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
關燈
小
中
大
貫穿起來;八、安置在任運自在的高幢之上;九、觀衆生之行,放出陀羅尼的光輝;十、受佛智傳法灌頂,進入佛的行列,能為衆生廣作一切佛事。
佛子!這種集中了一切種智和一切智智功德的菩薩行法門品,如果是不種善根的一切衆生,不可得而聽聞。
解脫月菩薩問:聽聞這種法門,能得多少福德? 金剛藏菩薩回答說:像一切智智所得的福德那樣,聽聞這種法門,能得同樣的福德。
為什麼?因為并非是不聽聞這種功德法門,就能夠信解、受持、讀誦一切佛法的,更何況要進一步精進如佛所說而修行。
因此應該知道,一定要聞聽了這種集中一切智智的功德法門,方才能夠信解、受持、修習佛法,然後才能到達一切智智之地,即佛位。
這時候,由于佛的神通之力,加上佛法是佛陀親口所說,因此十方世界各有十億佛刹像微塵那樣多的世界,發生六類十八種大地震動之相。
這就是:一方獨動、向四方俱動、向八方齊動;一方獨起、四方俱起、八方齊起;一方獨湧、四方俱湧、八方齊湧;一方獨震、四方俱震、八方齊震;一方獨吼、四方俱吼、八方齊吼;一方獨擊、四方俱擊、八方齊擊。
同時天空落下許許多多的天華、天鬘、天衣以及各種天寶等莊嚴之物。
又有幢旛、缯蓋等,并演奏天音樂,聲音和雅,能同時發聲,贊歎一切智地的所有功德。
像這個世界是在他化自在天王的宮殿裡來演說此佛一樣的法,十方所有的一切世界也都是這樣。
這時候,菩薩又以佛的神通之力,在十方世界各有十億佛刹,像微塵那樣多的世界之外,又有十億佛刹無數的菩薩來到此會,并這樣說:好極了!好極了!金剛藏菩薩,你快說此法,我們全部同名金剛藏。
雖然我們所住的世界有種種不同的差别,但都名為金剛德,佛号金剛幢。
我們如今住在這個世界中,都承如來威神之力,而佛說此法,一切衆會都是平等的,所有文字句義,其他法會與此會所說沒有任何增減,都是承佛的威神之力而來此會的,将為你作證。
就像我們今天進入這一世界一樣,所有十方一切世界也都是這樣而前往作證。
原典 爾時,金剛藏菩薩觀察十方一切衆會普周法界,欲贊歎發一切智智心①,欲示現菩薩境界②,欲淨治菩薩行力③,欲說攝取一切種智道,欲除滅一切世間垢④,欲施與一切智,欲示現不思議智莊嚴⑤,欲顯示一切菩薩諸功德,欲令如是地義轉更開顯⑥,承佛神力而說頌言: 其心寂滅恒調順⑦,平等無礙如虛空; 離諸垢濁⑧住于道,此殊勝行⑨汝應聽。
百千億劫修諸善,供養無量無邊佛; 聲聞獨覺亦複然,為利衆生發大心⑩。
精勤持戒常柔忍⑾,慚愧福智⑿皆具足; 志求佛智修廣慧⒀,願得十力發大心。
三世諸佛⒁鹹供養,一切國土悉嚴淨; 了知諸法皆平等,為利衆生發大心。
住于初地生是心,永離衆惡常歡喜; 願力廣修諸善法,以悲憫故入後位⒂。
戒聞具足⒃念衆生,滌除垢穢心明潔; 觀察世間三毒火⒄,廣大解者趣三地⒅。
三有一切皆無常,如箭入身苦熾然; 厭離有為求佛法,廣大智人趣焰地⒆。
念慧具足得道智⒇,供養百千無量佛; 常觀最勝諸功德,斯人趣入難勝地(21)。
智慧方便善觀察,種種示現救衆生; 複供十力無上尊(22),趣入無生現前地(23)。
世所難知而能知,不受于我(24)離有無; 法性本寂随緣轉,得此微妙向七地(25)。
智慧方便心廣大,難行難伏難了知; 雖證寂滅勤修習,能趣如空不動地(26)。
佛勸令從寂滅起,廣修種種諸智業(27); 具十自在(28)觀世間,以此而升善慧地(29)。
以微妙智觀衆生,心行業惑等稠林(30); 為欲化其令趣道(31),演說諸佛勝義藏(32)。
次第修行具衆善,乃至九地(33)集福慧; 常求諸佛最上法,得佛智水灌其頂。
獲得無數諸三昧,亦善了知其作業; 最後三昧名受職(34),住廣大境恒不動。
菩薩得此三昧時,大寶蓮華忽然現; 身量稱彼于中坐,佛子圍繞同觀察。
放大光明百千億,滅除一切衆生苦; 複于頂上放光明,普入十方諸佛會。
悉住空中作光網(35),供養佛已從足入; 實時諸佛悉了知,今此佛子登職位。
十方菩薩來觀察,受職大士舒光照; 諸佛眉間亦放光,普照而來從頂入。
十方世界鹹震動,一切地獄苦消滅; 是時諸佛與其職,如轉輪王第一子(36)。
若蒙諸佛與灌頂,是則名登法雲地; 智慧增長無有邊,開悟一切諸世間。
欲界色界無色界,法界世界衆生界; 有數無數及虛空,如是一切鹹通達。
一切化用大威力,諸佛加持微細智; 秘密劫數毛道等,皆能如實而觀察。
受生舍俗成正道,轉妙法輪入涅槃; 乃至寂滅解脫法,及所未說皆能了。
菩薩住此法雲地,具足念力(37)持佛法; 譬如大海受龍雨(38),此地受法亦複然。
十方無量諸衆生,悉得聞持持佛法; 于一佛所所聞法,過于彼數無有量。
以昔智願(39)威神力,一念普遍十方土; 霈甘露雨滅煩惱,是故佛說名法雲。
