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關燈
出後,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紛紛加以傳誦、講習,并有人對之進行注釋。

    到了隋唐時代,傳習更廣,注疏更多。

    武周時實叉難陀譯出了八十《華嚴》,出現了一大批專弘此經的華嚴學者,從而逐漸蔚成華嚴一宗。

    其中法順、智俨、法藏、澄觀、宗密五師,被後世稱為“華嚴五祖”。

     以此經的觀行講習為目标的華嚴宗風,從唐代以來即遠播海外。

    特别是朝鮮和日本,都弘揚此經而形成本國的華嚴宗。

     華嚴經的概況及節選标準 《華嚴經》的三種漢譯本中,以唐譯八十《華嚴》的文義最為暢達,品目也比較完備,在我國漢地流傳也最盛。

    因此,本書選用八十《華嚴》,以揚州宛虹橋衆香庵法雨經房版唐實叉難陀譯本為底本,勘以《日本大正藏》本和《頻伽藏》本。

    底本間或有不夠确切的地方,酌予指出和改正。

     八十《華嚴》由九會三十九品組成。

    其中: 第一會為“菩提場會”,有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毗盧遮那品六品。

     第二會為“普光法堂會”,有如來名号品、四聖谛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六品。

     第三會為“忉利天宮會”,有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贊品、十住品、梵行品、初發心功德品、明法品六品。

     第四會為“夜摩天宮會”,有升夜摩天宮品、夜摩宮中偈贊品、十行品、十無盡藏品四品。

     第五會為“兜率天宮會”,有升兜率天宮品、兜率宮中偈贊品、十回向品三品。

     第六會為“他化自在天宮會”,有十地品一品。

     第七會為“重會普光法堂會”,有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阿僧祇品、如來壽量品、諸菩薩住處品、佛不思議法品、如來十身相海品、如來随好光明功德品、普賢行品、如來出現品十一品。

     第八會為“三會普光法堂會”,有離世間品一品。

     第九會為“逝多園林會”,有入法界品一品。

     以上九會三十九品,無法一一注釋,故隻能加以節選。

    本書節選了八十《華嚴》中《十地品》、《如來出現品》和《入法界品》的部分段落。

    所以要選這三品,是因為這些品的内容,是《華嚴經》經義的核心部分,因而在流行過程中特别受到人們的重視。

    其中《十地品》和《入法界品》,早在龍樹以前就作為單行本于印度流行過。

    龍樹、世親還專門為《十地品》造論弘揚。

    在漢譯中,這三品也均曾作為單獨的經譯出,流行一時。

    其中如《十地品》有八種單譯本,《如來出現品》有四種單譯本。

    《入法界品》除有三種單譯本外,更有般若三藏将其擴大内容,增廣文字,添加了普賢十大行願和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成為漢譯《華嚴經》三大譯本之一——四十《華嚴》。

     《十地品》是描寫大乘菩薩修行十地的修業。

    大乘菩薩為了達到最終徹悟成佛,将修道的過程分成十個階次,即十地: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這一品,就是通過金剛藏菩薩之口,向與會大衆演說微妙甚深的十地法門行相。

     《如來出現品》,在六十《華嚴》中稱為《性起品》。

    它主要是論述佛性的問題。

    佛性,指的是人們成佛的可能性。

    此品認為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人們隻要通過修習,就可以顯現出佛性來。

    不僅如此,它還認為任何事物,包括山川草木,都是佛性的體現,一切都被佛的光明所包容。

    這一品通過普賢菩薩廣說佛以無量法出現,以十無量百千阿僧祇事得到成就,最後受到諸佛稱贊,并為會衆授記。

     《入法界品》是整個《華嚴經》的精華部分,也是全經的綱要和縮影。

    它主要也是講菩薩十地等的修行過程。

    此品通過文殊師利菩薩指示善财童子去參訪善知識,善财童子展轉南行,參訪了德雲比丘乃至彌勒菩薩等五十三位善知識,經曆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修學過程,最終證入法界,得悟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