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
關燈
小
中
大
彼,《五燈會元》亦沒有認識到《景德傳燈錄》是一部典範的著述,把它與四燈并列編入書中,實是重複,因而他有必要接着《傳燈錄》的傳承世次而作《續傳燈錄》。
為了突出大鑒(惠能谥号)在禅宗中蓋世的地位,本書傳承世次隻标大鑒下某世,不同于《景德傳燈錄》分南嶽、青原二系叙述,亦不同于《五燈會元》在二系之下又分五宗二派,作者說:“蓋五家宗派互相激揚,同出大鑒,故續錄統而合之,以一其歸世。
”本書以大鑒世次統攝各宗派,從大鑒下第十世汾陽善昭、雪窦重顯起,叙至第二十世止。
二十年後,文琇認為居頂成書倉促,所收太略,因而進行增補,是為《增集續傳燈錄》。
由于居頂《續傳燈錄》之前已有《嘉泰普燈錄》和《五燈會元》叙禅宗法系至南嶽下十七世,相當于本書大鑒下第十八世,因而《續傳燈錄》實際新修隻二世(十九、二十世)。
作為增補本,從大鑒下第十八世叙至第二十五世。
《續傳燈錄》和《增集》本都收入《續藏經》第一四二冊。
《大正藏》第五十一冊亦載《續傳燈錄》,緊接在《景德傳燈錄》之後。
明末清初,出現續寫《五燈會元》的系列著述。
《五燈會元》收錄禅宗傳法世系止于南宋紹定年間(公元一二二八—一二三三年);《會元》沒有收錄的,全賴《續傳燈錄》收錄,但它采錄不全,且止于宋末元初;《增集續傳燈錄》又有《五燈會元補遺》附于書末,但亦不過收大鑒下第十七世中的二十人。
自元以後至明末清初大約四百年間的禅宗世系,曹洞宗元賢在清順治八年(公元一六五一年)撰成《繼燈錄》六卷記之。
在此以前有《五燈會元續略》四卷,作者亦是曹洞宗人,從明崇祯十五年開始寫作到十七年完成(公元一六四二—一六四四年)。
此二書都是《五燈會元》的續作,都隻續曹洞宗和臨濟宗。
這是因為沩仰宗和法眼宗在普濟撰《五燈會元》時已經絕傳,雲門宗雖在《五燈會元》撰成後尚有若幹傳人,但他們的嗣承世次因為年代的久遠已經無法詳考。
此二書亦都是把曹洞宗置于臨濟宗前,對此有人說這是出于自尊其宗,亦有人說這是按照體例的要求,根據嗣傳先盡者先續的原則。
《五燈會元續略》,曹洞宗始青原下十五世,終三十六世;臨濟宗始南嶽下十六世,終三十四世。
《繼燈錄》,曹洞宗始青原下十六世,終二十九世;臨濟宗始南嶽下十八世,終二十七世。
《五燈會元續略》收入《續藏經》第一三八冊,《繼燈錄》收入《續藏經》第一四七冊。
其後又有兩部燈錄亦是《五燈會元》的續作,一部是《續燈存稿》,清通問編定于順治十五年(公元一六五八年),另一部是《續燈正統》,清性統撰成于康熙三十年(公元一六九一年)。
《續燈存稿》十二卷,是通問以所得的施沛居士原稿為基礎,後經數年編撰才成書,正打算命工镂闆,忽遭強盜打劫,于是秘而藏之,所以稱為《續燈存稿》。
作者因是臨濟宗人,仍按《五燈會元》先臨濟後曹洞宗的次序,而不同意《繼燈錄》将二宗次序颠倒。
又遵照《續傳燈錄》以大鑒統攝各宗,統稱“大鑒下某世”。
本書收臨濟宗始自大鑒下第十八世,終至大鑒下三十四世;曹洞宗始大鑒下第十六世,終于大鑒下第三十六世。
本書收入《續藏經》第一四五冊。
《續燈正統》,四十二卷。
續燈,即補續上自南宋之初下至康熙年間《五燈會元》所未備的禅宗法系;正統,是昭明法系嗣承,把臨濟宗、曹洞宗分别開,各清其授受。
所續臨濟宗始大鑒下第十六世,終三十五世;曹洞宗始大鑒下第十六世,終三十七世。
本書收入《續藏經》第一四四冊。
