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
關燈
小
中
大
原典
十地品①第二十六之六
淨居天②衆那由他③,聞此地中諸勝行;
空中踴躍心歡喜,悉共虔誠供養佛。
不可思議菩薩④衆,亦在空中大歡喜; 俱然最上悅意香⑤,普熏衆會令清淨。
自在天王⑥與天衆,無量億衆在虛空⑦; 普散天衣⑧供養佛,百千萬種缤紛下。
天諸采女無有量,靡不歡欣供養佛; 各奏種種妙樂音,悉以此言而贊歎。
佛身安坐一國土,一切世界悉現身; 身相端嚴無量億,法界⑨廣大悉充滿。
于一毛孔⑩放光明,普滅世間煩惱暗; 國土微塵⑾可知數,此光明數不可測。
或見如來⑿具衆相,轉于無上正法輪⒀; 或見遊行諸佛刹⒁,或見寂然安不動。
或現住于兜率宮⒂,或現下生入母胎⒃; 或示住胎⒄或出胎⒅,悉令無量國中見。
或現出家⒆修世道,或現道場⒇成正覺(21) 或現說法或涅槃(22),普使十方(23)無不睹。
譬如幻師(24)知幻術,在于大衆多所作; 如來智慧(25)亦複然,于世間中普現身。
佛住甚深真法性(26),寂滅無相(27)同虛空; 而于第一實義(28)中,示現種種所行事。
所作利益衆生事,皆依法性而得有; 相(29)與無相(30)無差别,入于究竟(31)皆無相。
若有欲得如來智(32),應離一切妄分别(33); 有無通達皆平等,疾作人天大導師(34)。
無量無邊天女(35)衆,種種言音稱贊已; 身心寂靜(36)共安樂,瞻仰如來默然住。
實時菩薩解脫月(37),知諸衆會鹹寂靜; 向金剛藏(38)而請言,大無畏者(39)真佛子(40)。
從第九地(41)入十地(42),所有功德(43)諸行相(44); 及以神通變化(45)事,願聰慧者(46)為宣說。
注釋 ①十地品:系《華嚴經》的品名。
是詳細解釋十地菩薩修行的一品。
②淨居天:亦稱五淨居天。
謂色界第四禅,證得不還果之聖者所居之處。
共有五天:無煩天,即無一切煩雜之處;無熱天,即無一切熱惱之處;善現天,即能現勝法之處;善見天,即能見勝法之處;色究竟天,即色界天最勝之處。
此五天唯有聖人能居住,沒有異生雜居,故名淨居天。
③那由他:數目名。
相當于通常所講的“億”。
但佛經中所講的“億”,有十萬、百萬、千萬三等。
④菩薩:梵語Bodhisattra“菩提薩埵”的略稱,意譯“覺有情”“道衆生”等。
“菩提”,意為大覺,即對事對理都能如實明白,了知人生的真實意義,由此向人生的究竟努力不懈。
“薩埵”,意為有情(衆生),凡有堅強意欲向前邁進力量的,包括人和一切有情識的生物,都稱為有情。
“菩提”和“薩埵”合起來略稱為“菩薩”,意思是覺悟了的有情,即能上求大覺,下濟有情,并努力前進的人,就謂之菩薩。
⑤悅意香:“悅意”,巴利語Mānatta“摩那埵”的意譯。
意謂比丘犯了僧殘罪,要進行忏悔,洗除罪業,自喜亦使諸僧衆生喜悅之心,謂之“悅意”。
能使衆生生起喜悅的香,謂之“悅意香”。
⑥自在天王:“自在天”,又名“摩酰首羅天”。
此天天王稱“自在天王”,有三目八臂,騎白牛。
⑦虛空:虛與空的合稱,都是“無”的别名。
虛無形質,空無障礙,故名虛空。
⑧天衣:謂天人之衣,其重量甚輕。
又天人之衣,不用針線縫制,十分完美。
⑨法界:含義甚廣。
從狹義講,即十八界中意識所對之法界。
從廣義講,則一切境(包括有、無),一切法,無所不包,無所不攝,總該萬有,均謂之法界。
一般可作兩種解釋:一、就事而言,法就是一切諸法,界就是分界。
一切諸法各有自體,分界不同,故名法界。
但每一種法各名為法界,而總該萬有亦謂之一法界。
二、就理而言,真如的體性,名之為法界。
故諸法所依之性即名法界,又諸法皆同一性,是名法界。
⑩一毛孔:“毛孔”,即身上毫毛之穴。
“一毛孔”,極少的比喻說法。
⑾微塵:物質的最小單位。
佛教典籍中稱色體之極少為“極微”,七倍極微稱為“微塵”。
⑿如來:佛的十種名号之一。
“如”即“如實”“真如”,指佛所說的佛教真理,循此真如能達到佛的覺悟,故名“如來”。
⒀正法輪:“法輪”,謂佛的教法,如車輪旋轉,能轉凡成聖,能摧破衆生之惡業,猶如轉輪聖王之輪寶,能碾摧山嶽岩石,故名。
而如來所說的教法,是正确的、真理的教法,故名“正法輪”。
⒁佛刹:即佛土、佛國。
現亦通稱佛寺為佛刹。
⒂兜率宮:即兜率天宮。
兜率天,為欲界六天中第四天名。
此天一晝夜,為人間四百年;此天一年,合人間十四萬四千年;此天壽四千歲,合人間五億七千六百萬年。
此天有内、外兩院,内院為彌勒菩薩的淨土,外院為天人所居之欲樂處。
⒃入母胎:佛陀八相成道之第二相,即佛陀乘六牙白象由摩耶夫人右脅入胎之相。
⒄住胎:佛陀八相成道之第三相,即佛陀在母胎行住坐卧一日六時為諸天說法之相。
⒅出胎:佛陀八相成道之第四相,即佛陀四月八日于藍毗尼園由摩耶夫人右脅出生之相。
⒆出家:指出離在家的生活,去修沙門的淨行。
這裡是指佛陀八相成道的第五相,即佛陀十九歲(一說二十九歲)觀世間之無常,離開王宮入山學道之相。
⒇道場:一般指佛寺。
這裡指佛陀成道的地方。
(21)成正覺:即成道、成佛。
這裡指佛陀八相成道的第六相,即佛陀經六年苦行,在菩提樹下成佛得道之相。
(22)涅槃:梵文Nirvāna的音譯,亦譯“般涅槃”“泥浬”“般泥浬”“泥曰”等,意譯“滅”“滅度”“寂滅”“圓寂”等。
是佛教修行所要達到的最高理想境界,一般指熄滅生死輪回而後獲得的一種解脫境界。
但一般指佛陀肉體之死。
這裡指佛陀八相成道的第八相,即佛陀八十歲于娑羅雙樹下入于涅槃之相。
