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嶽系法嗣

關燈
“和尚何得将衆人物作自己用?”祐忽問師:“什麼處去來?”師曰:“田中來。

    ”祐曰:“田中多少人?”師插鍬而立。

    祐曰:“今日南山大有人刈茅在。

    ”師舉鍬而去。

     師在沩山牧牛時,第一座曰:“百億毛頭,百億師子現。

    ”師不答,歸侍立。

    第一座上問訊,師舉前語問雲:“适來道:‘百億毛頭⑥,百億師子現。

    ’豈不是?”上座曰:“是。

    ”師曰:“正當現時,毛前現,毛後現?”上座曰:“現時不說前後。

    ”師乃出。

    祐曰:“師子⑦腰折也。

    ” 沩山上座舉起拂子曰:“若人作得道理即與之。

    ”師曰:“某甲作得道理,還得否?”上座曰:“但作得道理便得。

    ”師乃掣拂子将去。

     一日雨下,上座曰:“好雨,寂阇梨。

    ”師曰:“好在什麼處?”上座無語。

    師曰:“某甲卻道得。

    ”上座曰:“好在什麼處?”師指雨。

     沩山與師遊行次,烏銜一紅柿落前。

    祐将與師,師接得,以水洗了卻與祐。

    祐曰:“子什麼處得來?”師曰:“此是和尚道德所感。

    ”祐曰:“汝也不得空。

    ”然即分半與師。

     師盤桓沩山,前後十五載。

    凡有語句學衆,無不弭伏。

    暨受沩山密印,領衆住王莽山。

    化緣未契,遷止仰山,學徒臻萃。

     師上堂,示衆雲:“汝等諸人各自回光返顧,莫記吾言。

    汝無始劫來背明投暗,妄想根深,卒難頓拔。

    所以假設方便奪汝粗識,亦如人将百種貨物與金寶作一鋪,貨賣隻拟輕重來機。

    所以道:石頭是真金鋪,我這裡是雜貨鋪。

    有人來覓鼠糞我亦拈與,他來覓真金我亦拈與他。

    ”時,有僧問:“鼠糞即不要,請和尚真金。

    ”師雲:“齧镞拟開口,驢年⑧亦不會。

    ”僧無對。

     師雲:“如今且要識心達本,但得其本,不愁其末,他時後日自具去在。

    若未得本,縱饒将情學他亦不得。

    汝豈不見沩山和尚雲‘凡聖情盡,體露真常,事理不二,即如如佛’?” 問:“如何是祖師意?”師以手于空作圓相,相中書“佛”字,僧無語。

    師謂第一座曰:“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作麼生?”對曰:“正恁麼時,是某甲放身命處。

