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或至阿迦尼吧天(25),為說覺分(26)諸寶華;
及餘無量聖功德,然後舍去無知者。
如來無礙智所見,其中一切諸衆生; 悉以無邊方便門,種種教化令成就。
譬如幻師善幻術,現作種種諸幻事; 佛化衆生亦如是,為其示現種種身。
譬如淨月在虛空,令世衆生見增減; 一切河池現影像,所有星宿奪光色。
如來智月(27)出世間,亦以方便示增減; 菩薩心水(28)現其影,聲聞星宿無光色。
譬如大海寶充滿,清淨無濁無有量; 四洲所有諸衆生,一切于中現其像。
佛身功德海亦爾,無垢無濁無邊際; 乃至法界諸衆生,靡不于中現其影。
譬如淨日放千光,不動本處照十方; 佛日光明亦如是,無去無來除世暗。
譬如龍王降大雨,不從身出及心出; 而能霑洽(29)悉周遍,滌除炎熱使清涼。
如來法雨亦複然,不從于佛身心出; 而能開悟一切衆,普使滅除三毒火(30)。
如來清淨妙法身,一切三界無倫匹; 以出世間言語道,其性非有非無故。
雖無所依無不住,雖無不至而不去; 如空中畫夢所見(31),當于佛體如是觀。
三界有無一切法,不能與佛為譬喻; 譬如山林鳥獸等,無有依空而住者。
大海摩尼無量色,佛身差别亦複然; 如來非色非非色(32),随應而現無所住。
虛空真如及實際,涅槃法性寂滅等; 唯有如是真實法,可以顯示于如來。
刹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 虛空可量風可系,無能盡說佛功德。
若有聞斯功德海,而生歡喜信解心; 如所稱揚悉當獲,慎勿于此懷疑念。
注釋 ①加趺:即結跏趺坐的略稱。
為坐法之一。
即互交二足,結跏安坐。
其坐法是雙膝彎曲,兩足掌向上。
可分為降魔坐、吉祥坐兩種。
②一尋:古代之長度單位。
伸張兩臂為一尋,約等于八尺或六尺。
亦有稱七尺者。
③一切入一一亦爾:即一切入一,一入一切。
④轉于十二行法輪:即三轉十二行法輪,亦作三轉十二行相。
指世尊三轉四谛之法輪,每一轉各具四行相,故有十二行相。
三轉,指四谛各有示相轉(肯定四谛,說此是苦谛、集谛、滅谛、道谛)、勸相轉(說此苦谛應知、集谛應斷、滅谛應證、道谛應修)、證相轉(說苦谛已知、集谛已斷、滅谛已證、道谛已修)。
此三轉各具眼、智、明、覺四行相,故成十二行相。
⑤十二因緣:又作十二緣起等。
即十兩種因緣生起之意,亦即構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條件,為根本佛教之基本教義,即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⑥法義樂說辭無礙:指法無礙辯、義無礙辯、樂說無礙辯、辭無礙辯四種無礙辯。
這是指四種自由自在而無所滞礙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⑦慈悲及喜舍:即慈、悲、喜、舍四無量心。
⑧四念四正勤:“四念”,即四念住: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為三十七道品中之一科。
指集中心念于一點,防止雜念、妄想生起,以得真理的四種方法。
“四正勤”,亦作四正斷等。
即為除斷已生之惡而勤精進;為使未生之惡不生而勤精進;為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進;為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長而勤精進。
此乃方便精勤于斷惡生善之四種修行品目,為三十七道品中之一科。
⑨神足根力及覺道:“神足”,即四神足。
系由欲求、心念、精進、觀照四法之力,引發種種神用而産生之三摩地。
四神足即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心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勤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為三十七道品中之一科。
