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
關燈
小
中
大
,自汾陽昭(善昭)、雪窦顯(重顯)而下,罕得其錄,今所編者,十之二三。
《續燈》所載,似無取焉,當伺同志集而補之。
”悟明的意思說,自汾陽善昭、雪窦重顯而下,能見到的材料較少,他隻編了十分之二三,而《續燈錄》所載又沒有多少可取,因此還希望有志者集而補之。
本書雖沒利用《續燈錄》多少資料,但采用了其計算世次的方法。
其内容上始七佛,下至南嶽第十八世和青原第十五世。
本書收入《續藏經》第一三六冊。
《嘉泰普燈錄》,撰于南宋嘉泰四年(公元一二〇四年)。
撰者正受在《上皇帝書》中叙說本書的緣起,是他的老師淨慈道昌最先提出這個設想,又受到靈隐慧遠禅師的督促和鼓勵,花去十七年時間才完成此書。
道昌不滿意《續燈錄》,正受說老師有一天指着此書喟然對他說:“夫燈之明,等及一切。
初不擇物而照,何獨收比丘而遺帝王公卿師尼道俗耶?……燈雖曰《續》,惜其照之不普。
”于是正受将北宋三燈綜合成一書,盡量搜取其未收的各方信衆,以達到他老師所謂的“普”。
本書内容,上始東土初祖菩提達磨,下至南嶽第十七世和青原第十五世;由于南嶽和青原的第一世至第九世北宋三燈已經收錄,此處不再重複。
本書分門叙述,“門”相當于今說“類别”,共有示衆機語、聖君賢臣、應化聖賢、廣語、拈古、頌古、偈贊和雜着八門。
示衆機語門記叙本書所編的禅宗傳承世系,占全書内容的大半(卷一至卷二十一)。
其中新編了迄撰書為止的臨濟宗、洞山宗(即曹洞宗),以及雲門宗的傳法世次。
由于沩仰宗和法眼宗在北宋中葉已經衰亡,故作者未予編次。
新編三大宗法系各立一人為正傳宗師,其他稱為聯芳宗師。
另外頌古、偈贊、雜着等門保存了很多成文的作品,其中有些還是首次載錄,具有重要的資料價值。
本書之前本有《聯燈會要》已經問世,亦是合北宋三燈為一書,但正受在《上皇帝書》中對它隻字不提,似乎不知道有此書存在,有人推測“可能是傳本較少的緣故”,因此斷定,“《普燈錄》與《聯燈會要》之間并無學術上的繼承關系,它們是《續燈錄》之後出現的兩部并列的燈錄”。
本書收入《續藏經》第一三七冊。
《五燈會元》,成書在南宋淳祐十二年(公元一二五二年)。
因為本書是合前述《傳燈錄》《續燈錄》《廣燈錄》《聯燈會要》《普燈錄》五燈為一,五燈疊床架屋,内容多有重複,普濟删繁就簡,加以新的組織,所以書名叫“會元”。
因為人情樂簡,此書傳世之後,原來五燈反而少了流通。
原來五燈,每燈各有三十卷,共計一百五十卷,現今《五燈會元》濃縮為二十卷,卷的數量減少了,書的内涵卻顯得豐富而精練了。
本書最大的特點和價值所在,即是一改過去惠能以下禅宗分南嶽和青原兩大系叙述的習慣,而以新近形成的臨濟宗下的黃龍、楊岐兩派配上原來的五宗,号稱“五家七宗”,以此為綱目記述禅宗的傳法世次。
其叙述方式比前做了重大改進,它的宗派分明,脈絡清楚,易得要領,當不在話下。
五家七宗的叙次是:沩仰宗、法眼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黃龍派、楊岐派。
按理說,法眼宗成立最遲,應列在雲門宗之後,可現在列在臨濟之前,這一點遭到後世的譏議。
為什麼呢?陳垣先生解釋說:“蓋以法眼先絕,止于青原十二世,不溯其始,而計其末,應列在臨濟之前也。
”(見《中國佛教史籍概論》第一〇二頁)本書有南宋寶祐元年(公元一二五三年)的初刻本和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一三六四年)的重刻本兩種本子。
