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其火熄滅了,對此應怎樣看呢?難道能說一切世間的火都熄滅了嗎?
回答說:不能。
佛子!如來也是如此,于一切世界施作佛事,或者于某一世界所能作的佛事已經完畢,示現入于般涅槃,難道能說一切世界的諸佛如來全部都滅度了嗎? 佛子!大菩薩應該這樣來理解如來的大般涅槃。
其次,佛子!譬如魔術師,善于幻變之術,以其幻術之力,于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國土,所有城市、村莊,都示現變幻之身。
由于持有幻變之力,經曆劫時而住,然而在其他地方所作幻事已完了,就隐身不現。
佛子!你認為怎樣?那位大魔術師難道在一處隐身不現,就在一切地方都隐身消滅嗎? 回答說:不是的。
佛子!如來也是如此,他善于了知無量的智慧方便之門,了知種種幻化之術,于一切法界中,普遍示現其身,使之永久常住,直至未來的盡頭。
或者在一處随順衆生心,所作教化衆生之事已完,就示現涅槃。
難道因為在一個地方示現入于涅槃,便說一切地方的佛都滅度了嗎? 佛子!大菩薩應該這樣來理解如來的大般涅槃。
其次,佛子!如來示現大般涅槃時,入于不動三昧。
入此不動三昧以後,于每一個身體各自放出無數的大光明。
又于每一個光明之中,各映出無數的蓮華。
在每一朵蓮華上,各有不可以用言語講說的妙寶華苞。
每一朵華苞上有師子座,每一個師子座上,都有如來結跏趺坐,其佛身的數量,正好與一切衆生的數量相等。
每一個佛身均具有上妙的功德莊嚴,都是從其根本的願力所生起。
如果有衆生善根已經成熟的,見到佛身以後,就都接受佛的教化。
然而,那佛身直至遙遠的未來,最終安住不動,随順機宜化度一切衆生,不失時機。
佛子!如來之身,沒有固定的方位、處所安住,非實又非虛,僅以諸佛本來具有的誓願之力,看到衆生可以救度,就随時出現。
大菩薩應這樣來理解如來的大般涅槃。
佛子!如來安住于無數的無礙究竟法界、虛空界,示現真如的法性,無生無滅,亦稱實際。
能為一切衆生随時随地示現,是由持有本誓願力之故,因而永不停止地不舍一切衆生、不舍一切佛刹國土、不舍一切法。
這時候,普賢大菩薩為要重新闡明此中義理,即說偈頌: 如日放出大光明普照法界,淨水器壞,水漏掉。
因此日影亦随之而消滅; 如來的最勝智慧之日也是如此,衆生無有信仰之心就見到佛入涅槃。
如火大能在一切世間生起火來,但在某一城市、鄉村有時會熄滅; 如來是人中最勝,普遍于一切法界,但在教化衆生之事完了的地方,就會示現般涅槃。
如魔術師能現幻化之身于一切佛刹國土,但當他所作幻化之事完畢後,其幻化之身就隐而不見; 如來教化衆生之事完畢後也是如此,會示現涅槃,但在其他國土上則仍然經常可以看到佛。
佛有三昧名為不動三昧,教化衆生完畢以後就入此定; 在一念之中佛身放出無量大光明,每一光明映出蓮華,每一蓮華中都有佛。
佛身無數,等同于一切法界,有福德的衆生都能夠看見; 像這樣無數的一個一個佛身,壽命、相好莊嚴都圓滿具足。
佛之出興于世,猶如一切法均依衆緣和合而生,實無自性,佛之涅槃,猶如一切法均衆緣離散而滅,實無自性; 言辭、譬喻全都已經斷滅,如來确實無與倫比。
原典 佛子!菩薩摩诃薩應雲何知于如來應正等覺見聞親近所種善根? 佛子!菩薩摩诃薩應知,于如來所見聞親近所種善根,皆悉不虛。
