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嶽系法嗣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世馬祖道一
原典
江西道一禅師,漢州什邡人也,姓馬氏。
容貌奇異,牛行虎視,引舌過鼻,足下有二輪文。
幼歲依資州唐和尚落發①,受具于渝州圓律師。
唐開元中,習禅定于衡嶽傳法院,遇讓和尚。
同參九人,唯師密受心印②。
始自建陽佛迹嶺,遷至臨川,次至南康龔公山。
大曆中,隸名于開元精舍③。
時連帥路嗣恭,聆風景慕,親受宗旨。
由是四方學者,雲集坐下。
一日,謂衆曰:“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
達磨大師從南天竺國來,躬至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開悟。
又引《楞伽經》文,以印衆生心地,恐汝颠倒不自信,此心之法各各有之。
故《楞伽經》雲:‘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
’”又雲:“夫求法者,應無所求。
心外無别佛,佛外無别心。
不取善不舍惡,淨穢兩邊俱不依怙。
達罪性空,念念不可得,無自性故。
故三界唯心,森羅萬象,一法之所印。
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
汝但随時言說,即事即理都無所礙,菩提道果④亦複如是。
于心所生,即名為色。
知色空故,生即不生。
若了此心,乃可随時着衣吃飯⑤,長養聖胎,任運過時,更有何事?汝受吾教,聽吾偈曰:‘心地随時說,菩提亦隻甯。
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生。
’” 僧問:“和尚為什麼說即心即佛?”師雲:“為止小兒⑥啼。
”僧雲:“啼止時如何?”師雲:“非心非佛。
”僧雲:“除此二種人來,如何指示?”師雲:“向伊道不是物。
”僧雲:“忽遇其中人來時如何?”師雲:“且教伊體會大道。
” 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師雲:“即今是什麼意?”龐居士問:“如水無筋骨,能勝萬斛舟,此理如何?”師雲:“這裡無水亦無舟,說什麼筋骨?” 一日,師上堂⑦,良久,百丈收卻面前席,師便下堂。
百丈問:“如何是佛法旨趣?”師雲:“正是汝放身命處。
”師問百丈:“汝以何法示人?”百丈豎起拂子⑧。
師雲:“隻這個為當别有?”百丈抛下拂子。
僧問:“如何得合道?”師雲:“我早不合道。
”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師便打,乃雲:“我若不打汝,諸方笑我也。
” 有小師⑨行腳⑩回,于師前畫個圓相,就上禮拜了,立。
師雲:“汝莫欲作佛否?”雲:“某甲不解捏目。
”師雲:“吾不如汝。
”小師不對。
鄧隐峰辭師,師雲:“什麼處去?”對雲:“石頭?去。
”師雲:“石頭路滑。
”對雲:“竿木随身,逢場作戲。
”便去。
才到石頭,即繞禅床一匝,振錫一聲,問:“是何宗旨?”石頭雲:“蒼天!蒼天!”隐峰無語,卻回舉似于師,師雲:“汝更去,見他道‘蒼天’,汝便噓噓。
”隐峰又去石頭,一依前問:“是何宗旨?”石頭乃噓噓,隐峰又無語。
歸來,師雲:“向汝道‘石頭路滑’。
” 有僧于師前作四畫,上一長下三短,問雲:“不得道一長三短,離此四字外,請和尚答。
”師乃畫地一畫雲:“不得道長短,答汝了也。
” 有一講僧?來問雲:“未審禅宗傳持何法?”師卻問雲:“坐主?傳持何法?”彼雲:“忝講得經論二十餘本。
”師雲:“莫是師子兒否?”雲:“不敢。
”師作噓噓聲。
彼雲:“此是法。
”師雲:“是什麼法?”雲:“師子出窟法。
”師乃默然。
彼雲:“此亦是法。
”師雲:“是什麼法?”雲:“師子在窟法。
”師雲:“不出不入是什麼法?”無對。
遂辭出門,師召雲:“坐主。
”彼即回首。
師雲:“是什麼?”亦無對。
師雲:“這鈍根阿師?。
” 洪州廉使問雲:“弟子吃酒肉即是,不吃即是?”師雲:“若吃是中丞祿,不吃是中丞福。
” 師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為一方宗主,轉化無窮,師于貞元四年正月中,登建昌石門山,于林中經行?,見洞壑平坦處,謂侍者曰:“吾之朽質,當于來月歸茲地矣。
”言訖而回。
至二月四日,果有微疾。
沐浴訖,跏趺入滅?。
元和中,追谥大寂禅師,塔曰大莊嚴。
今海昏縣影堂存焉。
注釋 ①落發:即削發為僧,僧人出家時都必須剃去頭發,穿上缁衣。
②密受心印:禅家以心傳心,在老師一方是秘密付法,從學生這邊說是密受心印。
之所以稱“密”,是因為禅衆所傳的法理趣奧妙,非言語所能傳達。
③精舍:寺院的異名。
是精行佛道的人所居住,因此稱為精舍。
這裡“精”沒有精妙的意思。
亦稱靜舍。
④菩提道果:由菩提之道而證得的佛果。
菩提是覺悟的意思,佛果指涅槃。
⑤着衣吃飯:後期禅宗認為“平常心是道”,禅就在我們平常生活中。
因此,像着衣吃飯、屙屎送尿、搬柴運水等日用行事屢被禅家用來指示禅的無所不在。
⑥小兒:譬喻小根之人、小乘見解。
⑦上堂:禅師上法堂說法稱為上堂。
⑧拂子:禅林中的一種道具。
本是僧人拂蟲的用具,一般用麻線、羊毛或樹皮做成,禁止用牛尾、馬尾等。
後來禅師每每用它的豎起和放下來開示學人。
⑨小師:受具足戒而不滿十年的僧人稱為小師,弟子的别稱。
⑩行腳:從雲遊四方、旅行各地中尋師訪道,增長見識。
這是禅僧有别于坐禅的一種修行方法。
《祖庭事苑》卷八說:“行腳者,謂遠離鄉曲,腳行天下,脫情捐累,尋師訪友,求法證悟也。
所以學無常師,遍曆為尚。
” ?石頭:即石頭希遷,因結庵石頭上面而有此稱。
?講僧:講解經論的師僧。
?坐主:禅僧對講僧的稱呼。
?鈍根阿師:指愚鈍的根機,不堪成就佛道的人。
“阿”字無義。
?經行:佛家修禅的姿勢有坐、立、行、卧及随意五種,而以坐式為主,所以稱為坐禅。
修禅的行走式即稱為經行。
原為古印度人的散步健身法,禅家多用來解除坐禅時的疲乏、瞌睡和散亂等。
?入滅:指僧人之死。
譯文 江西道一禅師,是漢州什邡(今四川)人,俗姓馬。
天生奇異的容貌,行走似牛,視人如虎,引舌過鼻,足下有紋路像兩隻車輪。
幼年時依資州(今資中縣)唐和尚落發出家,又在渝州(今重慶市)圓律師處受具足戒。
唐開元年間(公元七一三—七四一年),他在衡嶽傳法院修習禅定,幸遇懷讓和尚啟發,得其心印,在同學九人中最為傑出。
道一得法後,始住建陽佛迹嶺(今福建境内),不久遷往臨川(今江西),然後又移住南康龔公山。
大曆年間(公元七六六—七七九年),隸名在洪州(今江西南昌)開元精舍傳禅。
其時,連帥路嗣恭聆其禅風,十分景仰和歎慕,就親往洪州承受宗旨。
由此,引動四方學者前來參禅,絡繹不絕。
有一天,道一對大衆說:“你們諸位,應該相信自心就是佛,此心就是佛心。
達磨大師從南天竺國親自來我中華,傳這上乘一心之法,目的就是為了使你們自心開悟。
達磨大師又引用《楞伽經》文來印可衆生心地,所怕的就是你們颠倒思維,向外追求,不信自心,不信此心之法我們每個人都有。
所以,《楞伽經》說:‘佛語以心為宗,以無門為法門。
’”接着,馬祖又說:“求法的人應無所求。
心之外無其他佛,佛之外亦無其他心。
既不取善亦不舍惡,淨穢兩邊亦都不依傍。
當你了達罪性本空,人的一絲一念都不可得,你會發現這是因為它們沒有自性的緣故。
所以說,三界唯心,大千世界林林總總,都是一(心)法之所(印)攝。
亦即,一方面,凡見色即是見心(心是色的絕對本體);另一方面,心不自心,因色故有(心的絕對性必須通過色來體現)。