(23)十方:即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
(24)幻師:指作幻術之人,即今之魔術師。
(25)智慧:智和慧的合稱。
明白一切事相叫作智;了解一切事理叫作慧。
即由修習佛教道理而得到的一種辨别現象、判斷是非、善惡的認識能力。
(26)法性:亦稱實相、真如、法界等,即諸法的本性。
諸法之本體,無論是染是淨,在有情在無情,其性不改不變,故名法性。
(27)寂滅無相:“寂滅”,即梵語涅槃的意譯。
因其體寂靜,離一切相,故稱寂滅無相。
(28)第一實義:即第一義谛。
二谛之一。
又名真谛、勝義谛、真如、實相等。
此深妙之真理,至高無上,為諸法中第一,故名第一實義。
(29)相:指一切事物的外觀形狀或狀态。
(30)無相:謂一切法無自性,本性為空;空、無性,即不可以相表示,故為無相。
亦為涅槃之别名,因涅槃遠離一切虛妄之相。
(31)究竟:指事理圓滿、至極之義。
(32)如來智:亦稱如來慧,即如來之智慧,亦即一切種智。
(33)妄分别:即虛妄的分析和辨别。
謂凡夫不知真如平等之理,于是在分析、辨别一切事物時,生起善惡、美醜等種種不同的妄見。
(34)大導師:佛、菩薩之德号。
因其能引導衆生使之超脫生死之險難,故名。
(35)天女:梵語伲縛迦你Devakanyā之意譯。
指欲界六天之女性。
(36)寂靜:脫離一切煩惱謂之寂,杜絕一切苦患謂之靜。
亦即涅槃之理。
(37)解脫月:菩薩名。
(38)金剛藏:菩薩名。
(39)大無畏者:指對于一切都無所畏懼之人。
(40)佛子:衆生受佛教戒律後,将來必當作佛,故稱為佛子。
亦為菩薩之通稱。
(41)九地:此處指菩薩十地中的第九地,即善慧地。
此地成就力波羅蜜,具足十力,對于一切,知道哪些可度,哪些不可度,能夠說法,故雲善慧地。
(42)十地:此處指菩薩十地中的第十地,即法雲地。
此地成就智波羅蜜,具足無邊功德,生出無邊功德水,猶如大雲覆蓋虛空,出清淨之衆水,故雲法雲地。
(43)功德:“功”指資潤福利之功能,即一切善行;德指得到之福報。
一切善行所得之福報,謂之功德。
又世人拜佛、誦經、布施、供養等,都叫作功德。
(44)行相:“行”指一切現象的生滅變化活動。
佛教常把遷流三世的有為法通稱為“行”。
“相”指呈現于人的面前,可以分别認識的現象。
一切有為法之相狀,即名行相。
(45)神通變化:神秘莫測謂之神,通達無礙謂之通。
通過修持禅定所得到的一種功能,謂之神通。
而這種神通變化無窮,所以稱為神通變化。
(46)聰慧者:即生性聰明、具有智慧的人。
譯文 數以億萬計的五淨居天天衆,聽到此十地中的一切勝行;在虛空中都心懷喜悅,大家一起虔誠地供養一切諸佛。
許多不可思議的菩薩們,亦在虛空中皆大歡喜;大家都點燃最上等的悅意香,普遍熏那菩薩們集會的會場,使之清潔明淨。
自在天王和一切天衆,在虛空中有無量億數;普遍散發天衣供養諸佛,有百千萬種在天空中五彩缤紛地落下。
天上的彩女也不計其數,無一不歡欣鼓舞地供養諸佛;各自演奏出種種奇妙的音樂,都以此作為語言而贊歎這次盛會。
佛身安坐在某一個國土上,一切世界都能示現出其身體;無數的身相端正莊嚴難以形容,充滿了一切廣大世界。
佛于一個毛孔中放出光明,能普遍滅除全世界的煩惱與黑暗;一切國土中最小的微塵也可以測知其數量,佛放出的這種光明不可能測知。
或者看見如來具有許許多多的身兼容貌,在那裡宣講至高無上的佛法;或者看見如來于一切佛刹國土遊行教化衆生,或者看見如來安坐在一處寂然不動。
或者看見如來現在住于兜率天宮,或者看見如來從兜率天宮下來降生人間進入母胎;或者看見如來住于母胎中為諸天說法,或者從摩耶夫人右脅出生,使無量無數的國土中都能看見。
或者看見如來離開王宮出家修道,或者看見如來在道場成就正等正覺;或者看見如來宣說佛法或示現涅槃之相,普使十方世界都能看見。
猶如魔術師精于變幻之術,在廣大觀衆中能作種種魔術;如來的智慧也是如此,于世間中能普遍出現種種身相。
如來住于甚深的真實法性中,其本身寂滅無相如同虛空一樣;但于勝義谛中,能示現出種種所行之事。
其所做一切利益衆生之事,都是依據法性才有的;一切事物的相狀與遠離一切虛妄的涅槃之相無任何差别,進入圓滿究竟的境地都是遠離一切的無相。
如果有人想要得到如來的智慧,應該遠離一切虛妄分别;認識到有相和無相互通達都是平等的,就能很快地成為人天大導師——佛。
無量無邊的天女們,以種種美好的語言、聲音稱贊如來以後,都身心寂靜非常安樂,默默地瞻仰着如來的儀容。
這時有一位解脫月菩薩,看到參加大會一切大衆都寂靜無聲,于是就向金剛藏菩薩說,你是一位大無畏的真佛子。
從第九地善慧地進入第十地法雲地,所具有的一切功德和一切行相,還有一切神通變化等事,願既聰明而又有智慧的您為大家宣說。
原典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诃薩①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诃薩從初地②乃至第九地,以如是無量智慧觀察覺了已,善思惟修習,善滿足白法③,集無邊助道法④,增長大福德智慧⑤,廣行大悲⑥,知世界差别,入衆生界⑦稠林,入如來所行處,随順⑧如來寂滅行⑨,常觀察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⑩,名為得一切種⑾、一切智智⑿受職位⒀。
