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嶽系法嗣

關燈
相似,不為陰界五欲八風之所漂溺,即生死因斷,去住自由。

    ” 僧問:“如今受戒,身口清淨,已具諸善,得解脫否?”答:“少分解脫,未得心解脫,未得一切解脫。

    ”問雲:“何是心解脫?”答:“不求佛,不求知解,垢淨情盡,亦不守此無求為是,亦不住盡處,亦不畏地獄縛,不愛天堂樂,一切法不拘,始名為解脫無礙,即身心及一切皆名解脫。

    汝莫言有少分戒善将為便了,有河沙無漏戒定慧門,都未涉一毫在。

    努力猛作早與,莫待耳聾眼暗,頭白面皺,老苦及身,眼中流淚,心中慞惶,未有去處。

    到恁麼時,整理腳手不得也。

    縱有福智多聞,都不相救。

    為心眼未開,唯緣念諸境,不知返照,複不見佛道。

    ” 問:“如何得自由?”答:“如今對五欲八風,情無取舍,垢淨俱亡,如日月在空,不緣而照,心如木石?。

    亦如香象截流而過,更無疑滞。

    此人天堂地獄所不能攝也。

    又不讀經看教,語言皆須宛轉,歸就自己。

    但是一切言教,隻明如今覺性自己。

    俱不被一切有無諸法境轉,是導師;能照破一切有無境法,是金剛,即有自由獨立分。

    若不能恁麼得,縱令誦得十二韋陀經?,隻成增上慢?,卻是謗佛,不是修行。

    讀經看教,若準世間,是好善事,若向明理人邊數,此是壅塞人。

    但不用求覓知解語義句,知解屬貪,貪變成病。

    隻如今但離一切有無諸法,透過三句外?,自然與佛無差。

    既自是佛,何慮佛不解語?隻恐不是佛,被有無諸法轉,不得自由。

    ” 師有時說法竟,大衆下堂,乃召之。

    大衆回首,師雲:“是什麼?” 唐元和九年正月十七日歸寂,壽九十五。

    長慶元年,敕谥大智禅師,塔曰大寶勝輪。

     禅門規式 百丈大智禅師,以禅宗肇自少室,至曹溪以來,多居律寺,雖别院,然于說法、住持未合規度,故常爾介懷,乃曰:“祖之道欲誕布化元,冀來際不泯者,豈當與諸部阿笈摩教為随行耶?”或曰:“《瑜伽論》《璎珞經》是大乘戒律,胡不依随哉?”師曰:“吾所宗非局大小乘,非異大小乘,當博約折中,設于制範,務其宜也。

