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羯若鞠阇國
原典
羯若鞠阇國①,周四千餘裡。
國大都城西臨殑伽河,其長二十餘裡,廣四五裡。
城隍堅峻,台閣相望。
花林池沼,光鮮澄鏡。
異方奇貨,多聚于此。
居人豐樂,家室富饒。
華果具繁,稼穑時播。
氣序和洽,風俗淳質。
容貌妍雅,服飾鮮绮。
笃學遊藝,談論清遠。
邪正二道,信者相半。
伽藍百餘所,僧徒萬餘人,大小二乘,兼功習學。
天祠二百餘所,異道數千餘人。
羯若鞠阇國,人長壽時,其舊王城号拘蘇磨補羅唐言“花宮”,王号梵授。
福智宿資,文武允備,威懾贍部,聲震鄰國。
具足千子,智勇弘毅。
複有百女,儀貌妍雅。
時有仙人,居殑伽河側。
栖神入定,經數萬歲,形如枯木。
遊禽栖集,遺尼拘律果于仙人肩上。
暑往寒來,垂蔭合拱。
多曆年所,從定而起。
欲去其樹,恐覆鳥巢。
時人美其德,号“大樹仙人”。
仙人寓目河濱,遊觀林薄,見王諸女相從嬉戲。
欲界愛起,染着心生,便詣華宮,欲事禮請。
王聞仙至,躬迎慰曰:“大仙栖情物外,何能輕舉?”仙人曰:“我栖林薮,彌積歲時。
出定遊覽,見王諸女,染愛心生,自遠來請。
”王聞其辭,計無所出,謂仙人曰:“今還所止,請俟嘉辰。
” 仙人聞命,遂還林薮。
王乃曆問諸女,無肯應娉。
王懼仙威,憂愁毀悴。
其幼稚女,候王事隙,從容問曰:“父王千子具足,萬國慕化,何故憂愁,如有所懼?”王曰:“大樹仙人幸顧求婚,而汝曹輩莫肯從命。
仙有威力,能作災祥。
傥不遂心,必起嗔怒。
毀國滅祀,辱及先王。
深惟此禍,誠有所懼。
”稚女謝曰:“遺此深憂,我曹罪也。
願以微軀,得延國祚。
” 王聞喜悅,命駕送歸。
既至仙廬,謝仙人曰:“大仙俯方外之情,垂世間之顧。
敢奉稚女,以供灑掃。
”仙人見而不悅,乃謂王曰:“輕吾老叟,配此不妍。
”王曰:“曆問諸女,無肯從命,唯此幼稚,願充給使。
”仙人懷怒,便惡咒曰:“九十九女,一時腰曲,形既毀弊,畢世無婚!”王使往驗,果已背伛。
從是之後,便名曲女城焉。
今王本吠舍種也,字曷利沙伐彈那唐言“喜增”。
君臨有土,二世三王。
父字波羅羯羅伐彈那唐言作“光增”,兄字曷邏阇伐彈那唐言“王增”。
王增以長嗣位,以德治政。
時東印度羯羅拏蘇伐剌那唐言“金耳”國設賞迦王唐言“月”每謂臣曰:“鄰有賢主,國之禍也。
”于是誘請,會而害之。
人既失君,國亦荒亂。
時大臣婆尼唐言“辯了”,職望隆重,謂僚庶曰:“國之大計,定于今日。
先王之子,亡君之弟,仁慈天性,孝敬因心,親賢允屬。
欲以襲位,于事何如?各言爾志。
” 衆鹹仰德,嘗無異謀。
于是輔臣執事鹹勸進曰:“王子垂聽,先王積功累德,光有國祚。
嗣及王增,謂終壽考。
輔佐無良,棄身仇手。
為國大恥,下臣罪也。
物議時謠,允歸明德。
光臨土宇,克複親仇,雪國之恥,光父之業,功孰大焉?幸無辭矣。
” 王子曰:“國嗣之重,今古為難。