出生無盡覺慧故,離于一切障難故,決定至于究竟故,無有虛诳故,一切願滿故,不盡有為行①故,随順無為智②故,生諸佛智故,盡未來際故,成一切種勝行③故,到無功用智地④故。
佛子!譬如丈夫食少金剛⑤,終竟不消,要穿其身,出在于外。
何以故?金剛不與肉身雜穢⑥而同止故。
于如來所,種少善根,亦複如是。
要穿一切有為諸行煩惱身過,到于無為究竟智⑦處。
何以故?此少善根,不與有為諸行煩惱而共住故。
佛子!假使幹草積同須彌,投火于中,如芥子許,必皆燒盡。
何以故?火能燒故。
于如來所,種少善根,亦複如是。
必能燒盡一切煩惱,究竟得于無餘涅槃⑧。
何以故?此少善根,性究竟⑨故。
佛子!譬如雪山有藥王樹,名曰善見。
若有見者,眼得清淨。
若有聞者,耳得清淨。
若有嗅者,鼻得清淨。
若有嘗者,舌得清淨。
若有觸者,身得清淨。
若有衆生,取彼地土,亦能為作除病利益。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無上藥王,亦複如是,能作一切饒益衆生。
若有得見如來色身,眼得清淨。
若有得聞如來名号,耳得清淨。
若有得嗅如來戒香⑩,鼻得清淨。
若有得嘗如來法味⑾,舌得清淨,具廣長舌,解語言法。
若有得觸如來光者,身得清淨,究竟獲得無上法身。
若于如來生憶念者,則得念佛三昧⑿清淨。
若有衆生供養如來,所經土地及塔廟⒀者,亦具善根。
滅除一切諸煩惱患,得賢聖⒁樂。
佛子!我今告汝,設有衆生見聞于佛,業障纏覆,不生信樂,亦種善根,無空過者,乃至究竟入于涅槃。
佛子!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知于如來所,見聞親近,所種善根,悉離一切諸不善法,具足善法。
佛子!如來以一切譬喻,說種種事,無有譬喻能說此法。
何以故?心智路絕不思議⒂故。
諸佛菩薩但随衆生心,令其歡喜,為說譬喻,非是究竟。
佛子!此法門名為如來秘密之處,名一切世間所不能知,名入如來印⒃,名開大智門,名示現如來種性⒄,名成就一切菩薩,名一切世間所不能壞,名一向随順如來境界,名能淨一切諸衆生界,名演說如來根本實性不思議究竟法。
佛子!此法門,如來不為餘衆生說,唯為趣向大乘菩薩說,唯為乘不思議乘⒅菩薩說。
此法門不入一切餘衆生手,唯除諸菩薩摩诃薩。
佛子!譬如轉輪聖王所有七寶⒆。
因此寶故,顯示輪王,此寶不入餘衆生手,唯除第一夫人所生太子,具足成就聖王相者。
若轉輪王無此太子具衆德者,王命終後,此諸寶等,于七日中悉皆散滅。
佛子!此經珍寶,亦複如是。
不入一切餘衆生手,唯除如來法王真子。
生如來家,種如來相,諸善根者。
佛子!若無此等佛之真子,如是法門不久散滅。
何以故?一切二乘不聞此經,何況受持、讀誦、書寫、分别解說?唯諸菩薩乃能如是。
是故菩薩摩诃薩聞此法門,應大歡喜,以尊重心恭敬頂受⒇。
何以故?菩薩摩诃薩信樂此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21)故。
佛子!設有菩薩于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22),修習種種菩提分法,若未聞此如來不思議大威德法門,或時聞已,不信不解,不順不入,不得名為真實菩薩,以不能生如來家故。
若得聞此如來無量不可思議、無障無礙智慧法門,聞已信解,随順悟入,當知此人生如來家,随順一切如來境界,具足一切諸菩薩法,安住一切種智境界,遠離一切諸世間法。
出生一切如來所行,通達一切菩薩法性。