因此,隻要随時悟見自性,即事亦好即理亦好,都無所妨礙獲得菩提道果。
從心所生的一切即稱為色,若了知色這種東西空而無自性,則生就是不生。
若通達心地法門,則随時着衣吃飯,平常生活中就可孕育智慧,長養聖胎;任運随緣則是佛事,此外還能有什麼事呢?現聽我法偈:‘心地随時說,菩提亦隻甯。
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生。
’” 有僧問馬祖道一:“為什麼說即心即佛?”馬祖說:“那是為止小兒啼哭。
”(以肯定形式指示初學禅人勿向心外追求)僧再問:“啼止之後又怎麼樣呢?”馬祖說:“非心非佛。
”(以否定形式說明更深層次的學人連心佛亦不執着)僧又問:“除開以上兩種類型,若再有人來問道,該如何指示呢?”馬祖說:“就向他說,道不是任何東西。
”(更進一步否定,掃除一切迷執)僧再問:“此外,若遇其中人來問,又該怎麼辦呢?”馬祖說:“就教他慢慢體會大道。
”(最後回到大肯定) 僧問:“什麼是西來意?”馬祖說:“現今是什麼意?”龐居士問:“像水雖然沒筋骨,卻能浮起萬斛大船,禅師對此理有何高見?”馬祖說:“我這裡既沒有水,亦沒有船,你說什麼‘筋骨’呢?” 一天,馬祖上堂說法,不多一會兒,弟子百丈就收起坐具走開了,馬祖便跟着下了堂。
百丈問馬祖:“如何才能體會佛法旨趣?”馬祖說:“你認真體驗自己的身心性命,自然就了解佛法旨趣。
”馬祖又問百丈:“你以什麼法門開示人?”百丈豎起手中拂子。
馬祖說:“除了這個還有别的嗎?”百丈又抛下拂子。
有僧來問:“如何修行才能契合佛道?”馬祖說:“我早不想契合你所謂的佛道了。
”又問:“什麼是西來意(達磨從西天來中土所傳揚的意旨)?”馬祖便打他說:“我若不打你,将為諸方大德所取笑。
” 有一位小和尚行腳回來,在馬祖面前畫了一個圓相,便上前禮拜,卓然而立。
馬祖問:“你莫非想做佛嗎?”那小和尚說:“我不懂什麼叫作佛。
”馬祖贊許說:“我不如你。
”那小和尚沒有再說别的。
鄧隐峰向馬祖辭行,馬祖問:“什麼地方去?”鄧答:“去石頭(希遷)那裡。
”馬祖說:“當心石頭路滑。
”鄧說:“竿木随身,逢場作戲。
”便離開馬祖。
才到石頭那裡,便繞其禅床一周,振禅杖一聲,問石頭:“這裡是什麼禅旨?”石頭說:“蒼天!蒼天!”隐峰無語。
回來把情況描述給馬祖聽,馬祖說:“你再去,見他歎蒼天,你便發噓噓聲。
”隐峰又去石頭那裡,一如前次,仍問:“是什麼宗旨?”這回石頭沒歎蒼天,卻發出噓噓聲,隐峰又無語。
歸來,馬祖說:“我早向你說‘石頭路滑’,你卻不信。
” 有位僧人在馬祖面前畫四畫,上面一畫長,下面三畫短,卻對馬祖說:“不能說‘一長三短’,除了這四字,請回答。
”馬祖于是在地上畫一畫,說:“這一畫,既不能說長,亦不能說短,答你了嗎?” 有一位善講經論的僧人來問:“不知禅師傳習的是什麼法?”馬祖卻問:“不知坐主傳習什麼法?”那講僧說:“不才講得二十多本經論。
”馬祖說:“那是講師出身喽?”那僧謙虛答:“不敢。
”馬祖發出噓噓聲。
講僧說:“這就是法。
”馬祖問:“是什麼法?”那僧說:“師子出窟法。
”馬祖又默然無聲,那僧說:“這也是法。
”馬祖問:“是什麼法?”那僧說:“師子在窟法。
”馬祖問:“不出不入,是什麼法?”那僧無言對答,便告辭出門,馬祖喊道:“坐主。
”那僧回頭。
馬祖問:“是什麼法?”那僧亦對答不上來。
馬祖呵道:“這鈍根阿師!” 洪州廉使問馬祖:“弟子是吃酒肉好呢,還是不吃為好?”馬祖說:“若吃了,是你的祿分;若不吃,則是你的福分。
” 馬祖入室弟子共有一百三十九人,大多為一方宗師,弘法紹化,綿延不絕。
貞元四年(公元七八八年)正月,馬祖率弟子登建昌石門山(今江西永修),在林中經行,忽見林深處,有天然洞壑,平坦處風景如畫。
馬祖于是對弟子說:“我的朽質殘軀,下個月要歸葬此地。
”說罷,回寺。
至二月四日,果然一病不起。
沐浴更衣,跏趺而逝。
元和年間(公元八〇六年),唐憲宗追谥為大寂禅師,塔名叫大莊嚴。
其塔坐落在今海昏縣境内。
第二世大珠慧海 原典 越州大珠慧海禅師者,建州人也,姓朱氏。
依越州大雲寺道智和尚受業①。
初至江西參馬祖,祖問曰:“從何處來?”曰:“越州大雲寺來。
”祖曰:“來此拟須何事?”曰:“來求佛法。
”祖曰:“自家寶藏不顧,抛家散走作什麼?我這裡一物也無,求什麼佛法?”師遂禮拜,問曰:“阿那個是慧海自家寶藏?”祖曰:“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
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覓?”師于言下自識本心,不由知覺,踴躍禮謝。
師事六載,後以受業師年老,遽歸奉養。
乃晦迹藏用,外示癡讷。
自撰《頓悟入道要門論》一卷,被法門師侄玄晏竊出江外,呈馬祖。
祖覽訖,告衆雲:“越州有大珠,圓明光透,自在無遮障處也。
”衆中有知師姓朱者,疊相推識,結契來越上尋訪依附。
師謂曰:“禅客②,我不會禅,并無一法可示于人,故不勞汝久立,且自歇去。
”時學侶漸多,日夜叩激,事不得已,随問随答,其辯無礙。
時有法師數人來谒,曰:“拟伸一問,師還對否?”師曰:“深潭月影,任意撮摩。
”問:“如何是佛?”師曰:“清潭對面,非佛而誰?”衆皆茫然。
良久,其僧又問:“師說何法度人?”師曰:“貧道未曾有一法度人。
”曰:“禅師家渾如此?”師卻問曰:“大德說何法度人?”曰:“講《金剛般若經》。
”師曰:“講幾坐來?”曰:“二十餘坐。
”師曰:“此經是阿誰說?”僧抗聲曰:“禅師相弄,豈不知是佛說耶?”師曰:“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則為謗佛,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若言此經不是佛說,則是謗經。
請大德說看。
”無對。
師少頃又問:“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大德且道,阿那個是如來?”曰:“某甲到此卻迷去。
”師曰:“從來未悟,說什麼卻迷。
”僧曰:“請禅師為說。
”師曰:“大德講經二十餘坐,卻未識如來。
”其僧再禮拜:“願垂開示。
”師曰:“如來者,是諸法如義,何得忘卻?”曰:“是,是諸法如義。
”師曰:“大德是亦未是。
”曰:“經文分明,那得未是?”師曰:“大德如否?”曰:“如。
”師曰:“木石如否?”曰:“如。
”師曰:“大德如同木石如否?”曰:“無二。
”師曰:“大德與木石何别?”僧無對。
良久卻問:“如何得大涅槃。
”師曰:“不造生死業。
”對曰:“如何是生死業?”師曰:“求大涅槃是生死業,舍垢取淨是生死業,有得有證是生死業,不脫對治門是生死業。
”曰:“雲何即得解脫?”師曰:“本自無縛,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無等等。
”僧曰:“如禅師和尚者,實謂希有。
”禮謝而去。
有行者問:“即心即佛,那個是佛?”師雲:“汝疑那個不是佛,指出看。
”無對。
師雲:“達即遍境是,不悟永乖疏。
” 有律師法明謂師曰:“禅師家多落空。
”師曰:“卻是坐主家多落空。
”法明大驚曰:“何得落空?”師曰:“經論是紙墨文字,紙墨文字者俱空。
設于聲上建立名句等法,無非是空。
坐主執滞教體,豈不落空?”法明曰:“禅師落空否?”師曰:“不落空。
”曰:“何卻不落空?”師曰:“文字等皆從智慧而生,大用現前,那得落空?”法明曰:“故知一法不達,不名悉達。
”師曰:“律師不唯落空,兼乃錯用名言。
”法明作色問曰:“何處是錯?”師曰:“律師未辨華竺之音,如何講說?”曰:“請禅師指出法明錯處。