    ”于是創意别立禅居。

     禅門獨行,由百丈之始。

    今略叙大要遍示後代學者,令不忘本也。

    其諸軌度,山門備焉。

     注釋 ①三學:佛教把戒學(戒律)、定學(禅定)、慧學(智慧)統稱為三學。

    這是凡學佛的人都可以通學的。

    晉道安說這三者是“至道之由戶,泥洹(涅槃)的關要。

    戒乃斷三惡之幹将,禅乃絕分散的利器,慧乃濟藥病的妙醫”。

     ②角立:兩角并立,不相上下。

     ③法塔:猶言法身,形容其說法如塔般矗立。

    另有一說,指馬祖的住處、修禅的地方。

     ④果:因果之果,前事之因得後來之果。

     ⑤檀信:檀即檀越,譯稱施主。

    指施主的信仰或信衆的布施。

     ⑥玄參之賓:參悟禅的玄妙的人。

     ⑦麏:通群,蜂擁而至。

     ⑧某甲:禅林中多用來代指本人。

     ⑨如蟲蝕木:語出《涅槃經》,其中說:“如蟲食木有成字者,此蟲不知是字非字,智人見之終不唱言是蟲解字,亦不驚怪。

    ”意思是說,蟲子啃木頭偶爾形成字,此蟲并不知道它是不是字,智者見了并不認為此蟲了解字。

    此處百丈禅師用來說明他對沩山解禅的看法。

     ⑩普請:禅林中集衆作務(勞動)稱為普請,亦稱出坡。

    本章《禅門規式》說“行普請之法,上下均力也”。

    禅門實行普請制自百丈始,百丈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名言。

    普請制對禅宗維持自身的生存提供物質的保障,對禅僧的修行亦具有很大的意義。

     ?三世:指過去、未來、現在三世。

     ?動用:即動法之顯用。

    欲界之法,無常而迅速,稱為動法。

     ?一合相:世界為微塵之集合,故稱世界為一合相。

     ?五欲八風:五欲,色、聲、香、味、觸這五境能引起人的欲心,所以稱為五欲。

    八風:指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這些都是人世間的愛憎,能煽動人心。

    五欲八風,在佛教看來,妨礙真理的獲得。

     ?心如木石:與前面說的“兀兀如愚如聾相似”意同,并非指向枯坐用功,而是強調一種在泯除了所有貪執、有無之後的境界。

     ?十二韋陀經:即十二佛陀經,佛經分為十二種類,用以指佛教的一切經。

     ?增上慢:意思是說以慢心得增上之法,不能有助于佛道的增長和精進。

    如沒有得聖道卻以為已得,這就是一種增上慢。

     ?透過三句外:這是百丈懷海在否認知解的基礎上建立的一種獨特的禅法,主要目的是為了消除學人的執着經教言句以及一切執着。

    “三句”語出自馬祖道一,即所謂的“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物”,百丈禅師用來作為他的三句教語。

