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
關燈
小
中
大
身體的原料,用大珠寶首飾鑲嵌其間,大自在天王穿戴着這樣的服裝,這是其他任何天人的裝飾品所不能比及的。
此法雲地的菩薩也是如此。
一開始從初地歡喜地直至九地善慧地,一切菩薩所有的智慧與修行都比不上法雲地菩薩。
此法雲地菩薩的智慧光明,能使衆生直至進入一切智智,其他智慧的光明沒有能像這樣的。
佛子!譬如大自在天王的光明,能使衆生的身心清涼,一切光明都不能與之相比。
此法雲地菩薩的智慧光明也是如此,能使衆生都得到清涼,直至得到一切智智。
一切聲聞、辟支佛,乃至第九地菩薩,其智慧光明,都不及于他。
佛子!此大菩薩已安住于這樣的智慧,諸佛世尊又更為說三世智、法界差别智、遍一切世界智、照一切世界智、慈念一切衆生智等。
扼要地來說,直至為他說一切智智,證得一切智智。
此菩薩于十波羅蜜中,以智波羅蜜最為增上,但對其他波羅蜜也不是不修行。
佛子!這叫作略說大菩薩第十法雲地。
如果要廣說的話,即使是無量無數的劫時也說不盡。
原典 佛子!菩薩住此地,多作摩酰首羅天王,于法自在,能授衆生、聲聞、獨覺、一切菩薩波羅蜜行①。
于法界中,所有問難,無能屈者。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②,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③、一切智智。
複作是念,我當于一切衆生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
若勤加精進,于一念頃得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刹微塵數三昧,乃至示現爾所微塵數菩薩以為眷屬。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④,過于此數。
所謂若修行、若莊嚴⑤、若信解⑥、若所作⑦、若身、若語、若光明、若諸根⑧、若神變⑨、若音聲⑩、若行處⑾,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佛子!此菩薩摩诃薩十地行相⑿次第現前⒀,則能趣入一切智智。
譬如阿耨達池出四大河⒁,其河流注遍閻浮提⒂,既無盡竭,複更增長,乃至入海,令其充滿。
佛子!菩薩亦爾。
從菩提心⒃流出善根大願⒄之水,以四攝法⒅充滿衆生,無有窮盡。
複更增長,乃至入于一切智海⒆,令其充滿。
佛子!菩薩十地因佛智故而有差别。
如因大地有十山王。
何等為十?所謂雪山王⒇、香山王(21)、鞞陀梨山王(22)、神仙山王(23)、由幹陀山王(24)、馬耳山王(25)、尼民陀羅山王(26)、斫羯羅山王(27)、計都末底山王(28)、須彌盧山王(29)。
佛子!如雪山王,一切藥草鹹在其中,取不可盡。
菩薩所住歡喜地(30)亦複如是,一切世間經書、技藝、文頌(31)、咒術(32)鹹在其中,說不可盡。
佛子!如香山王,一切諸香鹹集其中,取不可盡。
菩薩所住離垢地(33)亦複如是,一切菩薩戒行、威儀(34)鹹在其中,說不可盡。
佛子!如鞞陀梨山王,純寶所成,一切衆寶鹹在其中,取不可盡。
菩薩所住發光地(35)亦複如是,一切世間禅定(36)、神通、解脫三昧(37)、三摩缽底(38)鹹在其中,說不可盡。
佛子!如神仙山王,純寶所成,五通神仙(39)鹹住其中,無有窮盡。
菩薩所住焰慧地(40)亦複如是,一切道(41)中殊勝智慧鹹在其中,說不可盡。
佛子!如由幹陀羅山王,純寶所成,夜叉、大神(42)鹹住其中,無有窮盡。
菩薩所住難勝地(43)亦複如是,一切自在、如意神通(44)鹹在其中,說不可盡。
佛子!如馬耳山王,純寶所成,一切諸果鹹在其中,取不可盡。
菩薩所住現前地(45)亦複如是,入緣起理(46),聲聞果證(47)鹹在其中,說不可盡。
如尼民陀羅山王,純寶所成,大力龍神(48)鹹住其中,無有窮盡。
菩薩所住遠行地(49)亦複如是,方便(50)、智慧、獨覺果證(51)鹹在其中,說不可盡。
如斫羯羅山王,純寶所成,諸自在衆鹹住其中,無有窮盡。
菩薩所住不動地(52)亦複如是,一切菩薩自在行(53),差别世界(54)鹹在其中,說不可盡。
如計都山王,純寶所成,大威德阿修羅王(55)鹹住其中,無有窮盡。
菩薩所住善慧地亦複如是,一切世間生滅智行(56)鹹在其中,說不可盡。
如須彌盧山王,純寶所成。
大威德諸天(57)鹹住其中,無有窮盡。
菩薩所住法雲地亦複如是,如來力、無畏、不共法(58),一切佛事鹹在其中,問答宣說不可窮盡。
佛子!此十寶山王同在大海,差别得名。
菩薩十地亦複如是,同在一切智中,差别得名。
注釋 ①一切菩薩波羅蜜行:意謂所有菩薩的波羅蜜大行。
②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指四攝法。
即一、“布施攝”,謂若有衆生樂财則布施财,樂法則布施法,使之由此而生親愛之心,從而達到化度對方的目的。
二、“愛語攝”,謂随着衆生的根性而以善言慰喻,使之由此而生親愛之心,從而達到化度對方的目的。
三、“利行攝”,謂起身、口、意之善行以利益衆生,使之由此而生親愛之心,以達到度人的目的。
四、“同事攝”,謂親近衆生,同其苦樂,并以法眼見衆生根性而随其所樂分形示現,令其同沾利益,由此而入道。
③一切種:即一切種智。
④自在示現:即自然而然地示現出來。
⑤莊嚴:嚴飾布列之意。
即布列雜花、衆寶、寶蓋、幢、旛、璎珞等,以裝飾嚴淨道場或國土等。
⑥信解:謂相信和理解。
聽佛說法,初信後解,亦謂之信解。
⑦所作:謂身、口、意所發起的造作。
⑧諸根:指信、勤、念、定、慧五根和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及其他一切之善根。
⑨神變:即神通變化。
⑩音聲:即聲音,為耳根所對之境。
⑾行處:謂修行、成道之處。
⑿十地行相:即十地行事的相狀。
⒀現前:即顯現于眼前。
⒁阿耨達池出四大河:“阿耨達池”,意為無熱惱池、清涼池。
佛經中稱,為閻浮提(贍部洲)四大河之發源地。
位于香醉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圍八百裡,以金、銀、琉璃、頗梨(水晶)四寶裝飾岸邊。
池中金沙彌漫,清波皎潔如鏡,有龍王名阿耨達居之,池中能出清冷之水供給贍部洲。
由阿耨達池流出的四大河是:東面的恒河,亦稱殒伽河;南面的信度河,亦稱辛頭河;西面的縛刍河,亦稱博叉河;北面的徙多河,亦稱私陀河。
⒂閻浮提:亦稱贍部洲。
因此洲中心有閻浮提樹的森林,故稱閻浮提,即我們現在所住的娑婆世界。
⒃菩提心:即求取正覺成佛之心。
⒄善根大願:“善根”,即善良的根性,亦即能産生諸善法之根。
身、口、意三業之善,牢不可拔,能生餘善,能生妙果,故稱善根。
以善良的根性發大願,即謂之善根大願。
⒅四攝法: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前已有解。
⒆一切智海:即一切智如大海一樣的多。
⒇雪山王:十山王之一。
此山中有許多藥草,能治衆病。
比喻歡喜地菩薩之聖智法藥,用之不竭,以破無明,為超前之行位。
(21)香山王:十山王之一。
此山中遍滿一切諸香。
比喻離垢地菩薩之戒行威儀、功德之妙香遍熏一切。
(22)鞞陀梨山王:十山王之一。
“鞞陀梨”,意為種種持。
此山由純寶所成,持有種種之寶。
比喻發光地菩薩之禅定、神通、解脫等諸法,皆可貴如寶。
(23)神仙山王:十山王之一。
此山中多神仙居住,比喻焰慧地菩薩,超出世間,得大自在。
(24)由幹陀山王:十山王之一。
“由幹陀”,梵語持雙。
此山由純寶所成,諸夜叉王鹹住其中。
比喻難勝地菩薩之如意神通,善巧自在。
(25)馬耳山王:十山王之一。
此山純寶所成,盛産一切諸果。
比喻現前地菩薩自理體起諸妙用,化導衆生,以證聲聞之果。
(26)尼民陀羅山王:十山王之一。
“尼民陀羅”,意為持邊。
此山純寶所成,大力龍神鹹住其中。
比喻遠行地菩薩之方便智慧,化導衆生,使證緣覺之果。
(27)斫羯羅山王:十山王之一。
“斫羯羅”,意為輪圍。
此山由金剛輪圍純寶所成,諸自在仙皆住其中,比喻不動地菩薩之無功用道,得心自在,化諸菩薩衆。
(28)計都末底山王:十山王之一。
“計都末底”,亦作“計度末底”,意為幢慧。
此山由純寶所成,大威德之阿修羅王皆住其中。
比喻善慧地菩薩,以善巧攝衆生之大力智行。
(29)須彌盧山王:十山王之一。
“須彌盧”,意為妙高。
此山由純寶所成,大威德天皆住其中。
比喻法雲地菩薩,具足如來之力,成就無畏,得不共法,為衆宣說,問答無盡。
(30)歡喜地:菩薩十地之一。
謂菩薩既滿初阿僧祇劫之行,初得聖性,破見惑,證得二空之理,生大歡喜,故名歡喜地。
(31)文頌:即文字和偈頌。
(32)咒術:即神咒之妙術。
念咒能降災于敵或為己除禍,具有殺人或延壽之奇術,故稱為咒術。
(33)離垢地:菩薩十地之一。
謂菩薩已成就戒波羅蜜,斷修惑,除毀犯之垢,使身清淨,故名離垢地。
(34)威儀:謂坐作進退有威德、有儀則。
(35)發光地:菩薩十地之一。
謂菩薩已成就忍辱波羅蜜,斷修惑,得谛察法忍,智慧顯發,故名發光地。
(36)世間禅定:三種禅定之一。
即凡夫所修之欲界定、色界之四禅定、無色界之四無色界定、四無量心定。
凡以有漏智所修之禅定,包括外道禅、凡夫禅等均屬之。
(37)解脫三昧:謂脫離一切束縛而自由自在之禅定。
(38)三摩缽底:禅定的一種。
意譯“正受”“等至”等,身心安和,住于一境的意思。
(39)五通神仙:謂得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神足通)五通的神仙。
(40)焰慧地:菩薩十地之一。
謂菩薩成就精進波羅蜜,斷修惑,使慧性熾盛,故名焰慧地。
(41)一切道:即包括六道在内的一切諸道。
(42)大神:指八部衆中之一切神。
(43)難勝地:即極難勝地,菩薩十地之一。
謂菩薩成就禅定波羅蜜,斷修惑;對真俗二智行相互違者,能使之合而相應,故名難勝地。
(44)如意神通:即如意通,為五神通之一。
(45)現前地:菩薩十地之一。
謂菩薩成就慧波羅蜜,斷修惑,發最勝智,使現前無染淨之差别,故名現前地。
(46)緣起理:即事物由因緣而生起、消滅的道理。
(47)聲聞果證:謂依因位之修行,而得聲聞果地之證悟。
(48)大力龍神:即具有大力的龍神。
為八部衆之一。
(49)遠行地:菩薩十地之一。
謂菩薩成就方便波羅蜜,發大悲心,亦斷修惑,遠離二乘之自度,故名遠行地。
(50)方便:謂用向上進展之方法與巧妙之言辭以教化衆生。
(51)獨覺果證:謂依因位之修行,而得獨覺(緣覺)果地之證悟。
(52)不動地:菩薩十地之一。
謂菩薩成就願波羅蜜,斷修惑,作無相觀,智慧、功德都任運地增進,不為煩惱所動,也不為功用所動,故名不動地。
(53)自在行:謂心離一切煩惱之系縛,通達無礙、自由自在之行。
(54)差别世界:即種種不同的世界。
(55)阿修羅王:“阿修羅”,八部衆之一。
又名無端、無酒、非天等,常與帝釋天戰鬥之神。
阿修羅中之王,稱阿修羅王。
(56)一切世間生滅智行:謂一切世間有生有滅的有為法之智慧與修行。
(57)諸天:指五趣中的一切天趣。
(58)如來力、無畏、不共法:即如來所具有的十力、四無畏和十八不共法等。
譯文 佛子!菩薩住于此法雲地,多作大自在天王,于法自在,能授予衆生、聲聞、獨覺和一切菩薩波羅蜜行。
于法界中,所有的問難,都不能使其屈服。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像這樣所有的一切作業,都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圓滿具足一切種智和一切智智。
又作如此之念,我當于一切衆生中為首者,為最勝者,乃至為一切智智所依止者。
如果再勤加精進,就能于一念之間得到十個不可說的百千億佛刹國土中像微塵那樣多的三昧,乃至示現出同樣數量的像微塵那樣多的菩薩作為眷屬陪伴。
如果以菩薩的殊勝願力神通自在地示現的話,所得的三昧和陪伴的菩薩還要遠遠超過這些。
像修行的法門、莊嚴佛土的淨業、甚深的信解、所作的佛事、清淨的身、語業、智慧的光明、諸根的敏銳、神通力的變化、無窮的音聲、修行成道的處所等,甚至經曆千百億劫時也不能知道其數量。
佛子!此大菩薩十地的行相如果按順序示現于面前的話,就能夠進入一切智智。
譬如阿耨達池流出四大河,其河流流遍了我們的娑婆世界,既沒有竭盡幹涸的時候,又複更加增長,最後進入大海,使其充滿。
佛子!菩薩也是這樣,從菩提心流出善根大願之水,以四攝法充滿衆生,無窮無盡,又複更加增長,直至入于一切智慧之海,使其充滿。
佛子!菩薩十地因為佛智而形成了各種差别。
例如,因大地而有十山王。
哪十山王呢?就是雪山王、香山王、鞞陀梨山王、神仙山王、由幹陀山王、馬耳山王、尼民陀羅山王、斫羯羅山王、計都末底山王、須彌山王。
佛子!如雪山王,其中有一切藥草,取之不盡。
菩薩所住歡喜地也是如此,一切世間的經書、技藝、文字偈頌、咒術等都在其中,說也說不盡。
佛子!如香山王,其中集有一切諸香,取之不盡。
菩薩所住離垢地也是如此,一切菩薩的戒行、威儀等都在其中,說也說不盡。
佛子!如鞞陀梨山王,都用純寶組成,一切衆寶都在其中,取之不盡。
菩薩所住的發光地也是如此,一切世間的禅定、神通、解脫三昧、等持等,都在其中,說也說不盡。
佛子!如神仙山王,都用純寶組成,五通神仙全部住在其中,無窮無盡。
菩薩所住的焰慧地也是如此,一切六道中的殊勝智慧都在其中,說也說不盡。
佛子!如由幹陀羅山王,都用純寶組成,所有夜叉、大神都全部住在其中,無窮無盡。
菩薩所住的難勝地也是如此,一切自在、如意神通都在其中,說也說不盡。
佛子!如馬耳山王,都用純寶組成,一切諸果都在其中,取之不盡。
菩薩所住的現前地也是如此,入緣起理、聲聞果證,都在其中,說也說不盡。
如尼民陀羅山王,都用純寶組成,大力龍神都住在其中,無窮無盡。
菩薩所住的遠行地也是如此,方便、智慧、獨覺果證等都住在其中,說也說不盡。
如斫羯羅山王,都用純寶組成,一切自在天衆都住在其中,無窮無盡。
菩薩所住不動地亦是如此,一切菩薩的自在行、差别世界都在其中,說也說不盡。
如計都山王,都由純寶組成,大威德阿修羅王都住在其中,無窮無盡。
菩薩所住善慧地也是如此,一切世間的生滅智行都在其中,說也說不盡。
如須彌山王,都用純寶組成,大威德諸天都住在其中,無窮無盡。
菩薩所住法雲地也是如此,如來的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佛事都在其中,問答宣說,無窮無盡。
佛子!此十寶山王同在大海中,因為有區别所以有十寶山之名。
菩薩十地也是如此,同在一切智中,因為有區别,所以分别名為初地至十地。
原典 佛子!譬如大海以十種相得大海名,不可移奪。
何等為十?一次第漸深①,二不受死屍②,三餘水入中皆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無量珍寶,六無能至底,七廣大無量,八大身③所居,九潮不過限,十普受大雨無有盈溢。
菩薩行亦複如是。
以十相故,名菩薩行,不可移奪。
何等為十?所謂歡喜地出生大願,漸次深故。
離垢地不受一切破戒屍④故。
發光地舍離世間假名字故。
焰慧地與佛功德同一味故。
難勝地出生無量方便神通,世間所作衆珍寶故。
現前地觀察緣生甚深理故。
遠行地廣大覺慧善觀察故。
不動地示現廣大莊嚴事故。
善慧地得深解脫,行于世間,如實而知,不過限故。
法雲地能受一切諸佛如來大法明雨,無厭足故。
佛子!譬如大摩尼珠,有十種性出過衆寶。
何等為十?一者從大海出,二者巧匠治理,三者圓滿無缺,四者清淨離垢,五者内外明徹,六者善巧鑽穿⑤,七者貫以寶縷,八者置在琉璃高幢⑥之上,九者普放一切種種光明,十者能随王意雨衆寶物,如衆生心,充滿其願。
佛子!當知菩薩亦複如是,有十種事出過衆聖。
何等為十?一者發一切智心,二者持戒頭陀正行明淨⑦,三者諸禅三昧圓滿無缺,四者道行清白離諸垢穢,五者方便神通内外明徹,六者緣起智慧善能鑽穿⑧,七者貫以種種方便智縷⑨,八者置于自在高幢⑩之上,九者觀衆生行放聞持光⑾,十者受佛智職,堕在佛數能為衆生廣作佛事。
佛子!此集一切種、一切智功德菩薩行法門品⑿,若諸衆生不種善根,不可得聞。
解脫月菩薩言:聞此法門,得幾所福⒀? 金剛藏菩薩言:如一切智所集福德,聞此法門,福德如是。
何以故?非不聞此功德法門,而能信解、受持、讀誦,何況精進如說修行。
是故當知,要得聞此集一切智功德法門,乃能信解受持修習,然後至于一切智地⒁。
爾時佛神力故,法如是故,十方各有十億佛刹微塵數世界,六種十八相動⒂,所謂動、遍動、等遍動⒃;起、遍起、等遍起⒄;湧、遍湧、等遍湧⒅;震、遍震、等遍震⒆;吼、遍吼、等遍吼⒇;擊、遍擊、等遍擊(21);雨衆天華(22)、天鬘(23)、天衣,及諸天寶莊嚴之具。
幢旛、繩蓋,奏天伎樂(24),其音和雅,同時發聲,贊一切智地所有功德。
如此世界他化自在天王宮演說此法,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爾時複以佛神力故,十方各十億佛刹微塵數世界外,有十億佛刹微塵數菩薩而來此會,作如是言:善哉!善哉(25)!金剛藏!快說此法,我等悉亦同名金剛藏。
所住世界各各差别,悉名金剛德(26),佛号金剛幢(27)。
我等住在本世界中,皆承如來威神之力,而說此法,衆會悉等。
文字句義,與此所說無有增減。
悉以佛神力而來此會,為汝作證,如我等今者入此世界,如是十方一切世界悉亦如是而往作證。
注釋 ①次第漸深:即由淺至深、逐步深入的意思。
②不受死屍:意謂十分潔淨,不接受死人的屍體。
③大身:指大海中鲲鲸之類大魚的身體。
④破戒屍:指破壞佛教戒律者的屍體,意為很不潔淨。
⑤善巧鑽穿:謂非常精巧的雕琢。
⑥琉璃高幢:即用琉璃寶裝飾的高幢(旌旗)。
⑦持戒頭陀正行明淨:“持戒頭陀”,指嚴持戒律的苦行僧。
“正行明淨”,謂真正的行業明淨無垢。
此句意為嚴持戒律的苦行僧具有真正的德行,一塵不染。
⑧鑽穿:即鑽營、穿鑿。
此處意為善于融會貫通。
⑨貫以種種方便智縷:意為将種種方便智如同絲線一樣貫穿起來,融會貫通。
⑩自在高幢:即任運自在的高幢(旌旗)。
⑾放聞持光:“聞持”,謂聽聞教法能憶持不忘,即陀羅尼。
放出陀羅尼的光輝,即謂之放聞持光。
⑿集一切種、一切智功德菩薩行法門品:意為集中了一切種智和一切智智功德之菩薩的修行法門之類。
⒀福:即福德。
謂一切善行所得之福報。
⒁一切智地:即證得一切智之位,也就是佛果位。
⒂六種十八相動:即六類十八種大地震動之相。
有動、起、湧、震、吼、擊六種,每種又有小(獨動)、中(遍動)、大(普遍動)三相。
⒃動、遍動、等遍動:即一方獨動、向四方俱動和向四方齊動。
⒄起、遍起、等遍起:“起”,即自下漸高。
此句意為一方獨起、四方俱起和八方齊起。
⒅湧、遍湧、等遍湧:“湧”,原作“踴”,今依日本《大正藏》改。
指忽然騰舉。
此句意為一方獨湧、四方俱湧和八方齊湧。
⒆震、遍震、等遍震:“震”,謂隐隐出聲。
此句意為一方獨震、四方俱震和八方齊震。
⒇吼、遍吼、等遍吼:“吼”,謂雄聲猛烈。
此句意為一方獨吼、四方俱吼和八方齊吼。
(21)擊、遍擊、等遍擊:“擊”,謂礙然發響。
此句意為一方獨擊、四方俱擊和八方齊擊。
(22)天華:指天上的妙華。
(23)天鬘:指天上以香草結成的華鬘。
(24)天伎樂:指天上的音樂。
(25)善哉善哉:系贊歎之辭,即好極了!好極了。
(26)金剛德:菩薩名,此處指金剛藏菩薩的另一名号。
(27)金剛幢:菩薩名。
金剛界十六菩薩之一,此處意為金剛藏菩薩的佛号。
譯文 佛子!譬如大海以十種相而得大海之名,不可變動。
哪十種相呢?一、次第漸深;二、不受死屍;三、餘水入中都失去其本來的名字;四、普遍同一種味;五、有無量珍寶;六、無法探知其底;七、廣大無量無邊;八、鲲鲸之類所居;九、潮水不過期限(漲落有時);十、普遍接受大雨,沒有盈溢之時。
菩薩行也是如此。
因為有十相,所以名為菩薩行,不可變動。
哪十種相呢?即:歡喜地生起大願,是由淺漸次入深的;離垢地不受一切破戒死屍;發光地舍離世間一切假名字;焰慧地與佛的功德同為一味;難勝地生起無數的方便神通,為世間作衆多珍寶;現前地觀察緣生甚深的道理;遠行地善于觀察廣大覺悟和智慧;不動地示現廣大莊嚴之事;善慧地能得甚深解脫,行于世間,如實了知,不超過期限;法雲地能接受一切諸佛如來的大法明、大法雨,沒有滿足的時候。
佛子!譬如大摩尼寶珠,有十種性能超過其他一切衆寶。
哪十種呢?一、從大海流出;二、巧匠所雕琢;三、完美無缺;四、清淨而沒有污垢;五、内外明徹;六、雕刻精細;七、用七寶絲線加以貫穿;八、安置在鑲嵌着琉璃的高幢之上;九、普遍放出一切種種光明;十、能随順王的意旨,從天空中落下許許多多寶物,好像衆生心一樣,充滿其一切意願。
佛子!你應該明白,菩薩也是如此,有十種事超過衆聖。
哪十種呢?一、發一切智之心;二、持戒頭陀正确修行明亮清淨;三、一切禅定圓滿無缺;四、道行清白,遠離一切垢穢;五、方便神通,内外明亮透徹;六、緣起智慧,善能融會貫通;七、用種種方便智慧
此法雲地的菩薩也是如此。
一開始從初地歡喜地直至九地善慧地,一切菩薩所有的智慧與修行都比不上法雲地菩薩。
此法雲地菩薩的智慧光明,能使衆生直至進入一切智智,其他智慧的光明沒有能像這樣的。
佛子!譬如大自在天王的光明,能使衆生的身心清涼,一切光明都不能與之相比。
此法雲地菩薩的智慧光明也是如此,能使衆生都得到清涼,直至得到一切智智。
一切聲聞、辟支佛,乃至第九地菩薩,其智慧光明,都不及于他。
佛子!此大菩薩已安住于這樣的智慧,諸佛世尊又更為說三世智、法界差别智、遍一切世界智、照一切世界智、慈念一切衆生智等。
扼要地來說,直至為他說一切智智,證得一切智智。
此菩薩于十波羅蜜中,以智波羅蜜最為增上,但對其他波羅蜜也不是不修行。
佛子!這叫作略說大菩薩第十法雲地。
如果要廣說的話,即使是無量無數的劫時也說不盡。
原典 佛子!菩薩住此地,多作摩酰首羅天王,于法自在,能授衆生、聲聞、獨覺、一切菩薩波羅蜜行①。
于法界中,所有問難,無能屈者。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②,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③、一切智智。
複作是念,我當于一切衆生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
若勤加精進,于一念頃得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刹微塵數三昧,乃至示現爾所微塵數菩薩以為眷屬。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④,過于此數。
所謂若修行、若莊嚴⑤、若信解⑥、若所作⑦、若身、若語、若光明、若諸根⑧、若神變⑨、若音聲⑩、若行處⑾,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佛子!此菩薩摩诃薩十地行相⑿次第現前⒀,則能趣入一切智智。
譬如阿耨達池出四大河⒁,其河流注遍閻浮提⒂,既無盡竭,複更增長,乃至入海,令其充滿。
佛子!菩薩亦爾。
從菩提心⒃流出善根大願⒄之水,以四攝法⒅充滿衆生,無有窮盡。
複更增長,乃至入于一切智海⒆,令其充滿。
佛子!菩薩十地因佛智故而有差别。
如因大地有十山王。
何等為十?所謂雪山王⒇、香山王(21)、鞞陀梨山王(22)、神仙山王(23)、由幹陀山王(24)、馬耳山王(25)、尼民陀羅山王(26)、斫羯羅山王(27)、計都末底山王(28)、須彌盧山王(29)。
佛子!如雪山王,一切藥草鹹在其中,取不可盡。
菩薩所住歡喜地(30)亦複如是,一切世間經書、技藝、文頌(31)、咒術(32)鹹在其中,說不可盡。
佛子!如香山王,一切諸香鹹集其中,取不可盡。
菩薩所住離垢地(33)亦複如是,一切菩薩戒行、威儀(34)鹹在其中,說不可盡。
佛子!如鞞陀梨山王,純寶所成,一切衆寶鹹在其中,取不可盡。
菩薩所住發光地(35)亦複如是,一切世間禅定(36)、神通、解脫三昧(37)、三摩缽底(38)鹹在其中,說不可盡。
佛子!如神仙山王,純寶所成,五通神仙(39)鹹住其中,無有窮盡。
菩薩所住焰慧地(40)亦複如是,一切道(41)中殊勝智慧鹹在其中,說不可盡。
佛子!如由幹陀羅山王,純寶所成,夜叉、大神(42)鹹住其中,無有窮盡。
菩薩所住難勝地(43)亦複如是,一切自在、如意神通(44)鹹在其中,說不可盡。
佛子!如馬耳山王,純寶所成,一切諸果鹹在其中,取不可盡。
菩薩所住現前地(45)亦複如是,入緣起理(46),聲聞果證(47)鹹在其中,說不可盡。
如尼民陀羅山王,純寶所成,大力龍神(48)鹹住其中,無有窮盡。
菩薩所住遠行地(49)亦複如是,方便(50)、智慧、獨覺果證(51)鹹在其中,說不可盡。
如斫羯羅山王,純寶所成,諸自在衆鹹住其中,無有窮盡。
菩薩所住不動地(52)亦複如是,一切菩薩自在行(53),差别世界(54)鹹在其中,說不可盡。
如計都山王,純寶所成,大威德阿修羅王(55)鹹住其中,無有窮盡。
菩薩所住善慧地亦複如是,一切世間生滅智行(56)鹹在其中,說不可盡。
如須彌盧山王,純寶所成。
大威德諸天(57)鹹住其中,無有窮盡。
菩薩所住法雲地亦複如是,如來力、無畏、不共法(58),一切佛事鹹在其中,問答宣說不可窮盡。
佛子!此十寶山王同在大海,差别得名。
菩薩十地亦複如是,同在一切智中,差别得名。
注釋 ①一切菩薩波羅蜜行:意謂所有菩薩的波羅蜜大行。
②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指四攝法。
即一、“布施攝”,謂若有衆生樂财則布施财,樂法則布施法,使之由此而生親愛之心,從而達到化度對方的目的。
二、“愛語攝”,謂随着衆生的根性而以善言慰喻,使之由此而生親愛之心,從而達到化度對方的目的。
三、“利行攝”,謂起身、口、意之善行以利益衆生,使之由此而生親愛之心,以達到度人的目的。
四、“同事攝”,謂親近衆生,同其苦樂,并以法眼見衆生根性而随其所樂分形示現,令其同沾利益,由此而入道。
③一切種:即一切種智。
④自在示現:即自然而然地示現出來。
⑤莊嚴:嚴飾布列之意。
即布列雜花、衆寶、寶蓋、幢、旛、璎珞等,以裝飾嚴淨道場或國土等。
⑥信解:謂相信和理解。
聽佛說法,初信後解,亦謂之信解。
⑦所作:謂身、口、意所發起的造作。
⑧諸根:指信、勤、念、定、慧五根和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及其他一切之善根。
⑨神變:即神通變化。
⑩音聲:即聲音,為耳根所對之境。
⑾行處:謂修行、成道之處。
⑿十地行相:即十地行事的相狀。
⒀現前:即顯現于眼前。
⒁阿耨達池出四大河:“阿耨達池”,意為無熱惱池、清涼池。
佛經中稱,為閻浮提(贍部洲)四大河之發源地。
位于香醉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圍八百裡,以金、銀、琉璃、頗梨(水晶)四寶裝飾岸邊。
池中金沙彌漫,清波皎潔如鏡,有龍王名阿耨達居之,池中能出清冷之水供給贍部洲。
由阿耨達池流出的四大河是:東面的恒河,亦稱殒伽河;南面的信度河,亦稱辛頭河;西面的縛刍河,亦稱博叉河;北面的徙多河,亦稱私陀河。
⒂閻浮提:亦稱贍部洲。
因此洲中心有閻浮提樹的森林,故稱閻浮提,即我們現在所住的娑婆世界。
⒃菩提心:即求取正覺成佛之心。
⒄善根大願:“善根”,即善良的根性,亦即能産生諸善法之根。
身、口、意三業之善,牢不可拔,能生餘善,能生妙果,故稱善根。
以善良的根性發大願,即謂之善根大願。
⒅四攝法: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前已有解。
⒆一切智海:即一切智如大海一樣的多。
⒇雪山王:十山王之一。
此山中有許多藥草,能治衆病。
比喻歡喜地菩薩之聖智法藥,用之不竭,以破無明,為超前之行位。
(21)香山王:十山王之一。
此山中遍滿一切諸香。
比喻離垢地菩薩之戒行威儀、功德之妙香遍熏一切。
(22)鞞陀梨山王:十山王之一。
“鞞陀梨”,意為種種持。
此山由純寶所成,持有種種之寶。
比喻發光地菩薩之禅定、神通、解脫等諸法,皆可貴如寶。
(23)神仙山王:十山王之一。
此山中多神仙居住,比喻焰慧地菩薩,超出世間,得大自在。
(24)由幹陀山王:十山王之一。
“由幹陀”,梵語持雙。
此山由純寶所成,諸夜叉王鹹住其中。
比喻難勝地菩薩之如意神通,善巧自在。
(25)馬耳山王:十山王之一。
此山純寶所成,盛産一切諸果。
比喻現前地菩薩自理體起諸妙用,化導衆生,以證聲聞之果。
(26)尼民陀羅山王:十山王之一。
“尼民陀羅”,意為持邊。
此山純寶所成,大力龍神鹹住其中。
比喻遠行地菩薩之方便智慧,化導衆生,使證緣覺之果。
(27)斫羯羅山王:十山王之一。
“斫羯羅”,意為輪圍。
此山由金剛輪圍純寶所成,諸自在仙皆住其中,比喻不動地菩薩之無功用道,得心自在,化諸菩薩衆。
(28)計都末底山王:十山王之一。
“計都末底”,亦作“計度末底”,意為幢慧。
此山由純寶所成,大威德之阿修羅王皆住其中。
比喻善慧地菩薩,以善巧攝衆生之大力智行。
(29)須彌盧山王:十山王之一。
“須彌盧”,意為妙高。
此山由純寶所成,大威德天皆住其中。
比喻法雲地菩薩,具足如來之力,成就無畏,得不共法,為衆宣說,問答無盡。
(30)歡喜地:菩薩十地之一。
謂菩薩既滿初阿僧祇劫之行,初得聖性,破見惑,證得二空之理,生大歡喜,故名歡喜地。
(31)文頌:即文字和偈頌。
(32)咒術:即神咒之妙術。
念咒能降災于敵或為己除禍,具有殺人或延壽之奇術,故稱為咒術。
(33)離垢地:菩薩十地之一。
謂菩薩已成就戒波羅蜜,斷修惑,除毀犯之垢,使身清淨,故名離垢地。
(34)威儀:謂坐作進退有威德、有儀則。
(35)發光地:菩薩十地之一。
謂菩薩已成就忍辱波羅蜜,斷修惑,得谛察法忍,智慧顯發,故名發光地。
(36)世間禅定:三種禅定之一。
即凡夫所修之欲界定、色界之四禅定、無色界之四無色界定、四無量心定。
凡以有漏智所修之禅定,包括外道禅、凡夫禅等均屬之。
(37)解脫三昧:謂脫離一切束縛而自由自在之禅定。
(38)三摩缽底:禅定的一種。
意譯“正受”“等至”等,身心安和,住于一境的意思。
(39)五通神仙:謂得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神足通)五通的神仙。
(40)焰慧地:菩薩十地之一。
謂菩薩成就精進波羅蜜,斷修惑,使慧性熾盛,故名焰慧地。
(41)一切道:即包括六道在内的一切諸道。
(42)大神:指八部衆中之一切神。
(43)難勝地:即極難勝地,菩薩十地之一。
謂菩薩成就禅定波羅蜜,斷修惑;對真俗二智行相互違者,能使之合而相應,故名難勝地。
(44)如意神通:即如意通,為五神通之一。
(45)現前地:菩薩十地之一。
謂菩薩成就慧波羅蜜,斷修惑,發最勝智,使現前無染淨之差别,故名現前地。
(46)緣起理:即事物由因緣而生起、消滅的道理。
(47)聲聞果證:謂依因位之修行,而得聲聞果地之證悟。
(48)大力龍神:即具有大力的龍神。
為八部衆之一。
(49)遠行地:菩薩十地之一。
謂菩薩成就方便波羅蜜,發大悲心,亦斷修惑,遠離二乘之自度,故名遠行地。
(50)方便:謂用向上進展之方法與巧妙之言辭以教化衆生。
(51)獨覺果證:謂依因位之修行,而得獨覺(緣覺)果地之證悟。
(52)不動地:菩薩十地之一。
謂菩薩成就願波羅蜜,斷修惑,作無相觀,智慧、功德都任運地增進,不為煩惱所動,也不為功用所動,故名不動地。
(53)自在行:謂心離一切煩惱之系縛,通達無礙、自由自在之行。
(54)差别世界:即種種不同的世界。
(55)阿修羅王:“阿修羅”,八部衆之一。
又名無端、無酒、非天等,常與帝釋天戰鬥之神。
阿修羅中之王,稱阿修羅王。
(56)一切世間生滅智行:謂一切世間有生有滅的有為法之智慧與修行。
(57)諸天:指五趣中的一切天趣。
(58)如來力、無畏、不共法:即如來所具有的十力、四無畏和十八不共法等。
譯文 佛子!菩薩住于此法雲地,多作大自在天王,于法自在,能授予衆生、聲聞、獨覺和一切菩薩波羅蜜行。
于法界中,所有的問難,都不能使其屈服。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像這樣所有的一切作業,都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圓滿具足一切種智和一切智智。
又作如此之念,我當于一切衆生中為首者,為最勝者,乃至為一切智智所依止者。
如果再勤加精進,就能于一念之間得到十個不可說的百千億佛刹國土中像微塵那樣多的三昧,乃至示現出同樣數量的像微塵那樣多的菩薩作為眷屬陪伴。
如果以菩薩的殊勝願力神通自在地示現的話,所得的三昧和陪伴的菩薩還要遠遠超過這些。
像修行的法門、莊嚴佛土的淨業、甚深的信解、所作的佛事、清淨的身、語業、智慧的光明、諸根的敏銳、神通力的變化、無窮的音聲、修行成道的處所等,甚至經曆千百億劫時也不能知道其數量。
佛子!此大菩薩十地的行相如果按順序示現于面前的話,就能夠進入一切智智。
譬如阿耨達池流出四大河,其河流流遍了我們的娑婆世界,既沒有竭盡幹涸的時候,又複更加增長,最後進入大海,使其充滿。
佛子!菩薩也是這樣,從菩提心流出善根大願之水,以四攝法充滿衆生,無窮無盡,又複更加增長,直至入于一切智慧之海,使其充滿。
佛子!菩薩十地因為佛智而形成了各種差别。
例如,因大地而有十山王。
哪十山王呢?就是雪山王、香山王、鞞陀梨山王、神仙山王、由幹陀山王、馬耳山王、尼民陀羅山王、斫羯羅山王、計都末底山王、須彌山王。
佛子!如雪山王,其中有一切藥草,取之不盡。
菩薩所住歡喜地也是如此,一切世間的經書、技藝、文字偈頌、咒術等都在其中,說也說不盡。
佛子!如香山王,其中集有一切諸香,取之不盡。
菩薩所住離垢地也是如此,一切菩薩的戒行、威儀等都在其中,說也說不盡。
佛子!如鞞陀梨山王,都用純寶組成,一切衆寶都在其中,取之不盡。
菩薩所住的發光地也是如此,一切世間的禅定、神通、解脫三昧、等持等,都在其中,說也說不盡。
佛子!如神仙山王,都用純寶組成,五通神仙全部住在其中,無窮無盡。
菩薩所住的焰慧地也是如此,一切六道中的殊勝智慧都在其中,說也說不盡。
佛子!如由幹陀羅山王,都用純寶組成,所有夜叉、大神都全部住在其中,無窮無盡。
菩薩所住的難勝地也是如此,一切自在、如意神通都在其中,說也說不盡。
佛子!如馬耳山王,都用純寶組成,一切諸果都在其中,取之不盡。
菩薩所住的現前地也是如此,入緣起理、聲聞果證,都在其中,說也說不盡。
如尼民陀羅山王,都用純寶組成,大力龍神都住在其中,無窮無盡。
菩薩所住的遠行地也是如此,方便、智慧、獨覺果證等都住在其中,說也說不盡。
如斫羯羅山王,都用純寶組成,一切自在天衆都住在其中,無窮無盡。
菩薩所住不動地亦是如此,一切菩薩的自在行、差别世界都在其中,說也說不盡。
如計都山王,都由純寶組成,大威德阿修羅王都住在其中,無窮無盡。
菩薩所住善慧地也是如此,一切世間的生滅智行都在其中,說也說不盡。
如須彌山王,都用純寶組成,大威德諸天都住在其中,無窮無盡。
菩薩所住法雲地也是如此,如來的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佛事都在其中,問答宣說,無窮無盡。
佛子!此十寶山王同在大海中,因為有區别所以有十寶山之名。
菩薩十地也是如此,同在一切智中,因為有區别,所以分别名為初地至十地。
原典 佛子!譬如大海以十種相得大海名,不可移奪。
何等為十?一次第漸深①,二不受死屍②,三餘水入中皆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無量珍寶,六無能至底,七廣大無量,八大身③所居,九潮不過限,十普受大雨無有盈溢。
菩薩行亦複如是。
以十相故,名菩薩行,不可移奪。
何等為十?所謂歡喜地出生大願,漸次深故。
離垢地不受一切破戒屍④故。
發光地舍離世間假名字故。
焰慧地與佛功德同一味故。
難勝地出生無量方便神通,世間所作衆珍寶故。
現前地觀察緣生甚深理故。
遠行地廣大覺慧善觀察故。
不動地示現廣大莊嚴事故。
善慧地得深解脫,行于世間,如實而知,不過限故。
法雲地能受一切諸佛如來大法明雨,無厭足故。
佛子!譬如大摩尼珠,有十種性出過衆寶。
何等為十?一者從大海出,二者巧匠治理,三者圓滿無缺,四者清淨離垢,五者内外明徹,六者善巧鑽穿⑤,七者貫以寶縷,八者置在琉璃高幢⑥之上,九者普放一切種種光明,十者能随王意雨衆寶物,如衆生心,充滿其願。
佛子!當知菩薩亦複如是,有十種事出過衆聖。
何等為十?一者發一切智心,二者持戒頭陀正行明淨⑦,三者諸禅三昧圓滿無缺,四者道行清白離諸垢穢,五者方便神通内外明徹,六者緣起智慧善能鑽穿⑧,七者貫以種種方便智縷⑨,八者置于自在高幢⑩之上,九者觀衆生行放聞持光⑾,十者受佛智職,堕在佛數能為衆生廣作佛事。
佛子!此集一切種、一切智功德菩薩行法門品⑿,若諸衆生不種善根,不可得聞。
解脫月菩薩言:聞此法門,得幾所福⒀? 金剛藏菩薩言:如一切智所集福德,聞此法門,福德如是。
何以故?非不聞此功德法門,而能信解、受持、讀誦,何況精進如說修行。
是故當知,要得聞此集一切智功德法門,乃能信解受持修習,然後至于一切智地⒁。
爾時佛神力故,法如是故,十方各有十億佛刹微塵數世界,六種十八相動⒂,所謂動、遍動、等遍動⒃;起、遍起、等遍起⒄;湧、遍湧、等遍湧⒅;震、遍震、等遍震⒆;吼、遍吼、等遍吼⒇;擊、遍擊、等遍擊(21);雨衆天華(22)、天鬘(23)、天衣,及諸天寶莊嚴之具。
幢旛、繩蓋,奏天伎樂(24),其音和雅,同時發聲,贊一切智地所有功德。
如此世界他化自在天王宮演說此法,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爾時複以佛神力故,十方各十億佛刹微塵數世界外,有十億佛刹微塵數菩薩而來此會,作如是言:善哉!善哉(25)!金剛藏!快說此法,我等悉亦同名金剛藏。
所住世界各各差别,悉名金剛德(26),佛号金剛幢(27)。
我等住在本世界中,皆承如來威神之力,而說此法,衆會悉等。
文字句義,與此所說無有增減。
悉以佛神力而來此會,為汝作證,如我等今者入此世界,如是十方一切世界悉亦如是而往作證。
注釋 ①次第漸深:即由淺至深、逐步深入的意思。
②不受死屍:意謂十分潔淨,不接受死人的屍體。
③大身:指大海中鲲鲸之類大魚的身體。
④破戒屍:指破壞佛教戒律者的屍體,意為很不潔淨。
⑤善巧鑽穿:謂非常精巧的雕琢。
⑥琉璃高幢:即用琉璃寶裝飾的高幢(旌旗)。
⑦持戒頭陀正行明淨:“持戒頭陀”,指嚴持戒律的苦行僧。
“正行明淨”,謂真正的行業明淨無垢。
此句意為嚴持戒律的苦行僧具有真正的德行,一塵不染。
⑧鑽穿:即鑽營、穿鑿。
此處意為善于融會貫通。
⑨貫以種種方便智縷:意為将種種方便智如同絲線一樣貫穿起來,融會貫通。
⑩自在高幢:即任運自在的高幢(旌旗)。
⑾放聞持光:“聞持”,謂聽聞教法能憶持不忘,即陀羅尼。
放出陀羅尼的光輝,即謂之放聞持光。
⑿集一切種、一切智功德菩薩行法門品:意為集中了一切種智和一切智智功德之菩薩的修行法門之類。
⒀福:即福德。
謂一切善行所得之福報。
⒁一切智地:即證得一切智之位,也就是佛果位。
⒂六種十八相動:即六類十八種大地震動之相。
有動、起、湧、震、吼、擊六種,每種又有小(獨動)、中(遍動)、大(普遍動)三相。
⒃動、遍動、等遍動:即一方獨動、向四方俱動和向四方齊動。
⒄起、遍起、等遍起:“起”,即自下漸高。
此句意為一方獨起、四方俱起和八方齊起。
⒅湧、遍湧、等遍湧:“湧”,原作“踴”,今依日本《大正藏》改。
指忽然騰舉。
此句意為一方獨湧、四方俱湧和八方齊湧。
⒆震、遍震、等遍震:“震”,謂隐隐出聲。
此句意為一方獨震、四方俱震和八方齊震。
⒇吼、遍吼、等遍吼:“吼”,謂雄聲猛烈。
此句意為一方獨吼、四方俱吼和八方齊吼。
(21)擊、遍擊、等遍擊:“擊”,謂礙然發響。
此句意為一方獨擊、四方俱擊和八方齊擊。
(22)天華:指天上的妙華。
(23)天鬘:指天上以香草結成的華鬘。
(24)天伎樂:指天上的音樂。
(25)善哉善哉:系贊歎之辭,即好極了!好極了。
(26)金剛德:菩薩名,此處指金剛藏菩薩的另一名号。
(27)金剛幢:菩薩名。
金剛界十六菩薩之一,此處意為金剛藏菩薩的佛号。
譯文 佛子!譬如大海以十種相而得大海之名,不可變動。
哪十種相呢?一、次第漸深;二、不受死屍;三、餘水入中都失去其本來的名字;四、普遍同一種味;五、有無量珍寶;六、無法探知其底;七、廣大無量無邊;八、鲲鲸之類所居;九、潮水不過期限(漲落有時);十、普遍接受大雨,沒有盈溢之時。
菩薩行也是如此。
因為有十相,所以名為菩薩行,不可變動。
哪十種相呢?即:歡喜地生起大願,是由淺漸次入深的;離垢地不受一切破戒死屍;發光地舍離世間一切假名字;焰慧地與佛的功德同為一味;難勝地生起無數的方便神通,為世間作衆多珍寶;現前地觀察緣生甚深的道理;遠行地善于觀察廣大覺悟和智慧;不動地示現廣大莊嚴之事;善慧地能得甚深解脫,行于世間,如實了知,不超過期限;法雲地能接受一切諸佛如來的大法明、大法雨,沒有滿足的時候。
佛子!譬如大摩尼寶珠,有十種性能超過其他一切衆寶。
哪十種呢?一、從大海流出;二、巧匠所雕琢;三、完美無缺;四、清淨而沒有污垢;五、内外明徹;六、雕刻精細;七、用七寶絲線加以貫穿;八、安置在鑲嵌着琉璃的高幢之上;九、普遍放出一切種種光明;十、能随順王的意旨,從天空中落下許許多多寶物,好像衆生心一樣,充滿其一切意願。
佛子!你應該明白,菩薩也是如此,有十種事超過衆聖。
哪十種呢?一、發一切智之心;二、持戒頭陀正确修行明亮清淨;三、一切禅定圓滿無缺;四、道行清白,遠離一切垢穢;五、方便神通,内外明亮透徹;六、緣起智慧,善能融會貫通;七、用種種方便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