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嶽系法嗣
關燈
小
中
大
南泉就向那僧說:“老僧上山去,待到齋時,你做飯自己吃過之後,再送一份飯到山上給我。
”不久,那僧自己吃了飯,卻一時忘了南泉的囑托,解開衣服就床上卧。
南泉等了很久,老不見那僧上山送飯來,就去庵堂看看到底怎麼回事。
結果發現那僧在床上睡得正香着呢,南泉見此情景不由得亦到床的另一邊睡起來,那僧于是起來。
南泉後來說:“我從前住庵時,有一個伶俐道人,如今卻再亦見不到了。
”南泉拈起球子問僧:“那個是不是像這個呀?”僧說:“不像。
”南泉說:“你什麼地方見過那個,便說不像呢?”僧說:“若要問我什麼地方見過,和尚你就放下手中物。
”南泉說:“看來你還長了一隻眼。
” 陸亘大夫對南泉說:“僧肇法師持論甚是奇特,他說‘萬物同根,是非一體’,和尚對此有什麼看法呢?”南泉手指庭院中的一株牡丹花,說:“大夫,如今世上的人,就是看到了這株花,亦隻像是做夢一樣。
”陸亘惘然莫測南泉的玄旨。
又問:“天王居何地位?”南泉說:“如果是天王,就根本不論什麼地位。
”陸亘說:“弟子聽說天王居的是初地。
”南泉說:“那是以天王身得道成佛後,又現了天王身在初地說法。
”陸亘于是回歸宣城治所。
南泉問:“大夫回去後将用什麼治理民衆?”陸亘說:“以智慧治民。
”南泉說:“那樣的話,彼處生靈就要遭塗炭了。
” 有一次南泉入宣州城,陸亘大夫出城迎接,指着城門說:“人人都稱這個為甕門,不知和尚叫它什麼門?”南泉說:“老僧若說出來,恐怕辱沒大夫的風化。
”陸又問:“突然賊來偷襲時怎麼辦?”南泉說:“王老師罪過。
”陸又問:“大悲菩薩用這麼多手眼幹什麼?”南泉說:“這就好比國家用大夫做什麼?” 南泉設齋祭奠馬大師的亡靈,問僧衆道:“不知馬大師來不來?”僧衆不知所對。
洞山說:“如果有人做伴就會來的。
”南泉說:“你雖是後生,可是如良玉,很可以雕琢一番的。
”洞山說:“和尚請不要壓良為賤。
” 南泉問良欽:“世界壞滅的時候還有佛嗎?”良欽說:“有。
”南泉問:“是誰呢?”答說:“是良欽。
”南泉說:“那時,整個世界都空了破滅了,你居何國土呢?”良欽沒有再說。
僧問:“祖祖相傳,到底傳的什麼?”南泉說:“一二三四五。
”問:“古人所傳的是什麼事?”南泉說:“等你成為古人,你就知道了。
”那僧氣憤地說:“和尚為什麼妄語?”南泉說:“我沒有妄語,卻是盧行者(惠能)妄語。
”問:“十二時中以何為境?”南泉說:“為何不問王老師?”僧說:“問了呀。
”南泉說:“還曾示你什麼境呢?”僧問:“青蓮不随風火散,此時如何?”南泉說:“無風火不随時又怎麼樣?”僧不知對答。
南泉卻問:“不思善,不思惡,甚至連思的念頭亦不生時,還我本來面目來。
”僧說:“無容止可露。
” 南泉問講經的座主:“你為我講幾遍經,可以嗎?”座主說:“我給和尚講經,和尚必須為我說禅才行。
”南泉說:“不可以拿金彈子換銀彈子。
”座主說:“我不明白和尚的意思。
”南泉說:“你看空中一片雲,是被釘子釘住了呢,還是被藤纜纏住了?” 僧問:“空中有一顆明珠,怎樣才能取得呢?”南泉說:“斫竹編成梯子從空中取。
”問:“空中如何布梯呢?”南泉說:“那麼,你打算怎麼取?”僧辭行時問說:“學人到諸方禅林,若有人問和尚近來做什麼了,我該如何對答呢?”南泉說:“你就告訴他們,我近來了解了兩人如何相撲。
”僧問:“什麼意思呢?”南泉說:“一拍雙泯。
” 又有僧問:“父母未生時,鼻孔在什麼地方?”南泉說:“父母生你之後,鼻孔在哪裡呢?” 南泉将要謝世的時候,第一座問:“和尚打百年後,向什麼地方去呢?”南泉說:“山下做一頭水牯牛去。
”第一座說:“我随和尚去,可以嗎?”南泉說:“你若要随我去,須銜一莖草來。
”南泉禅師此後即患病。
大和八年(公元八三四年)甲寅歲十二月二十五日淩晨,告訴門人說:“星為雲翳,燈火幻滅,已經很久了,這不是對我說有來有去嗎?”說完就謝世了。
世壽八十七,僧臘五十八。
南泉禅師的遺體在第二年春天入塔。
第二世龐蘊居士 原典 襄州居士龐蘊者,衡州衡陽縣人也,字道玄。
世以儒為業,而居士少悟塵勞①,志求真谛。
唐貞元初,谒石頭和尚,忘言會旨。
複與丹霞禅師為友。
一日,石頭問曰:“子自見老僧已來,日用事作麼生?”對曰:“若問日用事,即無開口處。
”複呈一偈雲: 日用事無别,唯吾自偶諧。
頭頭非取舍,處處勿張乖。
朱紫誰為号,丘山絕點埃。
神通并妙用,運水及搬柴。
石頭然之曰:“子以缁耶,素耶②?”居士曰:“願從所慕。
”遂不剃染。
後之江西參問馬祖雲:“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祖雲:“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居士言下頓領玄要。
乃留駐參承,經涉二載。
有偈曰: 有男不婚,有女不嫁; 大家團栾頭,共說無生話。
自爾機辯迅捷,諸方向之。
嘗遊講肆,随喜③《金剛經》,至“無我無人”處,緻問曰:“座主,既無我無人,是誰講誰聽?”座主無對。
居士曰:“某甲雖是俗人,粗④知信向。
”座主曰:“隻如居士意作麼生?”居士乃示一偈雲: 無我複無人,作麼有疏親? 勸君休曆坐,不似直求真。
金剛般若性,外絕一纖塵。
我聞并信受,總是假名陳。
座主聞偈,欣然仰歎。
居士所至之處,老宿多往複,問酬皆随機應響,非格量軌轍之可拘也。
元和中,北遊襄漢,随處而居,或鳳嶺鹿門,或鄽肆闾巷。
初住東岩,後居郭西小舍。
一女名靈照,常随制竹漉籬,令鬻之以供朝夕。
有偈曰: 心如境亦如,無實亦無虛。
有亦不管,無亦不居。
不是賢聖,了事凡夫。
易複易,即此五蘊有真智。
十方世界一乘同,無相法身豈有二? 若舍煩惱入菩提,不知何方有佛地? 居士将入滅,令女靈照出視日早晚,及午以報。
女遽報曰:“日已中矣,而有蝕也。
”居士出戶觀次,靈照即登父座,合掌⑤坐亡。
居士笑曰:“我女鋒捷矣。
”于是更延七日。
州牧于公問疾次,居士謂曰:“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
好住世間,皆如影響。
”言訖,枕公膝而化。
遺命焚棄江湖,缁白傷悼。
謂禅門龐居士,即毗耶淨名⑥矣。
有詩偈三百餘篇傳于世。
注釋 ①塵勞:佛家所謂煩惱的異名。
如貪、嗔、癡等諸煩惱染污真性,勞亂身心,故稱塵勞。
②缁耶,素耶:缁素,僧俗的别稱。
同“缁白”。
③随喜:佛教術語。
指見人做功德而樂意參加;亦指随着衆人做某種表示。
④粗:略微。
⑤合掌:又作合十,即合兩掌于胸前,集中心思而恭敬禮拜之意。
本為印度自古所行的禮法,印度人認為右手為神聖之手,左手為不淨之手,故有分别使用兩手的習慣,然若兩手合而為一,則為人類不淨面與神聖面的合一。
佛教沿用以示人類最真實的面目。
⑥毗耶淨名:毗耶離城的維摩诘居士。
譯文 襄州居士龐蘊,是衡州衡陽縣(今湖南)人,字道玄。
家世本以儒為業,少年龐蘊卻悟破塵俗之煩惱,立志追求佛法真谛。
唐貞元初(公元七八五年),在石頭和尚處參禅,得意忘言,頓悟玄旨。
此時正好丹霞亦在石頭門下參禅,故又與丹霞禅師為道友。
有一天,石頭和尚問居士:“你自從見了老僧以來,日常生活是怎麼度過的?”居士說:“若問日常生活如何,無從開口回答。