    透過三句外,就是要教禅僧直接體會大道,離開那些肯定、否定的語句,擺脫了義、不了義的教學。

     譯文 洪州百丈山懷海禅師,是福州長樂(今福建)人。

    童年即離棄塵俗,出家為僧,修習戒、定、慧三學。

    馬祖道一在南康(今江西贛縣)開法傳禅時,懷海即前往參學,傾心相随。

    其時,懷海與西堂智藏同為馬祖入室弟子,在馬祖門下如兩角争鋒,号稱“二大士”。

    一天晚上,二大士陪伴馬祖賞月,馬祖問:“如此美景良宵,學道人該當如何?”西堂說:“正好供養佛祖。

    ”百丈說:“正好坐禅修行。

    ”馬祖說:“經入藏(智藏),禅歸海(懷海)。

    ” 有一次,馬祖要上禅堂說法,禅衆都雲集座下。

    可等馬祖剛一升座,懷海卻卷起面前的蒲團就走,馬祖于是亦就随着下禅堂去了。

     懷海有一天去馬祖那裡參禅,馬祖就在禅床角處拿起拂子開示他。

    懷海說:“除了這個,還有别的嗎?”馬祖就把拂子放回原處,卻問:“你以後将用什麼法門開示人?”懷海并不答話,卻去取馬祖的拂子。

    馬祖說:“除了這個,還有别的嗎?”懷海便把拂子挂回原處,并不走開。

    馬祖見他仍侍立一旁,便對他大聲叱喝。

    這一聲叱喝猶如滾滾的雷音,深深震撼了懷海的心靈。

    懷海由此得了馬祖的大機大用。

    懷海後來受信衆的邀請,住在洪州新吳(今江西奉新縣)境内的大雄山。

    因此山岩巒峻極,所以又稱百丈山。

    懷海住百丈山不到一個月,四方參禅學人就奔湧而來。

    其中有沩山靈祐、黃檗希運當居其上首。

     有一天,百丈懷海禅師對徒衆說:“不要以為學佛參禅是很容易的一樁小事。

    老僧昔日在馬(祖)大師處參禅,被他一聲大喝,直弄得我整整三天耳聾眼黑。

    ”黃檗聽了百丈之言,不覺吐了吐舌頭,說:“我不認識什麼馬祖,而且亦不需要見識什麼馬祖。

    ”百丈說:“你以後當嗣法馬祖。

    ”黃檗說:“我不願嗣法馬祖。

    ”(不炒馬祖的冷飯)百丈問:“為什麼呢?”黃檗說:“如果這樣(毫無創見),以後會斷送我法子法孫的。

    ”百丈很快點頭認可:“是這樣,是這樣。

    ”(百丈的意思是,弟子的見解如果跟老師差不多,那就等于把老師的功德減去了一半;隻有見地獨到,超過老師的人,才足以擔當傳授佛法的大任。

    百丈以為黃檗就具備勝師之才、超師之見) 一天,有位僧人哭着進入法堂,百丈問:“有什麼事嗎?”那僧人說:“父母雙亡,來請師父為我挑選一個黃道吉日,超度亡靈。

    ”百丈說:“明天你某個時候來,把他們一起埋掉算了。

    ” 百丈禅師有一天上堂,出了一道難題,考驗徒弟們參禅的情況如何。

    百丈說:“不由咽喉,閉起嘴巴,快快說來。

    ”沩山說:“這樣我不會說,不妨請和尚先說說看。

    ”百丈見他從容沉穩,鋒芒不露,便說:“不是我不肯給你說,我隻是怕說白了,以後喪我法子法孫。

    ”這時五峰說:“和尚亦必須抿住咽喉,閉住嘴巴,說說看。

    ”百丈則對他說:“你的機鋒讓人不敢近前,隻好在遠無人處,以手遮額觀望你。

    ”最後,雲岩說:“我是有一些說法,請和尚不妨問問看。

    ”百丈說:“閉起你的嘴巴不說話,喉嚨裡不發出聲音,你快說說看。

    ”雲岩說:“師父你不已經像這樣說了嗎?”百丈開示:“你喪了我的法子法孫。

    ” 百丈對禅衆說:“我想要一個人傳話給西堂,誰能去得呢?”五峰說:“我可以去。

    ”百丈說:“你怎麼傳話給西堂呢?”五峰說:“待見到了西堂再說。

    ”百丈說:“說什麼呢?”五峰說:“等來了之後再說給和尚聽。

    ” 百丈禅師與弟子沩山在一起勞動,百丈問沩山:“有火沒有呀?”沩山說:“有的。

    ”百丈問:“在哪裡呢?”沩山把一根木柴吹了兩三口氣,就遞給百丈。

    百丈說:“像蟲子啃木頭呢。

    ” 有僧來問:“什麼是佛?”百丈反問:“你是誰呢?”那僧回答說:“我就是我。

    ”百丈說:“你認識你這個‘我’嗎?”那僧感到奇怪,說:“這還用問,不是很分明嗎?”百丈就舉起拂子問他:“你還見這個嗎?”那僧說:“見。

    ”百丈便不再理他。

     有一次普請鋤地,忽有一僧聽見飯鼓聲響,便扛起鋤頭,大笑而歸。

    百丈說:“妙啊!這是觀音入理之門。

    ”百丈回去後,把那僧人喚來問:“剛才你悟見什麼道理了?”那僧人說:“剛才隻是聽了飯鼓聲響,便回來吃飯了。

    ”百丈呵呵大笑。

     有僧問:“依着經教,拘守義理,三世諸佛會埋怨和責難,可離開經教一字,又會有堕入魔道之危險,該怎麼辦呢?”百丈答:“固守欲界之法,或者攝心看淨,會招來諸佛的埋怨和呵責;不悟自心,此外别求,那才是真正的魔說。

    ” 有僧問西堂說:“有問有答,不問不答,禅師對此有什麼看法?”西堂對這個問題,說了這麼一句:“是不是怕爛掉呢?”百丈禅師聽說這事後,說:“從來就懷疑這個老兄。

    ”僧說:“請和尚說。

    ”百丈說:“由微塵聚合的這個世界,沒有一法可得。

    ” 百丈對禅衆說:“有一人長久不吃飯而不知饑,有一人整天吃飯則不道飽。

    ”禅衆都不知所對。

    雲岩問:“和尚每天這樣忙忙碌碌,為誰呀?”百丈說:“為了那一個人。

    ”雲岩說:“為什麼不叫他自己去做呢?”百丈說:“他現在還沒有自家的活計。

    ” 有僧問:“什麼是大乘頓悟法門?” 百丈說:“你們先要斷絕各種塵緣,把世上萬事抛開。

    對善與不善、世出世間,一切諸法,都不攀緣不妄想。

    如此放棄了身心的一切貪求和執着,使其處在一種放松而自在的狀态,以至心如木石,對一切都無所辨别。

    心既無所牽挂,心地便空淨明朗,但見佛光普照,慧日自現,猶如烏雲散去,陽光照耀天下萬物。

    一切颠倒妄想、貪嗔愛取、淨與不淨,在這種佛慧透視下,都灰飛煙滅,蕩滌無餘。

    這樣,面對塵世的虛名浮利、是非得失,以及種種煩惱之物,既能透過見聞覺知而與大道相接,又不被其境相所迷惑,便自然具足神通妙用,這就是所謂解脫的人。

    對心上生起的種種境相,心能平靜如常,不被其所擾亂,既不收攝,亦不放縱,能穿透一切聲色而沒有任何滞礙,超然物外,這就是所謂得道的人。

    不拘限于垢淨、善惡等兩邊,不系着于有為世間的福和智,這就稱為佛慧。

    不被塵世的是非好醜所系縛,超脫種種是理非理的知見,處心于自在之境,這就是所謂可登佛地的初發心菩薩。

    ” “一切諸法,本無色空之分别,亦無是非垢淨之差異,亦無心系縛人,隻是人自己起虛妄心、計着心,作分别知解、分别知見。

    假若能抛開這種相互對立的垢淨心理,既不煩什麼系縛,亦不求什麼解脫,亦不談有為和無為,一切都平等無二,這樣,人雖處生死苦海,而其心自在無礙,終不會受那虛妄知解和生死煩惱所累。

