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嶽系法嗣
關燈
小
中
大
如此,大千世界總在裡許。
”南泉曰:“王老師聻③?”師便戴笠子而去。
後居洪州大安寺,海衆奔湊。
裴相國休鎮宛陵,建大禅苑,請師說法。
以師酷愛舊山,還以“黃檗”名之。
又請師至郡,以所解一編示師。
師接置于坐,略不披閱,良久,雲:“會麼?”公雲:“未測。
”師雲:“若便恁麼會得,猶較些子④。
若也形于紙墨,何有吾宗?”裴乃贈詩一章曰: 自從大士傳心印,額有圓珠七尺身; 挂錫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章濱。
一千龍象随高步,萬裡香華結勝因; 拟欲事師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 師亦無喜色,自爾黃檗門風盛于江表⑤矣。
一日上堂,大衆雲集,乃曰:“汝等諸人,欲何所求?”因以棒趁散雲:“盡是吃酒糟漢,恁麼行腳,取笑于人。
但見八百一千人處便去,不可隻圖熱鬧也。
老漢行腳時,或遇草根下有一個漢,便從頂上一錐,看他若知痛癢,可以布袋盛米供養。
可中總似汝如此容易,何處更有今日事也?汝等既稱行腳,亦須着些精神好。
還知道大唐國内無禅師麼?” 時有一僧出,問雲:“諸方尊宿盡聚衆開化,為什麼道無禅師?” 師雲:“不道無禅,隻道無師。
阇梨不見,馬大師下有八十八人坐道場⑥,得馬師正眼者,止三兩人,廬山和尚是其一人。
夫出家人,須知有從上來事分。
且如四祖下牛頭融大師橫說豎說,猶未知向上關棙子⑦。
有此眼腦,方辨得邪正宗黨。
且當人事宜,不能體會得。
但知學言語,念向皮袋裡安着,到處稱我會禅。
還替得汝生死麼?輕忽老宿,入地獄如箭。
我才見入門來,便識得汝了也。
還知麼?急須努力,莫容易事,持片衣口食,容過一生。
明眼人笑汝,久後總被俗漢算将去在。
宜自看遠近,是阿誰面上事,若會即便會,若不會即散去。
” 問:“如何是西來意?”師便打。
自餘施設,皆被上機。
中下之流,莫窺涯涘。
唐大中年,終于本山。
敕谥斷際禅師,塔曰廣業。
注釋 ①自了漢:是信奉大乘教的人斥罵信奉隻顧自救的小乘信徒的一種叫法。
小乘教隻講究自身解脫生死煩惱,大乘教卻要自度度人,普度衆生出離生死苦海。
②方丈:指禅林的正寝所在,住持的卧室。
因此又稱寺主為方丈。
古來說維摩诘居士的石室,一丈見方,丈室的名稱,始基于此。
③聻:俗稱鬼死為聻,或書此字貼在門上,以避邪祟,稱為避邪符。
亦可讀作“呢”,疑問詞。
此處指後者。
④猶較些子:方言,相當于“還差不多”。
⑤江表:古地區名,指長江以南之地。
在中原人看來,此地在長江以外,故稱江表。
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賦》:“五十年中,江表無事。
” ⑥坐道場:指分頭去主持一方的傳禅和教化工作。
⑦向上關棙子:向上的關鍵。
自末位進入本位,稱之為向上。
指開悟至極處。
譯文 洪州黃檗希運禅師,是閩(今福建)人。
幼年在本州黃檗山出家。
額頭上隆起高高的一塊,像挂着的一顆肉珠。
講話音聲爽朗,吐辭圓潤。
志向沖遠,心意淡泊。
後來雲遊天台山,逢一奇僧,黃檗與之談笑,如舊相識。
仔細端詳,此僧目有精光,奪人心魄。
黃檗遂與他結伴同行。
行至一巨澗前,但見洪水暴漲,不能涉渡。
黃檗摘笠拄杖,立在岸邊,望水興歎。
這時,那僧卻要牽着黃檗的手過澗去,黃檗說:“道兄要渡自渡。
”隻見那僧手提衣履,腳踩清波,如履平地。
又回過頭來喊:“渡來,渡來。
”黃檗罵道:“咄!你這自了漢,我若早知你隻顧自救,定然砍斷你的小腿。
”奇僧贊歎道:“真乃大乘法器!我所不能及(自愧弗如)。
”說完,便銷聲匿迹。
黃檗後來又遠遊京師,因人啟發,而往洪州參百丈禅師。
才一見面,他就請求百丈開示:“自古以來佛佛相傳、燈燈相續的禅法如何?”百丈過了許久都沒回答他的話,黃檗有些急不過,便說:“慧命延續乃是大事,不可教後人斷絕吧。
”百丈這時才說:“就看你是不是那個(足以承當大事的)人。
”百丈說完,起身進了方丈,黃檗随後跟來,說:“我特來承受宗旨。
”百丈說:“既如此,以後千萬不能辜負了我。
” 百丈有一天問黃檗:“從什麼地方來?”黃檗說:“從大雄山下采菌子來。
”百丈說:“有沒有見到大老虎?”黃檗便做虎聲嘯吼,百丈則随手操起一把斧頭做砍虎的樣子。
黃檗上前打百丈一巴掌,百丈非但沒有生氣,反而哈哈大笑起來,滿意地回去了。
百丈來到禅堂對僧衆說:“大雄山下有一大虎,正在伺機噬人,在座諸位可要好生提防啊。
百丈老漢今日就親遭它咬了一口。
” 黃檗在南泉山時,普請擇菜,南泉問:“什麼地方去?”黃檗說:“去擇菜。
”南泉問:“用什麼擇呢?”黃檗便舉起刀子晃晃。
南泉說:“大家都擇菜去。
” 另一天,南泉對黃檗說:“老僧閑時随興作了一首牧牛歌,請長老幫我和一下。
”黃檗說:“我自有我師。
”黃檗于是向南泉辭行,南泉禅師出門相送。
走至門邊,提起黃檗所戴頂笠,說:“長老身材如此之大,笠子恐怕太小了吧。
”黃檗說:“我頂笠雖小,但能囊括大千世界。
”南泉說:“王老師呢?”黃檗便戴上笠子,飄然離去。
黃檗後來居住在洪州大安寺,四海禅衆奔湊而來。
相國裴休當時鎮守宛陵,興建了大禅苑,延請黃檗禅師去說法。
因為禅師酷愛原來住的黃檗山,裴休把新修禅苑亦稱作黃檗禅苑。
裴休又請禅師至其郡府,把自己所作的一篇體會禅道的文章拿出來請教禅師。
黃檗接過文章之後置于一旁,更不翻閱。
過了一會兒,問裴休:“你會嗎?”裴休說:“深不可測。
”黃檗說:“如果這樣輕易就會,那禅道豈不太膚淺了?如果禅道能形于紙墨,又哪裡會有我今天的禅宗?”裴休于是贈詩一首,以資紀念。
詩曰: 自從大士傳心印,額有圓珠七尺身; 挂錫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章濱。
一千龍象随高步,萬裡香華結勝因; 拟欲事師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 從此,黃檗禅風,盛行于江表一帶。
一天,黃檗上堂說法,大衆雲集座下。
黃檗問:“你們諸位到這裡來尋求什麼呢?”黃檗說着,就用棒子把他們趕散,罵道:“盡是一些吃酒的糟漢,似你們這樣行腳求道,那是要被人取笑的。
隻要看到哪裡有千兒八百人便去湊熱鬧,這樣子參禅問道是不行的,不能隻貪圖熱鬧。
老漢行腳時,有時遇到草根下躺着一個漢子,便從頭頂上給他來一錐子,看他知不知道痛癢。
若知痛癢者,老僧便把袋裡盛的米供養他。
如果行腳都像各位想象的那樣容易,怎麼會有我老漢今天這種事情呢?你們既然都稱行腳,亦須打起精神才好。
你們還知道我大唐國内無禅師嗎?” 這時,有位僧人出來問道:“諸方禅宗尊宿都聚衆山林,弘法紹化,為什麼說無禅師呢?” 黃檗說:“我不是說無禅,隻是說無師。
你難道不見馬大師會下有八十八人坐道場,開禅一方,而得馬大師正法眼藏的,卻隻有兩三個人?廬山和尚是其中一人。
作為出家人,須知往賢聖哲之用心,須知我禅門向來都是心心相傳,心外無佛,除此心外更無他事。
就拿四祖(道信)下牛頭法融禅師來說,他雖橫說豎說一大堆,卻亦未能知曉這向上關鍵。
