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惠能及其法嗣
關燈
小
中
大
”
唐先天元年(公元七一二年),惠能對徒衆說:“我愧受五祖弘忍大師衣法,而今我隻為你們說法,就不傳其衣了。
因為衣隻是表信,而各位對我禅教信心顯然已經淳熟。
各位既堅定不疑,足以承當我弘法利生的事業,傳衣與否就不是重要的了。
現聽我傳法偈:‘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生;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 惠能說法偈之後,又說:“其法無二,其心亦然。
心法清淨,亦不可執着。
如果執着于觀心清淨或者使心頑空,仍不得其法。
因為此心本來就清淨,本無可取舍,大家各自努力,随緣去吧!”惠能說法利生達四十年。
這年七月六日,惠能命弟子往新州國恩寺,催促正在建造的報恩塔加緊施工。
這時有一位蜀地來的僧人,名叫方辯,來向惠能參禮,自稱擅長塑像。
惠能嚴肅地說:“試為我塑塑看。
”方辯不解其意,不一會兒就塑出惠能真像,僅七寸高,曲盡其妙,巧奪天工。
惠能觀像後卻對方辯說:“你雖通塑像,但不悟佛性。
佛性本自有之,非捏塑而成。
”惠能命人酬謝方辯衣物,方辯禮謝而去。
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七月一日,惠能對門人說:“我要回新州故居,你們快去為我準備船隻。
”門人聽說師父要離去,都戀戀不舍,設法挽留。
惠能說:“諸佛來到世間都免不了要涅槃,有來必去乃理所當然。
父母賦予我軀體形骸,我最終必還之以父母之所。
”門人說:“師父這一去,不知何時能重回到我們中間?”惠能說:“葉落歸根,來時無日。
”又問:“師父法眼為何人所得?”惠能說:“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又問:“以後不知還有什麼劫難?”惠能說:“我滅世後五六年,會有一人來偷取我的首級。
各位請聽我懸記:‘頭上養親,口裡須餐。
遇滿之難,楊柳為官。
’”又說:“我去後七十年,當有兩位菩薩從東方來,一在家一出家,同時盛弘我禅法,宣揚我宗旨,昌隆我法嗣。
”惠能說完,即往新州國恩寺。
沐浴薰香,跏趺而化。
當時異香襲人,白虹貫地。
那是本年八月三日。
惠能入滅後,韶州、新州兩地均修靈塔,紀念大師,僧俗二界竟不能決定其遺體歸放哪處為好。
于是兩州刺史共同焚香,以袅袅香煙飄向何方為大師靈體之歸所。
結果香煙騰湧而上,直貫曹溪。
這樣,十一月十三日,大師遺體入了韶州所修靈塔,世壽七十六。
韶州刺史韋據撰寫了碑文。
其門人考慮到師父的取首懸記,便用鐵皮包裹師頸,使其堅固不易割取。
塔中同葬的物品有達磨所傳的表信的袈裟、中宗所賜的摩衲和寶缽,以及蜀僧方辯的惠能塑真等等。
主塔有侍者專門看守。
開元十年(公元七二二年)壬戌八月三日,夜半時,忽聽得靈塔中傳出拉鐵索的聲音,衆僧從睡夢中驚起。
待趕來時,發現賊人已逃去,師頸有傷痕。
衆僧把這事通報州縣,縣令楊侃、刺史柳無忝都派人緝拿盜賊。
本月五日在石角村把賊人捕獲,帶到韶州有司衙門審問,方知賊人姓張名淨滿,是汝州梁縣人,在洪州開元寺受新羅(今朝鮮)僧人金大悲二十千錢,來竊取六祖大師的首級回海東供養。
柳刺史聽到供狀,沒有急于加刑,親身來至曹溪,詢問惠能高足令韬禅師的意見,該當如何處置那賊以了斷此案。