于佛自在,心無疑惑,住無師法(23),深入如來無礙境界。
佛子!菩薩摩诃薩聞此法已,則能以平等智知無量法,則能以正直心(24)離諸分别,則能以勝欲樂現見諸佛,則能以作意力(25)入平等虛空界,則能以自在念行無邊法界,則能以智慧力具一切功德,則能以自然智(26)離一切世間垢(27),則能以菩提心入一切十方網(28),則能以大觀察知三世諸佛同一體性,則能以善根回向智(29),普入如是法。
不入而入,不于一法而有攀緣(30),恒以一法觀一切法。
佛子!菩薩摩诃薩成就如是功德,少作功力,得無師自然智。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見聞供養諸如來,所得功德不可量; 于有為中終不盡,要滅煩惱離衆苦。
譬人吞服少金剛,終竟不消要當出; 供養十方諸功德,滅惑必至金剛智(31)。
如幹草積(32)等須彌,投芥子火悉燒盡; 供養諸佛少功德,必斷煩惱至涅槃。
雪山有藥名善見,見聞嗅(33)觸消衆疾; 若有見聞于十力,得勝功德到佛智。
注釋 ①不盡有為行:“有為”,亦稱有為法。
指有造作之法,亦即因緣所生之一切事物。
無有窮盡的修一切有為法之行,稱為不盡有為行。
②無為智:即由無因緣造作之無為法而所得之智慧。
③一切種勝行:即一切種智的殊勝之行。
④無功用智地:謂菩薩十地中,八地以上之菩薩,無須再借加功用行,自然能得無功用智,即稱為無功用智地。
⑤金剛:謂金中之精,即世間所稱之金剛石。
⑥肉身雜穢:指人體五髒等不淨之穢物。
⑦無為究竟智:即最究竟圓滿的無為智。
⑧無餘涅槃:兩種涅槃之一。
亦作無餘依涅槃。
謂灰身滅智,即煩惱與肉身完全滅盡之狀态。
⑨性究竟:“性”指事物不變的本性。
此處亦指佛性。
佛性究竟圓滿,稱為性究竟。
⑩戒香:譬喻之辭。
謂戒德熏于四方,猶如香一樣。
⑾法味:即妙法之滋味。
謂咀嚼妙法,能心生快樂,故稱法味。
⑿念佛三昧:謂一心稱名念佛時,念到一心不亂的境界,即謂之得念佛三昧。
⒀塔廟:即寺廟。
⒁賢聖:相當于儒家所說之聖賢。
佛教将在凡夫之位的修行者稱為“賢”,對已經發無漏智,證理斷惑,并舍凡夫之性者稱為“聖”。
⒂心智路絕不思議:謂泯絕心性和智慧,不可思議。
⒃如來印:“印”即認可、印可之義。
得如來印可,謂之如來印。
⒄如來種性:亦稱佛種性,以區别于聲聞種性、緣覺種性和菩薩種性。
謂成佛之因,即成佛之可能性。
亦可理解為佛陀之本性。
⒅不思議乘:即佛乘。
指必将成佛之菩薩。
⒆七寶:指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瑪瑙。
⒇頂受:即頂戴受持。
(21)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智名。
即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
(22)六波羅蜜:亦作六度。
即檀波羅蜜(布施度)、屍羅波羅蜜(持戒度)、屦提波羅蜜(忍辱度)、毗離耶波羅蜜(精進度)、禅那波羅蜜(禅定度)、般若波羅蜜(智慧度)。
菩薩修此六法,究竟圓滿自利利他之大行,能到達涅槃之彼岸,故名六波羅蜜。
(23)無師法:謂無師獨悟之法。
(24)正直心:謂遠離邪曲的方正質直之心。
(25)作意力:“作意”,謂突然警覺而将心趣向某處的一種精神作用。
這種作用之力,稱為作意力。
(26)自然智:即無功用智。
