄金銀,或熔鍮石。
二精舍前各有小伽藍。
伽藍東南不遠有大精舍,石基磚室,高二百餘尺。
中作如來立像,高三十餘尺,鑄以鍮石,飾諸妙寶。
精舍四周石壁之上,雕畫如來修菩薩行所經事迹,備盡镌镂。
石精舍南不遠,有日天祠。
祠南不遠,有大自在天祠。
并瑩青石,俱窮雕刻,規摹度量,同佛精舍。
各有千戶,充其灑掃。
鼓樂弦歌,晝夜無徙。
大城東南六七裡,殑伽河南,有窣堵波,高二百餘尺,無憂王之所建也。
在昔如來于此六月說身無常、苦、空、不淨。
其側則有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迹之所。
又有如來發爪小窣堵波。
人有染疾,至誠旋繞,必得痊愈,蒙其福利。
大城東南行百餘裡,至納縛提婆矩羅城。
據殑伽河東岸,周二十餘裡。
華林清池,互相影照。
納縛提婆矩羅城西北,殑伽河東,有一天祠,重閣層台,奇工異制。
城東五裡,有三伽藍,同垣異門。
僧徒五百餘人,并學小乘說一切有部。
伽藍前二百餘步,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
基雖傾陷,尚高百餘尺,是如來昔于此處七日說法。
中有舍利,時放光明。
其側則有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迹之所。
伽藍北三四裡,臨殑伽河岸,有窣堵波,高二百餘尺,無憂王之所建也,昔如來在此七日說法。
時有五百餓鬼,來至佛所,聞法解悟,舍鬼生天。
說法窣堵波側,有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迹之所。
其側複有如來發爪窣堵波。
自此東南行六百餘裡,渡殑伽河,南至阿逾陀國中印度境。
注釋 ①羯若鞠阇國:在古代屬于五印度的中印度。
“羯若鞠阇”一名,是都城的梵文名字Kanyākubja的音譯,意譯“曲女”,所以玄奘又把都城稱作“曲女城”。
曲女城至今猶在,即今印度北方邦的卡瑙季(Kanauj)。
羯若鞠阇城是印度曆史上有名的古城之一。
在玄奘赴印時,印度的戒日王以此城作為自己國家的都城。
玄奘用城名稱呼戒日王的國家,就稱作羯若鞠阇國。
《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了有關曲女城城名及國名由來的傳說、戒日王王族的曆史、戒日王怎樣做國王、玄
秦王天縱含弘,心發慈愍,威風鼓扇,群兇殄滅。
八方靜谧,萬國朝貢。
愛育四生,敬崇三寶,薄賦斂,省刑罰。
而國用有餘,氓俗無宄。
風猷大化,難以備舉。
”戒日王曰:“盛哉!彼土群生,福感聖主!” 時戒日王将還曲女城設法會也,從數十萬衆,在殑伽河南岸。
拘摩羅王從數萬之衆,居北岸。
分河中流,水陸并進。
二王導引,四兵嚴衛。
或泛舟,或乘象,擊鼓鳴螺,拊弦奏管。
經九十日,至曲女城,在殑伽河西大花林中。
是時諸國二十餘王,先奉告命,各與其國髦俊沙門及婆羅門、群官、兵士,來集大會。
王先于河西建大伽藍。
伽藍東起寶台,高百餘尺。
中有金佛像,量等王身。
台南起寶壇,為浴佛像之處。
從此東北十四五裡,别築行宮。
是時仲春月也,從初一日,以珍味馔諸沙門、婆羅門,至二十一日。
自行宮屬伽藍,夾道為閣,窮諸瑩飾。
樂人不移,雅聲遞奏。
王于行宮,出一金像,虛中隐起,高餘三尺,載以大象,張以寶幰。
戒日王為帝釋之服,執寶蓋以左侍。
拘摩羅王作梵王之儀,執白拂而右侍。
各五百象軍,被铠周衛。
佛像前後,各百大象。
樂人以乘,鼓奏音樂。
戒日王以真珠雜寶及金銀諸花,随步四散,供養三寶。
先就寶壇,香水浴像。
王躬負荷,送上西台,以諸珍寶、憍奢耶衣,數十百千,而為供養。
是時唯有沙門二十餘人預從,諸國王為侍衛。
馔食已訖,集諸異學,商榷微言,抑揚至理。
日将曛暮,回駕行宮。
如是日送金像,導從如初,以至散日。
其大台忽然火起,伽藍門樓煙焰方熾。
王曰:“罄舍國珍,奉為先王建此伽藍,式昭勝業。
寡德無祐,有斯災異。
咎征若此,何用生為!”乃焚香禮請,而自誓曰:“幸以宿善,王諸印度。
願我福力,禳滅火災。
若無所感,從此喪命!”尋即奮身,跳履門阃。
若有撲滅,火盡煙消。
諸王睹異,重增祗懼。
已而顔色不動,辭語如故,問諸王曰:“忽此災變,焚燼成功,心之所懷,意将何謂?”諸王俯伏,悲泣對曰:“成功勝迹,冀傳來葉,一旦灰燼,何可為懷?況諸外道,快心相賀。