令韬說:“若以國法論,理當誅滅此賊;但佛教以慈悲為本,佛面前冤親平等。
況且,他求大師首級也隻是為了回鄉供養,這實際上也是弘揚佛法,因而其罪可恕矣。
”柳刺史聞聽,感歎道:“今天才知佛門廣大無邊,果不其然。
”于是赦免了賊人。
上元元年(公元七六〇年),唐肅宗派遣使臣來到曹溪,請大師衣缽至宮廷供養。
永泰元年(公元七六五年)五月五日,唐代宗夢見六祖大師來請衣缽回曹溪。
七日,代宗下诏楊瑊刺史說:“朕夢感惠能禅師請回衣缽,今派鎮國大将軍劉崇景完璧歸趙。
朕視之為國寶,卿等亦當以國寶嚴加守護之,勿令遺墜。
”以後這衣缽又三番兩次被人偷去,但都不遠而獲,這樣的情況大緻有四次。
唐憲宗谥之為大鑒禅師,為其塔取名曰元和靈照。
大宋開寶初(公元九六八年),王師平定南海,劉氏殘兵負隅頑抗,師之塔廟化為灰燼,然其真身為守塔僧保護,而絲毫不損。
後來宋太宗即位,留心禅門,又重修曹溪廟宇,壯麗大師金身。
大師自唐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癸醜歲入滅,至今景德元年甲辰歲,計有二百九十二年了。
得法者除印宗等三十三人各化一方,标為正統法嗣外,其餘藏名匿迹者,不可勝記。
今從諸家傳記中略錄十人,稱為旁出。
青原行思 原典 吉州青原山行思禅師,本州安城人也,姓劉氏。
幼歲出家,每群居論道,師唯默然。
後聞曹溪法席,乃往參禮。
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祖曰:“汝曾作什麼?”師曰:“聖谛亦不為。
”祖曰:“落何階級?”曰:“聖谛尚不為,何階級之有?”祖深器之。
會下學徒雖衆,師居首焉。
亦猶二祖不言,少林謂之得髓矣。
一日,祖謂師曰:“從上衣法雙行,師資遞授。
衣以表信,法乃印心。
吾今得人,何患不信?吾受衣以來,遭此多難。
況乎後代,争競必多。
衣即留鎮山門①,汝當分化一方,無令斷絕。
”師既得法,住吉州青原山靜居寺。
六祖将示滅,有沙彌希遷問曰:“和尚百年②後,希遷未審當依附何人?”祖曰:“尋思去。
”及祖順世,遷每于靜處端坐,寂若忘生。
第一坐問曰:“汝師已逝,空坐奚為?”遷曰:“我禀遺誡,故尋思爾。
”第一坐③曰:“汝有師兄行思和尚,今住吉州,汝因緣在彼。
師言甚直,汝自迷耳。
”遷聞語,便禮辭祖龛,直詣靜居。
師問曰:“子何方而來?”遷曰:“曹溪。
”師曰:“将得什麼來?”曰:“未到曹溪亦不失。
”師曰:“恁麼用去曹溪作什麼?” 曰:“若不到曹溪,争知不失?”遷又問曰:“曹溪大師還識和尚否?”師曰:“汝今識吾否?”曰:“識又争能識得?”師曰:“衆角雖多,一麟④足矣。
”遷又問:“和尚出嶺多少時?”師曰:“我卻不知汝早晚離曹溪?”曰:“希遷不從曹溪來。
”師曰:“我亦知汝去處也。
”曰:“和尚幸是大人,莫造次。
” 他日,師複問遷:“汝什麼處來?”曰:“曹溪。
”師乃舉拂子曰:“曹溪還有這個嗎?”曰:“非但曹溪,西天亦無。
”師曰:“子莫曾到西天否?”曰:“若到即有也。
”師曰:“未在,更道。
”曰:“和尚也須道取一半,莫全靠學人。
”師曰:“不辭向汝道,恐已後無人承當。
” 師令希遷持書與南嶽讓和尚曰:“汝達書了速回,吾有個鈯斧子,與汝住山。
”遷至彼,未呈書,便問:“不慕諸聖,不重己靈時如何?”讓曰:“子問太高生,何不向下問?”遷曰:“甯可永劫沉淪,不慕諸聖解脫。
”讓便休。
遷回至靜居,師問曰:“子去未久,送書達否?”遷曰:“信亦不通,書亦不達。
”師曰:“作麼生?”遷舉前話了,卻雲:“發時蒙和尚許鈯斧子,便請取。