    ”師曰:“何不問老僧?”對曰:“正恁麼時,不見有和尚。

    ”師曰:“扶吾教不起。

    ” 師因歸沩山省觐,祐問:“子既稱善知識,争辨得諸方來者,知有不知有?有師承無師承?是義學是玄學?子試說看。

    ”師曰:“慧寂有驗處。

    但見諸方僧來,便豎起拂子,問伊諸方還說這個不說?又雲:這個且置,諸方老宿意作麼生?”祐歎曰:“此是從上宗門中牙爪。

    ” 祐問:“大地衆生,業識⑨茫茫,無本可據,子作麼生知他有之與無?”師曰:“慧寂有驗處。

    ”時有一僧從面前過,師召雲:“阇梨。

    ”其僧回頭。

    師曰:“和尚,這個便是業識茫茫,無本可據。

    ”祐曰:“此是師子一滴乳,迸散六斛驢乳。

    ” 鄭愚相公問:“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時如何?”師豎起拂子。

    公曰:“入之一字不要亦得。

    ”師曰:“入之一字不為相公。

    ” 師問僧:“什麼處來?”曰:“幽州。

    ”師曰:“我恰要個幽州信米作麼價?”曰:“某甲來時無端從市中過,蹋折他橋梁。

    ”師便休。

     師見僧來,豎起拂子,其僧便喝。

    師曰:“喝即不無,且道老僧過在什麼處?”僧曰:“和尚不合将境示人。

    ”師乃打之。

     師問香嚴:“師弟近日見處如何?”嚴曰:“某甲卒說不得。

    乃有偈曰:‘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

    去年無卓錐之地,今年錐也無。

    ’”師曰:“汝隻得如來禅,未得祖師禅。

    ” 沩山封一面鏡寄師,師上堂提起雲:“且道是沩山鏡,仰山鏡?有人道得,即不撲破。

    ”衆無對,師乃撲破。

     師問雙峰:“師弟近日見處如何?”對曰:“據某甲見處,實無一法可當情。

    ”師曰:“汝解猶在境。

    ”雙峰曰:“某甲隻如此,師兄如何?”師曰:“汝豈無能知無一法可當情者?”沩山聞雲:“寂子一句,疑殺天下人。

    ” 僧問:“法身還解說法也無?”師曰:“我說不得,别有一人說得。

    ”曰:“說得底人在什麼處?”師推出枕子。

    沩山聞雲:“寂子用劍刃上事。

    ” 師閉目坐次,有僧潛來身邊立,師開目,于地上作一圓相,相中書“水”字,顧視其僧,僧無語。

    師攜一杖子,僧問:“什麼處得?”師便拈向背後,僧無語。

     師問一僧:“汝會什麼?”僧曰:“會蔔。

    ”師提起拂子曰:“這個六十四卦中阿那卦收?”無對。

    師自代雲:“适來是雷天大壯,如今變為地火明夷。

    ” 僧問:“古人道:見色便見心,禅床是色。

    請和尚離色指學人心。

    ”師雲:“那個是禅床?指出來。

    ”僧無語。

     師共一僧語,傍有僧曰:“語底是文殊,默底是維摩。

    ”師曰:“不語不默底,莫是汝否?”僧默之。

    師曰:“何不現神通?”僧曰:“不辭現神通,隻恐和尚收入教。

    ”師曰:“鑒汝來處,未有教外底眼。

    ”問:“天堂地獄相去幾何?”師将拄杖畫地一畫。

     師住觀音時,出榜雲:“看經次,不得問事。

    ”後有僧來問訊,見師看經,傍立而待。

    師卷卻經問:“會麼?”僧曰:“某甲不看經争得會?”師曰:“汝已後會去在。

    ” 僧問:“禅宗頓悟,畢竟入門的意如何?”師曰:“此意極難。

    若是祖宗門下上根上智,一聞千悟,得大總持,此根人難得。

    其有根微智劣,所以古德道,若不安禅靜慮,到這裡總須茫然。

    ”僧曰:“除此格外,還别有方便,令學人得入也無?”師曰:“别有别無,令汝心不安。

    汝是什麼處人?”曰:“幽州人。

    ”師曰:“汝還思彼處否?”曰:“常思。

    ”師曰:“彼處樓台林苑、人馬骈阗,汝返思底還有許多般也無?”僧曰:“某甲到這裡,一切不見有。

    ”師曰:“汝解猶在境。

    信位即是,人位即不是。

    據汝所解,隻得一玄。

    得坐披衣,向後自看。

    ”其僧禮謝而去。

     師始自仰山,後遷觀音。

    接機利物,為禅宗标準。

    遷化前數年有偈曰: 年滿七十七,老去是今日。

     任性自浮沉,兩手攀屈膝。

     于韶州東平山示滅,年七十七,抱膝而逝。

    敕谥智通大師,妙光之塔。

    後遷塔于仰山。

     注釋 ①登具:即受具足戒。

     ②遊方:雲遊四方,參禅問道。

     ③堂奧:比喻深奧的道理或境界。

     ④坐具:是禅僧用來禮拜的席子或坐墊。

    行禮時可展鋪膝下,之後可卷起搭于肩上。

     ⑤伽陀:梵文Gatha,舊曰偈,是偈陀之略。

    唐時譯為頌,故禅文獻中經常偈、頌連用。

     ⑥毛頭:又稱毛道,凡夫的異名。

    凡夫心行不定猶如輕毛之随風飄蕩,或東或西。

     ⑦師子:又作獅子,獸中之王。

    經中用來譬喻佛之勇猛。

     ⑧驢年:十二生肖紀年中無驢名之年,故用來譬喻遙遙無會期。

     ⑨業識:佛教認為人生的煩惱就是由于根本的無明,業識就是指這無明所引起的思想意識。

     譯文 袁州(今江西宜春)仰山慧寂禅師,是韶州懷化(今廣東韶關)人。

    俗姓葉。

    十五歲那年,他想出家而父母不允許。

    過了兩年,慧寂切斷手上二指,跪在父母面前立誓,要求得佛法真谛,以報答養育之恩,終于得到了父母的同意。

    慧寂于是在南華寺依通禅師落發,沒有受戒即外出遊方。

    初先拜谒耽源禅師,悟得玄旨,後來參問沩山靈祐禅師,登堂入室。

     靈祐禅師問慧寂:“你是有主的沙彌,還是無主的沙彌?”慧寂說:“是有主的沙彌。

    ”靈祐說:“你主在什麼地方?”慧寂從西面走到東面,卓然而立。

    靈祐禅師由此知道慧寂不是等閑之輩,便決定給他教示。

    慧寂問:“如何才能獲得真正的禅悟?”靈祐說:“真正的禅悟并非建立在思量或無思量的基礎上,它根本就超越了思量或無思量,而以思量或無思量的妙義,任運自在地表現自心佛性的無窮生機。