謂不借功用,自然而生之佛的一切種智。
(27)世間垢:即世間的一切煩惱。
(28)十方網:即十方世界的大網,形容十方世界之廣闊無際。
(29)以善根回向智:即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向開智慧。
意即修善根即能得智慧。
(30)攀緣:即攀取、緣慮之意。
指心執着于某一對象之作用。
(31)金剛智:謂猶如金剛一樣堅固的智慧,亦即佛的智慧。
(32)積:原作“蒻”,今依日本《大正藏》本改。
即積聚的意思。
(33)嗅:即用鼻子辨别氣味。
譯文 佛子!大菩薩應該怎樣來了知于如來處見聞親近所種下的善根? 佛子!大菩薩應該知道,于如來處見聞親近所種下的善根都是真實不虛的。
它能生出無盡的覺悟智慧,遠離一切障礙和苦難,一定到達究竟之地,沒有虛僞和欺诳,一切願望都圓滿成就,無窮盡的修有為法之行,随順無為法的智慧,生起一切佛智,直至遙遠的未來;成就一切種智的殊勝之行,到達無功用的智慧之地。
佛子!譬如勇健之人,雖食用很少的金剛石,終究不能消化,必須穿過其身,排出于體外。
為什麼?因為金剛石不能與肉體的五髒等雜穢之物共止于一處。
在如來處所種的少數善根,也是如此。
要穿過一切有為法的諸行煩惱之身,才能到達無為法的究竟智之處。
為什麼?因為此少數善根,不與有為法的諸行煩惱共住于一處。
佛子!假使有幹草堆積起來像須彌山一樣高,隻須投下像芥子那麼小的火種,一定将幹草全部燒盡。
為什麼?因為火能燃燒。
在如來處所種下的少數善根,也是如此,一定能燒盡一切煩惱,最終得到無餘涅槃。
為什麼?因為此少數善根,本性是能達到究竟之地的。
佛子!譬如雪山上,有藥樹王,名叫善見。
如果有人看見,眼睛就得到清淨;如果有人聽到,耳朵就得到清淨;如果有人嗅到,鼻子就得到清淨;如果有人嘗到,舌頭就得到清淨;如果有人觸及,身體就得到清淨;如果有衆生取該地一塊泥土,亦能作為除病之良藥而得到利益。
佛子!如來是無上藥王,也是如此,能作一切饒益衆生之事。
如果有人得見如來之色身,眼睛就得到清淨;如果有人得聞如來之名号,耳朵就得到清淨;如果有人得嗅如來之戒香,鼻子就得到清淨;如果有人嘗得如來之法味,舌頭就得到清淨,具有廣長舌相,理解一切語言之法;如果有人觸及到如來之大光明,身體就得到清淨,能最終獲得無上法身。
如果對于如來能生憶念之想者,就能得念佛三昧清淨;如果有衆生供養如來以及所經曆的土地及塔廟,也能具有善根,滅除一切煩惱之過患,獲得聖賢之歡樂。
佛子!我現在告訴你,即使有衆生,見到如來之色身,聞得如來之名号,由于業障纏覆,不能生起信樂,亦能種下善根,沒有空過的,直至最終入于涅槃。
佛子!大菩薩應該這樣來了知于如來之處見聞親近所種下的善根,能完全遠離一切不善之法,圓滿具足善法。
佛子!如來雖能用一切譬喻來說種種事情,但其實卻沒有一種譬喻能夠宣說此法。
為什麼?因為此法能泯絕心性和智慧,不可思議。
一切諸佛菩薩,但随衆生心意,使其生起歡喜而說譬喻,并不是最終究竟之法。
佛子!這個法門名為如來秘密之處的法門,名為一切世間所不能知,名為得如來之印可,名為開大智慧門,名為示現如來種性,名為成就一切菩薩,名為一切世間所不能壞,名為一向随順如來境界,名為能清淨一切諸衆生界,名為演說如來根本實性、不可思議的究竟之法。
佛子!這一法門,如來不為其他的衆生演說,專為有趣向大乘的菩薩而說,專為即将成佛的菩薩而說。
這一法門,不入其他一切衆生之手,隻有大菩薩除外。