”師垂一足,遷禮拜。
尋辭往南嶽。
荷澤神會來參,師問曰:“什麼處來?”會曰:“曹溪。
”師曰:“曹溪意旨如何?”會振身而已。
師曰:“猶滞瓦礫在。
”曰:“和尚此間莫有真金與人否?”師曰:“設有與汝向什麼處着?” 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廬陵米作麼價?” 師既付法石頭,唐開元二十八年庚辰十二月十三日,升堂告衆,跏趺而逝⑤。
僖宗谥弘濟禅師,歸真之塔。
注釋 ①山門:即寺院的外門。
凡寺院必在山林,故稱寺院之門為山門。
又,寺院全體亦稱山門。
這裡說“衣法留鎮山門”,指後者。
②百年:俗稱人的死亡為“打百年”。
③第一坐:即一堂僧衆的首座、上座。
④麟:古代指麟、鳳、龜、龍為“四靈”,都是稀有罕見而充滿靈性的動物。
⑤跏趺而逝:參見《惠能章》注?。
僧人中有許多這樣坐着涅槃,亦有站着逝世的,或者談笑而亡的。
白居易曾有在家出家詩,“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喚妻呼多不應”,反映了這種修禅者的坐法在中唐之普及。
譯文 行思禅師居吉州青原山,本州安城(今江西吉安)人,俗姓劉。
幼年出家,每當大家聚在一起談論佛道,他常默然無聲而心領神會。
後來聽說曹溪惠能禅門大開,法席頗盛,就前往參禮。
行思問六祖惠能:“怎樣修行才能不落階次呢?”六祖反問他:“你曾做何修行呢?”行思答:“既不為俗谛,亦不求聖谛。
”六祖說:“那你落何階次呢?”行思說:“聖谛尚且不求,何階次之有呢?”由此,六祖對行思深為器重。
六祖會下學徒濟濟,而行思居其上首,這就像二祖慧可雖默然無言而少林達磨說他得其心髓。
有一天,六祖對行思說:“從少林達磨以來,衣法雙行,代代相傳。
衣以表信,法為心印。
我今傳法得人
因為衣隻是表信,而各位對我禅教信心顯然已經淳熟。
各位既堅定不疑,足以承當我弘法利生的事業,傳衣與否就不是重要的了。
現聽我傳法偈:‘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生;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 惠能說法偈之後,又說:“其法無二,其心亦然。
心法清淨,亦不可執着。
如果執着于觀心清淨或者使心頑空,仍不得其法。
因為此心本來就清淨,本無可取舍,大家各自努力,随緣去吧!”惠能說法利生達四十年。
這年七月六日,惠能命弟子往新州國恩寺,催促正在建造的報恩塔加緊施工。
這時有一位蜀地來的僧人,名叫方辯,來向惠能參禮,自稱擅長塑像。
惠能嚴肅地說:“試為我塑塑看。
”方辯不解其意,不一會兒就塑出惠能真像,僅七寸高,曲盡其妙,巧奪天工。
惠能觀像後卻對方辯說:“你雖通塑像,但不悟佛性。
佛性本自有之,非捏塑而成。
”惠能命人酬謝方辯衣物,方辯禮謝而去。
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七月一日,惠能對門人說:“我要回新州故居,你們快去為我準備船隻。
”門人聽說師父要離去,都戀戀不舍,設法挽留。
惠能說:“諸佛來到世間都免不了要涅槃,有來必去乃理所當然。
父母賦予我軀體形骸,我最終必還之以父母之所。
”門人說:“師父這一去,不知何時能重回到我們中間?”惠能說:“葉落歸根,來時無日。