”師曰:“豈不知悉達是梵語邪?”律師雖省過,而心猶憤然。
又問曰:“夫經、律、論是佛語,讀誦依教奉行,何故不見性?”師曰:“如狂狗趁塊,師子咬人。
經、律、論是自性用,讀誦者是性法。
”法明禮謝,贊歎而退。
有三藏法師問:“真如有變易否?”師曰:“有變易。
”三藏曰:“禅師錯也。
”師卻問三藏:“有真如否?”曰:“有。
”師曰:“若無變易,決定是凡僧也。
豈不聞善知識者,能回三毒③為三聚淨戒④,回六識為六神通,回煩惱作菩提,回無明為大智真如?若無變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
”三藏曰:“若爾者,真如即有變易。
”師曰:“若執真如有變易,亦是外道。
”曰:“禅師适來說真如有變易,如今又道不變易,如何即是的當?”師曰:“若了了見性者,如摩尼珠現色,說變亦得,說不變亦得。
若不見性人,聞說真如變便作變解,聞說不變便作不變解。
”三藏曰:“故知南宗實不可測。
” 有道流問:“世間有法過自然否?”師曰:“有。
”曰:“何法過得?”師曰:“能知自然者。
”曰:“元氣是道否?”師曰:“元氣自元氣,道自道。
”曰:“若如是者,則應有二。
”師曰:“知無兩人。
”又問:“雲何為邪?雲何為正?”師曰:“心逐物為邪,物從心為正。
” 有源律師來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曰:“用功。
”曰:“如何用功?”師曰:“饑來吃飯,困來即眠。
”曰:“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師曰:“不同。
”曰:“何故不同?”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校,所以不同也。
”律師杜口。
有韫光大德問:“禅師自知生處否?”師曰:“未曾死,何用論生?知生即是無生,法無離生法說有無生。
祖師雲:‘當生即不生。
’”曰:“不見性人,亦得如此否?”師曰:“自不見性,不是無性。
何以故?見即是性,無性不能見,識即是性,故名識性。
了即是性,喚作了性。
能生萬法,喚作法性,亦名法身。
馬鳴祖師雲:‘所言法者,謂衆生心。
若心生,故一切法生;若心無生,法無從生,亦無名字。
’迷人不知法身無象,應物現形,遂喚青青翠竹總是法身⑤,郁郁黃華無非般若。
黃華若是般若,般若即同無情;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
是以解道者,行住坐卧無非是道;悟法者,縱橫自在無非是法。
” 注釋 ①受業:受出家人所修的佛業。
受業師即度其出家的師父。
②禅客:禅師升座說法時,從參禅的人當中挑選一人出來問答,此人便稱為禅客。
③三毒:即佛家所謂的貪、嗔、癡三種。
④三聚淨戒:亦有三種,其一,攝律儀戒,指受持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一切戒律;其二,攝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為戒;其三,攝衆生戒,隻要能給一切衆生帶來益處的戒條。
三聚戒能使人無垢清淨,故稱為淨戒。
⑤法身:即佛的真身,指所證的真如與能照的真覺。
真如是佛教的一種真實而常住的性體,或稱實相。
譯文 越州大珠慧海禅師,是建州(今福建建瓯)人,俗姓朱。
早年依從越州(今浙江紹興)大雲寺道智和尚修學佛業,後來至江西參見馬祖。
馬祖問:“從什麼地方來?”慧海說:“從越州大雲寺來。
”馬祖說:“來此打算做什麼事呢?”慧海說:“來求佛法。
”馬祖說:“自己家裡的寶藏不珍惜,抛開家當,到外面四處遊蕩,這是為什麼呢?我這裡什麼東西亦沒有,你來求什麼佛法呢?”慧海于是向馬祖行禮,請問:“師父,哪個是我自家的寶藏?”馬祖說:“目前問我的那個,就是你自家寶藏。
它本自具足,應有盡有,又自在無礙,你何必苦苦向外求覓呢?”慧海聽了馬祖開示,頓悟自心原本具有無窮的寶藏,歡喜雀躍,禮謝了馬祖。
慧海在江西師事馬祖六年,後來因為授業恩師年老,需回去奉養,不得不辭别馬祖。
回越州後,慧海韬光隐晦,内磨性靈,外示癡讷。
自撰《頓悟入道要門論》一卷,被法門師侄玄晏竊出江外,呈與馬祖。
馬祖讀後,告訴大家說:“越州有大珠,圓明光透,法眼自在,無遮無礙。
”正好聽衆中有人知道慧海俗姓朱,于是疊相推識,結伴來越州,尋訪慧海,跟他參禅。
慧海對前來參禅者說:“各位禅客,我不會禅,亦無一法可教給你們,所以你們沒必要久立此處,勞心費神,你們且自歇息去吧。
”慧海話雖這樣說,但見此時學侶漸多,他便事不得已,大開禅門。
學人日夜叩激,他則随問随答,辯才無礙。
這時,有幾位法師來參谒慧海禅師,說:“我們想提一個問題,禅師能不吝指教嗎?”慧海說:“深潭裡的月影,可以任人撮摩。
”法師問:“什麼是佛?”慧海說:“清潭對面,非佛而誰?”禅衆聽了,都茫然不知所指。
過了一陣,其僧又問:“禅師用什麼法門度人啊?”慧海說:“貧僧未曾有一法可以度人。
”那僧說:“禅師怎麼如此家貧呢?”慧海卻問那僧:“大德說什麼法門度人呢?”那僧說:“講《金剛般若經》。
”慧海說:“能講幾座呢?”那僧說:“能講二十幾座。
”慧海問說:“此經原是誰說呢?”那僧有些不滿,厲聲說:“禅師别開玩笑。
你豈不知此經本是如來所說嗎?”慧海說:“若講如來說了什麼法,則是謗佛,并沒有理解佛說法的真谛;若講此經不是如來所說,則又是謗經。
謗佛不對,謗經亦不行,請你大德為我解釋解釋。
”那僧不能解釋。
不多一會兒,慧海又問:“經中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你且說說,到底哪個是如來?”那僧說:“到此時我卻迷惑了。
”慧海說:“從來就沒有覺悟,說什麼卻迷惑了。
”那僧說:“請禅師指點迷津。
”慧海說:“你能講二十多遍經,卻不能識如來真面目。
”那僧再禮拜慧海,說:“懇求禅師開示。
”慧海說:“所謂如來,即是諸法如如之意,怎麼忘記了?”那僧說:“不錯,是諸法如如之意。
”慧海說:“你所說是亦是不是。
”那僧說:“經文分明是如此,又哪來不是呢?”慧海說:“你如如嗎?”那僧說:“如如。
”慧海又問:“木石如如嗎?”那僧說:“亦如如。
”慧海說:“你之如如同木石之如如嗎?”那僧說:“沒有兩樣。
”慧海說:“你大德與木頭、石頭有何差别?”那僧啞口無言。
過不多久,那僧又問:“如何修行才得大涅槃?”慧海說:“不造生死業。
”那僧問:“什麼是生死業呢?”慧海說:“刻意追求大涅槃即是生死業,舍垢取淨即是生死業,有得有證亦是生死業,不超脫二元對立的法門就是生死業。
”僧又問:“如何修行才得大解脫?”慧海說:“本自無縛,用不着求解脫;在平常生活中保持本色,直用直行,是無等等。
”至此,那僧才口服心服,贊歎說:“像禅師這樣的辯才和道行,實在少見。
”向慧海禮謝之後,徑自去了。
有行者(有發的修行者)來問:“即心即佛,哪個是佛?”慧海說:“你懷疑哪個不是佛,請指出來看看。
”行者無言以對。
慧海說:“若通達自心,則天下萬物都是佛;若執迷不悟,則永遠背離佛法。
” 有位叫法明的律師來對慧海說:“禅師一般多落空。
”慧海說:“卻是那些隻會講經的坐主多落空。
”法明驚問:“坐主怎麼會落空?”慧海說:“經論是紙墨文字,而紙墨文字都是空相;假設在聲上來建立名句等法,亦無非是空。
坐主多執滞于紙墨文字和聲音名句,而不悟自性,豈有不落空之理呢?”法明說:“禅師不落空嗎?”慧海說:“不會落空。
”法明問:“為什麼呢?”慧海說:“因為紙墨文字都從自性智慧而生,禅師得機顯用,這樣哪能落空呢?”法明說:“這麼說來,隻要有一法不通達,就不能稱作悉達。
”慧海說:“律師不隻是落空,而且還望文生義,錯會名詞。