《續藏經》第一三七冊收入元重刻本的兩篇序言和兩卷目錄,第一三八冊收入正文。
中華書局于一九八四年十月印單行本。
元代是蒙古族入主中原,流行藏傳佛教,漢地禅宗的發展受到嚴格控制,因而這時代的燈錄不多。
據說至元間(公元一二六四—一二九四年),有千越雲壑瑞禅師作《心燈錄》“最為詳盡”,因為引用了丘玄素所制塔銘而把龍潭崇信誤為出自馬祖門下,從而使得本屬青原系的雲門、法眼二宗劃入南嶽系去了,當時有人強烈反對,此書便不得流傳。
(見《五燈會元》釋廷俊序)另外,有行秀作《祖燈錄》六十二卷,現亦不存。
明清之際,燈錄繁盛。
燈錄之作自五代宋初興起後,至明、清兩代出現繁榮發展的勢頭,各種各樣的燈錄都“粉墨登場”。
這時期的燈錄,不僅數量多,而且品種亦占了曆代燈錄之首。
粗略統計,大緻有這麼一些類型的燈錄:有承接《景德傳燈錄》傳法世系往下續寫的《續傳燈錄》和它的增補本《增集續傳燈錄》。
《五燈會元》自刊行以來,深受禅學界人士的喜愛,“元、明以來,士大夫之好談禅悅者,均喜其方便,無不家有其書”,至明末清初,它的續作亦紛紛出世,形成系列如《五燈會元續略》《繼燈錄》等。
此外,又有别标宗旨而無異于燈錄的《指月錄》和《續指月錄》,此是禅學圈外人士所寫,自稱是“儒者談禅之作”。
明崇祯年間,又出現隻載居士的《居士分燈錄》。
清康熙年間,出現地方性的燈錄如《錦江禅燈》《黔南會燈錄》等等。
明洪武末年(公元一三九八年)出圓極居頂撰《續傳燈錄》三十六卷,明永樂十五年(公元一四一七年)出南石文琇撰《增集續傳燈錄》六卷。
居頂自序說:“竊謂《景德傳燈錄》至矣,繼此四燈之錄甯免得此而遺彼乎?《會元》為書,其用心固善,然不能尊《景德傳燈錄》為不刊之典,複取而編入之,是為重複矣。
”居頂以為《景德傳燈錄》是以往所出燈錄之最,後繼的《廣燈錄》《續燈錄》《聯燈會要》《普燈錄》這四部燈錄往往都存此而失
《續燈》所載,似無取焉,當伺同志集而補之。
”悟明的意思說,自汾陽善昭、雪窦重顯而下,能見到的材料較少,他隻編了十分之二三,而《續燈錄》所載又沒有多少可取,因此還希望有志者集而補之。
本書雖沒利用《續燈錄》多少資料,但采用了其計算世次的方法。
其内容上始七佛,下至南嶽第十八世和青原第十五世。
本書收入《續藏經》第一三六冊。
《嘉泰普燈錄》,撰于南宋嘉泰四年(公元一二〇四年)。
撰者正受在《上皇帝書》中叙說本書的緣起,是他的老師淨慈道昌最先提出這個設想,又受到靈隐慧遠禅師的督促和鼓勵,花去十七年時間才完成此書。
道昌不滿意《續燈錄》,正受說老師有一天指着此書喟然對他說:“夫燈之明,等及一切。
初不擇物而照,何獨收比丘而遺帝王公卿師尼道俗耶?……燈雖曰《續》,惜其照之不普。
”于是正受将北宋三燈綜合成一書,盡量搜取其未收的各方信衆,以達到他老師所謂的“普”。
本書内容,上始東土初祖菩提達磨,下至南嶽第十七世和青原第十五世;由于南嶽和青原的第一世至第九世北宋三燈已經收錄,此處不再重複。
本書分門叙述,“門”相當于今說“類别”,共有示衆機語、聖君賢臣、應化聖賢、廣語、拈古、頌古、偈贊和雜着八門。
示衆機語門記叙本書所編的禅宗傳承世系,占全書内容的大半(卷一至卷二十一)。
其中新編了迄撰書為止的臨濟宗、洞山宗(即曹洞宗),以及雲門宗的傳法世次。
由于沩仰宗和法眼宗在北宋中葉已經衰亡,故作者未予編次。
新編三大宗法系各立一人為正傳宗師,其他稱為聯芳宗師。
另外頌古、偈贊、雜着等門保存了很多成文的作品,其中有些還是首次載錄,具有重要的資料價值。
