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門達者

關燈
金陵寶志禅師 原典 寶志禅師,金城①人也,姓朱氏。

    少出家,止道林寺②修習禅定。

    宋泰始初,忽居止無定,飲食無時。

    發長數寸,徒跣,執錫杖,頭擐剪刀、尺、銅鑒,或挂一兩尺帛。

    數日不食,無饑容。

    時或歌吟,詞如谶記。

    士庶皆共事之。

     齊永明七年,武帝謂師惑衆,收付建康獄。

    既旦,人見其入市,及檢獄如故。

    建康令以事聞,帝延于宮中之後堂。

    師在華林園,忽一日重着三布帽,亦不知于何所得之。

    俄豫章王、文惠太子相繼薨,武帝尋厭世,齊亦以于季矣。

    由是禁師出入。

    梁高祖即位,下诏曰:“志公迹拘塵垢,神遊冥寂③,水火不能焦濡,蛇虎不能侵懼。

    語其佛理則聲聞④以上,譚其隐淪則遁仙高者,豈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何其鄙陋一至于此!自今勿得複禁。

    ” 帝一日問師曰:“弟子煩惑,何以治之?”師曰:“十二。

    ”識者以為十二因緣⑤,治惑藥也。

    又問十二之旨,師曰:“旨在書字時節刻漏⑥中。

    ”識者以為書之在“十二時”中。

    又問:“弟子何時得靜心修習?”師曰:“安樂禁。

    ”識者以為修習(禁者,止也)至安樂時乃止耳。

     又制《大乘贊⑦》二十四首盛行于世。

    天監十三年冬将卒,忽告衆僧令移寺金剛神像出置于外。

    乃密謂人曰:“菩薩将去。

    ”未及旬日,無疾而終,舉體香軟。

    臨亡,然一燭以付後合舍人吳慶,慶以事聞,帝歎曰:“大師不複留矣。

    燭者,将以後事囑我乎。

    ”因厚禮葬于鐘山獨龍阜⑧,仍立開善精舍。

    敕陸倕制銘于冢内,王筠勒碑于寺門。

    處處傳其遺像焉。

    初師顯迹之始,年可五六十許,及終亦不老,人莫測其年。

    有徐捷道者,年九十三,自言是志外舅弟,小志四年。

    計師亡時,蓋年九十七矣。

    敕谥妙覺大師。

     注釋 ①金城:古代郡縣名,在今江蘇省句容縣北。

    晉鹹康七年,桓溫出鎮江乘之金城,後溫北伐,見為琅邪時所種柳皆十圍,歎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涕。

    目今在句容縣境内離南京七十華裡的寶華寺,曾是寶志當年的道場。

     ②道林寺:此寺在建康鐘山,今江蘇南京東郊紫金山。

    寶志七歲時依鐘山大沙門僧儉出家,專修禅觀。

     ③冥寂:不見一物叫冥,滅絕諸相稱寂。

    這裡形容真空之理。

     ④聲聞:即佛教小乘弟子。

    聞佛的聲教,悟四谛之理,斷見思之惑,而入涅槃,是佛道中的最下根。

     ⑤十二因緣:指衆生涉三世而輪回六道的次第因緣,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⑥刻漏:古代計時的器具。

     ⑦贊:指贊歎大乘佛教法門的詩偈,佛家的一種文體。

     ⑧鐘山獨龍阜:今南京鐘山陵,曆來被視為風水寶地。

    相傳孫吳之時,諸葛亮有“鐘阜龍盤、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語,千百年來人們即以龍盤虎踞專指南京。

     譯文 寶志禅師是金城(今江蘇句容)人,俗姓朱。

    少年在道林寺出家,修習禅定。

    宋泰始初(公元四六五年),忽然居止不定,飲食無時。

    披着長發,光着腳丫,持着禅杖,頭上擐着剪刀、戒尺和銅鑒之類,有時還挂上一兩尺絲帛,飄然灑脫,超逸不凡。

    幾天不吃不喝,面上毫無饑容之色。

    時而歌吟,那歌詞就如谶語。

    士子庶民都以為寶志是一奇人,對他十分推崇。

     齊永明七年(公元四八九年),齊武帝以妖言惑衆的罪名,把寶志逮捕投入建康(南京另一故名)監獄。

    第二天清早,明明有人看見寶志進了市場,可查看獄中,他又安然如故待在那裡。

    建康令把這事奏聞武帝,武帝對寶志的神通半信半疑,把他請入宮中後堂供養。

    寶志住在華林園,忽然有一天穿戴起孝服,身裹三重白布白帽,亦不知他從哪裡得到這些東西的。

    然而過了不久豫章王、文惠太子相繼死去,接着武帝又棄世,齊朝亦由此到了末路。

    寶志這樣神奇,宮廷甚至感到恐懼,便限制其行動自由,禁止他随便出入。

    直到梁高祖即位,下诏說:“志公形迹雖拘于塵垢,但精神遨遊于太虛,水火不能使他幹或濕,蛇虎不能侵害,使他懼怕。

    觀其佛理則其根機在聲聞以上,察其隐淪之迹則分明是遁仙高人,豈能以俗士常情限制其所作所為?怎能鄙陋到如此地步!”于是撤銷了對寶志的禁令。

     梁武帝有一天問寶志禅師:“弟子為煩惱迷惑,請問禅師有何妙法對治?”寶志答:“十二。

    ”有識之士以為這裡指十二因緣乃是治惑良藥。

    武帝不明所指,又追問十二之旨,寶志說:“旨在寫字的時候,那标記時刻的漏壺中。

    ”有識之士以為這裡說的是,十二之旨必須在十二時辰中精進不懈地修習始能體得。

    武帝又問:“弟子什麼時候能靜心修習呢?”寶志說:“安樂禁。

    ”有識之士以為禁是止的意思,這裡指修習到身心安樂時為止。

     寶志禅師另外又制作與禅宗旨趣冥會的《大乘贊》二十四首,盛行于世。

    天監十三年冬(公元五一四年)快要逝去時,忽然令僧衆把金剛神像移出寺内,放在外面,又秘密地告訴人說:“菩薩将要離去。

    ”十天不到,寶志禅師無病而亡,全身香軟。

    臨終時點燃一支蠟燭交給後合舍人吳慶,吳慶把這事奏聞武帝,武帝歎息說:“大師将不久于人世了,點燭之意是将後事囑托我吧。

    ”于是武帝以厚禮把寶志葬在鐘山獨龍阜,墓旁立開善精舍。

    又敕诏陸倕制銘文留在墓内,王筠刻碑文在寺門,并且處處傳播其遺像。

    當初寶志禅師顯其奇迹,年紀大約在五六十歲,及至逝世時并不顯老,然而人們估測不出他的實際高齡。

    有一位名叫徐捷道的老人,九十三歲,自稱是志公外舅弟,比志公小四歲,這樣估算寶志禅師臨終時大概九十七歲。

    敕谥為妙覺大師。

     婺州善慧大士 原典 善慧大士者,婺州義烏縣人也。

    齊建武四年丁醜五月八日,降于雙林鄉傅宣慈家。

    本名翕。

    梁天監十一年,年十六,納劉氏女,名妙光,生普建、普成二子。

    二十四,與裡人稽亭浦漉魚,獲已沉籠水中,祝曰:“去者适,止者留。

    ”人或謂之愚。

     會有天竺僧達磨曰:“我與汝毗婆屍佛①所發誓,今兜率宮②衣缽見在,何日當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