佛子!譬如轉輪聖王所有的七寶,因為有此七寶
佛子!如來也是如此,于一切世界施作佛事,或者于某一世界所能作的佛事已經完畢,示現入于般涅槃,難道能說一切世界的諸佛如來全部都滅度了嗎? 佛子!大菩薩應該這樣來理解如來的大般涅槃。
其次,佛子!譬如魔術師,善于幻變之術,以其幻術之力,于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國土,所有城市、村莊,都示現變幻之身。
由于持有幻變之力,經曆劫時而住,然而在其他地方所作幻事已完了,就隐身不現。
佛子!你認為怎樣?那位大魔術師難道在一處隐身不現,就在一切地方都隐身消滅嗎? 回答說:不是的。
佛子!如來也是如此,他善于了知無量的智慧方便之門,了知種種幻化之術,于一切法界中,普遍示現其身,使之永久常住,直至未來的盡頭。
或者在一處随順衆生心,所作教化衆生之事已完,就示現涅槃。
難道因為在一個地方示現入于涅槃,便說一切地方的佛都滅度了嗎? 佛子!大菩薩應該這樣來理解如來的大般涅槃。
其次,佛子!如來示現大般涅槃時,入于不動三昧。
入此不動三昧以後,于每一個身體各自放出無數的大光明。
又于每一個光明之中,各映出無數的蓮華。
在每一朵蓮華上,各有不可以用言語講說的妙寶華苞。
每一朵華苞上有師子座,每一個師子座上,都有如來結跏趺坐,其佛身的數量,正好與一切衆生的數量相等。
每一個佛身均具有上妙的功德莊嚴,都是從其根本的願力所生起。
如果有衆生善根已經成熟的,見到佛身以後,就都接受佛的教化。
然而,那佛身直至遙遠的未來,最終安住不動,随順機宜化度一切衆生,不失時機。
佛子!如來之身,沒有固定的方位、處所安住,非實又非虛,僅以諸佛本來具有的誓願之力,看到衆生可以救度,就随時出現。
大菩薩應這樣來理解如來的大般涅槃。
佛子!如來安住于無數的無礙究竟法界、虛空界,示現真如的法性,無生無滅,亦稱實際。
能為一切衆生随時随地示現,是由持有本誓願力之故,因而永不停止地不舍一切衆生、不舍一切佛刹國土、不舍一切法。
這時候,普賢大菩薩為要重新闡明此中義理,即說偈頌: 如日放出大光明普照法界,淨水器壞,水漏掉。
因此日影亦随之而消滅; 如來的最勝智慧之日也是如此,衆生無有信仰之心就見到佛入涅槃。
如火大能在一切世間生起火來,但在某一城市、鄉村有時會熄滅; 如來是人中最勝,普遍于一切法界,但在教化衆生之事完了的地方,就會示現般涅槃。
如魔術師能現幻化之身于一切佛刹國土,但當他所作幻化之事完畢後,其幻化之身就隐而不見; 如來教化衆生之事完畢後也是如此,會示現涅槃,但在其他國土上則仍然經常可以看到佛。
佛有三昧名為不動三昧,教化衆生完畢以後就入此定; 在一念之中佛身放出無量大光明,每一光明映出蓮華,每一蓮華中都有佛。
佛身無數,等同于一切法界,有福德的衆生都能夠看見; 像這樣無數的一個一個佛身,壽命、相好莊嚴都圓滿具足。
佛之出興于世,猶如一切法均依衆緣和合而生,實無自性,佛之涅槃,猶如一切法均衆緣離散而滅,實無自性; 言辭、譬喻全都已經斷滅,如來确實無與倫比。
原典 佛子!菩薩摩诃薩應雲何知于如來應正等覺見聞親近所種善根? 佛子!菩薩摩诃薩應知,于如來所見聞親近所種善根,皆悉不虛。
出生無盡覺慧故,離于一切障難故,決定至于究竟故,無有虛诳故,一切願滿故,不盡有為行①故,随順無為智②故,生諸佛智故,盡未來際故,成一切種勝行③故,到無功用智地④故。
佛子!譬如丈夫食少金剛⑤,終竟不消,要穿其身,出在于外。