佛子!菩薩摩诃薩以如是智慧入受職地已,即得菩薩離垢三昧⒁、入法界差别三昧⒂、莊嚴道場三昧⒃、一切種華光三昧⒄、海藏三昧⒅、海印三昧⒆、虛空界廣大三昧⒇、觀一切法自性三昧(21)、知一切衆生心行三昧(22)、一切佛皆現前三昧(23)。
如是等百萬阿僧祇(24)三昧,皆現在前。
菩薩于此一切三昧,若入若起,皆得善巧(25),亦善了知一切三昧所作差别。
其最後三昧名受一切智勝職位(26)。
此三昧現在前時,有大寶蓮華(27)忽然出生,其華廣大,量等百萬三千大千世界(28)以衆妙寶間錯莊嚴,超過一切世間境界(29)。
出世善根(30)之所生起,知諸法如幻(31)性,衆行所成,恒放光明,普照法界,非諸天處(32)之所能有。
毗琉璃摩尼寶(33)為莖。
栴檀王(34)為台,瑪瑙(35)為須,閻浮檀金(36)為葉。
其華常有無量光明,衆寶為藏,寶網(37)彌覆,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蓮華以為眷屬(38)。
注釋 ①菩薩摩诃薩:為梵語菩提薩埵摩诃薩埵的略稱。
“菩提薩埵”,前已有解。
“摩诃薩埵”,意譯為大有情、大衆生。
“菩薩摩诃薩”,即大菩薩。
②初地:即菩薩十地中的第一地,亦即歡喜地。
此地為菩薩已滿初阿僧祇劫之行,初得聖性,破見惑,證得二空之理,生大歡喜,故名歡喜地。
③白法:即白淨之法,也即一切善法之總稱。
④助道法:“助道”,謂一切之道品,皆能資助止觀,資助果德,故名助道。
能夠資助成就佛道之法,謂之助道法。
⑤福德智慧:指福德莊嚴和智慧莊嚴。
修福德之善行而為身之莊嚴者,名福德莊嚴;以研得智慧而為身之莊嚴者,名智慧莊嚴。
⑥大悲:救他人苦難之心謂之悲。
佛菩薩之悲心,非常廣大,故名大悲。
⑦衆生界:相對佛界之稱謂。
十界之中,除佛界外,其他九界總稱為衆生界。
⑧随順:追随、順從的意思。
⑨寂滅行:謂超出世界,證得涅槃境界(寂滅境界)之修行。
⑩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力”,即十力,指如來所具有的十種力用:智覺處非處智力,知三世業報智力,知諸禅解脫三昧智力,知諸根勝劣智力,知種種解智力,知種種界智力,知一切至處道智力,知天眼無礙智力,知宿命無漏智力,知永斷習氣智力。
“無所畏”,即四無所畏,亦稱四無畏。
有佛四無畏和菩薩四無畏兩種,此處指佛四無畏,即:一切智無所畏,漏盡無所畏,說障道無所畏,說盡苦道無所畏。
“不共佛法”,即十八不共法。
謂佛的十八種功德法,唯佛獨有,不與三乘共有,故稱不共佛法。
即: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無異想、無不定心、無不知已舍、欲無減、精進無減、念無減、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一切身業随智慧行、一切口業随智慧行、一切意業随智慧行、智慧知過去世無礙、智慧知未來世無礙、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⑾一切種:即一切種智,三智之一。
一切種智即佛智。
此智通達諸法的總相、别相,化道、斷惑,合一切智及道種智二智,故名一切種智。
⑿一切智智:意謂一切智智是佛智,是一切智中之智,故名一切智智。
⒀受職位:“受職”,即傳法灌頂。
得傳法灌頂之位,名受職位。
⒁菩薩離垢三昧:“三昧”,即定,謂專注一境而不散亂的精神狀态。
菩薩得脫離煩惱垢染的三昧,是謂菩薩離垢三昧。
⒂法界差别三昧:即一切諸法各各不同的三昧。
⒃莊嚴道場三昧:“莊嚴”,即裝飾,謂以善美裝飾佛國土,或以功德裝飾依身。
以美好的事物和功德裝飾佛成道處、佛寺的三昧,即名莊嚴道場三昧。
⒄一切種華光三昧:謂一切種智放出華光之三昧。
⒅海藏三昧:謂如于大海中蘊藏一切事物,佛之智海也蘊藏一切法之三昧。
⒆海印三昧:謂如于大海中印現一切事物,佛之智海也印現一切法之三昧。
⒇虛空界廣大三昧:“虛空界”,即我們眼睛所看到的天空,也就是空間世界。
所有空間世界的廣大三昧,謂之虛空界廣大三昧。
(21)觀一切法自性三昧:謂觀察一切諸法本體的三昧。
(22)知一切衆生心行三昧:謂能了知一切衆生心理活動的三昧。
(23)一切佛皆現前三昧:謂一切諸佛都能顯現在自己面前的三昧。
(24)阿僧祇:印度數目名,譯為無央數。
意思是這數目多到無法計算的地步,亦就是無數。
(25)善巧:即善良巧妙之意。
指佛菩薩教化衆生之方法。
巧妙,又作善權。
為善巧方便之略稱。
(26)受一切智勝職位:謂受一切智最勝的傳法灌頂之位。
(27)大寶蓮華:謂由珠寶連綴而成之大蓮華。
(28)三千大千世界:佛教用以說明世界組成情況的用語。
以須彌山為中心,七山八海交互圍繞着,以鐵圍山為外廓,同一日月所照的四天下,是為一小世界。
一千小世界,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集成為一“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集成為一“大千世界”。
因這“大千世界”由小、中、大三種千世界所集成,故稱三千大千世界。
(29)境界:即人們所居住之境土的界限,如國境、國界、邊境、邊界等。
(30)善根:即良善的根性,亦即産生諸善法之根本。
如身、口、意三業之善,固不可拔,又能生其他善,故稱善根。
