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關燈
小
中
大
作者和書名
《大唐西域記》是唐代高僧玄奘撰寫的一部偉大著作。
“西域”一詞,在中國古代,指的是出今甘肅敦煌境内的古玉門關和陽關,迤西廣大的一片地域。
從漢至唐,在這一地域裡,先後存在過大大小小的許多國家。
廣義的西域,可以包括往西一直到古代地中海的東羅馬帝國,幾乎沒有什麼一定的邊際。
範圍稍小一點,則指今天的印度半島和中亞一帶。
《大唐西域記》一書記載的,就是玄奘在唐朝初年往印度求法,曾經經曆過的這一地域,以印度為主的一百多個國家或者地區的各種情況。
這些國家和地區,當時概稱為“西域”。
《大唐西域記》的書名,便由此而得來。
玄奘本姓陳,名袆,唐代洛州缑氏縣陳堡谷(今河南偃師縣缑氏鎮陳河村)人。
玄奘出生的年代,史書中沒有明确的記載。
晚近的學者,根據各種材料推斷,得到的結果不一。
比較被人接受的一種說法是在隋文帝開皇二十年(公元六〇〇年)。
玄奘是他出家後取的法名。
因為他是唐朝人,所以人們又把他稱作唐玄奘。
在普通老百姓中,往往幹脆把他稱作“唐僧”。
不過,嚴格地說,唐朝的中國僧人,都可以稱作“唐僧”。
“唐僧”有許多,玄奘隻是其中一位。
玄奘的祖上,在北朝時做過官。
他的父親,也還做過隋朝的江陵縣令,不過在隋末因為政治敗壞而棄官回到家鄉。
隋唐時代,佛教在社會上有很大影響,玄奘的全家都信仰佛教。
缑氏縣離洛陽不遠,洛陽有許多著名的佛教寺廟。
玄奘的二哥長捷,就在洛陽的淨土寺出家。
玄奘十歲那年,父親去世。
第二年,二哥把他帶到洛陽,教誦佛經。
十三歲那年,朝廷派員選拔品學兼優者出家,玄奘因為年幼,本不在候選之列。
但他出家心切,自己立于公門之側。
主持考試的大理寺卿鄭善果見而奇之,問他是誰家的孩子,想要做什麼。
玄奘報告了姓氏,說他想出家。
鄭善果又問他為什麼要出家。
玄奘回答:“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
”鄭善果大為贊賞,又看玄奘器宇不凡,破例錄取了玄奘,并對左右的人說:“誦業易成,風骨難得。
若度此子,必為釋門偉器。
但恐果與諸公不見其翔翥雲霄,灑演甘露耳。
”玄奘後來的成就證明,鄭善果當年的預言不虛。
玄奘出家以後,正式開始學習佛教教義。
他天資聰明,加上非常用功,進步很快。
當時正值隋末,幾年之間,天下大亂,洛陽一帶處在戰亂的中心。
于是玄奘和他二哥離開洛陽,到了長安。
再從長安,到了四川的成都。
當時戰争尚未波及四川。
玄奘在四川的幾年裡,深入學習了許多經典,然後又乘船往東,先後到了湖北、河南、河北等地,最後還回到長安。
玄奘每到一處,都訪求名師益友,切磋學問。
他既虛心向人學習,又注意融會貫通各家之說,有自己的見解。
由于學習成績優異,對佛教教義有敏捷透徹的理解,他當時在長安已被人稱作佛門的“千裡駒”。
可是,這一切并沒能使玄奘感到滿足。
他的學問愈廣博,疑問也愈多。
當時,佛教在印度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曆史,不僅早已分為大乘、小乘兩派,就是在大乘佛教中也有中觀派和瑜伽行派兩大分支。
在傳入中國的各種經典中,大乘的典籍最多,其影響也最大。
東晉時從中亞到漢地來的僧人鸠摩羅什,首先系統地把大乘中觀派的典籍和學說翻譯介紹到中國。
南北朝中後期,從印度來華的僧人菩提流支和真谛又把瑜伽行派介紹到中國。
通過這些翻譯的典籍,中國僧人了解到印度佛教的各派學說,又依照自己的理解對這些學說做了解釋和發揮,有的甚至由此創立出新的中國佛教宗派。
在唐朝初年,大乘瑜伽行派的學說傳入還不久,對中國佛教徒來說,在教義和宗教哲學理論上有許多新的東西尚待認識。
玄奘感到,要真正了解印度佛教的理論,必須通解典籍,尤其是原典,光靠一些有限的、不完善的翻譯去了解原典是遠遠不夠的。