“根”,即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力”,即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覺”,即七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輕安覺分、舍覺分、定覺分、念覺分。
“道”,即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⑩神通:即六神通。
⑾貪欲嗔恚癡:即貪、嗔、癡三種根本煩惱。
⑿忿覆悭嫉及谄:即忿、覆、悭、嫉、、谄六種随煩惱。
⒀十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不着華鬘好香塗身,不歌舞亦不往觀聽,不坐卧高廣大床,不非時食,不蓄金銀寶物。
⒁三脫門:亦作三解脫門。
即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
⒂三有:即三界之生死。
⒃施戒諸功德:即布施、持戒等一切功德。
⒄或二或三或四五:即或聞二乘(大乘、小乘或聲聞、緣覺)法,或聞三乘(聲聞、緣覺、菩薩)法,或聞四乘(聲聞、緣覺、菩薩、佛)法,或聞五乘(人、天、聲聞、緣覺、菩薩)法。
⒅吐故納新自充飽:“吐故納新”,我國古代的一種養生方法。
即把肺中的濁氣盡量從口中呼出,再由鼻孔緩慢地吸進新鮮空氣,使之充滿肺部,稱為吐故納新自充飽。
⒆天文地衆相:即天文、地理等許多相狀。
⒇四兵:又稱四軍。
為印度古代戰場上之四種軍兵。
即象軍、馬軍、車軍、步軍。
(21)粟散:形容小王之多,猶如散粟。
(22)飛行轉輪帝:即能飛行空中的轉輪王。
(23)善法堂:帝釋天講堂名。
在須彌山頂喜見城外之西南角,帝釋于此論人中善惡。
(24)歡喜園:又名歡樂園、歡喜苑、喜林苑等。
帝釋天四園之一,在喜見城外之北方,諸天入此,能自起歡喜之情。
(25)阿迦尼悟天:意譯色究竟天,為色界十八天中最上之天名。
(26)覺分:亦稱菩提分,即三十七道品,包括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等。
(27)如來智月:意謂如來的智慧也和月亮一樣清淨明亮。
(28)心水:心中湧現萬象,但有動搖,又有染淨之不同,譬喻如水,故稱心水。
(29)霑洽:原意為雨水霑足,轉意為普遍受益。
(30)三毒火:意謂貪、嗔、癡三毒如猛火一樣。
(31)空中畫夢所見:謂天空中的圖畫,夢中所見的事物,都是虛幻不實的。
(32)非色非非色:謂不是色身又并非不是色身。
譯文 或者看見佛的身相光明與壽命,智慧、菩提以及涅槃; 在衆會之中所教化衆生的威儀和音聲,如是一一悉皆無數。
或現其身極為廣大,譬如須彌大寶山王; 或現跏趺不為動搖,充滿無邊諸世界中。
或見圓光有一尋量,或有千萬億由旬; 或者看見其光照耀着無量國土,或者看見充滿了一切佛國土。
或者看見佛的壽命八十歲,或者看見其壽有百千萬億歲; 或者見佛住于不可思議之劫時,如此輾轉超過這樣好幾倍。
佛智通達清淨無礙之境,一念之間普遍了知三世佛法; 這都是從心識因緣而起,生滅無常沒有自性。
于一國土中成就正覺,于一切佛國土中也全部成就正覺; 一切入一、一入一切,随順衆生之心也都示現。
如來住于無上之道,成就十力四無所畏; 具足一切智慧無所障礙,三轉法輪于十二行相。
了知苦、集、滅、道四谛,分析十二因緣之法; 法、義、樂說、辭四無礙辯,于此廣為開演。
諸法無我無有為之相,業性不起也不失; 一切事相都遠離猶如虛空,佛以善巧方便而作種種分别。
如來如此轉法輪,普遍震動十方世界一切佛國土; 宮殿、山河全部搖動,但卻不使衆生有驚懼和恐怖。
如來普演廣大法音,随着衆生的根性、欲望使他們都得到悟解; 使他們全都發心滅除煩惱垢染,而佛則未曾生起任何心念。