(31)諸法如幻:謂一切諸法,均如幻如化而不實在,故稱諸法如幻。
(32)天處:即一切諸天所居之處。
(33)毗琉璃摩尼寶:“毗琉璃”,七寶之一,即青色之寶石。
“摩尼寶”,一切珠寶之總名。
“毗琉璃摩尼寶”,即琉璃珠寶。
(34)栴檀王:“栴檀”即“旃檀”,一種檀香木,出于南印度,其香味遠飄四方。
檀香木中之王,稱栴檀王。
(35)瑪瑙:七寶之一,為一種寶石。
(36)閻浮檀金:一種金的名稱,其色赤黃,帶紫焰氣。
“閻浮”為樹名,閻浮樹下有河,稱“閻浮檀”,此河中出金,稱閻浮檀金。
(37)寶網:用珠寶連綴而成的網。
(38)眷屬:原意為家眷、親屬。
此處意為附屬陪襯之物。
譯文 這時候,金剛藏大菩薩告訴解脫月菩薩說:佛子!大菩薩從初地直至第九地,以這種無量智慧觀察一切事物,覺了一切事物以後,又善于思考、修習,善于圓滿成就一切善法,積聚了無數的資助成就佛道之法,逐漸增長廣大的福德和智慧,廣行救苦救難之大悲心,了解世界上所發生的一切,進入像密林一樣的衆生界,又進入如來所修行之處,随順如來的寂滅境界,經常觀察如來所具有的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這就名為得一切種智和一切智智,受傳法灌頂之位。
佛子!大菩薩以這樣的智慧進入傳法灌頂之位以後,就能得到菩薩的離垢三昧,進入法界差别三昧、莊嚴道場三昧、一切種智華光三昧、海藏三昧、海印三昧、虛空界廣大三昧、觀一切法自性三昧、知一切衆生心行三昧、一切佛皆現前三昧。
像這樣數以百萬億計的三昧,都能顯現在面前。
菩薩對于這一切三昧,無論是入定或是從定中起來,都得到善巧的方法,又善于了解一切三昧中所有的種種不同的三昧,其最後的三昧名為受一切智勝職位三昧。
這種三昧示現于我們面前時,會忽然出現大寶蓮華,這種寶蓮華的華,十分廣大,相等于百萬個三千大千世界。
又以許多奇妙的珍寶交互的裝飾着,超過一切世間的勝境。
出世間的善根從此而生起,能了知一切諸法如幻如化,都是衆行因緣和合而成,經常放出大光明,普照一切法界,非一切天處之所能有。
這大寶蓮華以琉璃珠寶為莖,以檀香木中之王為台,以瑪瑙為須,以閻浮檀金為葉。
其華常發出無量光明,隐藏着一切衆寶,用寶網普遍地覆蓋着,并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那樣多的寶蓮華作為陪襯。
原典 爾時,菩薩坐此華座,身相大小正相稱可,無量菩薩以為眷屬,各坐其餘蓮華之上,周匝圍繞①,一一各得百萬三昧,向大菩薩一心瞻仰。
佛子!此大菩薩并其眷屬坐華座時,所有光明及以言音,普皆充滿十方法界,一切世界鹹悉震動,惡趣②休息,國土嚴淨,同行菩薩靡不來集,人天音樂同時發聲,所有衆生悉得安樂,以不思議③供養之具,供一切佛,諸佛衆會悉皆顯現。
佛子!此菩薩坐彼大蓮華座時,于兩足下,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諸大地獄④,滅衆生苦。
于兩膝輪⑤,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諸畜生趣⑥,滅衆生苦。
于臍輪⑦中,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閻羅王⑧界,滅衆生苦。
從左右脅,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人趣⑨,滅衆生苦。
從兩手中,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諸天⑩及阿修羅⑾,所有宮殿。
從兩肩上,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聲聞⑿。
從其項背,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辟支佛⒀身。
從其面門,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初始發心⒁乃至九地諸菩薩身。
從兩眉間,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受職菩薩,令魔宮殿⒂悉皆不現。
從其頂上,放百萬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諸佛如來道場衆會,右繞十匝,住虛空中,成光明網,名熾然光明,發起種種諸供養⒃事,供養于佛。
餘諸菩薩從初發心乃至九地所有供養,而比于此,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其光明網普于十方一一如來衆會之前,雨衆妙香⒄、華鬘⒅、衣服、幢旛⒆、寶蓋⒇、諸摩尼(21)等莊嚴之具,以為供養,皆從出世善根所生,超過一切世間境界。
若有衆生見知此者,皆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22)得不退轉(23)。
佛子!此大光明作于如是供養事畢,複繞十方一切世界一一諸佛道場衆會,經十匝(24)已。
從諸如來足下而入。
爾時,諸佛及諸菩薩,知某世界中某菩薩摩诃薩能行如是廣大之行,到受職位。
佛子!是時十方無量無邊乃至九地諸菩薩衆皆來圍繞,恭敬供養,一心觀察。
正觀察時,其諸菩薩即各獲得十千三昧。
