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惠能及其法嗣
關燈
小
中
大
惠能返曹溪後大弘佛法,普度衆生。
⑥二乘小兒、羊鹿等機:《五燈會元·惠能章》作二乘“小見”。
二乘指聲聞、緣覺(佛教中通過聽聞佛的言教或者觀悟十二因緣等佛理而覺悟的二衆弟子)。
《法華經·譬喻品》以羊、鹿、牛三車譬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⑦上智大根:上乘的智慧、大乘的根機。
⑧善知識:善即對人有益,能引導人進入善道;知識就是知其心、識其形的意思。
能化導衆生頓悟自心佛性者,就稱為善知識。
這裡用于句首,是對聽法者的尊稱。
⑨建立:指不必要的、人為的設造。
⑩種智:即佛的一切種智,佛的大智慧。
?早晚:指不定的時候。
宋時的白話。
?伽藍:僧伽藍摩之略。
寺院的通稱。
?跏趺而化:亦稱坐化。
多用于僧人的死亡。
跏趺是“結跏趺坐”的略稱,佛教中坐禅的姿勢,把兩腿交疊,用足背壓在另一條腿上或足上,足心朝上,分全跏和半跏兩種。
趺是足背的意思。
譯文 第三十三祖惠能大師(世稱六祖),俗姓盧。
祖先是範陽(今河北)人,父名行瑫,武德年間(公元六一八—六二六年)谪官至南海(今廣州),入了新州籍。
惠能三歲喪父,是靠母親含辛茹苦把他撫養大的。
長大後,家境貧困不堪,靠賣柴維持生計。
有一天,惠能到集市去賣柴,忽聽得一位顧客誦念《金剛經》,他心有靈犀,問那顧客:“這是什麼經?從何處得來?”那顧客說:“是《金剛經》,從黃梅弘忍大師處得來。
”惠能聽說後便趕緊回家,告訴母親自己将去為法尋師。
安頓好母親後,惠能滿懷希望地踏上了尋師求法之路程。
先是抵達韶州,結識了一位高尚慷慨之義士。
義士名叫劉志略,待之甚善,兩人結為至交。
劉志略有姑,出家為尼,名無盡藏,經常誦念《涅槃經》。
惠能初次聽了此經,即為其解說經義。
比丘尼手持經卷來問生字,惠能說:“我不識字,你請問義理。
”比丘尼說:“你字尚且不識,如何能明白其中之義理呢?”惠能說:“佛法妙理,與文字無關。
”比丘尼聽了,非常驚奇,告訴鄉裡長輩們:“惠能是得道之高人,不妨把他請來供養。
”于是鄉親們都紛紛前來瞻禮惠能。
附近原有一座寶林古寺,大家商議是否把惠能請來此古寺居住。
在僧俗二界共同努力下,寶林古寺不久就煥然一新。
惠能在此居住了一段時間,有一天忽然自言自語:“我離開母親,目的是為了求大法,訪名師,豈可在此貪圖安逸,半途而廢呢?”第二天惠能便出發,行至昌樂縣西山石窟,遇見智遠禅師。
惠能向智遠禅師參問,智遠說:“我觀你神色清爽,英姿挺拔,恐非等閑之輩。
我這裡不是你栖息之處,我聽說西天(印度)來的菩提達磨把心印次第傳于黃梅五祖,你可往那裡參五祖求得大法。
”惠能辭别了智遠禅師,徑直造訪黃梅東山禅寺。
那是唐鹹亨二年(公元六七一年)。
五祖弘忍大師與惠能相見後,見其對答契機,便暗暗賞識他。
後來果然傳衣付法給惠能。
惠能得衣法後,遵師之命隐居在懷集、四會(今廣東)等地。
儀鳳元年(公元六七六年),惠能覺得時機已經成熟,便決定出來弘法。
起初,來到南海,正遇上印宗法師在法性寺講《涅槃經》。
惠能寄宿在廊庑間,習習晚風吹動刹幡,旁邊有兩位僧人為此争論,一僧說這是幡動,另僧說這是風動。
兩位僧人争論不休,卻不曾契理,未得究竟。
惠能上前說:“可容我無知俗流參預二位高論否?二位剛才争論是幡動還是風動,依我之見,既非風動,亦非幡動,不過是你們自心在動。