”但有一偈可呈和尚。
偈說: 日用事無别,唯吾自偶諧。
頭頭非取舍,處處勿張乖。
朱紫誰為号,丘山絕點埃。
神通并妙用,運水及搬柴。
石頭看偈之後,心下深以為然。
但問龐蘊:“你這樣度過日常生活,是出家和尚呢,還是世間俗士?”龐蘊說:“我過的是在家居士的生活。
”石頭和尚于是不再為其剃染。
龐蘊後來往江西參問馬祖,說:“不與萬法為侶者,那是什麼人?”馬祖說:“待你一口吸盡了西江水,我就告訴你。
”居士于此言下即悟玄妙之旨。
于是留駐江西,參承馬祖,曆經二年。
這時有偈說: 有男不婚,有女不嫁; 大家團栾頭,共說無生話。
從此,居士機鋒敏捷,辯才無礙,四方禅者都很向往他的道風,争相與他砥砺禅機。
居士曾至講經場所随喜《金剛經》,當座主講到“無我無人”處時,向座主提問:“座主既說無我無人,那麼是誰在講,又是誰在聽?”那座主被問得啞口無言。
居士說:“我雖是俗人,但略知一二。
”座主說:“那麼依居士看來怎麼樣呢?”居士于是出示一偈,說: 無我複無人,作麼有疏親? 勸君休曆坐,不似直求真。
金剛般若性,外絕一纖塵。
我聞并信受,總是假名陳。
座主聽說此偈,又是欣喜,又是仰歎。
居士所到之處,資深飽學之士多反複問難,居士從容自如,随機應答,絕不死守經義,為條條框框所拘限。
元和年間(公元八〇六—八二〇年),居士北遊襄漢之地,随處而居,或鳳嶺鹿門,或小城裡巷。
起初住東岩之堂,後又居郭西小舍。
有一愛女,名靈照,常随父編制一些竹漉籬,拿到集市去賣,用以供給日常生活。
居士這時有偈說: 心如境亦如,無實亦無虛。
有亦不管,無亦不居。
不是賢聖,了事凡夫。
易複易,即此五蘊有真智。
十方世界一乘同,無相法身豈有二? 若舍煩惱入菩提,不知何方有佛地? 居士快要入滅的時候,吩咐愛女靈照去戶外觀看日頭的早晚,到中午時報告他。
靈照出去不久即來報告說:“日頭已入中天,可好像被什麼蝕了一塊。
”待居士出戶觀看,靈照立即登上父座,雙手合掌,坐化了。
居士回來見此情景,笑道:“我女機鋒敏捷不亞于我。
”居士于是把死期推延七日。
州官于公前來問疾,居士對他說:“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
貪戀塵世間,就好比追逐人之影、聲之響。
”說完,居士頭枕于公之膝而化。
留下遺囑,火化之後,把骨灰撒于江河湖泊。
僧俗二界得到居士入滅的消息後,都深感悲痛,十分悼念。
世稱禅門龐居士就是當年毗耶離城的維摩诘啊。
居士有詩偈三百多篇,流傳世間。
第三世沩山靈祐 原典 潭州沩山靈祐禅師者,福州長溪人也。
姓趙氏。
年十五辭親出家,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師剃發,于杭州龍興寺受戒,究大小乘經律。
二十三遊江西,參百丈大智禅師。
百丈一見,許之入室,遂居參學之首。
一日侍立,百丈問:“誰?”師曰:“靈祐。
”百丈雲:“汝撥爐中有火否?”師撥雲:“無火。
”百丈躬起,深撥得少火,舉以示之雲:“此不是火?”師發悟禮謝,陳其所解。
百丈曰:“此乃暫時岐路耳。
經雲:‘欲見佛性,當觀時節因緣。
’時節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憶,方省己物,不從他得。
故祖師雲:‘悟了同未悟,無心得無法。
’隻是無虛妄凡聖等心,本來心法元自備足。
汝今既爾,善自護持。
” 時司馬頭陀自湖南來,百丈謂之曰:“老僧欲往沩山,可乎?”對雲:“沩山奇絕,可聚千五百衆,然非和尚所住。
”百丈雲:“何也?”對雲:“和尚是骨人,彼是肉山①,設居之徒不盈千。
”百丈雲:“吾衆中莫有人住得否?”對雲:“待曆觀之。
”百丈乃令侍者喚第一座來,問雲:“此人如何?”頭陀令謦欬一聲,行數步,對雲:“此人不可。
”又令喚典座②來,頭陀雲:“此正是沩山主也。
” 百丈是夜召師入室,囑雲:“吾化緣在此,沩山勝境,汝當居之,嗣續吾宗,廣度後學。
”時華林聞之曰:“某甲忝居上首,祐公何得住持③?”百丈雲:“若能對衆下得一語出格,當與住持。
”即指淨瓶問雲:“不得喚作淨瓶,汝喚作什麼?”華林雲:“不可喚作木也。
”百丈不肯。
乃問師,師蹋倒淨瓶。
百丈笑雲:“第一坐輸卻山子也。
”遂遣師往沩山。
是山峭絕,敻無人煙。
師猿猱為伍,橡栗充食,山下居民稍稍知之,帥衆共營梵宇。
連帥李景讓奏号“同慶寺”,相國裴公休嘗咨玄奧,繇是天下禅學若輻湊焉。
師上堂示衆雲:“夫道人之心,質直無僞,無背無面,無詐妄心行。
一切時中,視聽尋常,更無委曲,亦不閉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
從上諸聖,隻是說濁邊過患,若無如許多惡覺情是想習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淨無為,澹濘無礙。
喚他作道人,亦名無事之人。
” 時有僧問:“頓悟之人更有修否?”師雲:“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時,修與不修,是兩頭語。
如今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淨,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
不道别有法,教渠修行趣向。
從聞入理,聞理深妙。
心自圓明,不居惑地。
縱有百千妙義抑揚當時,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計。
以要言之,則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
若也單刀趣入,則凡聖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 仰山問:“如何是西來意?”師雲:“大好燈籠。
”仰山雲:“莫隻這個便是麼?”師雲:“這個是什麼?”仰山雲:“大好燈籠。
”師雲:“果然不識。
” 一日,師謂衆雲:“如許多人隻得大機,不得大用。
”仰山舉此語,問山下庵主雲:“和尚恁麼道意旨何如?”庵主雲:“更舉看。
”仰山拟再舉,被庵主蹋倒。
歸舉似師,師大笑。
師在法堂坐,庫頭④擊木魚,火頭⑤擲卻火抄,拊掌大笑。
師雲:“衆中也有恁麼人?”喚來問:“作麼生?”火頭雲:“某甲不吃粥,肚饑,所以喜歡。
”師乃點頭。
普請摘茶,師謂仰山曰:“終日摘茶,隻聞子聲,不見子形。
請現本形相見。
”仰山撼茶樹。
師雲:“子隻得其用,不得其體。
”仰山雲:“未審和尚如何?”師良久,仰山雲:“和尚隻得其體,不得其用。
”師雲:“放子二十棒。
” 師謂仰山曰:“寂子速道,莫入陰界。
”仰山雲:“慧寂信亦不立。
”師雲:“子信了不立,不信不立?”仰山雲:“隻是慧寂更信阿誰?”師雲:“若恁麼即是定性聲聞。
”仰山雲:“慧寂佛亦不見。
”師問仰山:“《涅槃經》四十卷,多少佛說?多少魔說?”仰山雲:“總是魔說。
”師雲:“已後無人奈子何。
”仰山雲:“慧寂即一期⑥之事,行履在什麼處?”師雲:“隻貴子眼正,不說子行履。