君人之位,興立宜審。
我誠寡德,父兄遐棄。
推襲大位,其能濟乎?物議為宜,敢忘虛薄。
今者殑伽河岸有觀自在菩薩像,既多靈鑒,願往請辭。
”即至菩薩像前,斷食祈請。
菩薩感其誠心,現形問曰:“爾何所求,若此勤懇?”王子曰:“我惟積禍,慈父雲亡,重茲酷罰,仁兄見害。
自顧寡德,國人推尊,令襲大位,光父之業。
愚昧無知,敢希聖旨。
”菩薩告曰:“汝于先身,在此林中,為練若苾刍,而精勤不懈。
承茲福力,為此王子。
金耳國王既毀佛法,爾紹王位,宜重興隆。
慈悲為志,傷愍居懷,不久當王五印度境。
欲延國祚,當從我誨。
冥加景福,鄰無強敵。
勿升師子之座,勿稱大王之号。
” 于是受教而退,即襲王位。
自稱曰王子,号屍羅阿疊多唐言“戒日”②。
于是謂臣曰:“兄仇未報,鄰國不賓,終無右手進食之期。
凡爾庶僚,同心勠力。
”遂總率國兵,講習戰士。
象軍五千,馬軍二萬,步軍五萬,自西徂東,征伐不臣。
象不解鞍,人不釋甲,于六年中,臣五印度。
既廣其地,更增甲兵,象軍六萬,馬軍十萬。
垂三十年,兵戈不起。
政教和平,務修節儉。
營福樹善,忘寝與食,令五印度不得啖肉。
若斷生命,有誅無赦。
于殑伽河側建立數千窣堵波,各高百餘尺。
于五印度城邑鄉聚,達巷交衢,建立精廬,儲飲食,止醫藥,施諸羁貧,周給不殆。
聖迹之所,并建伽藍。
五歲一設無遮大會。
傾竭府庫,惠施群有,唯留兵器,不充檀舍。
歲一集會,諸國沙門,于三七日中,以四事供養。
莊嚴法座,廣飾義筵,令相攉論,校其優劣。
褒貶淑慝,黜陟幽明。
若戒行貞固,道德淳邃,推升師子之座,王親受法。
戒雖清淨,學無稽古,但加敬禮,示有尊崇。
律儀無紀,穢德已彰,驅出國境,不願聞見。
鄰國小王、輔佐大臣,殖福無殆,求善忘勞,即攜手同座,謂之善友。
其異于此,面不對辭,事有聞議,通使往複。
而巡方省俗,不常其居。
随所至止,結廬而舍。
唯雨三月,多雨不行。
每于行宮,日修珍馔,飯諸異學,僧衆一千,婆羅門五百。
每以一日,分作三時。
一時理務治政,二時營福修善。
孜孜不倦,竭日不足矣。
初,受拘摩羅王請,自摩揭陀國往迦摩縷波國。
時戒日王巡方,在羯朱嗢祇邏國,命拘摩羅王曰:“宜與那爛陀遠客沙門速來赴會。
”于是遂與拘摩羅王往會見焉。
戒日王勞苦已,曰:“自何國來?将何所欲?”對曰:“從大唐國來,請求佛法。
”王曰:“大唐國在何方?經途所亘?去斯遠近?”對曰:“當此東北數萬餘裡,印度所謂摩诃至那國是也。
”王曰:“嘗聞摩诃至那國有秦王天子,少而靈鑒,長而神武。
昔先代喪亂,率土分崩,兵戈競起,群生荼毒。
而秦王天子早懷遠略,興大慈悲,拯濟含識,平定海内。
風教遐被,德澤遠洽。
殊方異域,慕化稱臣。
民庶荷其亭育,鹹歌《秦王破陣樂》。
聞其雅頌,于茲久矣。
盛德之譽,誠有之乎?大唐國者,豈此是耶?” 對曰:“然。
至那者,前王之國号。
大唐者,我君之國稱。
昔未襲位,謂之秦王。
今已承統,稱曰天子。
