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

關燈
燈錄,作為禅家的一種專門文體,記載曆代禅師的傳承世系和他們的機緣語句,同時略及人物的生平和行曆。

    這種體裁的著述又稱作燈史,某種程度上可把它視為禅宗傳法的曆史或禅宗思想史。

     燈錄體著作的溯源 燈錄之作,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代。

    據傳,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四四六年),太武帝聽從道教信徒崔浩的意見,下诏大殺沙門,毀佛經像,并說佛教“是前世漢人無賴子弟劉元真、呂伯疆之徒,接乞胡之誕言,用老莊之虛假,附而益之,皆非真實”(《魏書·釋老志》)。

    這便是曆史上有名的“三武”滅佛運動的第一次。

    (另兩次是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和唐武宗會昌四年)這次佛教遭到劫難的表層原因,似乎是與道教争奪宗教的正統地位而遭受的毀滅性打擊。

     七年之後,文成帝即位,複興佛教,佛教信徒重整旗鼓,卷土重來。

    着手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到印度尋根,辟斥前代廢佛時對佛教所造的誣詞,論證佛教的傳承有據。

    在這樣的背景下,當時升為沙門統領的昙曜便召集了僧衆,在北台石窟寺編譯出《付法藏因緣傳》共四卷。

    孝文帝延興二年(公元四七二年),西域沙門吉迦夜複以此書為基礎重新編譯,增廣了一些事緣,而成六卷。

    因此後代各經錄都把此書題作“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昙曜譯”。

    (隋費長房《曆代三寶紀》卷九) 《付法藏因緣傳》,亦稱《付法藏經》或《付法藏傳》,記述了佛教在天竺(印度)的傳法世系,從佛滅度時把佛法傳給大迦葉起,至師子比丘為止,經曆了二十三代,共二十四人(第三代有摩田提、商那和修二人同時得法于阿難)。

    稍後,見載于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卷十二,有僧祐自編的薩婆多部(即小乘說一切有部)傳承世系(已佚),始大迦葉,終達磨多羅;又錄佛馱跋陀羅師承一種(亦佚)。

    此二種傳承世系,據說人物繁雜,次序紊亂,其可信程度如何,很難斷定。

     其後不久又出現了新的傳承,東魏孝靜帝興和三年(公元五四一年),有高僧雲啟(宋契嵩《傳法正宗記》作昙啟)前往天竺求法,途經龜茲,遇北印三藏那連耶舍,兩人合作共同譯出《祖偈因緣傳》一本,叙說七佛至二十八祖傳法的因緣和偈頌。

    爾後耶舍東來,把譯本傳給北齊居士萬天懿。

    南朝梁簡文帝聽說有此譯本,派遣劉懸運為使前往傳寫,又诏僧人寶唱把它編入《續法記》。

    到了唐貞元年間(公元七八五—八〇五年),金陵沙門智矩(又作慧炬)帶着此祖偈入曹溪,與天竺三藏勝持一起,編次諸祖傳法偈語,連同唐初以來宗師機緣,集為《寶林傳》一書。

     該書采用西天二十八祖說,認為佛法在師子遇難後,仍傳了四代,直至菩提達磨來東土為止;該書又以惠能南宗一系的傳承為禅宗的嫡傳與正宗。

    這種記述法,經《景德傳燈錄》沿用後,遂成為禅宗法統說的定論。

     關于天竺祖師的傳承世系,曆代頗多争論,特别是台、禅二家,在宋代後,為法統問題而互相是非。

    台宗堅持《付法藏傳》的二十四祖說,把龍樹作為其東土傳承的高祖;禅宗則主張《寶林傳》二十八祖說,視菩提達磨為東土初祖。

    對此,北宋契嵩《傳法正宗論》卷上辯之甚詳,認為《付法藏傳》是“可焚之書”,二十四祖說原是昙曜與吉迦夜在破滅佛法後的不全不詳之論,不足取信于人;而《寶林傳》二十八祖說,在禅、律諸家書籍中則鑿鑿可考,他把菩提達磨與傳諸中土的一部很重要的禅經《達磨多羅禅經》聯系起來,說菩提達磨是法俗合名。

    後人對契嵩所論雖不無微詞,嫌其多牽強附會之說,沒有史家超于宗派感情的冷靜,但西天傳承二十八祖确為後世禅宗公認。

     《寶林傳》之後,多有續作出現,如唐光化年間(公元八九八—九〇一年),華嶽沙門玄偉續集貞元以來宗師機緣,編為《玄門聖胄集》(已佚)。

    五代後梁開平四年(公元九一〇年),南嶽沙門惟勁續集光化以來宗師機緣,編為《續寶林傳》(亦佚)。

    至南唐保大十年(公元九五二年),有泉州昭慶寺靜、筠二禅師(全名未詳)合撰《祖堂集》二十卷(原本不分卷,系高麗重刻本所分)。

    是為正式燈錄著述之始,其體例略同于其後不久的《景德傳燈錄》。

    從文中夾注看出,本書已采用《寶林傳》中關于禅宗的傳法世系。

     若将《祖堂集》與《景德傳燈錄》對照來看,則前者所編定的禅宗譜系,總地來說不如後者的細密完整。

    這其中的部分原因,大概是《祖堂集》的作者生活于唐末五代那樣的亂世,偏于一方,資料難于搜集吧。

    但是,就兩書同載的那些人物的行迹和言語,則往往可以參補勘正。

     另外,《祖堂集》保存了好多歌吟偈頌,有些是《傳燈錄》沒有的,如丹霞和尚《孤寂吟》《重義頌》等。

    以上所說,意在引起讀者注意《祖堂集》價值所在。

    《祖堂集》是現存最古的禅宗燈錄體著作。

    現存《祖堂集》刻本是高麗(今朝鮮)海印寺在高宗三十二年(公元一二四五年)所刻。

    現有台灣一九七二年的影印本,系依據日本京都花園大學圖書館收藏,全日本僅有的一部高麗重刻本《祖堂集》為底本。

     《景德傳燈錄》為後世燈錄之源 北宋景德元年沙門道原編撰《景德傳燈錄》,對以前諸籍綜合取材,又博采衆家禅師語錄,盡搜羅之能事,而加以新的組織,終于成三十卷,為現存禅史最初具有完整規模的一部燈錄。

    而且在禅籍中,又是第一部以“傳燈錄”為書名的書。

    《祖堂集》雖早本書五十二年,但因為遭逢亂世,初刊後不久即在本土失傳,因而對後世各家燈錄發生直接影響的,實際上仍是《景德傳燈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