”又問:“師父法眼為何人所得?”惠能說:“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又問:“以後不知還有什麼劫難?”惠能說:“我滅世後五六年,會有一人來偷取我的首級。
各位請聽我懸記:‘頭上養親,口裡須餐。
遇滿之難,楊柳為官。
’”又說:“我去後七十年,當有兩位菩薩從東方來,一在家一出家,同時盛弘我禅法,宣揚我宗旨,昌隆我法嗣。
”惠能說完,即往新州國恩寺。
沐浴薰香,跏趺而化。
當時異香襲人,白虹貫地。
那是本年八月三日。
惠能入滅後,韶州、新州兩地均修靈塔,紀念大師,僧俗二界竟不能決定其遺體歸放哪處為好。
于是兩州刺史共同焚香,以袅袅香煙飄向何方為大師靈體之歸所。
結果香煙騰湧而上,直貫曹溪。
這樣,十一月十三日,大師遺體入了韶州所修靈塔,世壽七十六。
韶州刺史韋據撰寫了碑文。
其門人考慮到師父的取首懸記,便用鐵皮包裹師頸,使其堅固不易割取。
塔中同葬的物品有達磨所傳的表信的袈裟、中宗所賜的摩衲和寶缽,以及蜀僧方辯的惠能塑真等等。
主塔有侍者專門看守。
開元十年(公元七二二年)壬戌八月三日,夜半時,忽聽得靈塔中傳出拉鐵索的聲音,衆僧從睡夢中驚起。
待趕來時,發現賊人已逃去,師頸有傷痕。
衆僧把這事通報州縣,縣令楊侃、刺史柳無忝都派人緝拿盜賊。
本月五日在石角村把賊人捕獲,帶到韶州有司衙門審問,方知賊人姓張名淨滿,是汝州梁縣人,在洪州開元寺受新羅(今朝鮮)僧人金大悲二十千錢,來竊取六祖大師的首級回海東供養。
柳刺史聽到供狀,沒有急于加刑,親身來至曹溪,詢問惠能高足令韬禅師的意見,該當如何處置那賊以了斷此案。
令韬說:“若以國法論,理當誅滅此賊;但佛教以慈悲為本,佛面前冤親平等。
況且,他求大師首級也隻是為了回鄉供養,這實際上也是弘揚佛法,因而其罪可恕矣。
”柳刺史聞聽,感歎道:“今天才知佛門廣大無邊,果不其然。
”于是赦免了賊人。
上元元年(公元七六〇年),唐肅宗派遣使臣來到曹溪,請大師衣缽至宮廷供養。
永泰元年(公元七六五年)五月五日,唐代宗夢見六祖大師來請衣缽回曹溪。
七日,代宗下诏楊瑊刺史說:“朕夢感惠能禅師請回衣缽,今派鎮國大将軍劉崇景完璧歸趙。
朕視之為國寶,卿等亦當以國寶嚴加守護之,勿令遺墜。
”以後這衣缽又三番兩次被人偷去,但都不遠而獲,這樣的情況大緻有四次。
唐憲宗谥之為大鑒禅師,為其塔取名曰元和靈照。
大宋開寶初(公元九六八年),王師平定南海,劉氏殘兵負隅頑抗,師之塔廟化為灰燼,然其真身為守塔僧保護,而絲毫不損。
後來宋太宗即位,留心禅門,又重修曹溪廟宇,壯麗大師金身。
大師自唐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癸醜歲入滅,至今景德元年甲辰歲,計有二百九十二年了。
得法者除印宗等三十三人各化一方,标為正統法嗣外,其餘藏名匿迹者,不可勝記。
今從諸家傳記中略錄十人,稱為旁出。
青原行思 原典 吉州青原山行思禅師,本州安城人也,姓劉氏。
幼歲出家,每群居論道,師唯默然。
後聞曹溪法席,乃往參禮。
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祖曰:“汝曾作什麼?”師曰:“聖谛亦不為。
”祖曰:“落何階級?”曰:“聖谛尚不為,何階級之有?”祖深器之。
會下學徒雖衆,師居首焉。
亦猶二祖不言,少林謂之得髓矣。
一日,祖謂師曰:“從上衣法雙行,師資遞授。
衣以表信,法乃印心。
吾今得人,何患不信?吾受衣以來,遭此多難。
況乎後代,争競必多。
衣即留鎮山門①,汝當分化一方,無令斷絕。
”師既得法,住吉州青原山靜居寺。
