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原系法嗣

關燈
第一世石頭希遷 原典 石頭希遷大師,端州高要人也,姓陳氏。

    母初懷妊,不喜葷茹。

    師雖在孩提,不煩保母。

    既冠,然諾自許。

    鄉洞獠民畏鬼神,多淫祀,殺牛酾酒,習以為常。

    師辄往,毀叢祠,奪牛而歸。

    歲盈數十,鄉老不能禁。

    後直造曹溪,六祖大師度為弟子。

    未具戒,屬祖師圓寂①,禀遺命谒于廬陵青原山思禅師,乃褶衣從之。

     一日,思問師曰:“有人道嶺南有消息。

    ”師曰:“有人不雲雲。

    ”曰:“若恁麼,大藏小藏②從何而來?”師曰:“盡從這裡去,終不少他事。

    ”思甚然之。

    師于唐天寶初,薦之衡山南寺。

    寺之東有石,狀如台,乃結庵其上,時号“石頭和尚”。

     師一日上堂曰:“吾之法門,先佛傳授。

    不論禅定精進,達佛之知見,即心即佛。

    心佛衆生,菩提煩惱,名異體一。

    汝等當知,自己心靈,體離斷常,性非垢淨,湛然圓滿,凡聖齊同,應用無方,離心意識。

    三界六道③,唯自心現。

    水月鏡像,豈有生滅?汝能知之,無所不備。

    ”時門人道悟問:“曹溪意旨誰人得?”師曰:“會佛法人得。

    ”曰:“師還得否?”師曰:“我不會佛法。

    ” 僧問:“如何是解脫?”師曰:“誰縛汝?”又問:“如何是淨土?”師曰:“誰垢汝?”問:“如何是涅槃?”師曰:“誰将生死與汝?” 師問新到僧:“從什麼處來?”僧曰:“江西來。

    ”師曰:“見馬大師否?”僧曰:“見。

    ”師乃指一橛柴曰:“馬師何似這個?”僧無對。

    卻回,舉似馬大師。

    馬曰:“汝見橛柴大小?”僧曰:“勿量大。

    ”馬曰:“汝甚有力。

    ”僧曰:“何也?”馬曰:“汝從南嶽負一橛柴來,豈不是有力?” 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問取露柱。