前代運終,群生無
國大都城西臨殑伽河,其長二十餘裡,廣四五裡。
城隍堅峻,台閣相望。
花林池沼,光鮮澄鏡。
異方奇貨,多聚于此。
居人豐樂,家室富饒。
華果具繁,稼穑時播。
氣序和洽,風俗淳質。
容貌妍雅,服飾鮮绮。
笃學遊藝,談論清遠。
邪正二道,信者相半。
伽藍百餘所,僧徒萬餘人,大小二乘,兼功習學。
天祠二百餘所,異道數千餘人。
羯若鞠阇國,人長壽時,其舊王城号拘蘇磨補羅唐言“花宮”,王号梵授。
福智宿資,文武允備,威懾贍部,聲震鄰國。
具足千子,智勇弘毅。
複有百女,儀貌妍雅。
時有仙人,居殑伽河側。
栖神入定,經數萬歲,形如枯木。
遊禽栖集,遺尼拘律果于仙人肩上。
暑往寒來,垂蔭合拱。
多曆年所,從定而起。
欲去其樹,恐覆鳥巢。
時人美其德,号“大樹仙人”。
仙人寓目河濱,遊觀林薄,見王諸女相從嬉戲。
欲界愛起,染着心生,便詣華宮,欲事禮請。
王聞仙至,躬迎慰曰:“大仙栖情物外,何能輕舉?”仙人曰:“我栖林薮,彌積歲時。
出定遊覽,見王諸女,染愛心生,自遠來請。
”王聞其辭,計無所出,謂仙人曰:“今還所止,請俟嘉辰。
” 仙人聞命,遂還林薮。
王乃曆問諸女,無肯應娉。
王懼仙威,憂愁毀悴。
其幼稚女,候王事隙,從容問曰:“父王千子具足,萬國慕化,何故憂愁,如有所懼?”王曰:“大樹仙人幸顧求婚,而汝曹輩莫肯從命。
仙有威力,能作災祥。
傥不遂心,必起嗔怒。
毀國滅祀,辱及先王。
深惟此禍,誠有所懼。
”稚女謝曰:“遺此深憂,我曹罪也。
願以微軀,得延國祚。
” 王聞喜悅,命駕送歸。
既至仙廬,謝仙人曰:“大仙俯方外之情,垂世間之顧。
敢奉稚女,以供灑掃。
”仙人見而不悅,乃謂王曰:“輕吾老叟,配此不妍。
”王曰:“曆問諸女,無肯從命,唯此幼稚,願充給使。
”仙人懷怒,便惡咒曰:“九十九女,一時腰曲,形既毀弊,畢世無婚!”王使往驗,果已背伛。
從是之後,便名曲女城焉。
今王本吠舍種也,字曷利沙伐彈那唐言“喜增”。
君臨有土,二世三王。
父字波羅羯羅伐彈那唐言作“光增”,兄字曷邏阇伐彈那唐言“王增”。
王增以長嗣位,以德治政。
時東印度羯羅拏蘇伐剌那唐言“金耳”國設賞迦王唐言“月”每謂臣曰:“鄰有賢主,國之禍也。
”于是誘請,會而害之。
人既失君,國亦荒亂。
時大臣婆尼唐言“辯了”,職望隆重,謂僚庶曰:“國之大計,定于今日。
先王之子,亡君之弟,仁慈天性,孝敬因心,親賢允屬。
欲以襲位,于事何如?各言爾志。
” 衆鹹仰德,嘗無異謀。
于是輔臣執事鹹勸進曰:“王子垂聽,先王積功累德,光有國祚。
嗣及王增,謂終壽考。
輔佐無良,棄身仇手。
為國大恥,下臣罪也。
物議時謠,允歸明德。
光臨土宇,克複親仇,雪國之恥,光父之業,功孰大焉?幸無辭矣。
” 王子曰:“國嗣之重,今古為難。
君人之位,興立宜審。
我誠寡德,父兄遐棄。
推襲大位,其能濟乎?物議為宜,敢忘虛薄。
今者殑伽河岸有觀自在菩薩像,既多靈鑒,願往請辭。