神通示現遍十方,超出人天世間境; 複過是數無量億,世智(40)思惟必迷悶。
一舉足量智功德,乃至九地不能知; 何況一切諸衆生,及以聲聞辟支佛。
此地菩薩供養佛,十方國土悉周遍; 亦供現前諸聖衆,具足莊嚴佛功德。
住于此地複為說,三世法界無礙智(41); 衆生國土悉亦然,乃至一切佛功德。
此地菩薩智光明,能示衆生正法(42)路; 自在天光除世暗,此光滅暗亦如是。
住此多作三界王(43),善能演說三乘法(44); 無量三昧一念得,所見諸佛亦如是。
此地我今已略說,若欲廣說不可盡; 如是諸地佛智中,如十山王嶷然住。
初地藝業(45)不可盡,譬如雪山集衆樂; 二地戒聞如香山,三如鞞陀(46)發妙華。
焰慧道寶無有盡,譬如仙山(47)仁善住; 五地神通如由幹(48),六如馬耳(49)具衆果。
七地大慧如尼民(50),八地自在如輪圍(51); 九如計都(52)集無礙,十如須彌(53)具衆德。
初地願首(54)二持戒(55),三地功德(56)四專一(57); 五地微妙(58)六甚深(59),七廣大慧(60)八莊嚴(61)。
九地思量微妙義(62),出過一切世間道; 十地受持諸佛法,如是行海(63)無盡竭。
十行超世(64)發心初(65),持戒第二(66)禅第三(67); 行淨第四(68)成就五(69),緣生第六(70)貫穿七(71)。
第八置在金剛幢(72),第九觀察衆稠林(73); 第十灌頂随王意(74),如是德寶漸清淨。
十方國土碎為塵,可于一念知其數; 毫末度空可知量(75),億劫說此不可盡。
注釋 ①發一切智智心:即發佛智之心。
②菩薩境界:即菩薩所得果報之境地。
③淨治菩薩行力:意為清除一切障礙菩薩修行之力用。
④一切世間垢:即一切世間的污染。
⑤不思議智莊嚴:即以不可思議的智慧莊嚴世界的一切。
⑥欲令如是地義轉更開顯:意為要使這菩薩十地的意義轉而更為明顯。
⑦調順:即調伏信順的意思。
⑧垢濁:即垢染、污濁,不清淨。
⑨殊勝行:謂超越一切、世所稀有的行為。
⑩大心:指大乘心或大願心。
⑾柔忍:即柔和、忍辱。
此處意為嚴持戒律者應常柔和、忍辱。
⑿慚愧福智:“慚愧”,慚與愧的合稱。
心所名。
自己反省,對自己所犯過錯、罪惡感到羞恥的精神作用謂之“慚”;對自己所犯過錯、罪惡,面對他人時引以為恥的精神作用謂之“愧”。
“福智”,即福德和智慧。
⒀廣慧:即廣大的智慧。
⒁三世諸佛:指出現于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的一切諸佛。
在佛教成立時的釋迦牟尼佛稱為現在佛,在釋迦牟尼佛以前的一切佛稱為過去佛,在釋迦牟尼佛以後成佛的稱為未來佛。
⒂後位:指菩薩十地的第二地離垢地。
因位于初地歡喜地之後,故稱後位。
⒃戒聞具足:謂持戒、聞法皆圓滿成就。
⒄三毒火:“三毒”,即貪(貪愛五欲)、嗔(嗔恚無忍)、癡(愚癡無明)。
因這三者能毒害人們的身命與慧命,故名三毒。
此三毒如火熾燃人心,故名三毒火。
⒅趣三地:即趣入菩薩十地之第三地發光地。
⒆趣焰地:即趣入菩薩十地之第四地焰慧地。
⒇道智:十智之一。
為證得上下界道谛之智。
(21)趣入難勝地:即趣入菩薩十地之第五地。
(22)十力無上尊:“無上尊”,指佛在人天中最為尊勝。
具有十力的佛世尊,即名十力無上尊。
(23)無生現前地:“無生”,即無有生滅;“現前地”,即菩薩十地之第六地。
(24)不受于我:即不受常一主宰之我的支配。
(25)七地:即菩薩十地之第七地遠行地。
(26)如空不動地:“如空”,意為猶如虛空;“不動地”,即菩薩十地之第八地。
(27)智業:即智慧之業。
(28)十自在:即十種自在:一、“壽命自在”,謂菩薩成就法身慧命,已無生死壽夭之數,雖曆萬劫而不增長,而短促的一刹那亦不減退,但為了度衆生随機示現長短壽命之相,其心無所挂礙。
二、“心自在”,謂菩薩了達諸法性空,不受任何的挂礙,故能智慧方便,調伏身心,入無量三昧,遊戲神通,而無障礙。
三、“資具自在”,又作“财自在”“物自在”“莊嚴自在”等。
謂菩薩能以無量福德、種種珍寶、物資嚴飾一切世界,清淨無礙。
四、“業自在”,謂菩薩能随順諸業,應時示現,受諸果報,無障無礙。
五、“生自在”,亦作受生自在。
謂菩薩随其心念能于一切世界中,示現受生,借以度脫無量衆生,無障無礙。
六、“願自在”,謂菩薩随其所願,能于一切佛國土中,随時随處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無障無礙。
七、“解自在”,又作“信自在”“解脫自在”“信解自在”等。
謂菩薩能了達諸法,破一切執,故能勝解成就,從而示現種種色身,為諸衆生演說無量妙法,無障無礙。
八、“如意自在”,亦作“神力自在”“神變自在”。
謂菩薩神通廣大,法力無邊,能于各種世界中,示現變化,無障無礙。