隻有明了正法眼藏,才能辨得法之邪正和禅之宗派。
不要光顧了學别人的言語,而不體會自身心性,就到處稱我會禅了,這樣能解脫了你們的生死煩惱嗎?不要輕忽我老漢的話,不然入地獄如射箭那般快。
但亦不要持了别人的片言隻語而空過一生,那樣明眼人會取笑的,你亦終逃脫不了俗漢的命運。
諸位不妨遠近看看,這到底是誰面上的事情?你們若會即便會,若不會便散去吧。
” 這時還有僧上來詢問:“什麼是西來意?”黃檗舉手便打。
黃檗禅師示禅接引學人大緻如此,其餘門庭施設亦都是針對具有上等根機之人,中下之流不能窺其底蘊。
唐大中年間(約公元八五九年),黃檗禅師圓寂于黃檗山。
敕谥斷際禅師,塔名曰廣業。
有裴休集《黃檗希運禅師傳心法要》流傳于世。
第三世趙州從谂 原典 趙州觀音院從谂禅師,曹州郝鄉人也。
姓郝氏。
童稚于本州扈通院,從師披剃①,未納戒。
便抵池陽,參南泉。
值南泉偃息,而問曰:“近離什麼處?”師曰:“近離瑞像院。
”曰:“還見瑞像嗎?”師曰:“不見瑞像,隻見卧如來。
”曰:“汝是有主沙彌,無主沙彌?”師曰:“有主沙彌。
”曰:“主在什麼處?”師曰:“仲冬嚴寒,伏惟和尚尊體萬福。
”南泉器之,而許入室。
異日,問南泉:“如何是道?”南泉曰:“平常心是道。
”師曰:“還可趣向否?”南泉曰:“拟向即乖。
”師曰:“不拟時,如何知是道?”南泉曰:“道不屬知不知。
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②。
若是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虛豁,豈可強是非邪?”師言下悟理。
乃往嵩嶽琉璃壇納戒,卻返南泉。
異日,問南泉:“知有底人向什麼處休歇?”南泉雲:“山下作牛去。
”師雲:“謝指示。
”南泉雲:“昨夜三更月到窗。
” 師作火頭,一日閉卻門,燒滿屋煙,叫雲:“救火!救火!”時大衆俱到,師雲:“道得即開門。
”衆皆無對。
南泉将鎖匙于窗間過與師,師便開門。
又到黃檗,黃檗見來,便閉方丈門。
師乃把火于法堂内,叫雲:“救火!救火!”黃檗開門,捉住雲:“道,道。
”師雲:“賊過後張弓。
” 又到寶壽,寶壽見來,即于禅床上背面坐。
師展坐具禮拜,寶壽下禅床,師便出。
又到鹽官,雲:“看箭。
”鹽官雲:“過也。
”師雲:“中也。
” 又到夾山,将拄杖入法堂,夾山曰:“作什麼?”曰:“探水。
”夾山曰:“一滴也無,探什麼?”師倚杖而出。
師将遊五台山次,有大德作偈留雲: 何處青山不道場?何須策杖禮清涼? 雲中縱有金毛現,正眼觀時非吉祥。
師雲:“作麼生是正眼?”大德無對。
師自此,道化被于北地,衆請住趙州觀音。
上堂示衆雲:“如明珠在掌,胡來胡現,漢來漢現。
老僧把一枝草為丈六金身③用,把丈六金身為一枝草用。
佛是煩惱,煩惱是佛。
”時有僧問:“未審佛是誰家煩惱?”師雲:“與一切人煩惱。
”僧雲:“如何免得?”師雲:“用免作麼?” 師掃地,有人問雲:“和尚是善知識,為什麼有塵?”師雲:“外來。
”又僧問:“清淨伽藍為什麼有塵?”師曰:“又一點也。
”又有人與師遊園,見兔子驚走,問雲:“和尚是大善知識,為什麼兔子見驚?”師雲:“為老僧好殺。
” 師院有石幢子被風吹折。
僧問:“陀羅尼幢子作凡去,作聖去?”師雲:“也不作凡,亦不作聖。
”僧雲:“畢竟作什麼?”師雲:“落地去也。
” 師問一坐主:“講什麼經?”對雲:“講《涅槃經》。
”師雲:“問一段義,得否?”雲:“得。
”師以腳踢空,吹一吹,雲:“是什麼義?”坐主雲:“經中無此義。
”師雲:“五百力士揭石義,便道無。
” 大衆晚參,師雲:“今夜答話去也,有解問者出來。
”時有一僧便出禮拜,師雲:“比來抛磚引玉,卻引得個墼子。
” 有僧遊五台,問一婆子雲:“台山路向什麼處去?”婆子雲:“蓦直恁麼去。
”僧便去。
婆子雲:“又恁麼去也。
”其僧舉似師,師雲:“待我去勘破這婆子。
”師至明日,便去問:“台山路向什麼處去?”婆子雲:“蓦直恁麼去也。
”師便去。
婆子雲:“又恁麼去也。
”師歸院,謂僧雲:“我為汝勘破這婆子了也。
” 僧問:“恁麼來底人師還接否?”師雲:“接。
”僧雲:“不恁麼來底師還接否?”師雲:“接。
”僧雲:“恁麼來者從師接,不恁麼來者如何接?”師雲:“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
” 師出院,路逢一婆子,問:“和尚住什麼處?”師雲:“趙州東院西。
”婆子無語。
師歸院問衆僧:“合使那個‘西’字,或言‘東西’字,或言‘栖泊’字?”師曰:“汝等總作得鹽鐵判官。
”僧曰:“和尚為什麼恁麼道?”師曰:“為汝總識字。
” 有新到僧,謂師曰:“某甲從長安來,橫擔一條拄杖,不曾撥着一人。
”師曰:“自是大德拄杖短。
”僧無對。
有僧寫得師真呈師,師曰:“且道似我不似我,若似我即打殺老僧,不似我即燒卻真。
”僧無對。
師敲火問僧雲:“老僧喚作火,汝喚作什麼?”僧無語。
師雲:“不識玄旨,徒勞念靜。
” 新到僧參,師問:“什麼處來?”僧雲:“南方來。
”師雲:“佛法盡在南方,汝來這裡作什麼?”僧雲:“佛法豈有南北邪?”師雲:“饒汝從雪峰、雲居來,隻是個擔闆漢④。
” 僧問:“如何是佛?”師雲:“殿裡底。
”僧雲:“殿裡者豈不是泥龛塑像?”師雲:“是。
”僧雲:“如何是佛?”師雲:“殿裡底。
”僧問:“學人迷昧,乞師指示。
”師雲:“吃粥也未?”僧雲:“吃粥也。
”師雲:“洗缽去。
”其僧忽然省悟。
師上堂,雲:“才有是非,紛然失心。
還有答話分也無?”後有僧舉示洛浦,洛浦扣齒。
又舉示雲居,雲居雲:“何必?”僧回舉示師,師雲:“南方大有人喪身失命。
” 僧問:“久向趙州石橋,到來隻見掠彴⑤。
”師雲:“汝隻見掠彴,不見趙州橋。
”僧雲:“如何是趙州橋?”師雲:“過來。
” 又有僧同前問,師亦如前答。
僧雲:“如何是趙州橋?”師雲:“度驢度馬。
”僧雲:“如何是掠彴?”師雲:“個個度人。
” 師聞沙彌喝參,向侍者雲“教伊去”。
侍者乃教去,沙彌便珍重去。
師雲:“沙彌得入門,侍者在門外。
” 師問新到僧:“什麼處來?”僧雲:“從南來。
”師雲:“還知有趙州關否?”僧雲:“須知有不涉關者。
”師雲:“這販私鹽漢。
”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師下禅床立。
僧雲:“莫即這個便是否?”師雲:“老僧未有語在。
” 師問菜頭⑥:“今日吃生菜熟菜?”菜頭拈起菜呈之。
師雲:“知恩者少,負恩者多。
” 僧問:“空劫中還有人修行也無?”師雲:“汝喚什麼作空劫?”僧雲:“無一物是。
”師雲:“這個始稱得修行,喚什麼作空劫?”僧無語。
僧問:“如何是玄中玄?”師雲:“汝玄來多少時邪?”僧雲:“玄之久矣。
”師雲:“阇梨⑦若不遇老僧,幾被玄殺。
”僧問:“萬法歸一,一歸何所?”師雲:“老僧在青州作得一領布衫重七斤。
” 僧問:“夜離兜率,晝降閻浮,于其中間摩尼為什麼不現?”師雲:“道什麼?”其僧再問,師雲:“毗婆屍佛早留心,直至如今不得妙。
” 師問院主:“什麼處來?”對雲:“送生來。
”師雲:“鴉為什麼飛去?”院主雲:“怕某甲。