    ”曰:“學人不會。

    ”師曰:“我更不會。

    ” 大颠問師:“古人雲,道有道無是二謗,請師除。

    ”師曰:“一物亦無,除個什麼?”師卻問:“并卻咽喉唇吻,道将來。

    ”颠曰:“無這個。

    ”師曰:“若恁麼,即汝得入門。

    ” 道悟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不得,不知。

    ”悟曰:“向上更有轉處也無?”師曰:“長空不礙白雲飛。

    ”問:“如何是禅?”師曰:“碌磚。

    ”又問:“如何是道?”師曰:“木頭。

    ”自餘門屬領旨,所有問答,各于本章出焉。

     師著《參同契》④一篇,辭旨幽浚,頗有注解,大行于世。

    南嶽鬼神多顯迹聽法,師皆與授戒。

    廣德二年,門人請下于梁端,廣闡玄化。

    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頭,往來憧憧,并湊二大士之門矣。

    貞元六年庚午十二月二十五日順世⑤,壽九十一,臘六十三。

    門人建塔于東嶺。

    長慶中,谥無際大師,塔曰見相。

     注釋 ①圓寂:佛教術語,指僧人的死亡。

     ②大藏小藏:藏是佛教言論的總彙。

    這裡根據上下文的意思,指諸方執滞于嶺南六祖言教的修禅者及其所開示的法門,實際上此類禅者不悟自心,故希遷說:“盡從這裡去,終不少他事。

    ” ③三界六道:三界指凡夫生死往來的世界,包括欲界、色界、無色界三者。

    三界中又有六道,是衆生生死輪回的六途,即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間、天上。

    這裡泛指整個世界。

     ④《參同契》:五言偈頌體,全文僅二百二十字,收于本書原典卷三十。

    據傳,希遷因讀僧肇《涅槃無名論》,至“會萬物以成己者,其唯聖人乎”句時,受到啟發,而作《參同契》。

    事實上,《參同契》借用了東漢末年煉丹方士魏伯陽所撰《周易參同契》的名字,展開各種思想的會通。

    《參同契》從理事、心物、内外關系諸方面立論,把理事圓融看作認識的至極、成佛的關鍵。

    此種思想後來為曹洞宗所重視,成為該宗成立的哲學背景。

    《參同契》是一篇稀世奇作,它能在如此少的文字裡,闡述理事關系這樣重大的佛學問題,融涵了那麼豐富的思想内容,實在具有《老子》五千言的古風和優美。

     ⑤順世:又稱順化,指僧人的死亡。

    随順世法而示死,凡人總有一死,因此稱為順世。

     譯文 石頭希遷大師,是端州高要(今廣東肇慶)人,俗姓陳。

    他似乎天生與佛有緣。

    他母親當初懷妊的時候,就不喜吃葷。

    孩提時代,性情安靜,亦不怎麼麻煩保姆。

    成年後,沉毅果斷,清高自許。

    鄉洞土民因敬畏鬼神而多淫祀,殺牛祭酒習以為常,他就前去毀掉祭祀,奪牛而歸。

    其态度之堅決,性格之勇猛,令鄉民見而生畏,以緻制止不了他這種極端行徑。

    後來徑赴曹溪參禅,被六祖惠能大師度為弟子,然而尚未受具足戒,六祖就圓寂了。

    不過,遵照六祖遺命,往廬陵青原山依止行思禅師。

     一天,行思禅師問希遷:“有人說嶺南是禅的發祥地,是嗎?”希遷說:“有人不那麼說。

    ”行思說:“如果不那麼說的話,諸方修禅者從何而來呢?”希遷說:“如果悟得了自心,終究什麼亦不會少。

    ”行思深以為然。

    希遷得法後,離開青原山,往南嶽,在唐玄宗天寶初年(公元七四二年),因受人推薦而住衡山南寺。

    在南寺東面有一塊大石,平坦如台,希遷就在此石上結庵而居,時人因此多稱他為石頭和尚。

     石頭禅師有一天上堂說:“我的法門是先佛祖師次第傳授,并不談論禅定精進,隻求通達佛之知見,而說即心即佛。

    心佛與衆生,煩惱與菩提,名相雖異而本體同一。

    你們應當覺悟自己心靈,知其本體離斷常之分,心性無垢淨之别。

    就本體說,清澈圓滿,超凡越聖;從事相而言,應用随機而不受拘限,任運自在。

    一切存在(三界六道),都是自心佛性的體現;離卻自心佛性,一切都似水中月、鏡中花,虛幻不實,哪裡還有生滅可言呢?你們若能懂得此中的道理,就無須在這裡參禅了。

    ”當時有門人道悟問:“曹溪六祖的意旨給什麼人得去了?”石頭說:“給會佛法的人得去了。

    ”道悟問:“師父有沒有得到呢?”石頭說:“我不會佛法。

    ” 有僧問:“怎樣修行才得解脫呢?”石頭說:“誰縛住你了?”僧問:“怎樣修行才得淨土呢?”石頭說:“誰垢污你了?”僧問:“怎樣修行才得涅槃呢?”石頭說:“誰将生死給你了?” 石頭問新來的僧人:“從什麼地方來?”那僧說:“從江西來的。