九、“智自在”,謂菩薩智慧具足,于一念中能示現、覺悟如來之十力、四無畏,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無障無礙。
十、“法自在”,謂菩薩得大辯才,于一切法中廣說無邊法門,度脫衆生,無障無礙。
此十種自在的次序,各經略有不同。
(29)善慧地:即菩薩十地中的第九地。
(30)心行業惑等稠林:意為一切心行、善惡業和煩惱如密林一樣。
(31)趣道:謂趨向菩提、涅槃之道。
(32)勝義藏:即勝義法,也即涅槃之理。
(33)九地:即善慧地。
(34)受職:即傳法灌頂。
此處指得最後的定,即傳法灌頂的定。
(35)光網:即大光明網,形容光明之極盛。
(36)轉輪王第一子:即轉輪王之長子,将來要繼承王位,進行灌頂。
(37)念力:五力之一。
謂此專念之力,能抵抗其他一切障礙,故謂之念力。
(38)龍雨:意謂四海龍王所下的雨。
(39)智願:即智慧與悲願。
此處指由大智慧所發之大悲弘願。
(40)世智:即世間的智慧,為凡夫外道之智。
(41)無礙智:即通達自在之佛智。
(42)正法:即真正的佛法、教法。
(43)三界王: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之王。
(44)三乘法:即聲聞、緣覺、菩薩“三乘”的教法。
(45)藝業:謂技藝業用。
(46)鞞陀:即鞞陀梨山。
(47)仙山:即神仙山。
(48)由幹:即由幹陀山。
(49)馬耳:即馬耳山。
(50)尼民:即尼民陀羅山。
(51)輪圍:即斫羯羅山。
此山由金剛羅圍純寶所成,故名輪圍。
(52)計都:即計都末底山。
(53)須彌:即須彌盧山,簡稱須彌山。
(54)初地願首:謂初地初得覺悟,證得聖道,首次如願。
(55)二持戒:謂二地離垢地成就持戒波羅蜜。
(56)三地功德:謂三地發光地,智慧顯發,能得種種功德。
(57)四專一:謂四地焰慧地專心一緻,成就精進波羅蜜,使慧性熾盛。
(58)五地微妙:謂五地難勝地,成就禅定波羅蜜,能使真俗二智融合相應,微妙之極。
(59)六甚深:謂六地現前地,成就慧波羅蜜,發甚深智慧,使眼前無染淨差别。
(60)七廣大慧:謂七地遠行地,成就方便波羅蜜,發大悲心,得大智慧,遠離二乘之自度。
(61)八莊嚴:謂八地不動地,成就願波羅蜜,作無相觀,任運無功用相續。
用無相之智慧莊嚴一切,絕不為煩惱所動。
(62)九地思量微妙義:謂九地善慧地,成就力波羅蜜,思量微妙,于一切處都能了知可度不可度而為說法。
(63)行海:謂一切修行如大海。
(64)十行超世:謂十地修行超出一切世間。
(65)發心初:謂初地為發心之初位。
(66)持戒第二:謂二地離垢地,又名具戒地,是持戒之地。
(67)禅第三:謂三地發光地,是禅定之地,依禅定而得智慧之光。
(68)行淨第四:謂四地焰慧地,舍離前三地的分别見解,修行淨業。
(69)成就五:謂五地難勝地,已成就正智,得難以超出之位。
或謂已成就出世間智,依自在之方便力救度難救衆生之位。
(70)緣生第六:謂六地現前地,以成就慧波羅蜜為緣,從而生起最勝智,使眼前無染法、淨法之差别。
(71)貫穿七:謂七地遠行地,成就方便波羅蜜,由此貫穿而出生世間共不共勝進道。
(72)第八置在金剛幢:謂八地不動地,其絕不為煩惱所動之覺位,猶如置于金剛幢上不動搖一樣。
(73)第九觀察衆稠林:謂九地善慧地,具足十力,觀察衆生猶如觀察密林一樣,了如指掌。
(74)第十灌頂随王意:謂十地法雲地,具足無邊功德,得灌頂位,可以如同帝王灌頂後一樣,一切事均可随意而作。
(75)毫末度空可知量:“毫末”,意為極其微細之物,幾乎不能眼見;“度空”,即計度虛空。
此句意為雖然幾乎不可見的毫末和無法計度的虛空,猶可知道其數量。
譯文 這時候,金剛藏菩薩觀察了十方世界的一切衆會,意欲贊歎發一切智智心的人,欲示現菩薩的境界,欲淨治菩薩的行力,欲演說攝取一切種智之道,欲滅除一切世間的煩惱,欲施給衆生一切智,欲示現不思議智的莊嚴,欲顯示一切菩薩的種種功德,欲使這法雲地的意義更加明顯,承佛的威神之力而說偈頌: 其心寂滅恒常調伏信順,平等無礙猶如虛空; 遠離一切垢染和污濁而住于佛道,這特别殊勝之行你應該仔細地聽。
百千億劫時修習種種善法,供養無量無邊的佛; 聲聞、獨覺也要同樣加以供養,為了利益衆生應該發大心。
精勤持戒應經常柔和、忍辱、慚愧和福德、智慧應該圓滿具足; 立志求取佛智應修廣大的智慧,願得佛的十力需要發大心。
三世諸佛都要供養,一切佛國土都要莊嚴和清淨; 應該了知一切諸法都是平等的,為了利益衆生必須發大心。
住于初地生起這樣的心,永離衆惡恒常歡喜; 依仗本願之力廣修一切善法,因為有悲憫之心因而進入離垢地。
