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惠能及其法嗣
關燈
小
中
大
,所擔心的倒不是不信,想我受五祖傳衣以來,遭受了如此多劫難,再不希望後代為此衣争相競奪、鈎心鬥角了。
此衣今就留鎮山門,你隻須禀我宗旨,去分化一方,不使我慧命斷絕,為師就放心了。
”行思既得六祖傳法,便往吉州青原山居靜居寺。
六祖将要入滅的時候,有位叫希遷的沙彌來問說:“和尚打百年後,不知希遷當依附何人?”六祖告訴他:“尋思去。
”及至六祖謝世後,希遷便經常在僻靜之處端坐沉思,寂若忘生。
首座問他:“六祖已入滅,空坐做什麼?”希遷說:“我禀師遺命,正在尋思呢!”首座說:“你有師兄行思和尚,今住吉州青原山行化,你因緣契會當在那裡,六祖大師講得非常明白,你卻還執迷不悟。
”希遷一下子被首座言語點醒,便禮拜六祖靈塔,直往靜居寺參見行思師兄。
會面後,行思問他:“從何方而來?”希遷說:“從曹溪來。
”行思說:“從曹溪得到什麼東西來呢?”希遷說:“我從曹溪得到的東西,在未到曹溪時亦不曾失去。
”行思說:“既不曾失去,那你何必去曹溪呢?”希遷說:“若不到曹溪,怎知道不曾失去呢?”希遷又問:“曹溪六祖大師還認識和尚嗎?”行思說:“你今還認識我嗎?”希遷說:“認識又如何能認識呢?”通過與希遷的對答,行思不由得贊歎其機鋒敏捷:“衆角雖多,一麟足矣。
”希遷又問:“和尚離開曹溪有多久了?”行思說:“我卻不知你什麼時候離開曹溪的?”希遷說:“希遷不從曹溪來。
”行思說:“我不僅知你來處,而且知你去處呢。
”至此,希遷趕忙攔住話頭,說:“和尚不愧為我師兄,且莫造次。
”不讓行思說破。
另有一天,行思重拾話頭,問道:“你從什麼地方來?”希遷說:“曹溪。
”行思便舉起手中拂子說:“曹溪還有這個嗎?”希遷說:“不但曹溪沒有,連西天亦沒有。
”行思說:“你莫非到過西天?”希遷說:“若到西天,那就有了。
”行思批道:“不通,請重新說。
”希遷說:“和尚亦須稍微開示一些,不能全依賴學人(自悟)。
”行思說:“我不敢這樣做,我恐怕以後無人直下承當。
” 行思于是派希遷送一封書信給南嶽懷讓和尚,說:“你把書信送達後,速回我處,我有把鈯斧子,要送給你開山。
”希遷至南嶽後,先未呈書信,便問懷讓:“不慕諸聖,不重己靈,這時如何?”懷讓說:“呀,你問得太高深了,為什麼不問得淺顯明白些呢?”希遷說:“甯可永劫在生死海中輪回,不慕諸聖先賢獲得虛幻的解脫。
”懷讓罷休,希遷便回至靜居寺。
行思問他:“你去了沒有多久,書信送到了嗎?”希遷說:“信亦不通,書亦不達。
”行思問:“怎麼回事?”希遷就把與懷讓的對話轉述了一遍,說完,卻問行思:“記得我出發時,蒙和尚厚愛,答應給我鈯斧子鎮山,現在請給我吧。
”行思垂下一足,希遷便上前禮拜。
不久,希遷辭别行思,往南嶽另辟道場。
荷澤神會亦曾來行思處參禅,行思仍問:“從什麼地方來?”神會說:“從曹溪來。
”行思說:“曹溪意旨如何呢?”神會僅僅抖擻了一下身子,作為回答。
行思說:“你身上好像帶了許多瓦礫一樣。
”神會說:“和尚這裡莫非有真金給我嗎?”行思說:“如果有,你往哪裡放呢?” 此外,還有僧人來問:“什麼是佛法大意?”行思說:“廬陵米作什麼價?” 行思付法石頭希遷後,在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七四〇年)庚辰歲十二月十三日,跏趺而逝。
唐僖宗谥之為弘濟禅師,塔名曰歸真。
南嶽懷讓 原典 南嶽懷讓禅師者,姓杜氏,金州人也。
年十五往荊州玉泉寺,依弘景律師①出家。
受具之後,習毗尼藏②。
