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惠能及其法嗣

關燈
曹溪惠能 原典 第三十三祖惠能大師者,俗姓盧氏。

    其先範陽人,父行瑫,武德中,左宦于南海之新州,遂占籍焉。

    三歲喪父,其母守志鞠養。

    及長,家尤貧窭,師樵采以給。

    一日負薪至市中,聞客讀《金剛經》,悚然問其客曰:“此何法也?得于何人?”客曰:“此名《金剛經》,得于黃梅忍大師。

    ”師遽告其母以為法尋師之意。

     直抵韶州,遇高行士劉志略,結為交友。

    尼無盡藏者,即志略之姑也。

    常讀《涅槃經》,師暫聽之,即為解說其義。

    尼遂執卷問字,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

    ”尼曰:“字尚不識,曷能會義?”師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尼驚異之,告鄉裡耆艾雲:“能是有道之人,宜請供養。

    ”于是居人競來瞻禮。

    近有寶林古寺舊地,衆議營緝,俾師居之。

    四衆霧集,俄成寶坊。

    師一日忽自念曰:“我求大法,豈可中道而止?”明日遂行,至昌樂縣西山石室間,遇智遠禅師。

    師遂請益,遠曰:“觀子神姿爽拔,殆非常人。

    吾聞西域菩提達磨傳心印于黃梅,汝當往彼參決。

    ”師辭去,直造黃梅之東禅①,即唐鹹亨二年也。

    忍大師一見,默而識之。

    後傳衣法,令隐于懷集、四會之間。

     至儀鳳元年丙子正月八日,屆南海,遇印宗法師于法性寺講《涅槃經》。

    師寓止廊庑間,暮夜,風揚刹幡。

    聞二僧對論,一雲幡動,一雲風動,往複酬答,未曾契理。

    師曰:“可容俗流辄預高論否?直以風幡非動,動自心耳。

    ”印宗竊聆此語,竦然異之。

     翌日,邀師入室,征風幡之義。

    師具以理告。

    印宗不覺起立,雲:“行者定非常人,師為是誰?”師更無所隐,直叙得法因由。

    于是,印宗執弟子之禮,請受禅要。

    乃告四衆曰:“印宗具足凡夫,今遇肉身菩薩②。

    ”即指坐下盧居士雲:“即此是也。

    ”因請出所傳信衣,悉令瞻禮。

     至正月十五日,會諸名德③,為之剃發。

    二月八日,就法性寺智光律師受滿分戒④。

    其戒壇,即宋朝求那跋陀三藏之所置也。

    三藏記雲:“後當有肉身菩薩在此壇受戒。

    ”又梁末真谛三藏,于壇之側手植二菩提樹,謂衆曰:“卻後一百二十年,有大開士,于此樹下演無上乘,度無量衆。

    ”師具戒已,于此樹下開東山法門,宛如宿契。

    明年二月八日,忽謂衆曰:“吾不願此居,要歸舊隐。

    ”時印宗與缁白千餘人,送師歸寶林寺。

    韶州刺史韋據,請于大梵寺轉妙法輪,并受無相心地戒。

    門人紀錄,目為《壇經》,盛行于世。

     然返曹溪,雨大法雨⑤,學者不下千數。

    中宗神龍元年降诏雲:“朕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萬機之暇每究一乘。

    二師并推讓雲:‘南方有能禅師,密受忍大師衣法,可就彼問。

    ’今遣内侍薛簡馳诏迎請,願師慈念,速赴上京。

    ”師上表辭疾,願終林麓。

    薛簡曰:“京城禅德皆雲:‘欲得會道,必須坐禅習定。

    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

    ’未審師所說法如何?”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雲:‘若見如來,若坐若卧,是行邪道。

    ’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若無生滅,是如來清淨禅。

    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

    究竟無證,豈況坐耶?”簡曰:“弟子之回,主上必問,願和尚慈悲,指示心要。

    ”師曰:“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

    明明無盡,亦是有盡。

    ”簡曰:“明喻智慧,暗況煩惱。

    修道之人傥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師曰:“若以智慧照煩惱者,此是二乘小兒、羊鹿等機⑥,上智大根⑦悉不如是。

    ”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師曰:“明與無明,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禅定而不寂。

    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内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簡曰:“師說不生不滅,何異外道?”師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将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無生。

    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無滅,所以不同外道。

    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簡蒙指教,豁然大悟。

    禮辭歸阙,表奏師語。

     有诏謝師,并賜摩衲袈裟、絹五百匹、寶缽一口。

    十二月十九日,敕改古寶林為中興寺。

    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又敕韶州刺史,重加崇飾,賜額為法泉寺,師新州舊居為國恩寺。