”法明面呈不快之色,問:“錯在何處呢?”慧海說:“律師未辨華竺之音,難道不知‘悉達’是梵語?”律師雖然明白了自己錯處,但心中還是憤憤然,不願就此甘拜下風,又說:“經、律、論是佛所說,讀誦依教奉行,為什麼不能見到佛性呢?”慧海說:“經、律、論不過是自性的顯用,讀誦依教奉行恰如狂狗追逐肉塊,獅子噬咬凡人,是舍本逐末。
”至此,法明才禮謝慧海,贊歎而退。
有三藏法師來問:“真如佛性有變易嗎?”慧海說:“有變易的。
”三藏說:“禅師錯了吧。
”慧海卻問三藏:“有真如嗎?”答:“有。
”慧海說:“如果沒有變易,執滞佛法,那必定是凡僧庸流無疑。
三藏豈不聞善知識能使三毒變作三聚淨戒,能使凡人的六識變作六神通,能使煩惱變作菩提,能使無明變作大智真如?如果沒有變易,那三藏真是自然外道。
”三藏說:“如果這麼說的話,那真如是有變易的。
”慧海說:“你如果執着真如有變易這點,那亦是外道。
”三藏說:“禅師剛才說真如有變易,現在又說不變易,這有什麼是非标準呢?教人如何适從呢?”慧海說:“如果了了見性的話,就像摩尼寶珠透現的光彩,說變易亦可以,說不變易亦可以。
如果你是沒有見性的人,那自然會聽說真如有變易便作變易來理解,聽說不變易就又作不變易理解。
”三藏贊歎說:“南宗宗旨,真是變幻莫測,不可思議呀!” 有道家者流來問:“世間還有什麼法超過自然的嗎?”慧海說:“有的。
”那人問:“是什麼法呢?”慧海說:“那能知自然的人。
”那人又問:“元氣就是道嗎?”慧海說:“元氣是元氣,道是道,不可混為一談。
”那人說:“如果這樣的話,那它們就一分為二了。
”慧海說:“知卻無兩人。
”又問:“什麼是邪?什麼是正?”慧海說:“心随物逐則為邪,物從心轉則是正。
” 有源律師亦來參見慧海,問:“和尚修道,要不要用功呀?”慧海說:“自然要用功。
”問:“怎麼用功呢?”答:“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源律師不解,問:“誰都是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的呀,這亦同和尚一樣,是在用功修行嗎?”慧海說:“不同。
平常人實際情況是,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思索;睡覺時不專心睡覺,千般計較。
”律師閉口,沒有再問。
有一位大德叫韫光,問慧海:“禅師曉得自己的生處嗎?”慧海說:“未曾死,何用論生?生死相對而言,懂得生就是懂得無生,沒有離開生法來說有無生的。
祖師說:‘當生即不生。
’”大德問:“沒有見性的人,亦能如此嗎?”慧海說:“自己不能見性,并不等于說就沒有自性。
為什麼呢?見本身就是一種性(的作用),無性是不能見的。
識亦如此,故名識性;了悟自性,喚作了性;能生萬法,喚作法性,亦叫法身。
馬鳴祖師說:‘所謂法,就是指衆生的心。
若心生,則一切法生;若心無生,則法亦無從生,亦無名字可稱呼。
’有一些執迷不悟的人,不知法身沒有一定形象卻體現在任何事物中,就說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
其實,黃花若真是般若,般若即同無情;翠竹若真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
這亦就是說,自心若不能覺悟自性,那麼黃花翠竹即是無情草木;正是因了自己的靈覺性,無情草木才變成般若、法身。
因此說,解道的人,行住坐卧,無非是道;悟法的人,縱橫自在,無非是法。
” 第二世百丈懷海 原典 洪州百丈山懷海禅師者,福州長樂人也。
丱歲離塵,三學①該練。
屬大寂闡化南康,乃傾心依附。
與西堂智藏禅師同号入室,時二大士為角立②焉。
一夕,二士随侍馬祖玩月次,祖曰:“正恁麼時如何?”西堂雲:“正好供養。
”師雲:“正好修行。
”祖雲:“經入藏,禅歸海。
” 馬祖上堂,大衆雲集。
方升坐,良久,師乃卷卻面前禮拜席,祖便下堂。
師一日詣馬祖法塔③,祖于禅床角取拂子示之。
師雲:“隻這個更别有?”祖乃放舊處雲:“爾已後将什麼何為人?”師卻取拂子示之。
祖雲:“隻這個更别有?”師以拂子挂安舊處,方侍立,祖叱之,自此雷音将震。
果④檀信⑤請于洪州新吳界,住大雄山。
以居處岩巒峻極故,号之百丈。
既處之未期月,玄參之賓⑥四方麏⑦至,即有沩山、黃檗當其首。
一日,師謂衆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再蒙馬大師一喝,直得三日耳聾眼黑。
”黃檗聞舉,不覺吐舌,曰:“某甲不識馬祖,要且不見馬祖。
”師雲:“汝已後當嗣馬祖。
”黃檗雲:“某甲不嗣馬祖。
”曰:“作麼生?”曰:“已後喪我兒孫。
”師曰:“如是,如是。
” 一日,有僧哭入法堂來。
師曰:“作麼?”曰:“父母俱喪,請師選日。
”師雲:“明日來,一時埋卻。
” 師上堂雲:“并卻咽喉唇吻,速道将來。
”沩山雲:“某甲⑧不道,請和尚道。
”師雲:“不辭與汝道,久後喪我兒孫。
”五峰雲:“和尚亦須并卻。
”師雲:“無人處斫額望汝。
”雲岩雲:“某甲有道處,請和尚舉。
”師雲:“并卻咽喉唇吻,速道将來。
”雲岩曰:“師今有也。
”師曰:“喪我兒孫。
” 師謂衆曰:“我要一人傳語西堂,阿誰去得?”五峰雲:“某甲去。
”師雲:“汝作麼生傳語?”五峰雲:“待見西堂即道。
”師雲:“道什麼?”五峰雲:“卻來說似和尚。
” 師與沩山作務次,師問:“有火也無?”沩山雲:“有。
”師雲:“在什麼處?”沩山把一枝木吹三兩氣過與師,師雲:“如蟲蝕木⑨。
” 問:“如何是佛?”師雲:“汝是阿誰?”僧雲:“某甲。
”師雲:“汝識某甲否?”僧雲:“分明個。
”師乃舉起拂子雲:“汝還見嗎?”僧雲:“見。
”師乃不語。
因普請⑩?地次,忽有一僧聞飯鼓鳴,舉起?頭,大笑便歸。
師雲:“俊哉!此是觀音入理之門。
”師歸院,乃喚其僧問:“适來見什麼道理,便恁麼?”對雲:“适來隻聞鼓聲動,歸吃飯去來。
”師乃笑。
問:“依經解義,三世?佛怨;離經一字,如同魔說如何?”師雲:“固守動用?,三世佛怨;此外别求,即同魔說。
” 因僧問西堂雲:“有問有答,不問不答時如何?”西堂雲:“怕爛卻作麼?”師聞舉,乃雲:“從來疑這個老兄。
”僧雲:“請和尚道。
”師雲:“一合相?不可得。
” 師謂衆雲:“有一人長不吃飯不道饑,有一人終日吃飯不道飽。
”衆皆無對。
雲岩問:“和尚每日區區為阿誰?”師雲:“有一人要。
”岩雲:“因什麼不教伊自作?”師雲:“他無家活。
” 僧問:“如何是大乘頓悟法門?” 師曰:“汝等先歇諸緣,休息萬事。
善與不善,世出世間,一切諸法,莫記憶,莫緣念。
放舍身心,令其自在。
心如木石,無所辯别。
心無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現,如雲開日出相似。
俱歇一切攀緣、貪嗔愛取,垢淨情盡。
對五欲八風?,不被見聞覺知所縛,不被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脫人。
對一切境,心無靜亂,不攝不散,透一切聲色無有滞礙,名為道人。
但不被一切善惡垢淨,有為世間福智拘系,即名為佛慧。
是非好醜,是理非理,諸知見總盡,不被系縛,處心自在,名初發心菩薩,便登佛地。
” “一切諸法,本不自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淨,亦無心系縛人。
但人自虛妄計着,作若幹種解,起若幹種知見。
若垢淨心盡,不住系縛,不住解脫,無一切有為無為,解平等心量,處于生死其心自在,畢竟不與虛幻、塵勞、蘊界、生死諸入和合。
佛是無求人,求之即乖理。