”師雲:“汝十年知事,作恁麼語話?”院主卻問:“鴉為什麼飛去?”師雲:“院主無殺心在。
” 師托起缽雲:“三十年後若見老僧,留取供養,若不見即撲破。
”一僧出雲:“三十年後敢道見和尚。
”師乃撲破。
有僧辭,師問:“什麼處去?”僧雲:“雪峰去。
”師雲:“雪峰忽若問汝,雲和尚有何言句,汝作麼生祇對?”僧雲:“某甲道不得,請和尚道。
”師雲:“冬即言寒,夏即道熱。
”又雲:“雪峰更問,汝畢竟事作麼生?”其僧又雲:“道不得。
”師雲:“但道親從趙州來,不是傳語人。
” 其僧到雪峰,一依前語舉似雪峰。
雪峰雲:“也須是趙州始得。
”玄沙聞雲:“大小趙州敗阙也不知。
” 僧問:“如何是趙州一句?”師雲:“老僧半句也無。
”僧雲:“豈無和尚在?”師雲:“老僧不是一句。
” 僧問:“如何是出家?”師雲:“不履高名,不求苟得。
” 僧問:“如何是祖師意?”師乃敲床腳。
僧雲:“隻這莫便是否?”師雲:“雲即脫取去。
” 人問:“和尚還入地獄否?”師雲:“老僧末上入。
”曰:“大善知識為什麼入地獄?”師雲:“若不入,阿誰教化汝?” 一日,真定帥王公攜諸子入院。
師坐而問曰:“大王會麼?”王雲:“不會。
”師雲:“自小持齋身已老,見人無力下禅床。
”王公尤加禮重。
翌日,令客将傳語,師下禅床受之。
少間侍者問:“和尚見大王來,不下禅床。
今日軍将來,為什麼卻下禅床?”師雲:“非汝所知。
第一等人來,禅床上接。
中等人來,下禅床接。
末等人來,三門外接。
”師寄拂子與王公曰:“若問何處得來,但道老僧平生用不盡者。
” 師之玄言布于天下,時謂“趙州門風”,皆悚然信伏矣。
唐乾甯四年十一月二日,右脅而寂,壽一百二十。
後谥真際大師。
注釋 ①披剃:指剃發出家。
②無記:指事物的性體和實相不能以是非善惡來記别。
禅家認為道不屬于知解的範圍,知解則是妄覺,不知分别知解才是無記,可至極之道根本就超越了知解與不知解。
③丈六金身:據載,西方有佛,其形一丈六尺而黃金色。
《北史》說:“時蜀沙門法成,率僧數千人,鑄丈六金身。
” ④擔闆漢:古時人夫負闆,隻見前方,不能見左右。
這裡用來譬喻修禅的一些人偏于一方之見,狹而不廣,局而不通。
⑤掠彴:搖搖晃晃的獨木橋。
⑥菜頭:禅林中管理菜園耕作以供給僧衆菜吃的僧人。
⑦阇梨:阿阇梨之略稱,教給僧徒行為規範方面的師僧。
意譯正行,即糾正僧徒的品行。
譯文 趙州觀音院(亦叫東院)從谂禅師,是曹州郝鄉(今山東曹縣西北,臨界河北省)人。
俗姓郝。
童稚之時,在本州扈通院削發出家,但沒有受戒。
之後,往池陽參南泉禅師,正遇上南泉卧床休息,南泉問:“才從什麼地方來呀?”趙州說:“剛離開瑞像院。
”南泉說:“有沒有見到瑞像呢?”趙州說:“沒有見到瑞像,但是見到一具卧如來。
”南泉又問:“你是有主的沙彌,還是無主的沙彌?”趙州說:“是有主的沙彌。
”南泉問:“你主在什麼地方呢?”趙州說:“值此仲冬嚴寒,我願和尚尊體安康。
”由此,南泉十分器重趙州,而許其為入室弟子。
另一天,趙州問南泉:“什麼是道?”南泉說:“平常心是道。
”趙州說:“學人還可把此道作為目标來趣向和修證嗎?”南泉說:“一旦思量趣向,起心修心,就背離此道了。
”趙州說:“既不可拟向,又怎知此道是道?”南泉說:“道不屬于知解或不知解的範疇。
知解是妄覺,不知解則是虛無。
若是真正通達了平常心的道,你就會感到心像太空一樣,洞徹明朗,無遮無礙,哪裡還用得着去強分是非呢?”趙州于言下頓悟玄理。
于是往嵩嶽琉璃壇受戒,之後又返回南泉山。
另一天,趙州又問南泉:“悟了的人,該怎麼去修行呢?”南泉說:“到山下面做牛去。
”趙州說:“多謝師父指教。
”南泉說:“昨夜三更天,月光灑落到我的窗子上。
” 趙州在南泉充作火頭。
有一天,把門關閉,燒了滿屋子的煙,叫喊道:“救火呀!救火呀!”當時僧衆聽到了呼救,都急忙趕來,趙州卻在門裡說:“道得即開門。
”僧衆都不知所對,隻見南泉把門上鑰匙從窗戶裡遞給趙州,趙州便開了門。
趙州然後到四方去參禅。
首先來到黃檗山,黃檗禅師見趙州來,便關閉方丈門。
趙州就轉身到法堂内放一把火,呼叫:“救火了!救火了!”黃檗開門捉住趙州說:“說呀!再說呀!”趙州說:“賊人過後才張弓。
” 趙州又來到寶壽處,寶壽見他來,即上禅床面向裡坐,用背對着他。
趙州展鋪坐具,向寶壽禮拜。
當寶壽下禅床時,趙州又向外走去了。
又來到鹽官處,說:“看箭。
”鹽官說:“穿過去了。
”趙州說:“射中了。
” 又到夾山那裡,拄着禅杖直入法堂,夾山說:“你來做什麼?”趙州說:“探水之深淺。
”夾山說:“我這裡一滴水亦沒有,你探什麼呢?”趙州便倚着禅杖出去了。
趙州還要去雲遊五台山,有禅門大德作偈留他,偈說: 何處青山不道場?何須策杖禮清涼? 雲中縱有金毛現,正眼觀時非吉祥。
趙州問他:“什麼是正眼?”那位大德沒有作答。
從此,趙州禅風流行于北地。
受信衆的邀請,他住進趙州觀音院(今河北趙縣柏林禅寺)。
有一天,上堂開示禅衆:“如掌上明珠,胡人來映照胡人,漢人來映現漢人。
老僧把一枝草作為丈六金身,把丈六金身又看作一枝草。
佛是煩惱,煩惱是佛。
”這時有僧出來問:“不知佛為誰煩惱?”趙州說:“為芸芸衆生煩惱。
”那僧問:“怎樣消除這種煩惱?”趙州說:“用得着消除嗎?” 趙州掃地的時候,有人問道:“和尚既是善知識,為什麼還有塵呢?”趙州說:“塵是外來的。
”又問:“清淨伽藍為什麼還有塵呢?”趙州說:“噢,是有一點。
”又有人與趙州遊園,見兔子驚走,問說:“和尚是菩薩心腸的大善知識,為什麼兔子見了會被驚走呢?”趙州說:“隻因為老僧好殺。
” 趙州觀音院有陀羅尼石幢子,被大風吹折。
僧問:“陀羅尼幢子是做凡去了,還是做聖去了?”趙州說:“既不做凡,亦不做聖。
”僧問:“究竟做什麼去了?”趙州說:“落地去了。
” 趙州問一座主:“講什麼經?”那座主說:“講《涅槃經》。
”趙州說:“問一段經義,可以嗎?”座主說:“可以。
”趙州用腳向空踢一踢,又用嘴吹一吹氣,說:“這是什麼義?”座主說:“經中無此義。
”趙州說:“此乃五百力士揭石義,怎麼便說是無?” 大衆晚間參禅的時候,趙州說:“今夜我回答你們的話,有要提問的人就站出來。
”這時有一位僧人便出來禮拜,趙州說:“剛才本想抛磚引玉,卻引出一個墼子來。
” 有僧去雲遊五台,路上問一位老婆婆:“去五台山的路該怎麼走?”老婆婆說:“就那麼一直往前走。
”那僧這樣去了。
老婆婆自言自語:“又那樣去了。
”那僧見趙州禅師後,把這事講給趙州聽,趙州說:“待我去看看這老婆婆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第二天,趙州去問那老婆婆:“去五台山的路向什麼方向走?”老婆婆仍說:“就那麼一直往前去。
”趙州去後,老婆婆又自說:“又那樣去了。
”趙州回觀音院後對那僧說:“我為你識破這老婆婆究竟怎麼回事了。
” 僧問:“那樣來的人,師父接引他嗎?”趙州說:“接。
”又問:“不那樣來的人,師父還接引嗎?”趙州說:“亦接。
”那僧疑惑不解:“那樣來的人,師父要接引,不那樣來的人又如何接引呢?”趙州說:“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
” 趙州出院,路逢一婆子,婆子問:“和尚住什麼地方?”趙州說:“趙州東院西。