    真正的禅者杜絕思量或不思量,而把握生命中的活潑的實在,一方面在現實生活中廣濟衆生而不失已開悟的慧境,另一方面又不執着這種開悟的境界而過一種平常心的生活。

    隻有這樣,才能獲得真佛如如的境界。

    ”慧寂于言下頓悟。

    自此,執弟子之禮,侍奉靈祐禅師。

    不久,往江陵(今湖北)受戒,在那裡度過夏安居,并研習律藏。

     慧寂後來去參見岩頭禅師,岩頭舉起拂子,慧寂則放下坐具展鋪地上。

    岩頭把拂子放置背後,慧寂則收起坐具,搭在肩上,出去了。

    岩頭說:“我不印可你放下,隻印可你收起。

    ” 慧寂又去參問石室禅師:“佛之與道,相去幾何?”石室說:“道如展開手掌,佛似握緊拳頭。

    ”慧寂于是向石室辭行,石室到門口相送。

    石室說:“你莫要一去不複返,以後還請來我這邊。

    ” 韋宙參見沩山,想請他作一法偈,沩山說:“佛在你面前,你尚且是鈍根阿漢,更何況形于紙筆?那就離佛更遠了。

    ”韋宙轉而請教仰山慧寂,慧寂在紙上給他畫了一個圓相,并在其下作注說:“思量而知之落第二頭,不思量而知之落第三頭。

    ” 一天,仰山随沩山去開田,仰山問:“為什麼田這頭這麼高,田那頭又那麼低?”沩山說:“水能平物,隻是因為水性是平的。

    ”仰山說:“水若無依憑就談不上平。

    應該說水在高處高平,水在低處低平。

    ” 有施主送絹來給沩山,仰山問:“和尚受施主這種供養,将用什麼作為回報?”沩山敲着禅床暗示他。

    仰山說:“和尚怎麼能将衆人之物變作個人獨享?”沩山忽然問仰山:“從什麼地方來?”仰山說:“從田中來。

    ”沩山問:“田中有多少人?”仰山并不答話,隻是插鍬而立。

    沩山說:“今天看來有不少人在南山刈茅草。

    ”仰山舉鍬而去。

     仰山在沩山牧牛的時候,第一座來對他說:“百億毛頭(凡夫)可變現為百億師子。

    ”仰山并未答話,卻回禅堂侍立。

    這時第一座來參問沩山,仰山問他:“剛才你跟我說‘百億毛頭可變現為百億師子’,是不是?”第一座說:“是的。

    ”仰山說:“正當變現的時候,是在毛頭之前,還是毛頭之後?”第一座說:“變現的時候沒有前後。

    ”仰山于是出來。

    沩山說:“師子(指仰山)腰折了。

    ” 另一次,第一座舉起拂子說:“如果有誰說出一些道理來,我就把這個給他。

    ”仰山說:“我如果能說出道理來,你能把它給我嗎?”第一座說:“隻要能說出道理來,便可以得。

    ”仰山于是一把将拂子掣了過來。

     還有一天,天正下雨,第一座說:“好雨啊,寂阇梨。

    ”仰山說:“好在什麼地方呢?”第一座說不出好在什麼地方,仰山卻說:“我可以說出雨好在什麼地方。

    ”第一座說:“好在什麼地方呢?”仰山隻是用手指指雨。

     有一次,沩山與仰山去遊山,忽然有鳥銜一紅柿落在他們面前,沩山拾起紅柿給了仰山。

    仰山接過來又用水洗幹淨了,仍然交給沩山。

    沩山問:“你從什麼地方得此紅柿來?”仰山說:“這是和尚道德感化的結果。

    ”沩山說:“你不枉我教育一場。

    ”然後把紅柿分為兩半,一半給仰山。

     慧寂盤桓沩山,前前後後達十五年。

    凡有執着語句言教的禅人,無不被其所折服。

    及至沩山密傳心印,便往王莽山另辟道場,因教化機緣未契,故又遷往仰山。

    自此,學徒漸多,禅會漸盛。

     仰山上堂開示禅衆說:“諸位都要向内反省而醒悟自心,莫要執着我語句言教。

    你們無始以來,執迷不悟,妄想根深,難以頓除。

    所以開設方便法門,那是為了奪你粗識,掃除積垢。

    這如有人将真金與百貨混在一起合成雜貨鋪,賣貨的時候隻是根據輕重根機,而不管你要的是鼠糞還是真金。

    石頭大師那邊是真金鋪,我這裡卻是雜貨鋪。

    有人來要鼠糞我拈給他,他來要真金我亦找給他。

    ”這時有僧出來說:“鼠糞我不要,隻請和尚賜真金。

    ”仰山說:“齧着箭鋒拟開口,永遠不會見真佛。

    ”僧無言以對。

     仰山接着又說:“如今你們要識見自心,通達本體。

    若未悟自心本體,不管如何參學都無濟于事。

    你們難道沒見沩山和尚說過‘超越凡聖,真性流露;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有人問:“什麼是祖師意旨?”仰山用手在空中畫了一個圓相,圓相中寫“佛”字,僧無語。