”印宗和尚恰好聽到惠能此語,見一在家俗士居然有如此高見,非常驚異。
翌日,便邀請惠能入其室,再問那風幡之真義,惠能運用佛理來解釋。
印宗不覺肅然起敬,恭身施禮,說:“行者(帶發修行者)定非尋常人物,請問誰是授業恩師?”惠能毫不隐瞞,向印宗等披露了他得法的緣由和經過。
當印宗得知惠能得了五祖弘忍的真傳後,便執弟子之禮,恭請惠能開示禅法大要。
印宗指着惠能對大衆說:“印宗雖出家受戒,實際仍是凡夫一個,而今站在你們面前的這位盧居士,卻是肉身菩薩。
”印宗等于是請惠能出示五祖所傳的表信的袈裟,讓大衆瞻仰和禮拜。
正月十五日那天,印宗法師會同當時幾位名德,為惠能剃發。
二月八日,惠能在法性寺智光律師那裡受滿分戒。
其受戒的戒壇,即南朝宋求那跋陀三藏所設置。
三藏懸記說:“以後當有肉身菩薩在此壇受戒。
”又,梁末真谛三藏在戒壇旁側親手種植兩棵菩提樹,對僧衆說:“此後一百二十年,當有通達智慧之士,在此菩提樹下,演最上乘法,度無量衆生。
”惠能受戒後,果然在此樹下,大開東山法門,應驗了求那跋陀和真谛的預言。
第二年二月八日,惠能忽然對大家說:“我不願在此居住,我要歸曹溪寶林寺。
”當時印宗率領僧俗共一千多人,前來為師送行。
韶州刺史韋據又請惠能在城中大梵寺演說佛法,并授無相心地戒。
門人記錄惠能所說法要,編為《壇經》,廣泛流行于世。
惠能返歸曹溪後,開大禅門,雨大法雨,前來參學的人數不下千計。
神龍元年(公元七〇五年),唐中宗降诏說:“朕請慧安、神秀二位禅師來宮中供養,日理萬機之餘問及禅門真要。
二位禅師都竭力推薦說:‘南方有惠能禅師,得到五祖弘忍大師的衣法,不妨去問他。
’今特遣内侍薛簡馳诏迎請,望師念朕一片誠心,見诏後速速趕赴京城。
”惠能上表,以病為辭,婉言謝絕,但願隐遁山林,不願高居廟堂。
薛簡說:“京城一些禅師都說:‘若想通達佛道,必須坐禅習定;若不通過禅定而能得解脫,這是從未有過的事。
’不知惠能禅師所說禅法如何?”惠能說:“道由心悟,與坐無關。
經中說:‘若見如來或坐或卧,這是行邪道而非正法。
’為何?如來如來,既無所來,亦無所去。
如此無生無滅,即是如來清淨禅;諸法空寂,即是如來清淨坐。
可見,人生究竟、佛法真谛根本不是僅由坐禅所能證悟的。
”薛簡說:“弟子既不能請師同赴京城,皇上如果問起,如何回複使命?願和尚慈悲,指示我禅法心要。
”惠能說:“道無明暗之分,明暗相互依存;明相對暗說,有明而無暗,明也不存。
”薛簡說:“明喻智慧,暗猶煩惱。
修道的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那麼如何解脫生死輪回,出離無邊苦海?”惠能說:“以智慧照破煩惱,這是二乘小兒之見,上乘大根卻不如此。
”薛簡問:“什麼是大乘見解?”惠能說:“從性上說,明與無明(暗),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所謂實性,處在凡愚而不減少,處在賢聖也不增加,住煩惱而不亂,居禅定而不寂;亦不執着于斷常、來去以及中間、内外任何一邊。
既不生,亦不滅,即是性相如如。
亘古而常新,曆久而不衰,才稱為永恒大道。
”薛簡問:“師說不生不滅,與外道有何差别?”惠能說:“外道所說不生不滅,是将滅止生,以生顯滅,生滅對立,水火不容,是滅等于不滅,此生又似無生。
我所說不生不滅,本自無生,今亦無滅,本來無生無滅,生滅無二,這就是與外道不同的地方。