何以故?金剛不與肉身雜穢⑥而同止故。
于如來所,種少善根,亦複如是。
要穿一切有為諸行煩惱身過,到于無為究竟智⑦處。
何以故?此少善根,不與有為諸行煩惱而共住故。
佛子!假使幹草積同須彌,投火于中,如芥子許,必皆燒盡。
何以故?火能燒故。
于如來所,種少善根,亦複如是。
必能燒盡一切煩惱,究竟得于無餘涅槃⑧。
何以故?此少善根,性究竟⑨故。
佛子!譬如雪山有藥王樹,名曰善見。
若有見者,眼得清淨。
若有聞者,耳得清淨。
若有嗅者,鼻得清淨。
若有嘗者,舌得清淨。
若有觸者,身得清淨。
若有衆生,取彼地土,亦能為作除病利益。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無上藥王,亦複如是,能作一切饒益衆生。
若有得見如來色身,眼得清淨。
若有得聞如來名号,耳得清淨。
若有得嗅如來戒香⑩,鼻得清淨。
若有得嘗如來法味⑾,舌得清淨,具廣長舌,解語言法。
若有得觸如來光者,身得清淨,究竟獲得無上法身。
若于如來生憶念者,則得念佛三昧⑿清淨。
若有衆生供養如來,所經土地及塔廟⒀者,亦具善根。
滅除一切諸煩惱患,得賢聖⒁樂。
佛子!我今告汝,設有衆生見聞于佛,業障纏覆,不生信樂,亦種善根,無空過者,乃至究竟入于涅槃。
佛子!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知于如來所,見聞親近,所種善根,悉離一切諸不善法,具足善法。
佛子!如來以一切譬喻,說種種事,無有譬喻能說此法。
何以故?心智路絕不思議⒂故。
諸佛菩薩但随衆生心,令其歡喜,為說譬喻,非是究竟。
佛子!此法門名為如來秘密之處,名一切世間所不能知,名入如來印⒃,名開大智門,名示現如來種性⒄,名成就一切菩薩,名一切世間所不能壞,名一向随順如來境界,名能淨一切諸衆生界,名演說如來根本實性不思議究竟法。
佛子!此法門,如來不為餘衆生說,唯為趣向大乘菩薩說,唯為乘不思議乘⒅菩薩說。
此法門不入一切餘衆生手,唯除諸菩薩摩诃薩。
佛子!譬如轉輪聖王所有七寶⒆。
因此寶故,顯示輪王,此寶不入餘衆生手,唯除第一夫人所生太子,具足成就聖王相者。
若轉輪王無此太子具衆德者,王命終後,此諸寶等,于七日中悉皆散滅。
佛子!此經珍寶,亦複如是。
不入一切餘衆生手,唯除如來法王真子。
生如來家,種如來相,諸善根者。
佛子!若無此等佛之真子,如是法門不久散滅。
何以故?一切二乘不聞此經,何況受持、讀誦、書寫、分别解說?唯諸菩薩乃能如是。
是故菩薩摩诃薩聞此法門,應大歡喜,以尊重心恭敬頂受⒇。
何以故?菩薩摩诃薩信樂此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21)故。
佛子!設有菩薩于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22),修習種種菩提分法,若未聞此如來不思議大威德法門,或時聞已,不信不解,不順不入,不得名為真實菩薩,以不能生如來家故。
若得聞此如來無量不可思議、無障無礙智慧法門,聞已信解,随順悟入,當知此人生如來家,随順一切如來境界,具足一切諸菩薩法,安住一切種智境界,遠離一切諸世間法。
出生一切如來所行,通達一切菩薩法性。
于佛自在,心無疑惑,住無師法(23),深入如來無礙境界。