    仰山對第一座說:“不思善不思惡,正在這個時候做什麼?”第一座說:“這個時候正是我安放身心性命之處。

    ”仰山說:“為什麼不問老僧呢?”第一座說:“那個時候不見有和尚。

    ”仰山說:“你不能使我禅教發揚光大。

    ” 仰山有一次回沩山看望師父靈祐,靈祐問他:“你現在亦稱得上是善知識了,可是你能不能告訴我,你是怎樣辨别諸方參禅學人的道行?他們是真悟是假悟?有師承無師承?以及是義學是玄學?”仰山說:“慧寂有辦法驗證,比如見諸方僧來參禅,我便豎起拂子,問他們:諸方大德說不說這個呀?或者不這樣,我問:諸方老宿宣揚什麼意旨呀?”靈祐歎道:“這些都是過去宗門中的牙爪。

    ” 靈祐又問:“芸芸衆生,業識茫茫,無本可據,你怎知他有本無本?”仰山說:“慧寂自有辦法。

    ”這時有一僧從仰山面前經過,仰山便喊一聲:“阇梨。

    ”那僧回頭。

    仰山即對靈祐說:“這便是業識茫茫,無本可據。

    ”靈祐說:“你這是以師子(獅子)一滴乳,迸散六斛驢子乳。

    ” 鄭愚相公問仰山:“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時如何?”仰山豎起拂子。

    相公說:“這個‘入’字不要亦可以。

    ”仰山說:“這個‘入’字,不是對相公說的。

    ” 仰山問僧:“什麼地方來?”那僧說:“從幽州來。

    ”仰山說:“我正好要問你,幽州的大米是什麼價?”那僧說:“我來的時候,無端從市中經過,不小心踏斷了橋梁。

    ”仰山沒有再說什麼。

     仰山見僧來,豎起手中的拂子,那僧便喝一聲。

    仰山說:“喝并不是不可以,且說老僧什麼地方不妥?”那僧說:“和尚不該将境相示人。

    ”仰山便打。

     仰山問香嚴:“師弟近日有什麼高見?”香嚴說:“我沒什麼高見,卻有一法偈: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無卓錐之地,今年錐亦無。

