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惠能及其法嗣
關燈
小
中
大
“如何用心才契合無相三昧?”懷讓說:“你學心地法門,好比下種大地,我說禅門法要,譬如天降甘霖。
你因緣契合,自然見道開悟。
”道一又問:“道非色相(有形物),如何能見呢?”懷讓說:“心地法眼能見,無相三昧亦然。
”道一再問:“道有成有壞嗎?”懷讓說:“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那并不是真正的見道。
你聽我法偈:‘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三昧華無相,何壞複何成?’” 道一聞聽此偈,茅塞頓開,心意超然。
之後,在懷讓身邊侍奉十年,日臻玄奧之境。
懷讓禅師入室弟子共有六人,禅師分别以眉、眼、耳、鼻、舌、心加以印可,各有所長。
得其眉者善威儀(常浩),得其眼者善顧盼(智達),得其耳者善聽理(坦然),得其鼻者善知氣(神照),得其舌者善談說(嚴峻),得其心印者,即是馬祖道一。
懷讓說:“得我心善古今。
”又說:“一切法都從心起,心既無所生,法亦就不複存在。
若悟此心地法門,所作所為即通達無礙。
如果不是上乘根器者,切記謹慎言辭,不必多言。
” 後來馬大師闡法弘化于江西,懷讓問衆僧:“道一已開門說法了嗎?”有僧說:“已經為衆說法了。
”懷讓禅師說:“可總是不見人傳個什麼消息來。
”衆僧無語。
懷讓于是派一僧去江西,說:“你等他上堂說法時,但問他幹什麼事,你把他說的話記下來告訴我。
”那僧至江西後一如懷讓吩咐的行事。
回來後對懷讓禅師說:“馬祖禅師說:‘自從胡亂(胡言亂語)後,這三十年來不曾阙鹽醬吃。
’”懷讓禅師心以為然。
天寶三年(公元七四四年)八月十一日,懷讓禅師在衡嶽圓寂,谥為大慧禅師,塔名曰最勝輪。
永嘉玄覺 原典 溫州永嘉玄覺禅師者,永嘉人也,姓戴氏。
丱歲①出家,遍探三藏,精天台止觀圓妙法門,于四威儀②中常冥禅觀③。
後因左溪朗禅師激勵,與東陽策禅師同詣曹溪。
初到,振錫④攜瓶,繞祖三匝。
祖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
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⑤?”師曰:“生死事大⑥,無常迅速。
”祖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
”祖曰:“如是,如是。
”于時大衆無不愕然。
師方具威儀參禮,須臾告辭。
祖曰:“返太速乎?”師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祖曰:“誰知非動?”曰:“仁者⑦自生分别。
”祖曰:“汝甚得無生之意。
”曰:“無生豈有意耶?”祖曰:“無意誰當分别?”曰:“分别亦非意。
”祖歎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矣。
策公乃留,師翌日下山回溫江,學者輻湊⑧。
号真覺大師,著《證道歌》一首,及禅宗悟修圓旨,自淺之深。
慶州刺史魏靖緝而序之,成十篇,目為《永嘉集》,并盛行于世。
注釋 ①丱歲:童年。
丱,形容兒童束發成兩角的樣子。
②四威儀:指行、住、坐、卧。
③禅觀:禅智(慧)。
觀,達觀真理,智的别名。
④振錫:錫即錫杖。
佛家行必持錫杖,一般杖頭安環鈴,振動發出錫的聲音;可作驅蟲用,亦可到人家化緣作聲警覺,以免敲打門扇,彰顯僧人之德。
⑤我慢:梵文Asmimāna的意譯,即自高自大。