”王曰:“以此觀之,如來所說誠也。
外道異學,守執常見,唯我大師,無常是誨。
然我檀舍已周,心願諧遂,屬斯變滅,重知如來誠谛之說。
斯為大善,無可深悲。
” 于是從諸王東上大窣堵波,登臨觀覽。
方下階陛,忽有異人,持刃逆王。
王時窘迫,卻行進級,俯執此人,以付群官。
是時群官惶遽,不知進救。
諸王鹹請誅戮此人,戒日王殊無忿色,止令不殺。
王親問曰:“我何負汝,為此暴惡?”對曰:“大王德澤無私,中外荷負。
然我狂愚,不謀大計,受諸外道一言之感,辄為刺客,首圖逆害。
”王曰:“外道何故興此惡心?”對曰:“大王集諸國,傾府庫,供養沙門,熔鑄佛像。
而諸外道自遠召集,不蒙省問。
心誠愧恥,乃令狂愚,敢行兇詐。
” 于是究問外道徒屬,有五百婆羅門,并諸高才,應命召集。
嫉諸沙門蒙王禮重,乃射火箭,焚燒寶台,冀因救火,衆人潰亂,欲以此時殺害大王。
既無緣隙,遂雇此人,趨隘行刺。
是時諸王大臣請誅外道,王乃罰其首惡,餘黨不罪,遷五百婆羅門出印度之境。
于是乃還都也。
城西北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
如來在昔于此七日說諸妙法。
其側則有過去四佛坐及經行③遺迹之所,複有如來發爪小窣堵波。
說法窣堵波南,臨殑伽河,有三伽藍,同垣異門。
佛像嚴麗,僧徒肅穆,役使淨人數千餘戶。
精舍寶函中有佛牙,長餘寸半,殊光異色,朝變夕改。
遠近相趨,士庶鹹集,式修瞻仰,日百千衆。
監守者繁其喧雜,權立重稅,宣告遠近,欲見佛牙,輸大金錢。
然而瞻禮之徒,實繁其侶。
金錢之稅,悅以心競。
每于齋日,出置高座,數百千衆,燒香散華。
華雖盈積,牙函不沒。
伽藍前左右各有精舍,高百餘尺,石基磚室。
其中佛像衆寶莊飾,或鑄金銀,或熔鍮石。
二精舍前各有小伽藍。
伽藍東南不遠有大精舍,石基磚室,高二百餘尺。
中作如來立像,高三十餘尺,鑄以鍮石,飾諸妙寶。
精舍四周石壁之上,雕畫如來修菩薩行所經事迹,備盡镌镂。
石精舍南不遠,有日天祠。
祠南不遠,有大自在天祠。
并瑩青石,俱窮雕刻,規摹度量,同佛精舍。
各有千戶,充其灑掃。
鼓樂弦歌,晝夜無徙。
大城東南六七裡,殑伽河南,有窣堵波,高二百餘尺,無憂王之所建也。
在昔如來于此六月說身無常、苦、空、不淨。
其側則有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迹之所。
又有如來發爪小窣堵波。
人有染疾,至誠旋繞,必得痊愈,蒙其福利。
大城東南行百餘裡,至納縛提婆矩羅城。
據殑伽河東岸,周二十餘裡。
華林清池,互相影照。
納縛提婆矩羅城西北,殑伽河東,有一天祠,重閣層台,奇工異制。
城東五裡,有三伽藍,同垣異門。
僧徒五百餘人,并學小乘說一切有部。
伽藍前二百餘步,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
基雖傾陷,尚高百餘尺,是如來昔于此處七日說法。
中有舍利,時放光明。
其側則有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迹之所。
伽藍北三四裡,臨殑伽河岸,有窣堵波,高二百餘尺,無憂王之所建也,昔如來在此七日說法。
時有五百餓鬼,來至佛所,聞法解悟,舍鬼生天。
說法窣堵波側,有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迹之所。
其側複有如來發爪窣堵波。
自此東南行六百餘裡,渡殑伽河,南至阿逾陀國中印度境。
注釋 ①羯若鞠阇國:在古代屬于五印度的中印度。
“羯若鞠阇”一名,是都城的梵文名字Kanyākubja的音譯,意譯“曲女”,所以玄奘又把都城稱作“曲女城”。
曲女城至今猶在,即今印度北方邦的卡瑙季(Kanauj)。
羯若鞠阇城是印度曆史上有名的古城之一。
在玄奘赴印時,印度的戒日王以此城作為自己國家的都城。
玄奘用城名稱呼戒日王的國家,就稱作羯若鞠阇國。
《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了有關曲女城城名及國名由來的傳說、戒日王王族的曆史、戒日王怎樣做國王、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