”婆子無語。
趙州回院後問衆僧:“我對婆子說的那個‘西’字,該理解成‘東西’呢,還是‘栖泊’呢?”趙州說:“你們現在來做一回鹽鐵判官。
”僧說:“和尚為什麼那樣說?”趙州說:“隻因為你們識字。
” 有新來的僧人說:“我從長安來,橫擔一條拄杖,不曾碰倒一個人。
”趙州說:“那是因為你大德拄杖短。
”僧人無語對答。
有位僧人給趙州禅師畫了一幅像,呈給趙州看,趙州說:“且說說像不像我?像我的話就打殺老僧,不像我的話就把這幅真像燒掉。
”那僧面對禅師的這道二難題目,說不出是像還是不像。
趙州有一次指着熊熊燃燒的火苗,問僧說:“老僧把這個叫作火,你叫它什麼?”那僧無語。
趙州說:“不識禅的玄旨,念靜坐禅是徒勞的。
” 有新到僧來參,趙州問:“什麼地方來的呀?”那僧說:“從南方來的。
”趙州說:“佛法盡在南方,你來這裡(北方)幹什麼?”那僧說:“佛法豈有南北地域之分呢?”趙州說:“不管你是從雪峰那裡,還是從雲居那裡來,你都隻是一個擔闆漢。
” 僧問:“什麼是佛?”趙州說:“那殿裡的就是。
”僧說:“那殿裡的不是泥龛塑像嗎?”趙州說:“是的。
”那僧再說:“我問的什麼是佛?”趙州說:“那殿裡的就是。
”那僧說:“學人迷昧不悟,懇請禅師指點迷津。
”趙州說:“你吃粥了嗎?”僧說:“吃過了。
”趙州說:“那麼你就洗缽去吧。
”那僧忽然醒悟。
趙州上堂開示:“一落入是非之境,就紛然失去自心,這個時候還容得你來答話嗎?”後來有僧把從趙州這裡聽到的說給南方的洛浦禅師,洛浦聽後,扣打他的牙齒。
那僧又說給雲居禅師,雲居說:“何必多此一舉呢?”那僧仍回趙州處,又把他在南方的所遇說給趙州禅師,趙州說:“南方大有人會喪身失命。
” 有僧來到趙州處,說:“久聞趙州石橋的大名,可到此一看,卻隻是一座獨木橋。
”趙州說:“是啊,你見到的隻是獨木橋,卻沒見到真正的趙州橋。
”那僧問:“什麼是真正的趙州橋呢?”趙州說:“過來,過來。
” 後來又有僧同前僧一樣問這個問題,趙州亦如前面一樣回答了他。
僧問:“什麼是趙州橋?”趙州說:“這座橋既過驢亦過馬,默默承受着驢馬的踐踏。
”又問:“什麼是獨木橋呢?”趙州說:“隻能一個個地過人。
” 趙州聽到有一沙彌參禅用的是“喝”,趙州于是對侍者說:“教他去吧。
”侍者便教那沙彌離開此地,沙彌亦就珍重地離開了。
趙州說:“沙彌已經進了門,侍者還在門外面。
” 趙州問新來的僧人:“從什麼地方來?”僧說:“從南方來。
”趙州說:“你知不知道有趙州關?”那僧說:“禅師須知有不涉關的人。
”趙州罵說:“你這個偷販私鹽的漢子!”僧問:“什麼是西來意?”趙州下禅床站立。
僧說:“莫非這個便是西來意?”趙州說:“老僧并未說這樣的話。
” 趙州問僧人:“今天吃生菜,還是吃熟菜?”僧人拈起菜來對趙州說:“如今知恩報恩的人少,忘恩負義的人多。
” 有僧問:“空劫之中還有沒有人修行呢?”趙州說:“你稱什麼是空劫?”僧說:“空無一物時即是空劫。
”趙州說:“這個‘空無一物’,始稱得上是修行,你所謂的‘空劫’是什麼意思呢?”那僧無語對答。
僧問:“什麼是玄中玄?”趙州說:“你這樣參玄有多少時間了?”僧說:“我參玄已很久了。
”趙州說:“你如果不遇老僧的話,差不多要被玄殺了。
”僧問:“萬法歸于一,一歸于何所呢?”趙州說:“老僧在青州時,做了一領布衫,有七斤重。
” 僧問:“夜間離開兜率天宮,白晝降至閻浮大地,于其中間,摩尼寶珠為什麼不閃現出光彩呢?”趙州說:“你剛才說什麼?”那僧再說了一遍,趙州說:“毗婆屍佛(過去七佛之一。
指釋迦牟尼成佛前所出現的佛)早就留心這點了,可直至如今還不得其妙。
” 趙州問院主:“什麼地方來的呢?”院主說:“放生去了。
”趙州說:“鳥兒為什麼會飛去?”院主說:“怕我吧。
”趙州說:“你在這裡管事已有十年,怎麼還說那樣的話?”院主卻問:“鳥兒為什麼能飛走呢?”趙州說:“院主無殺生之心。
” 趙州托起缽盂說:“三十年後若能見老僧,老僧就把此缽給他留取供養;若不能見老僧,就把它打破。
”這時一僧出來說:“那要三十年之後才敢說能不能見到和尚。
”趙州于是打破了此缽。
有僧來辭行,趙州問:“往什麼地方去?”僧說:“參雪峰去。
”趙州說:“雪峰如果問起你,說和尚有何言句,你拿什麼來回答他?”僧說:“我不會說,請和尚賜教。
”趙州說:“冬天就說寒冷,夏天就說炎熱。
”又說:“雪峰若問你,究竟做什麼事,你如何對答?”那僧仍說不會,趙州說:“你隻要說,我雖親從趙州來,但不是傳話人。
” 那僧到了雪峰處,一依趙州之叮囑跟雪峰說了。
雪峰卻說:“亦隻有趙州才能說出這樣的話。
”玄沙聽到此事後說:“大小趙州都敗北,卻還不知。
” 僧問:“什麼是趙州一句?”趙州說:“老僧半句亦沒有,何來一句?”僧說:“和尚哪裡能沒有呢?”趙州說:“老僧不是一句。
” 僧問:“什麼是真正的出家?”趙州說:“不為高名,不求苟得。
” 僧問:“什麼是祖師意?”趙州敲打床腳。
僧說:“莫非這個便是嗎?”趙州說:“說出來就不是了。
” 有人問:“和尚還入地獄嗎?”趙州說:“老僧最後入。
”那人說:“和尚是大善知識,為什麼還要入地獄?”趙州說:“老僧若不入地獄,誰來教化你們呢?” 一天,真定帥王公率領諸子入觀音院,趙州禅師端坐不動,問道:“大王會嗎?”王公說:“不會。
”趙州說:“自小持齋身已老,見人無力下禅床。
”王公聽了,對趙州尤加禮重。
第二天,派一将軍來傳話,趙州卻下禅床來迎接。
過了一會兒,侍者問:“和尚見大王來不下禅床迎接,今天見其将軍來卻下禅床,是什麼道理呢?”趙州說:“你有所不知,第一等人來自然是禅床上迎接,中等人來下禅床迎接,末等人來要到三門外迎接了。
”趙州又托将軍轉呈拂子給王公,說:“若要問從哪裡得來,就說是老僧平生用不盡的。
” 趙州禅師的玄言流布天下,時人皆稱之為“趙州門風”,都無不由衷信服。
唐乾甯四年(公元八九七年)十一月二日圓寂,世壽一百二十。
後谥真際大師。
第四世仰山慧寂 原典 袁州仰山慧寂禅師,韶州懷化人也。
姓葉氏。
年十五欲出家,父母不許。
後二載,師斷手二指,跪緻父母前,誓求正法,以答劬勞。
遂依南華寺通禅師落發,未登具①即遊方②。
初谒耽源,已悟玄旨。
後參沩山,遂升堂奧③。
祐問曰:“汝是有主沙彌,無主沙彌?”師曰:“有主。
”曰:“在什麼處?”師從西過東立。
祐知是異人,便垂開示。
師問:“如何是真佛住處?”祐曰:“以思無思之妙,返思靈焰之無窮。
思盡還源,性相常住。
事理不二,真佛如如。
”師于言下頓悟。
自此執侍。
尋往江陵受戒,住夏,探律藏。
後參岩頭,岩頭舉起拂子,師展坐具④。
岩拈拂子置背後,師将坐具搭肩上而出。
岩雲:“我不肯汝放,隻肯汝收。
” 又問石室:“佛之與道,相去幾何?”石室雲:“道如展手,佛似握拳。
”乃辭石室,石室門送,召雲:“子莫一向去,已後卻來我邊。
” 韋宙就沩山請一伽陀⑤,沩山曰:“觌面相呈猶是鈍漢,豈況形于紙筆?”乃就師請,師于紙上畫一圓相,注雲:“思而知之落第二頭,不思而知落第三首。
” 一日,随沩山開田,師問曰:“這頭得恁麼低,那頭得恁麼高。
”祐曰:“水能平物,但以水平。
”師曰:“水也無憑,和尚但高處高平,低處低平。
”祐然之。
有施主送絹,師問:“和尚受施主如是供養,将何報答?”祐敲禅床示之。