⑥生死事大:佛教把生死之事看得很重,意思是說要從生死苦海解脫出來,其他都屬次要而不容顧及。
⑦仁者:呼人時的敬稱,多稱在家居士。
⑧輻湊: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車輻集中于車毂一樣。
輻,指車輪中連接車毂和輪圈的一條條直棍或鋼條。
毂,車輪的中心部分。
譯文 玄覺禅師是溫州永嘉(今浙江溫州市)人,俗姓戴。
童年出家。
曾博覽佛典三藏,精研天台止觀圓妙法門,常在行、住、坐、卧中冥心禅觀。
後來在左溪玄朗禅師激勵下,與東陽玄策禅師結伴,兩人同去參見六祖惠能。
初到曹溪,玄覺并不行僧家禮數,而是先拄着錫杖,提着淨瓶,圍繞六祖轉了三圈,爾後卓然而立。
六祖說:“出家人應該具備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你大德從何方來,為何如此傲慢無禮,妄自尊大?”玄覺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六祖說:“為何不體取無生,了達無速呢?”玄覺說:“體取即無生,了達本無速。
”六祖說:“确實如此,确實如此。
”當時,在場僧衆見六祖對一初出道的人加以印可,都驚愕不已。
至此,玄覺才向六祖恭敬施禮。
然而過不多久,就要告辭。
六祖說:“怎麼這麼快就走呢?”玄覺說:“我根本就沒有行動,談何快慢呢?”六祖說:“誰知你本就沒有行動呢?”玄覺說:“你自己頭腦裡對行動與沒有行動做出了分别。
”六祖說:“你很精通無生之意。
”玄覺寸步不讓說:“無生豈有意嗎?”六祖說:“無意誰來分别?”玄覺說:“分别亦非意。
”六祖贊歎說:“善哉,善哉!”于是玄覺留下住了一宿,時人由此稱之為“一宿覺”。
第二天,玄覺下山,回至溫江,參禅者集聚很多。
玄覺禅師,又号真覺大師,著有《證道歌》一首。
還有自淺至深闡述禅宗悟修圓旨的心要諸篇,慶州刺史魏靖輯而序之,成十篇,目為《永嘉集》,一并盛行于世。
荷澤神會 原典 西京①荷澤神會禅師者,襄陽人也,姓高氏。
年十四為沙彌,谒六祖。
祖曰:“知識②遠來大艱辛,将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
試說看。
”師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
”祖曰:“遮沙彌争合取次語?”便以杖打。
師于杖下思維曰:“大善知識曆劫難逢,今既得遇,豈惜身命?”自此給侍。
他日,祖告衆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師乃出曰:“是諸佛之本原,神會之佛性。
”祖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本原’‘佛性’。
”師禮拜而退。
師尋往西京受戒,唐景龍中卻歸曹溪。
祖滅後二十年間,曹溪頓旨沉廢于荊吳③,嵩嶽漸門盛行于秦洛④。
乃入京,天寶四年,方定兩宗。
乃著《顯宗記》盛行于世。
一日,鄉信至,報二親亡。
師入堂,白槌⑤曰:“父母俱喪,請大衆來念摩诃般若。
”衆才集,師便打槌曰:“勞煩大衆。
” 師于上元元年五月十三日中夜,奄然而化。
俗壽七十五。
二年,建塔于洛京⑥龍門。
敕于塔所置寶應寺。
大歷⑦五年,賜号真宗般若傳法之堂。
七年,又賜般若大師之塔。
注釋 ①西京:古代從後漢以洛陽為都起,即稱古都長安為西京,洛陽則是東京。
唐代亦以長安為西京。
五代晉、漢、周卻以洛陽為西京,北宋沿襲此稱。
此處當指洛陽。
②知識:朋友的異名,稱呼人的敬辭。
從為人方面來說的,并非多智博識的意思。
又稱善知識,引人入于善處。