    ”石頭說:“有沒有見到馬大師呀?”那僧說:“見到了。

    ”石頭乃指一捆柴禾問:“馬大師是不是像這個呀?”那僧不知如何回答。

    卻又回至江西,把這事說給馬大師聽。

    馬祖說:“你見那捆柴大小了嗎?”那僧說:“很大的。

    ”馬祖說:“你很有力氣呀。

    ”那僧說:“什麼?”馬祖說:“你從南嶽背負一捆柴到江西,豈不是很有力氣?” 有人問:“達磨祖師從西天來中土傳揚什麼意旨?”石頭說:“去問大廳上的柱子。

    ”那人說:“學人不明白光光的柱子怎麼會回答我的問題。

    ”石頭說:“那我就更不明白了。

    ” 大颠問石頭:“古人雲,說有說無,都是謗佛知見,與佛理不合。

    對此,我有些疑惑不解,請師父為我消除心頭疑惑。

    ”石頭說:“本來無一物,你消除什麼呢?”石頭卻問大颠:“不由咽喉,閉起嘴巴,你說說看。

    ”大颠說:“沒法說。

    ”石頭說:“若如此,你就入門了。

    ” 道悟問:“什麼是佛法大意?”石頭說:“既不得,亦不知。

    ”道悟問:“悟入之後怎麼樣呢?”石頭說:“長空不礙白雲飛。

    ”(悟入之後,機境可以無限開拓,自在運用)又問:“什麼是禅?”石頭答:“碌磚。

    ”又問:“什麼是道?”石頭答:“木頭。

    ”(道無所不在,即事能見理)另外還有其他一些門徒來參禅問道,所問所答無非上述這些,各于本章見。

     石頭希遷大師著有《參同契》一篇,辭旨幽深隐微,頗有注解,大行于世。

    以至南嶽鬼神亦顯迹聽法,石頭給其一一授戒,勸其向善。

    廣德二年(公元七六四年)有門人請石頭下山,到梁端(今湖南長沙)開禅傳法,影響頗廣。

    這時江西以大寂(馬祖)為主,湖南以石頭為主,各地參禅學人往來憧憧,都歸附到二位大士門下。

    貞元六年(公元七九〇年)庚午十二月二十五日,石頭大士圓寂,世壽九十一,僧臘六十三。

    門人在東嶺建塔。

    長慶年間(公元八二一—八二四年)追谥為無際大師,塔名叫見相。

     第二世天皇道悟 原典 荊州天皇道悟禅師,婺州東陽人也,姓張氏。

    神儀挺異,幼而生知,長而神俊。

    年十四,懇求出家,父母不聽。

    遂誓志,損減飲膳,日才一食,形體羸悴。

    父母不得已而許之,依明州大德披削。

    二十五,杭州竹林寺具戒,精修梵行①,推為勇猛。

    或風雨昏夜,宴坐②丘冢,身心安靜,離諸怖畏。

    一日,遊餘杭,首谒徑山國一禅師,受心法,服勤五載。

     唐大曆中,抵鐘陵造馬大師,重印前解,法無異說。

    複住二夏③。

    乃谒石頭遷大師,而緻問曰:“離卻定慧,以何法示人?”石頭曰:“我這裡無奴婢④,離個什麼?”曰:“如何明得?”石頭曰:“汝還撮得空麼?”曰:“恁麼,即不從今日去也。