師曰:
”南泉曰:“王老師聻③?”師便戴笠子而去。
後居洪州大安寺,海衆奔湊。
裴相國休鎮宛陵,建大禅苑,請師說法。
以師酷愛舊山,還以“黃檗”名之。
又請師至郡,以所解一編示師。
師接置于坐,略不披閱,良久,雲:“會麼?”公雲:“未測。
”師雲:“若便恁麼會得,猶較些子④。
若也形于紙墨,何有吾宗?”裴乃贈詩一章曰: 自從大士傳心印,額有圓珠七尺身; 挂錫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章濱。
一千龍象随高步,萬裡香華結勝因; 拟欲事師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 師亦無喜色,自爾黃檗門風盛于江表⑤矣。
一日上堂,大衆雲集,乃曰:“汝等諸人,欲何所求?”因以棒趁散雲:“盡是吃酒糟漢,恁麼行腳,取笑于人。
但見八百一千人處便去,不可隻圖熱鬧也。
老漢行腳時,或遇草根下有一個漢,便從頂上一錐,看他若知痛癢,可以布袋盛米供養。
可中總似汝如此容易,何處更有今日事也?汝等既稱行腳,亦須着些精神好。
還知道大唐國内無禅師麼?” 時有一僧出,問雲:“諸方尊宿盡聚衆開化,為什麼道無禅師?” 師雲:“不道無禅,隻道無師。
阇梨不見,馬大師下有八十八人坐道場⑥,得馬師正眼者,止三兩人,廬山和尚是其一人。
夫出家人,須知有從上來事分。
且如四祖下牛頭融大師橫說豎說,猶未知向上關棙子⑦。
有此眼腦,方辨得邪正宗黨。
且當人事宜,不能體會得。
但知學言語,念向皮袋裡安着,到處稱我會禅。
還替得汝生死麼?輕忽老宿,入地獄如箭。
我才見入門來,便識得汝了也。
還知麼?急須努力,莫容易事,持片衣口食,容過一生。
明眼人笑汝,久後總被俗漢算将去在。
宜自看遠近,是阿誰面上事,若會即便會,若不會即散去。
” 問:“如何是西來意?”師便打。
自餘施設,皆被上機。
中下之流,莫窺涯涘。
唐大中年,終于本山。
敕谥斷際禅師,塔曰廣業。
注釋 ①自了漢:是信奉大乘教的人斥罵信奉隻顧自救的小乘信徒的一種叫法。
小乘教隻講究自身解脫生死煩惱,大乘教卻要自度度人,普度衆生出離生死苦海。
②方丈:指禅林的正寝所在,住持的卧室。
因此又稱寺主為方丈。
古來說維摩诘居士的石室,一丈見方,丈室的名稱,始基于此。
③聻:俗稱鬼死為聻,或書此字貼在門上,以避邪祟,稱為避邪符。
亦可讀作“呢”,疑問詞。
此處指後者。
④猶較些子:方言,相當于“還差不多”。
⑤江表:古地區名,指長江以南之地。
在中原人看來,此地在長江以外,故稱江表。
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賦》:“五十年中,江表無事。
” ⑥坐道場:指分頭去主持一方的傳禅和教化工作。
⑦向上關棙子:向上的關鍵。
自末位進入本位,稱之為向上。
指開悟至極處。
譯文 洪州黃檗希運禅師,是閩(今福建)人。
幼年在本州黃檗山出家。
額頭上隆起高高的一塊,像挂着的一顆肉珠。
講話音聲爽朗,吐辭圓潤。
志向沖遠,心意淡泊。
後來雲遊天台山,逢一奇僧,黃檗與之談笑,如舊相識。
仔細端詳,此僧目有精光,奪人心魄。
黃檗遂與他結伴同行。
行至一巨澗前,但見洪水暴漲,不能涉渡。
黃檗摘笠拄杖,立在岸邊,望水興歎。
這時,那僧卻要牽着黃檗的手過澗去,黃檗說:“道兄要渡自渡。
”隻見那僧手提衣履,腳踩清波,如履平地。
又回過頭來喊:“渡來,渡來。
”黃檗罵道:“咄!你這自了漢,我若早知你隻顧自救,定然砍斷你的小腿。
”奇僧贊歎道:“真乃大乘法器!我所不能及(自愧弗如)。
”說完,便銷聲匿迹。
黃檗後來又遠遊京師,因人啟發,而往洪州參百丈禅師。
才一見面,他就請求百丈開示:“自古以來佛佛相傳、燈燈相續的禅法如何?”百丈過了許久都沒回答他的話,黃檗有些急不過,便說:“慧命延續乃是大事,不可教後人斷絕吧。
”百丈這時才說:“就看你是不是那個(足以承當大事的)人。
”百丈說完,起身進了方丈,黃檗随後跟來,說:“我特來承受宗旨。
”百丈說:“既如此,以後千萬不能辜負了我。
” 百丈有一天問黃檗:“從什麼地方來?”黃檗說:“從大雄山下采菌子來。
”百丈說:“有沒有見到大老虎?”黃檗便做虎聲嘯吼,百丈則随手操起一把斧頭做砍虎的樣子。
黃檗上前打百丈一巴掌,百丈非但沒有生氣,反而哈哈大笑起來,滿意地回去了。
百丈來到禅堂對僧衆說:“大雄山下有一大虎,正在伺機噬人,在座諸位可要好生提防啊。
百丈老漢今日就親遭它咬了一口。
” 黃檗在南泉山時,普請擇菜,南泉問:“什麼地方去?”黃檗說:“去擇菜。
”南泉問:“用什麼擇呢?”黃檗便舉起刀子晃晃。
南泉說:“大家都擇菜去。
” 另一天,南泉對黃檗說:“老僧閑時随興作了一首牧牛歌,請長老幫我和一下。
”黃檗說:“我自有我師。
”黃檗于是向南泉辭行,南泉禅師出門相送。
走至門邊,提起黃檗所戴頂笠,說:“長老身材如此之大,笠子恐怕太小了吧。
”黃檗說:“我頂笠雖小,但能囊括大千世界。
”南泉說:“王老師呢?”黃檗便戴上笠子,飄然離去。
黃檗後來居住在洪州大安寺,四海禅衆奔湊而來。
相國裴休當時鎮守宛陵,興建了大禅苑,延請黃檗禅師去說法。
因為禅師酷愛原來住的黃檗山,裴休把新修禅苑亦稱作黃檗禅苑。
裴休又請禅師至其郡府,把自己所作的一篇體會禅道的文章拿出來請教禅師。
黃檗接過文章之後置于一旁,更不翻閱。
過了一會兒,問裴休:“你會嗎?”裴休說:“深不可測。
”黃檗說:“如果這樣輕易就會,那禅道豈不太膚淺了?如果禅道能形于紙墨,又哪裡會有我今天的禅宗?”裴休于是贈詩一首,以資紀念。
詩曰: 自從大士傳心印,額有圓珠七尺身; 挂錫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章濱。
一千龍象随高步,萬裡香華結勝因; 拟欲事師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 從此,黃檗禅風,盛行于江表一帶。
一天,黃檗上堂說法,大衆雲集座下。
黃檗問:“你們諸位到這裡來尋求什麼呢?”黃檗說着,就用棒子把他們趕散,罵道:“盡是一些吃酒的糟漢,似你們這樣行腳求道,那是要被人取笑的。
隻要看到哪裡有千兒八百人便去湊熱鬧,這樣子參禅問道是不行的,不能隻貪圖熱鬧。
老漢行腳時,有時遇到草根下躺着一個漢子,便從頭頂上給他來一錐子,看他知不知道痛癢。
若知痛癢者,老僧便把袋裡盛的米供養他。
如果行腳都像各位想象的那樣容易,怎麼會有我老漢今天這種事情呢?你們既然都稱行腳,亦須打起精神才好。
你們還知道我大唐國内無禅師嗎?” 這時,有位僧人出來問道:“諸方禅宗尊宿都聚衆山林,弘法紹化,為什麼說無禅師呢?” 黃檗說:“我不是說無禅,隻是說無師。
你難道不見馬大師會下有八十八人坐道場,開禅一方,而得馬大師正法眼藏的,卻隻有兩三個人?廬山和尚是其中一人。
作為出家人,須知往賢聖哲之用心,須知我禅門向來都是心心相傳,心外無佛,除此心外更無他事。
就拿四祖(道信)下牛頭法融禅師來說,他雖橫說豎說一大堆,卻亦未能知曉這向上關鍵。
隻有明了正法眼藏,才能辨得法之邪正和禅之宗派。