當爾之時,十方所有受職菩薩,皆于金剛莊嚴臆德相(25)中,
不可思議菩薩④衆,亦在空中大歡喜; 俱然最上悅意香⑤,普熏衆會令清淨。
自在天王⑥與天衆,無量億衆在虛空⑦; 普散天衣⑧供養佛,百千萬種缤紛下。
天諸采女無有量,靡不歡欣供養佛; 各奏種種妙樂音,悉以此言而贊歎。
佛身安坐一國土,一切世界悉現身; 身相端嚴無量億,法界⑨廣大悉充滿。
于一毛孔⑩放光明,普滅世間煩惱暗; 國土微塵⑾可知數,此光明數不可測。
或見如來⑿具衆相,轉于無上正法輪⒀; 或見遊行諸佛刹⒁,或見寂然安不動。
或現住于兜率宮⒂,或現下生入母胎⒃; 或示住胎⒄或出胎⒅,悉令無量國中見。
或現出家⒆修世道,或現道場⒇成正覺(21) 或現說法或涅槃(22),普使十方(23)無不睹。
譬如幻師(24)知幻術,在于大衆多所作; 如來智慧(25)亦複然,于世間中普現身。
佛住甚深真法性(26),寂滅無相(27)同虛空; 而于第一實義(28)中,示現種種所行事。
所作利益衆生事,皆依法性而得有; 相(29)與無相(30)無差别,入于究竟(31)皆無相。
若有欲得如來智(32),應離一切妄分别(33); 有無通達皆平等,疾作人天大導師(34)。
無量無邊天女(35)衆,種種言音稱贊已; 身心寂靜(36)共安樂,瞻仰如來默然住。
實時菩薩解脫月(37),知諸衆會鹹寂靜; 向金剛藏(38)而請言,大無畏者(39)真佛子(40)。
從第九地(41)入十地(42),所有功德(43)諸行相(44); 及以神通變化(45)事,願聰慧者(46)為宣說。
注釋 ①十地品:系《華嚴經》的品名。
是詳細解釋十地菩薩修行的一品。
②淨居天:亦稱五淨居天。
謂色界第四禅,證得不還果之聖者所居之處。
共有五天:無煩天,即無一切煩雜之處;無熱天,即無一切熱惱之處;善現天,即能現勝法之處;善見天,即能見勝法之處;色究竟天,即色界天最勝之處。
此五天唯有聖人能居住,沒有異生雜居,故名淨居天。
③那由他:數目名。
相當于通常所講的“億”。
但佛經中所講的“億”,有十萬、百萬、千萬三等。
④菩薩:梵語Bodhisattra“菩提薩埵”的略稱,意譯“覺有情”“道衆生”等。
“菩提”,意為大覺,即對事對理都能如實明白,了知人生的真實意義,由此向人生的究竟努力不懈。
“薩埵”,意為有情(衆生),凡有堅強意欲向前邁進力量的,包括人和一切有情識的生物,都稱為有情。
“菩提”和“薩埵”合起來略稱為“菩薩”,意思是覺悟了的有情,即能上求大覺,下濟有情,并努力前進的人,就謂之菩薩。
⑤悅意香:“悅意”,巴利語Mānatta“摩那埵”的意譯。
意謂比丘犯了僧殘罪,要進行忏悔,洗除罪業,自喜亦使諸僧衆生喜悅之心,謂之“悅意”。
能使衆生生起喜悅的香,謂之“悅意香”。
⑥自在天王:“自在天”,又名“摩酰首羅天”。
此天天王稱“自在天王”,有三目八臂,騎白牛。
⑦虛空:虛與空的合稱,都是“無”的别名。
虛無形質,空無障礙,故名虛空。
⑧天衣:謂天人之衣,其重量甚輕。
又天人之衣,不用針線縫制,十分完美。
⑨法界:含義甚廣。
從狹義講,即十八界中意識所對之法界。
從廣義講,則一切境(包括有、無),一切法,無所不包,無所不攝,總該萬有,均謂之法界。
一般可作兩種解釋:一、就事而言,法就是一切諸法,界就是分界。
一切諸法各有自體,分界不同,故名法界。
但每一種法各名為法界,而總該萬有亦謂之一法界。
二、就理而言,真如的體性,名之為法界。
故諸法所依之性即名法界,又諸法皆同一性,是名法界。
⑩一毛孔:“毛孔”,即身上毫毛之穴。
“一毛孔”,極少的比喻說法。
⑾微塵:物質的最小單位。
佛教典籍中稱色體之極少為“極微”,七倍極微稱為“微塵”。
⑿如來:佛的十種名号之一。
“如”即“如實”“真如”,指佛所說的佛教真理,循此真如能達到佛的覺悟,故名“如來”。
⒀正法輪:“法輪”,謂佛的教法,如車輪旋轉,能轉凡成聖,能摧破衆生之惡業,猶如轉輪聖王之輪寶,能碾摧山嶽岩石,故名。
而如來所說的教法,是正确的、真理的教法,故名“正法輪”。
⒁佛刹:即佛土、佛國。
現亦通稱佛寺為佛刹。
⒂兜率宮:即兜率天宮。
兜率天,為欲界六天中第四天名。
此天一晝夜,為人間四百年;此天一年,合人間十四萬四千年;此天壽四千歲,合人間五億七千六百萬年。
此天有内、外兩院,内院為彌勒菩薩的淨土,外院為天人所居之欲樂處。
⒃入母胎:佛陀八相成道之第二相,即佛陀乘六牙白象由摩耶夫人右脅入胎之相。
⒄住胎:佛陀八相成道之第三相,即佛陀在母胎行住坐卧一日六時為諸天說法之相。
⒅出胎:佛陀八相成道之第四相,即佛陀四月八日于藍毗尼園由摩耶夫人右脅出生之相。
⒆出家:指出離在家的生活,去修沙門的淨行。
這裡是指佛陀八相成道的第五相,即佛陀十九歲(一說二十九歲)觀世間之無常,離開王宮入山學道之相。
⒇道場:一般指佛寺。
這裡指佛陀成道的地方。
(21)成正覺:即成道、成佛。
這裡指佛陀八相成道的第六相,即佛陀經六年苦行,在菩提樹下成佛得道之相。
(22)涅槃:梵文Nirvāna的音譯,亦譯“般涅槃”“泥浬”“般泥浬”“泥曰”等,意譯“滅”“滅度”“寂滅”“圓寂”等。
是佛教修行所要達到的最高理想境界,一般指熄滅生死輪回而後獲得的一種解脫境界。
但一般指佛陀肉體之死。
這裡指佛陀八相成道的第八相,即佛陀八十歲于娑羅雙樹下入于涅槃之相。
(23)十方:即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
(24)幻師:指作幻術之人,即今之魔術師。
