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

關燈
怒,謙卑恭敬,不害自他,對怨能忍。

    四、無盡行,謂菩薩行大精進,發心度一切衆生,令至大涅槃而無松懈。

    五、離癡亂行,常住正念不散亂,于一切法無癡亂。

    六、善現行,謂知無有法,三業寂滅,無縛無着,而亦不舍教化衆生。

    七、無着行,謂曆諸塵刹供佛求法,心無厭足,而亦以寂滅觀諸法,故于一切無所着。

    八、尊重行,謂尊重善根、智慧等法,悉皆成就,由此更增修二利行。

    九、善法行,謂得四無礙陀羅尼等法,成就種種化他之善法,以守護正法,令佛種不絕。

    十、真實行,謂成就第一義谛之語,如說能行,如行能說,語行相應,色心皆順。

     十回向,《華嚴經》中有《十回向》品,為金剛幢菩薩從智光三昧所說十回向之法。

    所謂十回向,即:一、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即行六度四攝,救護一切衆生,怨親平等。

    二、不壞回向,謂于三寶所得不壞之信,回向此善根,令衆生獲得善利。

    三、等一切諸佛回向,謂等同三世佛所作之回向,不着生死,不離菩提而修之。

    四、至一切處回向,謂由回向力所修之善根,遍至一切三寶乃至衆生之處,以作供養利益。

    五、無盡功德藏回向,謂随喜一切無盡善根,回向而作佛事,以得無盡功德善根。

    六、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即回向所修之善根,為佛所守護,能成一切堅固善根。

    七、等随順一切衆生回向,即增長一切善根,回向利益一切衆生。

    八、真如相回向,謂随順真如相而将所成之善根回向。

    九、無縛無着解脫回向,即于一切法無取執縛着,得解脫心,以善法回向,行普賢之行,具一切種德。

    十、入法界無量回向,即修習一切無盡善根,以此回向,願求法界差别無量之功德。

     十地,《華嚴經》中有《十地品》,為金剛藏菩薩承佛神力,入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從三昧起而說之十地之法。

    此十地,是大乘菩薩為了達到最終的徹悟,而将修行過程分為種種階位(段)。

    其中最最重要的十法階次,也是最後的十個階次。

    菩薩修行,到達了第十地,也就到達了聖位,圓滿了佛果。

    因此,《十地品》在《華嚴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全經的核心部分。

    這一品在大部《華嚴經》譯出之前,曾以《十地經》等名義,另行譯出流行。

    在《十地經》中,具體闡述了菩薩如何入地、住地、出地以及不斷勝進的問題。

    指出了每一地的入、住、出,都要具足十法最後才能功德圓滿。

    這十地,又緊密配合菩薩行的十度,即布施、戒、忍辱、精進、禅定、慧、方便、願、力、智。

    于此,亦可看出此品的重要。

     所謂十地,即:一、歡喜地,即成就布施波羅蜜。

    謂菩薩既修滿初阿僧祇劫之行,初得聖性,破除見惑,證得人、法二空之理,生大歡喜。

    二、離垢地,即成就戒波羅蜜。

    謂斷除修惑,滌除毀犯之垢,使身清淨。

    三、發光地,即成就忍辱波羅蜜。

    謂斷除修惑得谛察法忍,智慧顯發。

    四、焰慧地,即成就精進波羅蜜。

    謂斷除修惑,使慧性增盛。

    五、難勝地,即成就禅定波羅蜜。

    謂斷除修惑,令真俗二智之行相互違者合而相應。

    六、現前地,即成就慧波羅蜜。

    謂斷除修惑,發最勝智,使現前無染、淨之别。

    七、遠行地,即成就方便波羅蜜。

    謂發大悲心,斷除修惑,遠離二乘之自度。

    此位已修成第二阿僧祇劫之行。

    八、不動地,即成就願波羅蜜。

    謂斷除修惑,作無相觀,任運無功用相續。

    九、善慧地,即成就力波羅蜜。

    謂斷除修惑,具足十力,于一切處了知可度不可度而能說法,能得法、義、辭、辯四無礙解智。

    十、法雲地,即成就智波羅蜜。

    謂斷除修惑,具足無邊功德,出生無邊功德水,如大雲覆蓋虛空能出清淨之衆水,能長養一切衆生善根,如大雲的時雨滂沛一樣。

     此十地中,以第一歡喜地、第六現前地和第十法雲地最為重要。

     歡喜地為十地中的第一階次。

    在這一地以前,大乘菩薩按照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四十個階位進行修習,這時進入了十地中的第一地,是初次嘗到宗教的欣喜階段。

    這種喜悅,是被佛拯救了的喜悅,是一種非常恬靜安詳的喜悅,是一種深長的喜悅,一種發自内心的喜悅。

    所以叫作歡喜地。

     現前地為十地中的第六階次。

    在此以前,經曆了第一地至第五地。

    在第六地,以十度中的第六慧度作為中心,表示般若智慧完成。

    在此以前的初地至五地,可謂自利;在此以後的七地起,則成為利他。

    在這一地裡,明确地提出了一個重要思想,即唯心論。

    如這一品提到:“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十二有支,皆依一心”,這是對宇宙人生本質問題所進行的闡述。

    關于宇宙本質問題,原始佛學是避而不談的,部派佛學和大乘般若學,對此雖有所論及,但回答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