不要光顧了學别人的言語,而不體會自身心性,就到處稱我會禅了,這樣能解脫了你們的生死煩惱嗎?不要輕忽我老漢的話,不然入地獄如射箭那般快。
但亦不要持了别人的片言隻語而空過一生,那樣明眼人會取笑的,你亦終逃脫不了俗漢的命運。
諸位不妨遠近看看,這到底是誰面上的事情?你們若會即便會,若不會便散去吧。
” 這時還有僧上來詢問:“什麼是西來意?”黃檗舉手便打。
黃檗禅師示禅接引學人大緻如此,其餘門庭施設亦都是針對具有上等根機之人,中下之流不能窺其底蘊。
唐大中年間(約公元八五九年),黃檗禅師圓寂于黃檗山。
敕谥斷際禅師,塔名曰廣業。
有裴休集《黃檗希運禅師傳心法要》流傳于世。
第三世趙州從谂 原典 趙州觀音院從谂禅師,曹州郝鄉人也。
姓郝氏。
童稚于本州扈通院,從師披剃①,未納戒。
便抵池陽,參南泉。
值南泉偃息,而問曰:“近離什麼處?”師曰:“近離瑞像院。
”曰:“還見瑞像嗎?”師曰:“不見瑞像,隻見卧如來。
”曰:“汝是有主沙彌,無主沙彌?”師曰:“有主沙彌。
”曰:“主在什麼處?”師曰:“仲冬嚴寒,伏惟和尚尊體萬福。
”南泉器之,而許入室。
異日,問南泉:“如何是道?”南泉曰:“平常心是道。
”師曰:“還可趣向否?”南泉曰:“拟向即乖。
”師曰:“不拟時,如何知是道?”南泉曰:“道不屬知不知。
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②。
若是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虛豁,豈可強是非邪?”師言下悟理。
乃往嵩嶽琉璃壇納戒,卻返南泉。
異日,問南泉:“知有底人向什麼處休歇?”南泉雲:“山下作牛去。
”師雲:“謝指示。
”南泉雲:“昨夜三更月到窗。
” 師作火頭,一日閉卻門,燒滿屋煙,叫雲:“救火!救火!”時大衆俱到,師雲:“道得即開門。
”衆皆無對。
南泉将鎖匙于窗間過與師,師便開門。
又到黃檗,黃檗見來,便閉方丈門。
師乃把火于法堂内,叫雲:“救火!救火!”黃檗開門,捉住雲:“道,道。
”師雲:“賊過後張弓。
” 又到寶壽,寶壽見來,即于禅床上背面坐。
師展坐具禮拜,寶壽下禅床,師便出。
又到鹽官,雲:“看箭。
”鹽官雲:“過也。
”師雲:“中也。
” 又到夾山,将拄杖入法堂,夾山曰:“作什麼?”曰:“探水。
”夾山曰:“一滴也無,探什麼?”師倚杖而出。
師将遊五台山次,有大德作偈留雲: 何處青山不道場?何須策杖禮清涼? 雲中縱有金毛現,正眼觀時非吉祥。
師雲:“作麼生是正眼?”大德無對。
師自此,道化被于北地,衆請住趙州觀音。
上堂示衆雲:“如明珠在掌,胡來胡現,漢來漢現。
老僧把一枝草為丈六金身③用,把丈六金身為一枝草用。
佛是煩惱,煩惱是佛。
”時有僧問:“未審佛是誰家煩惱?”師雲:“與一切人煩惱。
”僧雲:“如何免得?”師雲:“用免作麼?” 師掃地,有人問雲:“和尚是善知識,為什麼有塵?”師雲:“外來。
”又僧問:“清淨伽藍為什麼有塵?”師曰:“又一點也。
”又有人與師遊園,見兔子驚走,問雲:“和尚是大善知識,為什麼兔子見驚?”師雲:“為老僧好殺。
” 師院有石幢子被風吹折。
僧問:“陀羅尼幢子作凡去,作聖去?”師雲:“也不作凡,亦不作聖。
”僧雲:“畢竟作什麼?”師雲:“落地去也。
” 師問一坐主:“講什麼經?”對雲:“講《涅槃經》。
”師雲:“問一段義,得否?”雲:“得。
”師以腳踢空,吹一吹,雲:“是什麼義?”坐主雲:“經中無此義。
”師雲:“五百力士揭石義,便道無。
” 大衆晚參,師雲:“今夜答話去也,有解問者出來。
”時有一僧便出禮拜,師雲:“比來抛磚引玉,卻引得個墼子。
” 有僧遊五台,問一婆子雲:“台山路向什麼處去?”婆子雲:“蓦直恁麼去。
”僧便去。
婆子雲:“又恁麼去也。
”其僧舉似師,師雲:“待我去勘破這婆子。
”師至明日,便去問:“台山路向什麼處去?”婆子雲:“蓦直恁麼去也。
”師便去。
婆子雲:“又恁麼去也。
”師歸院,謂僧雲:“我為汝勘破這婆子了也。
” 僧問:“恁麼來底人師還接否?”師雲:“接。
”僧雲:“不恁麼來底師還接否?”師雲:“接。
”僧雲:“恁麼來者從師接,不恁麼來者如何接?”師雲:“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
” 師出院,路逢一婆子,問:“和尚住什麼處?”師雲:“趙州東院西。
”婆子無語。
師歸院問衆僧:“合使那個‘西’字,或言‘東西’字,或言‘栖泊’字?”師曰:“汝等總作得鹽鐵判官。
”僧曰:“和尚為什麼恁麼道?”師曰:“為汝總識字。
” 有新到僧,謂師曰:“某甲從長安來,橫擔一條拄杖,不曾撥着一人。
”師曰:“自是大德拄杖短。
”僧無對。
有僧寫得師真呈師,師曰:“且道似我不似我,若似我即打殺老僧,不似我即燒卻真。
”僧無對。
師敲火問僧雲:“老僧喚作火,汝喚作什麼?”僧無語。
師雲:“不識玄旨,徒勞念靜。
” 新到僧參,師問:“什麼處來?”僧雲:“南方來。
”師雲:“佛法盡在南方,汝來這裡作什麼?”僧雲:“佛法豈有南北邪?”師雲:“饒汝從雪峰、雲居來,隻是個擔闆漢④。
” 僧問:“如何是佛?”師雲:“殿裡底。
”僧雲:“殿裡者豈不是泥龛塑像?”師雲:“是。
”僧雲:“如何是佛?”師雲:“殿裡底。
”僧問:“學人迷昧,乞師指示。
”師雲:“吃粥也未?”僧雲:“吃粥也。
”師雲:“洗缽去。
”其僧忽然省悟。
師上堂,雲:“才有是非,紛然失心。
還有答話分也無?”後有僧舉示洛浦,洛浦扣齒。
又舉示雲居,雲居雲:“何必?”僧回舉示師,師雲:“南方大有人喪身失命。
” 僧問:“久向趙州石橋,到來隻見掠彴⑤。
”師雲:“汝隻見掠彴,不見趙州橋。
”僧雲:“如何是趙州橋?”師雲:“過來。
” 又有僧同前問,師亦如前答。
僧雲:“如何是趙州橋?”師雲:“度驢度馬。
”僧雲:“如何是掠彴?”師雲:“個個度人。
” 師聞沙彌喝參,向侍者雲“教伊去”。
侍者乃教去,沙彌便珍重去。
師雲:“沙彌得入門,侍者在門外。
” 師問新到僧:“什麼處來?”僧雲:“從南來。
”師雲:“還知有趙州關否?”僧雲:“須知有不涉關者。
”師雲:“這販私鹽漢。
”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師下禅床立。
僧雲:“莫即這個便是否?”師雲:“老僧未有語在。
” 師問菜頭⑥:“今日吃生菜熟菜?”菜頭拈起菜呈之。
師雲:“知恩者少,負恩者多。
” 僧問:“空劫中還有人修行也無?”師雲:“汝喚什麼作空劫?”僧雲:“無一物是。
”師雲:“這個始稱得修行,喚什麼作空劫?”僧無語。
僧問:“如何是玄中玄?”師雲:“汝玄來多少時邪?”僧雲:“玄之久矣。
”師雲:“阇梨⑦若不遇老僧,幾被玄殺。
”僧問:“萬法歸一,一歸何所?”師雲:“老僧在青州作得一領布衫重七斤。
” 僧問:“夜離兜率,晝降閻浮,于其中間摩尼為什麼不現?”師雲:“道什麼?”其僧再問,師雲:“毗婆屍佛早留心,直至如今不得妙。
” 師問院主:“什麼處來?”對雲:“送生來。
”師雲:“鴉為什麼飛去?”院主雲:“怕某甲。
”師雲:“汝十年知事,作恁麼語話?”院主卻問:“鴉為什麼飛去?”師雲:“院主無殺心在。
” 師托起缽雲:“三十年後若見老僧,留取供養,若不見即撲破。