(25)智慧:智和慧的合稱。
明白一切事相叫作智;了解一切事理叫作慧。
即由修習佛教道理而得到的一種辨别現象、判斷是非、善惡的認識能力。
(26)法性:亦稱實相、真如、法界等,即諸法的本性。
諸法之本體,無論是染是淨,在有情在無情,其性不改不變,故名法性。
(27)寂滅無相:“寂滅”,即梵語涅槃的意譯。
因其體寂靜,離一切相,故稱寂滅無相。
(28)第一實義:即第一義谛。
二谛之一。
又名真谛、勝義谛、真如、實相等。
此深妙之真理,至高無上,為諸法中第一,故名第一實義。
(29)相:指一切事物的外觀形狀或狀态。
(30)無相:謂一切法無自性,本性為空;空、無性,即不可以相表示,故為無相。
亦為涅槃之别名,因涅槃遠離一切虛妄之相。
(31)究竟:指事理圓滿、至極之義。
(32)如來智:亦稱如來慧,即如來之智慧,亦即一切種智。
(33)妄分别:即虛妄的分析和辨别。
謂凡夫不知真如平等之理,于是在分析、辨别一切事物時,生起善惡、美醜等種種不同的妄見。
(34)大導師:佛、菩薩之德号。
因其能引導衆生使之超脫生死之險難,故名。
(35)天女:梵語伲縛迦你Devakanyā之意譯。
指欲界六天之女性。
(36)寂靜:脫離一切煩惱謂之寂,杜絕一切苦患謂之靜。
亦即涅槃之理。
(37)解脫月:菩薩名。
(38)金剛藏:菩薩名。
(39)大無畏者:指對于一切都無所畏懼之人。
(40)佛子:衆生受佛教戒律後,将來必當作佛,故稱為佛子。
亦為菩薩之通稱。
(41)九地:此處指菩薩十地中的第九地,即善慧地。
此地成就力波羅蜜,具足十力,對于一切,知道哪些可度,哪些不可度,能夠說法,故雲善慧地。
(42)十地:此處指菩薩十地中的第十地,即法雲地。
此地成就智波羅蜜,具足無邊功德,生出無邊功德水,猶如大雲覆蓋虛空,出清淨之衆水,故雲法雲地。
(43)功德:“功”指資潤福利之功能,即一切善行;德指得到之福報。
一切善行所得之福報,謂之功德。
又世人拜佛、誦經、布施、供養等,都叫作功德。
(44)行相:“行”指一切現象的生滅變化活動。
佛教常把遷流三世的有為法通稱為“行”。
“相”指呈現于人的面前,可以分别認識的現象。
一切有為法之相狀,即名行相。
(45)神通變化:神秘莫測謂之神,通達無礙謂之通。
通過修持禅定所得到的一種功能,謂之神通。
而這種神通變化無窮,所以稱為神通變化。
(46)聰慧者:即生性聰明、具有智慧的人。
譯文 數以億萬計的五淨居天天衆,聽到此十地中的一切勝行;在虛空中都心懷喜悅,大家一起虔誠地供養一切諸佛。
許多不可思議的菩薩們,亦在虛空中皆大歡喜;大家都點燃最上等的悅意香,普遍熏那菩薩們集會的會場,使之清潔明淨。
自在天王和一切天衆,在虛空中有無量億數;普遍散發天衣供養諸佛,有百千萬種在天空中五彩缤紛地落下。
天上的彩女也不計其數,無一不歡欣鼓舞地供養諸佛;各自演奏出種種奇妙的音樂,都以此作為語言而贊歎這次盛會。
佛身安坐在某一個國土上,一切世界都能示現出其身體;無數的身相端正莊嚴難以形容,充滿了一切廣大世界。
佛于一個毛孔中放出光明,能普遍滅除全世界的煩惱與黑暗;一切國土中最小的微塵也可以測知其數量,佛放出的這種光明不可能測知。
或者看見如來具有許許多多的身兼容貌,在那裡宣講至高無上的佛法;或者看見如來于一切佛刹國土遊行教化衆生,或者看見如來安坐在一處寂然不動。
或者看見如來現在住于兜率天宮,或者看見如來從兜率天宮下來降生人間進入母胎;或者看見如來住于母胎中為諸天說法,或者從摩耶夫人右脅出生,使無量無數的國土中都能看見。
或者看見如來離開王宮出家修道,或者看見如來在道場成就正等正覺;或者看見如來宣說佛法或示現涅槃之相,普使十方世界都能看見。
猶如魔術師精于變幻之術,在廣大觀衆中能作種種魔術;如來的智慧也是如此,于世間中能普遍出現種種身相。
如來住于甚深的真實法性中,其本身寂滅無相如同虛空一樣;但于勝義谛中,能示現出種種所行之事。
其所做一切利益衆生之事,都是依據法性才有的;一切事物的相狀與遠離一切虛妄的涅槃之相無任何差别,進入圓滿究竟的境地都是遠離一切的無相。
如果有人想要得到如來的智慧,應該遠離一切虛妄分别;認識到有相和無相互通達都是平等的,就能很快地成為人天大導師——佛。
無量無邊的天女們,以種種美好的語言、聲音稱贊如來以後,都身心寂靜非常安樂,默默地瞻仰着如來的儀容。
這時有一位解脫月菩薩,看到參加大會一切大衆都寂靜無聲,于是就向金剛藏菩薩說,你是一位大無畏的真佛子。
從第九地善慧地進入第十地法雲地,所具有的一切功德和一切行相,還有一切神通變化等事,願既聰明而又有智慧的您為大家宣說。
原典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诃薩①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诃薩從初地②乃至第九地,以如是無量智慧觀察覺了已,善思惟修習,善滿足白法③,集無邊助道法④,增長大福德智慧⑤,廣行大悲⑥,知世界差别,入衆生界⑦稠林,入如來所行處,随順⑧如來寂滅行⑨,常觀察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⑩,名為得一切種⑾、一切智智⑿受職位⒀。
佛子!菩薩摩诃薩以如是智慧入受職地已,即得菩薩離垢三昧⒁、入法界差别三昧⒂、莊嚴道場三昧⒃、一切種華光三昧⒄、海藏三昧⒅、海印三昧⒆、虛空界廣大三昧⒇、觀一切法自性三昧(21)、知一切衆生心行三昧(22)、一切佛皆現前三昧(23)。