或者聽到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六度以及方便智; 或者聽到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種種言辭各不相同。
或者聽到身、受、心、法四念住及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及八正道; 一切諸念、六神通、止、觀等,無量的善巧方便法門。
龍神八部、人和非人,梵天帝釋護世的一切天衆; 佛以一種言音為他說法,随着他們品類的不同都能使他們得到悟解。
如果有貪欲、嗔恚和愚癡三種根本煩惱,有忿、覆、悭、嫉、、谄六種随煩惱; 八萬四千種煩惱各有不同,都使他們聽到對治之法。
如果尚未完全修習白淨之法,就使他們聽取十戒之修行; 如果已能布施、調伏之人,就使他們聞聽寂滅、涅槃之音。
如果有人意志下劣沒有慈憫之心,厭惡生死自求出離; 就使他們聽取三解脫門,使之出離苦海得涅槃之樂。
如果有人自己本性就少有諸欲,厭惡、背離三界之生死祈求寂靜; 就使其聽取各種緣起之說,使他依獨覺乘而出離生死。
如果有人已有清淨的廣大之心,具足了布施、持戒等各種功德; 能夠親近如來具有慈憫之心,就使其聽取大乘法音。
或者有人在佛國土聽了一乘之法,或者聽了二乘法、三乘法、四乘法、五乘法; 像這樣乃至聽了無量的法,這都是如來的方便之力。
涅槃、寂靜沒有什麼兩樣,智慧、修行的勝和劣則有所區别; 譬如虛空的體性是一樣的,而鳥的飛翔有遠有近各不相同。
佛的體性、音聲也是如此,普遍于一切虛空界; 随着一切衆生心智的不同,所見所聞有種種區别。
佛因為過去世修習諸行,所以能随順衆生之所樂欲而演妙法音; 無心計度、思念此與彼,也無心計度、思念我為誰說、我不為誰說。
如來的臉上放出大光明,具足了八萬四千的數目; 如來所說的法門也是如此,普遍照耀世界,滅除一切煩惱。
具足了清淨的功德智慧,從而經常随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間; 譬如虛空無染無着,佛為了衆生而出現于世。
佛示現有生、老、病、死等苦,也示現有住壽而處于世間; 雖然随順世間而如此示現,但其體性清淨同如虛空。
一切國土無邊無際,衆生的根性欲望也無量無數; 如來的智慧之眼都明了見到,随順衆生之所願而應化示現佛道。
究竟的虛空十方世界,所有人、天的大衆之中; 随其形相的各種不同,佛示現其色身也是如此。
如果是在沙門大衆之會,佛就剃除須發穿上袈裟; 執持衣缽保護衆生的一切根性,使其心生歡喜而息滅一切煩惱。
如果有人當時親近婆羅門,就為之示現疲弱之身; 執杖、持瓶恒常潔淨,具足一切智慧為之善巧談說。
用呼吸吐故納新自己充飽,吸風飲露之外沒有其他的食物; 若坐若立毫不動搖,示現這樣的苦行摧破一切外道。
或者嚴持戒律成為世間的導師,善于通達醫方明等一切諸論; 書寫算數、天文、地理等相狀,以及身體狀況的好壞無一不明了。
深入諸禅定及解脫境界,修習三昧、神通、智慧等諸行; 和衆生一起言談、諷詠及遊戲,以善巧方便都使他們住于佛道。
或者示現上好的衣服以莊嚴自身,頭戴華冠以高蓋遮蔭; 以象、馬、車、步四種軍兵前擁後護圍繞着,警戒衆生、宣揚威儀、調伏小王。
或者成為聽人訴訟的斷獄官,善于調解世間的一切法務; 所有對錯,應給予的、應剝奪的都明白審理,使他們一切都欣悅、調伏。
或者作為大臣專門輔弼君主,或者善于運用一切王法治理政治、法律; 十方世界的一切利益都周遍,一切衆生都不能了知。
或者成為一盤散粟的許許多多小王,或者成為能飛行空中的轉輪王; 使一切王子、宮娥采女等大衆全部受到教化,但無能測知其玄妙。
或者作為佑護世間的四天王,統領一切天龍夜叉等; 到其衆會為他們說法,一切都使他們歡慶。
或者成為忉利天的大天王,住于善法堂、歡喜園; 頭戴華冠宣說妙法,一切諸天都朝觐、瞻仰但不能測知其玄妙。
或者住于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自在天和魔王之住所; 所居之處都是用摩尼寶裝飾的宮殿,為他們說真實的修行使他們調伏。
或者到梵天衆會之中,說四無量心及一切禅定、八正道等諸法; 普遍使他們歡喜便舍之而去,該天天衆也不知其往來之相。