于是,他便萌發了到佛教的誕生地印度去尋求經典、了解佛學底蘊的念頭。
他尤其想把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最重要的經典《瑜伽師地論》親自完整地取回中國。
但是,要去印度實非易事。
當時,唐王朝中央政府建立不久,國内的形勢還不穩定,北方和西北方的東西兩部突厥與唐朝對峙。
因此,唐朝政府嚴禁一般人“出蕃”,通過邊境時必須有政府發給的“過所”(通行證)。
玄奘約好幾位同伴,上表向朝廷申請,可是沒有被批準,他隻好等待時機。
唐貞觀元年(公元六二七年,又一說貞觀三年,公元六二九年)秋天,長安一帶莊稼歉收,朝廷同意老百姓四出随豐就食。
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玄奘趁此機會混入饑民的隊伍,離開長安,踏上了西行求法的征途。
從長安出發,玄奘經過秦州(今甘肅天水)、蘭州、涼州(今甘肅武威),首先到達瓜州(今甘肅安西)。
瓜州這時是從河西往西域去的門戶之一。
玄奘剛到,不讓他出關的追捕牒文也跟着送到了。
幸好當地有兩位州吏信仰佛教,同情和支持他求法的舉動,催他趕緊走。
于是,他立即偷渡出關,隻身進入古稱“八百裡沙河”的莫賀延碛。
在越過莫賀延碛時,有一次,玄奘四夜五日滴水未沾,險些死在沙漠中。
走出莫賀延碛,玄奘到達高昌。
當時高昌的國王麹文泰信仰佛教,熱情地接待了玄奘。
麹文泰非常敬重玄奘,希望玄奘就留在高昌。
玄奘不答應,麹文泰不放他走。
玄奘隻好用絕食來表示他的決心。
最後,麹文泰被感動了,向玄奘謝罪,與玄奘結為異姓兄弟,并幫助玄奘繼續向西行。
離開高昌,玄奘經過阿耆尼國、屈支國、跋祿迦國,然後翻越淩山,到達素葉水城,在此見到西突厥的葉護可汗。
他由此繼續向西行,到達千泉和呾邏私,再折向西南,經過赭時、飒秣建等國,過鐵門關,到達睹貨邏故地。
然後翻過大雪山,即今天的興都庫什山,曆盡艱辛,九死一生,這才終于到達了古印
“西域”一詞,在中國古代,指的是出今甘肅敦煌境内的古玉門關和陽關,迤西廣大的一片地域。
從漢至唐,在這一地域裡,先後存在過大大小小的許多國家。
廣義的西域,可以包括往西一直到古代地中海的東羅馬帝國,幾乎沒有什麼一定的邊際。
範圍稍小一點,則指今天的印度半島和中亞一帶。
《大唐西域記》一書記載的,就是玄奘在唐朝初年往印度求法,曾經經曆過的這一地域,以印度為主的一百多個國家或者地區的各種情況。
這些國家和地區,當時概稱為“西域”。
《大唐西域記》的書名,便由此而得來。
玄奘本姓陳,名袆,唐代洛州缑氏縣陳堡谷(今河南偃師縣缑氏鎮陳河村)人。
玄奘出生的年代,史書中沒有明确的記載。
晚近的學者,根據各種材料推斷,得到的結果不一。
比較被人接受的一種說法是在隋文帝開皇二十年(公元六〇〇年)。
玄奘是他出家後取的法名。
因為他是唐朝人,所以人們又把他稱作唐玄奘。
在普通老百姓中,往往幹脆把他稱作“唐僧”。
不過,嚴格地說,唐朝的中國僧人,都可以稱作“唐僧”。
“唐僧”有許多,玄奘隻是其中一位。
玄奘的祖上,在北朝時做過官。
他的父親,也還做過隋朝的江陵縣令,不過在隋末因為政治敗壞而棄官回到家鄉。
隋唐時代,佛教在社會上有很大影響,玄奘的全家都信仰佛教。
缑氏縣離洛陽不遠,洛陽有許多著名的佛教寺廟。
玄奘的二哥長捷,就在洛陽的淨土寺出家。
玄奘十歲那年,父親去世。
第二年,二哥把他帶到洛陽,教誦佛經。
十三歲那年,朝廷派員選拔品學兼優者出家,玄奘因為年幼,本不在候選之列。
但他出家心切,自己立于公門之側。
主持考試的大理寺卿鄭善果見而奇之,問他是誰家的孩子,想要做什麼。
玄奘報告了姓氏,說他想出家。
鄭善果又問他為什麼要出家。
玄奘回答:“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
”鄭善果大為贊賞,又看玄奘器宇不凡,破例錄取了玄奘,并對左右的人說:“誦業易成,風骨難得。
