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關燈
度的北部。

     古代的印度,在地理上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個部分,政治上又分為許多小國。

    公元前五世紀,釋迦牟尼創立佛教,是在中印度的摩揭陀國,即今天印度的比哈爾邦。

    玄奘從北印度,先到中印度。

    當時,印度最大最有名的佛教寺院是那爛陀寺。

    這所寺院也在中印度的摩揭陀國,規模宏大,僧侶衆多。

    玄奘當初西行,主要的目的是求取《瑜伽師地論》。

    那爛陀寺的主持僧人名叫戒賢,在當時就最為精通《瑜伽師地論》。

    他雖然年事已高,又患有風疾,仍然專門為玄奘開講這部經典,前後曆時十五個月,同時聽講的還有數千人。

    玄奘先後聽了三遍,同時還學習了其他一些重要的佛教經典以及其他的印度典籍。

     玄奘在那爛陀寺留學五年,然後又開始了他的長途旅行。

    他離開那爛陀寺,到東印度,再沿着印度的東海岸到南印度,再繞行西印度,最後還回到中印度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

    和以前一樣,他每到一處,總是先瞻仰朝拜佛教聖址,同時訪求有學問的僧人或學者,向他們學習或者共同讨論各種佛教理論著作。

    玄奘還注意觀察各個國家不同的風土人情、物産、氣候以及地理、曆史、語言、宗教的狀況。

    《大唐西域記》一書,主要就是根據他整個旅行的經曆寫成的。

     經過這一番遊學和在那爛陀寺幾年悉心的學習,玄奘不僅全面掌握了印度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理論,而且還有自己的創見。

    他成了戒賢法師最好最優異的學生。

    于是戒賢讓玄奘主持那爛陀寺講座,為僧人們開講《攝大乘論》和《唯識抉擇論》等典籍。

    玄奘的講座,論述精微,說理曉暢,很受大家的歡迎。

    大乘中觀派與瑜伽行派在理論上主張不同,但是玄奘認為兩家學說在某些地方可以融合,于是用梵文寫成一部三千頌的《會宗論》,表達了他的這一觀點。

    戒賢和其他僧人讀了無不稱贊。

    南印度有位小乘僧人寫了一部《破大乘論》攻擊大乘,玄奘又針鋒相對地寫了一部一千六百頌的《破惡見論》。

     玄奘博學多才的名聲很快在印度傳開。

    當時,印度最有勢力的國王是羯若鞠阇國的戒日王。

    戒日王知道了玄奘從中國來,又博學多才,特地約見玄奘。

    戒日王曾經聽說,中國有一種樂曲叫《秦王破陣樂》。

    見到玄奘,他首先問起此事。

    玄奘便向他介紹了中國的情況,宣揚唐朝文化,中印兩國一度中斷的友好關系由此得到恢複。

    戒日王敬佩玄奘的品德學問,特地在羯若鞠阇國的都城曲女城舉行一次大會,請玄奘做“論主”。

    又邀請了十九位國王、四千多位佛教僧人、兩千多位其他教派的信徒參加。

    玄奘在會上宣讀的論文,十八天内沒有一個人能夠出來反駁。

    小乘的僧人因此稱玄奘為“解脫天”,大乘的僧人則稱他為“大乘天”。

    玄奘的聲名,遠揚五印度。

     玄奘求法取經的目的已經達到,曲女城大會以後,他決定回國。

    他謝絕了戒日王和其他印度朋友挽留他的好意,帶着曆年訪求到的佛教典籍、佛像等,仍然選擇了從中印度到北印度,再到中亞的陸路,起身東歸。

     唐貞觀十九年(公元六四五年)正月二十四日,玄奘終于回到了長安。

    和他十幾年前偷偷出行時的情形大不一樣,他受到空前熱烈的歡迎。

    他帶回的經典共有六百五十七部,合五百二十策,此外還有許多佛像。

    唐太宗這時正在洛陽,立即召見他。

    當時唐太宗非常關心西域的情況,詳細詢問了玄奘周遊各國的見聞,玄奘随問随答,條理清楚。

    玄奘談到的見聞,“自雪嶺已西,印度之境,玉燭和氣,物産風俗,八王故迹,四佛遺蹤,并博望(張骞)之所不傳,班(班固)、馬(司馬遷)無得而載”。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六)唐太宗非常高興,對玄奘說:“佛國遐遠,靈迹法教,前史不能委詳,師既親睹,宜修一傳,以示未聞。

    ”(引文出處同上)意思是希望玄奘撰寫一部書,專門記載他在西域各國的見聞。

    玄奘從洛陽到長安後,一邊組建譯場,開始大規模地翻譯經典,一邊由他自己口述,助手辯機執筆,撰寫這部書。

    第二年,也就是貞觀二十年(公元六四六年)七月,全書撰成,稱作《大唐西域記》,并進呈給唐太宗和朝廷。

    玄奘為此還寫了一道表章,說明他“所聞所履,百有二十八國”。

    他對這些國家的記載是,“班超侯而未遠,張骞望而非博。

    今所記述,有異前聞。

    雖未及大千之疆,頗窮蔥外之境,皆存實錄,匪敢雕華”。

    這些,都使《大唐西域記》成為空前的一部偉大著作。

     當時,唐太宗很想讓玄奘還俗做官。

    可是,玄奘婉言謝絕,表示隻想翻譯他從印度帶回的佛經,真正實現他最初去印度求法的抱負和理想。

    玄奘的話說得很委婉,但是态度非常堅決。

    唐太宗最後隻好答應,并且表示願意支持他的譯經大業。

     玄奘立即開始大規模翻譯佛經的工作。

    從他回國,到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六六四年)去世,十九年間,他前後共譯出佛經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一千三百多萬字。

    作為一位佛經的大翻譯家,玄奘為後人留下的著作,不僅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寶庫,也為印度保存了大量珍貴文物。

     玄奘譯經的成績不僅反映在數量上,還表現在譯文的質量上。

    中國從漢末時開始翻譯佛經,前期譯人絕大多數是外國來的僧人,或者以外國僧人為主譯,中國人助譯。

    外國僧人雖然通解佛經原本的語言,可是往往不大通解漢語,助譯的中國人情形則剛好相反,因此譯文的質量都不高。

    有的過于意譯,以緻失去原意;有的過于直譯,中國人又難以理解。

    玄奘在翻譯工作中提出了“既須求真,又須喻俗”的原則,意思是既要忠實于原文,又要使人易于理解。

    由于玄奘到過印度,精通佛經的語言,又對佛教教義有很深刻的理解,其譯文的質量和水平自然大大超過他以前所有的譯人。

    當時和後來的人因此把他翻譯的佛經稱為“新譯”,而把在他以前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