    ”石頭曰:“未審汝早晚⑤從那邊來?”曰:“道悟不是那邊人。

    ”石頭曰:“我早知汝來處。

    ”曰:“師何以贓誣于人?”石頭曰:“汝身見在。

    ”曰:“雖如是,畢竟如何示于後人?”石頭曰:“汝道阿誰是後人?”師從此頓悟。

    于前二哲匠言下,有所得心,罄殚其迹。

     後蔔于荊州當陽柴紫山。

    學徒依附,駕肩接迹。

    都人士女,向風面至。

    時崇業寺上首以狀聞于連帥,迎入郡。

    城之左有天皇寺,乃名藍⑥也,因火而廢。

    主寺僧靈鑒将謀修複,乃曰:“苟得悟禅師為化主,必能福我。

    ”乃中宵潛往哀請,肩輿⑦而至。

    遂居天皇。

     時江陵尹右仆射裴公,稽首問法,緻禮勤至。

    師素不迎送,客無貴賤,皆坐而揖之。

    裴公愈加歸向。

    由是石頭法道盛于此席。

     僧問:“如何是玄妙之說?”師曰:“莫道我解佛法。

    ”僧曰:“争奈學人疑滞何?”師曰:“何不問老僧?”僧曰:“問了也。

    ”師曰:“去,不是汝存泊處。

    ” 師元和丁亥四月示疾,命弟子先期告終。

    至晦日⑧,大衆問疾。

    師蓦召典座,典座近前,師曰:“會麼?”對曰:“不會。

    ”師乃拈枕子抛于地上,即便告寂。

    壽六十,臘三十五。

    以其年八月五日,塔于郡東。

     注釋 ①梵行:指修證涅槃的各種活動,亦指清淨斷除淫欲的修行。

    佛教認為這種修行可使人升入梵天,故稱梵行。

     ②宴坐:指坐禅。

    宴同晏,安然、默然。

     ③二夏:即兩個夏安居,代指兩年。

     ④奴婢:本是為人使役的男女奴隸的稱呼,禅師有時卻用來指稱像“定慧”這樣的法門。

    又如本書藥山禅師答李翺:“什麼是戒定慧?”他說:“貧道這裡沒有這種閑家具。

    ”其中“閑家具”與此處“奴婢”之意相近。

     ⑤早晚:時間不定,代指什麼時候。

     ⑥名藍:有名伽藍的簡稱,伽藍指寺廟。

     ⑦肩輿:轎子。

    李紳《入揚州郭》詩:“自緣多病喜肩輿。

    ” ⑧晦日:農曆每月的最末一天。

     譯文 荊州天皇道悟禅師,是婺州東陽(今浙江)人,俗姓張。

    幼而聰慧,長而神俊。

    十四歲時懇求出家,父母不聽。

    遂誓志向佛,損減飲食,一天才吃一餐,餓得形容憔悴,體質羸弱,父母不得已而允許了他的請求。

    他于是依明州大德削發出家。

    二十五歲在杭州竹林寺受具足戒,精修清淨身心的梵行,推為勇猛。

    他有時在風雨交加的昏沉沉的夜晚,宴坐在荒丘枯冢間,心中毫無恐怖畏懼之感。

    一天,雲遊餘杭(今杭州),首次參谒徑山國一禅師,受其心法而服勤五年。

     唐大曆年間(公元七六六—七七九年)抵達鐘陵(今江西)造訪馬大師,得馬大師點化,道法更加精進,于是又在這裡過了兩個夏安居。

    後來參谒石頭大師,向他緻問:“離卻了定慧,用什麼法門示人呢?”石頭說:“我這裡沒有可使喚的奴婢,你離個什麼呢?”道悟又問:“如何悟得呢?”石頭說:“你能捉住空嗎?”道悟說:“如果那樣的話,我今天就不會來和尚這邊參禅了。