參見《惠能章》注⑧。
③荊吳:地名,指長江流域中下遊一帶。
④秦洛:指關中、洛陽一帶。
⑤白槌:禅林中開堂而禀告大衆事情稱為白槌。
說事之前先打槌一下以使安靜,結束時又打一下稱為結槌。
槌是一種木器。
⑥洛京:洛陽。
⑦大歷:唐代宗年号“大曆”,此年号訛誤,應為“大曆”。
譯文 西京荷澤神會禅師,襄陽(今湖北)人,俗姓高。
十四歲為沙彌,去曹溪參谒六祖惠能。
六祖問他:“你遠道而來,千辛萬苦,将你本體亦帶來了嗎?你若有本體,就該識其主,你試着說說看。
”神會說:“我以無住為本體,見性即識主。
”六祖說:“這沙彌胡言亂語,說大話。
”便以禅杖打神會。
神會在禅杖下思索道:“像六祖這樣的大善知識,曆劫難逢。
今幸相遇,豈能憐惜區區性命?”自此,神會留下充當侍者。
另一天,六祖告訴僧衆:“我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位有誰識得嗎?”神會出來回答說:“那是諸佛之本原,神會之佛性。
”六祖說:“我跟你們說無名無字,你怎麼還說‘本原’‘佛性’呢?”神會慚愧,行禮退下。
不久往西京(洛陽)受戒。
唐景龍年間(公元七〇七—七一〇年),又返還曹溪。
六祖入滅後二十年間,曹溪頓旨在荊、吳一帶逐漸湮沒,而神秀在秦、洛等地盛極一時。
神會于是北上洛陽,争正統,定宗旨。
天寶四年(公元七四五年),神會平定二宗,禅宗始有南、北宗之分(南方惠能頓宗、北地神秀漸教)。
神會著有《顯宗記》盛行于世。
一天,家鄉信使報告說,雙親亡故。
神會禅師進入禅堂,打槌鼓,召集僧衆說:“父母俱喪,今請大家來念‘摩诃般若’。
”大衆才集齊,神會又打槌說:“勞煩大衆。
” 上元元年(公元七六〇年)五月十三日深夜,神會禅師安然而逝,俗壽七十五。
第二年,在洛京(洛陽)龍門建塔,又在塔所敕造寶應寺。
大曆五年(公元七七〇年),賜号為真宗般若傳法堂。
七年,又賜名般若大師塔。
你因緣契合,自然見道開悟。
”道一又問:“道非色相(有形物),如何能見呢?”懷讓說:“心地法眼能見,無相三昧亦然。
”道一再問:“道有成有壞嗎?”懷讓說:“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那并不是真正的見道。
你聽我法偈:‘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三昧華無相,何壞複何成?’” 道一聞聽此偈,茅塞頓開,心意超然。
之後,在懷讓身邊侍奉十年,日臻玄奧之境。
懷讓禅師入室弟子共有六人,禅師分别以眉、眼、耳、鼻、舌、心加以印可,各有所長。
得其眉者善威儀(常浩),得其眼者善顧盼(智達),得其耳者善聽理(坦然),得其鼻者善知氣(神照),得其舌者善談說(嚴峻),得其心印者,即是馬祖道一。
懷讓說:“得我心善古今。
”又說:“一切法都從心起,心既無所生,法亦就不複存在。
若悟此心地法門,所作所為即通達無礙。
如果不是上乘根器者,切記謹慎言辭,不必多言。
” 後來馬大師闡法弘化于江西,懷讓問衆僧:“道一已開門說法了嗎?”有僧說:“已經為衆說法了。
”懷讓禅師說:“可總是不見人傳個什麼消息來。
”衆僧無語。
懷讓于是派一僧去江西,說:“你等他上堂說法時,但問他幹什麼事,你把他說的話記下來告訴我。
”那僧至江西後一如懷讓吩咐的行事。
回來後對懷讓禅師說:“馬祖禅師說:‘自從胡亂(胡言亂語)後,這三十年來不曾阙鹽醬吃。
’”懷讓禅師心以為然。
天寶三年(公元七四四年)八月十一日,懷讓禅師在衡嶽圓寂,谥為大慧禅師,塔名曰最勝輪。
永嘉玄覺 原典 溫州永嘉玄覺禅師者,永嘉人也,姓戴氏。
丱歲①出家,遍探三藏,精天台止觀圓妙法門,于四威儀②中常冥禅觀③。