或者到色究竟天,為該天天衆說三十七菩提覺分并散布諸寶華; 尚有其他無量的聖功德,然後能令大衆皆悉了知而舍棄無知。
如來無礙的智慧所見到的,其中一切衆生; 都以無量無邊的方便之門,給予種種教化使他們獲得成就。
譬如幻術師善于幻化之術,變現出種種幻化之事; 佛陀教化衆生也是如此,為他們示現出種種色身。
譬如清淨的月亮在虛空,使世間的衆生看到有增有減; 一切江河、池塘都現出其影像,所有的一切星宿都被其奪去了光色。
如來的智慧如清淨的明月出現在世間,也以善巧方便顯示出它的增和減; 菩薩的心水也示現其智月之影,一切聲聞猶如星宿一樣無有光色。
譬如大海充滿了珍寶,清淨無濁又無量無數; 四大洲所有的一切衆生,都在其中映現出其影像。
佛陀色身的功德海也是如此,沒有垢染、沒有污濁、無邊無際; 一切法界的一切衆生,無一不于其中示現其影像。
譬如清淨之日放出千道光明,不動本處能普照十方世界; 佛日發出的光明也是如此,無去無來能滅除世間的黑暗。
譬如龍王降大雨,不是從身出也不是從心出; 但能使大地的一切都被雨水霑足普遍受益,消除炎熱使之清涼。
如來的法雨也是如此,不是從佛的身心所出; 但能開悟一切衆生,普遍使他們滅除貪、嗔、癡三毒之火。
如來的清淨妙法之身,一切三界都無與倫比; 以出世間的言語講道,其本性非有亦非無。
雖然無所依止但又無所不住,雖無不至但又不去; 猶如空中之畫、夢中所見,對于佛的體性應當如此來看。
三界之有、無一切諸法,都不能用來作為佛的譬喻; 譬如山林、鳥獸等,沒有一種是依虛空而住的。
大海中的摩尼寶有無數的種種顔色,佛身有種種差别也是如此; 如來之身不是色身又并非不是色身,随順衆生所應而示現,又無所住着。
虛空、真如及實際,涅槃、法性、寂滅等; 唯有這樣的真實之法,可以顯示于如來之身。
一刹那和微塵數的心念可以用數量來測知,大海中的水也可以飲盡; 虛空可以衡量、大風可以縛住,但是沒有能力窮盡地宣說佛的功德。
如果有人聽到這種佛的功德海,而生起歡喜心和信解心; 那麼如其所稱揚的那樣将會全部獲得這些功德,因此慎勿對此生起懷疑之念。
如來無礙智所見,其中一切諸衆生; 悉以無邊方便門,種種教化令成就。
譬如幻師善幻術,現作種種諸幻事; 佛化衆生亦如是,為其示現種種身。
譬如淨月在虛空,令世衆生見增減; 一切河池現影像,所有星宿奪光色。
如來智月(27)出世間,亦以方便示增減; 菩薩心水(28)現其影,聲聞星宿無光色。
譬如大海寶充滿,清淨無濁無有量; 四洲所有諸衆生,一切于中現其像。
佛身功德海亦爾,無垢無濁無邊際; 乃至法界諸衆生,靡不于中現其影。
譬如淨日放千光,不動本處照十方; 佛日光明亦如是,無去無來除世暗。
譬如龍王降大雨,不從身出及心出; 而能霑洽(29)悉周遍,滌除炎熱使清涼。
如來法雨亦複然,不從于佛身心出; 而能開悟一切衆,普使滅除三毒火(30)。
如來清淨妙法身,一切三界無倫匹; 以出世間言語道,其性非有非無故。
雖無所依無不住,雖無不至而不去; 如空中畫夢所見(31),當于佛體如是觀。
三界有無一切法,不能與佛為譬喻; 譬如山林鳥獸等,無有依空而住者。
大海摩尼無量色,佛身差别亦複然; 如來非色非非色(32),随應而現無所住。
虛空真如及實際,涅槃法性寂滅等; 唯有如是真實法,可以顯示于如來。
刹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 虛空可量風可系,無能盡說佛功德。
若有聞斯功德海,而生歡喜信解心; 如所稱揚悉當獲,慎勿于此懷疑念。
注釋 ①加趺:即結跏趺坐的略稱。
為坐法之一。
即互交二足,結跏安坐。
其坐法是雙膝彎曲,兩足掌向上。
可分為降魔坐、吉祥坐兩種。
②一尋:古代之長度單位。
伸張兩臂為一尋,約等于八尺或六尺。
亦有稱七尺者。
③一切入一一亦爾:即一切入一,一入一切。
④轉于十二行法輪:即三轉十二行法輪,亦作三轉十二行相。
指世尊三轉四谛之法輪,每一轉各具四行相,故有十二行相。
三轉,指四谛各有示相轉(肯定四谛,說此是苦谛、集谛、滅谛、道谛)、勸相轉(說此苦谛應知、集谛應斷、滅谛應證、道谛應修)、證相轉(說苦谛已知、集谛已斷、滅谛已證、道谛已修)。