一日,自歎曰:“夫出家者,為無為法。
”時同學坦然知師志高邁,勸師谒嵩山安和尚。
安啟發之,乃直詣曹溪參六祖。
祖問:“什麼處來?”曰:“嵩山來。
”祖曰:“什麼物恁麼來?”曰:“說似一物即不中。
”祖曰:“還可修證否?”曰:“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
”祖曰:“隻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
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西天般若多羅谶:‘汝足下出一馬駒,蹋殺天下人。
’并在汝心,不須速說。
”師豁然契會,執侍左右,一十五載。
唐先天二年,始往衡嶽,居般若寺。
開元中,有沙門道一住傳法院,常日坐禅。
師知是法器,往問曰:“大德③坐禅圖什麼?”一曰:“圖作佛。
”師乃取一磚,于彼庵前石上磨。
一曰:“師作什麼?”師曰:“磨作鏡。
”一曰:“磨磚豈得成鏡耶?”“坐禅豈得成佛耶?”一曰:“如何即是?”師曰:“如人駕車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一無對。
師又曰:“汝學坐禅,為學坐佛?若學坐禅,禅非坐卧。
若學坐佛,佛非定相。
于無住法,不應取舍。
汝若坐佛,即是殺佛。
若執坐相,非達其理。
”一聞示誨,如飲醍醐④。
禮拜問曰:“如何用心,即合無相三昧?”師曰:“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
我說法要,譬彼天澤。
汝緣合故,當見其道。
”又問曰:“道非色相,雲何能見?”師曰:“心地法眼能見乎道,無相三昧亦複然矣。
”一曰:“有成壞否?”師曰:“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非見道也。
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三昧華無相,何壞複何成?’” 一蒙開悟,心意超然。
侍奉十秋,日益玄奧。
師入室弟子總有六人,師各印可雲:“汝等六人同證吾身,各契一路。
一人得吾眉善威儀(常浩),一人得吾眼善顧盼(智達),一人得吾耳善聽理(坦然),一人得吾鼻善知氣(神照),一人得吾舌善譚說(嚴峻),一人得吾心善古今(道一)。
”又曰:“一切法皆從心生,心無所生,法無能住。
若達心地,所作無礙。
非遇上根,宜慎辭哉。
” 後馬大師闡化于江西,師問衆曰:“道一為衆說法否?”衆曰:“已為衆說法。
”師曰:“總未見人持個消息來。
”衆無對。
因遣一僧去,雲:“待伊上堂時,但問作麼生?伊道底言語記将來。
”僧去一如師旨,回謂師曰:“馬師雲:‘自從胡亂⑤後,三十年不曾阙鹽醬吃⑥。
’”師然之。
天寶三年八月十一日,圓寂于衡嶽。
敕谥大慧禅師、最勝輪之塔。
注釋 ①律師:佛教把研究律藏的稱為律師,把講習經論的稱為法師,把專習禅法的稱為禅師。
②毗尼藏:即律藏,指如來所說的戒律經典。
毗尼是舊譯。
③大德:原來是稱佛的名号,現用于僧人間客氣的稱呼;一般指僧中賢彥、行滿位高者。
④醍醐:古時指從牛奶中提煉出來的精華,五味之中算第一。
佛教用來比喻使人徹底醒悟的最高佛法。
⑤胡亂:胡言亂語。
⑥三十年不曾阙鹽醬吃:馬祖以此告訴來人,自從開法後不曾門庭冷落。
譯文 南嶽懷讓禅師,俗姓杜,金州(今陝西安康)人。
十五歲往荊州玉泉寺,依弘景律師出家。
受具足戒之後,研習律藏經典。