” 仰山蹋衣次,提起問師雲:“正恁麼時,和尚作麼生?”師雲:“正恁麼時,我這裡無作麼生。
”仰山雲:“和尚有身而無用。
”師良久,卻拈起問:“汝正恁麼時,作麼生?”仰山雲:“正恁麼時,和尚還見伊否?”師雲:“汝有用而無身。
” 師一日喚院主⑦,院主來。
師雲:“我喚院主,汝來作什麼?”院主無對。
又令侍者喚第一座,第一座來,師雲:“我喚第一座,汝來作什麼?”亦無對。
師問新到僧:“名什麼?”僧雲:“名月輪。
”師作一圓相問:“何似這個?”僧雲:“和尚恁麼語話,諸方大有人不肯在。
”師雲:“貧道即恁麼,阇梨作麼生?”僧雲:“還見月輪麼?”師雲:“阇梨恁麼道,此間大有人不肯諸方。
” 師問雲岩雲:“聞汝久在藥山,是否?”岩雲:“是。
”師雲:“藥山大人相如何?”雲岩雲:“涅槃後有。
”師雲:“涅槃後有如何?”雲岩雲:“水灑不着。
”雲岩卻問師:“百丈大人相如何?”師雲:“巍巍堂堂,炜炜煌煌。
聲前非聲,色後非色。
蚊子上鐵牛,無汝下嘴處。
” 師過淨瓶與仰山,仰山拟接,師卻縮手雲:“是什麼?”仰山雲:“和尚還見個什麼?”師雲:“若恁麼,何用更就吾覓?”仰山雲:“雖然如此,仁義道中,與和尚提瓶挈水亦是本分事。
”師乃過淨瓶與仰山。
師與仰山行次,指柏樹子問雲:“前面是什麼?”仰山雲:“隻這個柏樹子。
”師卻指背後田翁雲:“這阿翁向後亦有五百衆。
”師問仰山:“從何處歸?”仰山雲:“田中歸。
”師雲:“禾好刈也未?”仰山雲:“好刈也。
”師雲:“作青見,作黃見,作不青不黃見?”仰山雲:“和尚背後是什麼?”師雲:“子還見麼?”仰山拈起禾穗雲:“和尚何曾問這個?”師雲:“此是鵝王擇乳。
” 冬月,師問仰山:“天寒,人寒?”仰山雲:“大家在這裡。
”師雲:“何不直說?”仰山雲:“适來也不曲,和尚如何?”師雲:“直須随流。
” 有僧來禮拜,師作起勢。
僧雲:“誰和尚不起?”師雲:“老僧未曾坐。
”僧雲:“某甲亦未曾禮。
”師雲:“何故無禮?”僧無對。
石霜會下有二禅客到,雲:“此間無一人會禅。
”後普請般柴,仰山見二禅客歇,将一橛柴問雲:“還道得麼?”俱無語。
仰山雲:“莫道無人會禅好。
”歸舉似沩山雲:“今日二禅客被慧寂勘破⑧。
”師雲:“什麼處被子勘破?”仰山便舉前話,師雲:“寂子又被吾勘破。
” 師睡次,仰山問訊,師便回而向壁。
仰山雲:“和尚何得如此?”師起雲:“我适來得一夢,汝試為我原看。
”仰山取一盆水與師洗面。
少頃,香嚴亦來問訊,師雲:“我适來得一夢,寂子原了。
汝更與我原看。
”香嚴乃點一碗茶來。
師雲:“二子見解過于鹙子。
” 師上堂示衆雲:“老僧百年後,向山下作一頭水牯牛,左脅書五字雲‘沩山僧某甲’。
此時喚作沩山僧,又是水牯牛;喚作水牯牛,又雲沩山僧,喚作什麼即得?” 師敷揚宗教,凡四十餘年,達者不可勝數,入室弟子四十一人。
唐大中七年正月九日,盥漱敷坐,怡然而寂。
壽八十三,臘六十四。
塔于本山,敕谥大圓禅師,塔曰清淨。
注釋 ①肉山:佛教說比丘虛受信施,則死後為大肉山,以償其債。
這裡指稱可以容納廣大僧衆的山林。
②典座:是禅林僧職,主辦大衆床座及齋粥等供養僧衆的事務。
③住持:禅寺的主僧,一寺之主,一山之主。
④庫頭:僧職,司寺内庫房的出納。
⑤火頭:禅院燒飯的僧人。
⑥一期:人之一生。
⑦院主:是監寺的舊譯,一種僧職。
禅林有四主事,即監寺、維那、典座、直歲。
監寺是主事四員之一,又名監院,俗稱當家。
⑧勘破:禅林師家判别修行者的功力深淺,看破其機鋒的用意和疏漏,就稱為勘破。
譯文 潭州(今湖南長沙)沩山靈祐禅師,是福州長溪(今福建)人。
俗姓趙。
十五歲那年辭别雙親,出家做了和尚,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師剃發,在杭州龍興寺受戒,究習大小乘經律。
二十三歲遊學江西,參問百丈山大智禅師(懷海),百丈一見即許他為入室弟子。
在百丈門下諸多參禅學人中,沩山靈祐占居首席。
有一天,靈祐侍立在百丈禅師的身旁,百丈問:“是誰呀?”答說:“是靈祐。
”百丈對靈祐說:“你去撥一下爐子,看看爐中還有沒有火。
”靈祐去撥了一下,說:“已經沒有火了。
”百丈于是坐起,親自去撥一下,從深處撥得一些火星,指給沩山看:“這不是火嗎?”靈祐由此若有所悟。
禮謝百丈之後,陳述其所悟解。
百丈則對他說:“你剛才處在暫時的迷途歧路中,經人稍一點撥便豁然醒悟。
經說:‘欲見佛性,當觀時節因緣。
’既然時節來了,就會迷途知返,廓然開悟。
就如同忽然想起久已忘卻的往事,所謂直見佛性其實就是對沉睡的自身的醒悟,并不是從他而得的。
所以祖師又說:‘悟了同未悟,無心得無法。
’這‘無心’,自然是無虛妄心、無凡聖等二元對立的心。
如此一顆心,就是人的本來心,它本自具足,圓融無礙。
靈祐你今天已悟得本心佛性,望善自護持。
” 其時,司馬頭陀(此人除參禅外,善看風水、鑒人物)從湖南來參百丈,百丈對他說:“老僧想去沩山定居,你以為如何?”司馬說:“沩山奇絕,可聚一千五百僧衆,然而并非和尚的道場。
”百丈問:“為什麼呢?”司馬說:“和尚是骨人,會下之徒不超過一千,而彼是肉山,須有肉相者才能承當得起。
”百丈問:“我門下有人住得此山嗎?”司馬說:“待我一一看來。
”百丈于是吩咐侍者叫第一座(即華林和尚)來,問司馬說:“此人如何?”司馬讓第一座咳嗽一聲,走幾步路,然後,司馬說:“此人不适合居沩山。
”百丈又叫侍者喚典座(即靈祐)來,司馬頭陀一見便說:“此人正是沩山之主。
” 百丈于是當夜召喚靈祐進入方丈室,囑告說:“我弘化禅法,緣隻在此。
沩山勝境,當你所居。
望你嗣續我宗,廣度後學。
”當時第一座華林聽說百丈禅師傳心印給了靈祐,内心就有些不平,便去問師父:“某雖不才,畢竟忝居上首,祐公他如何就能得了沩山住持?”百丈說:“誰若能當着大家的面下得一語,不同凡響,我就把沩山住持之職交付給誰。
”百丈随手指一淨瓶,問說:“不能叫它淨瓶,你叫它什麼?”華林說:“亦不可叫作木◆。
”對華林的回答,百丈沒有滿意。
于是問靈祐,但見靈祐并不答話,飛起一腳,踢倒淨瓶。
百丈朗聲大笑:“第一座(華林)輸給山子(靈祐)了。
”靈祐于是受師之遣,去沩山(今湖南境内)另建叢林。
沩山山勢險峻,峭壁林立,渺無人煙。
靈祐禅師來此山時,與猿猱為伍,以橡栗充食,以後才漸漸地被山下居民所知曉。
這裡的山民民風淳樸,一起上山與靈祐禅師共建禅寺。
連帥李景讓奏聞天子,賜号同慶寺。
相國公裴休亦曾前來,咨詢禅理之玄奧。
由此,沩山靈祐名聞天下,四方禅人雲集座下。
沩山上堂開示禅衆:“道人之心,質樸無華,純直無僞,既無背面之分,更無詐妄心行。
我們參禅學人的修行,在任何時候,隻要像平常一樣視聽,而心不加以歪曲,亦即不須閉眼塞耳,但是情不附物,心中超然就可以了。
自古聖賢都隻說污濁的害處,志在消滅那些層出不窮的惡知惡覺和迷情妄念。
我今說清淨無為,平常無事,恰似那秋水澄澈,澹濘無礙,我把這稱作得道的人,亦稱作無事的人。
” 這時,有僧問:“頓悟的人,還要不要修道呢?”沩山說:“若真悟得本心,他自知道,修與不修,這是兩碼事。
對初心頓悟者而言,他的初心因某種因緣而一念頓悟,但無始以來曠劫之中積聚的一些習氣卻未能頓淨,須教他在現世的行業和流動的思想意識中逐漸淨除。
從這一點看,初心頓悟後,仍不能放棄修行。
這倒不是說别有法門教他去修行、去趣向和證悟。