此三轉各具眼、智、明、覺四行相,故成十二行相。
⑤十二因緣:又作十二緣起等。
即十兩種因緣生起之意,亦即構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條件,為根本佛教之基本教義,即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⑥法義樂說辭無礙:指法無礙辯、義無礙辯、樂說無礙辯、辭無礙辯四種無礙辯。
這是指四種自由自在而無所滞礙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⑦慈悲及喜舍:即慈、悲、喜、舍四無量心。
⑧四念四正勤:“四念”,即四念住: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為三十七道品中之一科。
指集中心念于一點,防止雜念、妄想生起,以得真理的四種方法。
“四正勤”,亦作四正斷等。
即為除斷已生之惡而勤精進;為使未生之惡不生而勤精進;為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進;為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長而勤精進。
此乃方便精勤于斷惡生善之四種修行品目,為三十七道品中之一科。
⑨神足根力及覺道:“神足”,即四神足。
系由欲求、心念、精進、觀照四法之力,引發種種神用而産生之三摩地。
四神足即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心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勤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為三十七道品中之一科。
“根”,即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力”,即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覺”,即七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輕安覺分、舍覺分、定覺分、念覺分。
“道”,即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⑩神通:即六神通。
⑾貪欲嗔恚癡:即貪、嗔、癡三種根本煩惱。
⑿忿覆悭嫉及谄:即忿、覆、悭、嫉、、谄六種随煩惱。
⒀十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不着華鬘好香塗身,不歌舞亦不往觀聽,不坐卧高廣大床,不非時食,不蓄金銀寶物。
⒁三脫門:亦作三解脫門。
即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
⒂三有:即三界之生死。
⒃施戒諸功德:即布施、持戒等一切功德。
⒄或二或三或四五:即或聞二乘(大乘、小乘或聲聞、緣覺)法,或聞三乘(聲聞、緣覺、菩薩)法,或聞四乘(聲聞、緣覺、菩薩、佛)法,或聞五乘(人、天、聲聞、緣覺、菩薩)法。
⒅吐故納新自充飽:“吐故納新”,我國古代的一種養生方法。
即把肺中的濁氣盡量從口中呼出,再由鼻孔緩慢地吸進新鮮空氣,使之充滿肺部,稱為吐故納新自充飽。
⒆天文地衆相:即天文、地理等許多相狀。
⒇四兵:又稱四軍。
為印度古代戰場上之四種軍兵。
即象軍、馬軍、車軍、步軍。
(21)粟散:形容小王之多,猶如散粟。
(22)飛行轉輪帝:即能飛行空中的轉輪王。
(23)善法堂:帝釋天講堂名。
在須彌山頂喜見城外之西南角,帝釋于此論人中善惡。
(24)歡喜園:又名歡樂園、歡喜苑、喜林苑等。
帝釋天四園之一,在喜見城外之北方,諸天入此,能自起歡喜之情。
(25)阿迦尼悟天:意譯色究竟天,為色界十八天中最上之天名。