如是等百萬阿僧祇(24)三昧,皆現在前。
菩薩于此一切三昧,若入若起,皆得善巧(25),亦善了知一切三昧所作差别。
其最後三昧名受一切智勝職位(26)。
此三昧現在前時,有大寶蓮華(27)忽然出生,其華廣大,量等百萬三千大千世界(28)以衆妙寶間錯莊嚴,超過一切世間境界(29)。
出世善根(30)之所生起,知諸法如幻(31)性,衆行所成,恒放光明,普照法界,非諸天處(32)之所能有。
毗琉璃摩尼寶(33)為莖。
栴檀王(34)為台,瑪瑙(35)為須,閻浮檀金(36)為葉。
其華常有無量光明,衆寶為藏,寶網(37)彌覆,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蓮華以為眷屬(38)。
注釋 ①菩薩摩诃薩:為梵語菩提薩埵摩诃薩埵的略稱。
“菩提薩埵”,前已有解。
“摩诃薩埵”,意譯為大有情、大衆生。
“菩薩摩诃薩”,即大菩薩。
②初地:即菩薩十地中的第一地,亦即歡喜地。
此地為菩薩已滿初阿僧祇劫之行,初得聖性,破見惑,證得二空之理,生大歡喜,故名歡喜地。
③白法:即白淨之法,也即一切善法之總稱。
④助道法:“助道”,謂一切之道品,皆能資助止觀,資助果德,故名助道。
能夠資助成就佛道之法,謂之助道法。
⑤福德智慧:指福德莊嚴和智慧莊嚴。
修福德之善行而為身之莊嚴者,名福德莊嚴;以研得智慧而為身之莊嚴者,名智慧莊嚴。
⑥大悲:救他人苦難之心謂之悲。
佛菩薩之悲心,非常廣大,故名大悲。
⑦衆生界:相對佛界之稱謂。
十界之中,除佛界外,其他九界總稱為衆生界。
⑧随順:追随、順從的意思。
⑨寂滅行:謂超出世界,證得涅槃境界(寂滅境界)之修行。
⑩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力”,即十力,指如來所具有的十種力用:智覺處非處智力,知三世業報智力,知諸禅解脫三昧智力,知諸根勝劣智力,知種種解智力,知種種界智力,知一切至處道智力,知天眼無礙智力,知宿命無漏智力,知永斷習氣智力。
“無所畏”,即四無所畏,亦稱四無畏。
有佛四無畏和菩薩四無畏兩種,此處指佛四無畏,即:一切智無所畏,漏盡無所畏,說障道無所畏,說盡苦道無所畏。
“不共佛法”,即十八不共法。
謂佛的十八種功德法,唯佛獨有,不與三乘共有,故稱不共佛法。
即: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無異想、無不定心、無不知已舍、欲無減、精進無減、念無減、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一切身業随智慧行、一切口業随智慧行、一切意業随智慧行、智慧知過去世無礙、智慧知未來世無礙、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⑾一切種:即一切種智,三智之一。
一切種智即佛智。
此智通達諸法的總相、别相,化道、斷惑,合一切智及道種智二智,故名一切種智。
⑿一切智智:意謂一切智智是佛智,是一切智中之智,故名一切智智。
⒀受職位:“受職”,即傳法灌頂。
得傳法灌頂之位,名受職位。
⒁菩薩離垢三昧:“三昧”,即定,謂專注一境而不散亂的精神狀态。
菩薩得脫離煩惱垢染的三昧,是謂菩薩離垢三昧。
⒂法界差别三昧:即一切諸法各各不同的三昧。
⒃莊嚴道場三昧:“莊嚴”,即裝飾,謂以善美裝飾佛國土,或以功德裝飾依身。
以美好的事物和功德裝飾佛成道處、佛寺的三昧,即名莊嚴道場三昧。
⒄一切種華光三昧:謂一切種智放出華光之三昧。
⒅海藏三昧:謂如于大海中蘊藏一切事物,佛之智海也蘊藏一切法之三昧。
⒆海印三昧:謂如于大海中印現一切事物,佛之智海也印現一切法之三昧。
⒇虛空界廣大三昧:“虛空界”,即我們眼睛所看到的天空,也就是空間世界。
所有空間世界的廣大三昧,謂之虛空界廣大三昧。
(21)觀一切法自性三昧:謂觀察一切諸法本體的三昧。
(22)知一切衆生心行三昧:謂能了知一切衆生心理活動的三昧。
(23)一切佛皆現前三昧:謂一切諸佛都能顯現在自己面前的三昧。
(24)阿僧祇:印度數目名,譯為無央數。
意思是這數目多到無法計算的地步,亦就是無數。
(25)善巧:即善良巧妙之意。
指佛菩薩教化衆生之方法。
巧妙,又作善權。
為善巧方便之略稱。
(26)受一切智勝職位:謂受一切智最勝的傳法灌頂之位。
(27)大寶蓮華:謂由珠寶連綴而成之大蓮華。
(28)三千大千世界:佛教用以說明世界組成情況的用語。
以須彌山為中心,七山八海交互圍繞着,以鐵圍山為外廓,同一日月所照的四天下,是為一小世界。
一千小世界,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集成為一“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集成為一“大千世界”。
因這“大千世界”由小、中、大三種千世界所集成,故稱三千大千世界。
(29)境界:即人們所居住之境土的界限,如國境、國界、邊境、邊界等。
(30)善根:即良善的根性,亦即産生諸善法之根本。
如身、口、意三業之善,固不可拔,又能生其他善,故稱善根。
(31)諸法如幻:謂一切諸法,均如幻如化而不實在,故稱諸法如幻。
(32)天處:即一切諸天所居之處。
(33)毗琉璃摩尼寶:“毗琉璃”,七寶之一,即青色之寶石。