持戒、聞法均圓滿具足而思念衆生,滌除垢染、污穢而使心地明亮、潔淨; 觀察一切世間的貪嗔癡三毒之火,廣大解脫者都将進入第三發光地。
三界生死流轉等一切都是無常的,猶如利箭入身痛苦如火燃燒; 厭離一切有為法而求取佛法,廣大有智慧的人都将進入焰慧地。
念和慧都圓滿具足就能證得道谛之智,應該供養百千無量無數的佛; 經常觀察最勝的一切功德,此人即将進入難勝地。
用智慧和善巧的方法很好地觀察一切,作種種示現以救度衆生; 再供養具有十力的至高無上的佛世尊,就能進入無生無滅的現前地。
世間所難知之事而佛能知,不受我執的束縛而遠離有和無; 法性本來是寂滅的,随着因緣而轉變,得此微妙的道理就進入第七遠行地。
智慧方便心量廣大,難行難伏難以了知; 雖然已經證得寂滅之理仍要勤加修習,就能進入一切皆空的不動地。
佛陀勸令從寂滅開始起,就要廣修種種智慧之業; 具備了十種自在用以觀察世間的一切,以此就能升入善慧地。
以微妙的智慧觀察一切衆生,一切心行、善惡等業和煩惱猶如茂密的森林; 為欲教化他們使之趣向菩提、涅槃之道,演說一切諸佛的勝義之法。
按次第進行修行具備衆善,就能至第九善慧地廣集福德智慧; 經常求取一切諸佛的最上法門,就能得到佛智之法水灌其頂。
獲得無數的三昧,也能善于了知其一切作業; 最後的三昧名為受職灌頂,住于廣大的境界恒常不動。
菩薩得此三昧之時,大寶蓮花忽然出現; 身體大小正好相稱坐在其中,衆多佛子圍繞着他共同觀察。
放出百千億的大光明,滅除了一切衆生之苦; 又複于頂上放出大光明,普遍進入十方世界的一切佛智。
這些光明全部住于空中形成一光明之網,供養佛陀以後從腳下進入; 當時一切諸佛都完全了知,如今這佛子已登上佛位。
十方世界的菩薩齊來觀看,受灌頂登上佛位的菩薩舒展眉光照耀; 一切諸佛的眉間也放出光明,普遍照耀着從頂而入。
十方世界都發生震動,一切地獄之苦都被消滅; 此時諸佛為其傳法灌頂,猶如世間轉輪王的第一子。
如果能得到一切諸佛為其灌頂,這就名為登上法雲地; 智慧的增進将無窮無盡,能夠開悟一切世間的衆生。
欲界、色界、無色界,法界、世界、衆生界; 有情數界、無情數界及虛空界,如此一切界全都通達無礙。
一切教化都用大威力,諸佛世尊又為之加持微細智; 秘密劫數和凡夫等,都能如實而進行觀察。
佛陀受生、舍俗出家、成正道,弘宣佛法、入般涅槃,乃至寂滅、解脫,以及未說之法,都能如實了知。
菩薩住于此法雲地,具足了念力聞持佛法; 譬如大海接受四海龍王下雨,此法雲地接受佛法也是如此。
十方世界的無量衆生,都能得以聞持佛法、受持佛法; 在一處佛所所聞持的佛法,要超過其他佛所所聞持的佛法無其數。
以過去世的智慧與悲願的威神之力,一念間可以遍十方世界的一切佛國土; 降甘露雨滅除一切煩惱,因此佛說此地名為法雲地。
所示現的神通普遍于十方世界,超出人天世界的一切境界; 甚至要超過此數的無量億萬倍,用世間的智慧來思考必定要産生迷惘。
一舉足這樣分量的智慧、功德,甚至九地菩薩也不能了知; 更何況一般的衆生,以及聲聞和辟支佛。
此法雲地菩薩供養佛,十方世界的一切國土都普遍無遺; 又還供養現前的一切聖衆,圓滿具足地莊嚴佛的功德。
再說一下住于此法雲地的功德,具有三世法界的通達無礙的智慧; 衆生界、國土界也同樣如此,甚至具有一切佛的功德。
此法雲地菩薩的智慧光明,能指示一切衆生求取正法之路; 自在天王的光明能除世間的黑暗,法雲地菩薩的光明滅除黑暗也是如此。
住于此法雲地的菩薩多作三界之王,善能演說三乘佛法; 無量無數的三昧能于一念之中就得到,所看到的一切諸佛也是如此。
此法雲地我如今已簡略地說了,如果要廣為宣說是說不盡的; 像這樣十地的佛智,猶如十山王巋然而住,毫不動搖。
初地歡喜地中各種技藝之用不可窮盡,猶如雪山中集有一切衆草藥; 二地離垢地持戒、聞法和香山一樣,三地發光地如鞞陀梨山開放美妙的華。
焰慧地的法寶無窮無盡,譬如神仙山居住着許多仁善的神仙; 第五難勝地具有的神通如幹陀山,第六現前地如馬耳山有衆多的華果一樣。
第七遠行地的大智慧如尼民陀羅山,第八不動地心意自在猶如斫羯羅山; 第九善慧地集聚無礙之智如計都末底山,第十法雲地具備衆多福德如須彌山。
初地首次如願、二地嚴持戒律、三地得殊勝功德、四地專一精進; 五地得微妙禅定、六地得甚深智慧、七地成就廣大智慧、八地以無相智慧莊嚴一切。
九地思量十分微妙之義理,超過一切世間的道理; 十地受持一切佛法,這樣的行願之海無有盡竭之時。
十地修行超出世間,初地為始發心位,持戒是第二地,禅定是第三地; 修行淨業是第四地,成就正智是第五地,由緣而生最勝之智是第六地,貫穿而起世間共不共勝進道是第七地。
第八地猶如置于金剛幢上毫不動搖,第九地觀察衆生如同稠密的森林; 第十地灌頂位能随順王意而自由自在,像這樣的德寶漸得清淨。