隻是說,從聞入理,聞理深妙,不能淺嘗辄止;由心悟道,心自圓明,當不居惑地。
縱然有百千妙義,抑揚于一時,亦都是為了讓學人自心悟解,自己坐起披衣做活計。
簡要地說,要悟入真如實相,則容不得一絲纖塵,而在具體的修行中,又須不舍一法。
亦就是說,若單刀趣入自心,則雖超凡越聖,真性流露,而日常行事仍須理事不二,這樣才可稱作如如佛。
” 仰山慧寂問沩山禅師:“達磨祖師從西天來東土,傳揚了什麼意旨?”沩山說:“大好的燈籠。
”仰山說:“莫非這個便是嗎?”沩山說:“‘這個’是指什麼?”仰山說:“大好的燈籠。
”沩山說:“果然不識。
” 有一天,沩山對禅衆說:“如今有很多人隻得大機,卻未得大用。
”仰山不明白沩山的意旨,拿這話去問山下庵主,說:“和尚這樣說,是什麼意思呢?”庵主說:“你再說說看。
”仰山想再說時,被庵主一腳踏倒。
仰山回山後,又把這事告訴了沩山,沩山聽了,呵呵大笑。
沩山在法堂端坐,耳邊傳來庫頭敲擊木魚的聲音,忽又見火頭擲掉火叉,然後拊掌大笑。
沩山詫異:“僧衆中居然有這等人物?”便把火頭叫過來,問:“剛才怎麼回事?”火頭說:“我沒有吃粥,肚中饑餓難忍,因此發笑。
”沩山聽後點頭無語。
有一次,普請采茶,沩山對仰山說:“整天采茶,隻聞你聲,不見你形,請現出本形,讓我見見。
”仰山于是搖撼茶樹。
沩山說:“你隻得其用,不得其體。
”仰山說:“不知和尚怎麼樣?”沩山默默片刻,仰山說:“和尚隻得其體,未得其用。
”沩山喝道:“我打你二十棒。
” 又有一次,沩山對仰山說:“寂子(慧寂)快說,莫入陰界。
”仰山說:“慧寂信根未立。
”沩山說:“你是信了未立,還是不信未立?”仰山說:“我除了慧寂,還需要信誰?”沩山說:“如果這樣,你至多隻是定性聲聞。
”仰山說:“慧寂根本不見什麼佛。
”沩山又問仰山:“《涅槃經》四十卷,其中有多少佛說,有多少魔說?”仰山說:“都是魔說。
”沩山印可說:“以後恐怕無人能奈何你。
”仰山說:“慧寂乃一時之過客,且問我當在什麼處行化?”沩山說:“我隻關心你法眼正與否,不管你行化在何處。
” 仰山洗衣服的時候,提起正洗的衣服問沩山:“正在這個時候,和尚做什麼?”沩山說:“正在這個時候,我不做什麼。
”仰山說:“和尚有身而無用。
”過了一會兒,沩山問仰山:“正在這個時候,你做什麼呢?”仰山說:“正在這個時候,和尚有沒有見到那個呢?”沩山說:“你有用而無身。
” 沩山有一天喚院主,院主來之後,沩山卻說:“我喚院主,你來幹什麼?”院主感到莫明其妙。
沩山又派侍者去喚第一座,第一座來之後,沩山亦同樣說:“我喚的是第一座,你來幹什麼?”第一座亦不知所對。
沩山問新來的僧人:“什麼名号?”那僧答說:“名月輪。
”沩山畫一圓相,問他:“是不是像這個?”那僧說:“和尚這樣說法,諸方禅人大多不會稱許。
”沩山說:“貧道就那樣說,不知阇梨怎麼說?”那僧說:“見到月輪沒有呢?”沩山說:“阇梨那樣說,此間人亦大多不會稱許諸方。
” 沩山問雲岩說:“聽說你久住在藥山,是不是?”雲岩說:“是的。
”沩山說:“藥山大人相如何?”雲岩說:“涅槃後有。
”沩山問:“什麼是涅槃後有?”雲岩說:“水灑不着。
”雲岩又問沩山:“百丈大人相如何?”沩山說:“巍巍堂堂(高大方正),炜炜煌煌(光輝明亮)。
聲前非聲,色後非色。
蚊子上鐵牛,無你下嘴之處。
”(雲岩得法于藥山禅師,沩山得法于百丈禅師。
這裡雲岩、沩山都分别評議其師) 有一次,沩山把淨瓶遞給仰山,仰山準備伸手接時,沩山卻縮回手。
沩山問:“你見到什麼了?”仰山說:“和尚見到什麼了?”沩山說:“如果我告訴你,我又何必問你?”仰山說:“雖然如此,在仁義道中,弟子為師父提瓶攜水,這是本分内事。
”沩山于是把淨瓶遞給了仰山。
沩山與仰山去野外散步,沩山指着前面的柏樹子問:“前面是什麼?”仰山說:“是柏樹子。
”沩山卻指背後的田翁說:“這田翁日後亦會有五百徒衆。
”沩山問仰山:“從什麼地方回去呀?”仰山說:“就從田中回去。
”沩山問:“田中禾好刈了嗎?”仰山說:“好刈了。
”沩山問:“你剛才見田中禾是青是黃,還是不青不黃?”仰山說:“和尚背後是什麼?”沩山說:“你看見什麼了?”仰山拾起一根禾穗,說:“和尚是不是問的這個?”沩山說:“這是鵝王擇乳。
” 寒冬臘月的一天,沩山問仰山:“是天寒,還是人寒?”仰山說:“大家都在這裡。
”沩山說:“為什麼不直說?”仰山說:“剛才亦沒有繞彎子。
”沩山說:“直須随流。
” 有僧來禮拜沩山,沩山想起身還禮。
僧說:“什麼和尚不需起來?”沩山說:“老僧不曾坐。
”僧說:“我亦不曾施禮。
”沩山說:“你為什麼無禮?”那僧張口無言。
石霜禅師會下有二位禅客,來到沩山,目中無人地說:“此間沒有一人會禅的。
”後來普請搬柴,仰山見二禅客在一旁歇息,便指着一捆柴說:“二位禅客對此能發表什麼高見呢?”二位禅客面紅耳赤,啞口無言。
仰山說:“從此不要再說這裡無人會禅了。
”仰山回去後,把這事說給沩山聽,有得意之色:“今日二禅客,被慧寂難倒了。
”沩山問他:“他們什麼地方被你難倒了呢?”仰山便重複前面說過的話,沩山大笑:“寂子又被我難倒了。
” 沩山在床上睡卧,仰山進來問安,沩山便掉過臉去,面向牆壁而睡。
仰山說:“和尚怎麼如此對待我?”沩山起身說:“我剛才做一夢,你且為我圓夢。
”仰山去端來一盆水,請和尚洗臉。
不多久,香嚴亦前來問候,沩山說:“我剛才做一夢,寂子為我圓了,你亦再為我圓圓看。
”香嚴就去捧一杯茶來,請和尚吃茶。
沩山說:“你們二位,神通勝過鹙子(指舍利弗,佛陀弟子,智慧第一)。
” 沩山上堂開示禅衆:“老僧打百年後,便向山下做一頭水牯牛,在牛的左脅書寫五字‘沩山僧某某’。
此時若稱作水牯牛,卻是沩山僧,若稱作沩山僧,卻又是水牯牛。
到底該稱作什麼好呢?” 沩山禅師滅世時,留下此“沩山水牯牛”的公案。
沩山禅師弘揚禅宗四十幾年,會下通達禅理的人不可勝數,入室弟子共有四十一人。
唐大中七年(公元八五三年)正月九日沐浴敷坐,怡然圓寂。
世壽八十三,僧臘六十四。
谥為大圓禅師,塔名曰清淨。
第三世黃檗希運 原典 洪州黃檗希運禅師,閩人也。
幼于本州黃檗山出家。
額間隆起如肉珠,音辭朗潤,志意沖澹。
後遊天台逢一僧,與之言笑如舊相識。
熟視之,目光射人。
乃偕行。
屬澗水暴漲,乃捐笠植杖而止。
其僧率師同渡,師曰:“兄要渡自渡。
”彼即褰衣蹑波,若履平地。
回顧雲:“渡來,渡來。
”師曰:“咄!這自了漢①。
吾早知,當斫汝胫。
”其僧歎曰:“真大乘法器!我所不及。
”言訖不見。
師後遊京師,因人啟發,乃往參百丈。
問曰:“從上宗承,如何指示?”百丈良久,師雲:“不可教後人斷絕去也。
”百丈雲:“将謂汝是個人。
”乃起,入方丈②。
師随後入雲:“某甲特來。
”百丈雲:“若爾,則他後不得孤負吾。
” 百丈一日問師:“什麼處去來?”曰:“大雄山下采菌子來。
”百丈曰:“還見大蟲麼?”師便作虎聲,百丈拈斧作斫勢;師即打百丈一掴,百丈吟吟大笑,便歸。
上堂謂衆曰:“大雄山下,有一大蟲,汝等諸人也須好看,百丈老漢今日親遭一口。
” 師在南泉時,普請擇菜,南泉問:“什麼處去?”曰:“擇菜去。
”南泉曰:“将什麼擇?”師舉起刀子。
南泉曰:“大家擇菜去。
” 一日,南泉謂師曰:“老僧偶述牧牛歌,請長老和。
”師雲:“某甲自有師在。