後因左溪朗禅師激勵,與東陽策禅師同詣曹溪。
初到,振錫④攜瓶,繞祖三匝。
祖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
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⑤?”師曰:“生死事大⑥,無常迅速。
”祖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
”祖曰:“如是,如是。
”于時大衆無不愕然。
師方具威儀參禮,須臾告辭。
祖曰:“返太速乎?”師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祖曰:“誰知非動?”曰:“仁者⑦自生分别。
”祖曰:“汝甚得無生之意。
”曰:“無生豈有意耶?”祖曰:“無意誰當分别?”曰:“分别亦非意。
”祖歎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矣。
策公乃留,師翌日下山回溫江,學者輻湊⑧。
号真覺大師,著《證道歌》一首,及禅宗悟修圓旨,自淺之深。
慶州刺史魏靖緝而序之,成十篇,目為《永嘉集》,并盛行于世。
注釋 ①丱歲:童年。
丱,形容兒童束發成兩角的樣子。
②四威儀:指行、住、坐、卧。
③禅觀:禅智(慧)。
觀,達觀真理,智的别名。
④振錫:錫即錫杖。
佛家行必持錫杖,一般杖頭安環鈴,振動發出錫的聲音;可作驅蟲用,亦可到人家化緣作聲警覺,以免敲打門扇,彰顯僧人之德。
⑤我慢:梵文Asmimāna的意譯,即自高自大。
⑥生死事大:佛教把生死之事看得很重,意思是說要從生死苦海解脫出來,其他都屬次要而不容顧及。
⑦仁者:呼人時的敬稱,多稱在家居士。
⑧輻湊: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車輻集中于車毂一樣。
輻,指車輪中連接車毂和輪圈的一條條直棍或鋼條。
毂,車輪的中心部分。
譯文 玄覺禅師是溫州永嘉(今浙江溫州市)人,俗姓戴。
童年出家。
曾博覽佛典三藏,精研天台止觀圓妙法門,常在行、住、坐、卧中冥心禅觀。
後來在左溪玄朗禅師激勵下,與東陽玄策禅師結伴,兩人同去參見六祖惠能。
初到曹溪,玄覺并不行僧家禮數,而是先拄着錫杖,提着淨瓶,圍繞六祖轉了三圈,爾後卓然而立。
六祖說:“出家人應該具備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你大德從何方來,為何如此傲慢無禮,妄自尊大?”玄覺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六祖說:“為何不體取無生,了達無速呢?”玄覺說:“體取即無生,了達本無速。
”六祖說:“确實如此,确實如此。
”當時,在場僧衆見六祖對一初出道的人加以印可,都驚愕不已。
至此,玄覺才向六祖恭敬施禮。
然而過不多久,就要告辭。
六祖說:“怎麼這麼快就走呢?”玄覺說:“我根本就沒有行動,談何快慢呢?”六祖說:“誰知你本就沒有行動呢?”玄覺說:“你自己頭腦裡對行動與沒有行動做出了分别。
”六祖說:“你很精通無生之意。
”玄覺寸步不讓說:“無生豈有意嗎?”六祖說:“無意誰來分别?”玄覺說:“分别亦非意。
”六祖贊歎說:“善哉,善哉!”于是玄覺留下住了一宿,時人由此稱之為“一宿覺”。
第二天,玄覺下山,回至溫江,參禅者集聚很多。
玄覺禅師,又号真覺大師,著有《證道歌》一首。
還有自淺至深闡述禅宗悟修圓旨的心要諸篇,慶州刺史魏靖輯而序之,成十篇,目為《永嘉集》,一并盛行于世。
荷澤神會 原典 西京①荷澤神會禅師者,襄陽人也,姓高氏。