十方世界的佛國土碎為微塵,也可于一念之中知其數量; 極其微細的毫末之物和無法計度的虛空都還可以知其數量,而經曆億劫的時間來說此法雲地菩薩的功德也說不盡。
佛子!這種集中了一切種智和一切智智功德的菩薩行法門品,如果是不種善根的一切衆生,不可得而聽聞。
解脫月菩薩問:聽聞這種法門,能得多少福德? 金剛藏菩薩回答說:像一切智智所得的福德那樣,聽聞這種法門,能得同樣的福德。
為什麼?因為并非是不聽聞這種功德法門,就能夠信解、受持、讀誦一切佛法的,更何況要進一步精進如佛所說而修行。
因此應該知道,一定要聞聽了這種集中一切智智的功德法門,方才能夠信解、受持、修習佛法,然後才能到達一切智智之地,即佛位。
這時候,由于佛的神通之力,加上佛法是佛陀親口所說,因此十方世界各有十億佛刹像微塵那樣多的世界,發生六類十八種大地震動之相。
這就是:一方獨動、向四方俱動、向八方齊動;一方獨起、四方俱起、八方齊起;一方獨湧、四方俱湧、八方齊湧;一方獨震、四方俱震、八方齊震;一方獨吼、四方俱吼、八方齊吼;一方獨擊、四方俱擊、八方齊擊。
同時天空落下許許多多的天華、天鬘、天衣以及各種天寶等莊嚴之物。
又有幢旛、缯蓋等,并演奏天音樂,聲音和雅,能同時發聲,贊歎一切智地的所有功德。
像這個世界是在他化自在天王的宮殿裡來演說此佛一樣的法,十方所有的一切世界也都是這樣。
這時候,菩薩又以佛的神通之力,在十方世界各有十億佛刹,像微塵那樣多的世界之外,又有十億佛刹無數的菩薩來到此會,并這樣說:好極了!好極了!金剛藏菩薩,你快說此法,我們全部同名金剛藏。
雖然我們所住的世界有種種不同的差别,但都名為金剛德,佛号金剛幢。
我們如今住在這個世界中,都承如來威神之力,而佛說此法,一切衆會都是平等的,所有文字句義,其他法會與此會所說沒有任何增減,都是承佛的威神之力而來此會的,将為你作證。
就像我們今天進入這一世界一樣,所有十方一切世界也都是這樣而前往作證。
原典 爾時,金剛藏菩薩觀察十方一切衆會普周法界,欲贊歎發一切智智心①,欲示現菩薩境界②,欲淨治菩薩行力③,欲說攝取一切種智道,欲除滅一切世間垢④,欲施與一切智,欲示現不思議智莊嚴⑤,欲顯示一切菩薩諸功德,欲令如是地義轉更開顯⑥,承佛神力而說頌言: 其心寂滅恒調順⑦,平等無礙如虛空; 離諸垢濁⑧住于道,此殊勝行⑨汝應聽。
百千億劫修諸善,供養無量無邊佛; 聲聞獨覺亦複然,為利衆生發大心⑩。
精勤持戒常柔忍⑾,慚愧福智⑿皆具足; 志求佛智修廣慧⒀,願得十力發大心。
三世諸佛⒁鹹供養,一切國土悉嚴淨; 了知諸法皆平等,為利衆生發大心。
住于初地生是心,永離衆惡常歡喜; 願力廣修諸善法,以悲憫故入後位⒂。
戒聞具足⒃念衆生,滌除垢穢心明潔; 觀察世間三毒火⒄,廣大解者趣三地⒅。
三有一切皆無常,如箭入身苦熾然; 厭離有為求佛法,廣大智人趣焰地⒆。
念慧具足得道智⒇,供養百千無量佛; 常觀最勝諸功德,斯人趣入難勝地(21)。
智慧方便善觀察,種種示現救衆生; 複供十力無上尊(22),趣入無生現前地(23)。
世所難知而能知,不受于我(24)離有無; 法性本寂随緣轉,得此微妙向七地(25)。
智慧方便心廣大,難行難伏難了知; 雖證寂滅勤修習,能趣如空不動地(26)。
佛勸令從寂滅起,廣修種種諸智業(27); 具十自在(28)觀世間,以此而升善慧地(29)。
以微妙智觀衆生,心行業惑等稠林(30); 為欲化其令趣道(31),演說諸佛勝義藏(32)。
次第修行具衆善,乃至九地(33)集福慧; 常求諸佛最上法,得佛智水灌其頂。
獲得無數諸三昧,亦善了知其作業; 最後三昧名受職(34),住廣大境恒不動。
菩薩得此三昧時,大寶蓮華忽然現; 身量稱彼于中坐,佛子圍繞同觀察。
放大光明百千億,滅除一切衆生苦; 複于頂上放光明,普入十方諸佛會。
悉住空中作光網(35),供養佛已從足入; 實時諸佛悉了知,今此佛子登職位。
十方菩薩來觀察,受職大士舒光照; 諸佛眉間亦放光,普照而來從頂入。
十方世界鹹震動,一切地獄苦消滅; 是時諸佛與其職,如轉輪王第一子(36)。
若蒙諸佛與灌頂,是則名登法雲地; 智慧增長無有邊,開悟一切諸世間。
欲界色界無色界,法界世界衆生界; 有數無數及虛空,如是一切鹹通達。
一切化用大威力,諸佛加持微細智; 秘密劫數毛道等,皆能如實而觀察。
受生舍俗成正道,轉妙法輪入涅槃; 乃至寂滅解脫法,及所未說皆能了。
菩薩住此法雲地,具足念力(37)持佛法; 譬如大海受龍雨(38),此地受法亦複然。
十方無量諸衆生,悉得聞持持佛法; 于一佛所所聞法,過于彼數無有量。
以昔智願(39)威神力,一念普遍十方土; 霈甘露雨滅煩惱,是故佛說名法雲。
神通示現遍十方,超出人天世間境; 複過是數無量億,世智(40)思惟必迷悶。
一舉足量智功德,乃至九地不能知; 何況一切諸衆生,及以聲聞辟支佛。
此地菩薩供養佛,十方國土悉周遍; 亦供現前諸聖衆,具足莊嚴佛功德。