本書之前本有《聯燈會要》已經問世,亦是合北宋三燈為一書,但正受在《上皇帝書》中對它隻字不提,似乎不知道有此書存在,有人推測“可能是傳本較少的緣故”,因此斷定,“《普燈錄》與《聯燈會要》之間并無學術上的繼承關系,它們是《續燈錄》之後出現的兩部并列的燈錄”。
本書收入《續藏經》第一三七冊。
《五燈會元》,成書在南宋淳祐十二年(公元一二五二年)。
因為本書是合前述《傳燈錄》《續燈錄》《廣燈錄》《聯燈會要》《普燈錄》五燈為一,五燈疊床架屋,内容多有重複,普濟删繁就簡,加以新的組織,所以書名叫“會元”。
因為人情樂簡,此書傳世之後,原來五燈反而少了流通。
原來五燈,每燈各有三十卷,共計一百五十卷,現今《五燈會元》濃縮為二十卷,卷的數量減少了,書的内涵卻顯得豐富而精練了。
本書最大的特點和價值所在,即是一改過去惠能以下禅宗分南嶽和青原兩大系叙述的習慣,而以新近形成的臨濟宗下的黃龍、楊岐兩派配上原來的五宗,号稱“五家七宗”,以此為綱目記述禅宗的傳法世次。
其叙述方式比前做了重大改進,它的宗派分明,脈絡清楚,易得要領,當不在話下。
五家七宗的叙次是:沩仰宗、法眼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黃龍派、楊岐派。
按理說,法眼宗成立最遲,應列在雲門宗之後,可現在列在臨濟之前,這一點遭到後世的譏議。
為什麼呢?陳垣先生解釋說:“蓋以法眼先絕,止于青原十二世,不溯其始,而計其末,應列在臨濟之前也。
”(見《中國佛教史籍概論》第一〇二頁)本書有南宋寶祐元年(公元一二五三年)的初刻本和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一三六四年)的重刻本兩種本子。
《續藏經》第一三七冊收入元重刻本的兩篇序言和兩卷目錄,第一三八冊收入正文。
中華書局于一九八四年十月印單行本。
元代是蒙古族入主中原,流行藏傳佛教,漢地禅宗的發展受到嚴格控制,因而這時代的燈錄不多。
據說至元間(公元一二六四—一二九四年),有千越雲壑瑞禅師作《心燈錄》“最為詳盡”,因為引用了丘玄素所制塔銘而把龍潭崇信誤為出自馬祖門下,從而使得本屬青原系的雲門、法眼二宗劃入南嶽系去了,當時有人強烈反對,此書便不得流傳。
(見《五燈會元》釋廷俊序)另外,有行秀作《祖燈錄》六十二卷,現亦不存。
明清之際,燈錄繁盛。
燈錄之作自五代宋初興起後,至明、清兩代出現繁榮發展的勢頭,各種各樣的燈錄都“粉墨登場”。
這時期的燈錄,不僅數量多,而且品種亦占了曆代燈錄之首。
粗略統計,大緻有這麼一些類型的燈錄:有承接《景德傳燈錄》傳法世系往下續寫的《續傳燈錄》和它的增補本《增集續傳燈錄》。
《五燈會元》自刊行以來,深受禅學界人士的喜愛,“元、明以來,士大夫之好談禅悅者,均喜其方便,無不家有其書”,至明末清初,它的續作亦紛紛出世,形成系列如《五燈會元續略》《繼燈錄》等。
此外,又有别标宗旨而無異于燈錄的《指月錄》和《續指月錄》,此是禅學圈外人士所寫,自稱是“儒者談禅之作”。
明崇祯年間,又出現隻載居士的《居士分燈錄》。
清康熙年間,出現地方性的燈錄如《錦江禅燈》《黔南會燈錄》等等。
明洪武末年(公元一三九八年)出圓極居頂撰《續傳燈錄》三十六卷,明永樂十五年(公元一四一七年)出南石文琇撰《增集續傳燈錄》六卷。
居頂自序說:“竊謂《景德傳燈錄》至矣,繼此四燈之錄甯免得此而遺彼乎?《會元》為書,其用心固善,然不能尊《景德傳燈錄》為不刊之典,複取而編入之,是為重複矣。
”居頂以為《景德傳燈錄》是以往所出燈錄之最,後繼的《廣燈錄》《續燈錄》《聯燈會要》《普燈錄》這四部燈錄往往都存此而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