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

關燈
順、智俨、法藏、澄觀、宗密五師被後世稱為“華嚴五祖”,是弘揚《華嚴經》的主要代表人物。

    其中: 隋法順(杜順)撰有《華嚴五教止觀》一卷,《華嚴法界觀門》一卷。

     唐智俨除撰有《華嚴經搜玄記》(《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五卷和《華嚴孔目章》(《華嚴經内章門等雜孔目章》)四卷外,主要著述有《華嚴一乘十玄門》(隋法順說,唐智俨撰)一卷。

    本書對海印三昧之所現分十門明其玄旨。

    十門即:同時具足相應門、因陀羅網境界門、秘密隐顯俱成門、微細兼容安立門、十世隔法異成門、諸藏純雜具德門、一多兼容不同門、諸法相即自在門、唯心回轉善成門、托事顯法生解門。

    此十門各具教義、理事、解行、因果、人法、分齊境位、法智師弟、主伴依正、逆順體用、随生根欲性等十義,總成百門,以顯示重重無盡之義。

    此十玄門後來成為華嚴宗的重要思想之一。

    尚有《華嚴五十要問答》二卷,為用問答體裁述說《華嚴經》中五十三種要義之書。

     唐法藏的重要著述有: 《華嚴經傳記》五卷。

    全書分為部類、隐顯、傳譯、支流、論釋、講解、諷誦、轉讀、書寫、雜述十門,其中部類門說此經有上、中、下三本;傳譯門對《華嚴經》的譯者東晉佛馱跋陀羅、唐地婆诃羅、唐實叉難陀等的傳譯略作了介紹;支流門列此經之節選本或單品共三十七種;論釋門列舉印度、中國論釋《華嚴經》的論書;講解門為曆代宣揚《華嚴經》的大德立傳。

    本書為研究《華嚴經》在中國流傳的曆史極有價值之書。

     《華嚴五教章》(《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四卷。

    本書将釋迦牟尼佛創立佛教以來的不同部派和教義分為“五教”,即小乘教、大乘始教、終教、頓教、圓教;立為“十宗”,即我法俱有宗、有法無我宗、法無去來宗、現通假實宗、俗妄真實宗、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絕宗、圓明俱德宗。

    認為華嚴宗相當于圓教和圓明俱德宗。

    本書為華嚴宗判教的基本理論著作。

     《華嚴經探玄記》二十卷。

    本書為六十《華嚴》的注釋書。

    第一卷分為:教起所由,藏部所攝,立教差别,教所被機,能诠教體,所诠宗趣,釋經題目,部類傳譯,文義分齊,随文解釋十門。

    二卷以下,按經文逐一進行解釋。

    旨在叙述六十《華嚴》之大要,闡述經文之玄義,提出華嚴宗的基本理論主張。

     《華嚴金師子章》一卷。

    為答武則天之問,借金師子為喻,解說華嚴法界緣起之妙理,從而天帝網義、十重玄門、海印三昧、六相和合、普賢境界等義,明白無遺。

    全文大别為十門,即:明緣起,辨色空,約三性,顯無相,說無生,論五教,勒十玄,括六相,成菩提,入涅槃。

    由于此書簡明扼要,義理玄妙,後成為華嚴學人之入門書。

     其他有關《華嚴》的著述尚有: 《華嚴經明法品内立三寶章》二卷,《華嚴問答》二卷,《華嚴旨歸》一卷,《華嚴策林》一卷,《華嚴義海百門》一卷,《華嚴遊心法界記》一卷,《華嚴發菩提心章》一卷,《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一卷,《華嚴經文義綱目》一卷,《華嚴經關脈義記》一卷,《華嚴三昧章》一卷,《華嚴經普賢觀行法門》一卷等。

     唐澄觀的重要著述有: 《華嚴經疏》六十卷。

    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疏》,亦稱《新華嚴經疏》《華嚴大疏》《大疏》《清涼疏》等。

    為《華嚴》注疏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部注釋書。

    其目的是為了恢複法藏祖師教說之本意,重興華嚴一宗。

    本書為八十《華嚴》的論釋書。

    全書分為教起因緣、藏教所攝、義理分齊、教所被機、教體淺深、宗趣通别、部類品會、傳譯感通、總釋名題、别解文義十門,系統地對八十《華嚴》的玄義進行闡釋,并加以發揮。

    特别是在“義理分齊門”,除對《華嚴》的無盡緣起理論盡情發揮外,又廣開十玄門:同時俱足相應門、一多相容不同門、秘密隐顯俱成門、因陀羅網境界門、廣狹自在無礙門、諸法相即自在門、微細兼容安立門、十世隔法異成門、主伴圓明俱德門、托事顯法生解門。

    進一步闡明此理。

    由于此書旁征博引,涉及面廣,義理豐富,曆來被看成是研究華嚴宗教理和教史的重要資料。

     《華嚴經随疏演義鈔》九十卷。

    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随疏演義鈔》,簡稱《随疏演義鈔》。

    是澄觀對自己所撰《華嚴經疏》所作的解釋。

    全書分為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