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
關燈
小
中
大
出大光明,名能壞魔怨(26)。
百萬阿僧祇光明以為眷屬,普照十方,現于無量神通變化。
作是事已,而來入此菩薩摩诃薩金剛莊嚴臆德相中。
其光入已,令此菩薩所有智慧勢力增長過百千倍。
爾時,十方一切諸佛從眉間出清淨光明,名增益一切智神通(27),無數光明以為眷屬,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右繞十匝,示現如來廣大自在(28),開悟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菩薩衆,周遍震動一切佛刹,滅除一切諸惡道(29)苦,隐蔽一切諸魔宮殿,示一切佛得菩提處(30),道場衆會莊嚴威德(31)。
如是普照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世界(32)已,而來至此菩薩會上,周匝右繞,示現種種莊嚴之事。
現是事已,從大菩薩頂上而入,其眷屬光明亦各入彼諸菩薩頂。
當爾之時,此菩薩得先所未得百萬三昧,名為已得受職之位,入佛境界,具足十力,堕在佛數(33)。
佛子!如轉輪聖王(34)所生太子,母是正後,身相具足。
其轉輪王令此太子坐白象寶妙金之座(35),張大網幔(36),建大幢旛,然香散花,奏諸音樂,取四大海(37)水置金瓶内。
王執此瓶灌太子頂,是時即名受王職位。
堕在灌頂刹利王(38)數,即能具足行十善道(39),亦得名為轉輪聖王。
菩薩受職亦複如是,諸佛智水灌其頂故,名為受職。
具足如來十種力故,堕在佛數。
佛子!是名菩薩受大智(40)職。
菩薩以此大智職故,能行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之行(41),增長無量智慧功德,名為安住法雲地。
注釋 ①周匝圍繞:即四周環繞着。
②惡趣:謂衆生以惡業之因而趣向苦惡之所。
即地獄、餓鬼、畜生三惡趣。
③不思議:即不可思議。
謂深妙之理、稀奇之事,不可用大腦思維,不可以言語議論。
④諸大地獄:即一切大地獄。
一般稱有八大地獄,即:等活地獄、黑繩地獄、衆合地獄、号叫地獄、大号叫地獄、炎熱地獄、大極熱地獄、無間地獄。
⑤兩膝輪:即人體兩膝的周圍。
⑥畜生趣:六趣之一,謂畜生所依住之處。
⑦臍輪:即人體肚臍(腹部凹陷的部份)的周圍。
⑧閻羅王:謂專管地獄的神。
⑨人趣:六趣之一,謂人所依住之處。
⑩一切諸天:意謂所有的一切諸天神,包括欲界六天,色界四禅十八天,無色界四處四天,以及日天、月天、韋馱天等諸種天神。
⑾阿修羅:六趣之一,亦為天龍八部衆之一。
意譯為“非天”,因其有天之福而無天之德,似天而非天。
為常與帝釋天戰鬥之神。
因其容貌醜陋,亦譯為“無端”;又因其國釀酒不成,亦譯“無酒”。
⑿聲聞:即二乘中之聲聞乘。
謂聞佛之聲教,悟四谛之理,斷見、思之惑而得涅槃之道者。
⒀辟支佛:亦譯緣覺、獨覺,二乘之一。
凡自覺不從他聞,觀十二因緣之理而悟道者,名為緣覺;若生于無佛之世,觀諸法生滅因緣而自行悟道者,名為獨覺。
⒁初始發心:即大乘菩薩十住中初住開始發心的階段。
⒂魔宮殿:即天魔所居之宮殿。
⒃供養:謂以香花、燈明、飲食、資财等資養佛、法、僧三寶,均謂之供養。
⒄雨衆妙香:謂如下雨一般撒下許多殊妙之香。
⒅華鬘:謂以鮮花或制作之花結成的花環。
⒆幢旛:即懸挂于佛像前的旌旗一類的飾物。
竿柱高出,以種種絲帛裝飾,頭上安置寶珠的名“幢”;有長帛下垂的名“旛”。
⒇寶蓋:即懸于佛菩薩等高座之上的天蓋,上面裝飾着珠寶和玉石等。
(21)摩尼:即珠寶之類的總稱。
(22)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智名。
亦譯無上正遍知、無上正等正覺等。
意為真正平等、圓滿、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
(23)不退轉:謂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進,不再退失轉變。
是菩薩修行階位之一。
經過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就到達此位。
(24)十匝:即環繞十周。
(25)臆德相:“臆”,即胸。
人體胸部的德相,即稱臆德相。
(26)魔怨:意謂惡魔。
因惡魔向人行惡,為人之怨敵,故名魔怨。
(27)神通:一種不可思議而又無阻無礙之力用。
有五神通、六神通、十神通等區别。
(28)廣大自在:即大自在。
謂具有廣大之力用,無論何事都能做。
(29)惡道:亦稱惡趣。
即生前造作惡業,而于死後趨往苦惡之處所。
有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
(30)菩提處:即覺悟佛道之處。
(31)威德:“威”,即使人可畏;“德”,即使人可愛。
威嚴的美德,即稱威德。
(32)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世界:意謂窮盡一切空間,遍及無所不包、無所不攝的法界,這樣的一切世界。
(33)佛數:即佛的行列之中。
(34)轉輪聖王:古代印度對能征服天下的大王之尊稱。
