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關燈
小
中
大
相當于《如來壽量品》。
西晉竺法護譯《佛說如來興顯經》四卷,相當于《如來出現品》。
西晉白法祖譯《如來興現經》一卷,相當于《如來出現品》。
西晉譯本《大方廣如來性起經》二卷,相當于《如來出現品》。
西晉譯本《大方廣如來性起微密藏經》二卷,相當于《如來出現品》。
以上七種譯本屬于八十《華嚴》中第七會的組成部分。
西晉竺法護譯《度世品經》六卷。
三國吳時譯本《普賢菩薩答難二千經》。
以上兩種譯本屬于八十《華嚴》中第八會《離世間品》。
西秦聖堅譯《佛說羅摩伽經》三卷。
魏安法賢譯《羅摩伽經》三卷。
北涼昙無谶譯《羅摩伽經》一卷。
以上三種譯本屬于八十《華嚴》中第九會《入法界品》。
隋阇那崛多譯《佛華嚴入如來智德不思議境界經》二卷。
梁僧伽婆羅譯《度諸佛境界智嚴經》一卷。
失譯本《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一卷。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二卷。
以上四種譯本屬于八十《華嚴》中普光法堂會所說,但已不詳其屬于何品。
唐提雲般若譯《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一卷。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一卷。
以上兩種譯本屬于八十《華嚴》中菩提場會所說,但也不詳其屬于何品。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普賢所說經》一卷。
唐提雲般若譯《大方廣佛華嚴經修慈分》一卷。
以上兩種譯本,現存六十《華嚴》和八十《華嚴》中都沒有相當于此品的,但梵本中卻有,故也錄之存查。
華嚴經在佛學上的學術地位 《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中一部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經典,它對後來大乘佛教思想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首先,它對大乘佛學的主要貢獻是擴大了成佛的範圍,把成佛的修行方法推廣到一切有情。
本來部派佛學隻承認現在世界有一個釋迦牟尼佛,過去曾有六佛,将來有彌勒佛,但一個世界不能同時有兩個佛。
這樣,對人們的成佛就有了極大的限制,從而影響到人們為達到成佛目的而從事修行的積極性。
《華嚴經》打破了這一限制,認為在空間上同時有無量無邊的佛國土分布于十方,因而可以同時有無量無邊的佛,即使大家一時成佛,也可以兼容得下。
這種十方成佛的思想,大大地超過了部派佛學的思想,從而提高了人們修行成佛的積極性。
同時,它在佛學理論上,對于宇宙觀和人生觀也提出看法。
本來關于宇宙本質的問題,原始佛學是避而不談的。
後來的部派佛學和早期流行的大乘般若學對此的解答也不很明确。
在《華嚴經》裡,則對宇宙人生明确地提出了兩種基本觀點,就是“三界唯心”“依于一心”。
認為“心”可以轉變成各種相,從而對三界進行區别,既能區别,就有三界的示現,但其本質則不過是心而已。
這就是“三界所有,唯是一心”。
關于人生,經中講到十二因緣,依于一心。
十二因緣包括了人生的一切現象,但從無明到老死,無非都是心,因為它都依于心而存在。
而人生不過是十二因緣的繼續,因此提出了“十二有支,皆依一心”。
所有這些觀點,對後來大乘佛教的發展影響十分巨大。
《華嚴經》在印度,佛滅以後曾隐而不傳,直到後來龍樹弘揚大乘,才将它流傳于世。
龍樹曾造《大不思議論》十萬偈以解釋此經,現行漢譯《十住毗婆沙論》,便是該論的一部分。
其後又有世親依此經《十地品》造《十地經論》,發揮了《華嚴經》的要義。
而金剛軍、堅慧、日成、釋慧等諸論師又各造出對《十地經論》的解釋。
《華嚴經》早在後漢以來就有别行本陸續譯出,但弘傳不廣。