    ”仰山說:“你隻得如來禅(落階次),未得祖師禅(不落階次)。

    ” 沩山把一面鏡子封好寄給仰山,仰山上堂提起鏡子,說:“且說說這是沩山鏡,還是仰山鏡?若有人說得出,我就不摔破。

    ”僧衆都說不出,仰山便摔破此鏡。

     仰山問雙峰:“師弟近日有何高見?”雙峰說:“依我之見,大千世界沒有一法存在的。

    ”仰山說:“你的見解還執着在境相上。

    ”(境與心相對)雙峰說:“我隻能如此,不知師兄如何?”仰山說:“你豈不知道那個知道大千世界沒有一法存在的人?”沩山聽到後說:“寂子(仰山)一句話,疑殺天下人。

    ” 有僧問:“法身懂不懂說法呀?”仰山說:“我不能說法身懂不懂,卻有一人能說。

    ”僧問:“那個能說的人在什麼地方呢?”仰山推出一個枕頭。

    沩山聽到後說:“寂子的禅機像劍刃那麼鋒利。

    ” 仰山閉目而坐,有僧悄悄來至他的身邊侍立,仰山又忽然睜開眼睛,然後在地上畫一圓相,在圓相中寫一個“水”字,回頭看那僧,僧無語。

    仰山攜一根禅杖,僧問:“從哪裡得到的?”仰山便把禅杖藏在後面,僧無語。

     仰山問一僧:“你會什麼?”僧說:“會蔔卦。

    ”仰山提起拂子說:“這個在六十四卦中哪一卦收?”僧不能回答。

    仰山就自說:“剛才是雷天大壯,如今又變為地火明夷。

    ” 僧問:“古人說‘見色便見心’,禅床是色,請和尚離色指出學人之心。

    ”仰山說:“哪個是禅床?請指出來。

    ”僧無言以對。

     仰山與一僧說話,旁邊有僧說:“說話的是文殊,沉默的是維摩。

    ”仰山說:“既不說話亦不沉默的人莫非是你嗎?”那僧默然無語。

    仰山說:“為什麼不顯出神通?”那僧說:“不是我不肯顯出神通,隻恐怕被和尚收入教。

    ”仰山說:“鑒于你來處,許你沒有教外的眼。

    ”問:“天堂與地獄相去幾何?”仰山則用拄杖在地上畫了一畫(一步之遙)。

     仰山住觀音(山)的時候,出了一個通告:“看經的時候,不得問事。

    ”後有僧來參問,見仰山正在看經,便在一旁侍立,等他看完。

    仰山卷起經本問那僧:“會嗎?”那僧說:“我不看經怎麼能會?”仰山說:“那你以後去會吧。

    ” 有僧問:“禅宗标榜頓悟,究竟如何入門?”仰山說:“這一點我要跟你講清極難。

    對具有上等根性、上等智慧的人而言,一語便徹悟,得大解脫。

    至于那根性暗鈍、智慧低劣的人,過去的禅宗大德說,若不安心坐禅,清靜思慮,到這裡總是一片茫然。

    ”那僧說:“除此外,還有别的方便法門教學人悟入禅理嗎?”仰山說:“另外有還是沒有,隻會使你心更加不安。

    你是什麼地方人呀?”那僧說:“是幽州人。

    ”仰山問:“你還思念幽州嗎?”那僧說:“經常思念。

    ”仰山再問:“那裡的亭台樓閣、林苑畫廊,以及人歡馬嘶、熙熙攘攘的熱鬧景象,你如今還想得見嗎?”那僧說:“我到這裡之後,那裡的一切不複存在了。

    ”仰山說:“你的悟解還滞留在境上,你沒有醒悟人的自心佛性。

    ”那僧禮謝而去。

     慧寂禅師始住仰山,後遷觀音山(今廣東省城的粵秀山)。

    他接引學人,利濟衆生,後世禅宗視為标準。

    他遷化前幾年就作偈說: 年滿七十七,老去是今日; 任性自浮沉,兩手攀屈膝。

     後在韶州東平入滅,俗壽七十七,抱膝而逝。

    敕谥為智通大師,塔名叫妙光。

    後來有人把塔遷至仰山。

     第四世臨濟義玄 原典 鎮州臨濟義玄禅師,曹州南華人也。

    姓邢氏。

    幼負出塵之志,及落發進具,便慕禅宗。

    初在黃檗,随衆參侍,時堂中第一座勉令問話。

    師乃問:“如何是祖師西來的的意?”黃檗便打。

    如是三問三遭打,遂告辭第一座雲:“早承激勸問話,唯蒙和尚賜棒。

    所恨愚魯,且往諸方行腳去。

    ”上座遂告黃檗雲:“義玄雖是後生,卻甚奇特,來辭時,願和尚更垂提誘。

    ” 來日,師辭黃檗,黃檗指往大愚。

    師遂參大愚,愚問曰:“什麼處來?”曰:“黃檗來。

    ”愚曰:“黃檗有何言教?”曰:“義玄親問西來的的意,蒙和尚便打。

    如是三問三轉被打,不知過在什麼處?”愚曰:“黃檗恁麼老婆,為汝得徹困,猶覓過在。

    ”師于是大悟,雲:“佛法也無多子。

    ”愚乃師衣領雲:“适來道我不會,而今又道無多子。

    是多少來?是多少來?”師向愚肋下打一拳,愚托開雲:“汝師黃檗,非幹我事。