    所以說,佛是無求的人,一有所求就與佛理相悖。

    這種無求之理,若有所求,亦即失去。

    若執着于無求,無求即轉成一種變相的有求。

    此法無實無虛,隻要能一生心如木石,不被塵俗的虛名浮利和榮辱成敗所漂溺,那麼就解脫生死之鎖鍊,獲得自由自在的境界。

    ” 僧問:“受具戒後,身口清淨,諸惡不作,衆善奉行,如此能得解脫嗎?”百丈說:“隻能得部分解脫,不能徹底解脫,因為其心未解脫。

    ”問:“如何才能得心解脫?”答:“不刻意求佛,不妄求知解,超越垢淨等的二元對立,乃至不守此無求,連無求的念頭亦消除,才可得心解脫。

    既不畏懼地獄之苦,亦不愛悅天堂之樂,不拘于一切法,才可稱作解脫無礙。

    那是人的身心及一切的完完全全的大解脫、大自由。

    你不要以為少分戒善就能得解脫,有人具備了恒河沙數般的無漏戒定慧門,都不曾自恃得了解脫的一絲一毫。

    要趁年輕及早努力!不要待耳朵聾了,眼睛花了,頭上有了斑斑白發,面孔刻上累累皺紋,那時再來修煉自己的身心,就為時已晚了。

    當老苦及身,眼中流淚,心中慞惶,沒有去處的時候再來努力,即使有福智多聞,亦救不了你。

    隻因為你的心眼未開,隻因為你緣念諸境而不知返照自心,因此不能見諸佛道。

    ” 問:“如何修行才能實現禅師所說的這種自由?”百丈答:“就目今而言,大緻有兩點:其一,對世俗的功名利祿、是非成敗等五欲八風,能具有一種超然和淡泊的心情。

    所謂情無取舍,垢淨俱亡,打個比方,就如日月在空,并不因為物的好壞、人的美醜而有所偏向,它們無心地把光輝灑向人間,普照萬物。

    這亦就是說,在名利面前,人要做到心如木石,心如死灰。

    這亦如香象渡河,截流而過,不容有絲毫疑惑和停滞。

    能夠這樣的人,天堂地獄都容納不了他。

    他超越了一切。

    其二,不讀經看教而悟自心。

    語言要從自心的活泉中汩汩流出,一切言教都是為了明了當下的靈覺性。

    能不被一切對立的有無諸法的境相所迷惑(轉),就稱得上導師;能用智慧照破一切有無境法,就是無堅不摧的金剛。

    如此就能獲得自由和獨立。

    如果不能那樣,那麼即使誦得佛教的一切經典,亦無助于佛道的精進,反而是謗佛,不是真正的修行。

    讀經看教,如果不脫離世間,那是好善之事;如果空洞地執着教理,則違背了佛的真義。

    實際上,禅的奧秘不在言語,用不着去求覓知解語義。

    知解屬貪,學人一旦落入貪執的迷宮,就找不着諸佛解脫的大道。

    如今隻要超越一切有無諸法及一切貪求和執着,透過‘三句’外,直接體會大道,就自然與佛沒有差異。

    既然自(心)是佛,還怕佛不解語?隻恐不是佛,被有無諸法轉而不得自由。

    ” 百丈禅師有時說法完畢,大衆紛紛下堂去,他卻又召喚大衆。

    大衆回首時,他問:“是什麼?” 唐元和九年(公元八一四年)正月十七日,百丈懷海禅師圓寂,世壽九十五。

    長慶元年(公元八二一年),谥為大智禅師,塔名叫大寶勝輪。

     禅門規式 百丈大智禅師以為禅衆自少林達磨至曹溪惠能以來,多寄居律寺,雖别院分住,然而在說法、住持等方面多有不便,因而常常耿耿于懷,歎說:“祖師禅道,若欲廣為流布,繼化未來,豈能沒有自己的規章,與小乘之教同行不分呢?”有人問:“《瑜伽論》《璎珞經》是大乘戒律,為何亦不依随呢?”百丈說:“我所宗奉的,當不能局限于大小乘,可又不超出大小乘,我按照博中求約、但取中道的原則來設定規範,适合時宜。