至于你想了解我禅門心要,隻要不思善不思惡,悟解了善惡虛寂無二之性,自然就證入了清淨的心體,發揮出無窮無盡的妙用。
”薛簡蒙受惠能這番指教,豁然大悟。
恭敬辭别了惠能,回歸朝廷,表奏惠能禅師心要。
皇上閱奏後,良有所得,龍顔大悅,有诏謝惠能禅師,并賜摩衲袈裟、五百匹絹和一口寶缽等。
十二月十九日,敕诏改寶林古刹為中興寺。
鹹亨三年(公元六七二年)十一月十八日,又下令韶州刺史,重新崇飾寶林寺,并賜匾額與法泉寺,又賜惠能新州故居為國恩寺。
有一天,惠能對大衆說:“各位善知識,你們都淨心聽我說法。
你們每個人的自心就是佛,你們不要再懷疑,我告訴你們除此心外,其他任何事物都不能成立,都是本心生萬種法。
所以經說:‘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各位若想獲得佛的大智慧,首先必須通達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
什麼是一相三昧?對一切事物能夠不執着其表象,不為其表象所迷惑,而産生愛憎分别之妄情;亦不考慮其利益如何、成敗如何等等,能夠始終保持自心的明淨和恬适,使此心恒常處在虛融淡泊的狀态,這就是所謂‘一相三昧’。
什麼是一行三昧呢?在任何地方,無論行住坐卧,都能保持心的自然質樸(直心),不失其純潔無邪,成為嚣嚣塵世的一塊淨土,這就是‘一行三昧’。
人們若具備了這種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就好比大地孕育種子,能發芽生根,開花結果,則也能獲得佛的一切種智(大智慧),得到解脫。
我今天的說法,猶如時雨滋潤大地,各位的自心佛性譬諸種子,但願萌芽破土,開菩提之覺花,成佛、菩薩之妙果。
⑥二乘小兒、羊鹿等機:《五燈會元·惠能章》作二乘“小見”。
二乘指聲聞、緣覺(佛教中通過聽聞佛的言教或者觀悟十二因緣等佛理而覺悟的二衆弟子)。
《法華經·譬喻品》以羊、鹿、牛三車譬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⑦上智大根:上乘的智慧、大乘的根機。
⑧善知識:善即對人有益,能引導人進入善道;知識就是知其心、識其形的意思。
能化導衆生頓悟自心佛性者,就稱為善知識。
這裡用于句首,是對聽法者的尊稱。
⑨建立:指不必要的、人為的設造。
⑩種智:即佛的一切種智,佛的大智慧。
?早晚:指不定的時候。
宋時的白話。
?伽藍:僧伽藍摩之略。
寺院的通稱。
?跏趺而化:亦稱坐化。
多用于僧人的死亡。
跏趺是“結跏趺坐”的略稱,佛教中坐禅的姿勢,把兩腿交疊,用足背壓在另一條腿上或足上,足心朝上,分全跏和半跏兩種。
趺是足背的意思。
譯文 第三十三祖惠能大師(世稱六祖),俗姓盧。
祖先是範陽(今河北)人,父名行瑫,武德年間(公元六一八—六二六年)谪官至南海(今廣州),入了新州籍。
惠能三歲喪父,是靠母親含辛茹苦把他撫養大的。
長大後,家境貧困不堪,靠賣柴維持生計。
有一天,惠能到集市去賣柴,忽聽得一位顧客誦念《金剛經》,他心有靈犀,問那顧客:“這是什麼經?從何處得來?”那顧客說:“是《金剛經》,從黃梅弘忍大師處得來。
”惠能聽說後便趕緊回家,告訴母親自己将去為法尋師。
安頓好母親後,惠能滿懷希望地踏上了尋師求法之路程。
先是抵達韶州,結識了一位高尚慷慨之義士。
義士名叫劉志略,待之甚善,兩人結為至交。
劉志略有姑,出家為尼,名無盡藏,經常誦念《涅槃經》。