”一僧出雲:“三十年後敢道見和尚。
”師乃撲破。
有僧辭,師問:“什麼處去?”僧雲:“雪峰去。
”師雲:“雪峰忽若問汝,雲和尚有何言句,汝作麼生祇對?”僧雲:“某甲道不得,請和尚道。
”師雲:“冬即言寒,夏即道熱。
”又雲:“雪峰更問,汝畢竟事作麼生?”其僧又雲:“道不得。
”師雲:“但道親從趙州來,不是傳語人。
” 其僧到雪峰,一依前語舉似雪峰。
雪峰雲:“也須是趙州始得。
”玄沙聞雲:“大小趙州敗阙也不知。
” 僧問:“如何是趙州一句?”師雲:“老僧半句也無。
”僧雲:“豈無和尚在?”師雲:“老僧不是一句。
” 僧問:“如何是出家?”師雲:“不履高名,不求苟得。
” 僧問:“如何是祖師意?”師乃敲床腳。
僧雲:“隻這莫便是否?”師雲:“雲即脫取去。
” 人問:“和尚還入地獄否?”師雲:“老僧末上入。
”曰:“大善知識為什麼入地獄?”師雲:“若不入,阿誰教化汝?” 一日,真定帥王公攜諸子入院。
師坐而問曰:“大王會麼?”王雲:“不會。
”師雲:“自小持齋身已老,見人無力下禅床。
”王公尤加禮重。
翌日,令客将傳語,師下禅床受之。
少間侍者問:“和尚見大王來,不下禅床。
今日軍将來,為什麼卻下禅床?”師雲:“非汝所知。
第一等人來,禅床上接。
中等人來,下禅床接。
末等人來,三門外接。
”師寄拂子與王公曰:“若問何處得來,但道老僧平生用不盡者。
” 師之玄言布于天下,時謂“趙州門風”,皆悚然信伏矣。
唐乾甯四年十一月二日,右脅而寂,壽一百二十。
後谥真際大師。
注釋 ①披剃:指剃發出家。
②無記:指事物的性體和實相不能以是非善惡來記别。
禅家認為道不屬于知解的範圍,知解則是妄覺,不知分别知解才是無記,可至極之道根本就超越了知解與不知解。
③丈六金身:據載,西方有佛,其形一丈六尺而黃金色。
《北史》說:“時蜀沙門法成,率僧數千人,鑄丈六金身。
” ④擔闆漢:古時人夫負闆,隻見前方,不能見左右。
這裡用來譬喻修禅的一些人偏于一方之見,狹而不廣,局而不通。
⑤掠彴:搖搖晃晃的獨木橋。
⑥菜頭:禅林中管理菜園耕作以供給僧衆菜吃的僧人。
⑦阇梨:阿阇梨之略稱,教給僧徒行為規範方面的師僧。
意譯正行,即糾正僧徒的品行。
譯文 趙州觀音院(亦叫東院)從谂禅師,是曹州郝鄉(今山東曹縣西北,臨界河北省)人。
俗姓郝。
童稚之時,在本州扈通院削發出家,但沒有受戒。
之後,往池陽參南泉禅師,正遇上南泉卧床休息,南泉問:“才從什麼地方來呀?”趙州說:“剛離開瑞像院。
”南泉說:“有沒有見到瑞像呢?”趙州說:“沒有見到瑞像,但是見到一具卧如來。
”南泉又問:“你是有主的沙彌,還是無主的沙彌?”趙州說:“是有主的沙彌。
”南泉問:“你主在什麼地方呢?”趙州說:“值此仲冬嚴寒,我願和尚尊體安康。
”由此,南泉十分器重趙州,而許其為入室弟子。
另一天,趙州問南泉:“什麼是道?”南泉說:“平常心是道。
”趙州說:“學人還可把此道作為目标來趣向和修證嗎?”南泉說:“一旦思量趣向,起心修心,就背離此道了。
”趙州說:“既不可拟向,又怎知此道是道?”南泉說:“道不屬于知解或不知解的範疇。
知解是妄覺,不知解則是虛無。
若是真正通達了平常心的道,你就會感到心像太空一樣,洞徹明朗,無遮無礙,哪裡還用得着去強分是非呢?”趙州于言下頓悟玄理。
于是往嵩嶽琉璃壇受戒,之後又返回南泉山。
另一天,趙州又問南泉:“悟了的人,該怎麼去修行呢?”南泉說:“到山下面做牛去。
”趙州說:“多謝師父指教。
”南泉說:“昨夜三更天,月光灑落到我的窗子上。
” 趙州在南泉充作火頭。
有一天,把門關閉,燒了滿屋子的煙,叫喊道:“救火呀!救火呀!”當時僧衆聽到了呼救,都急忙趕來,趙州卻在門裡說:“道得即開門。
”僧衆都不知所對,隻見南泉把門上鑰匙從窗戶裡遞給趙州,趙州便開了門。
趙州然後到四方去參禅。
首先來到黃檗山,黃檗禅師見趙州來,便關閉方丈門。
趙州就轉身到法堂内放一把火,呼叫:“救火了!救火了!”黃檗開門捉住趙州說:“說呀!再說呀!”趙州說:“賊人過後才張弓。
” 趙州又來到寶壽處,寶壽見他來,即上禅床面向裡坐,用背對着他。
趙州展鋪坐具,向寶壽禮拜。
當寶壽下禅床時,趙州又向外走去了。
又來到鹽官處,說:“看箭。
”鹽官說:“穿過去了。
”趙州說:“射中了。
” 又到夾山那裡,拄着禅杖直入法堂,夾山說:“你來做什麼?”趙州說:“探水之深淺。
”夾山說:“我這裡一滴水亦沒有,你探什麼呢?”趙州便倚着禅杖出去了。
趙州還要去雲遊五台山,有禅門大德作偈留他,偈說: 何處青山不道場?何須策杖禮清涼? 雲中縱有金毛現,正眼觀時非吉祥。
趙州問他:“什麼是正眼?”那位大德沒有作答。
從此,趙州禅風流行于北地。
受信衆的邀請,他住進趙州觀音院(今河北趙縣柏林禅寺)。
有一天,上堂開示禅衆:“如掌上明珠,胡人來映照胡人,漢人來映現漢人。
老僧把一枝草作為丈六金身,把丈六金身又看作一枝草。
佛是煩惱,煩惱是佛。
”這時有僧出來問:“不知佛為誰煩惱?”趙州說:“為芸芸衆生煩惱。
”那僧問:“怎樣消除這種煩惱?”趙州說:“用得着消除嗎?” 趙州掃地的時候,有人問道:“和尚既是善知識,為什麼還有塵呢?”趙州說:“塵是外來的。
”又問:“清淨伽藍為什麼還有塵呢?”趙州說:“噢,是有一點。
”又有人與趙州遊園,見兔子驚走,問說:“和尚是菩薩心腸的大善知識,為什麼兔子見了會被驚走呢?”趙州說:“隻因為老僧好殺。
” 趙州觀音院有陀羅尼石幢子,被大風吹折。
僧問:“陀羅尼幢子是做凡去了,還是做聖去了?”趙州說:“既不做凡,亦不做聖。
”僧問:“究竟做什麼去了?”趙州說:“落地去了。
” 趙州問一座主:“講什麼經?”那座主說:“講《涅槃經》。
”趙州說:“問一段經義,可以嗎?”座主說:“可以。
”趙州用腳向空踢一踢,又用嘴吹一吹氣,說:“這是什麼義?”座主說:“經中無此義。
”趙州說:“此乃五百力士揭石義,怎麼便說是無?” 大衆晚間參禅的時候,趙州說:“今夜我回答你們的話,有要提問的人就站出來。
”這時有一位僧人便出來禮拜,趙州說:“剛才本想抛磚引玉,卻引出一個墼子來。
” 有僧去雲遊五台,路上問一位老婆婆:“去五台山的路該怎麼走?”老婆婆說:“就那麼一直往前走。
”那僧這樣去了。
老婆婆自言自語:“又那樣去了。
”那僧見趙州禅師後,把這事講給趙州聽,趙州說:“待我去看看這老婆婆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第二天,趙州去問那老婆婆:“去五台山的路向什麼方向走?”老婆婆仍說:“就那麼一直往前去。
”趙州去後,老婆婆又自說:“又那樣去了。
”趙州回觀音院後對那僧說:“我為你識破這老婆婆究竟怎麼回事了。
” 僧問:“那樣來的人,師父接引他嗎?”趙州說:“接。
”又問:“不那樣來的人,師父還接引嗎?”趙州說:“亦接。
”那僧疑惑不解:“那樣來的人,師父要接引,不那樣來的人又如何接引呢?”趙州說:“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
” 趙州出院,路逢一婆子,婆子問:“和尚住什麼地方?”趙州說:“趙州東院西。
”婆子無語。
趙州回院後問衆僧:“我對婆子說的那個‘西’字,該理解成‘東西’呢,還是‘栖泊’呢?”趙州說:“你們現在來做一回鹽鐵判官。
