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
關燈
小
中
大
即:總序名意,是解釋《華嚴經疏》“自序”的;歸敬請加,是解釋《華嚴經疏》“歸敬偈”的;開章釋文,是開十門以解釋《華嚴經疏》正文的;謙贊回向,是略解《華嚴經疏》最後“回向偈”的。
本書對學說征引、辨難解答、異說批判以及著述《華嚴經疏》的原委及宗旨等,論述均極詳盡,曆來也被看作是研究華嚴宗的重要著作。
以上兩書,原各為單行本流通。
明嘉靖間,妙明法師始收經入疏,收疏入鈔,成《華嚴疏鈔會本》。
天啟中葉,祺胤又依《永樂南藏》本加以校訂重刻,成八十卷,收入《嘉興續藏》,成為後來清《龍藏》和金陵刻經處本所依據的本子。
因為這一本子原來即會合失當,重刻時又删節不全,錯訛較多,故在近代又重新編纂。
時組織編委會,推應慈、蔣維喬等為正副理事長,自公元一九三九年開始,至公元一九四四年完成,即《新編華嚴經疏鈔》。
其他著述尚有:《華嚴法界玄鏡》二卷,《三聖圓融觀門》一卷,《華嚴經略策》一卷,《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一卷,《華嚴心要法門》一卷,《五蘊觀》一卷,《華嚴經行願品疏》十卷,《華嚴經入法界品十八問答》一卷,《華嚴懸談》(《華嚴玄談》)九卷等。
唐宗密的重要著述有: 《華嚴原人論》一卷。
本書系對世界和生命的起源以及社會上富貴貧賤不平等的根源進行論證,并破斥儒道兩教之妄執。
全書分為四篇,即:一、斥迷執。
破斥儒、道兩教元氣剖判說和虛無大道說。
二、斥偏淺。
就佛教中人天教、小乘教、大乘法相教、大乘破相教等諸說,破斥其業為本說、色心相續說、賴耶緣起說、萬法皆空說。
三、直顯真源。
依華嚴一乘顯性教之旨,以本覺之真心,為天地萬有之本源,顯示一切有情本來是佛。
四、會通本末。
會通前所破之諸教,悉引入一乘方便教。
其他著述尚有:《華嚴經行願品别行疏鈔》六卷,《華嚴經行願品疏科》一卷,《注華嚴法界觀門》一卷,《注華嚴法界觀門科文》一卷,《華嚴心要法門注》一卷等。
除了以上專弘此經的華嚴五祖外,宗外的名家李通玄居士,亦精研此經,尊崇華嚴的十玄六相之說。
其重要著述有《新華嚴經論》四十卷。
本書以獨特之見解研究新譯八十《華嚴》,與法藏的見解大異其趣。
初于文前列十門,以說明八十《華嚴》之要義,即依教分宗、依宗教别、教義差别、成佛同别、見佛差别、說教時分、淨土權實、攝化境界、因果延促、會教始終。
次釋經文,一總叙經義,二明經宗趣,三明其教體,四總陳會數,五釋其文義。
本書與其他各家說法不同之處,即視《華嚴》一經為十處、十會、四十品,且不用五教之說而用十教判,另加性惡說,并發揮三聖圓融之義。
這些觀點,對後來澄觀撰著《華嚴大疏鈔》有相當影響。
本書在大中年間(公元八四七—八五九年),有開元寺僧志甯厘經合論,成《華嚴經合論》一百二十卷。
其他著述尚有:《華嚴經中卷大意略叙》(《華嚴經大意》)一卷,《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四卷等。
此外,尚有天台宗荊溪湛然著《華嚴經願行觀門骨目》二卷,靜居撰《麟德殿講華嚴經玄義》一卷,靈裕著《華嚴經文義記》六卷。
宗豫撰《注華嚴法界觀科文》一卷,見登撰《華嚴一乘成佛妙義》一卷,胡幽貞撰《華嚴經感應傳》一卷,慧苑撰《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音義》兩卷、《華嚴經刊定記》十五卷等。
慧苑的《華嚴經刊定記》,亦稱《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
該書本是慧苑繼承法藏的遺志而作,但書中背師自立之說不少,故曆來華嚴家均視為異端。
其内容是總立十門以注釋八十《華嚴》。
十門即:教起所因、藏部所攝、顯教差别、簡所被機、能诠教體、所诠宗趣、顯義分齊、部類傳譯、具釋題目、依文正釋。
最後一門,就經中各品,一一立辨名、來意、宗趣、釋文四科以解釋其文義。
因被視為異說,故澄觀曾作《華嚴經随疏演義鈔》以破斥其異趣。
唐代以後,《華嚴經》的弘揚和講習仍相當殷盛,曆朝的注疏也很多,其中重要的有:宋觀複的《華嚴疏鈔會解記》十卷,複菴的《華嚴綸貫》一卷,戒環的《華嚴經要解》一卷,道通的《華嚴法相概節》一卷、《法界觀披雲集》一卷、《華嚴經吞海集》三卷,師會的《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焚薪》兩卷、《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複古記》(《華嚴五教章複合記》)六卷