是無求理,求之即失。
若取于無求,複同于有求。
此法無實無虛,若能一生心如木石
容貌奇異,牛行虎視,引舌過鼻,足下有二輪文。
幼歲依資州唐和尚落發①,受具于渝州圓律師。
唐開元中,習禅定于衡嶽傳法院,遇讓和尚。
同參九人,唯師密受心印②。
始自建陽佛迹嶺,遷至臨川,次至南康龔公山。
大曆中,隸名于開元精舍③。
時連帥路嗣恭,聆風景慕,親受宗旨。
由是四方學者,雲集坐下。
一日,謂衆曰:“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
達磨大師從南天竺國來,躬至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開悟。
又引《楞伽經》文,以印衆生心地,恐汝颠倒不自信,此心之法各各有之。
故《楞伽經》雲:‘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
’”又雲:“夫求法者,應無所求。
心外無别佛,佛外無别心。
不取善不舍惡,淨穢兩邊俱不依怙。
達罪性空,念念不可得,無自性故。
故三界唯心,森羅萬象,一法之所印。
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
汝但随時言說,即事即理都無所礙,菩提道果④亦複如是。
于心所生,即名為色。
知色空故,生即不生。
若了此心,乃可随時着衣吃飯⑤,長養聖胎,任運過時,更有何事?汝受吾教,聽吾偈曰:‘心地随時說,菩提亦隻甯。
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生。
’” 僧問:“和尚為什麼說即心即佛?”師雲:“為止小兒⑥啼。
”僧雲:“啼止時如何?”師雲:“非心非佛。
”僧雲:“除此二種人來,如何指示?”師雲:“向伊道不是物。
”僧雲:“忽遇其中人來時如何?”師雲:“且教伊體會大道。
” 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師雲:“即今是什麼意?”龐居士問:“如水無筋骨,能勝萬斛舟,此理如何?”師雲:“這裡無水亦無舟,說什麼筋骨?” 一日,師上堂⑦,良久,百丈收卻面前席,師便下堂。
百丈問:“如何是佛法旨趣?”師雲:“正是汝放身命處。
”師問百丈:“汝以何法示人?”百丈豎起拂子⑧。
師雲:“隻這個為當别有?”百丈抛下拂子。
僧問:“如何得合道?”師雲:“我早不合道。
”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師便打,乃雲:“我若不打汝,諸方笑我也。
” 有小師⑨行腳⑩回,于師前畫個圓相,就上禮拜了,立。
師雲:“汝莫欲作佛否?”雲:“某甲不解捏目。
”師雲:“吾不如汝。
”小師不對。
鄧隐峰辭師,師雲:“什麼處去?”對雲:“石頭?去。
”師雲:“石頭路滑。
”對雲:“竿木随身,逢場作戲。
”便去。
才到石頭,即繞禅床一匝,振錫一聲,問:“是何宗旨?”石頭雲:“蒼天!蒼天!”隐峰無語,卻回舉似于師,師雲:“汝更去,見他道‘蒼天’,汝便噓噓。
”隐峰又去石頭,一依前問:“是何宗旨?”石頭乃噓噓,隐峰又無語。
歸來,師雲:“向汝道‘石頭路滑’。
” 有僧于師前作四畫,上一長下三短,問雲:“不得道一長三短,離此四字外,請和尚答。
”師乃畫地一畫雲:“不得道長短,答汝了也。
” 有一講僧?來問雲:“未審禅宗傳持何法?”師卻問雲:“坐主?傳持何法?”彼雲:“忝講得經論二十餘本。
”師雲:“莫是師子兒否?”雲:“不敢。
”師作噓噓聲。
彼雲:“此是法。
”師雲:“是什麼法?”雲:“師子出窟法。
”師乃默然。
彼雲:“此亦是法。
”師雲:“是什麼法?”雲:“師子在窟法。
”師雲:“不出不入是什麼法?”無對。
遂辭出門,師召雲:“坐主。
”彼即回首。
師雲:“是什麼?”亦無對。
師雲:“這鈍根阿師?。
” 洪州廉使問雲:“弟子吃酒肉即是,不吃即是?”師雲:“若吃是中丞祿,不吃是中丞福。
” 師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為一方宗主,轉化無窮,師于貞元四年正月中,登建昌石門山,于林中經行?,見洞壑平坦處,謂侍者曰:“吾之朽質,當于來月歸茲地矣。
”言訖而回。
至二月四日,果有微疾。
沐浴訖,跏趺入滅?。
元和中,追谥大寂禅師,塔曰大莊嚴。
今海昏縣影堂存焉。
注釋 ①落發:即削發為僧,僧人出家時都必須剃去頭發,穿上缁衣。
②密受心印:禅家以心傳心,在老師一方是秘密付法,從學生這邊說是密受心印。
之所以稱“密”,是因為禅衆所傳的法理趣奧妙,非言語所能傳達。
③精舍:寺院的異名。
是精行佛道的人所居住,因此稱為精舍。
這裡“精”沒有精妙的意思。
亦稱靜舍。
④菩提道果:由菩提之道而證得的佛果。
菩提是覺悟的意思,佛果指涅槃。
⑤着衣吃飯:後期禅宗認為“平常心是道”,禅就在我們平常生活中。
因此,像着衣吃飯、屙屎送尿、搬柴運水等日用行事屢被禅家用來指示禅的無所不在。
⑥小兒:譬喻小根之人、小乘見解。
⑦上堂:禅師上法堂說法稱為上堂。
⑧拂子:禅林中的一種道具。
本是僧人拂蟲的用具,一般用麻線、羊毛或樹皮做成,禁止用牛尾、馬尾等。
後來禅師每每用它的豎起和放下來開示學人。
⑨小師:受具足戒而不滿十年的僧人稱為小師,弟子的别稱。
⑩行腳:從雲遊四方、旅行各地中尋師訪道,增長見識。
這是禅僧有别于坐禅的一種修行方法。
《祖庭事苑》卷八說:“行腳者,謂遠離鄉曲,腳行天下,脫情捐累,尋師訪友,求法證悟也。
所以學無常師,遍曆為尚。
” ?石頭:即石頭希遷,因結庵石頭上面而有此稱。
?講僧:講解經論的師僧。
?坐主:禅僧對講僧的稱呼。
?鈍根阿師:指愚鈍的根機,不堪成就佛道的人。
“阿”字無義。
?經行:佛家修禅的姿勢有坐、立、行、卧及随意五種,而以坐式為主,所以稱為坐禅。
修禅的行走式即稱為經行。
原為古印度人的散步健身法,禅家多用來解除坐禅時的疲乏、瞌睡和散亂等。
?入滅:指僧人之死。
譯文 江西道一禅師,是漢州什邡(今四川)人,俗姓馬。
天生奇異的容貌,行走似牛,視人如虎,引舌過鼻,足下有紋路像兩隻車輪。
幼年時依資州(今資中縣)唐和尚落發出家,又在渝州(今重慶市)圓律師處受具足戒。
唐開元年間(公元七一三—七四一年),他在衡嶽傳法院修習禅定,幸遇懷讓和尚啟發,得其心印,在同學九人中最為傑出。
道一得法後,始住建陽佛迹嶺(今福建境内),不久遷往臨川(今江西),然後又移住南康龔公山。
大曆年間(公元七六六—七七九年),隸名在洪州(今江西南昌)開元精舍傳禅。
其時,連帥路嗣恭聆其禅風,十分景仰和歎慕,就親往洪州承受宗旨。
由此,引動四方學者前來參禅,絡繹不絕。
有一天,道一對大衆說:“你們諸位,應該相信自心就是佛,此心就是佛心。
達磨大師從南天竺國親自來我中華,傳這上乘一心之法,目的就是為了使你們自心開悟。
達磨大師又引用《楞伽經》文來印可衆生心地,所怕的就是你們颠倒思維,向外追求,不信自心,不信此心之法我們每個人都有。
所以,《楞伽經》說:‘佛語以心為宗,以無門為法門。
’”接着,馬祖又說:“求法的人應無所求。
心之外無其他佛,佛之外亦無其他心。
既不取善亦不舍惡,淨穢兩邊亦都不依傍。
當你了達罪性本空,人的一絲一念都不可得,你會發現這是因為它們沒有自性的緣故。
所以說,三界唯心,大千世界林林總總,都是一(心)法之所(印)攝。
亦即,一方面,凡見色即是見心(心是色的絕對本體);另一方面,心不自心,因色故有(心的絕對性必須通過色來體現)。
因此,隻要随時悟見自性,即事亦好即理亦好,都無所妨礙獲得菩提道果。
從心所生的一切即稱為色,若了知色這種東西空而無自性,則生就是不生。