“摩尼寶”,一切珠寶之總名。
“毗琉璃摩尼寶”,即琉璃珠寶。
(34)栴檀王:“栴檀”即“旃檀”,一種檀香木,出于南印度,其香味遠飄四方。
檀香木中之王,稱栴檀王。
(35)瑪瑙:七寶之一,為一種寶石。
(36)閻浮檀金:一種金的名稱,其色赤黃,帶紫焰氣。
“閻浮”為樹名,閻浮樹下有河,稱“閻浮檀”,此河中出金,稱閻浮檀金。
(37)寶網:用珠寶連綴而成的網。
(38)眷屬:原意為家眷、親屬。
此處意為附屬陪襯之物。
譯文 這時候,金剛藏大菩薩告訴解脫月菩薩說:佛子!大菩薩從初地直至第九地,以這種無量智慧觀察一切事物,覺了一切事物以後,又善于思考、修習,善于圓滿成就一切善法,積聚了無數的資助成就佛道之法,逐漸增長廣大的福德和智慧,廣行救苦救難之大悲心,了解世界上所發生的一切,進入像密林一樣的衆生界,又進入如來所修行之處,随順如來的寂滅境界,經常觀察如來所具有的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這就名為得一切種智和一切智智,受傳法灌頂之位。
佛子!大菩薩以這樣的智慧進入傳法灌頂之位以後,就能得到菩薩的離垢三昧,進入法界差别三昧、莊嚴道場三昧、一切種智華光三昧、海藏三昧、海印三昧、虛空界廣大三昧、觀一切法自性三昧、知一切衆生心行三昧、一切佛皆現前三昧。
像這樣數以百萬億計的三昧,都能顯現在面前。
菩薩對于這一切三昧,無論是入定或是從定中起來,都得到善巧的方法,又善于了解一切三昧中所有的種種不同的三昧,其最後的三昧名為受一切智勝職位三昧。
這種三昧示現于我們面前時,會忽然出現大寶蓮華,這種寶蓮華的華,十分廣大,相等于百萬個三千大千世界。
又以許多奇妙的珍寶交互的裝飾着,超過一切世間的勝境。
出世間的善根從此而生起,能了知一切諸法如幻如化,都是衆行因緣和合而成,經常放出大光明,普照一切法界,非一切天處之所能有。
這大寶蓮華以琉璃珠寶為莖,以檀香木中之王為台,以瑪瑙為須,以閻浮檀金為葉。
其華常發出無量光明,隐藏着一切衆寶,用寶網普遍地覆蓋着,并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那樣多的寶蓮華作為陪襯。
原典 爾時,菩薩坐此華座,身相大小正相稱可,無量菩薩以為眷屬,各坐其餘蓮華之上,周匝圍繞①,一一各得百萬三昧,向大菩薩一心瞻仰。
佛子!此大菩薩并其眷屬坐華座時,所有光明及以言音,普皆充滿十方法界,一切世界鹹悉震動,惡趣②休息,國土嚴淨,同行菩薩靡不來集,人天音樂同時發聲,所有衆生悉得安樂,以不思議③供養之具,供一切佛,諸佛衆會悉皆顯現。
佛子!此菩薩坐彼大蓮華座時,于兩足下,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諸大地獄④,滅衆生苦。
于兩膝輪⑤,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諸畜生趣⑥,滅衆生苦。
于臍輪⑦中,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閻羅王⑧界,滅衆生苦。
從左右脅,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人趣⑨,滅衆生苦。
從兩手中,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諸天⑩及阿修羅⑾,所有宮殿。
從兩肩上,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聲聞⑿。
從其項背,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辟支佛⒀身。
從其面門,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初始發心⒁乃至九地諸菩薩身。
從兩眉間,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受職菩薩,令魔宮殿⒂悉皆不現。
從其頂上,放百萬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諸佛如來道場衆會,右繞十匝,住虛空中,成光明網,名熾然光明,發起種種諸供養⒃事,供養于佛。
餘諸菩薩從初發心乃至九地所有供養,而比于此,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其光明網普于十方一一如來衆會之前,雨衆妙香⒄、華鬘⒅、衣服、幢旛⒆、寶蓋⒇、諸摩尼(21)等莊嚴之具,以為供養,皆從出世善根所生,超過一切世間境界。
若有衆生見知此者,皆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22)得不退轉(23)。
佛子!此大光明作于如是供養事畢,複繞十方一切世界一一諸佛道場衆會,經十匝(24)已。
從諸如來足下而入。
爾時,諸佛及諸菩薩,知某世界中某菩薩摩诃薩能行如是廣大之行,到受職位。
佛子!是時十方無量無邊乃至九地諸菩薩衆皆來圍繞,恭敬供養,一心觀察。
正觀察時,其諸菩薩即各獲得十千三昧。
當爾之時,十方所有受職菩薩,皆于金剛莊嚴臆德相(25)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