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關燈
義淨、複禮、法藏等人重新翻譯,直至聖曆二年(公元六九九年)方在佛授記寺譯畢。

    其後又在颍川(今河南許昌)三陽宮譯出《大乘入楞伽經》,在長安清禅寺和洛陽佛授記寺譯出《文殊師利授記經》等。

    長安四年(公元七○四年)以母老求歸,禦史霍嗣光曾護送他回到于阗。

    景龍二年(公元七○八年)再度應邀來到長安,住于大薦福寺。

    本想繼續翻譯佛經,尚未開始即患病,兩年後(景雲元年),卒于長安。

    他一生共譯經十九部、一百零七卷。

    其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就是八十卷《華嚴經》,武則天曾為之撰寫序文。

     (3)最後是般若(公元七三四—?)所譯的四十卷《華嚴經》。

    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略稱《普賢行願品》。

    因此經是在唐貞元中譯出,故又稱為《貞元經》。

    此經為新舊兩譯《華嚴經》中《入法界品》的别譯,故隻能說是部分譯本。

    但在文字上卻大為增廣,尤其是第四十卷有普賢十大行願和新添的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為六十《華嚴經》和八十《華嚴經》都沒有的。

    般若又稱般剌若,意譯智慧。

    北印度迦畢試國(罽賓)人,姓喬答摩。

    曾在中印度那爛陀寺,依智護、進友、智友等三大論師研習唯識、五明等。

    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七八一年)來到廣州,旋進入長安。

    曾譯出《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及其中之真言、印契、法門等。

    貞元六年(公元七九○年)奉敕出使迦濕彌羅國。

    不久,受賜“般若三藏”名号及紫衣。

    貞元十一年(公元七九五年)十一月,有南天竺烏荼國師子王派使者進貢其所親寫的《華嚴經》梵本。

    翌年六月,唐德宗命般若三藏翻譯,圓照、澄觀等諸師詳定,至貞元十四年二月譯畢。

    此即四十卷《華嚴經》。

    後示寂于洛陽。

     華嚴經的單本别譯 以上是漢譯《華嚴經》的三大譯本。

    此外,對此經的某一品或某一部分進行翻譯的,據法藏《華嚴經傳記》卷一中列舉有三十七種。

    其中屬于八十《華嚴》中某一品或某一部分别譯的有: 後漢支婁迦谶譯《佛說兜沙經》一卷,相當于《如來名号品》《光明覺品》。

     吳支謙譯《佛說菩薩本業經》一卷,相當于《淨行品》。

     西晉聶道真譯《諸菩薩求佛本業經》一卷,相當于《淨行品》。

     西晉聶道真譯《菩薩本願行品經》一卷,相當于《淨行品》。

     以上四種譯本屬于八十《華嚴》中第二會的組成部分。

     東晉祇多蜜譯《佛說菩薩十住經》一卷,相當于《十住品》。

     西晉竺法護譯《菩薩十住行道品》一卷,相當于《十住品》。

     西晉聶道真譯《菩薩十道地經》一卷,相當于《十住品》。

     後秦竺佛念譯《十住斷結經》十卷,疑即《十住品》。

     以上四種譯本屬于八十《華嚴》中第三會的《十住品》。

     後秦竺佛念譯《十地斷經》十卷相當于《十地品》。

     西晉聶道真譯《十住經》十二卷,相當于《十地品》。

     西晉竺法護譯《菩薩十地經》一卷,疑即《十地品》。

     西域沙門吉迦夜譯《大方廣十地經》一卷,疑即《十地品》。

     東晉诃支譯《十地經》一卷,疑是《十地品》。

     後秦鸠摩羅什譯《十住經》四卷,相當于《十地品》。

     西晉竺法護譯《漸備一切智德經》五卷,相當于《十地品》。

     西晉聶道真譯《菩薩初地經》一卷,相當于《十地品》。

     以上八種譯本屬于八十《華嚴》中第六會《十地品》。

     西晉竺法護譯《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三卷,相當于《十定品》。

     唐玄奘譯《顯無邊佛土功德經》一卷,相當于《如來壽量品》(一說:《壽量品》)。

     宋法賢譯《佛說較量一切佛刹功德經》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