    ”百丈于是獨創叢林,别立禅居。

     禅門獨行,由百丈肇始。

    今略叙大要遍示後代學禅者,令其不忘本。

    禅門從此有了清規。

     第二世南泉普願 原典 池州南泉普願禅師者,鄭州新鄭人也,姓王氏。

    唐至德二年,依大隗山大慧禅師受業。

    三十詣嵩嶽受戒。

    初習相部舊章①,究毗尼篇聚②。

    次遊諸講肆,曆聽《楞伽》《華嚴》,入中、百、門觀,精練玄義。

    後扣大寂之室,頓然忘筌③,得遊戲三昧④。

     一日,為僧行粥次,馬大師問:“桶裡是什麼?”師雲:“這老漢合取口,作恁麼語話!”自餘同參之流,無敢征诘。

     貞元十一年,憩錫⑤于池陽,自構禅齋⑥。

    不下南泉,三十餘載。

    大和初,宣城廉使陸公亘向師道風,遂與監軍同請下山,伸弟子之禮,大振玄綱。

    自此學徒不下數百,言滿諸方,目為“郢匠”⑦。

     一日,師示衆雲:“道個如如,早是變也。

    今時師僧須向異類中行⑧。

    ”歸宗雲:“雖行畜生行,不得畜生報。

    ” 師有時雲:“文殊、普賢昨夜三更,每人與二十棒趁出院也。

    ”趙州雲:“和尚棒教誰吃?”師雲:“且道王老師⑨過在什麼處?”趙州禮拜而出。

     師拟取明日遊莊舍,其夜土地神先報莊主,莊主乃預為備。

    師到問莊主:“争知老僧來,排辦如此?”莊主雲:“昨夜土地報道和尚今日來。

    ”師雲:“王老師修行無力,被鬼神觑見。

    ”有僧便問:“和尚既是善知識,為什麼被鬼神觑見?”師雲:“土地前更下一分飯。

    ” 師有時雲:“江西馬祖說‘即心即佛’,王老師不恁麼道。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恁麼道還有過嗎?”趙州禮拜而出。

    時有一僧随問趙州雲:“上座禮拜了便出,意作麼生?”趙州雲:“汝卻問取和尚。

    ”僧上問曰:“适來谂上座⑩意作麼生?”師雲:“他卻領得老僧意旨。

    ” 師一日捧缽上堂,黃檗和尚居第一座,見師不起。

    師問雲:“長老?什麼年中行道?”黃檗雲:“空王佛?時。

    ”師雲:“猶是王老師孫在。

    下去!” 師一日問黃檗:“黃金為世界,白銀為壁落,此是什麼人居處?”黃檗雲:“是聖人居處。

    ”師雲:“更有一人居何國土?”黃檗乃叉手立。

    師雲:“道不得,何不問王老師?”黃檗卻問:“更有一人居何國土?”師雲:“可惜許。

    ” 師又别時問黃檗:“定慧等學,此理如何?”黃檗雲:“十二時中不依倚一物。

    ”師雲:“莫是長老見處麼?”黃檗雲:“不敢。

    ”師雲:“漿水價且置,草鞋錢教阿誰還?” 師見僧斫木,師乃擊木三下。

    僧放下斧子歸僧堂,師歸法堂?。

    良久,卻入僧堂?,見前僧在衣缽下坐。

    師雲:“賺殺人?。

    ”僧問:“師歸丈室,将何指南?”師雲:“昨夜三更失卻牛,天明失卻火。

    ” 師因東西兩堂各争貓兒,師遇之白衆曰:“道得即救取貓兒,道不得即斬卻也。

    ”衆無對,師便斬之。

    趙州自外歸,師舉前語示之。

    趙州乃脫履,安頭上而出。

    師曰:“汝适來若在,即救得貓兒也。

    ” 有僧問訊,叉手而立。

    師雲:“太俗生。

    ”其僧便合掌。

    師雲:“太僧生。

    ”僧無對。

     一僧洗缽次,師乃奪卻缽,其僧即空手而立。

    師雲:“缽在我手裡,汝口喃喃作麼?”僧無對。

     師因入菜園見一僧,師乃将瓦子打之。

    其僧回顧,師乃翹足。

    僧無語,師便歸方丈。

    僧随後入,問訊雲:“和尚适來擲瓦子打某甲,豈不是警覺某甲?”師雲:“翹足又作麼生?”僧無對。

     師示衆雲:“王老師要賣身,阿誰要買?”一僧出雲:“某甲買。

    ”師雲:“他不作貴價,不作賤價,汝作麼生買?”僧無對。

     師與歸宗、麻谷同去參禮南陽國師。

    師先于路上畫一圓相雲:“道得即去。

    ”歸宗便于圓相中坐,麻谷作女人拜。

    師雲:“恁麼即不去也。

    ”歸宗雲:“是什麼心行?”師乃相喚回,不去禮國師。

     一日,有大德問師曰:“即心是佛又不得,非心非佛又不得,師意如何?”師雲:“大德,且信即心是佛便了,更說什麼得與不得?隻如大德吃飯了,從東廊上西廊下,不可總問人得與不得也。