惠能初次聽了此經,即為其解說經義。
比丘尼手持經卷來問生字,惠能說:“我不識字,你請問義理。
”比丘尼說:“你字尚且不識,如何能明白其中之義理呢?”惠能說:“佛法妙理,與文字無關。
”比丘尼聽了,非常驚奇,告訴鄉裡長輩們:“惠能是得道之高人,不妨把他請來供養。
”于是鄉親們都紛紛前來瞻禮惠能。
附近原有一座寶林古寺,大家商議是否把惠能請來此古寺居住。
在僧俗二界共同努力下,寶林古寺不久就煥然一新。
惠能在此居住了一段時間,有一天忽然自言自語:“我離開母親,目的是為了求大法,訪名師,豈可在此貪圖安逸,半途而廢呢?”第二天惠能便出發,行至昌樂縣西山石窟,遇見智遠禅師。
惠能向智遠禅師參問,智遠說:“我觀你神色清爽,英姿挺拔,恐非等閑之輩。
我這裡不是你栖息之處,我聽說西天(印度)來的菩提達磨把心印次第傳于黃梅五祖,你可往那裡參五祖求得大法。
”惠能辭别了智遠禅師,徑直造訪黃梅東山禅寺。
那是唐鹹亨二年(公元六七一年)。
五祖弘忍大師與惠能相見後,見其對答契機,便暗暗賞識他。
後來果然傳衣付法給惠能。
惠能得衣法後,遵師之命隐居在懷集、四會(今廣東)等地。
儀鳳元年(公元六七六年),惠能覺得時機已經成熟,便決定出來弘法。
起初,來到南海,正遇上印宗法師在法性寺講《涅槃經》。
惠能寄宿在廊庑間,習習晚風吹動刹幡,旁邊有兩位僧人為此争論,一僧說這是幡動,另僧說這是風動。
兩位僧人争論不休,卻不曾契理,未得究竟。
惠能上前說:“可容我無知俗流參預二位高論否?二位剛才争論是幡動還是風動,依我之見,既非風動,亦非幡動,不過是你們自心在動。
”印宗和尚恰好聽到惠能此語,見一在家俗士居然有如此高見,非常驚異。
翌日,便邀請惠能入其室,再問那風幡之真義,惠能運用佛理來解釋。
印宗不覺肅然起敬,恭身施禮,說:“行者(帶發修行者)定非尋常人物,請問誰是授業恩師?”惠能毫不隐瞞,向印宗等披露了他得法的緣由和經過。
當印宗得知惠能得了五祖弘忍的真傳後,便執弟子之禮,恭請惠能開示禅法大要。
印宗指着惠能對大衆說:“印宗雖出家受戒,實際仍是凡夫一個,而今站在你們面前的這位盧居士,卻是肉身菩薩。
”印宗等于是請惠能出示五祖所傳的表信的袈裟,讓大衆瞻仰和禮拜。
正月十五日那天,印宗法師會同當時幾位名德,為惠能剃發。
二月八日,惠能在法性寺智光律師那裡受滿分戒。
其受戒的戒壇,即南朝宋求那跋陀三藏所設置。
三藏懸記說:“以後當有肉身菩薩在此壇受戒。
”又,梁末真谛三藏在戒壇旁側親手種植兩棵菩提樹,對僧衆說:“此後一百二十年,當有通達智慧之士,在此菩提樹下,演最上乘法,度無量衆生。
”惠能受戒後,果然在此樹下,大開東山法門,應驗了求那跋陀和真谛的預言。
第二年二月八日,惠能忽然對大家說:“我不願在此居住,我要歸曹溪寶林寺。
”當時印宗率領僧俗共一千多人,前來為師送行。
韶州刺史韋據又請惠能在城中大梵寺演說佛法,并授無相心地戒。
門人記錄惠能所說法要,編為《壇經》,廣泛流行于世。
惠能返歸曹溪後,開大禅門,雨大法雨,前來參學的人數不下千計。
神龍元年(公元七〇五年),唐中宗降诏說:“朕請慧安、神秀二位禅師來宮中供養,日理萬機之餘問及禅門真要。
二位禅師都竭力推薦說:‘南方有惠能禅師,得到五祖弘忍大師的衣法,不妨去問他。
’今特遣内侍薛簡馳诏迎請,望師念朕一片誠心,見诏後速速趕赴京城。
”惠能上表,以病為辭,婉言謝絕,但願隐遁山林,不願高居廟堂。
薛簡說:“京城一些禅師都說:‘若想通達佛道,必須坐禅習定;若不通過禅定而能得解脫,這是從未有過的事。