此王具有三十二相,即位時由天感得輪寶。
他轉動輪寶,降伏四方,故名轉輪聖王。
(35)坐白象寶妙金之座:意謂騎着白象坐在用美妙的金子裝飾起來的座位上。
(36)網幔:意為縱橫交叉的帳幔。
(37)四大海:即位于須彌山四周之大海。
(38)刹利王:“刹利”,即刹帝利。
印度四種姓之第兩種姓。
因一般都是掌握軍政的國王等,被稱為“王種”,故稱為刹利王。
(39)十善道: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不嗔、不癡。
因此十種善行是通向善處的道路,故稱十善道。
(40)大智:即佛智,謂通達一切事理的廣大智慧。
(41)難行之行:即十分艱難的修行雖屬困難,然終能成辦。
譯文 這時候,菩薩坐在此寶蓮華的座位上,其身相大小正好與座位相稱,還有許許多多的菩薩作為陪伴,各自坐在其他蓮華的座位上,四周環繞着,每一位菩薩都得到百萬的三昧,同時向大菩薩專心一緻地瞻仰着。
佛子!此大菩薩及其陪伴者坐在寶蓮華座位上時,所有的光明及其言語聲音,普遍地充滿了十方法界,一切世界都發生震動,一切地獄、餓鬼、畜生等惡趣都停止活動,一切國土都莊嚴清淨,所有菩薩都同來集會,所有人界天界的音樂同時發出聲音,所有的衆生都得到安樂,以不可思議的供養物品供養一切諸佛,一切諸佛的集會全部顯現了出來。
佛子!此菩薩坐在那大寶蓮華的座位上時,于雙足之下,放出無數大光明,普遍照耀十方世界的一切大地獄,滅除了一切衆生之苦。
從兩膝的周圍,放出無數大光明,普遍照耀十方世界的一切畜生趣,滅除了一切衆生之苦。
從腹部的周圍,放出無數的大光明,普遍照耀十方世界的閻羅王界,滅除了一切衆生之苦。
從左右脅,放出無數的大光明,普遍照耀十方世界的一切人趣,滅除了一切衆生之苦。
從兩手中,放出無數的大光明,普遍照耀十方世界的一切諸天和阿修羅的所有宮殿。
從兩肩上,放出無數的大光明,普遍照耀十方世界的一切聲聞乘人。
從其項背,放出無數的大光明,普遍照耀十方世界的辟支佛身。
從其面門,放出無數的大光明,普遍照耀十方世界的初地始發心者,直至九地的一切菩薩身。
從兩眉間,放出無數的大光明,普遍照耀十方世界的受法灌頂菩薩,使惡魔的宮殿全部不見。
從其頂上,放出無數的三千大千世界像微塵數那樣多的大光明,普遍照耀十方一切世界的諸佛如來道場衆會,向右繞行十周,停留在虛空之中,形成一片光明之網,名為熾然光明,同時發起種種供養之事,供養一切諸佛。
這種供養,與其他所有的菩薩,包括初地始發心菩薩直至九地菩薩的所有供養相比較,是百分不及一分,及至所有的算數、譬喻都不能及。
其光明網,普遍出現于十方世界的一切如來衆會之前,同時飄下許多妙香、華鬘、衣服、旌旗、寶蓋,以及許多珠寶等裝飾品,以為供養。
這都是從出世間的善根所生,它超過一切世間境界。
如果有衆生見到這些,皆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位,不再退轉。
佛子!此大光明做完了如此的供養事後,又圍繞十方一切世界各種諸佛道場的衆會,經過十轉之後,從一切如來的腳下而入。
這時候,一切諸佛及一切菩薩,知道某一世界中某一大菩薩,能行這樣的廣大之行,直到傳法灌頂之位。
佛子!這時無量無邊乃至第九地的菩薩們,都來圍繞着這位菩薩的周圍,恭敬地供養這位菩薩,專心一緻地對這位菩薩進行觀察。
正在觀察之時,這些菩薩們就各自獲得了十千三昧。
就在這一時候,十方世界所有受法灌頂的菩薩,都于金剛莊嚴的臆德相中放出大光明,名為能破壞一切惡魔怨敵。
有無數的光明作為陪伴,普遍照耀十方世界,示現出無數的神通變化。
做完了此事以後,這些無數的光明都進入此大菩薩的金剛莊嚴臆德相中。
進入以後,使此菩薩所有的智慧力增長了千百倍。
這時候,十方世界的一切諸佛都從眉間放出清淨光明,名為增益一切智神通。
又有無數光明作為陪伴,普遍照耀十方一切世界,從右至左繞行十周,示現出如來的廣大自在之力,開悟無數的菩薩們,震動了四周的一切佛國土,滅除了一切惡道之苦,一切諸魔的宮殿都隐而不見,顯示出一切諸佛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之處以及道場衆會的莊嚴威德。
像這樣普遍照耀了一切虛空界、法界和一切世界以後,這大光明就來到此菩薩會上,向右繞行一周,示現出種種莊嚴之事。
以後就從大菩薩頂上進入,其陪伴光明也各各進入這位大菩薩頂。
這時,此菩薩得到了以前所沒有得到的無數三昧,這就名為已得傳法灌頂之位,進入了佛的境界,具足了十力,落在佛的行列之中。
佛子!猶如世間轉輪聖王所生的太子,母親是正宮皇後,容貌端正。
其父轉輪王命此太子坐在白象和用珠寶、金銀裝飾起來的座位上。
同時鋪設縱橫交叉的大寶網幔,建立大幢旛,燃香散花,演奏一切美妙的音樂。
又取來四大海之水,放在金瓶之内,轉輪王就用金瓶内之水,灌太子頂,這就名為受王位灌頂。
落在灌頂的刹帝利王行列以後,就能圓滿具足地行十善道,也就稱之為轉輪聖王。
菩薩傳法灌頂受職也是如此,因一切諸佛用智慧之水灌其頂,所以稱為傳法灌頂受職。
因為圓滿具足了如來的十種力,所以也進入了佛的行列中。
佛子!這就名為菩薩受大智慧傳法灌頂。
菩薩因為受大智慧傳法灌頂,所以能行無數的難行之行,增長無量的智慧和功德,這就稱為安住法雲地。
原典 佛子!菩薩摩诃薩住此法雲地,如實知欲界集①、色界②集、無色界③集、世界集、法界集、有為界④集、無為界⑤集、衆生界集、識界⑥集、虛空界集、涅槃界⑦集。