若通達心地法門,則随時着衣吃飯,平常生活中就可孕育智慧,長養聖胎;任運随緣則是佛事,此外還能有什麼事呢?現聽我法偈:‘心地随時說,菩提亦隻甯。
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生。
’” 有僧問馬祖道一:“為什麼說即心即佛?”馬祖說:“那是為止小兒啼哭。
”(以肯定形式指示初學禅人勿向心外追求)僧再問:“啼止之後又怎麼樣呢?”馬祖說:“非心非佛。
”(以否定形式說明更深層次的學人連心佛亦不執着)僧又問:“除開以上兩種類型,若再有人來問道,該如何指示呢?”馬祖說:“就向他說,道不是任何東西。
”(更進一步否定,掃除一切迷執)僧再問:“此外,若遇其中人來問,又該怎麼辦呢?”馬祖說:“就教他慢慢體會大道。
”(最後回到大肯定) 僧問:“什麼是西來意?”馬祖說:“現今是什麼意?”龐居士問:“像水雖然沒筋骨,卻能浮起萬斛大船,禅師對此理有何高見?”馬祖說:“我這裡既沒有水,亦沒有船,你說什麼‘筋骨’呢?” 一天,馬祖上堂說法,不多一會兒,弟子百丈就收起坐具走開了,馬祖便跟着下了堂。
百丈問馬祖:“如何才能體會佛法旨趣?”馬祖說:“你認真體驗自己的身心性命,自然就了解佛法旨趣。
”馬祖又問百丈:“你以什麼法門開示人?”百丈豎起手中拂子。
馬祖說:“除了這個還有别的嗎?”百丈又抛下拂子。
有僧來問:“如何修行才能契合佛道?”馬祖說:“我早不想契合你所謂的佛道了。
”又問:“什麼是西來意(達磨從西天來中土所傳揚的意旨)?”馬祖便打他說:“我若不打你,将為諸方大德所取笑。
” 有一位小和尚行腳回來,在馬祖面前畫了一個圓相,便上前禮拜,卓然而立。
馬祖問:“你莫非想做佛嗎?”那小和尚說:“我不懂什麼叫作佛。
”馬祖贊許說:“我不如你。
”那小和尚沒有再說别的。
鄧隐峰向馬祖辭行,馬祖問:“什麼地方去?”鄧答:“去石頭(希遷)那裡。
”馬祖說:“當心石頭路滑。
”鄧說:“竿木随身,逢場作戲。
”便離開馬祖。
才到石頭那裡,便繞其禅床一周,振禅杖一聲,問石頭:“這裡是什麼禅旨?”石頭說:“蒼天!蒼天!”隐峰無語。
回來把情況描述給馬祖聽,馬祖說:“你再去,見他歎蒼天,你便發噓噓聲。
”隐峰又去石頭那裡,一如前次,仍問:“是什麼宗旨?”這回石頭沒歎蒼天,卻發出噓噓聲,隐峰又無語。
歸來,馬祖說:“我早向你說‘石頭路滑’,你卻不信。
” 有位僧人在馬祖面前畫四畫,上面一畫長,下面三畫短,卻對馬祖說:“不能說‘一長三短’,除了這四字,請回答。
”馬祖于是在地上畫一畫,說:“這一畫,既不能說長,亦不能說短,答你了嗎?” 有一位善講經論的僧人來問:“不知禅師傳習的是什麼法?”馬祖卻問:“不知坐主傳習什麼法?”那講僧說:“不才講得二十多本經論。
”馬祖說:“那是講師出身喽?”那僧謙虛答:“不敢。
”馬祖發出噓噓聲。
講僧說:“這就是法。
”馬祖問:“是什麼法?”那僧說:“師子出窟法。
”馬祖又默然無聲,那僧說:“這也是法。
”馬祖問:“是什麼法?”那僧說:“師子在窟法。
”馬祖問:“不出不入,是什麼法?”那僧無言對答,便告辭出門,馬祖喊道:“坐主。
”那僧回頭。
馬祖問:“是什麼法?”那僧亦對答不上來。
馬祖呵道:“這鈍根阿師!” 洪州廉使問馬祖:“弟子是吃酒肉好呢,還是不吃為好?”馬祖說:“若吃了,是你的祿分;若不吃,則是你的福分。
” 馬祖入室弟子共有一百三十九人,大多為一方宗師,弘法紹化,綿延不絕。
貞元四年(公元七八八年)正月,馬祖率弟子登建昌石門山(今江西永修),在林中經行,忽見林深處,有天然洞壑,平坦處風景如畫。
馬祖于是對弟子說:“我的朽質殘軀,下個月要歸葬此地。
”說罷,回寺。
至二月四日,果然一病不起。
沐浴更衣,跏趺而逝。
元和年間(公元八〇六年),唐憲宗追谥為大寂禅師,塔名叫大莊嚴。
其塔坐落在今海昏縣境内。
第二世大珠慧海 原典 越州大珠慧海禅師者,建州人也,姓朱氏。
依越州大雲寺道智和尚受業①。
初至江西參馬祖,祖問曰:“從何處來?”曰:“越州大雲寺來。
”祖曰:“來此拟須何事?”曰:“來求佛法。
”祖曰:“自家寶藏不顧,抛家散走作什麼?我這裡一物也無,求什麼佛法?”師遂禮拜,問曰:“阿那個是慧海自家寶藏?”祖曰:“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
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覓?”師于言下自識本心,不由知覺,踴躍禮謝。
師事六載,後以受業師年老,遽歸奉養。
乃晦迹藏用,外示癡讷。
自撰《頓悟入道要門論》一卷,被法門師侄玄晏竊出江外,呈馬祖。
祖覽訖,告衆雲:“越州有大珠,圓明光透,自在無遮障處也。
”衆中有知師姓朱者,疊相推識,結契來越上尋訪依附。
師謂曰:“禅客②,我不會禅,并無一法可示于人,故不勞汝久立,且自歇去。
”時學侶漸多,日夜叩激,事不得已,随問随答,其辯無礙。
時有法師數人來谒,曰:“拟伸一問,師還對否?”師曰:“深潭月影,任意撮摩。
”問:“如何是佛?”師曰:“清潭對面,非佛而誰?”衆皆茫然。
良久,其僧又問:“師說何法度人?”師曰:“貧道未曾有一法度人。
”曰:“禅師家渾如此?”師卻問曰:“大德說何法度人?”曰:“講《金剛般若經》。
”師曰:“講幾坐來?”曰:“二十餘坐。
”師曰:“此經是阿誰說?”僧抗聲曰:“禅師相弄,豈不知是佛說耶?”師曰:“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則為謗佛,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若言此經不是佛說,則是謗經。
請大德說看。
”無對。
師少頃又問:“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大德且道,阿那個是如來?”曰:“某甲到此卻迷去。
”師曰:“從來未悟,說什麼卻迷。
”僧曰:“請禅師為說。
”師曰:“大德講經二十餘坐,卻未識如來。
”其僧再禮拜:“願垂開示。
”師曰:“如來者,是諸法如義,何得忘卻?”曰:“是,是諸法如義。
”師曰:“大德是亦未是。
”曰:“經文分明,那得未是?”師曰:“大德如否?”曰:“如。
”師曰:“木石如否?”曰:“如。
”師曰:“大德如同木石如否?”曰:“無二。
”師曰:“大德與木石何别?”僧無對。
良久卻問:“如何得大涅槃。
”師曰:“不造生死業。
”對曰:“如何是生死業?”師曰:“求大涅槃是生死業,舍垢取淨是生死業,有得有證是生死業,不脫對治門是生死業。
”曰:“雲何即得解脫?”師曰:“本自無縛,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無等等。
”僧曰:“如禅師和尚者,實謂希有。
”禮謝而去。
有行者問:“即心即佛,那個是佛?”師雲:“汝疑那個不是佛,指出看。
”無對。
師雲:“達即遍境是,不悟永乖疏。
” 有律師法明謂師曰:“禅師家多落空。
”師曰:“卻是坐主家多落空。
”法明大驚曰:“何得落空?”師曰:“經論是紙墨文字,紙墨文字者俱空。
設于聲上建立名句等法,無非是空。
坐主執滞教體,豈不落空?”法明曰:“禅師落空否?”師曰:“不落空。
”曰:“何卻不落空?”師曰:“文字等皆從智慧而生,大用現前,那得落空?”法明曰:“故知一法不達,不名悉達。
”師曰:“律師不唯落空,兼乃錯用名言。
”法明作色問曰:“何處是錯?”師曰:“律師未辨華竺之音,如何講說?”曰:“請禅師指出法明錯處。
”師曰:“豈不知悉達是梵語邪?”律師雖省過,而心猶憤然。
又問曰:“夫經、律、論是佛語,讀誦依教奉行,何故不見性?”師曰:“如狂狗趁塊,師子咬人。
經、律、論是自性用,讀誦者是性法。