住于此地複為說,三世法界無礙智(41); 衆生國土悉亦然,乃至一切佛功德。
此地菩薩智光明,能示衆生正法(42)路; 自在天光除世暗,此光滅暗亦如是。
住此多作三界王(43),善能演說三乘法(44); 無量三昧一念得,所見諸佛亦如是。
此地我今已略說,若欲廣說不可盡; 如是諸地佛智中,如十山王嶷然住。
初地藝業(45)不可盡,譬如雪山集衆樂; 二地戒聞如香山,三如鞞陀(46)發妙華。
焰慧道寶無有盡,譬如仙山(47)仁善住; 五地神通如由幹(48),六如馬耳(49)具衆果。
七地大慧如尼民(50),八地自在如輪圍(51); 九如計都(52)集無礙,十如須彌(53)具衆德。
初地願首(54)二持戒(55),三地功德(56)四專一(57); 五地微妙(58)六甚深(59),七廣大慧(60)八莊嚴(61)。
九地思量微妙義(62),出過一切世間道; 十地受持諸佛法,如是行海(63)無盡竭。
十行超世(64)發心初(65),持戒第二(66)禅第三(67); 行淨第四(68)成就五(69),緣生第六(70)貫穿七(71)。
第八置在金剛幢(72),第九觀察衆稠林(73); 第十灌頂随王意(74),如是德寶漸清淨。
十方國土碎為塵,可于一念知其數; 毫末度空可知量(75),億劫說此不可盡。
注釋 ①發一切智智心:即發佛智之心。
②菩薩境界:即菩薩所得果報之境地。
③淨治菩薩行力:意為清除一切障礙菩薩修行之力用。
④一切世間垢:即一切世間的污染。
⑤不思議智莊嚴:即以不可思議的智慧莊嚴世界的一切。
⑥欲令如是地義轉更開顯:意為要使這菩薩十地的意義轉而更為明顯。
⑦調順:即調伏信順的意思。
⑧垢濁:即垢染、污濁,不清淨。
⑨殊勝行:謂超越一切、世所稀有的行為。
⑩大心:指大乘心或大願心。
⑾柔忍:即柔和、忍辱。
此處意為嚴持戒律者應常柔和、忍辱。
⑿慚愧福智:“慚愧”,慚與愧的合稱。
心所名。
自己反省,對自己所犯過錯、罪惡感到羞恥的精神作用謂之“慚”;對自己所犯過錯、罪惡,面對他人時引以為恥的精神作用謂之“愧”。
“福智”,即福德和智慧。
⒀廣慧:即廣大的智慧。
⒁三世諸佛:指出現于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的一切諸佛。
在佛教成立時的釋迦牟尼佛稱為現在佛,在釋迦牟尼佛以前的一切佛稱為過去佛,在釋迦牟尼佛以後成佛的稱為未來佛。
⒂後位:指菩薩十地的第二地離垢地。
因位于初地歡喜地之後,故稱後位。
⒃戒聞具足:謂持戒、聞法皆圓滿成就。
⒄三毒火:“三毒”,即貪(貪愛五欲)、嗔(嗔恚無忍)、癡(愚癡無明)。
因這三者能毒害人們的身命與慧命,故名三毒。
此三毒如火熾燃人心,故名三毒火。
⒅趣三地:即趣入菩薩十地之第三地發光地。
⒆趣焰地:即趣入菩薩十地之第四地焰慧地。
⒇道智:十智之一。
為證得上下界道谛之智。
(21)趣入難勝地:即趣入菩薩十地之第五地。
(22)十力無上尊:“無上尊”,指佛在人天中最為尊勝。
具有十力的佛世尊,即名十力無上尊。
(23)無生現前地:“無生”,即無有生滅;“現前地”,即菩薩十地之第六地。
(24)不受于我:即不受常一主宰之我的支配。
(25)七地:即菩薩十地之第七地遠行地。
(26)如空不動地:“如空”,意為猶如虛空;“不動地”,即菩薩十地之第八地。
(27)智業:即智慧之業。
(28)十自在:即十種自在:一、“壽命自在”,謂菩薩成就法身慧命,已無生死壽夭之數,雖曆萬劫而不增長,而短促的一刹那亦不減退,但為了度衆生随機示現長短壽命之相,其心無所挂礙。
二、“心自在”,謂菩薩了達諸法性空,不受任何的挂礙,故能智慧方便,調伏身心,入無量三昧,遊戲神通,而無障礙。
三、“資具自在”,又作“财自在”“物自在”“莊嚴自在”等。
謂菩薩能以無量福德、種種珍寶、物資嚴飾一切世界,清淨無礙。
四、“業自在”,謂菩薩能随順諸業,應時示現,受諸果報,無障無礙。
五、“生自在”,亦作受生自在。
謂菩薩随其心念能于一切世界中,示現受生,借以度脫無量衆生,無障無礙。
六、“願自在”,謂菩薩随其所願,能于一切佛國土中,随時随處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無障無礙。
七、“解自在”,又作“信自在”“解脫自在”“信解自在”等。
謂菩薩能了達諸法,破一切執,故能勝解成就,從而示現種種色身,為諸衆生演說無量妙法,無障無礙。
八、“如意自在”,亦作“神力自在”“神變自在”。
謂菩薩神通廣大,法力無邊,能于各種世界中,示現變化,無障無礙。
九、“智自在”,謂菩薩智慧具足,于一念中能示現、覺悟如來之十力、四無畏,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無障無礙。