”師辭南泉,門送,提起師笠子雲:“長老身材勿量大,笠子太小生。
”師雲:“雖然
”不久,那僧自己吃了飯,卻一時忘了南泉的囑托,解開衣服就床上卧。
南泉等了很久,老不見那僧上山送飯來,就去庵堂看看到底怎麼回事。
結果發現那僧在床上睡得正香着呢,南泉見此情景不由得亦到床的另一邊睡起來,那僧于是起來。
南泉後來說:“我從前住庵時,有一個伶俐道人,如今卻再亦見不到了。
”南泉拈起球子問僧:“那個是不是像這個呀?”僧說:“不像。
”南泉說:“你什麼地方見過那個,便說不像呢?”僧說:“若要問我什麼地方見過,和尚你就放下手中物。
”南泉說:“看來你還長了一隻眼。
” 陸亘大夫對南泉說:“僧肇法師持論甚是奇特,他說‘萬物同根,是非一體’,和尚對此有什麼看法呢?”南泉手指庭院中的一株牡丹花,說:“大夫,如今世上的人,就是看到了這株花,亦隻像是做夢一樣。
”陸亘惘然莫測南泉的玄旨。
又問:“天王居何地位?”南泉說:“如果是天王,就根本不論什麼地位。
”陸亘說:“弟子聽說天王居的是初地。
”南泉說:“那是以天王身得道成佛後,又現了天王身在初地說法。
”陸亘于是回歸宣城治所。
南泉問:“大夫回去後将用什麼治理民衆?”陸亘說:“以智慧治民。
”南泉說:“那樣的話,彼處生靈就要遭塗炭了。
” 有一次南泉入宣州城,陸亘大夫出城迎接,指着城門說:“人人都稱這個為甕門,不知和尚叫它什麼門?”南泉說:“老僧若說出來,恐怕辱沒大夫的風化。
”陸又問:“突然賊來偷襲時怎麼辦?”南泉說:“王老師罪過。
”陸又問:“大悲菩薩用這麼多手眼幹什麼?”南泉說:“這就好比國家用大夫做什麼?” 南泉設齋祭奠馬大師的亡靈,問僧衆道:“不知馬大師來不來?”僧衆不知所對。
洞山說:“如果有人做伴就會來的。
”南泉說:“你雖是後生,可是如良玉,很可以雕琢一番的。
”洞山說:“和尚請不要壓良為賤。
” 南泉問良欽:“世界壞滅的時候還有佛嗎?”良欽說:“有。
”南泉問:“是誰呢?”答說:“是良欽。
”南泉說:“那時,整個世界都空了破滅了,你居何國土呢?”良欽沒有再說。
僧問:“祖祖相傳,到底傳的什麼?”南泉說:“一二三四五。
”問:“古人所傳的是什麼事?”南泉說:“等你成為古人,你就知道了。
”那僧氣憤地說:“和尚為什麼妄語?”南泉說:“我沒有妄語,卻是盧行者(惠能)妄語。
”問:“十二時中以何為境?”南泉說:“為何不問王老師?”僧說:“問了呀。
”南泉說:“還曾示你什麼境呢?”僧問:“青蓮不随風火散,此時如何?”南泉說:“無風火不随時又怎麼樣?”僧不知對答。
南泉卻問:“不思善,不思惡,甚至連思的念頭亦不生時,還我本來面目來。
”僧說:“無容止可露。
” 南泉問講經的座主:“你為我講幾遍經,可以嗎?”座主說:“我給和尚講經,和尚必須為我說禅才行。
”南泉說:“不可以拿金彈子換銀彈子。
”座主說:“我不明白和尚的意思。
”南泉說:“你看空中一片雲,是被釘子釘住了呢,還是被藤纜纏住了?” 僧問:“空中有一顆明珠,怎樣才能取得呢?”南泉說:“斫竹編成梯子從空中取。
”問:“空中如何布梯呢?”南泉說:“那麼,你打算怎麼取?”僧辭行時問說:“學人到諸方禅林,若有人問和尚近來做什麼了,我該如何對答呢?”南泉說:“你就告訴他們,我近來了解了兩人如何相撲。
”僧問:“什麼意思呢?”南泉說:“一拍雙泯。
” 又有僧問:“父母未生時,鼻孔在什麼地方?”南泉說:“父母生你之後,鼻孔在哪裡呢?” 南泉将要謝世的時候,第一座問:“和尚打百年後,向什麼地方去呢?”南泉說:“山下做一頭水牯牛去。
”第一座說:“我随和尚去,可以嗎?”南泉說:“你若要随我去,須銜一莖草來。
”南泉禅師此後即患病。
大和八年(公元八三四年)甲寅歲十二月二十五日淩晨,告訴門人說:“星為雲翳,燈火幻滅,已經很久了,這不是對我說有來有去嗎?”說完就謝世了。
世壽八十七,僧臘五十八。
南泉禅師的遺體在第二年春天入塔。
第二世龐蘊居士 原典 襄州居士龐蘊者,衡州衡陽縣人也,字道玄。
世以儒為業,而居士少悟塵勞①,志求真谛。
唐貞元初,谒石頭和尚,忘言會旨。
複與丹霞禅師為友。
一日,石頭問曰:“子自見老僧已來,日用事作麼生?”對曰:“若問日用事,即無開口處。
”複呈一偈雲: 日用事無别,唯吾自偶諧。
頭頭非取舍,處處勿張乖。
朱紫誰為号,丘山絕點埃。
神通并妙用,運水及搬柴。
石頭然之曰:“子以缁耶,素耶②?”居士曰:“願從所慕。
”遂不剃染。
後之江西參問馬祖雲:“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祖雲:“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居士言下頓領玄要。
乃留駐參承,經涉二載。
有偈曰: 有男不婚,有女不嫁; 大家團栾頭,共說無生話。
自爾機辯迅捷,諸方向之。
嘗遊講肆,随喜③《金剛經》,至“無我無人”處,緻問曰:“座主,既無我無人,是誰講誰聽?”座主無對。
居士曰:“某甲雖是俗人,粗④知信向。
”座主曰:“隻如居士意作麼生?”居士乃示一偈雲: 無我複無人,作麼有疏親? 勸君休曆坐,不似直求真。
金剛般若性,外絕一纖塵。
我聞并信受,總是假名陳。
座主聞偈,欣然仰歎。
居士所至之處,老宿多往複,問酬皆随機應響,非格量軌轍之可拘也。
元和中,北遊襄漢,随處而居,或鳳嶺鹿門,或鄽肆闾巷。
初住東岩,後居郭西小舍。
一女名靈照,常随制竹漉籬,令鬻之以供朝夕。
有偈曰: 心如境亦如,無實亦無虛。
有亦不管,無亦不居。
不是賢聖,了事凡夫。
易複易,即此五蘊有真智。
十方世界一乘同,無相法身豈有二? 若舍煩惱入菩提,不知何方有佛地? 居士将入滅,令女靈照出視日早晚,及午以報。
女遽報曰:“日已中矣,而有蝕也。
”居士出戶觀次,靈照即登父座,合掌⑤坐亡。
居士笑曰:“我女鋒捷矣。
”于是更延七日。
州牧于公問疾次,居士謂曰:“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
好住世間,皆如影響。
”言訖,枕公膝而化。
遺命焚棄江湖,缁白傷悼。
謂禅門龐居士,即毗耶淨名⑥矣。
有詩偈三百餘篇傳于世。
注釋 ①塵勞:佛家所謂煩惱的異名。
如貪、嗔、癡等諸煩惱染污真性,勞亂身心,故稱塵勞。
②缁耶,素耶:缁素,僧俗的别稱。
同“缁白”。
③随喜:佛教術語。
指見人做功德而樂意參加;亦指随着衆人做某種表示。
④粗:略微。
⑤合掌:又作合十,即合兩掌于胸前,集中心思而恭敬禮拜之意。
本為印度自古所行的禮法,印度人認為右手為神聖之手,左手為不淨之手,故有分别使用兩手的習慣,然若兩手合而為一,則為人類不淨面與神聖面的合一。
佛教沿用以示人類最真實的面目。
⑥毗耶淨名:毗耶離城的維摩诘居士。
譯文 襄州居士龐蘊,是衡州衡陽縣(今湖南)人,字道玄。
家世本以儒為業,少年龐蘊卻悟破塵俗之煩惱,立志追求佛法真谛。
唐貞元初(公元七八五年),在石頭和尚處參禅,得意忘言,頓悟玄旨。
此時正好丹霞亦在石頭門下參禅,故又與丹霞禅師為道友。
有一天,石頭和尚問居士:“你自從見了老僧以來,日常生活是怎麼度過的?”居士說:“若問日常生活如何,無從開口回答。
”但有一偈可呈和尚。
偈說: 日用事無别,唯吾自偶諧。
頭頭非取舍,處處勿張乖。
朱紫誰為号,丘山絕點埃。
神通并妙用,運水及搬柴。