若度此子,必為釋門偉器。
但恐果與諸公不見其翔翥雲霄,灑演甘露耳。
”玄奘後來的成就證明,鄭善果當年的預言不虛。
玄奘出家以後,正式開始學習佛教教義。
他天資聰明,加上非常用功,進步很快。
當時正值隋末,幾年之間,天下大亂,洛陽一帶處在戰亂的中心。
于是玄奘和他二哥離開洛陽,到了長安。
再從長安,到了四川的成都。
當時戰争尚未波及四川。
玄奘在四川的幾年裡,深入學習了許多經典,然後又乘船往東,先後到了湖北、河南、河北等地,最後還回到長安。
玄奘每到一處,都訪求名師益友,切磋學問。
他既虛心向人學習,又注意融會貫通各家之說,有自己的見解。
由于學習成績優異,對佛教教義有敏捷透徹的理解,他當時在長安已被人稱作佛門的“千裡駒”。
可是,這一切并沒能使玄奘感到滿足。
他的學問愈廣博,疑問也愈多。
當時,佛教在印度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曆史,不僅早已分為大乘、小乘兩派,就是在大乘佛教中也有中觀派和瑜伽行派兩大分支。
在傳入中國的各種經典中,大乘的典籍最多,其影響也最大。
東晉時從中亞到漢地來的僧人鸠摩羅什,首先系統地把大乘中觀派的典籍和學說翻譯介紹到中國。
南北朝中後期,從印度來華的僧人菩提流支和真谛又把瑜伽行派介紹到中國。
通過這些翻譯的典籍,中國僧人了解到印度佛教的各派學說,又依照自己的理解對這些學說做了解釋和發揮,有的甚至由此創立出新的中國佛教宗派。
在唐朝初年,大乘瑜伽行派的學說傳入還不久,對中國佛教徒來說,在教義和宗教哲學理論上有許多新的東西尚待認識。
玄奘感到,要真正了解印度佛教的理論,必須通解典籍,尤其是原典,光靠一些有限的、不完善的翻譯去了解原典是遠遠不夠的。
于是,他便萌發了到佛教的誕生地印度去尋求經典、了解佛學底蘊的念頭。
他尤其想把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最重要的經典《瑜伽師地論》親自完整地取回中國。
但是,要去印度實非易事。
當時,唐王朝中央政府建立不久,國内的形勢還不穩定,北方和西北方的東西兩部突厥與唐朝對峙。
因此,唐朝政府嚴禁一般人“出蕃”,通過邊境時必須有政府發給的“過所”(通行證)。
玄奘約好幾位同伴,上表向朝廷申請,可是沒有被批準,他隻好等待時機。
唐貞觀元年(公元六二七年,又一說貞觀三年,公元六二九年)秋天,長安一帶莊稼歉收,朝廷同意老百姓四出随豐就食。
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玄奘趁此機會混入饑民的隊伍,離開長安,踏上了西行求法的征途。
從長安出發,玄奘經過秦州(今甘肅天水)、蘭州、涼州(今甘肅武威),首先到達瓜州(今甘肅安西)。
瓜州這時是從河西往西域去的門戶之一。
玄奘剛到,不讓他出關的追捕牒文也跟着送到了。
幸好當地有兩位州吏信仰佛教,同情和支持他求法的舉動,催他趕緊走。
于是,他立即偷渡出關,隻身進入古稱“八百裡沙河”的莫賀延碛。
在越過莫賀延碛時,有一次,玄奘四夜五日滴水未沾,險些死在沙漠中。
走出莫賀延碛,玄奘到達高昌。
當時高昌的國王麹文泰信仰佛教,熱情地接待了玄奘。
麹文泰非常敬重玄奘,希望玄奘就留在高昌。
玄奘不答應,麹文泰不放他走。
玄奘隻好用絕食來表示他的決心。
最後,麹文泰被感動了,向玄奘謝罪,與玄奘結為異姓兄弟,并幫助玄奘繼續向西行。
離開高昌,玄奘經過阿耆尼國、屈支國、跋祿迦國,然後翻越淩山,到達素葉水城,在此見到西突厥的葉護可汗。
他由此繼續向西行,到達千泉和呾邏私,再折向西南,經過赭時、飒秣建等國,過鐵門關,到達睹貨邏故地。
然後翻過大雪山,即今天的興都庫什山,曆盡艱辛,九死一生,這才終于到達了古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