明萬曆二十三年(公元一五九五年),瞿汝稷撰《水月齋指月錄》三十二卷,簡稱《指月錄》。
水月齋,是其居室的名字;指月,如傳燈,亦是出自禅宗的譬喻,以“指”譬名相,以“月”喻實相。
禅宗認為,禅法如以手指月示人,不可把指就當作是月,如果那樣的話,既沒見到真正的月,亦失去了原來的指;這也就是說,真正的禅悟在于通過名相來把握實相而不滞着于名相。
“指月”裡面涵容了禅宗的核心思想,作者因此用來作為書名。
書名雖與《傳燈錄》有異,其内容并無二緻。
觀其書則仍按傳法世系編寫,記載曆代禅師的簡略身世和機緣語句。
其傳承世系,隻标“六祖下某世”所記世次,上始七佛,下至六祖下第十六世,不超過《五燈會元》《續傳燈錄》的世次。
清康熙十八年(公元一六七九年),聶先撰《續指月錄》,從六祖下十七世叙至三十五世,其下限又不超過《五燈會元續略》和《繼燈錄》的範圍。
由于《指月錄》成書在明萬曆年間禅宗複興的時代背景裡,那個時候士大夫參禅之風大盛,本書作為士大夫的代表作,有某些适合士大夫的風格和口味,因而本書問世後十分流行。
參禅的士大夫一般稱為居士,自宋迄明,士大夫熱衷于參禅者甚衆,如受诏裁定《傳燈錄》的楊億、編撰《廣燈錄》的李遵勖、《指月錄》的作者瞿汝稷,以及著名文人歐陽修、蘇轼、王安石、袁宏道和大官僚富弼、文彥博、張無盡等都與禅宗結下了不解之緣,深受禅學的熏陶。
亦許正是在這個文化背景下,明朱時恩在崇祯四年(公元一六三一年)撰《居士分燈錄》二卷,遠追維摩诘居士,尊為居士之鼻祖。
又叙唐宋及其下的居士,有名者如龐蘊居士、裴休居士等,共計七十二人。
禅宗入宋以後,不複有唐末五代那樣生機蓬勃、風起雲湧般的發展,禅宗内外與他宗他教調和融合的思想傾向漸占上風,昔日禅師卓立的風采、自主的精神亦逐漸枯萎凋零。
直至明中葉以前,禅宗的處境還是十分艱
為了突出大鑒(惠能谥号)在禅宗中蓋世的地位,本書傳承世次隻标大鑒下某世,不同于《景德傳燈錄》分南嶽、青原二系叙述,亦不同于《五燈會元》在二系之下又分五宗二派,作者說:“蓋五家宗派互相激揚,同出大鑒,故續錄統而合之,以一其歸世。
”本書以大鑒世次統攝各宗派,從大鑒下第十世汾陽善昭、雪窦重顯起,叙至第二十世止。
二十年後,文琇認為居頂成書倉促,所收太略,因而進行增補,是為《增集續傳燈錄》。
由于居頂《續傳燈錄》之前已有《嘉泰普燈錄》和《五燈會元》叙禅宗法系至南嶽下十七世,相當于本書大鑒下第十八世,因而《續傳燈錄》實際新修隻二世(十九、二十世)。
作為增補本,從大鑒下第十八世叙至第二十五世。
《續傳燈錄》和《增集》本都收入《續藏經》第一四二冊。
《大正藏》第五十一冊亦載《續傳燈錄》,緊接在《景德傳燈錄》之後。
明末清初,出現續寫《五燈會元》的系列著述。
《五燈會元》收錄禅宗傳法世系止于南宋紹定年間(公元一二二八—一二三三年);《會元》沒有收錄的,全賴《續傳燈錄》收錄,但它采錄不全,且止于宋末元初;《增集續傳燈錄》又有《五燈會元補遺》附于書末,但亦不過收大鑒下第十七世中的二十人。
自元以後至明末清初大約四百年間的禅宗世系,曹洞宗元賢在清順治八年(公元一六五一年)撰成《繼燈錄》六卷記之。
在此以前有《五燈會元續略》四卷,作者亦是曹洞宗人,從明崇祯十五年開始寫作到十七年完成(公元一六四二—一六四四年)。
此二書都是《五燈會元》的續作,都隻續曹洞宗和臨濟宗。
這是因為沩仰宗和法眼宗在普濟撰《五燈會元》時已經絕傳,雲門宗雖在《五燈會元》撰成後尚有若幹傳人,但他們的嗣承世次因為年代的久遠已經無法詳考。
