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關燈
經題簡釋 《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經》,亦稱《雜華經》,為大乘佛教重要經典之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經題的含義,簡單地說,“大”就是“周遍”“包含”的意思。

    所謂“周遍”,是說佛法周遍一切時、處,不論是什麼時間,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不論是什麼地方,包括十方世界,都是佛光明所照之處。

    所謂“包含”,是指佛法總攝一切法。

    即任何事物,都在佛心中顯現,沒有一事一物出于佛心之外。

    “方”,是“方正”的意思。

    就是說,這部經中所講的道理,真正不偏,這就叫“方”。

    或者說,佛法真正不偏,不同外道僞而不真,也不同二乘偏而不正,這就叫“方”。

    “廣”,即廣博的意思。

    就是說,這部經中義理豐富,内容廣博,這就叫“廣”。

    或者說,佛法廣博無量,不是淺智劣慧者所能知,這就叫“廣”。

     “方廣”二字,如果連在一起來解釋,為“十二分教”(佛教把一切經分為十二類,即契經、應頌、諷頌、因緣、本事、本生、未曾有、譬喻、論議、自說、方廣、授記)中之“方廣分”。

    這裡的“方廣”,是“大乘”的代名詞,同“方等”的含義相同。

    “大”和“方廣”,含義也相同。

    此經在“方廣”之上又加一“大”字,表示此經亦“大”亦“方廣”,故稱“大方廣”。

    也就是說,此經總說一心法界之體用,廣大而無邊,故稱“大方廣”。

     “佛”,為“佛陀”的簡稱。

    意思是“覺者”“智者”。

    即依照佛教教義修持,既求自己覺悟,又能使他人覺悟,最後達到究竟圓滿的覺悟境界,就成為“佛”。

     “華嚴”的“華”字,和“花”字相同。

    用“花”作“莊嚴”,就稱“華嚴”。

    又“華嚴”是“因”,“佛”是“果”。

    菩薩等修四攝、六度等功德為“因”,最後成佛為“果”。

     “經”,梵語音譯為“修多羅”,亦稱“素怛纜”,意譯為“契經”。

    凡是佛說而為其弟子于後世所結集之經典,皆名之為“經”。

    它是三藏中“經藏”所攝諸部之通名,如大乘經、小乘經等。

    此經屬于大乘經,故名“方廣經”。

    因此經是诠圓音所顯即大、即方廣之圓果法,故又名“大方廣經”。

    又此經是專诠佛果、華因互成妙嚴之法,故特稱之為“華嚴經”。

    合起來就稱之為“大方廣佛華嚴經”。

     本經是佛成道後在菩提道場等處,借文殊、普賢諸大菩薩顯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雜華莊嚴,廣大圓滿、重重無盡、事事無礙妙旨的要典。

     華嚴經的梵本和譯本 本經的梵本,曆來有種種異說。

    據法藏的《華嚴經傳記》卷一載,龍樹菩薩于龍宮中見本經有上、中、下三本。

    其中上本與中本,頌數、品數都非常浩大,非凡夫之力所能受持,故隐而不傳。

    所傳下來之下本,也有十萬頌、四十八品(或作三十八品),即今之《華嚴經》。

     本經之漢譯本有三種: (1)最早是佛馱跋陀羅(公元三五九—四二九年)翻譯的六十卷《華嚴經》,因為是在東晉年間譯出,故稱為“晉經”。

    因它最早譯出,為區别于後來的唐譯本,故又稱“舊經”。

    佛馱跋陀羅意譯覺賢。

    他從印度到中國是乘船來的,曆經千辛萬苦,到達山東半島的青州,後又沿黃河而上,抵達古都長安。

    因與鸠摩羅什教團不和,故與弟子慧觀等四十餘人離開長安,赴廬山慧遠處,在廬山譯出許多經典。

    後又至荊州,最後到東晉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在建康逝世。

     (2)其次是實叉難陀(公元六五二—七一○年)所譯的八十卷《華嚴經》。

    因為是在唐代武則天時期譯出的,故稱為“唐經”。

    為區别于佛馱跋陀羅所譯之“舊經”,故又稱“新經”。

    實叉難陀又譯為施乞叉難陀,意譯學喜。

    于阗(今新疆和田)人。

    時武則天以舊譯《華嚴經》未為詳備,乃遣使至于阗更求善本,并聘譯人。

    實叉難陀應聘攜廣本《華嚴經》來洛陽,于證聖元年(公元六九五年)在大遍空寺同菩提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