”即至菩薩像前,斷食祈請。
菩薩感其誠心,現形問曰:“爾何所求,若此勤懇?”王子曰:“我惟積禍,慈父雲亡,重茲酷罰,仁兄見害。
自顧寡德,國人推尊,令襲大位,光父之業。
愚昧無知,敢希聖旨。
”菩薩告曰:“汝于先身,在此林中,為練若苾刍,而精勤不懈。
承茲福力,為此王子。
金耳國王既毀佛法,爾紹王位,宜重興隆。
慈悲為志,傷愍居懷,不久當王五印度境。
欲延國祚,當從我誨。
冥加景福,鄰無強敵。
勿升師子之座,勿稱大王之号。
” 于是受教而退,即襲王位。
自稱曰王子,号屍羅阿疊多唐言“戒日”②。
于是謂臣曰:“兄仇未報,鄰國不賓,終無右手進食之期。
凡爾庶僚,同心勠力。
”遂總率國兵,講習戰士。
象軍五千,馬軍二萬,步軍五萬,自西徂東,征伐不臣。
象不解鞍,人不釋甲,于六年中,臣五印度。
既廣其地,更增甲兵,象軍六萬,馬軍十萬。
垂三十年,兵戈不起。
政教和平,務修節儉。
營福樹善,忘寝與食,令五印度不得啖肉。
若斷生命,有誅無赦。
于殑伽河側建立數千窣堵波,各高百餘尺。
于五印度城邑鄉聚,達巷交衢,建立精廬,儲飲食,止醫藥,施諸羁貧,周給不殆。
聖迹之所,并建伽藍。
五歲一設無遮大會。
傾竭府庫,惠施群有,唯留兵器,不充檀舍。
歲一集會,諸國沙門,于三七日中,以四事供養。
莊嚴法座,廣飾義筵,令相攉論,校其優劣。
褒貶淑慝,黜陟幽明。
若戒行貞固,道德淳邃,推升師子之座,王親受法。
戒雖清淨,學無稽古,但加敬禮,示有尊崇。
律儀無紀,穢德已彰,驅出國境,不願聞見。
鄰國小王、輔佐大臣,殖福無殆,求善忘勞,即攜手同座,謂之善友。
其異于此,面不對辭,事有聞議,通使往複。
而巡方省俗,不常其居。
随所至止,結廬而舍。
唯雨三月,多雨不行。
每于行宮,日修珍馔,飯諸異學,僧衆一千,婆羅門五百。
每以一日,分作三時。
一時理務治政,二時營福修善。
孜孜不倦,竭日不足矣。
初,受拘摩羅王請,自摩揭陀國往迦摩縷波國。
時戒日王巡方,在羯朱嗢祇邏國,命拘摩羅王曰:“宜與那爛陀遠客沙門速來赴會。
”于是遂與拘摩羅王往會見焉。
戒日王勞苦已,曰:“自何國來?将何所欲?”對曰:“從大唐國來,請求佛法。
”王曰:“大唐國在何方?經途所亘?去斯遠近?”對曰:“當此東北數萬餘裡,印度所謂摩诃至那國是也。
”王曰:“嘗聞摩诃至那國有秦王天子,少而靈鑒,長而神武。
昔先代喪亂,率土分崩,兵戈競起,群生荼毒。
而秦王天子早懷遠略,興大慈悲,拯濟含識,平定海内。
風教遐被,德澤遠洽。
殊方異域,慕化稱臣。
民庶荷其亭育,鹹歌《秦王破陣樂》。
聞其雅頌,于茲久矣。
盛德之譽,誠有之乎?大唐國者,豈此是耶?” 對曰:“然。
至那者,前王之國号。
大唐者,我君之國稱。
昔未襲位,謂之秦王。
今已承統,稱曰天子。
前代運終,群生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