    ” 師住庵時,有一僧到庵,師向其僧道:“某甲上山,待到齋時?,做飯自吃了,送一分來山上。

    ”少時,其僧自吃了,卻一時打破家事就床卧。

    師待不見來,便歸庵。

    見僧卧,師亦去一邊而卧,僧便起去。

    師住後雲:“我往前住庵時,有個靈利道者,直至如今不見。

    ”師拈起球子問僧雲:“那個何似這個?”對雲:“不似。

    ”師雲:“什麼處見那個,便道不似?”僧雲:“若問某甲見處,和尚放下手中物。

    ”師雲:“許爾具一隻眼。

    ” 陸亘大夫向師道:“肇法師甚奇怪,道:‘萬物同根,是非一體。

    ’”師指庭前牡丹華雲:“大夫,時人見此一株華,如夢相似。

    ”陸罔測。

     陸又問:“天王居何地位?”師雲:“若是天王,即非地位。

    ”陸雲:“弟子聞說天王是居初地。

    ”師雲:“應以天王身得度者,即現天王身而為說法。

    ”陸辭歸宣城治所。

    師問:“大夫去彼,将何治民?”陸雲:“以智慧治民。

    ”師雲:“恁麼即彼處生靈盡遭塗炭去也。

    ” 師入宣州,陸大夫出迎接,指城門雲:“人人盡喚作甕門,未審和尚喚作什麼門?”師雲:“老僧若道,恐辱大夫風化。

    ”陸雲:“忽然賊來時作麼生?”師雲:“王老師罪過。

    ”陸又問:“大悲菩薩用如許多手眼作什麼?”師雲:“隻如國家又用大夫作什麼?” 師為馬大師設齋,問衆雲:“馬大師來否?”衆無對。

    洞山雲:“待有伴即來。

    ”師雲:“子雖後生,甚堪雕琢。

    ”洞山雲:“和尚莫壓良為賤。

    ” 師問僧良欽:“空劫中還有佛否?”對雲:“有。

    ”師雲:“是阿誰?”對雲:“良欽。

    ”師雲:“居何國土?”無語。

     僧問:“祖祖相傳,合傳何事?”師雲:“一二三四五。

    ”問:“如何是古人底?”師雲:“待有即道。

    ”僧雲:“和尚為什麼妄語?”師雲:“我不妄語,盧行者卻妄語。

    ”問:“十二時中以何為境?”師雲:“何不問王老師?”僧雲:“問了也。

    ”師雲:“還曾與汝為境麼?”僧問:“青蓮不随風火散時是什麼?”師雲:“無風火不随是什麼?”僧無對。

    師卻問:“不思善,不思惡,思總不生時,還我本來面目來。

    ”僧雲:“無容止可露。

    ” 師問座主雲:“爾與我講經得麼?”對雲:“某甲與和尚講經,和尚須與某甲說禅始得。

    ”師雲:“不可将金彈子博銀彈子去。

    ”座主雲:“某甲不會。

    ”師雲:“汝道空中一片雲,為複釘釘住,為複藤纜着?” 問:“空中有一珠,如何取得?”師雲:“斫竹布梯空中取。

    ”僧雲:“空中如何布梯?”師雲:“汝拟作麼生取?”僧辭問雲:“學人到諸方,有人問和尚近日作麼生,未審如何祇對?”師雲:“但向道,近日解相撲。

    ”僧雲:“作麼生?”師雲:“一拍雙泯。

    ” 問:“父母未生時,鼻孔在什麼處?”師雲:“父母已生了,鼻孔在什麼處?” 師将順世,第一座問:“和尚百年後向什麼處去?”師雲:“山下作一頭水牯牛去。

    ”僧雲:“某甲随和尚去,還得也無?”師雲:“汝若随我,即須銜取一莖草來。

    ”師乃示疾。

     大和八年甲寅十二月二十五日淩晨,告門人曰:“星翳燈幻亦久矣,勿謂吾有去來也。

    ”言訖而謝。

    壽八十七,臘五十八。

    明年春入塔。

     注釋 ①相部舊章:指相部律,佛教四分律三派之一。

    相部是法砺的号,相部法砺相對南山道宣、東塔懷素而立一派,稱為相部律。

     ②毗尼篇聚:毗尼指律藏經典。

    篇聚,類似比丘、比丘尼所受的具足戒的名稱,是根據破戒的程度和性質而定的罪名的分類和區别的總彙,分篇門和聚門,有五篇、六聚、七聚、八聚、九聚。

     ③忘筌:語出《莊子》“得魚忘筌”,這裡形容開悟。

     ④遊戲三昧:諸佛、菩薩遊于神通,化人以娛樂,故稱遊戲;三昧是梵語,指一種定境,意譯專心。

    諸佛、菩薩以專心救度衆生為遊戲。