    ”石頭說:“不知你什麼時候從那邊來?”道悟說:“道悟不是那邊人。

    ”石頭說:“我早知道你的來處。

    ”道悟說:“大師為什麼栽贓誣陷人?”石頭說:“因為你還沒忘了自身。

    ”道悟說:“盡管如此,大師畢竟如何開示後人?”石頭說:“你以為誰是後人?”道悟從此頓悟。

    在前面馬祖、石頭二位哲匠的共同熏陶下,道悟對禅宗宗旨深有所得,道悟藏迹匿形。

     後來蔔居于荊州當陽柴紫山,學徒摩肩接踵來依附。

    都人士女向往其道風,亦都衷心仰慕他。

    當時崇業寺上首把這種盛況禀告了于連帥,于公把道悟禅師迎入郡城東面的天皇寺。

    此寺是古時有名的伽藍,當年因一場大火而化為一片廢墟。

    而今主寺僧靈鑒謀劃着要修複它,想重現其昔日的壯觀的景象。

    靈鑒說:“如果能請來道悟禅師為此寺住持,必定能福蔭我等。

    ”于是靜靜的深夜裡,他悄悄地來到道悟的住所,經過苦苦地懇求,終于用轎子把道悟擡了來,道悟遂居天皇寺。

     那時江陵尹右仆射裴公休經常來此向道悟禅師問法緻禮,十分地殷勤和誠懇。

    可道悟禅師對來客素不迎送,亦不分貴賤,一概讓座施禮。

    裴休由此對道悟愈加欽敬和向往。

    從此石頭的禅法興盛于此間。

     有僧問:“什麼是玄妙的禅理?”道悟說:“不要說我懂佛法。

    ”僧說:“對于學人的疑惑和執滞,禅師有什麼辦法呢?”道悟說:“為什麼不問老僧?”僧說:“問了呀。

    ”道悟說:“去吧,這裡不是你栖息的地方。

    ” 元和丁亥歲(公元八〇七年)四月,道悟生病,跟弟子們說要先走一步了。

    本月的最末一天,大家都來看望禅師的病情。

    道悟蓦然召喚典座,典座近前,道悟說:“會麼?”典座說:“不會。

    ”道悟于是把枕頭抛在地上,就這樣圓寂了。

    世壽六十,僧臘三十五。

    那一年的八月五日在郡城的東面建塔。

     第二世丹霞天然 原典 鄧州丹霞山天然禅師,不知何許人也。

    初習儒學,将入長安應舉。

    方宿于逆旅①,忽夢見白光滿室。

    占者曰:“解空之祥也。

    ”偶一禅客問曰:“仁者何往?”曰:“選官去。

    ”禅客曰:“選官何如選佛?”曰:“選佛當往何所?”禅客曰:“今江西馬大師出世,是選佛之場,仁者可往。

    ”遂直造江西。

     才見馬大師,以手托幞頭額②。

    馬顧視良久曰:“南嶽石頭是汝師也。

    ”據抵南嶽,還以前意投之。

    石頭曰:“着槽廠去。

    ”師禮謝,入行者房。

    随次,執爨役,凡三年。

     忽一日,石頭告衆曰:“來日刬佛殿前草。

    ”至來日,大衆諸童行各備鍬刬草,獨師以盆盛水淨頭,于和尚前胡跪。

    石頭見而笑之,便與剃發。

    又為說戒法,師乃掩耳而出。

    便往江西,再谒馬師。

    未參禮,便入僧堂内,騎聖僧頸而坐。

    時大衆驚愕,遽報馬師。

    馬躬入堂,視之曰:“我子天然!”師即下地禮拜曰:“謝師賜法号。

    ”因名天然。

    馬師問:“從什麼處來?”師雲:“石頭。

    ”馬雲:“石頭路滑,還跶倒汝麼?”師曰:“若跶倒,即不來。

    ” 乃杖錫觀方③。

    居天台華頂峰三年,往餘杭徑山禮國一禅師。

    唐元和中,至洛京龍門香山,與伏牛和尚為莫逆之友。

    後于慧林寺,遇天大寒,師取木佛焚之。

    人或譏之,師曰:“吾燒取舍利。

    ”人曰:“木頭何有?”師曰:“若爾者,何責我乎?” 師一日谒忠國師,先問侍者④:“國師在否?”曰:“在即在,不見客。

    ”師曰:“太深遠生。

    ”曰:“佛眼亦觑不見。

    ”師曰:“龍生龍子,鳳生鳳兒。

    ”國師睡起,侍者以告,國師乃鞭侍者二十棒,遣出。

    後丹霞聞之,乃雲:“不謬為南陽國師。

    ” 至明日,卻往禮拜,見國師便展坐具,國師雲:“不用,不用。

    ”師退步,國師雲:“如是,如是。

    ”師卻進前,國師雲:“不是,不是。

    ”師繞國師一匝便出。

    國師雲:“去聖時遙,人多懈怠,三十年後覓此漢也還難得。

    ” 師訪龐居士,見女子取菜次。