    ” 師卻返黃檗。

    黃檗問雲:“汝回太速生。

    ”師雲:“隻為老婆心切①。

    ”黃檗雲:“這大愚,老漢待見與打一頓。

    ”師雲:“說什麼待見,即今便打。

    ”遂鼓黃檗一掌,黃檗哈哈大笑。

     黃檗一日普請鋤薏谷次,師在後行,黃檗回頭見師空手,乃問:“頭在什麼處?”師雲:“有人将去了也。

    ”黃檗雲:“近前來共汝商量。

    ”師近前叉手。

    黃檗豎起頭雲:“隻這個天下人拈掇不起,還有人拈掇得起麼?”師就手掣得,豎起雲:“為什麼卻在義玄手裡?”黃檗雲:“今日自有人。

    ”普請便歸院。

     黃檗一日普請鋤茶園,黃檗後至。

    師問訊,按而立。

    黃檗曰:“莫是困邪?”曰:“才地,何言困?”黃檗舉拄杖便打,師接杖推倒和尚。

    黃檗呼:“維那②,維那,拽起我來。

    ”維那拽起曰:“和尚争容得這風漢?”黃檗卻打維那。

    師自地雲:“諸方即火葬,我這裡活埋。

    ” 師一日在黃檗僧堂裡睡,黃檗入來,以拄杖于床邊敲三下,師舉首見是和尚卻睡,黃檗打席三下去上間,見第一座,黃檗曰:“這醉漢豈不如下間禅客坐禅?汝隻管睡。

    ”上座曰:“這老和尚患風邪?”黃檗打之。

     師與黃檗栽衫,黃檗曰:“深山裡栽許多樹作麼?”師曰:“與後人作古記。

    ”乃将鍬拍地兩下。

    黃檗拈起拄杖曰:“汝吃我棒了也。

    ”師作噓噓聲。

    黃檗曰:“吾宗到汝此記方出。

    ” 師因半夏③上黃檗山,見和尚看經,師曰:“我将謂是個人,元來是唵黑豆老和尚。

    ”住數日,乃辭去。

    黃檗曰:“汝破夏來,不終夏去。

    ”曰:“某甲暫來,禮拜和尚。

    ”黃檗遂打趁令去。

    師行數裡,疑此事,卻回終夏。

     師一日辭黃檗,黃檗曰:“什麼處去?”曰:“不是河南,即河北去。

    ”黃檗拈起拄杖便打。

    師捉住拄杖曰:“這老漢莫盲枷瞎棒,已後錯打人。

    ”黃檗喚侍者:“把将幾案禅闆來。

    ”師曰:“侍者把将火來。

    ”黃檗曰:“不然,子但将去,已後坐斷天下人舌頭在。

    ”師即便發去。

     師到熊耳塔頭,塔主問:“先禮佛?先禮祖?”師曰:“祖佛俱不禮。

    ”塔主曰:“祖佛與長老有什麼冤家,俱不禮?”師無對。

     師後還鄉黨,俯徇趙人之請,住子城南臨濟禅苑,學侶奔湊。

    一日,上堂曰:“汝等諸人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向諸人面門出入,汝若不識,但問老僧。

    ”時有僧問:“如何是無位真人?”師便打雲:“無位真人是什麼幹屎橛!” 師問樂普雲:“從上來一人行棒一人行喝,阿那個親?”對曰:“總不親。

    ”師曰:“親處作麼生?”普便喝,師乃打。

     師問木口和尚:“如何是露地白牛?”木口曰:“吽。

    ”師曰:“啞。

    ”木口曰:“老兄作麼生?”師曰:“這畜生。

    ” 大覺到參,師舉拂子,大覺敷坐具。

    師擲下拂子,大覺收坐具入僧堂。

    衆僧曰:“這僧莫是和尚親故,不禮拜又不吃棒。

    ”師聞令喚新到僧,大覺遂出,師曰:“大衆道汝未參長老。

    ”大覺雲:“不審。

    ”便自歸衆。

     麻谷到參,敷坐具問:“十二面觀音阿那面正?”師下繩床,一手收坐具,一手麻谷雲:“十二面觀音向什麼處去也?”麻谷轉身,拟坐繩床,師拈拄杖打,麻谷接卻,相捉入方丈。

     師上堂雲:“大衆夫為法者,不避喪身失命。

    我于黃檗和尚處,三度吃棒,如蒿枝拂相似。

    如今更思一頓吃,誰為我下得手?”時有僧曰:“某甲下得手,和尚合吃多少?”師與拄杖,其僧拟接,師便打。

     僧問:“如何是第一句?”師曰:“三要印開朱點窄,未容拟議主賓分。

    ”曰:“如何是第二句?”師曰:“妙解豈容無着問,漚和争負截流機。

    ”曰:“如何是第三句?”師曰:“看取棚頭弄傀儡,抽牽全借裡頭人。

    ”師又曰:“夫一句語須具三玄④門,一玄門須具三要,有權有用。

    汝等諸人作麼生會?” 師唐鹹通七年丙戌四月十日,将示滅,乃說傳法偈曰: 沿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他; 離相離名如不禀,吹毛⑤用了急須磨。