(26)覺分:亦稱菩提分,即三十七道品,包括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等。
(27)如來智月:意謂如來的智慧也和月亮一樣清淨明亮。
(28)心水:心中湧現萬象,但有動搖,又有染淨之不同,譬喻如水,故稱心水。
(29)霑洽:原意為雨水霑足,轉意為普遍受益。
(30)三毒火:意謂貪、嗔、癡三毒如猛火一樣。
(31)空中畫夢所見:謂天空中的圖畫,夢中所見的事物,都是虛幻不實的。
(32)非色非非色:謂不是色身又并非不是色身。
譯文 或者看見佛的身相光明與壽命,智慧、菩提以及涅槃; 在衆會之中所教化衆生的威儀和音聲,如是一一悉皆無數。
或現其身極為廣大,譬如須彌大寶山王; 或現跏趺不為動搖,充滿無邊諸世界中。
或見圓光有一尋量,或有千萬億由旬; 或者看見其光照耀着無量國土,或者看見充滿了一切佛國土。
或者看見佛的壽命八十歲,或者看見其壽有百千萬億歲; 或者見佛住于不可思議之劫時,如此輾轉超過這樣好幾倍。
佛智通達清淨無礙之境,一念之間普遍了知三世佛法; 這都是從心識因緣而起,生滅無常沒有自性。
于一國土中成就正覺,于一切佛國土中也全部成就正覺; 一切入一、一入一切,随順衆生之心也都示現。
如來住于無上之道,成就十力四無所畏; 具足一切智慧無所障礙,三轉法輪于十二行相。
了知苦、集、滅、道四谛,分析十二因緣之法; 法、義、樂說、辭四無礙辯,于此廣為開演。
諸法無我無有為之相,業性不起也不失; 一切事相都遠離猶如虛空,佛以善巧方便而作種種分别。
如來如此轉法輪,普遍震動十方世界一切佛國土; 宮殿、山河全部搖動,但卻不使衆生有驚懼和恐怖。
如來普演廣大法音,随着衆生的根性、欲望使他們都得到悟解; 使他們全都發心滅除煩惱垢染,而佛則未曾生起任何心念。
或者聽到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六度以及方便智; 或者聽到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種種言辭各不相同。
或者聽到身、受、心、法四念住及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及八正道; 一切諸念、六神通、止、觀等,無量的善巧方便法門。
龍神八部、人和非人,梵天帝釋護世的一切天衆; 佛以一種言音為他說法,随着他們品類的不同都能使他們得到悟解。
如果有貪欲、嗔恚和愚癡三種根本煩惱,有忿、覆、悭、嫉、、谄六種随煩惱; 八萬四千種煩惱各有不同,都使他們聽到對治之法。
如果尚未完全修習白淨之法,就使他們聽取十戒之修行; 如果已能布施、調伏之人,就使他們聞聽寂滅、涅槃之音。
如果有人意志下劣沒有慈憫之心,厭惡生死自求出離; 就使他們聽取三解脫門,使之出離苦海得涅槃之樂。
如果有人自己本性就少有諸欲,厭惡、背離三界之生死祈求寂靜; 就使其聽取各種緣起之說,使他依獨覺乘而出離生死。
如果有人已有清淨的廣大之心,具足了布施、持戒等各種功德; 能夠親近如來具有慈憫之心,就使其聽取大乘法音。
或者有人在佛國土聽了一乘之法,或者聽了二乘法、三乘法、四乘法、五乘法; 像這樣乃至聽了無量的法,這都是如來的方便之力。
涅槃、寂靜沒有什麼兩樣,智慧、修行的勝和劣則有所區别; 譬如虛空的體性是一樣的,而鳥的飛翔有遠有近各不相同。
佛的體性、音聲也是如此,普遍于一切虛空界; 随着一切衆生心智的不同,所見所聞有種種區别。
佛因為過去世修習諸行,所以能随順衆生之所樂欲而演妙法音; 無心計度、思念此與彼,也無心計度、思念我為誰說、我不為誰說。
如來的臉上放出大光明,具足了八萬四千的數目; 如來所說的法門也是如此,普遍照耀世界,滅除一切煩惱。
具足了清淨的功德智慧,從而經常随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間; 譬如虛空無染無着,佛為了衆生而出現于世。
佛示現有生、老、病、死等苦,也示現有住壽而處于世間; 雖然随順世間而如此示現,但其體性清淨同如虛空。