”法明禮謝,贊歎而退。
有三藏法師問:“真如有變易否?”師曰:“有變易。
”三藏曰:“禅師錯也。
”師卻問三藏:“有真如否?”曰:“有。
”師曰:“若無變易,決定是凡僧也。
豈不聞善知識者,能回三毒③為三聚淨戒④,回六識為六神通,回煩惱作菩提,回無明為大智真如?若無變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
”三藏曰:“若爾者,真如即有變易。
”師曰:“若執真如有變易,亦是外道。
”曰:“禅師适來說真如有變易,如今又道不變易,如何即是的當?”師曰:“若了了見性者,如摩尼珠現色,說變亦得,說不變亦得。
若不見性人,聞說真如變便作變解,聞說不變便作不變解。
”三藏曰:“故知南宗實不可測。
” 有道流問:“世間有法過自然否?”師曰:“有。
”曰:“何法過得?”師曰:“能知自然者。
”曰:“元氣是道否?”師曰:“元氣自元氣,道自道。
”曰:“若如是者,則應有二。
”師曰:“知無兩人。
”又問:“雲何為邪?雲何為正?”師曰:“心逐物為邪,物從心為正。
” 有源律師來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曰:“用功。
”曰:“如何用功?”師曰:“饑來吃飯,困來即眠。
”曰:“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師曰:“不同。
”曰:“何故不同?”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校,所以不同也。
”律師杜口。
有韫光大德問:“禅師自知生處否?”師曰:“未曾死,何用論生?知生即是無生,法無離生法說有無生。
祖師雲:‘當生即不生。
’”曰:“不見性人,亦得如此否?”師曰:“自不見性,不是無性。
何以故?見即是性,無性不能見,識即是性,故名識性。
了即是性,喚作了性。
能生萬法,喚作法性,亦名法身。
馬鳴祖師雲:‘所言法者,謂衆生心。
若心生,故一切法生;若心無生,法無從生,亦無名字。
’迷人不知法身無象,應物現形,遂喚青青翠竹總是法身⑤,郁郁黃華無非般若。
黃華若是般若,般若即同無情;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
是以解道者,行住坐卧無非是道;悟法者,縱橫自在無非是法。
” 注釋 ①受業:受出家人所修的佛業。
受業師即度其出家的師父。
②禅客:禅師升座說法時,從參禅的人當中挑選一人出來問答,此人便稱為禅客。
③三毒:即佛家所謂的貪、嗔、癡三種。
④三聚淨戒:亦有三種,其一,攝律儀戒,指受持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一切戒律;其二,攝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為戒;其三,攝衆生戒,隻要能給一切衆生帶來益處的戒條。
三聚戒能使人無垢清淨,故稱為淨戒。
⑤法身:即佛的真身,指所證的真如與能照的真覺。
真如是佛教的一種真實而常住的性體,或稱實相。
譯文 越州大珠慧海禅師,是建州(今福建建瓯)人,俗姓朱。
早年依從越州(今浙江紹興)大雲寺道智和尚修學佛業,後來至江西參見馬祖。
馬祖問:“從什麼地方來?”慧海說:“從越州大雲寺來。
”馬祖說:“來此打算做什麼事呢?”慧海說:“來求佛法。
”馬祖說:“自己家裡的寶藏不珍惜,抛開家當,到外面四處遊蕩,這是為什麼呢?我這裡什麼東西亦沒有,你來求什麼佛法呢?”慧海于是向馬祖行禮,請問:“師父,哪個是我自家的寶藏?”馬祖說:“目前問我的那個,就是你自家寶藏。
它本自具足,應有盡有,又自在無礙,你何必苦苦向外求覓呢?”慧海聽了馬祖開示,頓悟自心原本具有無窮的寶藏,歡喜雀躍,禮謝了馬祖。
慧海在江西師事馬祖六年,後來因為授業恩師年老,需回去奉養,不得不辭别馬祖。
回越州後,慧海韬光隐晦,内磨性靈,外示癡讷。
自撰《頓悟入道要門論》一卷,被法門師侄玄晏竊出江外,呈與馬祖。
馬祖讀後,告訴大家說:“越州有大珠,圓明光透,法眼自在,無遮無礙。
”正好聽衆中有人知道慧海俗姓朱,于是疊相推識,結伴來越州,尋訪慧海,跟他參禅。
慧海對前來參禅者說:“各位禅客,我不會禅,亦無一法可教給你們,所以你們沒必要久立此處,勞心費神,你們且自歇息去吧。
”慧海話雖這樣說,但見此時學侶漸多,他便事不得已,大開禅門。
學人日夜叩激,他則随問随答,辯才無礙。
這時,有幾位法師來參谒慧海禅師,說:“我們想提一個問題,禅師能不吝指教嗎?”慧海說:“深潭裡的月影,可以任人撮摩。
”法師問:“什麼是佛?”慧海說:“清潭對面,非佛而誰?”禅衆聽了,都茫然不知所指。
過了一陣,其僧又問:“禅師用什麼法門度人啊?”慧海說:“貧僧未曾有一法可以度人。
”那僧說:“禅師怎麼如此家貧呢?”慧海卻問那僧:“大德說什麼法門度人呢?”那僧說:“講《金剛般若經》。
”慧海說:“能講幾座呢?”那僧說:“能講二十幾座。
”慧海問說:“此經原是誰說呢?”那僧有些不滿,厲聲說:“禅師别開玩笑。
你豈不知此經本是如來所說嗎?”慧海說:“若講如來說了什麼法,則是謗佛,并沒有理解佛說法的真谛;若講此經不是如來所說,則又是謗經。
謗佛不對,謗經亦不行,請你大德為我解釋解釋。
”那僧不能解釋。
不多一會兒,慧海又問:“經中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你且說說,到底哪個是如來?”那僧說:“到此時我卻迷惑了。
”慧海說:“從來就沒有覺悟,說什麼卻迷惑了。
”那僧說:“請禅師指點迷津。
”慧海說:“你能講二十多遍經,卻不能識如來真面目。
”那僧再禮拜慧海,說:“懇求禅師開示。
”慧海說:“所謂如來,即是諸法如如之意,怎麼忘記了?”那僧說:“不錯,是諸法如如之意。
”慧海說:“你所說是亦是不是。
”那僧說:“經文分明是如此,又哪來不是呢?”慧海說:“你如如嗎?”那僧說:“如如。
”慧海又問:“木石如如嗎?”那僧說:“亦如如。
”慧海說:“你之如如同木石之如如嗎?”那僧說:“沒有兩樣。
”慧海說:“你大德與木頭、石頭有何差别?”那僧啞口無言。
過不多久,那僧又問:“如何修行才得大涅槃?”慧海說:“不造生死業。
”那僧問:“什麼是生死業呢?”慧海說:“刻意追求大涅槃即是生死業,舍垢取淨即是生死業,有得有證亦是生死業,不超脫二元對立的法門就是生死業。
”僧又問:“如何修行才得大解脫?”慧海說:“本自無縛,用不着求解脫;在平常生活中保持本色,直用直行,是無等等。
”至此,那僧才口服心服,贊歎說:“像禅師這樣的辯才和道行,實在少見。
”向慧海禮謝之後,徑自去了。
有行者(有發的修行者)來問:“即心即佛,哪個是佛?”慧海說:“你懷疑哪個不是佛,請指出來看看。
”行者無言以對。
慧海說:“若通達自心,則天下萬物都是佛;若執迷不悟,則永遠背離佛法。
” 有位叫法明的律師來對慧海說:“禅師一般多落空。
”慧海說:“卻是那些隻會講經的坐主多落空。
”法明驚問:“坐主怎麼會落空?”慧海說:“經論是紙墨文字,而紙墨文字都是空相;假設在聲上來建立名句等法,亦無非是空。
坐主多執滞于紙墨文字和聲音名句,而不悟自性,豈有不落空之理呢?”法明說:“禅師不落空嗎?”慧海說:“不會落空。
”法明問:“為什麼呢?”慧海說:“因為紙墨文字都從自性智慧而生,禅師得機顯用,這樣哪能落空呢?”法明說:“這麼說來,隻要有一法不通達,就不能稱作悉達。
”慧海說:“律師不隻是落空,而且還望文生義,錯會名詞。
”法明面呈不快之色,問:“錯在何處呢?”慧海說:“律師未辨華竺之音,難道不知‘悉達’是梵語?”律師雖然明白了自己錯處,但心中還是憤憤然,不願就此甘拜下風,又說:“經、律、論是佛所說,讀誦依教奉行,為什麼不能見到佛性呢?”慧海說:“經、律、論不過是自性的顯用,讀誦依教奉行恰如狂狗追逐肉塊,獅子噬咬凡人,是舍本逐末。