本書對學說征引、辨難解答、異說批判以及著述《華嚴經疏》的原委及宗旨等,論述均極詳盡,曆來也被看作是研究華嚴宗的重要著作。
以上兩書,原各為單行本流通。
明嘉靖間,妙明法師始收經入疏,收疏入鈔,成《華嚴疏鈔會本》。
天啟中葉,祺胤又依《永樂南藏》本加以校訂重刻,成八十卷,收入《嘉興續藏》,成為後來清《龍藏》和金陵刻經處本所依據的本子。
因為這一本子原來即會合失當,重刻時又删節不全,錯訛較多,故在近代又重新編纂。
時組織編委會,推應慈、蔣維喬等為正副理事長,自公元一九三九年開始,至公元一九四四年完成,即《新編華嚴經疏鈔》。
其他著述尚有:《華嚴法界玄鏡》二卷,《三聖圓融觀門》一卷,《華嚴經略策》一卷,《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一卷,《華嚴心要法門》一卷,《五蘊觀》一卷,《華嚴經行願品疏》十卷,《華嚴經入法界品十八問答》一卷,《華嚴懸談》(《華嚴玄談》)九卷等。
唐宗密的重要著述有: 《華嚴原人論》一卷。
本書系對世界和生命的起源以及社會上富貴貧賤不平等的根源進行論證,并破斥儒道兩教之妄執。
全書分為四篇,即:一、斥迷執。
破斥儒、道兩教元氣剖判說和虛無大道說。
二、斥偏淺。
就佛教中人天教、小乘教、大乘法相教、大乘破相教等諸說,破斥其業為本說、色心相續說、賴耶緣起說、萬法皆空說。
三、直顯真源。
依華嚴一乘顯性教之旨,以本覺之真心,為天地萬有之本源,顯示一切有情本來是佛。
四、會通本末。
會通前所破之諸教,悉引入一乘方便教。
其他著述尚有:《華嚴經行願品别行疏鈔》六卷,《華嚴經行願品疏科》一卷,《注華嚴法界觀門》一卷,《注華嚴法界觀門科文》一卷,《華嚴心要法門注》一卷等。
除了以上專弘此經的華嚴五祖外,宗外的名家李通玄居士,亦精研此經,尊崇華嚴的十玄六相之說。
其重要著述有《新華嚴經論》四十卷。
本書以獨特之見解研究新譯八十《華嚴》,與法藏的見解大異其趣。
初于文前列十門,以說明八十《華嚴》之要義,即依教分宗、依宗教别、教義差别、成佛同别、見佛差别、說教時分、淨土權實、攝化境界、因果延促、會教始終。
次釋經文,一總叙經義,二明經宗趣,三明其教體,四總陳會數,五釋其文義。
本書與其他各家說法不同之處,即視《華嚴》一經為十處、十會、四十品,且不用五教之說而用十教判,另加性惡說,并發揮三聖圓融之義。
這些觀點,對後來澄觀撰著《華嚴大疏鈔》有相當影響。
本書在大中年間(公元八四七—八五九年),有開元寺僧志甯厘經合論,成《華嚴經合論》一百二十卷。
其他著述尚有:《華嚴經中卷大意略叙》(《華嚴經大意》)一卷,《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四卷等。
此外,尚有天台宗荊溪湛然著《華嚴經願行觀門骨目》二卷,靜居撰《麟德殿講華嚴經玄義》一卷,靈裕著《華嚴經文義記》六卷。
宗豫撰《注華嚴法界觀科文》一卷,見登撰《華嚴一乘成佛妙義》一卷,胡幽貞撰《華嚴經感應傳》一卷,慧苑撰《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音義》兩卷、《華嚴經刊定記》十五卷等。
慧苑的《華嚴經刊定記》,亦稱《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
該書本是慧苑繼承法藏的遺志而作,但書中背師自立之說不少,故曆來華嚴家均視為異端。
其内容是總立十門以注釋八十《華嚴》。
十門即:教起所因、藏部所攝、顯教差别、簡所被機、能诠教體、所诠宗趣、顯義分齊、部類傳譯、具釋題目、依文正釋。
最後一門,就經中各品,一一立辨名、來意、宗趣、釋文四科以解釋其文義。
因被視為異說,故澄觀曾作《華嚴經随疏演義鈔》以破斥其異趣。
唐代以後,《華嚴經》的弘揚和講習仍相當殷盛,曆朝的注疏也很多,其中重要的有:宋觀複的《華嚴疏鈔會解記》十卷,複菴的《華嚴綸貫》一卷,戒環的《華嚴經要解》一卷,道通的《華嚴法相概節》一卷、《法界觀披雲集》一卷、《華嚴經吞海集》三卷,師會的《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焚薪》兩卷、《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複古記》(《華嚴五教章複合記》)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