年十四為沙彌,谒六祖。
祖曰:“知識②遠來大艱辛,将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
試說看。
”師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
”祖曰:“遮沙彌争合取次語?”便以杖打。
師于杖下思維曰:“大善知識曆劫難逢,今既得遇,豈惜身命?”自此給侍。
他日,祖告衆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師乃出曰:“是諸佛之本原,神會之佛性。
”祖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本原’‘佛性’。
”師禮拜而退。
師尋往西京受戒,唐景龍中卻歸曹溪。
祖滅後二十年間,曹溪頓旨沉廢于荊吳③,嵩嶽漸門盛行于秦洛④。
乃入京,天寶四年,方定兩宗。
乃著《顯宗記》盛行于世。
一日,鄉信至,報二親亡。
師入堂,白槌⑤曰:“父母俱喪,請大衆來念摩诃般若。
”衆才集,師便打槌曰:“勞煩大衆。
” 師于上元元年五月十三日中夜,奄然而化。
俗壽七十五。
二年,建塔于洛京⑥龍門。
敕于塔所置寶應寺。
大歷⑦五年,賜号真宗般若傳法之堂。
七年,又賜般若大師之塔。
注釋 ①西京:古代從後漢以洛陽為都起,即稱古都長安為西京,洛陽則是東京。
唐代亦以長安為西京。
五代晉、漢、周卻以洛陽為西京,北宋沿襲此稱。
此處當指洛陽。
②知識:朋友的異名,稱呼人的敬辭。
從為人方面來說的,并非多智博識的意思。
又稱善知識,引人入于善處。
參見《惠能章》注⑧。
③荊吳:地名,指長江流域中下遊一帶。
④秦洛:指關中、洛陽一帶。
⑤白槌:禅林中開堂而禀告大衆事情稱為白槌。
說事之前先打槌一下以使安靜,結束時又打一下稱為結槌。
槌是一種木器。
⑥洛京:洛陽。
⑦大歷:唐代宗年号“大曆”,此年号訛誤,應為“大曆”。
譯文 西京荷澤神會禅師,襄陽(今湖北)人,俗姓高。
十四歲為沙彌,去曹溪參谒六祖惠能。
六祖問他:“你遠道而來,千辛萬苦,将你本體亦帶來了嗎?你若有本體,就該識其主,你試着說說看。
”神會說:“我以無住為本體,見性即識主。
”六祖說:“這沙彌胡言亂語,說大話。
”便以禅杖打神會。
神會在禅杖下思索道:“像六祖這樣的大善知識,曆劫難逢。
今幸相遇,豈能憐惜區區性命?”自此,神會留下充當侍者。
另一天,六祖告訴僧衆:“我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位有誰識得嗎?”神會出來回答說:“那是諸佛之本原,神會之佛性。
”六祖說:“我跟你們說無名無字,你怎麼還說‘本原’‘佛性’呢?”神會慚愧,行禮退下。
不久往西京(洛陽)受戒。
唐景龍年間(公元七〇七—七一〇年),又返還曹溪。
六祖入滅後二十年間,曹溪頓旨在荊、吳一帶逐漸湮沒,而神秀在秦、洛等地盛極一時。
神會于是北上洛陽,争正統,定宗旨。
天寶四年(公元七四五年),神會平定二宗,禅宗始有南、北宗之分(南方惠能頓宗、北地神秀漸教)。
神會著有《顯宗記》盛行于世。
一天,家鄉信使報告說,雙親亡故。
神會禅師進入禅堂,打槌鼓,召集僧衆說:“父母俱喪,今請大家來念‘摩诃般若’。
”大衆才集齊,神會又打槌說:“勞煩大衆。
” 上元元年(公元七六〇年)五月十三日深夜,神會禅師安然而逝,俗壽七十五。
第二年,在洛京(洛陽)龍門建塔,又在塔所敕造寶應寺。
大曆五年(公元七七〇年),賜号為真宗般若傳法堂。
七年,又賜名般若大師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