    師雲:“居士在否?”女子放下籃子,斂手而立。

    師又雲:“居士在否?”女子便提籃子去。

     元和三年,師于天津橋橫卧,會留守鄭公出,呵之不起。

    吏問其故,師徐曰:“無事僧。

    ”留守異之。

    奉束素及衣兩襲,日給米面。

    洛下翕然歸信⑤。

     至十五年春,告門人言:“吾思林泉終老之所。

    ”時門人令齊靜方蔔南陽丹霞山,結庵以奉事。

    三年間玄學者至,盈三百,衆構成大院。

     師上堂曰:“阿爾渾家⑥,切須保護一靈之物,不是爾造作名貌得,更說什麼薦與不薦?吾往日見石頭和尚,亦隻教切須自保護,此事不是爾譚話得。

    阿爾渾家各有一坐具地,更疑什麼?禅可是爾解底物?豈有佛可成?佛之一字,永不喜聞。

    ” 有僧到參,于山下見師,乃問:“丹霞山向什麼處去?”師指山曰:“青黯黯地。

    ”僧曰:“莫隻這個便是嗎?”師曰:“真師子兒,一撥便轉。

    ”師問僧:“什麼處宿?”雲:“山下宿。

    ”師曰:“什麼處吃飯?”曰:“山下吃飯。

    ”師曰:“将飯與阇梨吃底人,還具眼也無?”僧無對。

     師以長慶四年六月二十三日,告門人曰:“備湯沐,吾欲行矣。

    ”乃戴笠,策杖,受履,垂一足,未及地而化。

    壽八十六。

    門人斫石為塔。

    敕谥智通禅師,塔号妙覺。

     注釋 ①逆旅:寄宿的地方。

    旅店、客棧。

     ②幞頭額:古代系于額上的一種頭巾。

     ③杖錫觀方:持着錫杖去尋師訪友,雲遊四方。

     ④侍者:禅林中為住持服務的弟子輩僧人。

     ⑤翕然歸信:翕然,指言論和行為一緻。

    衷心仰慕其禅風。

     ⑥阿爾渾家:方言,相當于今說“糊塗蟲”。

     譯文 鄧州(今河南鄧縣)丹霞山天然禅師,其籍貫和俗家姓氏不詳。

    隻知他當初修習儒學,本來要去長安應試舉人。

    可是寄宿旅店時,忽夢見白光滿室。

    占夢的人為他解釋說:“這是悟解空理的祥兆。

    ”正好事有湊巧,遇一禅客問他:“施主,這是要去哪裡?”他說:“到長安考試做官去。

    ”禅客說:“考試做官何如參禅做佛?”他便問:“要參禅做佛,當去哪裡?”禅客說:“如今馬大師出現于世,是參禅做佛的好道場,施主可往那裡。

    ”于是,這位年輕的儒生不去長安應舉,徑至江西參禅。

     來到江西,當一見到馬大師,就用手托着頭巾,馬祖端詳良久說:“南嶽石頭是你師。

    ”他于是馬不停蹄,又很快抵達南嶽,投石頭門下。

    他向石頭表明了來意,石頭說:“打掃槽廠去。

    ”他施禮道謝,退入行者房歇息。

    此後随大衆幹粗活,達三年。

     忽然有一天,石頭和尚告訴大衆說:“明天要刬佛殿前面的雜草。

    ”第二天,大衆都各各準備了鍬、?等工具去佛殿前刬草,唯獨丹霞天然盛來一盆水,把頭洗幹淨,在石頭和尚面前跪下。

    石頭見此情景,爽然大笑,便給他剃了發。

    又要為他說戒法,他便捂着耳朵跑開了。

    他一下子又來到了江西,第二次拜谒馬大師。

    然而這次他沒有直接去參禮馬大師,卻進入僧堂内,騎坐在聖僧的頸脖上。

    衆僧見了都驚愕不已,趕緊把這消息報告給馬大師。

    馬祖親自來到僧堂,看見丹霞如此行狀,脫口而出:“我子天然!”丹霞即下地禮拜說:“多謝師父賜我法号。

    ”天然之名由此而來。

    馬祖問:“從什麼地方來呀?”天然說:“從石頭和尚那裡來的。

    ”馬祖說:“石頭那裡路滑得很,你摔倒沒有?”天然說:“若摔倒就不會來了。

    ” 丹霞天然于是攜禅杖去四處遊方(參禅問道,尋師訪友)。

    先是在天台山華頂峰住了三年,接着往餘杭參禮徑山國一禅師。

    唐元和年間(公元八〇六—八二〇年),又來到洛陽龍門香山,與伏牛和尚結為莫逆之交。

    後來在慧林寺遇到天氣大寒,他便取來木佛,燒火取暖。

    有人譏責他,他說:“我燒取舍利。

    ”那人說:“木頭裡怎會有舍利?”他說:“若既無舍利,那你又何必責罵我呢?” 天然有一天去參見南陽慧忠國師,先問侍者:“國師在不在呀?”侍者說:“在雖在,但不見客。