    這裡又有自在無礙的意思。

     ⑤憩錫:錫即錫杖,是僧人行走時必持的用具。

    這裡用來指稱栖息在某處教化。

     ⑥禅齋:禅室。

    齋是肅靜的意思,好比儒家把靜室作為書齋,禅僧把修行的靜室稱為禅齋。

     ⑦郢匠:典源出自《莊子·徐無鬼》,其中說郢地人抹灰泥在鼻尖上,如蠅翅那樣薄,石匠運斤(斧)生風,應手削去而不傷鼻,郢人站着面不改色。

    後來形容技藝、才能卓越,得心應手。

    這裡說明南泉禅師是傳禅的能匠。

     ⑧向異類中行:指菩薩為了普度衆生,自己入畜生道,應現成畜生來說法,這是菩薩的一種“下座”精神。

    後文趙州秉承乃師的宗旨,把踩在腳下、沾滿灰泥的草鞋頂在頭上,“度驢度馬”的石橋等都質樸地再現了這種佛家的情懷,默默顯示着禅僧的大悲之心。

     ⑨王老師:是南泉的自稱。

     ⑩上座:《僧史略》說:“首座之名,即上座也。

    居席之端,處僧之上,故名。

    ” ?長老:佛教通稱道高臘長的比丘為長老。

    禅家又稱住持之僧為長老。

     ?空王佛:即空劫時期出現的佛,古佛名。

    空劫指此時的世界已經壞滅。

     ?法堂:寺院中演說佛法的地方,他宗叫講堂,禅家稱法堂。

     ?僧堂:禅寺裡禅僧坐禅的處所稱為僧堂,亦稱禅堂、雲堂(衆集如雲)等。

    又稱齋堂,在僧堂之外另設齋堂是後世的事,古來僧堂兼禅與齋。

     ?賺殺人:賺,欺騙。

    這裡指自作聰明、騙人的鬼把戲。

     ?齋時:僧家之食稱為齋,一般過中不食,是正午以前所作的食時。

    學佛的人以素食為主。

     譯文 池州南泉普願禅師,是鄭州新鄭(今河南)人,俗姓王。

    唐至德二年(公元七五七年),依從大隗山大慧禅師受業,修學佛道。

    三十歲去嵩山受戒。

    初先研習相部律(四分律三流派之一),探究律藏蘊奧。

    然後遍遊各處講經場所,曆聽《楞伽》《華嚴》等經論,精煉玄義,進入大乘境界。

    後來參禅于大寂禅師(馬祖道一)之室,得魚忘筌,頓然開悟,通達了自在無礙的禅理(得遊戲三昧)。

     有一天,普願拎着飯桶分粥給僧衆,馬祖問了一聲:“這桶裡是什麼?”普願就說:“這老漢生了一張口,難道就隻說得這種話語嗎?”其他同參之流,都不敢再詢問。

     唐貞元十一年(公元七九五年),普願憩錫于池陽(今安徽貴池),在南泉山自構禅房,靜心修禅。

    從此三十多年,足迹沒有下過南泉山。

    至大和初(公元八二七年),宣城廉使陸亘仰慕南泉禅師道風,便與監軍一同力請禅師下山。

    陸亘等伸弟子之禮,南泉禅師因此而大振玄綱。

    自此前來參禅的學徒,有數百人之多。

    南泉禅師的言論傳遍四方,四方學徒把他視為一代傳禅的能匠。

     有一天,南泉禅師開示禅衆說:“禅道如如,因時而變化,現今禅門師生須向異類中行,一片禅心悲衆生。

    ”歸宗禅師說:“雖然入了畜生道行事,卻沒有畜生的果報。

    ” 南泉有時說:“昨夜三更天,我打文殊、普賢二位菩薩每人二十棒,并把他們趕出了禅院。

    ”趙州說:“和尚給誰吃棒了?”南泉說:“你且說說王老師(南泉自稱)有什麼地方不對?”趙州向南泉施禮之後便出去了。

     南泉打算明天去遊某莊舍,當天夜裡土地神把這消息先報告了莊主,莊主就做好預備。

    第二天,南泉到莊後,感到奇怪,問莊主:“怎知老僧來此,事前排辦如此?”莊主說:“昨夜土地神預先報告說今天禅師要來敝莊。

    ”南泉說:“王老師修行無力,被鬼神觑見,慚愧。

    ”當時有僧問道:“和尚既是積德行善給人教化的善知識,怎麼還能被鬼神觑見呢?”南泉對莊主說:“替我在土地神面前再添一份飯。

    ” 南泉有時說:“江西馬祖教人即心即佛,王老師卻不這樣。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其他任何東西,這樣說有什麼不妥之處呢?”趙州聽了,并不答話,還是向南泉行個禮便出去了。