’不知惠能禅師所說禅法如何?”惠能說:“道由心悟,與坐無關。
經中說:‘若見如來或坐或卧,這是行邪道而非正法。
’為何?如來如來,既無所來,亦無所去。
如此無生無滅,即是如來清淨禅;諸法空寂,即是如來清淨坐。
可見,人生究竟、佛法真谛根本不是僅由坐禅所能證悟的。
”薛簡說:“弟子既不能請師同赴京城,皇上如果問起,如何回複使命?願和尚慈悲,指示我禅法心要。
”惠能說:“道無明暗之分,明暗相互依存;明相對暗說,有明而無暗,明也不存。
”薛簡說:“明喻智慧,暗猶煩惱。
修道的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那麼如何解脫生死輪回,出離無邊苦海?”惠能說:“以智慧照破煩惱,這是二乘小兒之見,上乘大根卻不如此。
”薛簡問:“什麼是大乘見解?”惠能說:“從性上說,明與無明(暗),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所謂實性,處在凡愚而不減少,處在賢聖也不增加,住煩惱而不亂,居禅定而不寂;亦不執着于斷常、來去以及中間、内外任何一邊。
既不生,亦不滅,即是性相如如。
亘古而常新,曆久而不衰,才稱為永恒大道。
”薛簡問:“師說不生不滅,與外道有何差别?”惠能說:“外道所說不生不滅,是将滅止生,以生顯滅,生滅對立,水火不容,是滅等于不滅,此生又似無生。
我所說不生不滅,本自無生,今亦無滅,本來無生無滅,生滅無二,這就是與外道不同的地方。
至于你想了解我禅門心要,隻要不思善不思惡,悟解了善惡虛寂無二之性,自然就證入了清淨的心體,發揮出無窮無盡的妙用。
”薛簡蒙受惠能這番指教,豁然大悟。
恭敬辭别了惠能,回歸朝廷,表奏惠能禅師心要。
皇上閱奏後,良有所得,龍顔大悅,有诏謝惠能禅師,并賜摩衲袈裟、五百匹絹和一口寶缽等。
十二月十九日,敕诏改寶林古刹為中興寺。
鹹亨三年(公元六七二年)十一月十八日,又下令韶州刺史,重新崇飾寶林寺,并賜匾額與法泉寺,又賜惠能新州故居為國恩寺。
有一天,惠能對大衆說:“各位善知識,你們都淨心聽我說法。
你們每個人的自心就是佛,你們不要再懷疑,我告訴你們除此心外,其他任何事物都不能成立,都是本心生萬種法。
所以經說:‘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各位若想獲得佛的大智慧,首先必須通達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
什麼是一相三昧?對一切事物能夠不執着其表象,不為其表象所迷惑,而産生愛憎分别之妄情;亦不考慮其利益如何、成敗如何等等,能夠始終保持自心的明淨和恬适,使此心恒常處在虛融淡泊的狀态,這就是所謂‘一相三昧’。
什麼是一行三昧呢?在任何地方,無論行住坐卧,都能保持心的自然質樸(直心),不失其純潔無邪,成為嚣嚣塵世的一塊淨土,這就是‘一行三昧’。
人們若具備了這種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就好比大地孕育種子,能發芽生根,開花結果,則也能獲得佛的一切種智(大智慧),得到解脫。
我今天的說法,猶如時雨滋潤大地,各位的自心佛性譬諸種子,但願萌芽破土,開菩提之覺花,成佛、菩薩之妙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