”僧說:“和尚為什麼那樣說?”趙州說:“隻因為你們識字。
” 有新來的僧人說:“我從長安來,橫擔一條拄杖,不曾碰倒一個人。
”趙州說:“那是因為你大德拄杖短。
”僧人無語對答。
有位僧人給趙州禅師畫了一幅像,呈給趙州看,趙州說:“且說說像不像我?像我的話就打殺老僧,不像我的話就把這幅真像燒掉。
”那僧面對禅師的這道二難題目,說不出是像還是不像。
趙州有一次指着熊熊燃燒的火苗,問僧說:“老僧把這個叫作火,你叫它什麼?”那僧無語。
趙州說:“不識禅的玄旨,念靜坐禅是徒勞的。
” 有新到僧來參,趙州問:“什麼地方來的呀?”那僧說:“從南方來的。
”趙州說:“佛法盡在南方,你來這裡(北方)幹什麼?”那僧說:“佛法豈有南北地域之分呢?”趙州說:“不管你是從雪峰那裡,還是從雲居那裡來,你都隻是一個擔闆漢。
” 僧問:“什麼是佛?”趙州說:“那殿裡的就是。
”僧說:“那殿裡的不是泥龛塑像嗎?”趙州說:“是的。
”那僧再說:“我問的什麼是佛?”趙州說:“那殿裡的就是。
”那僧說:“學人迷昧不悟,懇請禅師指點迷津。
”趙州說:“你吃粥了嗎?”僧說:“吃過了。
”趙州說:“那麼你就洗缽去吧。
”那僧忽然醒悟。
趙州上堂開示:“一落入是非之境,就紛然失去自心,這個時候還容得你來答話嗎?”後來有僧把從趙州這裡聽到的說給南方的洛浦禅師,洛浦聽後,扣打他的牙齒。
那僧又說給雲居禅師,雲居說:“何必多此一舉呢?”那僧仍回趙州處,又把他在南方的所遇說給趙州禅師,趙州說:“南方大有人會喪身失命。
” 有僧來到趙州處,說:“久聞趙州石橋的大名,可到此一看,卻隻是一座獨木橋。
”趙州說:“是啊,你見到的隻是獨木橋,卻沒見到真正的趙州橋。
”那僧問:“什麼是真正的趙州橋呢?”趙州說:“過來,過來。
” 後來又有僧同前僧一樣問這個問題,趙州亦如前面一樣回答了他。
僧問:“什麼是趙州橋?”趙州說:“這座橋既過驢亦過馬,默默承受着驢馬的踐踏。
”又問:“什麼是獨木橋呢?”趙州說:“隻能一個個地過人。
” 趙州聽到有一沙彌參禅用的是“喝”,趙州于是對侍者說:“教他去吧。
”侍者便教那沙彌離開此地,沙彌亦就珍重地離開了。
趙州說:“沙彌已經進了門,侍者還在門外面。
” 趙州問新來的僧人:“從什麼地方來?”僧說:“從南方來。
”趙州說:“你知不知道有趙州關?”那僧說:“禅師須知有不涉關的人。
”趙州罵說:“你這個偷販私鹽的漢子!”僧問:“什麼是西來意?”趙州下禅床站立。
僧說:“莫非這個便是西來意?”趙州說:“老僧并未說這樣的話。
” 趙州問僧人:“今天吃生菜,還是吃熟菜?”僧人拈起菜來對趙州說:“如今知恩報恩的人少,忘恩負義的人多。
” 有僧問:“空劫之中還有沒有人修行呢?”趙州說:“你稱什麼是空劫?”僧說:“空無一物時即是空劫。
”趙州說:“這個‘空無一物’,始稱得上是修行,你所謂的‘空劫’是什麼意思呢?”那僧無語對答。
僧問:“什麼是玄中玄?”趙州說:“你這樣參玄有多少時間了?”僧說:“我參玄已很久了。
”趙州說:“你如果不遇老僧的話,差不多要被玄殺了。
”僧問:“萬法歸于一,一歸于何所呢?”趙州說:“老僧在青州時,做了一領布衫,有七斤重。
” 僧問:“夜間離開兜率天宮,白晝降至閻浮大地,于其中間,摩尼寶珠為什麼不閃現出光彩呢?”趙州說:“你剛才說什麼?”那僧再說了一遍,趙州說:“毗婆屍佛(過去七佛之一。
指釋迦牟尼成佛前所出現的佛)早就留心這點了,可直至如今還不得其妙。
” 趙州問院主:“什麼地方來的呢?”院主說:“放生去了。
”趙州說:“鳥兒為什麼會飛去?”院主說:“怕我吧。
”趙州說:“你在這裡管事已有十年,怎麼還說那樣的話?”院主卻問:“鳥兒為什麼能飛走呢?”趙州說:“院主無殺生之心。
” 趙州托起缽盂說:“三十年後若能見老僧,老僧就把此缽給他留取供養;若不能見老僧,就把它打破。
”這時一僧出來說:“那要三十年之後才敢說能不能見到和尚。
”趙州于是打破了此缽。
有僧來辭行,趙州問:“往什麼地方去?”僧說:“參雪峰去。
”趙州說:“雪峰如果問起你,說和尚有何言句,你拿什麼來回答他?”僧說:“我不會說,請和尚賜教。
”趙州說:“冬天就說寒冷,夏天就說炎熱。
”又說:“雪峰若問你,究竟做什麼事,你如何對答?”那僧仍說不會,趙州說:“你隻要說,我雖親從趙州來,但不是傳話人。
” 那僧到了雪峰處,一依趙州之叮囑跟雪峰說了。
雪峰卻說:“亦隻有趙州才能說出這樣的話。
”玄沙聽到此事後說:“大小趙州都敗北,卻還不知。
” 僧問:“什麼是趙州一句?”趙州說:“老僧半句亦沒有,何來一句?”僧說:“和尚哪裡能沒有呢?”趙州說:“老僧不是一句。
” 僧問:“什麼是真正的出家?”趙州說:“不為高名,不求苟得。
” 僧問:“什麼是祖師意?”趙州敲打床腳。
僧說:“莫非這個便是嗎?”趙州說:“說出來就不是了。
” 有人問:“和尚還入地獄嗎?”趙州說:“老僧最後入。
”那人說:“和尚是大善知識,為什麼還要入地獄?”趙州說:“老僧若不入地獄,誰來教化你們呢?” 一天,真定帥王公率領諸子入觀音院,趙州禅師端坐不動,問道:“大王會嗎?”王公說:“不會。
”趙州說:“自小持齋身已老,見人無力下禅床。
”王公聽了,對趙州尤加禮重。
第二天,派一将軍來傳話,趙州卻下禅床來迎接。
過了一會兒,侍者問:“和尚見大王來不下禅床迎接,今天見其将軍來卻下禅床,是什麼道理呢?”趙州說:“你有所不知,第一等人來自然是禅床上迎接,中等人來下禅床迎接,末等人來要到三門外迎接了。
”趙州又托将軍轉呈拂子給王公,說:“若要問從哪裡得來,就說是老僧平生用不盡的。
” 趙州禅師的玄言流布天下,時人皆稱之為“趙州門風”,都無不由衷信服。
唐乾甯四年(公元八九七年)十一月二日圓寂,世壽一百二十。
後谥真際大師。
第四世仰山慧寂 原典 袁州仰山慧寂禅師,韶州懷化人也。
姓葉氏。
年十五欲出家,父母不許。
後二載,師斷手二指,跪緻父母前,誓求正法,以答劬勞。
遂依南華寺通禅師落發,未登具①即遊方②。
初谒耽源,已悟玄旨。
後參沩山,遂升堂奧③。
祐問曰:“汝是有主沙彌,無主沙彌?”師曰:“有主。
”曰:“在什麼處?”師從西過東立。
祐知是異人,便垂開示。
師問:“如何是真佛住處?”祐曰:“以思無思之妙,返思靈焰之無窮。
思盡還源,性相常住。
事理不二,真佛如如。
”師于言下頓悟。
自此執侍。
尋往江陵受戒,住夏,探律藏。
後參岩頭,岩頭舉起拂子,師展坐具④。
岩拈拂子置背後,師将坐具搭肩上而出。
岩雲:“我不肯汝放,隻肯汝收。
” 又問石室:“佛之與道,相去幾何?”石室雲:“道如展手,佛似握拳。
”乃辭石室,石室門送,召雲:“子莫一向去,已後卻來我邊。
” 韋宙就沩山請一伽陀⑤,沩山曰:“觌面相呈猶是鈍漢,豈況形于紙筆?”乃就師請,師于紙上畫一圓相,注雲:“思而知之落第二頭,不思而知落第三首。
” 一日,随沩山開田,師問曰:“這頭得恁麼低,那頭得恁麼高。
”祐曰:“水能平物,但以水平。
”師曰:“水也無憑,和尚但高處高平,低處低平。
”祐然之。
有施主送絹,師問:“和尚受施主如是供養,将何報答?”祐敲禅床示之。
師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