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

關燈
《華嚴經》是一部發揮十方成佛思想的佛經。

    它提出的十方成佛和成佛必須經過種種十法階次修行等說法,是該經的中心思想,它對後來大乘佛教理論的發展,對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的各宗派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成佛問題,是所有佛教徒都非常關心的問題。

    因為人們學佛、修行的最終目的就是要獲得解脫,達到理想的最高境界——成佛。

    是不是人人都能成佛?這是成佛問題的一個方面,《大涅槃經》就是專門闡述這一問題的。

    它的前分,說人人都可以成佛,但除“一闡提”;後分則認為即使是“一闡提”人也可以成佛。

    是不是在現在世界的同一時間裡有許許多多人可以成佛,這是成佛問題的另一個方面,《華嚴經》就是論說這一問題的。

     小乘佛教隻承認現在世界有一個釋迦牟尼佛,過去(指釋迦牟尼佛出世前)曾有六佛(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将來有彌勒佛(現居兜率天内院,将來當下生人間,于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

    這就是說,佛的出世有先後,在現在世不可能同時有兩個佛。

    這樣,對人們的成佛就有極大的限制。

    因為既然在現在世的同一時間裡不可能有兩個佛,那麼人們即使做最大的努力去學佛、修行,也不可能成佛,這就失去了學佛、修行的意義。

     《華嚴經》打破了這一限制,提出了十方成佛的思想。

    認為在空間上有無量無邊的國土分布于十方,即可以有無量無邊的佛,即使大家都一時成佛,也安排得下。

    如《華嚴經》的《如來出現品》中說:“我等十方八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刹微塵數同名諸佛,皆說此法。

    如我所說,十方世界一切諸佛亦如是說。

    佛子!今此會中,十萬佛刹微塵數菩薩摩诃薩,得一切一切菩薩神通三昧,我等皆與授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刹微塵數衆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亦與授記,于當來世經不可說佛刹微塵數劫,皆得成佛。

    ”意思是說,我們十方世界有無量無邊的相同名字的佛,都在說法。

    像我們說法一樣,其他十方世界的一切諸佛也都在這樣說法。

    同時,在現在的法會中,有無量無邊的大菩薩,因為得到了一切菩薩的神通三昧,我們這許多佛都為他們授記,在一生中就能成佛。

    還有許許多多的衆生,如果發菩提心,我們這許多佛也将為之授記,于未來世皆得成佛。

     《華嚴經》中這種十方成佛的思想,對廣大佛教信徒來說,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這也是《華嚴經》在隋唐以來所以能夠引起人們的重視,許多高僧大德都競起弘揚并撰述注疏,最後形成華嚴宗的重要原因之一。

     《華嚴經》提出了十方成佛的思想,認為在同一空間可以有無量無邊國土,有無量無邊的佛,因此,大家可在同一時間成佛。

    但是,同時又明确指出:成佛也并不是輕而易舉的,必須經過種種十法階次的修行,最終才能成佛。

    《華嚴經》具體地闡明了這些階次,如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

     十住,《華嚴經》有《十住品》,是法慧菩薩蒙諸佛加被力而入無量方便三昧,出定後所說的十住之法。

    所謂十住,即:一、發心住,謂以真方便發起十信之心,信奉三寶,常住八萬四千波羅蜜,受習一切行、一切法門,常起信心,常值佛法,廣聞多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于空性之位,并于空理智心習古佛之法,于心生出一切功德。

    二、治地住,謂常随空心,淨八萬四千法門,其心明淨,猶如琉璃内現精金,以前發之妙心履治為地,故名。

    三、修行住,謂前之發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故遊履十方而無障礙。

    四、生貴住,謂由前之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于佛家為法王子,行與佛同受佛之氣分,彼此冥通,入如來種。

    五、方便具足住,謂習無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無缺。

    六、正心住,謂成就第六般若,故非僅相貌,而心相亦與佛同。

    七、不退住,謂既入于無生、畢竟空,心常行空、無相、無願,身心和合,日日增長。

    八、童真住,謂自發心起,始終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至此,佛之十身靈相乃一時具足。

    九、法王子住,謂自初發心住至第四生貴住,名入聖胎;第五方便具足住至第八童真住,名長養聖胎;而此第九住則相形具足而出胎,猶如從佛王之教中生解,紹隆佛位。

    十、灌頂住,謂菩薩既為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為之灌頂,猶如刹帝利王子之受職灌頂。

     十行,《華嚴經》中有《十行品》,為功德林菩薩入定接受諸佛的加被力,所說十行之法。

    所謂十行,即:一、歡喜行,謂菩薩以無量如來之妙德,随順十方。

    二、饒益行,謂善能利益一切衆生。

    三、無嗔恨行,謂修忍辱,離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