六祖将示滅,有沙彌希遷問曰:“和尚百年②後,希遷未審當依附何人?”祖曰:“尋思去。
”及祖順世,遷每于靜處端坐,寂若忘生。
第一坐問曰:“汝師已逝,空坐奚為?”遷曰:“我禀遺誡,故尋思爾。
”第一坐③曰:“汝有師兄行思和尚,今住吉州,汝因緣在彼。
師言甚直,汝自迷耳。
”遷聞語,便禮辭祖龛,直詣靜居。
師問曰:“子何方而來?”遷曰:“曹溪。
”師曰:“将得什麼來?”曰:“未到曹溪亦不失。
”師曰:“恁麼用去曹溪作什麼?” 曰:“若不到曹溪,争知不失?”遷又問曰:“曹溪大師還識和尚否?”師曰:“汝今識吾否?”曰:“識又争能識得?”師曰:“衆角雖多,一麟④足矣。
”遷又問:“和尚出嶺多少時?”師曰:“我卻不知汝早晚離曹溪?”曰:“希遷不從曹溪來。
”師曰:“我亦知汝去處也。
”曰:“和尚幸是大人,莫造次。
” 他日,師複問遷:“汝什麼處來?”曰:“曹溪。
”師乃舉拂子曰:“曹溪還有這個嗎?”曰:“非但曹溪,西天亦無。
”師曰:“子莫曾到西天否?”曰:“若到即有也。
”師曰:“未在,更道。
”曰:“和尚也須道取一半,莫全靠學人。
”師曰:“不辭向汝道,恐已後無人承當。
” 師令希遷持書與南嶽讓和尚曰:“汝達書了速回,吾有個鈯斧子,與汝住山。
”遷至彼,未呈書,便問:“不慕諸聖,不重己靈時如何?”讓曰:“子問太高生,何不向下問?”遷曰:“甯可永劫沉淪,不慕諸聖解脫。
”讓便休。
遷回至靜居,師問曰:“子去未久,送書達否?”遷曰:“信亦不通,書亦不達。
”師曰:“作麼生?”遷舉前話了,卻雲:“發時蒙和尚許鈯斧子,便請取。
”師垂一足,遷禮拜。
尋辭往南嶽。
荷澤神會來參,師問曰:“什麼處來?”會曰:“曹溪。
”師曰:“曹溪意旨如何?”會振身而已。
師曰:“猶滞瓦礫在。
”曰:“和尚此間莫有真金與人否?”師曰:“設有與汝向什麼處着?” 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廬陵米作麼價?” 師既付法石頭,唐開元二十八年庚辰十二月十三日,升堂告衆,跏趺而逝⑤。
僖宗谥弘濟禅師,歸真之塔。
注釋 ①山門:即寺院的外門。
凡寺院必在山林,故稱寺院之門為山門。
又,寺院全體亦稱山門。
這裡說“衣法留鎮山門”,指後者。
②百年:俗稱人的死亡為“打百年”。
③第一坐:即一堂僧衆的首座、上座。
④麟:古代指麟、鳳、龜、龍為“四靈”,都是稀有罕見而充滿靈性的動物。
⑤跏趺而逝:參見《惠能章》注?。
僧人中有許多這樣坐着涅槃,亦有站着逝世的,或者談笑而亡的。
白居易曾有在家出家詩,“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喚妻呼多不應”,反映了這種修禅者的坐法在中唐之普及。
譯文 行思禅師居吉州青原山,本州安城(今江西吉安)人,俗姓劉。
幼年出家,每當大家聚在一起談論佛道,他常默然無聲而心領神會。
後來聽說曹溪惠能禅門大開,法席頗盛,就前往參禮。
行思問六祖惠能:“怎樣修行才能不落階次呢?”六祖反問他:“你曾做何修行呢?”行思答:“既不為俗谛,亦不求聖谛。
”六祖說:“那你落何階次呢?”行思說:“聖谛尚且不求,何階次之有呢?”由此,六祖對行思深為器重。
六祖會下學徒濟濟,而行思居其上首,這就像二祖慧可雖默然無言而少林達磨說他得其心髓。
有一天,六祖對行思說:“從少林達磨以來,衣法雙行,代代相傳。
衣以表信,法為心印。
我今傳法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