此菩薩如實知諸見⑧煩惱⑨行集,知世界成壞⑩集,知聲聞行集、辟支佛行集、菩薩行集、如來力、無所畏、色身、法身⑾集、一切種一切智智集,示得菩提轉法輪⑿集,入一切法分别決定智⒀集。
舉要言之,以一切智知一切集。
佛子!此菩薩摩诃薩以如是上上覺慧,如實知衆生業⒁化、煩惱化、諸見化、世界化、法界化、聲聞化、辟支佛化、菩薩化、如來化、一切分别無分别化,如是等皆如實知。
又如實知佛持⒂、法持、僧持、業持、煩惱持、時持、願持、供養持、行持、劫持、智持,如是等皆如實知。
又如實知諸佛如來入微細智⒃,所謂修行微細智、命終微細智、受生微細智、出家微細智、現神通微細智、成正覺微細智、轉法輪微細智、住壽命⒄微細智、般涅槃微細智、教法住⒅微細智,如是等皆如實知。
又入如來秘密處⒆,所謂身秘密、語秘密、心秘密、時非時思量秘密、授菩薩記⒇秘密、攝衆生秘密、種種乘(21)秘密、一切衆生根行(22)差别秘密、業所作秘密、得菩提行秘密,如是等皆如實知。
又知諸佛所有入劫智,所謂一劫入阿僧祇劫,阿僧祇劫入一劫;有數劫入無數劫,無數劫入有數劫;一念入劫,劫入一念;劫入非劫,非劫入劫;有佛劫入無佛劫,無佛劫入有佛劫;過去、未來劫入現在劫,現在劫入過去、未來劫;過去劫入未來劫,未來劫入過去劫;長劫入短劫,短劫入長劫,如是等皆如實知。
又知如來諸所入智,所謂入毛道(23)智,入微塵智,入國土身(24)正覺智(25),入衆生身(26)正覺智,入衆生心(27)正覺智,入衆生行(28)正覺智,入随順一切處正覺智,入示現遍行智,入示現順行智,入示現逆行智,入示現思議、不思議世間了知不了知行智,入示現聲聞智、辟支佛智、菩薩行如來行智。
佛子!一切諸佛所有智慧,廣大無量,此地菩薩皆能得入。
佛子!菩薩摩诃薩住此地,即得菩薩不思議解脫、無障礙解脫、淨觀察解脫、普照明解脫、如來藏(29)解脫、随順無礙輪解脫、通達三世解脫、法界藏(30)解脫、光明輪(31)解脫、無餘境界(32)解脫。
此十為首,有無量百千阿僧祇解脫門(33),皆于此第十地中得。
如是乃至無量百千阿僧祇三昧門,無量百千阿僧祇陀羅尼門(34),無量百千阿僧祇神通門,皆悉成就。
佛子!此菩薩摩诃薩通達如是智慧,随順無量菩提,成就善巧念力(35)。
十方無量諸佛所有無量大法明(36)、大法照(37)、大法雨(38),于一念頃,皆能安、能受、能攝、能持,譬如娑伽羅龍王(39)所霈大雨,惟除大海,餘一切處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攝、不能持。
如來秘密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亦複如是。
唯除第十地菩薩,餘一切衆生、聲聞、獨覺,乃至第九地菩薩,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攝、不能持。
佛子!譬如大海能安、能受、能攝、能持,一大龍王所霈大雨,若二若三,乃至無量諸龍王雨,于一念間,一時霈下,皆能安、能受、能攝、能持。
何以故?以是無量廣大器故。
住法雲地菩薩亦複如是,能安、能受、能攝、能持一佛法明、法照、法雨,若二若三,乃至無量,于一念頃一時演說,悉亦如是。
是故此地名為法雲。
注釋 ①欲界集:“欲界”,三界之一。
即有淫欲和食欲、睡眠欲的衆生所居住的世界。
其範圍包括上自六欲天,中至人界的四大部洲,下至八大地獄等。
所有欲界的集合,謂之欲界集。
②色界:三界之一,在欲界之上。
此界衆生,但有色相,而無男女諸欲,故名色界。
其範圍包括初禅至四禅共十八天。
③無色界:三界之一,在色界之上。
是色相俱無,但以心識住于深妙之禅定的衆生所居住的世界。
其範圍包括四空天。
④有為界:即有因緣造作而有生、住、異、滅四相的世界。
⑤無為界:即無因緣造作,無生滅變化而寂然常住之法的世界。
⑥識界:十八界之一。
即六識心王及八識心王,自持其體,與其他界有所區别,故名識界。
⑦涅槃界:即不生不滅的境界。
⑧見:指思考、推論而決斷事理的見解。
⑨煩惱:指貪欲、嗔恚、愚癡等諸惑,能煩心惱身,故名煩惱。
⑩世界成壞:即世界的形成與毀壞。
亦即世界的生滅變化。
⑾色身、法身:“色身”,指由地水火風四大等色法所組成的身體。
“法身”,即佛的真身。
以正法為體,故名法身。
⑿轉法輪:佛陀說法的一種比喻。
“輪”,原是轉輪聖王的輪寶,能回轉四天下,碾摧諸怨敵。
佛陀的教法,亦能回轉一切衆生界,摧毀諸煩惱,故将佛陀說法稱為轉法輪。
⒀分别決定智:指分别智與決定智。
“分别智”,即分析、辨别有為事相的智慧。
此智在佛為後得之權智,在凡夫則是虛妄的計度;“決定智”,即佛的根本實智。
謂遠離虛妄的計度,與真理冥符,稱無分别智,亦即決定智。
⒁業:即人們的一切善惡思想行為。
好的思想行為稱善業,壞的思想行為稱惡業。
⒂持:即執持、受持、持有的意思。
受持于佛,無漏無失,名為“佛持”。
⒃微細智:謂極微細之智慧,唯佛所有。
⒄壽命:即人從生至死的一期之生命。
在此一期生命的持續期間,身體具有煖(體溫)與識(心識)的作用,臨命終時,煖、識離開肉體,壽命即終止。
⒅教法住:“教法”,指佛所說的大小三藏十二部經典,亦即佛所說的全部法。
為四法之一。
住于教法,即稱教法住。
⒆如來秘密處:“秘密”,謂深奧、隐密之法門,不輕易示人。
如來所說諸經以及一生行事,均有不輕易示人的秘密之處,故名如來秘密處。
⒇授菩薩記:即佛對不退轉位之菩薩授與将來必當作佛之記别。