佛子!菩薩摩诃薩聞此法已,則能以平等智知無量法,則能以正直心(24)離諸分别,則能以勝欲樂現見諸佛,則能以作意力(25)入平等虛空界,則能以自在念行無邊法界,則能以智慧力具一切功德,則能以自然智(26)離一切世間垢(27),則能以菩提心入一切十方網(28),則能以大觀察知三世諸佛同一體性,則能以善根回向智(29),普入如是法。
不入而入,不于一法而有攀緣(30),恒以一法觀一切法。
佛子!菩薩摩诃薩成就如是功德,少作功力,得無師自然智。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見聞供養諸如來,所得功德不可量; 于有為中終不盡,要滅煩惱離衆苦。
譬人吞服少金剛,終竟不消要當出; 供養十方諸功德,滅惑必至金剛智(31)。
如幹草積(32)等須彌,投芥子火悉燒盡; 供養諸佛少功德,必斷煩惱至涅槃。
雪山有藥名善見,見聞嗅(33)觸消衆疾; 若有見聞于十力,得勝功德到佛智。
注釋 ①不盡有為行:“有為”,亦稱有為法。
指有造作之法,亦即因緣所生之一切事物。
無有窮盡的修一切有為法之行,稱為不盡有為行。
②無為智:即由無因緣造作之無為法而所得之智慧。
③一切種勝行:即一切種智的殊勝之行。
④無功用智地:謂菩薩十地中,八地以上之菩薩,無須再借加功用行,自然能得無功用智,即稱為無功用智地。
⑤金剛:謂金中之精,即世間所稱之金剛石。
⑥肉身雜穢:指人體五髒等不淨之穢物。
⑦無為究竟智:即最究竟圓滿的無為智。
⑧無餘涅槃:兩種涅槃之一。
亦作無餘依涅槃。
謂灰身滅智,即煩惱與肉身完全滅盡之狀态。
⑨性究竟:“性”指事物不變的本性。
此處亦指佛性。
佛性究竟圓滿,稱為性究竟。
⑩戒香:譬喻之辭。
謂戒德熏于四方,猶如香一樣。
⑾法味:即妙法之滋味。
謂咀嚼妙法,能心生快樂,故稱法味。
⑿念佛三昧:謂一心稱名念佛時,念到一心不亂的境界,即謂之得念佛三昧。
⒀塔廟:即寺廟。
⒁賢聖:相當于儒家所說之聖賢。
佛教将在凡夫之位的修行者稱為“賢”,對已經發無漏智,證理斷惑,并舍凡夫之性者稱為“聖”。
⒂心智路絕不思議:謂泯絕心性和智慧,不可思議。
⒃如來印:“印”即認可、印可之義。
得如來印可,謂之如來印。
⒄如來種性:亦稱佛種性,以區别于聲聞種性、緣覺種性和菩薩種性。
謂成佛之因,即成佛之可能性。
亦可理解為佛陀之本性。
⒅不思議乘:即佛乘。
指必将成佛之菩薩。
⒆七寶:指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瑪瑙。
⒇頂受:即頂戴受持。
(21)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智名。
即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
(22)六波羅蜜:亦作六度。
即檀波羅蜜(布施度)、屍羅波羅蜜(持戒度)、屦提波羅蜜(忍辱度)、毗離耶波羅蜜(精進度)、禅那波羅蜜(禅定度)、般若波羅蜜(智慧度)。
菩薩修此六法,究竟圓滿自利利他之大行,能到達涅槃之彼岸,故名六波羅蜜。
(23)無師法:謂無師獨悟之法。
(24)正直心:謂遠離邪曲的方正質直之心。
(25)作意力:“作意”,謂突然警覺而将心趣向某處的一種精神作用。
這種作用之力,稱為作意力。
(26)自然智:即無功用智。
謂不借功用,自然而生之佛的一切種智。
(27)世間垢:即世間的一切煩惱。
(28)十方網:即十方世界的大網,形容十方世界之廣闊無際。