     一日,師謂衆曰:“諸善知識⑧,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

    汝等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

    外無一物而能建立⑨,皆是本心生萬種法。

    故經雲:‘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若欲成就種智⑩,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若于一切處而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舍,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

    若于一切處,行住坐卧,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名‘一行三昧’。

    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能含藏長養,成就其實,一相一行亦複如是。

    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溥潤大地。

    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沾洽,悉得發生。

    承吾旨者,決獲菩提。

    依吾行者,定證妙果。

    ” 先天元年,告諸徒衆曰:“吾忝受忍大師衣法,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

    蓋汝等信根淳熟,決定不疑,堪任大事。

    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生;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 師說偈已,複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

    汝等慎勿觀淨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緣好去。

    ”師說法利生經四十載。

    其年七月六日,命弟子往新州國恩寺,建報恩塔,仍令倍工。

    又有蜀僧名方辯,來谒師雲:“善捏塑。

    ”師正色曰:“試塑看。

    ”方辯不領旨,乃塑師真,可高七寸,曲盡其妙。

    師觀之曰:“汝善塑性,不善佛性。

    ”酬以衣物,僧禮謝而去。

     先天二年七月一日,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速理舟楫。

    ”時大衆哀慕,乞師且住。

    師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槃。

    有來必去,理亦常然。

    吾此形骸,歸必有所。

    ”衆曰:“師從此去,早晚?卻回?”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日。

    ”又問:“師之法眼,何人傳受?”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又問:“後莫有難否?”曰:“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

    聽吾記曰:‘頭上養親,口裡須餐。

    遇滿之難,楊柳為官。

    ’”又雲:“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在家一出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

    ”言訖,往新州國恩寺。

    沐浴訖,跏趺而化?。

    異香襲人,白虹屬地。

    即其年八月三日也。

     時韶新兩郡各修靈塔,道俗莫決所之。

    兩郡刺史共焚香,祝雲:“香煙引處,即師之欲歸焉。

    ”時爐香騰湧,直貫曹溪。

    以十一月十三日入塔,壽七十六。

    時韶州刺史韋據撰碑。

    門人憶念“取首”之記,遂先以鐵葉漆布固護師頸。

    塔中有達磨所傳信衣,中宗賜摩衲、寶缽,方辯塑真道具等。

    主塔侍者屍之。

     開元十年壬戌八月三日,夜半,忽聞塔中如拽鐵索聲,僧衆驚起。

    見一孝子從塔中走出,尋見師頸有傷,具以賊事聞于州縣。

    縣令楊侃、刺史柳無忝得牒,切加擒捉。

    五日,于石角村捕得賊人,送韶州鞫問。

    雲:“姓張名淨滿,汝州梁縣人,于洪州開元寺,受新羅僧金大悲錢二十千,令取六祖大師首,歸海東供養。

    ”柳守聞狀,未即加刑。

    乃躬至曹溪,問師上足令韬曰:“如何處斷?”韬曰:“若以國法論,理須誅夷。

    但以佛教慈悲,冤親平等。

    況彼求欲供養,罪可恕矣。

    ”柳守嘉歎曰:“始知佛門廣大。

    ”遂赦之。

     上元元年,肅宗遣使,就請師衣缽歸内供養。

    至永泰元年五月五日,代宗夢六祖大師請衣缽。

    七日,敕刺史楊瑊雲:“朕夢感能禅師請傳法袈裟卻歸曹溪,今遣鎮國大将軍劉崇景頂戴而送。

    朕謂之國寶,卿可于本寺如法安置,專令僧衆親承宗旨者,嚴加守護勿令遺墜。

    ”後或為人偷竊,皆不遠而獲,如是者數四。

    憲宗谥大鑒禅師,塔曰元和靈照。

     皇宋開寶初,王師平南海,劉氏殘兵作梗,師之塔廟鞠為煨燼,而真身為守塔僧保護,一無所損。

    尋有制興修,功未竟,會太宗即位,留心禅門,頗增壯麗焉。

    大師自唐先天二年癸醜入滅,至今景德元年甲辰歲,凡二百九十二年矣。

    得法者除印宗等三十三人各化一方,标為正嗣,其外藏名匿迹者,不可勝紀。

    今于諸家傳記中略錄十人,謂之旁出。

     注釋 ①黃梅之東禅:即蕲州黃梅東山禅寺,五祖弘忍在此弘化。

     ②肉身菩薩:即生身菩薩,由父母所生之身而至菩薩深位。

    譬喻凡胎俗骨修煉成的具有菩薩那樣的道行和果報的人。

     ③名德:尊稱,指有名譽、有德行之人。

     ④滿分戒:具足戒的異名。

     ⑤雨大法雨:佛教大法能滋潤芸芸衆生的枯竭的心田,所以譬作大法雨。

    雨大法雨,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