十、“法自在”,謂菩薩得大辯才,于一切法中廣說無邊法門,度脫衆生,無障無礙。
此十種自在的次序,各經略有不同。
(29)善慧地:即菩薩十地中的第九地。
(30)心行業惑等稠林:意為一切心行、善惡業和煩惱如密林一樣。
(31)趣道:謂趨向菩提、涅槃之道。
(32)勝義藏:即勝義法,也即涅槃之理。
(33)九地:即善慧地。
(34)受職:即傳法灌頂。
此處指得最後的定,即傳法灌頂的定。
(35)光網:即大光明網,形容光明之極盛。
(36)轉輪王第一子:即轉輪王之長子,将來要繼承王位,進行灌頂。
(37)念力:五力之一。
謂此專念之力,能抵抗其他一切障礙,故謂之念力。
(38)龍雨:意謂四海龍王所下的雨。
(39)智願:即智慧與悲願。
此處指由大智慧所發之大悲弘願。
(40)世智:即世間的智慧,為凡夫外道之智。
(41)無礙智:即通達自在之佛智。
(42)正法:即真正的佛法、教法。
(43)三界王: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之王。
(44)三乘法:即聲聞、緣覺、菩薩“三乘”的教法。
(45)藝業:謂技藝業用。
(46)鞞陀:即鞞陀梨山。
(47)仙山:即神仙山。
(48)由幹:即由幹陀山。
(49)馬耳:即馬耳山。
(50)尼民:即尼民陀羅山。
(51)輪圍:即斫羯羅山。
此山由金剛羅圍純寶所成,故名輪圍。
(52)計都:即計都末底山。
(53)須彌:即須彌盧山,簡稱須彌山。
(54)初地願首:謂初地初得覺悟,證得聖道,首次如願。
(55)二持戒:謂二地離垢地成就持戒波羅蜜。
(56)三地功德:謂三地發光地,智慧顯發,能得種種功德。
(57)四專一:謂四地焰慧地專心一緻,成就精進波羅蜜,使慧性熾盛。
(58)五地微妙:謂五地難勝地,成就禅定波羅蜜,能使真俗二智融合相應,微妙之極。
(59)六甚深:謂六地現前地,成就慧波羅蜜,發甚深智慧,使眼前無染淨差别。
(60)七廣大慧:謂七地遠行地,成就方便波羅蜜,發大悲心,得大智慧,遠離二乘之自度。
(61)八莊嚴:謂八地不動地,成就願波羅蜜,作無相觀,任運無功用相續。
用無相之智慧莊嚴一切,絕不為煩惱所動。
(62)九地思量微妙義:謂九地善慧地,成就力波羅蜜,思量微妙,于一切處都能了知可度不可度而為說法。
(63)行海:謂一切修行如大海。
(64)十行超世:謂十地修行超出一切世間。
(65)發心初:謂初地為發心之初位。
(66)持戒第二:謂二地離垢地,又名具戒地,是持戒之地。
(67)禅第三:謂三地發光地,是禅定之地,依禅定而得智慧之光。
(68)行淨第四:謂四地焰慧地,舍離前三地的分别見解,修行淨業。
(69)成就五:謂五地難勝地,已成就正智,得難以超出之位。
或謂已成就出世間智,依自在之方便力救度難救衆生之位。
(70)緣生第六:謂六地現前地,以成就慧波羅蜜為緣,從而生起最勝智,使眼前無染法、淨法之差别。
(71)貫穿七:謂七地遠行地,成就方便波羅蜜,由此貫穿而出生世間共不共勝進道。
(72)第八置在金剛幢:謂八地不動地,其絕不為煩惱所動之覺位,猶如置于金剛幢上不動搖一樣。
(73)第九觀察衆稠林:謂九地善慧地,具足十力,觀察衆生猶如觀察密林一樣,了如指掌。
(74)第十灌頂随王意:謂十地法雲地,具足無邊功德,得灌頂位,可以如同帝王灌頂後一樣,一切事均可随意而作。
(75)毫末度空可知量:“毫末”,意為極其微細之物,幾乎不能眼見;“度空”,即計度虛空。
此句意為雖然幾乎不可見的毫末和無法計度的虛空,猶可知道其數量。
譯文 這時候,金剛藏菩薩觀察了十方世界的一切衆會,意欲贊歎發一切智智心的人,欲示現菩薩的境界,欲淨治菩薩的行力,欲演說攝取一切種智之道,欲滅除一切世間的煩惱,欲施給衆生一切智,欲示現不思議智的莊嚴,欲顯示一切菩薩的種種功德,欲使這法雲地的意義更加明顯,承佛的威神之力而說偈頌: 其心寂滅恒常調伏信順,平等無礙猶如虛空; 遠離一切垢染和污濁而住于佛道,這特别殊勝之行你應該仔細地聽。
百千億劫時修習種種善法,供養無量無邊的佛; 聲聞、獨覺也要同樣加以供養,為了利益衆生應該發大心。
精勤持戒應經常柔和、忍辱、慚愧和福德、智慧應該圓滿具足; 立志求取佛智應修廣大的智慧,願得佛的十力需要發大心。
三世諸佛都要供養,一切佛國土都要莊嚴和清淨; 應該了知一切諸法都是平等的,為了利益衆生必須發大心。
住于初地生起這樣的心,永離衆惡恒常歡喜; 依仗本願之力廣修一切善法,因為有悲憫之心因而進入離垢地。
持戒、聞法均圓滿具足而思念衆生,滌除垢染、污穢而使心地明亮、潔淨; 觀察一切世間的貪嗔癡三毒之火,廣大解脫者都将進入第三發光地。
三界生死流轉等一切都是無常的,猶如利箭入身痛苦如火燃燒; 厭離一切有為法而求取佛法,廣大有智慧的人都将進入焰慧地。