石頭看偈之後,心下深以為然。
但問龐蘊:“你這樣度過日常生活,是出家和尚呢,還是世間俗士?”龐蘊說:“我過的是在家居士的生活。
”石頭和尚于是不再為其剃染。
龐蘊後來往江西參問馬祖,說:“不與萬法為侶者,那是什麼人?”馬祖說:“待你一口吸盡了西江水,我就告訴你。
”居士于此言下即悟玄妙之旨。
于是留駐江西,參承馬祖,曆經二年。
這時有偈說: 有男不婚,有女不嫁; 大家團栾頭,共說無生話。
從此,居士機鋒敏捷,辯才無礙,四方禅者都很向往他的道風,争相與他砥砺禅機。
居士曾至講經場所随喜《金剛經》,當座主講到“無我無人”處時,向座主提問:“座主既說無我無人,那麼是誰在講,又是誰在聽?”那座主被問得啞口無言。
居士說:“我雖是俗人,但略知一二。
”座主說:“那麼依居士看來怎麼樣呢?”居士于是出示一偈,說: 無我複無人,作麼有疏親? 勸君休曆坐,不似直求真。
金剛般若性,外絕一纖塵。
我聞并信受,總是假名陳。
座主聽說此偈,又是欣喜,又是仰歎。
居士所到之處,資深飽學之士多反複問難,居士從容自如,随機應答,絕不死守經義,為條條框框所拘限。
元和年間(公元八〇六—八二〇年),居士北遊襄漢之地,随處而居,或鳳嶺鹿門,或小城裡巷。
起初住東岩之堂,後又居郭西小舍。
有一愛女,名靈照,常随父編制一些竹漉籬,拿到集市去賣,用以供給日常生活。
居士這時有偈說: 心如境亦如,無實亦無虛。
有亦不管,無亦不居。
不是賢聖,了事凡夫。
易複易,即此五蘊有真智。
十方世界一乘同,無相法身豈有二? 若舍煩惱入菩提,不知何方有佛地? 居士快要入滅的時候,吩咐愛女靈照去戶外觀看日頭的早晚,到中午時報告他。
靈照出去不久即來報告說:“日頭已入中天,可好像被什麼蝕了一塊。
”待居士出戶觀看,靈照立即登上父座,雙手合掌,坐化了。
居士回來見此情景,笑道:“我女機鋒敏捷不亞于我。
”居士于是把死期推延七日。
州官于公前來問疾,居士對他說:“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
貪戀塵世間,就好比追逐人之影、聲之響。
”說完,居士頭枕于公之膝而化。
留下遺囑,火化之後,把骨灰撒于江河湖泊。
僧俗二界得到居士入滅的消息後,都深感悲痛,十分悼念。
世稱禅門龐居士就是當年毗耶離城的維摩诘啊。
居士有詩偈三百多篇,流傳世間。
第三世沩山靈祐 原典 潭州沩山靈祐禅師者,福州長溪人也。
姓趙氏。
年十五辭親出家,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師剃發,于杭州龍興寺受戒,究大小乘經律。
二十三遊江西,參百丈大智禅師。
百丈一見,許之入室,遂居參學之首。
一日侍立,百丈問:“誰?”師曰:“靈祐。
”百丈雲:“汝撥爐中有火否?”師撥雲:“無火。
”百丈躬起,深撥得少火,舉以示之雲:“此不是火?”師發悟禮謝,陳其所解。
百丈曰:“此乃暫時岐路耳。
經雲:‘欲見佛性,當觀時節因緣。
’時節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憶,方省己物,不從他得。
故祖師雲:‘悟了同未悟,無心得無法。
’隻是無虛妄凡聖等心,本來心法元自備足。
汝今既爾,善自護持。
” 時司馬頭陀自湖南來,百丈謂之曰:“老僧欲往沩山,可乎?”對雲:“沩山奇絕,可聚千五百衆,然非和尚所住。
”百丈雲:“何也?”對雲:“和尚是骨人,彼是肉山①,設居之徒不盈千。
”百丈雲:“吾衆中莫有人住得否?”對雲:“待曆觀之。
”百丈乃令侍者喚第一座來,問雲:“此人如何?”頭陀令謦欬一聲,行數步,對雲:“此人不可。
”又令喚典座②來,頭陀雲:“此正是沩山主也。
” 百丈是夜召師入室,囑雲:“吾化緣在此,沩山勝境,汝當居之,嗣續吾宗,廣度後學。
”時華林聞之曰:“某甲忝居上首,祐公何得住持③?”百丈雲:“若能對衆下得一語出格,當與住持。
”即指淨瓶問雲:“不得喚作淨瓶,汝喚作什麼?”華林雲:“不可喚作木也。
”百丈不肯。
乃問師,師蹋倒淨瓶。
百丈笑雲:“第一坐輸卻山子也。
”遂遣師往沩山。
是山峭絕,敻無人煙。
師猿猱為伍,橡栗充食,山下居民稍稍知之,帥衆共營梵宇。
連帥李景讓奏号“同慶寺”,相國裴公休嘗咨玄奧,繇是天下禅學若輻湊焉。
師上堂示衆雲:“夫道人之心,質直無僞,無背無面,無詐妄心行。
一切時中,視聽尋常,更無委曲,亦不閉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
從上諸聖,隻是說濁邊過患,若無如許多惡覺情是想習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淨無為,澹濘無礙。
喚他作道人,亦名無事之人。
” 時有僧問:“頓悟之人更有修否?”師雲:“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時,修與不修,是兩頭語。
如今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淨,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
不道别有法,教渠修行趣向。
從聞入理,聞理深妙。
心自圓明,不居惑地。
縱有百千妙義抑揚當時,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計。
以要言之,則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
若也單刀趣入,則凡聖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 仰山問:“如何是西來意?”師雲:“大好燈籠。
”仰山雲:“莫隻這個便是麼?”師雲:“這個是什麼?”仰山雲:“大好燈籠。
”師雲:“果然不識。
” 一日,師謂衆雲:“如許多人隻得大機,不得大用。
”仰山舉此語,問山下庵主雲:“和尚恁麼道意旨何如?”庵主雲:“更舉看。
”仰山拟再舉,被庵主蹋倒。
歸舉似師,師大笑。
師在法堂坐,庫頭④擊木魚,火頭⑤擲卻火抄,拊掌大笑。
師雲:“衆中也有恁麼人?”喚來問:“作麼生?”火頭雲:“某甲不吃粥,肚饑,所以喜歡。
”師乃點頭。
普請摘茶,師謂仰山曰:“終日摘茶,隻聞子聲,不見子形。
請現本形相見。
”仰山撼茶樹。
師雲:“子隻得其用,不得其體。
”仰山雲:“未審和尚如何?”師良久,仰山雲:“和尚隻得其體,不得其用。
”師雲:“放子二十棒。
” 師謂仰山曰:“寂子速道,莫入陰界。
”仰山雲:“慧寂信亦不立。
”師雲:“子信了不立,不信不立?”仰山雲:“隻是慧寂更信阿誰?”師雲:“若恁麼即是定性聲聞。
”仰山雲:“慧寂佛亦不見。
”師問仰山:“《涅槃經》四十卷,多少佛說?多少魔說?”仰山雲:“總是魔說。
”師雲:“已後無人奈子何。
”仰山雲:“慧寂即一期⑥之事,行履在什麼處?”師雲:“隻貴子眼正,不說子行履。
” 仰山蹋衣次,提起問師雲:“正恁麼時,和尚作麼生?”師雲:“正恁麼時,我這裡無作麼生。
”仰山雲:“和尚有身而無用。
”師良久,卻拈起問:“汝正恁麼時,作麼生?”仰山雲:“正恁麼時,和尚還見伊否?”師雲:“汝有用而無身。