有一天,自思自歎,說:“出家人當學天上人間最上乘法。
”當時有一位名叫坦然的同學,素知懷讓志氣高邁,便勸他去拜谒嵩山老安和尚。
老安和尚給他啟發,指點他直往曹溪六祖那裡參禅。
六祖問:“從什麼地方來?”懷讓說:“從嵩山來。
”六祖說:“什麼東西從那裡來?”懷讓說:“你說它似某個東西,你就偏離了它。
”六祖說:“這個東西還可修行證悟嗎?”懷讓說:“修行證悟未嘗不可,污染就不行了。
”六祖說:“正是這不污染,才是諸佛之本懷。
關于這一點,你我所見略同。
西天(印度)般若多羅尊者曾預言:‘你足下将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
’你心明白就是,不可過早說出,洩露天機。
”懷讓受六祖教示,心領神會,豁然開朗。
于是追随六祖,執弟子禮,勤謹服侍,達十五年。
在唐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始往衡嶽,居般若寺。
唐開元年間(公元七一三—七四一年),有一位沙門,名叫道一,住在衡嶽傳法院,常整天坐禅。
懷讓見他氣宇不凡,心知是個人才,就設法開導他。
懷讓問道一:“你整天坐禅,是為了什麼?”道一說:“為成佛。
”懷讓于是找來一塊磚頭,在他面前的石上磨。
道一大惑不解地問:“你磨磚幹什麼?”懷讓說:“我想把磚磨成鏡。
”道一說:“這樣的磚頭豈能磨成鏡?”懷讓接口說:“那麼你坐禅又豈能成佛?”道一心動,于是請教懷讓:“如何才能成佛?”懷讓說:“譬如牛拉車,車不行,是打車,還是打牛?”道一一時無語。
懷讓又說:“你是學坐禅,還是學坐佛?若說是學坐禅,而禅并不在坐卧;若說是學坐佛,而佛又無定相。
你若是執着于坐相,便永遠見不着大道。
禅本來就是不落有無、不取不舍的,因此你若欲從坐禅成佛,即是扼殺佛,與佛更遠。
求道當不拘于形式,心悟即可成佛。
”道一聆聽懷讓禅師諄諄教誨,如醍醐灌頂,欣喜不已,上前禮拜,并問:
此衣今就留鎮山門,你隻須禀我宗旨,去分化一方,不使我慧命斷絕,為師就放心了。
”行思既得六祖傳法,便往吉州青原山居靜居寺。
六祖将要入滅的時候,有位叫希遷的沙彌來問說:“和尚打百年後,不知希遷當依附何人?”六祖告訴他:“尋思去。
”及至六祖謝世後,希遷便經常在僻靜之處端坐沉思,寂若忘生。
首座問他:“六祖已入滅,空坐做什麼?”希遷說:“我禀師遺命,正在尋思呢!”首座說:“你有師兄行思和尚,今住吉州青原山行化,你因緣契會當在那裡,六祖大師講得非常明白,你卻還執迷不悟。
”希遷一下子被首座言語點醒,便禮拜六祖靈塔,直往靜居寺參見行思師兄。
會面後,行思問他:“從何方而來?”希遷說:“從曹溪來。
”行思說:“從曹溪得到什麼東西來呢?”希遷說:“我從曹溪得到的東西,在未到曹溪時亦不曾失去。
”行思說:“既不曾失去,那你何必去曹溪呢?”希遷說:“若不到曹溪,怎知道不曾失去呢?”希遷又問:“曹溪六祖大師還認識和尚嗎?”行思說:“你今還認識我嗎?”希遷說:“認識又如何能認識呢?”通過與希遷的對答,行思不由得贊歎其機鋒敏捷:“衆角雖多,一麟足矣。
”希遷又問:“和尚離開曹溪有多久了?”行思說:“我卻不知你什麼時候離開曹溪的?”希遷說:“希遷不從曹溪來。
”行思說:“我不僅知你來處,而且知你去處呢。
”至此,希遷趕忙攔住話頭,說:“和尚不愧為我師兄,且莫造次。
”不讓行思說破。
另有一天,行思重拾話頭,問道:“你從什麼地方來?”希遷說:“曹溪。
”行思便舉起手中拂子說:“曹溪還有這個嗎?”希遷說:“不但曹溪沒有,連西天亦沒有。
”行思說:“你莫非到過西天?”希遷說:“若到西天,那就有了。