”至此,法明才禮謝慧海,贊歎而退。
有三藏法師來問:“真如佛性有變易嗎?”慧海說:“有變易的。
”三藏說:“禅師錯了吧。
”慧海卻問三藏:“有真如嗎?”答:“有。
”慧海說:“如果沒有變易,執滞佛法,那必定是凡僧庸流無疑。
三藏豈不聞善知識能使三毒變作三聚淨戒,能使凡人的六識變作六神通,能使煩惱變作菩提,能使無明變作大智真如?如果沒有變易,那三藏真是自然外道。
”三藏說:“如果這麼說的話,那真如是有變易的。
”慧海說:“你如果執着真如有變易這點,那亦是外道。
”三藏說:“禅師剛才說真如有變易,現在又說不變易,這有什麼是非标準呢?教人如何适從呢?”慧海說:“如果了了見性的話,就像摩尼寶珠透現的光彩,說變易亦可以,說不變易亦可以。
如果你是沒有見性的人,那自然會聽說真如有變易便作變易來理解,聽說不變易就又作不變易理解。
”三藏贊歎說:“南宗宗旨,真是變幻莫測,不可思議呀!” 有道家者流來問:“世間還有什麼法超過自然的嗎?”慧海說:“有的。
”那人問:“是什麼法呢?”慧海說:“那能知自然的人。
”那人又問:“元氣就是道嗎?”慧海說:“元氣是元氣,道是道,不可混為一談。
”那人說:“如果這樣的話,那它們就一分為二了。
”慧海說:“知卻無兩人。
”又問:“什麼是邪?什麼是正?”慧海說:“心随物逐則為邪,物從心轉則是正。
” 有源律師亦來參見慧海,問:“和尚修道,要不要用功呀?”慧海說:“自然要用功。
”問:“怎麼用功呢?”答:“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源律師不解,問:“誰都是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的呀,這亦同和尚一樣,是在用功修行嗎?”慧海說:“不同。
平常人實際情況是,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思索;睡覺時不專心睡覺,千般計較。
”律師閉口,沒有再問。
有一位大德叫韫光,問慧海:“禅師曉得自己的生處嗎?”慧海說:“未曾死,何用論生?生死相對而言,懂得生就是懂得無生,沒有離開生法來說有無生的。
祖師說:‘當生即不生。
’”大德問:“沒有見性的人,亦能如此嗎?”慧海說:“自己不能見性,并不等于說就沒有自性。
為什麼呢?見本身就是一種性(的作用),無性是不能見的。
識亦如此,故名識性;了悟自性,喚作了性;能生萬法,喚作法性,亦叫法身。
馬鳴祖師說:‘所謂法,就是指衆生的心。
若心生,則一切法生;若心無生,則法亦無從生,亦無名字可稱呼。
’有一些執迷不悟的人,不知法身沒有一定形象卻體現在任何事物中,就說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
其實,黃花若真是般若,般若即同無情;翠竹若真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
這亦就是說,自心若不能覺悟自性,那麼黃花翠竹即是無情草木;正是因了自己的靈覺性,無情草木才變成般若、法身。
因此說,解道的人,行住坐卧,無非是道;悟法的人,縱橫自在,無非是法。
” 第二世百丈懷海 原典 洪州百丈山懷海禅師者,福州長樂人也。
丱歲離塵,三學①該練。
屬大寂闡化南康,乃傾心依附。
與西堂智藏禅師同号入室,時二大士為角立②焉。
一夕,二士随侍馬祖玩月次,祖曰:“正恁麼時如何?”西堂雲:“正好供養。
”師雲:“正好修行。
”祖雲:“經入藏,禅歸海。
” 馬祖上堂,大衆雲集。
方升坐,良久,師乃卷卻面前禮拜席,祖便下堂。
師一日詣馬祖法塔③,祖于禅床角取拂子示之。
師雲:“隻這個更别有?”祖乃放舊處雲:“爾已後将什麼何為人?”師卻取拂子示之。
祖雲:“隻這個更别有?”師以拂子挂安舊處,方侍立,祖叱之,自此雷音将震。
果④檀信⑤請于洪州新吳界,住大雄山。
以居處岩巒峻極故,号之百丈。
既處之未期月,玄參之賓⑥四方麏⑦至,即有沩山、黃檗當其首。
一日,師謂衆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再蒙馬大師一喝,直得三日耳聾眼黑。
”黃檗聞舉,不覺吐舌,曰:“某甲不識馬祖,要且不見馬祖。
”師雲:“汝已後當嗣馬祖。
”黃檗雲:“某甲不嗣馬祖。
”曰:“作麼生?”曰:“已後喪我兒孫。
”師曰:“如是,如是。
” 一日,有僧哭入法堂來。
師曰:“作麼?”曰:“父母俱喪,請師選日。
”師雲:“明日來,一時埋卻。
” 師上堂雲:“并卻咽喉唇吻,速道将來。
”沩山雲:“某甲⑧不道,請和尚道。
”師雲:“不辭與汝道,久後喪我兒孫。
”五峰雲:“和尚亦須并卻。
”師雲:“無人處斫額望汝。
”雲岩雲:“某甲有道處,請和尚舉。
”師雲:“并卻咽喉唇吻,速道将來。
”雲岩曰:“師今有也。
”師曰:“喪我兒孫。
” 師謂衆曰:“我要一人傳語西堂,阿誰去得?”五峰雲:“某甲去。
”師雲:“汝作麼生傳語?”五峰雲:“待見西堂即道。
”師雲:“道什麼?”五峰雲:“卻來說似和尚。
” 師與沩山作務次,師問:“有火也無?”沩山雲:“有。
”師雲:“在什麼處?”沩山把一枝木吹三兩氣過與師,師雲:“如蟲蝕木⑨。
” 問:“如何是佛?”師雲:“汝是阿誰?”僧雲:“某甲。
”師雲:“汝識某甲否?”僧雲:“分明個。
”師乃舉起拂子雲:“汝還見嗎?”僧雲:“見。
”師乃不語。
因普請⑩?地次,忽有一僧聞飯鼓鳴,舉起?頭,大笑便歸。
師雲:“俊哉!此是觀音入理之門。
”師歸院,乃喚其僧問:“适來見什麼道理,便恁麼?”對雲:“适來隻聞鼓聲動,歸吃飯去來。
”師乃笑。
問:“依經解義,三世?佛怨;離經一字,如同魔說如何?”師雲:“固守動用?,三世佛怨;此外别求,即同魔說。
” 因僧問西堂雲:“有問有答,不問不答時如何?”西堂雲:“怕爛卻作麼?”師聞舉,乃雲:“從來疑這個老兄。
”僧雲:“請和尚道。
”師雲:“一合相?不可得。
” 師謂衆雲:“有一人長不吃飯不道饑,有一人終日吃飯不道飽。
”衆皆無對。
雲岩問:“和尚每日區區為阿誰?”師雲:“有一人要。
”岩雲:“因什麼不教伊自作?”師雲:“他無家活。
” 僧問:“如何是大乘頓悟法門?” 師曰:“汝等先歇諸緣,休息萬事。
善與不善,世出世間,一切諸法,莫記憶,莫緣念。
放舍身心,令其自在。
心如木石,無所辯别。
心無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現,如雲開日出相似。
俱歇一切攀緣、貪嗔愛取,垢淨情盡。
對五欲八風?,不被見聞覺知所縛,不被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脫人。
對一切境,心無靜亂,不攝不散,透一切聲色無有滞礙,名為道人。
但不被一切善惡垢淨,有為世間福智拘系,即名為佛慧。
是非好醜,是理非理,諸知見總盡,不被系縛,處心自在,名初發心菩薩,便登佛地。
” “一切諸法,本不自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淨,亦無心系縛人。
但人自虛妄計着,作若幹種解,起若幹種知見。
若垢淨心盡,不住系縛,不住解脫,無一切有為無為,解平等心量,處于生死其心自在,畢竟不與虛幻、塵勞、蘊界、生死諸入和合。
佛是無求人,求之即乖理。
是無求理,求之即失。
若取于無求,複同于有求。
此法無實無虛,若能一生心如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