(21)種種乘:即種種性乘。
五乘中之第四乘,是将一切諸乘合起來說的。
(22)衆生根行:即衆生根和衆生行。
“衆生根”,即衆生之根性,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衆生行”,即衆生之言行,包括身、口、意的一切造作。
(23)毛道:亦作毛頭。
凡夫之異名。
謂凡夫根性愚鈍,心行不定,猶如毛發之随風吹動而忽東忽西。
(24)國土身:佛十身之一。
即六道衆生所依之處,亦即國土世間。
(25)正覺智:謂一切諸法的真正覺智,亦即如來之實智。
(26)衆生身:佛十身之一。
即六道之衆生,亦即衆生世間。
(27)衆生心:即一切衆生所有之心。
有真心、妄心之别。
(28)衆生行:即一切衆生之言行。
(29)如來藏:謂真如在煩惱中,攝藏如來一切果地上的功德,故名如來藏。
(30)法界藏:謂一切有為法内含藏有一切功德之德行,故名法界藏。
(31)光明輪:謂佛的光明如車輪一樣,旋轉不停。
(32)無餘境界:謂事理至極之境界。
(33)解脫門:即涅槃、解脫之門戶。
有空、無相、無願三種禅定,為解脫之門戶,稱三解脫門。
(34)陀羅尼門:謂總持無量佛法令不忘失的門戶。
(35)善巧念力:“念力”,五力之一。
謂專念之力,能抗禦其他一切障礙,破除一切邪念,故名念力。
十分善美巧妙的念力,即名善巧念力。
(36)大法明:謂大乘深妙之法放大光明。
(37)大法照:謂大乘深妙之法光輝照耀。
(38)大法雨:謂大乘深妙之法能滋潤衆生,故譬之為雨,名大法雨。
(39)娑伽羅龍王:亦作娑竭羅龍王。
是依所住之海、所依之國而立名的。
譯文 佛子!大菩薩住在此法雲地,能如實了知全部的欲界、色界、無色界、世界、法界、有為界、無為界、衆生界、識界、虛空界和涅槃界。
此菩薩還能如實了知一切諸見和煩惱行為,了知一切世界的成壞,了知一切修聲聞乘之行、修辟支佛行、修菩薩行。
了知一切如來具有的十力、四無畏、色身和法身,一切種智和一切智智;了知一切如來示現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和初轉法輪,入一切法的分别智與決定智。
扼要地說,就是如來以一切智能了知所有世界的一切。
佛子!此大菩薩以這樣的上上覺悟和智慧,如實了知衆生業的變化,煩惱的變化,一切見的變化,世界、法界的變化,聲聞、辟支佛、菩薩、如來的變化,一切思量事物的分别和無分别的變化等。
又能如實了知受持于佛、法、僧,受持業和煩惱,受持時間的遷流,受持行願和供養,受持一切業行,受持一切大時,受持一切智慧等。
又能如實了知諸佛如來進入一切極微細的智慧,所謂修行時的微細智、命終時的微細智、受生時的微細智、出家時的微細智、示現神通時的微細智、成正覺時的微細智、在轉法輪(弘宣佛法)時的微細智、有生之年的微細智、般涅槃時的微細智、住于佛所說的全部教法時的微細智等。
又能進入如來所說諸經及一生行事的秘密之處,所謂身體秘密、語言秘密、心意秘密,适時和非時思量的秘密,授予菩薩必當作佛記别的秘密,攝受衆生的秘密,包括聲聞、緣覺、菩薩等種種大小乘的秘密,一切衆生的根性和言行有種種區别的秘密,業所起作用的秘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之行的秘密等。
又能如實了知一切諸佛所有進入劫時的智慧,所謂一劫入無數劫,無數劫入一劫;又有數劫入無數劫,無數劫入有數劫;一念入一劫,一劫入一念;劫入非劫,非劫入劫;又有佛劫入無佛劫,無佛劫入有佛劫;過去、未來劫入現在劫,現在劫入過去、未來劫;過去劫入未來劫,未來劫入過去劫;長劫入短劫,短劫入長劫等。
又能如實了知如來的一切所能進入的智慧,所謂入凡夫之智,入微塵那樣的智,入國土世界的真正覺智,入衆生世界的真正覺智,入衆生心的真正覺智,入衆生行的真正覺智,入随順一切處的真正覺智,入示現一切遍行的智慧,入示現一切順行的智慧,入示現一切逆行的智慧,入示現出可思議和不可思議世間的可以了知和不可以了知的行業之智,入示現聲聞的智慧、辟支佛的智慧、菩薩所行和如來所行的智慧等。
佛子!一切諸佛所有的智慧,廣大無量,此法雲地的菩薩都能進入。
佛子!大菩薩住于此地,就可以得到菩薩的不可思議的解脫、無障礙的解脫、淨觀察的解脫、普遍照明的解脫、如來藏的解脫、随順無礙法輪的解脫、通達三世的解脫、法界藏的解脫、光明輪的解脫、無餘境界的解脫。
以上面所說的十種解脫為首,還有無量無數的解脫門,都能在此第十法雲地中得到。
像這樣一直到無量無數的三昧門、陀羅尼門和神通門,都能在此地中獲得成就。
佛子!此大菩薩通達這樣的智慧,随順無量的無上正等正覺,成就十分善巧的念力。
因此,十方世界無量的諸佛所有的、無數的大乘佛法所放出的光明、大乘佛法的光輝照耀和滋潤衆生的大法雨,于一念之間,皆能安住、接受、攝取、執持,猶如娑伽羅龍王所降下的傾盆大雨,除了大海以外,其餘一切地方都不能安住、接受、攝取和執持。
如來的秘密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也是如此。
除了第十法雲地的菩薩,其餘的一切衆生、聲聞、獨覺,一直到第九地的菩薩,都不能安住、接受、攝取和執持。
佛子!猶如大海,不僅能安住、接受、攝取和執持一個大龍王所降的傾盆大雨,就是兩個大龍王、三個大龍王乃至無數的大龍王降雨,于一念之間全部降下,大海都能安住、接受、攝取和執持。