在東晉佛馱跋陀羅的六十《華嚴》譯
西晉竺法護譯《佛說如來興顯經》四卷,相當于《如來出現品》。
西晉白法祖譯《如來興現經》一卷,相當于《如來出現品》。
西晉譯本《大方廣如來性起經》二卷,相當于《如來出現品》。
西晉譯本《大方廣如來性起微密藏經》二卷,相當于《如來出現品》。
以上七種譯本屬于八十《華嚴》中第七會的組成部分。
西晉竺法護譯《度世品經》六卷。
三國吳時譯本《普賢菩薩答難二千經》。
以上兩種譯本屬于八十《華嚴》中第八會《離世間品》。
西秦聖堅譯《佛說羅摩伽經》三卷。
魏安法賢譯《羅摩伽經》三卷。
北涼昙無谶譯《羅摩伽經》一卷。
以上三種譯本屬于八十《華嚴》中第九會《入法界品》。
隋阇那崛多譯《佛華嚴入如來智德不思議境界經》二卷。
梁僧伽婆羅譯《度諸佛境界智嚴經》一卷。
失譯本《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一卷。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二卷。
以上四種譯本屬于八十《華嚴》中普光法堂會所說,但已不詳其屬于何品。
唐提雲般若譯《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一卷。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一卷。
以上兩種譯本屬于八十《華嚴》中菩提場會所說,但也不詳其屬于何品。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普賢所說經》一卷。
唐提雲般若譯《大方廣佛華嚴經修慈分》一卷。
以上兩種譯本,現存六十《華嚴》和八十《華嚴》中都沒有相當于此品的,但梵本中卻有,故也錄之存查。
華嚴經在佛學上的學術地位 《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中一部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經典,它對後來大乘佛教思想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首先,它對大乘佛學的主要貢獻是擴大了成佛的範圍,把成佛的修行方法推廣到一切有情。
本來部派佛學隻承認現在世界有一個釋迦牟尼佛,過去曾有六佛,将來有彌勒佛,但一個世界不能同時有兩個佛。
這樣,對人們的成佛就有了極大的限制,從而影響到人們為達到成佛目的而從事修行的積極性。
《華嚴經》打破了這一限制,認為在空間上同時有無量無邊的佛國土分布于十方,因而可以同時有無量無邊的佛,即使大家一時成佛,也可以兼容得下。
這種十方成佛的思想,大大地超過了部派佛學的思想,從而提高了人們修行成佛的積極性。
同時,它在佛學理論上,對于宇宙觀和人生觀也提出看法。
本來關于宇宙本質的問題,原始佛學是避而不談的。
後來的部派佛學和早期流行的大乘般若學對此的解答也不很明确。
在《華嚴經》裡,則對宇宙人生明确地提出了兩種基本觀點,就是“三界唯心”“依于一心”。
認為“心”可以轉變成各種相,從而對三界進行區别,既能區别,就有三界的示現,但其本質則不過是心而已。
這就是“三界所有,唯是一心”。
關于人生,經中講到十二因緣,依于一心。
十二因緣包括了人生的一切現象,但從無明到老死,無非都是心,因為它都依于心而存在。
而人生不過是十二因緣的繼續,因此提出了“十二有支,皆依一心”。
所有這些觀點,對後來大乘佛教的發展影響十分巨大。
《華嚴經》在印度,佛滅以後曾隐而不傳,直到後來龍樹弘揚大乘,才将它流傳于世。
龍樹曾造《大不思議論》十萬偈以解釋此經,現行漢譯《十住毗婆沙論》,便是該論的一部分。
其後又有世親依此經《十地品》造《十地經論》,發揮了《華嚴經》的要義。
而金剛軍、堅慧、日成、釋慧等諸論師又各造出對《十地經論》的解釋。
《華嚴經》早在後漢以來就有别行本陸續譯出,但弘傳不廣。
在東晉佛馱跋陀羅的六十《華嚴》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