(29)以善根回向智:即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向開智慧。
意即修善根即能得智慧。
(30)攀緣:即攀取、緣慮之意。
指心執着于某一對象之作用。
(31)金剛智:謂猶如金剛一樣堅固的智慧,亦即佛的智慧。
(32)積:原作“蒻”,今依日本《大正藏》本改。
即積聚的意思。
(33)嗅:即用鼻子辨别氣味。
譯文 佛子!大菩薩應該怎樣來了知于如來處見聞親近所種下的善根? 佛子!大菩薩應該知道,于如來處見聞親近所種下的善根都是真實不虛的。
它能生出無盡的覺悟智慧,遠離一切障礙和苦難,一定到達究竟之地,沒有虛僞和欺诳,一切願望都圓滿成就,無窮盡的修有為法之行,随順無為法的智慧,生起一切佛智,直至遙遠的未來;成就一切種智的殊勝之行,到達無功用的智慧之地。
佛子!譬如勇健之人,雖食用很少的金剛石,終究不能消化,必須穿過其身,排出于體外。
為什麼?因為金剛石不能與肉體的五髒等雜穢之物共止于一處。
在如來處所種的少數善根,也是如此。
要穿過一切有為法的諸行煩惱之身,才能到達無為法的究竟智之處。
為什麼?因為此少數善根,不與有為法的諸行煩惱共住于一處。
佛子!假使有幹草堆積起來像須彌山一樣高,隻須投下像芥子那麼小的火種,一定将幹草全部燒盡。
為什麼?因為火能燃燒。
在如來處所種下的少數善根,也是如此,一定能燒盡一切煩惱,最終得到無餘涅槃。
為什麼?因為此少數善根,本性是能達到究竟之地的。
佛子!譬如雪山上,有藥樹王,名叫善見。
如果有人看見,眼睛就得到清淨;如果有人聽到,耳朵就得到清淨;如果有人嗅到,鼻子就得到清淨;如果有人嘗到,舌頭就得到清淨;如果有人觸及,身體就得到清淨;如果有衆生取該地一塊泥土,亦能作為除病之良藥而得到利益。
佛子!如來是無上藥王,也是如此,能作一切饒益衆生之事。
如果有人得見如來之色身,眼睛就得到清淨;如果有人得聞如來之名号,耳朵就得到清淨;如果有人得嗅如來之戒香,鼻子就得到清淨;如果有人嘗得如來之法味,舌頭就得到清淨,具有廣長舌相,理解一切語言之法;如果有人觸及到如來之大光明,身體就得到清淨,能最終獲得無上法身。
如果對于如來能生憶念之想者,就能得念佛三昧清淨;如果有衆生供養如來以及所經曆的土地及塔廟,也能具有善根,滅除一切煩惱之過患,獲得聖賢之歡樂。
佛子!我現在告訴你,即使有衆生,見到如來之色身,聞得如來之名号,由于業障纏覆,不能生起信樂,亦能種下善根,沒有空過的,直至最終入于涅槃。
佛子!大菩薩應該這樣來了知于如來之處見聞親近所種下的善根,能完全遠離一切不善之法,圓滿具足善法。
佛子!如來雖能用一切譬喻來說種種事情,但其實卻沒有一種譬喻能夠宣說此法。
為什麼?因為此法能泯絕心性和智慧,不可思議。
一切諸佛菩薩,但随衆生心意,使其生起歡喜而說譬喻,并不是最終究竟之法。
佛子!這個法門名為如來秘密之處的法門,名為一切世間所不能知,名為得如來之印可,名為開大智慧門,名為示現如來種性,名為成就一切菩薩,名為一切世間所不能壞,名為一向随順如來境界,名為能清淨一切諸衆生界,名為演說如來根本實性、不可思議的究竟之法。
佛子!這一法門,如來不為其他的衆生演說,專為有趣向大乘的菩薩而說,專為即将成佛的菩薩而說。
這一法門,不入其他一切衆生之手,隻有大菩薩除外。
佛子!譬如轉輪聖王所有的七寶,因為有此七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