”行思批道:“不通,請重新說。
”希遷說:“和尚亦須稍微開示一些,不能全依賴學人(自悟)。
”行思說:“我不敢這樣做,我恐怕以後無人直下承當。
” 行思于是派希遷送一封書信給南嶽懷讓和尚,說:“你把書信送達後,速回我處,我有把鈯斧子,要送給你開山。
”希遷至南嶽後,先未呈書信,便問懷讓:“不慕諸聖,不重己靈,這時如何?”懷讓說:“呀,你問得太高深了,為什麼不問得淺顯明白些呢?”希遷說:“甯可永劫在生死海中輪回,不慕諸聖先賢獲得虛幻的解脫。
”懷讓罷休,希遷便回至靜居寺。
行思問他:“你去了沒有多久,書信送到了嗎?”希遷說:“信亦不通,書亦不達。
”行思問:“怎麼回事?”希遷就把與懷讓的對話轉述了一遍,說完,卻問行思:“記得我出發時,蒙和尚厚愛,答應給我鈯斧子鎮山,現在請給我吧。
”行思垂下一足,希遷便上前禮拜。
不久,希遷辭别行思,往南嶽另辟道場。
荷澤神會亦曾來行思處參禅,行思仍問:“從什麼地方來?”神會說:“從曹溪來。
”行思說:“曹溪意旨如何呢?”神會僅僅抖擻了一下身子,作為回答。
行思說:“你身上好像帶了許多瓦礫一樣。
”神會說:“和尚這裡莫非有真金給我嗎?”行思說:“如果有,你往哪裡放呢?” 此外,還有僧人來問:“什麼是佛法大意?”行思說:“廬陵米作什麼價?” 行思付法石頭希遷後,在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七四〇年)庚辰歲十二月十三日,跏趺而逝。
唐僖宗谥之為弘濟禅師,塔名曰歸真。
南嶽懷讓 原典 南嶽懷讓禅師者,姓杜氏,金州人也。
年十五往荊州玉泉寺,依弘景律師①出家。
受具之後,習毗尼藏②。
一日,自歎曰:“夫出家者,為無為法。
”時同學坦然知師志高邁,勸師谒嵩山安和尚。
安啟發之,乃直詣曹溪參六祖。
祖問:“什麼處來?”曰:“嵩山來。
”祖曰:“什麼物恁麼來?”曰:“說似一物即不中。
”祖曰:“還可修證否?”曰:“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
”祖曰:“隻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
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西天般若多羅谶:‘汝足下出一馬駒,蹋殺天下人。
’并在汝心,不須速說。
”師豁然契會,執侍左右,一十五載。
唐先天二年,始往衡嶽,居般若寺。
開元中,有沙門道一住傳法院,常日坐禅。
師知是法器,往問曰:“大德③坐禅圖什麼?”一曰:“圖作佛。
”師乃取一磚,于彼庵前石上磨。
一曰:“師作什麼?”師曰:“磨作鏡。
”一曰:“磨磚豈得成鏡耶?”“坐禅豈得成佛耶?”一曰:“如何即是?”師曰:“如人駕車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一無對。
師又曰:“汝學坐禅,為學坐佛?若學坐禅,禅非坐卧。
若學坐佛,佛非定相。
于無住法,不應取舍。
汝若坐佛,即是殺佛。
若執坐相,非達其理。
”一聞示誨,如飲醍醐④。
禮拜問曰:“如何用心,即合無相三昧?”師曰:“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
我說法要,譬彼天澤。
汝緣合故,當見其道。
”又問曰:“道非色相,雲何能見?”師曰:“心地法眼能見乎道,無相三昧亦複然矣。
”一曰:“有成壞否?”師曰:“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非見道也。