念和慧都圓滿具足就能證得道谛之智,應該供養百千無量無數的佛; 經常觀察最勝的一切功德,此人即将進入難勝地。
用智慧和善巧的方法很好地觀察一切,作種種示現以救度衆生; 再供養具有十力的至高無上的佛世尊,就能進入無生無滅的現前地。
世間所難知之事而佛能知,不受我執的束縛而遠離有和無; 法性本來是寂滅的,随着因緣而轉變,得此微妙的道理就進入第七遠行地。
智慧方便心量廣大,難行難伏難以了知; 雖然已經證得寂滅之理仍要勤加修習,就能進入一切皆空的不動地。
佛陀勸令從寂滅開始起,就要廣修種種智慧之業; 具備了十種自在用以觀察世間的一切,以此就能升入善慧地。
以微妙的智慧觀察一切衆生,一切心行、善惡等業和煩惱猶如茂密的森林; 為欲教化他們使之趣向菩提、涅槃之道,演說一切諸佛的勝義之法。
按次第進行修行具備衆善,就能至第九善慧地廣集福德智慧; 經常求取一切諸佛的最上法門,就能得到佛智之法水灌其頂。
獲得無數的三昧,也能善于了知其一切作業; 最後的三昧名為受職灌頂,住于廣大的境界恒常不動。
菩薩得此三昧之時,大寶蓮花忽然出現; 身體大小正好相稱坐在其中,衆多佛子圍繞着他共同觀察。
放出百千億的大光明,滅除了一切衆生之苦; 又複于頂上放出大光明,普遍進入十方世界的一切佛智。
這些光明全部住于空中形成一光明之網,供養佛陀以後從腳下進入; 當時一切諸佛都完全了知,如今這佛子已登上佛位。
十方世界的菩薩齊來觀看,受灌頂登上佛位的菩薩舒展眉光照耀; 一切諸佛的眉間也放出光明,普遍照耀着從頂而入。
十方世界都發生震動,一切地獄之苦都被消滅; 此時諸佛為其傳法灌頂,猶如世間轉輪王的第一子。
如果能得到一切諸佛為其灌頂,這就名為登上法雲地; 智慧的增進将無窮無盡,能夠開悟一切世間的衆生。
欲界、色界、無色界,法界、世界、衆生界; 有情數界、無情數界及虛空界,如此一切界全都通達無礙。
一切教化都用大威力,諸佛世尊又為之加持微細智; 秘密劫數和凡夫等,都能如實而進行觀察。
佛陀受生、舍俗出家、成正道,弘宣佛法、入般涅槃,乃至寂滅、解脫,以及未說之法,都能如實了知。
菩薩住于此法雲地,具足了念力聞持佛法; 譬如大海接受四海龍王下雨,此法雲地接受佛法也是如此。
十方世界的無量衆生,都能得以聞持佛法、受持佛法; 在一處佛所所聞持的佛法,要超過其他佛所所聞持的佛法無其數。
以過去世的智慧與悲願的威神之力,一念間可以遍十方世界的一切佛國土; 降甘露雨滅除一切煩惱,因此佛說此地名為法雲地。
所示現的神通普遍于十方世界,超出人天世界的一切境界; 甚至要超過此數的無量億萬倍,用世間的智慧來思考必定要産生迷惘。
一舉足這樣分量的智慧、功德,甚至九地菩薩也不能了知; 更何況一般的衆生,以及聲聞和辟支佛。
此法雲地菩薩供養佛,十方世界的一切國土都普遍無遺; 又還供養現前的一切聖衆,圓滿具足地莊嚴佛的功德。
再說一下住于此法雲地的功德,具有三世法界的通達無礙的智慧; 衆生界、國土界也同樣如此,甚至具有一切佛的功德。
此法雲地菩薩的智慧光明,能指示一切衆生求取正法之路; 自在天王的光明能除世間的黑暗,法雲地菩薩的光明滅除黑暗也是如此。
住于此法雲地的菩薩多作三界之王,善能演說三乘佛法; 無量無數的三昧能于一念之中就得到,所看到的一切諸佛也是如此。
此法雲地我如今已簡略地說了,如果要廣為宣說是說不盡的; 像這樣十地的佛智,猶如十山王巋然而住,毫不動搖。
初地歡喜地中各種技藝之用不可窮盡,猶如雪山中集有一切衆草藥; 二地離垢地持戒、聞法和香山一樣,三地發光地如鞞陀梨山開放美妙的華。
焰慧地的法寶無窮無盡,譬如神仙山居住着許多仁善的神仙; 第五難勝地具有的神通如幹陀山,第六現前地如馬耳山有衆多的華果一樣。
第七遠行地的大智慧如尼民陀羅山,第八不動地心意自在猶如斫羯羅山; 第九善慧地集聚無礙之智如計都末底山,第十法雲地具備衆多福德如須彌山。
初地首次如願、二地嚴持戒律、三地得殊勝功德、四地專一精進; 五地得微妙禅定、六地得甚深智慧、七地成就廣大智慧、八地以無相智慧莊嚴一切。
九地思量十分微妙之義理,超過一切世間的道理; 十地受持一切佛法,這樣的行願之海無有盡竭之時。
十地修行超出世間,初地為始發心位,持戒是第二地,禅定是第三地; 修行淨業是第四地,成就正智是第五地,由緣而生最勝之智是第六地,貫穿而起世間共不共勝進道是第七地。
第八地猶如置于金剛幢上毫不動搖,第九地觀察衆生如同稠密的森林; 第十地灌頂位能随順王意而自由自在,像這樣的德寶漸得清淨。
十方世界的佛國土碎為微塵,也可于一念之中知其數量; 極其微細的毫末之物和無法計度的虛空都還可以知其數量,而經曆億劫的時間來說此法雲地菩薩的功德也說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