    當時有一位僧人問趙州說:“上座向南泉和尚行了禮便出來,是什麼意思呢?”趙州說:“你問和尚去。

    ”那僧便上來問南泉說:“剛才谂上座(趙州從谂)行禮便出是什麼意思?”南泉說:“他已經領悟了老僧的禅旨。

    ” 南泉有一天捧着缽盂來到法堂,黃檗和尚居第一座,看到南泉進來并不起身行禮。

    南泉問道:“長老什麼年月中開始行道的?”黃檗答:“空王佛時代就開始了。

    ”南泉說:“那還是王老師的孫輩呢!” 南泉有一天又問黃檗:“黃金為世界,白銀為壁落,這是什麼人居住的地方呢?”黃檗說:“這是聖人居住的地方。

    ”南泉問:“還有一人居住在什麼地方呢?”黃檗乃叉手而立。

    南泉說:“既然說不出來,為什麼不問王老師呢?”黃檗就問:“還有一人居住什麼地方?”南泉說:“真可惜啊。

    ” 另外某時,南泉又問黃檗:“定慧等學,此理如何?”黃檗說:“十二時辰中,心中超然獨立,不依倚一物。

    ”南泉說:“莫非這就是長老的高見嗎?”黃檗說:“不敢。

    ”南泉說:“漿水錢就不用提了,草鞋錢該教誰還呢?” 南泉見一僧劈木柴,便上前擊木三下,反手而去。

    那僧立即放下斧子,回歸僧堂。

    南泉回法堂後,良久,卻入僧堂來,隻見那僧正在衣缽下坐着呢。

    南泉說:“自己騙自己啊。

    ”(賺殺人)那僧問:“師父歸丈室,用什麼來指教弟子?”南泉說:“昨夜三更失去牛,天亮之後又失火。

    ” 南泉禅院東西兩堂的僧人為一隻貓發生了争執,南泉禅師見到後,當即把那隻貓抓在手中,對僧衆說:“你們誰若能說出一句悟道的話,我就不殺它;若說不出得體的話,就不要怪我手下無情把它斬了。

    ”然而,僧衆中誰亦沒有應聲,于是南泉把貓斬了。

    這時高徒趙州從外面歸來,南泉向他講述了剛才發生的事,并拿前面問僧衆的話來問他。

    趙州便脫下草鞋,頂在頭上出去了。

    南泉說:“要是趙州當時在場的話,那隻貓就有救了。

    ” 有僧來參南泉,先是雙手叉腰立在南泉面前,南泉說了聲:“太俗氣了。

    ”那僧趕緊雙掌合十,南泉又說:“太僧氣了。

    ”那僧此時卻不知所措。

     一僧在洗缽,南泉走過去奪下他的缽,那僧即空手而立。

    南泉說:“缽在我手裡,你口中喃喃作語,說什麼呢?”那僧不知所對。

     南泉進入菜園看見一僧,便用瓦塊打他。

    那僧回過頭來,南泉便翹起一足。

    那僧沒有言語,南泉便回歸方丈。

    那僧随後亦進丈室,問:“和尚剛才擲瓦塊打我,是不是警覺我(執迷不悟)呀?”南泉說:“翹足又意謂着什麼呢?”那僧對答不出。

     南泉開示僧衆:“王老師要賣身,誰要買呢?”有一僧出來說:“我買。

    ”南泉說:“他既不作貴價,亦不作賤價,你怎麼買呢?”那僧不知所對。

     南泉與歸宗、麻谷二位禅師一同去拜訪南陽慧忠國師。

    途中,南泉和尚用禅杖在地上畫了一個大圓相,對兩位同伴說:“你們若說得出什麼,就讓你們過去。

    ”(南泉這是預先考驗歸宗和麻谷,因為慧忠國師最善用圓相示禅)歸宗二話不說,跨入圓相正中,端坐不動;麻谷則對圓相做了一個女人式的禮拜。

    南泉說:“看樣子,我們沒有必要去參慧忠國師了。

    ”歸宗說:“這是什麼心行?”于是相喚回,不再去禮國師。

     一天,有位大德來問南泉禅師:“說‘即心是佛’吧,不行;說‘非心非佛’吧,亦不行。

    禅師意下如何呢?”南泉說:“大德啊,你就相信‘即心是佛’不就行了嗎?說什麼行與不行呢?這就像你去齋堂吃飯,從東廊上去,西廊下來,不可老問人家行與不行吧。

    ” 南泉住庵堂的時候,有一僧人來到此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