    ”天然說:“太見外了。

    ”侍者說:“連佛眼亦看不見。

    ”天然說:“龍生龍子,鳳生鳳兒。

    ”待國師睡醒起身後,侍者把天然來過的事情告訴他,他卻把侍者打了二十棒,并趕出山門。

    後來丹霞天然聽說此事,不禁贊道:“不愧為南陽國師!” 第二天,天然又去禮拜國師,見到國師便鋪開坐具,國師說:“不用了,不用了。

    ”天然便退步告辭,國師說:“是這樣,是這樣。

    ”天然又往前進步,國師說:“不是,不是。

    ”天然于是圍繞國師轉了一圈便出去了。

    國師說:“離佛世遙遠的時代,人們大多懈怠于佛法,而像丹霞天然這樣的人,三十年後亦還難得。

    ” 天然又訪龐居士,見一女子洗菜,便問:“居士在不在?”那女子放下籃子斂手而立。

    天然又問:“居士在不在?”那女子便提着籃子徑自去了。

     唐元和三年(公元八〇八年),天然禅師橫卧在天津橋上,正碰上留守鄭公出外巡訪,開道的役吏呵之不起,便責問他:“為何擋住留守去路?”天然慢吞吞地說:“無事僧。

    ”鄭留守感到奇異,吩咐手下送給他一束白布、兩件衣服,并供給他米面。

    由此,洛陽一帶紛紛歸信天然禅師。

     唐元和十五年(公元八二〇年)春,天然禅師告訴門人說:“我想找一塊林泉作為終老的場所。

    ”當時門人令齊靜正蔔居南陽丹霞山(今河南),聽說師父有此心願,便構建小庵,請師父來此傳禅。

    三年間來此參禅的學徒超過三百,原來的小庵亦變成了大禅苑。

     丹霞天然禅師上堂說:“在座諸位,切須保護你們各自的一靈之物(自心佛性),知道它不是由語言、文字得來,更不要說再通過别人的口來說教了。

    我過去參見石頭和尚,他亦隻是教我切須保護自己的靈性,說此事不是從你我的談話得來。

    試問在座諸位,既各有一席之地,那麼還懷疑什麼?禅可是你悟解的東西嗎?佛可是求成的嗎?在我看來,‘佛’這一個字,永遠不喜歡聽。

    ” 有僧來丹霞山參禅,在山下碰見丹霞天然,就問:“去丹霞山向什麼方向走?”天然禅師指着山說:“那青黯黯一片就是。

    ”僧說:“莫非這個便是嗎?”天然說:“真是伶俐的徒兒,隻要一撥便轉。

    ”天然問僧:“到什麼地方寄宿呀?”那僧說:“在丹霞山下寄宿。

    ”又問僧:“到什麼地方吃飯呢?”那僧說:“亦在丹霞山下吃飯。

    ”又問僧:“将飯給你吃的人,有沒有長眼睛呢?”僧不能答。

     唐長慶四年(公元八二四年)六月二十三日,丹霞天然禅師告訴門人說:“備好湯水沐浴,我要去了。

    ”于是戴上鬥笠,拿過禅杖,穿起芒鞋,垂下一腳,那隻腳還沒着地就涅槃了。

    世壽八十六。

    門人鑿石為塔。

    敕谥智通禅師,塔号妙覺。

     第二世藥山惟俨 原典 澧州藥山惟俨禅師,绛州人,姓韓氏。

    年十七,依潮陽西山慧照禅師出家。

    唐大曆八年,納戒①于衡嶽希操律師,乃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