一切國土無邊無際,衆生的根性欲望也無量無數; 如來的智慧之眼都明了見到,随順衆生之所願而應化示現佛道。
究竟的虛空十方世界,所有人、天的大衆之中; 随其形相的各種不同,佛示現其色身也是如此。
如果是在沙門大衆之會,佛就剃除須發穿上袈裟; 執持衣缽保護衆生的一切根性,使其心生歡喜而息滅一切煩惱。
如果有人當時親近婆羅門,就為之示現疲弱之身; 執杖、持瓶恒常潔淨,具足一切智慧為之善巧談說。
用呼吸吐故納新自己充飽,吸風飲露之外沒有其他的食物; 若坐若立毫不動搖,示現這樣的苦行摧破一切外道。
或者嚴持戒律成為世間的導師,善于通達醫方明等一切諸論; 書寫算數、天文、地理等相狀,以及身體狀況的好壞無一不明了。
深入諸禅定及解脫境界,修習三昧、神通、智慧等諸行; 和衆生一起言談、諷詠及遊戲,以善巧方便都使他們住于佛道。
或者示現上好的衣服以莊嚴自身,頭戴華冠以高蓋遮蔭; 以象、馬、車、步四種軍兵前擁後護圍繞着,警戒衆生、宣揚威儀、調伏小王。
或者成為聽人訴訟的斷獄官,善于調解世間的一切法務; 所有對錯,應給予的、應剝奪的都明白審理,使他們一切都欣悅、調伏。
或者作為大臣專門輔弼君主,或者善于運用一切王法治理政治、法律; 十方世界的一切利益都周遍,一切衆生都不能了知。
或者成為一盤散粟的許許多多小王,或者成為能飛行空中的轉輪王; 使一切王子、宮娥采女等大衆全部受到教化,但無能測知其玄妙。
或者作為佑護世間的四天王,統領一切天龍夜叉等; 到其衆會為他們說法,一切都使他們歡慶。
或者成為忉利天的大天王,住于善法堂、歡喜園; 頭戴華冠宣說妙法,一切諸天都朝觐、瞻仰但不能測知其玄妙。
或者住于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自在天和魔王之住所; 所居之處都是用摩尼寶裝飾的宮殿,為他們說真實的修行使他們調伏。
或者到梵天衆會之中,說四無量心及一切禅定、八正道等諸法; 普遍使他們歡喜便舍之而去,該天天衆也不知其往來之相。
或者到色究竟天,為該天天衆說三十七菩提覺分并散布諸寶華; 尚有其他無量的聖功德,然後能令大衆皆悉了知而舍棄無知。
如來無礙的智慧所見到的,其中一切衆生; 都以無量無邊的方便之門,給予種種教化使他們獲得成就。
譬如幻術師善于幻化之術,變現出種種幻化之事; 佛陀教化衆生也是如此,為他們示現出種種色身。
譬如清淨的月亮在虛空,使世間的衆生看到有增有減; 一切江河、池塘都現出其影像,所有的一切星宿都被其奪去了光色。
如來的智慧如清淨的明月出現在世間,也以善巧方便顯示出它的增和減; 菩薩的心水也示現其智月之影,一切聲聞猶如星宿一樣無有光色。
譬如大海充滿了珍寶,清淨無濁又無量無數; 四大洲所有的一切衆生,都在其中映現出其影像。
佛陀色身的功德海也是如此,沒有垢染、沒有污濁、無邊無際; 一切法界的一切衆生,無一不于其中示現其影像。
譬如清淨之日放出千道光明,不動本處能普照十方世界; 佛日發出的光明也是如此,無去無來能滅除世間的黑暗。
譬如龍王降大雨,不是從身出也不是從心出; 但能使大地的一切都被雨水霑足普遍受益,消除炎熱使之清涼。
如來的法雨也是如此,不是從佛的身心所出; 但能開悟一切衆生,普遍使他們滅除貪、嗔、癡三毒之火。
如來的清淨妙法之身,一切三界都無與倫比; 以出世間的言語講道,其本性非有亦非無。
雖然無所依止但又無所不住,雖無不至但又不去; 猶如空中之畫、夢中所見,對于佛的體性應當如此來看。
三界之有、無一切諸法,都不能用來作為佛的譬喻; 譬如山林、鳥獸等,沒有一種是依虛空而住的。
大海中的摩尼寶有無數的種種顔色,佛身有種種差别也是如此; 如來之身不是色身又并非不是色身,随順衆生所應而示現,又無所住着。
虛空、真如及實際,涅槃、法性、寂滅等; 唯有這樣的真實之法,可以顯示于如來之身。
一刹那和微塵數的心念可以用數量來測知,大海中的水也可以飲盡; 虛空可以衡量、大風可以縛住,但是沒有能力窮盡地宣說佛的功德。
如果有人聽到這種佛的功德海,而生起歡喜心和信解心; 那麼如其所稱揚的那樣将會全部獲得這些功德,因此慎勿對此生起懷疑之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