     偈畢,坐逝。

    敕谥慧照大師,塔曰澄靈。

     注釋 ①老婆心切:指禅林中老師教弟子的那種親切叮咛的作風、諄諄誘導的情态。

     ②維那:梵語譯作羯摩陀那,寺中統理僧衆雜事之僧職。

    于禅宗,維那為六知事之一,為掌理衆僧進退威儀之重要職稱。

    為寺中“三綱”之一。

    三綱即上座、維那、典座。

    “維”取漢語綱維之義,“那”是羯摩陀那之略。

    故又稱“綱維”“知事”等。

     ③半夏:指夏安居的一半。

    禅宗叢林制度實施後,每年都遵照印度風俗夏安居,安居期間禁止外出,緻力于坐禅修學。

    安居一般有兩期,從四月十五日開始至七月十五日結束,稱前安居;或者從五月十五日開始至八月十五日結束,稱後安居。

    安居開始稱為結夏,安居結束稱為解夏。

    破夏即是不守安居禁足之制,出法界而外遊。

     ④三玄:這是臨濟義玄接引學人的門庭施設。

    三玄指體中玄、句中玄、玄中玄。

    主意圖是破除禅僧對法、我的迷執。

    截斷其正常的邏輯思維活動,頓悟自己的本來面目,達到一種絕對自由的境界。

     ⑤吹毛:利劍名。

    《碧岩錄》評唱說:“劍刃上吹毛試之,其毛自斷乃利劍,稱為吹毛。

    ” 譯文 鎮州(今河北正定)臨濟義玄禅師,是曹州南華(今山東、河北交界處)人。

    俗姓邢。

    自幼超塵脫俗,志向高邁。

    及至落發受戒後,便心慕禅宗。

    起初來到黃檗會下,随衆參禅。

    當時禅堂中第一座見他氣宇不凡,就勉勵他去參問黃檗和尚。

    臨濟去問說:“達磨祖師從西天來中土傳揚了什麼宗旨?”黃檗便打他。

    如此,三次問話,三次遭打。

    臨濟有些氣餒,遂來向第一座告辭,說:“早先承蒙厚愛,激勵我去問話,不曾想我三次問話,都遭到和尚的賜棒。

    隻恨我資性愚魯,我現在行腳四方去了。

    ”第一座遂來對黃檗說:“義玄雖是後生,卻很奇特,他來辭行時,望和尚方便給他提攜。

    ” 第二天,義玄來向黃檗辭行,黃檗指點他去參大愚禅師。

    義玄不久來到大愚處,大愚問:“從什麼地方來?”義玄說:“從黃檗那裡來。

    ”大愚說:“黃檗禅師怎樣教你?”義玄說:“我曾問達磨祖師從西天來的意旨,黃檗和尚便打我,像這樣問了三次被打了三次,不知我錯在什麼地方?”大愚說:“黃檗真是老婆婆的心腸。