此二書亦都是把曹洞宗置于臨濟宗前,對此有人說這是出于自尊其宗,亦有人說這是按照體例的要求,根據嗣傳先盡者先續的原則。
《五燈會元續略》,曹洞宗始青原下十五世,終三十六世;臨濟宗始南嶽下十六世,終三十四世。
《繼燈錄》,曹洞宗始青原下十六世,終二十九世;臨濟宗始南嶽下十八世,終二十七世。
《五燈會元續略》收入《續藏經》第一三八冊,《繼燈錄》收入《續藏經》第一四七冊。
其後又有兩部燈錄亦是《五燈會元》的續作,一部是《續燈存稿》,清通問編定于順治十五年(公元一六五八年),另一部是《續燈正統》,清性統撰成于康熙三十年(公元一六九一年)。
《續燈存稿》十二卷,是通問以所得的施沛居士原稿為基礎,後經數年編撰才成書,正打算命工镂闆,忽遭強盜打劫,于是秘而藏之,所以稱為《續燈存稿》。
作者因是臨濟宗人,仍按《五燈會元》先臨濟後曹洞宗的次序,而不同意《繼燈錄》将二宗次序颠倒。
又遵照《續傳燈錄》以大鑒統攝各宗,統稱“大鑒下某世”。
本書收臨濟宗始自大鑒下第十八世,終至大鑒下三十四世;曹洞宗始大鑒下第十六世,終于大鑒下第三十六世。
本書收入《續藏經》第一四五冊。
《續燈正統》,四十二卷。
續燈,即補續上自南宋之初下至康熙年間《五燈會元》所未備的禅宗法系;正統,是昭明法系嗣承,把臨濟宗、曹洞宗分别開,各清其授受。
所續臨濟宗始大鑒下第十六世,終三十五世;曹洞宗始大鑒下第十六世,終三十七世。
本書收入《續藏經》第一四四冊。
明萬曆二十三年(公元一五九五年),瞿汝稷撰《水月齋指月錄》三十二卷,簡稱《指月錄》。
水月齋,是其居室的名字;指月,如傳燈,亦是出自禅宗的譬喻,以“指”譬名相,以“月”喻實相。
禅宗認為,禅法如以手指月示人,不可把指就當作是月,如果那樣的話,既沒見到真正的月,亦失去了原來的指;這也就是說,真正的禅悟在于通過名相來把握實相而不滞着于名相。
“指月”裡面涵容了禅宗的核心思想,作者因此用來作為書名。
書名雖與《傳燈錄》有異,其内容并無二緻。
觀其書則仍按傳法世系編寫,記載曆代禅師的簡略身世和機緣語句。
其傳承世系,隻标“六祖下某世”所記世次,上始七佛,下至六祖下第十六世,不超過《五燈會元》《續傳燈錄》的世次。
清康熙十八年(公元一六七九年),聶先撰《續指月錄》,從六祖下十七世叙至三十五世,其下限又不超過《五燈會元續略》和《繼燈錄》的範圍。
由于《指月錄》成書在明萬曆年間禅宗複興的時代背景裡,那個時候士大夫參禅之風大盛,本書作為士大夫的代表作,有某些适合士大夫的風格和口味,因而本書問世後十分流行。
參禅的士大夫一般稱為居士,自宋迄明,士大夫熱衷于參禅者甚衆,如受诏裁定《傳燈錄》的楊億、編撰《廣燈錄》的李遵勖、《指月錄》的作者瞿汝稷,以及著名文人歐陽修、蘇轼、王安石、袁宏道和大官僚富弼、文彥博、張無盡等都與禅宗結下了不解之緣,深受禅學的熏陶。
亦許正是在這個文化背景下,明朱時恩在崇祯四年(公元一六三一年)撰《居士分燈錄》二卷,遠追維摩诘居士,尊為居士之鼻祖。
又叙唐宋及其下的居士,有名者如龐蘊居士、裴休居士等,共計七十二人。
禅宗入宋以後,不複有唐末五代那樣生機蓬勃、風起雲湧般的發展,禅宗内外與他宗他教調和融合的思想傾向漸占上風,昔日禅師卓立的風采、自主的精神亦逐漸枯萎凋零。
直至明中葉以前,禅宗的處境還是十分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