為什麼?因為大海是無量的廣大容器。
百萬阿僧祇光明以為眷屬,普照十方,現于無量神通變化。
作是事已,而來入此菩薩摩诃薩金剛莊嚴臆德相中。
其光入已,令此菩薩所有智慧勢力增長過百千倍。
爾時,十方一切諸佛從眉間出清淨光明,名增益一切智神通(27),無數光明以為眷屬,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右繞十匝,示現如來廣大自在(28),開悟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菩薩衆,周遍震動一切佛刹,滅除一切諸惡道(29)苦,隐蔽一切諸魔宮殿,示一切佛得菩提處(30),道場衆會莊嚴威德(31)。
如是普照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世界(32)已,而來至此菩薩會上,周匝右繞,示現種種莊嚴之事。
現是事已,從大菩薩頂上而入,其眷屬光明亦各入彼諸菩薩頂。
當爾之時,此菩薩得先所未得百萬三昧,名為已得受職之位,入佛境界,具足十力,堕在佛數(33)。
佛子!如轉輪聖王(34)所生太子,母是正後,身相具足。
其轉輪王令此太子坐白象寶妙金之座(35),張大網幔(36),建大幢旛,然香散花,奏諸音樂,取四大海(37)水置金瓶内。
王執此瓶灌太子頂,是時即名受王職位。
堕在灌頂刹利王(38)數,即能具足行十善道(39),亦得名為轉輪聖王。
菩薩受職亦複如是,諸佛智水灌其頂故,名為受職。
具足如來十種力故,堕在佛數。
佛子!是名菩薩受大智(40)職。
菩薩以此大智職故,能行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之行(41),增長無量智慧功德,名為安住法雲地。
注釋 ①周匝圍繞:即四周環繞着。
②惡趣:謂衆生以惡業之因而趣向苦惡之所。
即地獄、餓鬼、畜生三惡趣。
③不思議:即不可思議。
謂深妙之理、稀奇之事,不可用大腦思維,不可以言語議論。
④諸大地獄:即一切大地獄。
一般稱有八大地獄,即:等活地獄、黑繩地獄、衆合地獄、号叫地獄、大号叫地獄、炎熱地獄、大極熱地獄、無間地獄。
⑤兩膝輪:即人體兩膝的周圍。
⑥畜生趣:六趣之一,謂畜生所依住之處。
⑦臍輪:即人體肚臍(腹部凹陷的部份)的周圍。
⑧閻羅王:謂專管地獄的神。
⑨人趣:六趣之一,謂人所依住之處。
⑩一切諸天:意謂所有的一切諸天神,包括欲界六天,色界四禅十八天,無色界四處四天,以及日天、月天、韋馱天等諸種天神。
⑾阿修羅:六趣之一,亦為天龍八部衆之一。
意譯為“非天”,因其有天之福而無天之德,似天而非天。
為常與帝釋天戰鬥之神。
因其容貌醜陋,亦譯為“無端”;又因其國釀酒不成,亦譯“無酒”。
⑿聲聞:即二乘中之聲聞乘。
謂聞佛之聲教,悟四谛之理,斷見、思之惑而得涅槃之道者。
⒀辟支佛:亦譯緣覺、獨覺,二乘之一。
凡自覺不從他聞,觀十二因緣之理而悟道者,名為緣覺;若生于無佛之世,觀諸法生滅因緣而自行悟道者,名為獨覺。
⒁初始發心:即大乘菩薩十住中初住開始發心的階段。
⒂魔宮殿:即天魔所居之宮殿。
⒃供養:謂以香花、燈明、飲食、資财等資養佛、法、僧三寶,均謂之供養。
⒄雨衆妙香:謂如下雨一般撒下許多殊妙之香。
⒅華鬘:謂以鮮花或制作之花結成的花環。
⒆幢旛:即懸挂于佛像前的旌旗一類的飾物。
竿柱高出,以種種絲帛裝飾,頭上安置寶珠的名“幢”;有長帛下垂的名“旛”。
⒇寶蓋:即懸于佛菩薩等高座之上的天蓋,上面裝飾着珠寶和玉石等。
(21)摩尼:即珠寶之類的總稱。
(22)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智名。
亦譯無上正遍知、無上正等正覺等。
意為真正平等、圓滿、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
(23)不退轉:謂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進,不再退失轉變。
是菩薩修行階位之一。
經過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就到達此位。
(24)十匝:即環繞十周。
(25)臆德相:“臆”,即胸。
人體胸部的德相,即稱臆德相。
(26)魔怨:意謂惡魔。
因惡魔向人行惡,為人之怨敵,故名魔怨。
(27)神通:一種不可思議而又無阻無礙之力用。
有五神通、六神通、十神通等區别。
(28)廣大自在:即大自在。
謂具有廣大之力用,無論何事都能做。
(29)惡道:亦稱惡趣。
即生前造作惡業,而于死後趨往苦惡之處所。
有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
(30)菩提處:即覺悟佛道之處。
(31)威德:“威”,即使人可畏;“德”,即使人可愛。
威嚴的美德,即稱威德。
(32)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世界:意謂窮盡一切空間,遍及無所不包、無所不攝的法界,這樣的一切世界。
(33)佛數:即佛的行列之中。
(34)轉輪聖王:古代印度對能征服天下的大王之尊稱。
此王具有三十二相,即位時由天感得輪寶。
他轉動輪寶,降伏四方,故名轉輪聖王。
(35)坐白象寶妙金之座:意謂騎着白象坐在用美妙的金子裝飾起來的座位上。