” 師一日喚院主⑦,院主來。
師雲:“我喚院主,汝來作什麼?”院主無對。
又令侍者喚第一座,第一座來,師雲:“我喚第一座,汝來作什麼?”亦無對。
師問新到僧:“名什麼?”僧雲:“名月輪。
”師作一圓相問:“何似這個?”僧雲:“和尚恁麼語話,諸方大有人不肯在。
”師雲:“貧道即恁麼,阇梨作麼生?”僧雲:“還見月輪麼?”師雲:“阇梨恁麼道,此間大有人不肯諸方。
” 師問雲岩雲:“聞汝久在藥山,是否?”岩雲:“是。
”師雲:“藥山大人相如何?”雲岩雲:“涅槃後有。
”師雲:“涅槃後有如何?”雲岩雲:“水灑不着。
”雲岩卻問師:“百丈大人相如何?”師雲:“巍巍堂堂,炜炜煌煌。
聲前非聲,色後非色。
蚊子上鐵牛,無汝下嘴處。
” 師過淨瓶與仰山,仰山拟接,師卻縮手雲:“是什麼?”仰山雲:“和尚還見個什麼?”師雲:“若恁麼,何用更就吾覓?”仰山雲:“雖然如此,仁義道中,與和尚提瓶挈水亦是本分事。
”師乃過淨瓶與仰山。
師與仰山行次,指柏樹子問雲:“前面是什麼?”仰山雲:“隻這個柏樹子。
”師卻指背後田翁雲:“這阿翁向後亦有五百衆。
”師問仰山:“從何處歸?”仰山雲:“田中歸。
”師雲:“禾好刈也未?”仰山雲:“好刈也。
”師雲:“作青見,作黃見,作不青不黃見?”仰山雲:“和尚背後是什麼?”師雲:“子還見麼?”仰山拈起禾穗雲:“和尚何曾問這個?”師雲:“此是鵝王擇乳。
” 冬月,師問仰山:“天寒,人寒?”仰山雲:“大家在這裡。
”師雲:“何不直說?”仰山雲:“适來也不曲,和尚如何?”師雲:“直須随流。
” 有僧來禮拜,師作起勢。
僧雲:“誰和尚不起?”師雲:“老僧未曾坐。
”僧雲:“某甲亦未曾禮。
”師雲:“何故無禮?”僧無對。
石霜會下有二禅客到,雲:“此間無一人會禅。
”後普請般柴,仰山見二禅客歇,将一橛柴問雲:“還道得麼?”俱無語。
仰山雲:“莫道無人會禅好。
”歸舉似沩山雲:“今日二禅客被慧寂勘破⑧。
”師雲:“什麼處被子勘破?”仰山便舉前話,師雲:“寂子又被吾勘破。
” 師睡次,仰山問訊,師便回而向壁。
仰山雲:“和尚何得如此?”師起雲:“我适來得一夢,汝試為我原看。
”仰山取一盆水與師洗面。
少頃,香嚴亦來問訊,師雲:“我适來得一夢,寂子原了。
汝更與我原看。
”香嚴乃點一碗茶來。
師雲:“二子見解過于鹙子。
” 師上堂示衆雲:“老僧百年後,向山下作一頭水牯牛,左脅書五字雲‘沩山僧某甲’。
此時喚作沩山僧,又是水牯牛;喚作水牯牛,又雲沩山僧,喚作什麼即得?” 師敷揚宗教,凡四十餘年,達者不可勝數,入室弟子四十一人。
唐大中七年正月九日,盥漱敷坐,怡然而寂。
壽八十三,臘六十四。
塔于本山,敕谥大圓禅師,塔曰清淨。
注釋 ①肉山:佛教說比丘虛受信施,則死後為大肉山,以償其債。
這裡指稱可以容納廣大僧衆的山林。
②典座:是禅林僧職,主辦大衆床座及齋粥等供養僧衆的事務。
③住持:禅寺的主僧,一寺之主,一山之主。
④庫頭:僧職,司寺内庫房的出納。
⑤火頭:禅院燒飯的僧人。
⑥一期:人之一生。
⑦院主:是監寺的舊譯,一種僧職。
禅林有四主事,即監寺、維那、典座、直歲。
監寺是主事四員之一,又名監院,俗稱當家。
⑧勘破:禅林師家判别修行者的功力深淺,看破其機鋒的用意和疏漏,就稱為勘破。
譯文 潭州(今湖南長沙)沩山靈祐禅師,是福州長溪(今福建)人。
俗姓趙。
十五歲那年辭别雙親,出家做了和尚,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師剃發,在杭州龍興寺受戒,究習大小乘經律。
二十三歲遊學江西,參問百丈山大智禅師(懷海),百丈一見即許他為入室弟子。
在百丈門下諸多參禅學人中,沩山靈祐占居首席。
有一天,靈祐侍立在百丈禅師的身旁,百丈問:“是誰呀?”答說:“是靈祐。
”百丈對靈祐說:“你去撥一下爐子,看看爐中還有沒有火。
”靈祐去撥了一下,說:“已經沒有火了。
”百丈于是坐起,親自去撥一下,從深處撥得一些火星,指給沩山看:“這不是火嗎?”靈祐由此若有所悟。
禮謝百丈之後,陳述其所悟解。
百丈則對他說:“你剛才處在暫時的迷途歧路中,經人稍一點撥便豁然醒悟。
經說:‘欲見佛性,當觀時節因緣。
’既然時節來了,就會迷途知返,廓然開悟。
就如同忽然想起久已忘卻的往事,所謂直見佛性其實就是對沉睡的自身的醒悟,并不是從他而得的。
所以祖師又說:‘悟了同未悟,無心得無法。
’這‘無心’,自然是無虛妄心、無凡聖等二元對立的心。
如此一顆心,就是人的本來心,它本自具足,圓融無礙。
靈祐你今天已悟得本心佛性,望善自護持。
” 其時,司馬頭陀(此人除參禅外,善看風水、鑒人物)從湖南來參百丈,百丈對他說:“老僧想去沩山定居,你以為如何?”司馬說:“沩山奇絕,可聚一千五百僧衆,然而并非和尚的道場。
”百丈問:“為什麼呢?”司馬說:“和尚是骨人,會下之徒不超過一千,而彼是肉山,須有肉相者才能承當得起。
”百丈問:“我門下有人住得此山嗎?”司馬說:“待我一一看來。
”百丈于是吩咐侍者叫第一座(即華林和尚)來,問司馬說:“此人如何?”司馬讓第一座咳嗽一聲,走幾步路,然後,司馬說:“此人不适合居沩山。
”百丈又叫侍者喚典座(即靈祐)來,司馬頭陀一見便說:“此人正是沩山之主。
” 百丈于是當夜召喚靈祐進入方丈室,囑告說:“我弘化禅法,緣隻在此。
沩山勝境,當你所居。
望你嗣續我宗,廣度後學。
”當時第一座華林聽說百丈禅師傳心印給了靈祐,内心就有些不平,便去問師父:“某雖不才,畢竟忝居上首,祐公他如何就能得了沩山住持?”百丈說:“誰若能當着大家的面下得一語,不同凡響,我就把沩山住持之職交付給誰。
”百丈随手指一淨瓶,問說:“不能叫它淨瓶,你叫它什麼?”華林說:“亦不可叫作木◆。
”對華林的回答,百丈沒有滿意。
于是問靈祐,但見靈祐并不答話,飛起一腳,踢倒淨瓶。
百丈朗聲大笑:“第一座(華林)輸給山子(靈祐)了。
”靈祐于是受師之遣,去沩山(今湖南境内)另建叢林。
沩山山勢險峻,峭壁林立,渺無人煙。
靈祐禅師來此山時,與猿猱為伍,以橡栗充食,以後才漸漸地被山下居民所知曉。
這裡的山民民風淳樸,一起上山與靈祐禅師共建禅寺。
連帥李景讓奏聞天子,賜号同慶寺。
相國公裴休亦曾前來,咨詢禅理之玄奧。
由此,沩山靈祐名聞天下,四方禅人雲集座下。
沩山上堂開示禅衆:“道人之心,質樸無華,純直無僞,既無背面之分,更無詐妄心行。
我們參禅學人的修行,在任何時候,隻要像平常一樣視聽,而心不加以歪曲,亦即不須閉眼塞耳,但是情不附物,心中超然就可以了。
自古聖賢都隻說污濁的害處,志在消滅那些層出不窮的惡知惡覺和迷情妄念。
我今說清淨無為,平常無事,恰似那秋水澄澈,澹濘無礙,我把這稱作得道的人,亦稱作無事的人。
” 這時,有僧問:“頓悟的人,還要不要修道呢?”沩山說:“若真悟得本心,他自知道,修與不修,這是兩碼事。
對初心頓悟者而言,他的初心因某種因緣而一念頓悟,但無始以來曠劫之中積聚的一些習氣卻未能頓淨,須教他在現世的行業和流動的思想意識中逐漸淨除。
從這一點看,初心頓悟後,仍不能放棄修行。
這倒不是說别有法門教他去修行、去趣向和證悟。
隻是說,從聞入理,聞理深妙,不能淺嘗辄止;由心悟道,心自圓明,當不居惑地。
縱然有百千妙義,抑揚于一時,亦都是為了讓學人自心悟解,自己坐起披衣做活計。