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三昧華無相,何壞複何成?’” 一蒙開悟,心意超然。
侍奉十秋,日益玄奧。
師入室弟子總有六人,師各印可雲:“汝等六人同證吾身,各契一路。
一人得吾眉善威儀(常浩),一人得吾眼善顧盼(智達),一人得吾耳善聽理(坦然),一人得吾鼻善知氣(神照),一人得吾舌善譚說(嚴峻),一人得吾心善古今(道一)。
”又曰:“一切法皆從心生,心無所生,法無能住。
若達心地,所作無礙。
非遇上根,宜慎辭哉。
” 後馬大師闡化于江西,師問衆曰:“道一為衆說法否?”衆曰:“已為衆說法。
”師曰:“總未見人持個消息來。
”衆無對。
因遣一僧去,雲:“待伊上堂時,但問作麼生?伊道底言語記将來。
”僧去一如師旨,回謂師曰:“馬師雲:‘自從胡亂⑤後,三十年不曾阙鹽醬吃⑥。
’”師然之。
天寶三年八月十一日,圓寂于衡嶽。
敕谥大慧禅師、最勝輪之塔。
注釋 ①律師:佛教把研究律藏的稱為律師,把講習經論的稱為法師,把專習禅法的稱為禅師。
②毗尼藏:即律藏,指如來所說的戒律經典。
毗尼是舊譯。
③大德:原來是稱佛的名号,現用于僧人間客氣的稱呼;一般指僧中賢彥、行滿位高者。
④醍醐:古時指從牛奶中提煉出來的精華,五味之中算第一。
佛教用來比喻使人徹底醒悟的最高佛法。
⑤胡亂:胡言亂語。
⑥三十年不曾阙鹽醬吃:馬祖以此告訴來人,自從開法後不曾門庭冷落。
譯文 南嶽懷讓禅師,俗姓杜,金州(今陝西安康)人。
十五歲往荊州玉泉寺,依弘景律師出家。
受具足戒之後,研習律藏經典。
有一天,自思自歎,說:“出家人當學天上人間最上乘法。
”當時有一位名叫坦然的同學,素知懷讓志氣高邁,便勸他去拜谒嵩山老安和尚。
老安和尚給他啟發,指點他直往曹溪六祖那裡參禅。
六祖問:“從什麼地方來?”懷讓說:“從嵩山來。
”六祖說:“什麼東西從那裡來?”懷讓說:“你說它似某個東西,你就偏離了它。
”六祖說:“這個東西還可修行證悟嗎?”懷讓說:“修行證悟未嘗不可,污染就不行了。
”六祖說:“正是這不污染,才是諸佛之本懷。
關于這一點,你我所見略同。
西天(印度)般若多羅尊者曾預言:‘你足下将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
’你心明白就是,不可過早說出,洩露天機。
”懷讓受六祖教示,心領神會,豁然開朗。
于是追随六祖,執弟子禮,勤謹服侍,達十五年。
在唐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始往衡嶽,居般若寺。
唐開元年間(公元七一三—七四一年),有一位沙門,名叫道一,住在衡嶽傳法院,常整天坐禅。
懷讓見他氣宇不凡,心知是個人才,就設法開導他。
懷讓問道一:“你整天坐禅,是為了什麼?”道一說:“為成佛。
”懷讓于是找來一塊磚頭,在他面前的石上磨。
道一大惑不解地問:“你磨磚幹什麼?”懷讓說:“我想把磚磨成鏡。
”道一說:“這樣的磚頭豈能磨成鏡?”懷讓接口說:“那麼你坐禅又豈能成佛?”道一心動,于是請教懷讓:“如何才能成佛?”懷讓說:“譬如牛拉車,車不行,是打車,還是打牛?”道一一時無語。
懷讓又說:“你是學坐禅,還是學坐佛?若說是學坐禅,而禅并不在坐卧;若說是學坐佛,而佛又無定相。
你若是執着于坐相,便永遠見不着大道。
禅本來就是不落有無、不取不舍的,因此你若欲從坐禅成佛,即是扼殺佛,與佛更遠。
求道當不拘于形式,心悟即可成佛。
”道一聆聽懷讓禅師諄諄教誨,如醍醐灌頂,欣喜不已,上前禮拜,并問: