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原典
如來出現品①第三十七之三
佛子!菩薩摩诃薩應雲何知如來應正等覺②境界?
佛子!菩薩摩诃薩以無障無礙智慧,知一切世間境界,是如來境界。
知一切三世境界,一切刹境界,一切法境界,一切衆生境界,真如無差别境界,法界無障礙境界,實際無邊際境界③,虛空無分量境界④,無境界境界⑤,是如來境界。
佛子!如一切世間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
如一切三世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
乃至如無境界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
如無境界境界一切處無有,如來境界亦如是,一切處無有。
佛子!菩薩摩诃薩應知心境界⑥,是如來境界。
如心境界無量無邊,無縛無脫,如來境界,亦無量無邊,無縛無脫。
何以故?以如是如是思惟、分别,如是如是無量顯現故。
佛子!如大龍王随心降雨,其雨不從内出,不從外出。
如來境界,亦複如是,随于如是思惟、分别,則有如是無量顯現,于十方中,悉無來處。
佛子!如大海水,皆從龍王心力所起。
諸佛如來一切智海,亦複如是,皆從如來往昔大願之所生起。
佛子!一切智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不可言說。
然我今者略說譬喻,汝應谛聽。
佛子!此閻浮提有二千五百河流入大海;西拘耶尼⑦有五千河流入大海;東弗婆提⑧有七千五百河流入大海;北郁單越⑨有一萬河流入大海。
佛子!此四天下,如是二萬五千河,相續不絕,流入大海。
于意雲何?此水多不?答言:甚多。
佛子!複有十光明龍王⑩雨大海中,水倍過前。
百光明龍王雨大海中,水複倍前。
大莊嚴龍王⑾、摩那斯龍王⑿、雷震龍王⒀、難陀、跋難陀⒁龍王、無量光明龍王⒂、連澍不斷龍王⒃、大勝龍王⒄、大奮迅龍王⒅,如是等八十億諸大龍王,各雨大海,皆悉展轉倍過于前。
娑竭羅龍王⒆太子,名閻浮幢⒇,雨大海中,水複倍前。
佛子!十光明龍王宮殿中水,流入大海,複倍過前。
百光明龍王宮殿中水,流入大海,複倍過前。
大莊嚴龍王、摩那斯龍王、雷震龍王、難陀、跋難陀龍王、無量光明龍王、連澍不斷龍王、大勝龍王、大奮迅龍王,如是等八十億諸大龍王,宮殿各别,其中有水,流入大海,皆悉展轉倍過于前。
娑竭羅龍王太子閻浮幢,宮殿中水,流入大海,複倍過前。
佛子!娑竭羅龍王,連雨大海,水複倍前。
其娑竭羅龍王宮殿中水,湧出入海,複倍于前,其所出水,绀琉璃色(21),湧出有時,是故大海,潮不失時。
佛子!如是大海,其水無量,衆寶無量,衆生無量,所依大地,亦複無量。
佛子!于汝意雲何?彼大海為無量不?答言:實為無量,不可為喻。
佛子!此大海無量,于如來智海無量,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不及其一。
但随衆生心,為作譬喻,而佛境界,非譬所及。
佛子!菩薩摩诃薩應知如來智海無量,從初發心,修一切菩薩行不斷故。
應知寶聚無量,一切菩提分法三寶種(22)不斷故。
應知所住衆生無量,一切學無學(23)、聲聞、獨覺所受用故。
應知住地無量,從初歡喜地乃至究竟無障礙地(24),諸菩薩所居故。
佛子!菩薩摩诃薩為入無量智慧,利益一切衆生故,于如來應正等覺境界,應如是知。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如心境界無有量,諸佛境界亦複然; 如心境界從意(25)生,佛境如是應觀察。
如龍不離于本處,以心威力澍大雨; 雨水雖無來去處,随龍心故悉充洽(26)。
十力牟尼(27)亦如是,無所從來無所去; 若有淨心(28)則現身,量等法界入毛孔。
如海珍奇無有量,衆生大地亦複然; 水性一味(29)等無别,于中生者各蒙利。
如來智海亦如是,一切所有皆無量; 有學無學住地人,悉在其中得饒益。
注釋 ①如來出現品:八十卷《華嚴經》中的第三十七品。
此品廣舉十門性起以顯現佛性,各門又分十門成為百門,以巧妙的比喻,闡明十身如來的性起圓融的大用。
②如來應正等覺:佛十号中之三大名号。
“如來”,前已有解。
“應”即應供,謂應受人天之供養者。
“正等覺”,亦作正遍知,謂佛得無上之正智,是真正遍知一切法。
③實際無邊際境界:“實際”,謂真實際極之意,亦即窮盡極緻的真如之理體。
此句意為真如理體無邊無際的境界。
④虛空無分量境界:意為虛空無量可分的境界。
⑤無境界境界:意為沒有任何境界可以捉摸的境界。
⑥心境界:“心”,有多種解釋,一般指精神作用,即佛教所說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八種識。
這種精神作用的境界就是心境界。
⑦西拘耶尼:四大洲之一,亦稱西瞿耶尼、西牛貨洲,以牛為貨币之交易方式而得名。
⑧東弗婆提:四大洲之一,亦稱東毗提诃、東勝身洲,因其洲人身形特勝,故名。
⑨北郁單越:四大洲之一,亦稱北俱盧洲。
“郁單越”,意謂勝處,以其地勝于其他三洲而得名。
⑩十光明龍王:即放出十種大光明的龍王。
⑾大莊嚴龍王:龍王名,意為該龍王十分莊嚴。
⑿摩那斯龍王:龍王名,“摩那斯”,意譯慈心、高意等。
意為該龍王有威德,意高于其他龍王。
⒀雷震龍王:龍王名,意為該龍王行雨時雷聲震天。
⒁難陀、跋難陀:二龍王名,“難陀”,意譯歡喜,亦稱大龍。
“跋難陀”,意譯善歡喜,亦稱小龍。
為摩竭陀國之兄弟二龍王。
⒂無量光明龍王:龍王名,意謂該龍王具有無量光明,普照四方。
⒃連澍不斷龍王:龍王名,意謂該龍王降雨連續不斷。
⒄大勝龍王:龍王名,意謂該龍王比其他龍王都要勝過一籌。
⒅大奮迅龍王:龍王名,意謂該龍王勇猛奮迅,所向無敵。
⒆娑竭羅龍王:龍王名,“娑竭羅”,大海名。
以所住之海而得名,稱娑羯羅龍王。
⒇閻浮幢:娑竭羅龍王太子之名。
(21)绀琉璃色:謂青而含赤之琉璃色,非常好看。
(22)菩提分法三寶種:“菩提分法”,有兩種含義:一指三十七道品,亦稱三十七菩提分法;二指三十七道品中的七覺分,即七菩提分。
“三寶”,指佛、法、僧三寶。
此句意謂菩提分法和三寶的種子。
(23)學無學:即有學與無學。
研究真理而雖已覺知真理,但未斷盡煩惱,叫作有學;真理已究竟,煩惱也已斷盡,已無可修學,謂之無學。
小乘以前三果為有學,阿羅漢果為無學;大乘以菩薩之十地為有學,佛果為無學。
(24)究竟無障礙地:即菩薩十地之第十法雲地。
菩薩住于此地,證究竟佛果已無任何障礙,故稱究竟無障礙地。
(25)意:意謂“思量”。
謂思想事物,相當于我們所講的意識。
(26)充洽:即充滿的意思。
(27)十力牟尼:“牟尼”,有聖者、仙人、寂默者等意。
此處則指佛。
具有十力的佛,稱十力牟尼。
(28)淨心:指自性清淨心。
(29)水性一味:謂大海水的本性都是一味的——鹹味。
譯文 佛子!大菩薩應該怎樣來了知佛的境界呢? 佛子!大菩薩是以無障無礙的智慧,了知一切世間的境界就是如來的境界。
了知一切過去、未來、現在三世的境界,一切佛國土的境界,一切諸法的境界,一切衆生的境界,真如沒有差别的境界,法界沒有障礙的境界,實際沒有邊際的境界,虛空無有可分之量的境界,沒有境界的境界,所有這些,亦就是如來的境界。
佛子!猶如一切世間的境界無盡其數一樣,如來的境界亦無盡其數。
猶如一切過去、未來、現在三世的境界無盡其數一樣,如來的境界亦無盡其數。
乃至猶如沒有境界的境界無盡其數一樣,如來的境界亦無盡其數。
猶如沒有境界的境界,一切時處都無所有,如來的境界也是這樣,一切時處都無所有。
佛子!大菩薩應該了知,心的境界就是如來的境界。
心的境界是無量無邊的,無有系縛,也無有解脫,所以如來的境界,也是無量無邊的,無有系縛,也無有解脫。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心的境界原來就是如此起思考、分别事物的作用,就是如此無盡其數的顯現的。
佛子!猶如大龍王能随心所欲地降雨一樣,這雨不是從龍王身内所出,也不是從龍王身外所出。
如來的境界也是如此,随着原來如此的思考、分别作用,就有原來如此無盡其數的顯現,在十方世界中,都沒有來處。
佛子!猶如大海水一樣,都是從龍王的心力所生起的。
諸佛如來的一切智慧之海,也是如此,都是從如來過去所發的大願而生起。
佛子!如來的一切智慧之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本不可用言語講說。
但是,我如今用譬喻的方式大略地說一下,你應該仔細、認真地聽。
佛子!我們這個閻浮提洲有二千五百條河流入大海;在西拘耶尼洲有五千條河流入大海;在東弗婆提洲有七千五百條河流入大海;在北郁單越洲有一萬條河流入大海。
佛子!這四大洲有如此二萬五千條河,滔滔不絕地流入大海。
你認為怎麼樣呢?這水多不多呢?回答說:非常之多。
普賢菩薩繼續說:佛子!還有放出十種大光明的龍王,降雨于大海之中,水量超過以前一倍。
又有放出百種大光明的龍王,降雨于大海之中,水量又超過前面的一倍。
又有大莊嚴龍王、摩那斯龍王、雷震龍王、難陀和跋難陀兩兄弟龍王、無量光明龍王、連續下雨不斷的龍王、大勝龍王、大奮迅龍王等,像這樣有八十億諸大龍王,各降雨于大海,水量全部都展轉超過前面的一倍。
又有娑竭羅龍王的太子,名叫閻浮幢,降雨于大海之中,水量又超過前面的一倍。
佛子!又有十光明龍王宮殿中的水流入大海,水量又超過前面的一倍。
又有百光明龍王宮殿中的水流入大海,水量又超過前面的一倍。
又有大莊嚴龍王、摩那斯龍王、雷震龍王、難陀和跋難陀兄弟兩龍王、無量光明龍王、連澍不斷龍王、大勝龍王、大奮迅龍王等共八十億諸大龍王,其宮殿各不相同,全都有水流入大海,水量都展轉超過前面的一倍。
又有娑竭羅龍王太子閻浮幢宮殿中的水,也流入大海,水量又超過前面的一倍。
佛子!又有娑竭羅龍王連續降雨于大海,水量又超過前面的一倍。
其宮殿中的水,也全部湧出入海,水量又超過前面的一倍。
這些龍王及其宮殿所流出的水,都是青而帶赤的琉璃色,非常好看。
它湧出有一定的時間,所以大海的潮水從不失時。
佛子!這樣的大海,其水無量,一切珠寶無量,所以衆生也無量,衆生所依止的大地也無量。
佛子!你認為怎樣?那大海中的水是不是無量的呢?回答說:實在是無量的,簡直不可了知。
普賢菩薩繼續說:佛子!此大海水無量,比之于如來智慧之海的無量,乃是百分不及一分,千分不及一分,乃至極為微細分的許許多多大海水也不及如來智慧之海的一分。
這裡僅是随着衆生心而用以作譬喻,而實際上佛的境界,并不是譬喻所能說明的。
佛子!大菩薩應該知道,如來的智慧之海是無量的,因為從初發心起,就修習一切菩薩行從不間斷。
應該知道,珍寶的積聚也是無量的,因為一切菩提分法和佛、法、僧三寶的種子從未斷絕過。
應該知道,所住的衆生也是無量的,因為是一切有學、無學、聲聞、獨覺等所受用的。
應該知道,住地也是無量的,因為從初地歡喜地起,乃至究竟無障礙地法雲地,都是一切菩薩所居住的。
佛子!大菩薩為了進入無量智慧,利益一切衆生,因此對于如來的境界應該這樣來了知。
這時候,普賢大菩薩為了重新說明此種含義,乃說偈頌: 猶如心的境界沒有數量可以計算一樣,一切諸佛的境界也是如此; 如心的境界是從意識所生,佛的境界也應如此來觀察。
猶如龍王不離于本處,以心的威力降大雨; 雨水雖無來處和去處,但卻随龍王之心而能為所欲為,所以大海悉皆充滿。
具有十力的釋迦牟尼佛也是如此,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如果有了自性清淨心就顯現身形,其數量相等于一切法界人體的毛孔。
猶如大海中的珍奇寶貝無量數,衆生所住的大地也是如此; 海水的本性都是同一種鹹味而沒有任何區别,生于其中者各自蒙得利益。
如來的智慧之海也是如此,一切所有都是無量的; 有學、無學等住地之人,都能在其中獲得豐富的利益。
原典 佛子!菩薩摩诃薩應雲何知如來應正等覺行? 佛子!菩薩摩诃薩應知無礙行①是如來行,應知真如行②是如來行。
佛子!如真如,前際③不生,後際④不動,現在不起。
如來行亦如是,不生、不動、不起。
佛子!如法界非量非無量,無形故。
如來行亦如是,非量非無量⑤,無形故。
佛子!譬如鳥飛虛空,經于百年,已經過處,未經過處,皆不可量。
何以故?虛空界無邊際故。
如來行亦如是。
假使有人經百千億那由他劫,分别演說,已說未說,皆不可量。
何以故?如來行無邊際故。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住無礙行,無有住處,而能普為一切衆生示現所行,令其見已,出過一切諸障礙道⑥。
佛子!譬如金翅鳥王⑦,飛行虛空,回翔不去,以清淨眼觀察海内諸龍宮殿,奮勇猛力,以左右翅鼓揚海水,悉令兩辟,知龍男女命将盡者,而搏取之。
如來應正等覺金翅鳥王,亦複如是。
住無礙行,以淨佛眼觀察法界諸宮殿中一切衆生,若曾種善根已成熟者,如來奮勇猛十力,以止觀兩翅⑧,鼓揚生死大愛⑨水海,使其兩辟,而撮取之,置佛法中,令斷一切妄想戲論⑩,安住如來無分别⑾無礙行。
佛子!譬如日月,獨無等侶,周行虛空,利益衆生。
不作是念,我從何來,而至何所。
諸佛如來亦複如是。
性本寂滅,無有分别,示現遊行一切法界,為欲饒益諸衆生故。
作諸佛事,無有休息。
不生如是戲論分别,我從彼來,而向彼去。
佛子!菩薩摩诃薩應以如是等無量方便,無量性相,知見如來應正等覺所行之行。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譬如真如不生滅,無有方所無能見; 大饒益者行如是,出過三世不可量。
法界非界非非界⑿,非是有量非無量; 大功德者⒀行亦然,非量無量無身⒁故。
如鳥飛行億千歲,前後虛空等無别; 衆劫演說如來行,已說未說不可量。
金翅⒂在空觀大海,辟
知一切三世境界,一切刹境界,一切法境界,一切衆生境界,真如無差别境界,法界無障礙境界,實際無邊際境界③,虛空無分量境界④,無境界境界⑤,是如來境界。
佛子!如一切世間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
如一切三世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
乃至如無境界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
如無境界境界一切處無有,如來境界亦如是,一切處無有。
佛子!菩薩摩诃薩應知心境界⑥,是如來境界。
如心境界無量無邊,無縛無脫,如來境界,亦無量無邊,無縛無脫。
何以故?以如是如是思惟、分别,如是如是無量顯現故。
佛子!如大龍王随心降雨,其雨不從内出,不從外出。
如來境界,亦複如是,随于如是思惟、分别,則有如是無量顯現,于十方中,悉無來處。
佛子!如大海水,皆從龍王心力所起。
諸佛如來一切智海,亦複如是,皆從如來往昔大願之所生起。
佛子!一切智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不可言說。
然我今者略說譬喻,汝應谛聽。
佛子!此閻浮提有二千五百河流入大海;西拘耶尼⑦有五千河流入大海;東弗婆提⑧有七千五百河流入大海;北郁單越⑨有一萬河流入大海。
佛子!此四天下,如是二萬五千河,相續不絕,流入大海。
于意雲何?此水多不?答言:甚多。
佛子!複有十光明龍王⑩雨大海中,水倍過前。
百光明龍王雨大海中,水複倍前。
大莊嚴龍王⑾、摩那斯龍王⑿、雷震龍王⒀、難陀、跋難陀⒁龍王、無量光明龍王⒂、連澍不斷龍王⒃、大勝龍王⒄、大奮迅龍王⒅,如是等八十億諸大龍王,各雨大海,皆悉展轉倍過于前。
娑竭羅龍王⒆太子,名閻浮幢⒇,雨大海中,水複倍前。
佛子!十光明龍王宮殿中水,流入大海,複倍過前。
百光明龍王宮殿中水,流入大海,複倍過前。
大莊嚴龍王、摩那斯龍王、雷震龍王、難陀、跋難陀龍王、無量光明龍王、連澍不斷龍王、大勝龍王、大奮迅龍王,如是等八十億諸大龍王,宮殿各别,其中有水,流入大海,皆悉展轉倍過于前。
娑竭羅龍王太子閻浮幢,宮殿中水,流入大海,複倍過前。
佛子!娑竭羅龍王,連雨大海,水複倍前。
其娑竭羅龍王宮殿中水,湧出入海,複倍于前,其所出水,绀琉璃色(21),湧出有時,是故大海,潮不失時。
佛子!如是大海,其水無量,衆寶無量,衆生無量,所依大地,亦複無量。
佛子!于汝意雲何?彼大海為無量不?答言:實為無量,不可為喻。
佛子!此大海無量,于如來智海無量,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不及其一。
但随衆生心,為作譬喻,而佛境界,非譬所及。
佛子!菩薩摩诃薩應知如來智海無量,從初發心,修一切菩薩行不斷故。
應知寶聚無量,一切菩提分法三寶種(22)不斷故。
應知所住衆生無量,一切學無學(23)、聲聞、獨覺所受用故。
應知住地無量,從初歡喜地乃至究竟無障礙地(24),諸菩薩所居故。
佛子!菩薩摩诃薩為入無量智慧,利益一切衆生故,于如來應正等覺境界,應如是知。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如心境界無有量,諸佛境界亦複然; 如心境界從意(25)生,佛境如是應觀察。
如龍不離于本處,以心威力澍大雨; 雨水雖無來去處,随龍心故悉充洽(26)。
十力牟尼(27)亦如是,無所從來無所去; 若有淨心(28)則現身,量等法界入毛孔。
如海珍奇無有量,衆生大地亦複然; 水性一味(29)等無别,于中生者各蒙利。
如來智海亦如是,一切所有皆無量; 有學無學住地人,悉在其中得饒益。
注釋 ①如來出現品:八十卷《華嚴經》中的第三十七品。
此品廣舉十門性起以顯現佛性,各門又分十門成為百門,以巧妙的比喻,闡明十身如來的性起圓融的大用。
②如來應正等覺:佛十号中之三大名号。
“如來”,前已有解。
“應”即應供,謂應受人天之供養者。
“正等覺”,亦作正遍知,謂佛得無上之正智,是真正遍知一切法。
③實際無邊際境界:“實際”,謂真實際極之意,亦即窮盡極緻的真如之理體。
此句意為真如理體無邊無際的境界。
④虛空無分量境界:意為虛空無量可分的境界。
⑤無境界境界:意為沒有任何境界可以捉摸的境界。
⑥心境界:“心”,有多種解釋,一般指精神作用,即佛教所說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八種識。
這種精神作用的境界就是心境界。
⑦西拘耶尼:四大洲之一,亦稱西瞿耶尼、西牛貨洲,以牛為貨币之交易方式而得名。
⑧東弗婆提:四大洲之一,亦稱東毗提诃、東勝身洲,因其洲人身形特勝,故名。
⑨北郁單越:四大洲之一,亦稱北俱盧洲。
“郁單越”,意謂勝處,以其地勝于其他三洲而得名。
⑩十光明龍王:即放出十種大光明的龍王。
⑾大莊嚴龍王:龍王名,意為該龍王十分莊嚴。
⑿摩那斯龍王:龍王名,“摩那斯”,意譯慈心、高意等。
意為該龍王有威德,意高于其他龍王。
⒀雷震龍王:龍王名,意為該龍王行雨時雷聲震天。
⒁難陀、跋難陀:二龍王名,“難陀”,意譯歡喜,亦稱大龍。
“跋難陀”,意譯善歡喜,亦稱小龍。
為摩竭陀國之兄弟二龍王。
⒂無量光明龍王:龍王名,意謂該龍王具有無量光明,普照四方。
⒃連澍不斷龍王:龍王名,意謂該龍王降雨連續不斷。
⒄大勝龍王:龍王名,意謂該龍王比其他龍王都要勝過一籌。
⒅大奮迅龍王:龍王名,意謂該龍王勇猛奮迅,所向無敵。
⒆娑竭羅龍王:龍王名,“娑竭羅”,大海名。
以所住之海而得名,稱娑羯羅龍王。
⒇閻浮幢:娑竭羅龍王太子之名。
(21)绀琉璃色:謂青而含赤之琉璃色,非常好看。
(22)菩提分法三寶種:“菩提分法”,有兩種含義:一指三十七道品,亦稱三十七菩提分法;二指三十七道品中的七覺分,即七菩提分。
“三寶”,指佛、法、僧三寶。
此句意謂菩提分法和三寶的種子。
(23)學無學:即有學與無學。
研究真理而雖已覺知真理,但未斷盡煩惱,叫作有學;真理已究竟,煩惱也已斷盡,已無可修學,謂之無學。
小乘以前三果為有學,阿羅漢果為無學;大乘以菩薩之十地為有學,佛果為無學。
(24)究竟無障礙地:即菩薩十地之第十法雲地。
菩薩住于此地,證究竟佛果已無任何障礙,故稱究竟無障礙地。
(25)意:意謂“思量”。
謂思想事物,相當于我們所講的意識。
(26)充洽:即充滿的意思。
(27)十力牟尼:“牟尼”,有聖者、仙人、寂默者等意。
此處則指佛。
具有十力的佛,稱十力牟尼。
(28)淨心:指自性清淨心。
(29)水性一味:謂大海水的本性都是一味的——鹹味。
譯文 佛子!大菩薩應該怎樣來了知佛的境界呢? 佛子!大菩薩是以無障無礙的智慧,了知一切世間的境界就是如來的境界。
了知一切過去、未來、現在三世的境界,一切佛國土的境界,一切諸法的境界,一切衆生的境界,真如沒有差别的境界,法界沒有障礙的境界,實際沒有邊際的境界,虛空無有可分之量的境界,沒有境界的境界,所有這些,亦就是如來的境界。
佛子!猶如一切世間的境界無盡其數一樣,如來的境界亦無盡其數。
猶如一切過去、未來、現在三世的境界無盡其數一樣,如來的境界亦無盡其數。
乃至猶如沒有境界的境界無盡其數一樣,如來的境界亦無盡其數。
猶如沒有境界的境界,一切時處都無所有,如來的境界也是這樣,一切時處都無所有。
佛子!大菩薩應該了知,心的境界就是如來的境界。
心的境界是無量無邊的,無有系縛,也無有解脫,所以如來的境界,也是無量無邊的,無有系縛,也無有解脫。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心的境界原來就是如此起思考、分别事物的作用,就是如此無盡其數的顯現的。
佛子!猶如大龍王能随心所欲地降雨一樣,這雨不是從龍王身内所出,也不是從龍王身外所出。
如來的境界也是如此,随着原來如此的思考、分别作用,就有原來如此無盡其數的顯現,在十方世界中,都沒有來處。
佛子!猶如大海水一樣,都是從龍王的心力所生起的。
諸佛如來的一切智慧之海,也是如此,都是從如來過去所發的大願而生起。
佛子!如來的一切智慧之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本不可用言語講說。
但是,我如今用譬喻的方式大略地說一下,你應該仔細、認真地聽。
佛子!我們這個閻浮提洲有二千五百條河流入大海;在西拘耶尼洲有五千條河流入大海;在東弗婆提洲有七千五百條河流入大海;在北郁單越洲有一萬條河流入大海。
佛子!這四大洲有如此二萬五千條河,滔滔不絕地流入大海。
你認為怎麼樣呢?這水多不多呢?回答說:非常之多。
普賢菩薩繼續說:佛子!還有放出十種大光明的龍王,降雨于大海之中,水量超過以前一倍。
又有放出百種大光明的龍王,降雨于大海之中,水量又超過前面的一倍。
又有大莊嚴龍王、摩那斯龍王、雷震龍王、難陀和跋難陀兩兄弟龍王、無量光明龍王、連續下雨不斷的龍王、大勝龍王、大奮迅龍王等,像這樣有八十億諸大龍王,各降雨于大海,水量全部都展轉超過前面的一倍。
又有娑竭羅龍王的太子,名叫閻浮幢,降雨于大海之中,水量又超過前面的一倍。
佛子!又有十光明龍王宮殿中的水流入大海,水量又超過前面的一倍。
又有百光明龍王宮殿中的水流入大海,水量又超過前面的一倍。
又有大莊嚴龍王、摩那斯龍王、雷震龍王、難陀和跋難陀兄弟兩龍王、無量光明龍王、連澍不斷龍王、大勝龍王、大奮迅龍王等共八十億諸大龍王,其宮殿各不相同,全都有水流入大海,水量都展轉超過前面的一倍。
又有娑竭羅龍王太子閻浮幢宮殿中的水,也流入大海,水量又超過前面的一倍。
佛子!又有娑竭羅龍王連續降雨于大海,水量又超過前面的一倍。
其宮殿中的水,也全部湧出入海,水量又超過前面的一倍。
這些龍王及其宮殿所流出的水,都是青而帶赤的琉璃色,非常好看。
它湧出有一定的時間,所以大海的潮水從不失時。
佛子!這樣的大海,其水無量,一切珠寶無量,所以衆生也無量,衆生所依止的大地也無量。
佛子!你認為怎樣?那大海中的水是不是無量的呢?回答說:實在是無量的,簡直不可了知。
普賢菩薩繼續說:佛子!此大海水無量,比之于如來智慧之海的無量,乃是百分不及一分,千分不及一分,乃至極為微細分的許許多多大海水也不及如來智慧之海的一分。
這裡僅是随着衆生心而用以作譬喻,而實際上佛的境界,并不是譬喻所能說明的。
佛子!大菩薩應該知道,如來的智慧之海是無量的,因為從初發心起,就修習一切菩薩行從不間斷。
應該知道,珍寶的積聚也是無量的,因為一切菩提分法和佛、法、僧三寶的種子從未斷絕過。
應該知道,所住的衆生也是無量的,因為是一切有學、無學、聲聞、獨覺等所受用的。
應該知道,住地也是無量的,因為從初地歡喜地起,乃至究竟無障礙地法雲地,都是一切菩薩所居住的。
佛子!大菩薩為了進入無量智慧,利益一切衆生,因此對于如來的境界應該這樣來了知。
這時候,普賢大菩薩為了重新說明此種含義,乃說偈頌: 猶如心的境界沒有數量可以計算一樣,一切諸佛的境界也是如此; 如心的境界是從意識所生,佛的境界也應如此來觀察。
猶如龍王不離于本處,以心的威力降大雨; 雨水雖無來處和去處,但卻随龍王之心而能為所欲為,所以大海悉皆充滿。
具有十力的釋迦牟尼佛也是如此,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如果有了自性清淨心就顯現身形,其數量相等于一切法界人體的毛孔。
猶如大海中的珍奇寶貝無量數,衆生所住的大地也是如此; 海水的本性都是同一種鹹味而沒有任何區别,生于其中者各自蒙得利益。
如來的智慧之海也是如此,一切所有都是無量的; 有學、無學等住地之人,都能在其中獲得豐富的利益。
原典 佛子!菩薩摩诃薩應雲何知如來應正等覺行? 佛子!菩薩摩诃薩應知無礙行①是如來行,應知真如行②是如來行。
佛子!如真如,前際③不生,後際④不動,現在不起。
如來行亦如是,不生、不動、不起。
佛子!如法界非量非無量,無形故。
如來行亦如是,非量非無量⑤,無形故。
佛子!譬如鳥飛虛空,經于百年,已經過處,未經過處,皆不可量。
何以故?虛空界無邊際故。
如來行亦如是。
假使有人經百千億那由他劫,分别演說,已說未說,皆不可量。
何以故?如來行無邊際故。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住無礙行,無有住處,而能普為一切衆生示現所行,令其見已,出過一切諸障礙道⑥。
佛子!譬如金翅鳥王⑦,飛行虛空,回翔不去,以清淨眼觀察海内諸龍宮殿,奮勇猛力,以左右翅鼓揚海水,悉令兩辟,知龍男女命将盡者,而搏取之。
如來應正等覺金翅鳥王,亦複如是。
住無礙行,以淨佛眼觀察法界諸宮殿中一切衆生,若曾種善根已成熟者,如來奮勇猛十力,以止觀兩翅⑧,鼓揚生死大愛⑨水海,使其兩辟,而撮取之,置佛法中,令斷一切妄想戲論⑩,安住如來無分别⑾無礙行。
佛子!譬如日月,獨無等侶,周行虛空,利益衆生。
不作是念,我從何來,而至何所。
諸佛如來亦複如是。
性本寂滅,無有分别,示現遊行一切法界,為欲饒益諸衆生故。
作諸佛事,無有休息。
不生如是戲論分别,我從彼來,而向彼去。
佛子!菩薩摩诃薩應以如是等無量方便,無量性相,知見如來應正等覺所行之行。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譬如真如不生滅,無有方所無能見; 大饒益者行如是,出過三世不可量。
法界非界非非界⑿,非是有量非無量; 大功德者⒀行亦然,非量無量無身⒁故。
如鳥飛行億千歲,前後虛空等無别; 衆劫演說如來行,已說未說不可量。
金翅⒂在空觀大海,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