(36)網幔:意為縱橫交叉的帳幔。
(37)四大海:即位于須彌山四周之大海。
(38)刹利王:“刹利”,即刹帝利。
印度四種姓之第兩種姓。
因一般都是掌握軍政的國王等,被稱為“王種”,故稱為刹利王。
(39)十善道: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不嗔、不癡。
因此十種善行是通向善處的道路,故稱十善道。
(40)大智:即佛智,謂通達一切事理的廣大智慧。
(41)難行之行:即十分艱難的修行雖屬困難,然終能成辦。
譯文 這時候,菩薩坐在此寶蓮華的座位上,其身相大小正好與座位相稱,還有許許多多的菩薩作為陪伴,各自坐在其他蓮華的座位上,四周環繞着,每一位菩薩都得到百萬的三昧,同時向大菩薩專心一緻地瞻仰着。
佛子!此大菩薩及其陪伴者坐在寶蓮華座位上時,所有的光明及其言語聲音,普遍地充滿了十方法界,一切世界都發生震動,一切地獄、餓鬼、畜生等惡趣都停止活動,一切國土都莊嚴清淨,所有菩薩都同來集會,所有人界天界的音樂同時發出聲音,所有的衆生都得到安樂,以不可思議的供養物品供養一切諸佛,一切諸佛的集會全部顯現了出來。
佛子!此菩薩坐在那大寶蓮華的座位上時,于雙足之下,放出無數大光明,普遍照耀十方世界的一切大地獄,滅除了一切衆生之苦。
從兩膝的周圍,放出無數大光明,普遍照耀十方世界的一切畜生趣,滅除了一切衆生之苦。
從腹部的周圍,放出無數的大光明,普遍照耀十方世界的閻羅王界,滅除了一切衆生之苦。
從左右脅,放出無數的大光明,普遍照耀十方世界的一切人趣,滅除了一切衆生之苦。
從兩手中,放出無數的大光明,普遍照耀十方世界的一切諸天和阿修羅的所有宮殿。
從兩肩上,放出無數的大光明,普遍照耀十方世界的一切聲聞乘人。
從其項背,放出無數的大光明,普遍照耀十方世界的辟支佛身。
從其面門,放出無數的大光明,普遍照耀十方世界的初地始發心者,直至九地的一切菩薩身。
從兩眉間,放出無數的大光明,普遍照耀十方世界的受法灌頂菩薩,使惡魔的宮殿全部不見。
從其頂上,放出無數的三千大千世界像微塵數那樣多的大光明,普遍照耀十方一切世界的諸佛如來道場衆會,向右繞行十周,停留在虛空之中,形成一片光明之網,名為熾然光明,同時發起種種供養之事,供養一切諸佛。
這種供養,與其他所有的菩薩,包括初地始發心菩薩直至九地菩薩的所有供養相比較,是百分不及一分,及至所有的算數、譬喻都不能及。
其光明網,普遍出現于十方世界的一切如來衆會之前,同時飄下許多妙香、華鬘、衣服、旌旗、寶蓋,以及許多珠寶等裝飾品,以為供養。
這都是從出世間的善根所生,它超過一切世間境界。
如果有衆生見到這些,皆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位,不再退轉。
佛子!此大光明做完了如此的供養事後,又圍繞十方一切世界各種諸佛道場的衆會,經過十轉之後,從一切如來的腳下而入。
這時候,一切諸佛及一切菩薩,知道某一世界中某一大菩薩,能行這樣的廣大之行,直到傳法灌頂之位。
佛子!這時無量無邊乃至第九地的菩薩們,都來圍繞着這位菩薩的周圍,恭敬地供養這位菩薩,專心一緻地對這位菩薩進行觀察。
正在觀察之時,這些菩薩們就各自獲得了十千三昧。
就在這一時候,十方世界所有受法灌頂的菩薩,都于金剛莊嚴的臆德相中放出大光明,名為能破壞一切惡魔怨敵。
有無數的光明作為陪伴,普遍照耀十方世界,示現出無數的神通變化。
做完了此事以後,這些無數的光明都進入此大菩薩的金剛莊嚴臆德相中。
進入以後,使此菩薩所有的智慧力增長了千百倍。
這時候,十方世界的一切諸佛都從眉間放出清淨光明,名為增益一切智神通。
又有無數光明作為陪伴,普遍照耀十方一切世界,從右至左繞行十周,示現出如來的廣大自在之力,開悟無數的菩薩們,震動了四周的一切佛國土,滅除了一切惡道之苦,一切諸魔的宮殿都隐而不見,顯示出一切諸佛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之處以及道場衆會的莊嚴威德。
像這樣普遍照耀了一切虛空界、法界和一切世界以後,這大光明就來到此菩薩會上,向右繞行一周,示現出種種莊嚴之事。
以後就從大菩薩頂上進入,其陪伴光明也各各進入這位大菩薩頂。
這時,此菩薩得到了以前所沒有得到的無數三昧,這就名為已得傳法灌頂之位,進入了佛的境界,具足了十力,落在佛的行列之中。
佛子!猶如世間轉輪聖王所生的太子,母親是正宮皇後,容貌端正。
其父轉輪王命此太子坐在白象和用珠寶、金銀裝飾起來的座位上。
同時鋪設縱橫交叉的大寶網幔,建立大幢旛,燃香散花,演奏一切美妙的音樂。
又取來四大海之水,放在金瓶之内,轉輪王就用金瓶内之水,灌太子頂,這就名為受王位灌頂。
落在灌頂的刹帝利王行列以後,就能圓滿具足地行十善道,也就稱之為轉輪聖王。
菩薩傳法灌頂受職也是如此,因一切諸佛用智慧之水灌其頂,所以稱為傳法灌頂受職。
因為圓滿具足了如來的十種力,所以也進入了佛的行列中。
佛子!這就名為菩薩受大智慧傳法灌頂。
菩薩因為受大智慧傳法灌頂,所以能行無數的難行之行,增長無量的智慧和功德,這就稱為安住法雲地。
原典 佛子!菩薩摩诃薩住此法雲地,如實知欲界集①、色界②集、無色界③集、世界集、法界集、有為界④集、無為界⑤集、衆生界集、識界⑥集、虛空界集、涅槃界⑦集。
此菩薩如實知諸見⑧煩惱⑨行集,知世界成壞⑩集,知聲聞行集、辟支佛行集、菩薩行集、如來力、無所畏、色身、法身⑾集、一切種一切智智集,示得菩提轉法輪⑿集,入一切法分别決定智⒀集。
舉要言之,以一切智知一切集。
佛子!此菩薩摩诃薩以如是上上覺慧,如實知衆生業⒁化、煩惱化、諸見化、世界化、法界化、聲聞化、辟支佛化、菩薩化、如來化、一切分别無分别化,如是等皆如實知。
又如實知佛持⒂、法持、僧持、業持、煩惱持、時持、願持、供養持、行持、劫持、智持,如是等皆如實知。
又如實知諸佛如來入微細智⒃,所謂修行微細智、命終微細智、受生微細智、出家微細智、現神通微細智、成正覺微細智、轉法輪微細智、住壽命⒄微細智、般涅槃微細智、教法住⒅微細智,如是等皆如實知。
又入如來秘密處⒆,所謂身秘密、語秘密、心秘密、時非時思量秘密、授菩薩記⒇秘密、攝衆生秘密、種種乘(21)秘密、一切衆生根行(22)差别秘密、業所作秘密、得菩提行秘密,如是等皆如實知。
又知諸佛所有入劫智,所謂一劫入阿僧祇劫,阿僧祇劫入一劫;有數劫入無數劫,無數劫入有數劫;一念入劫,劫入一念;劫入非劫,非劫入劫;有佛劫入無佛劫,無佛劫入有佛劫;過去、未來劫入現在劫,現在劫入過去、未來劫;過去劫入未來劫,未來劫入過去劫;長劫入短劫,短劫入長劫,如是等皆如實知。
又知如來諸所入智,所謂入毛道(23)智,入微塵智,入國土身(24)正覺智(25),入衆生身(26)正覺智,入衆生心(27)正覺智,入衆生行(28)正覺智,入随順一切處正覺智,入示現遍行智,入示現順行智,入示現逆行智,入示現思議、不思議世間了知不了知行智,入示現聲聞智、辟支佛智、菩薩行如來行智。
佛子!一切諸佛所有智慧,廣大無量,此地菩薩皆能得入。
佛子!菩薩摩诃薩住此地,即得菩薩不思議解脫、無障礙解脫、淨觀察解脫、普照明解脫、如來藏(29)解脫、随順無礙輪解脫、通達三世解脫、法界藏(30)解脫、光明輪(31)解脫、無餘境界(32)解脫。
此十為首,有無量百千阿僧祇解脫門(33),皆于此第十地中得。
如是乃至無量百千阿僧祇三昧門,無量百千阿僧祇陀羅尼門(34),無量百千阿僧祇神通門,皆悉成就。
佛子!此菩薩摩诃薩通達如是智慧,随順無量菩提,成就善巧念力(35)。
十方無量諸佛所有無量大法明(36)、大法照(37)、大法雨(38),于一念頃,皆能安、能受、能攝、能持,譬如娑伽羅龍王(39)所霈大雨,惟除大海,餘一切處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攝、不能持。
如來秘密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亦複如是。
唯除第十地菩薩,餘一切衆生、聲聞、獨覺,乃至第九地菩薩,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攝、不能持。
佛子!譬如大海能安、能受、能攝、能持,一大龍王所霈大雨,若二若三,乃至無量諸龍王雨,于一念間,一時霈下,皆能安、能受、能攝、能持。
何以故?以是無量廣大器故。
住法雲地菩薩亦複如是,能安、能受、能攝、能持一佛法明、法照、法雨,若二若三,乃至無量,于一念頃一時演說,悉亦如是。
是故此地名為法雲。
注釋 ①欲界集:“欲界”,三界之一。
即有淫欲和食欲、睡眠欲的衆生所居住的世界。
其範圍包括上自六欲天,中至人界的四大部洲,下至八大地獄等。
所有欲界的集合,謂之欲界集。
②色界:三界之一,在欲界之上。
此界衆生,但有色相,而無男女諸欲,故名色界。
其範圍包括初禅至四禅共十八天。
③無色界:三界之一,在色界之上。
是色相俱無,但以心識住于深妙之禅定的衆生所居住的世界。
其範圍包括四空天。
④有為界:即有因緣造作而有生、住、異、滅四相的世界。
⑤無為界:即無因緣造作,無生滅變化而寂然常住之法的世界。
⑥識界:十八界之一。
即六識心王及八識心王,自持其體,與其他界有所區别,故名識界。
⑦涅槃界:即不生不滅的境界。
⑧見:指思考、推論而決斷事理的見解。
⑨煩惱:指貪欲、嗔恚、愚癡等諸惑,能煩心惱身,故名煩惱。
⑩世界成壞:即世界的形成與毀壞。
亦即世界的生滅變化。
⑾色身、法身:“色身”,指由地水火風四大等色法所組成的身體。
“法身”,即佛的真身。
以正法為體,故名法身。
⑿轉法輪:佛陀說法的一種比喻。
“輪”,原是轉輪聖王的輪寶,能回轉四天下,碾摧諸怨敵。
佛陀的教法,亦能回轉一切衆生界,摧毀諸煩惱,故将佛陀說法稱為轉法輪。
⒀分别決定智:指分别智與決定智。
“分别智”,即分析、辨别有為事相的智慧。
此智在佛為後得之權智,在凡夫則是虛妄的計度;“決定智”,即佛的根本實智。
謂遠離虛妄的計度,與真理冥符,稱無分别智,亦即決定智。
⒁業:即人們的一切善惡思想行為。
好的思想行為稱善業,壞的思想行為稱惡業。
⒂持:即執持、受持、持有的意思。
受持于佛,無漏無失,名為“佛持”。
⒃微細智:謂極微細之智慧,唯佛所有。
⒄壽命:即人從生至死的一期之生命。
在此一期生命的持續期間,身體具有煖(體溫)與識(心識)的作用,臨命終時,煖、識離開肉體,壽命即終止。
⒅教法住:“教法”,指佛所說的大小三藏十二部經典,亦即佛所說的全部法。
為四法之一。
住于教法,即稱教法住。
⒆如來秘密處:“秘密”,謂深奧、隐密之法門,不輕易示人。
如來所說諸經以及一生行事,均有不輕易示人的秘密之處,故名如來秘密處。
⒇授菩薩記:即佛對不退轉位之菩薩授與将來必當作佛之記别。
(21)種種乘:即種種性乘。
五乘中之第四乘,是将一切諸乘合起來說的。
(22)衆生根行:即衆生根和衆生行。
“衆生根”,即衆生之根性,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衆生行”,即衆生之言行,包括身、口、意的一切造作。
(23)毛道:亦作毛頭。
凡夫之異名。
謂凡夫根性愚鈍,心行不定,猶如毛發之随風吹動而忽東忽西。
(24)國土身:佛十身之一。
即六道衆生所依之處,亦即國土世間。
(25)正覺智:謂一切諸法的真正覺智,亦即如來之實智。
(26)衆生身:佛十身之一。
即六道之衆生,亦即衆生世間。
(27)衆生心:即一切衆生所有之心。
有真心、妄心之别。
(28)衆生行:即一切衆生之言行。
(29)如來藏:謂真如在煩惱中,攝藏如來一切果地上的功德,故名如來藏。
(30)法界藏:謂一切有為法内含藏有一切功德之德行,故名法界藏。
(31)光明輪:謂佛的光明如車輪一樣,旋轉不停。
(32)無餘境界:謂事理至極之境界。
(33)解脫門:即涅槃、解脫之門戶。
有空、無相、無願三種禅定,為解脫之門戶,稱三解脫門。
(34)陀羅尼門:謂總持無量佛法令不忘失的門戶。
(35)善巧念力:“念力”,五力之一。
謂專念之力,能抗禦其他一切障礙,破除一切邪念,故名念力。
十分善美巧妙的念力,即名善巧念力。
(36)大法明:謂大乘深妙之法放大光明。
(37)大法照:謂大乘深妙之法光輝照耀。
(38)大法雨:謂大乘深妙之法能滋潤衆生,故譬之為雨,名大法雨。
(39)娑伽羅龍王:亦作娑竭羅龍王。
是依所住之海、所依之國而立名的。
譯文 佛子!大菩薩住在此法雲地,能如實了知全部的欲界、色界、無色界、世界、法界、有為界、無為界、衆生界、識界、虛空界和涅槃界。
此菩薩還能如實了知一切諸見和煩惱行為,了知一切世界的成壞,了知一切修聲聞乘之行、修辟支佛行、修菩薩行。
了知一切如來具有的十力、四無畏、色身和法身,一切種智和一切智智;了知一切如來示現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和初轉法輪,入一切法的分别智與決定智。
扼要地說,就是如來以一切智能了知所有世界的一切。
佛子!此大菩薩以這樣的上上覺悟和智慧,如實了知衆生業的變化,煩惱的變化,一切見的變化,世界、法界的變化,聲聞、辟支佛、菩薩、如來的變化,一切思量事物的分别和無分别的變化等。
又能如實了知受持于佛、法、僧,受持業和煩惱,受持時間的遷流,受持行願和供養,受持一切業行,受持一切大時,受持一切智慧等。
又能如實了知諸佛如來進入一切極微細的智慧,所謂修行時的微細智、命終時的微細智、受生時的微細智、出家時的微細智、示現神通時的微細智、成正覺時的微細智、在轉法輪(弘宣佛法)時的微細智、有生之年的微細智、般涅槃時的微細智、住于佛所說的全部教法時的微細智等。
又能進入如來所說諸經及一生行事的秘密之處,所謂身體秘密、語言秘密、心意秘密,适時和非時思量的秘密,授予菩薩必當作佛記别的秘密,攝受衆生的秘密,包括聲聞、緣覺、菩薩等種種大小乘的秘密,一切衆生的根性和言行有種種區别的秘密,業所起作用的秘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之行的秘密等。
又能如實了知一切諸佛所有進入劫時的智慧,所謂一劫入無數劫,無數劫入一劫;又有數劫入無數劫,無數劫入有數劫;一念入一劫,一劫入一念;劫入非劫,非劫入劫;又有佛劫入無佛劫,無佛劫入有佛劫;過去、未來劫入現在劫,現在劫入過去、未來劫;過去劫入未來劫,未來劫入過去劫;長劫入短劫,短劫入長劫等。
又能如實了知如來的一切所能進入的智慧,所謂入凡夫之智,入微塵那樣的智,入國土世界的真正覺智,入衆生世界的真正覺智,入衆生心的真正覺智,入衆生行的真正覺智,入随順一切處的真正覺智,入示現一切遍行的智慧,入示現一切順行的智慧,入示現一切逆行的智慧,入示現出可思議和不可思議世間的可以了知和不可以了知的行業之智,入示現聲聞的智慧、辟支佛的智慧、菩薩所行和如來所行的智慧等。
佛子!一切諸佛所有的智慧,廣大無量,此法雲地的菩薩都能進入。
佛子!大菩薩住于此地,就可以得到菩薩的不可思議的解脫、無障礙的解脫、淨觀察的解脫、普遍照明的解脫、如來藏的解脫、随順無礙法輪的解脫、通達三世的解脫、法界藏的解脫、光明輪的解脫、無餘境界的解脫。
以上面所說的十種解脫為首,還有無量無數的解脫門,都能在此第十法雲地中得到。
像這樣一直到無量無數的三昧門、陀羅尼門和神通門,都能在此地中獲得成就。
佛子!此大菩薩通達這樣的智慧,随順無量的無上正等正覺,成就十分善巧的念力。
因此,十方世界無量的諸佛所有的、無數的大乘佛法所放出的光明、大乘佛法的光輝照耀和滋潤衆生的大法雨,于一念之間,皆能安住、接受、攝取、執持,猶如娑伽羅龍王所降下的傾盆大雨,除了大海以外,其餘一切地方都不能安住、接受、攝取和執持。
如來的秘密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也是如此。
除了第十法雲地的菩薩,其餘的一切衆生、聲聞、獨覺,一直到第九地的菩薩,都不能安住、接受、攝取和執持。
佛子!猶如大海,不僅能安住、接受、攝取和執持一個大龍王所降的傾盆大雨,就是兩個大龍王、三個大龍王乃至無數的大龍王降雨,于一念之間全部降下,大海都能安住、接受、攝取和執持。
為什麼?因為大海是無量的廣大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