    他如此為你徹除困頓,你居然還在覓找過錯,而不知謝恩。

    ”義玄至此,恍然大悟,說:“佛法原來亦不過如此。

    ”大愚聞聽此話,抓住義玄的衣領說:“剛才還說我不會佛法,而今又說不過如此,你懂得了多少呢?你悟解了多少呢?”義玄毫不示弱,揮拳向大愚肋下打一拳頭。

    大愚托開來拳,說:“你師是黃檗,與我不相幹。

    ” 臨濟義玄又返回黃檗山。

    黃檗問:“怎麼這樣快就回來了?”臨濟說:“隻為了黃檗老婆婆的心腸。

    ”黃檗說:“這個死大愚,待老漢見了,非打他一頓不可。

    ”臨濟說:“說什麼待見了再打,我現在便打你。

    ”臨濟猛地上去給黃檗一掌,黃檗卻哈哈大笑。

     黃檗和尚有一天普請鋤薏谷草,臨濟跟在黃檗身後。

    黃檗回頭看見臨濟雙手空空,便問:“你的?頭呢?”臨濟說:“有人拿去了。

    ”黃檗說:“你近前來,我跟你商量個事情。

    ”臨濟上前,叉腰而立。

    黃檗把?頭豎在地上,說:“就隻這個,天下無人扛得起。

    ”臨濟順手一把将?頭搶過來,豎立在自己面前,說:“你說無人扛得起,怎麼現在到了義玄手裡?”黃檗點頭說:“今日自有人了。

    ”于是普請回寺院。

     黃檗還有一天普請鋤茶園。

    黃檗自己來晚了些,臨濟跟他問訊過後,便按?而立。

    黃檗問:“是不是累了?”臨濟說:“才開始鋤地怎麼就說累?”黃檗舉起手中禅杖便打,臨濟接住禅杖一使勁,推倒了黃檗。

    黃檗呼喊維那:“拉我起來。

    ”維那過來,扶起黃檗說:“和尚怎容得這瘋癫狂漢在此撒野?”黃檗沒有責罵臨濟,卻打了維那一頓。

    臨濟自顧自地鋤地,說:“諸方和尚焚火燒身,我這裡卻是活埋。

    ” 臨濟有一天在僧堂裡呼呼大睡,黃檗悄悄進來用拄杖在床邊敲了三下。

    臨濟睜開眼,擡頭見是黃檗和尚,便又呼呼大睡。

    黃檗用拄杖在席子上打了三下,便去了。

    黃檗來至上間房,見首座正在坐禅。

    黃檗說:“你這醉漢還不如下間房裡的禅客,他是真坐禅,你卻在昏昏欲睡。

    ”首座說:“這和尚今天中了瘋邪啦?”黃檗便打他。

     臨濟與黃檗一道栽杉樹。

    黃檗說:“深山裡栽這麼多樹幹嗎?”臨濟說:“給後人留作預記。

    ”于是用鍬在地上拍了兩下。

    黃檗拈起拄杖說:“你吃了我棒了吧。

    ”臨濟發出噓噓聲。

    黃檗說:“我禅宗到你,這預記才應驗。

    ” 有一年夏安居(雨季時和尚有三個月左右的時間禁止雲遊而在寺内修行),臨濟修到一半,就打破禁例,上黃檗看望師父。

    當他見到黃檗和尚正在看經,便說:“我原以為師父在叢林中算得上是個人物,卻原來亦是一個隻曉得看經念佛的唵黑豆老和尚。

    ”因此,臨濟住了幾天,便要下山。

    黃檗說:“你違反夏安居禁例半途上山,如今又要半途下山嗎?”臨濟說:“我這次來隻是向師父問好,沒打算久留的。

    ”黃檗即用杖趕他下山。

    臨濟走出幾裡路,心中忐忑不安,疑惑此事有些不妥,便又轉回去過完了夏安居。

     某天又向黃檗辭行,黃檗問:“你打算往什麼地方去?”臨濟說:“不去河南,就往河北。

    ”黃檗又用拄杖打他,這一次臨濟用手捉住拄杖,說:“你這老漢,不要亂施枷棒,錯打了人。

    ”黃檗呼喚侍者:“拿幾塊禅闆來。

    ”臨濟亦跟着喊道:“侍者舉幾把火來。

    ”黃檗說:“不要這樣,你隻管去吧,以後你會坐斷天下人的舌頭的。

    ”臨濟于是離去。

     臨濟來到熊耳塔頭,塔主問:“你是先禮拜佛,還是先禮拜祖?”臨濟說:“我祖佛都不禮拜。

    ”塔主問:“祖佛與你是什麼冤家,你都不禮拜?”臨濟拂袖而去。

     臨濟後來回到故鄉,應趙人之請,住城南臨濟禅苑,參禅學侶奔湊而來。

    一天,臨濟上堂說:“各位,在人的肉體中有一無位真人,常通過諸人的面門(眼、耳、鼻、舌等)進進出出,你們有誰還不知曉,就來問我老僧。

    ”這時有僧出來問:“什麼是無位真人?”臨濟便向這僧打去,說:“你這無位真人是什麼幹屎橛!” 臨濟問樂普說:“長期以來,我禅門有人行棒,有人呼喝,你覺得哪個更親切?”樂普說:“都不太親切。

    ”臨濟問:“什麼才算親切?”樂普便喝,臨濟就打。

     臨濟問木口和尚:“什麼是露地白牛?”木口發出“吽吽”聲,臨濟跟着發出“啞啞”聲。

    木口問:“老兄你在做什麼?”臨濟說:“這畜生。

    ” 大覺來參臨濟,臨濟舉起拂子,大覺鋪開坐具。

    臨濟擲下拂子,大覺收起坐具,進入僧堂。

    衆僧問:“這僧莫非是和尚親友,既不禮拜和尚,又不遭和尚棒打。

    ”臨濟聽說後,派人去喊大覺出來,問:“大家說你沒有參見長老。

    ”大覺說:“不知道。

    ”便自回到僧衆中。

     麻谷來參見臨濟,鋪開坐具後,問道:“十二面觀音,哪面是正面?”臨濟跳下繩床,一手收起麻谷的坐具,一手抓住麻谷說:“十二面觀音向什麼地方去了?”麻谷轉身想坐到禅床上去,臨濟就用拄杖打他,麻谷接住拄杖,兩人扭打着進了方丈。

     臨濟上堂說:“各位,求法的人,當置生死于度外,不避喪身失命。

    我在黃檗和尚處,曾三次遭棒打,如蒿枝拂那樣。

    想當初黃檗和尚棒打的親切,如今還想吃他一頓棒打,誰人能下手能給我吃一棒呢?”這時有僧說:“我來下手,和尚要吃多少棒打呢?”臨濟給他拄杖,那僧伸手來接,臨濟順手打他一杖。

     臨濟接引人有三句,僧問:“什麼是第一句?”臨濟說:“三要印開朱點窄,未容拟議主賓分。

    ”(分清主、客)僧問:“什麼是第二句?”臨濟說:“妙解豈容無着問,漚和争負截流機。

    ”(排除無謂之問,截住外覓之機)僧問:“什麼是第三句?”臨濟說:“看取棚頭弄傀儡,抽牽全借裡頭人。

    ”(看取其純心)臨濟又說:“一句話須具三玄門,三玄門須具三要,有權有實,有照有用,你們各位要怎麼理會?” 臨濟義玄禅師在唐鹹通七年(公元八六六年)丙戌四月十日将滅世時傳法偈說: 沿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他; 離相離名如不禀,吹毛用了急須磨。

     偈畢,坐逝。

    谥為慧照禅師,塔曰澄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