簡要地說,要悟入真如實相,則容不得一絲纖塵,而在具體的修行中,又須不舍一法。
亦就是說,若單刀趣入自心,則雖超凡越聖,真性流露,而日常行事仍須理事不二,這樣才可稱作如如佛。
” 仰山慧寂問沩山禅師:“達磨祖師從西天來東土,傳揚了什麼意旨?”沩山說:“大好的燈籠。
”仰山說:“莫非這個便是嗎?”沩山說:“‘這個’是指什麼?”仰山說:“大好的燈籠。
”沩山說:“果然不識。
” 有一天,沩山對禅衆說:“如今有很多人隻得大機,卻未得大用。
”仰山不明白沩山的意旨,拿這話去問山下庵主,說:“和尚這樣說,是什麼意思呢?”庵主說:“你再說說看。
”仰山想再說時,被庵主一腳踏倒。
仰山回山後,又把這事告訴了沩山,沩山聽了,呵呵大笑。
沩山在法堂端坐,耳邊傳來庫頭敲擊木魚的聲音,忽又見火頭擲掉火叉,然後拊掌大笑。
沩山詫異:“僧衆中居然有這等人物?”便把火頭叫過來,問:“剛才怎麼回事?”火頭說:“我沒有吃粥,肚中饑餓難忍,因此發笑。
”沩山聽後點頭無語。
有一次,普請采茶,沩山對仰山說:“整天采茶,隻聞你聲,不見你形,請現出本形,讓我見見。
”仰山于是搖撼茶樹。
沩山說:“你隻得其用,不得其體。
”仰山說:“不知和尚怎麼樣?”沩山默默片刻,仰山說:“和尚隻得其體,未得其用。
”沩山喝道:“我打你二十棒。
” 又有一次,沩山對仰山說:“寂子(慧寂)快說,莫入陰界。
”仰山說:“慧寂信根未立。
”沩山說:“你是信了未立,還是不信未立?”仰山說:“我除了慧寂,還需要信誰?”沩山說:“如果這樣,你至多隻是定性聲聞。
”仰山說:“慧寂根本不見什麼佛。
”沩山又問仰山:“《涅槃經》四十卷,其中有多少佛說,有多少魔說?”仰山說:“都是魔說。
”沩山印可說:“以後恐怕無人能奈何你。
”仰山說:“慧寂乃一時之過客,且問我當在什麼處行化?”沩山說:“我隻關心你法眼正與否,不管你行化在何處。
” 仰山洗衣服的時候,提起正洗的衣服問沩山:“正在這個時候,和尚做什麼?”沩山說:“正在這個時候,我不做什麼。
”仰山說:“和尚有身而無用。
”過了一會兒,沩山問仰山:“正在這個時候,你做什麼呢?”仰山說:“正在這個時候,和尚有沒有見到那個呢?”沩山說:“你有用而無身。
” 沩山有一天喚院主,院主來之後,沩山卻說:“我喚院主,你來幹什麼?”院主感到莫明其妙。
沩山又派侍者去喚第一座,第一座來之後,沩山亦同樣說:“我喚的是第一座,你來幹什麼?”第一座亦不知所對。
沩山問新來的僧人:“什麼名号?”那僧答說:“名月輪。
”沩山畫一圓相,問他:“是不是像這個?”那僧說:“和尚這樣說法,諸方禅人大多不會稱許。
”沩山說:“貧道就那樣說,不知阇梨怎麼說?”那僧說:“見到月輪沒有呢?”沩山說:“阇梨那樣說,此間人亦大多不會稱許諸方。
” 沩山問雲岩說:“聽說你久住在藥山,是不是?”雲岩說:“是的。
”沩山說:“藥山大人相如何?”雲岩說:“涅槃後有。
”沩山問:“什麼是涅槃後有?”雲岩說:“水灑不着。
”雲岩又問沩山:“百丈大人相如何?”沩山說:“巍巍堂堂(高大方正),炜炜煌煌(光輝明亮)。
聲前非聲,色後非色。
蚊子上鐵牛,無你下嘴之處。
”(雲岩得法于藥山禅師,沩山得法于百丈禅師。
這裡雲岩、沩山都分别評議其師) 有一次,沩山把淨瓶遞給仰山,仰山準備伸手接時,沩山卻縮回手。
沩山問:“你見到什麼了?”仰山說:“和尚見到什麼了?”沩山說:“如果我告訴你,我又何必問你?”仰山說:“雖然如此,在仁義道中,弟子為師父提瓶攜水,這是本分内事。
”沩山于是把淨瓶遞給了仰山。
沩山與仰山去野外散步,沩山指着前面的柏樹子問:“前面是什麼?”仰山說:“是柏樹子。
”沩山卻指背後的田翁說:“這田翁日後亦會有五百徒衆。
”沩山問仰山:“從什麼地方回去呀?”仰山說:“就從田中回去。
”沩山問:“田中禾好刈了嗎?”仰山說:“好刈了。
”沩山問:“你剛才見田中禾是青是黃,還是不青不黃?”仰山說:“和尚背後是什麼?”沩山說:“你看見什麼了?”仰山拾起一根禾穗,說:“和尚是不是問的這個?”沩山說:“這是鵝王擇乳。
” 寒冬臘月的一天,沩山問仰山:“是天寒,還是人寒?”仰山說:“大家都在這裡。
”沩山說:“為什麼不直說?”仰山說:“剛才亦沒有繞彎子。
”沩山說:“直須随流。
” 有僧來禮拜沩山,沩山想起身還禮。
僧說:“什麼和尚不需起來?”沩山說:“老僧不曾坐。
”僧說:“我亦不曾施禮。
”沩山說:“你為什麼無禮?”那僧張口無言。
石霜禅師會下有二位禅客,來到沩山,目中無人地說:“此間沒有一人會禅的。
”後來普請搬柴,仰山見二禅客在一旁歇息,便指着一捆柴說:“二位禅客對此能發表什麼高見呢?”二位禅客面紅耳赤,啞口無言。
仰山說:“從此不要再說這裡無人會禅了。
”仰山回去後,把這事說給沩山聽,有得意之色:“今日二禅客,被慧寂難倒了。
”沩山問他:“他們什麼地方被你難倒了呢?”仰山便重複前面說過的話,沩山大笑:“寂子又被我難倒了。
” 沩山在床上睡卧,仰山進來問安,沩山便掉過臉去,面向牆壁而睡。
仰山說:“和尚怎麼如此對待我?”沩山起身說:“我剛才做一夢,你且為我圓夢。
”仰山去端來一盆水,請和尚洗臉。
不多久,香嚴亦前來問候,沩山說:“我剛才做一夢,寂子為我圓了,你亦再為我圓圓看。
”香嚴就去捧一杯茶來,請和尚吃茶。
沩山說:“你們二位,神通勝過鹙子(指舍利弗,佛陀弟子,智慧第一)。
” 沩山上堂開示禅衆:“老僧打百年後,便向山下做一頭水牯牛,在牛的左脅書寫五字‘沩山僧某某’。
此時若稱作水牯牛,卻是沩山僧,若稱作沩山僧,卻又是水牯牛。
到底該稱作什麼好呢?” 沩山禅師滅世時,留下此“沩山水牯牛”的公案。
沩山禅師弘揚禅宗四十幾年,會下通達禅理的人不可勝數,入室弟子共有四十一人。
唐大中七年(公元八五三年)正月九日沐浴敷坐,怡然圓寂。
世壽八十三,僧臘六十四。
谥為大圓禅師,塔名曰清淨。
第三世黃檗希運 原典 洪州黃檗希運禅師,閩人也。
幼于本州黃檗山出家。
額間隆起如肉珠,音辭朗潤,志意沖澹。
後遊天台逢一僧,與之言笑如舊相識。
熟視之,目光射人。
乃偕行。
屬澗水暴漲,乃捐笠植杖而止。
其僧率師同渡,師曰:“兄要渡自渡。
”彼即褰衣蹑波,若履平地。
回顧雲:“渡來,渡來。
”師曰:“咄!這自了漢①。
吾早知,當斫汝胫。
”其僧歎曰:“真大乘法器!我所不及。
”言訖不見。
師後遊京師,因人啟發,乃往參百丈。
問曰:“從上宗承,如何指示?”百丈良久,師雲:“不可教後人斷絕去也。
”百丈雲:“将謂汝是個人。
”乃起,入方丈②。
師随後入雲:“某甲特來。
”百丈雲:“若爾,則他後不得孤負吾。
” 百丈一日問師:“什麼處去來?”曰:“大雄山下采菌子來。
”百丈曰:“還見大蟲麼?”師便作虎聲,百丈拈斧作斫勢;師即打百丈一掴,百丈吟吟大笑,便歸。
上堂謂衆曰:“大雄山下,有一大蟲,汝等諸人也須好看,百丈老漢今日親遭一口。
” 師在南泉時,普請擇菜,南泉問:“什麼處去?”曰:“擇菜去。
”南泉曰:“将什麼擇?”師舉起刀子。
南泉曰:“大家擇菜去。
” 一日,南泉謂師曰:“老僧偶述牧牛歌,請長老和。
”師雲:“某甲自有師在。
”師辭南泉,門送,提起師笠子雲:“長老身材勿量大,笠子太小生。
”師雲:“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